《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教学反思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有效方式。
通过对于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本文从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和《变色龙》三部作品入手,对比其叙事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意义等方面的差异与相似之处,从而获得对教学反思的启示。
一、叙事结构比较首先,我们来比较这三部小说的叙事结构。
《孔乙己》是鲁迅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整个故事压缩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自身的观察和思考。
故事开头即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通过丰富的描写和言语的运用,展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范进中举》则是由老舍所写,采用了书信的形式进行叙述,通过范进的回忆和朋友之间的通信交流,逐渐揭示出范进的奋发向上与不屈精神。
《变色龙》则是刘绍铭所写的小说,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深化。
尽管这三部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运用技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故事的张力和情节的发展。
这对于教学来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叙事结构对于故事效果和情感表达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二、人物形象比较其次,我们比较一下这三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的命运不幸,性情沉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而在《范进中举》中,范进是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年轻人,他在不屈不挠的坚持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个反差鲜明的形象,他能够随机应变,变成不同的角色来迎合社会的需求,但内心深处却一直有一片迷失和孤独。
这三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命运。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物在不同故事中的形象塑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思考自身价值观的建立和坚守。
三、主题意义比较最后,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三部小说的主题意义。
经典篇章中人物的语言暴力优秀教案
经典篇章中人物的语言暴力——阅读《范进中举》《孔乙己》《窃读记》一、教学三维目标:1、通过群文阅读,抓住三篇文章共同点。
2、分析语言艺术,感受语言暴力。
3、掌握局部立意式阅读方法,提升赏析小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根据确定的主题对三篇文章的语言进行研读、赏析。
三、教学难点:体会语言暴力及其杀伤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情感。
四、教学准备:PPT、视频。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经典小说有两种读法:宏观主题式阅读(整体把握)与群文阅读——局部立意式研读。
今天,这节课涉及三篇文章《范进中举》《孔乙己》《窃读记》,这三篇文章涉及到一个共同的话题:语言暴力。
用幻灯片展示:语言暴力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如:家长对学生“你怎么这么笨”“真后悔生了你”“你就这样,长大了没出息”“再哭我就打死你”“你太笨了,××孩子比你强多了”“你笨得要死”“怎么养了你这么一个东西”……老师对学生:“你不学可以,但不要影响其他人”“没过见像你这样的学生”“狗改不了吃屎的命”“你要不想学就回去”……这些就是语言暴力,大家都有被爹妈、老师、同学用语言的板子、鞭子抽打过,语言暴力无处不在。
(二)研读《范进中举》,感受文中的“亲人对亲人的语言暴力”,体会语言暴力之穷凶极恶型。
1、整体概括一下故事,用一句话概括《范》最核心的内容。
生:《范》写了范进中举前后,身边亲人外人对他的态度变化。
师:范进,你是文学史上的大名人,不仅仅是因为你考了36年终于金榜题名,还因为中举前你挨的千古一骂。
中举后,你受的那千古一耳光,成功的你却反而成了最经典的笑话。
2、赏析胡屠户对女婿的“千古一骂”,那是最可怕的语言暴力。
【投影展示】: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哈蟆想吃天鹅肉”,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
《范进中举》教案
课题:《范进中举》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讲读课。
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
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
文章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材处理: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
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本文与《孔乙己》一文主题方面的差异。
课前准备:一、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以及与教材相关的小说中涉及到的其他内容(如范进中举前后的故事情节)2、认真研读《教学用书》,在广泛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归纳。
二、学生预备1、自行了解有关作者及作品的简单文学常识2、通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感知情节,能流利复述。
4、初步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比较其中举前后的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法与学法:采用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模式,训练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专题09 小说阅读:小说三要素、对比阅读
专题09 小说阅读:小说三要素、对比阅读教学目标:1、小说三要素的相关知识;2、在比较阅读中探究小说的中心。
教学重难点:1、结合具体文章,分析小说三要素;2、在比较阅读中探究小说的中心。
一、导入:我们学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文章,其中的主要人物孔乙己和范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如:他们都是读书人,而且都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如:他们都特别崇尚功名,不会营生,很穷苦。
他们的性格特点又有什么不同呢?如:范进特别懦弱,孔乙己有点傲气。
如:范进中举之后,立刻变得圆滑世故起来;孔乙己一直没考上,但还是很迂腐,越来越穷困。
我们通过这种比较阅读的方式,把这两个人物分析得更加透彻,科举制度的毒害性也理解得更加深刻。
本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说阅读,来更加深刻地分析小说的中心。
二、课内文章精读(一)孔乙己(节选)鲁迅介绍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作者选取了社会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再现了小说所反映的时代是清朝末年、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份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片段一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范进中举》《孔乙己》比较阅读
《范进中举》《孔乙己》比较阅读作者:姜树彬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5年第06期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
比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
在教读、赏析《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二者有诸多相同与相异之处,现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写作背景《范进中举》写于18世纪中叶,当时,正值清朝雍正、乾隆两朝,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统治者既大兴文字狱,又考八股、开科举以笼络人士,此时的科举制为害甚是深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风气中。
而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拉开帷幕时,有识之士提倡民主与科学,而封建势力仍旧掀起一股复古逆流。
吴敬梓与鲁迅分别把对现实的深恶痛绝诉诸于彼此的作品中。
二、思想内容1.主题:这两篇小说的主题都与封建科举制度有联系,《范进中举》主要意旨是揭露八股取士制度的罪恶,反映世态炎凉;而《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因此其意义更加具有普遍性。
2.人物性格:范进与孔乙己都注重体面,讲究信用,生活艰难,不会营生。
两人的人格都发生了严重扭曲。
但他们的性格又是有差异的:范进有幸中举,可谓荣华富贵唾手可得,他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孔乙己则屡试不中,穷困潦倒,好喝懒做,迂腐善良,自命清高。
二者命运迥然。
3.性质:《范进中举》写的是一场悲剧,结局圆满,《孔乙己》则是喜剧的氛围,悲剧的内容。
三、语言运用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与范进中举而疯笑是不完全相同的。
孔乙己之乎者也,言行迂腐,人们把他当作笑料,这深刻揭示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范进疯笑则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八股取士的毒害之深。
四、文体和结构方式1.文体:《范进中举》是篇典范的、标准的古白话小说;《孔乙己》则是初创之际的中国现代白话小说。
2.结构方式:《范进中举》全篇顺叙,它是长篇章回小说《儒林外史》其中一回,就事情本身来说,结构不算很完整;《孔乙己》则是以顺叙为主,兼有插叙,且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虽属短篇,但结构十分完整。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和吴敬梓这两位文学家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部作品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1.2 教学内容鲁迅和吴敬梓的生平简介《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情节概述作品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分析第二章:鲁迅与《孔乙己》2.1 鲁迅生平简介出生背景:1881年,浙江绍兴文学成就: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社会地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2 《孔乙己》情节概述故事背景: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主要人物:孔乙己,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故事情节:孔乙己在酒店的种种经历,以及他与周围人的关系2.3 《孔乙己》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文学特色:讽刺手法,幽默与悲凉的交织主题思想: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批判第三章:吴敬梓与《范进中举》3.1 吴敬梓生平简介出生背景:1701年,江苏南京文学成就:代表作《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高峰之作。
社会地位: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3.2 《范进中举》情节概述故事背景:清代,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主要人物:范进,一个贫寒家庭的读书人故事情节:范进中举前后的一系列变化和他的人生经历3.3 《范进中举》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文学特色:讽刺与现实主义的结合,细腻的描写和夸张的手法主题思想: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深刻揭示第四章:比较阅读《孔乙己》与《范进中举》4.1 比较两篇作品的文学特色鲁迅的讽刺手法与吴敬梓的现实主义描写幽默与悲凉的交织与讽刺与现实主义的结合4.2 比较两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批判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4.3 学生小组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两篇作品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比较阅读的重要性总结两篇作品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5.2 拓展活动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比较阅读心得推荐相关阅读材料:鲁迅的其他作品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和吴敬梓的生平图片,引发学生对两位文学家的兴趣。
《范进中举》教案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
烂忠厚:过分忠厚。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三、析题、释疑,课堂讨论。
的讽刺艺术,理解__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1、比较导入: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课题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探究性学习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分茴香给孩子们吃
(孔乙己善良但迂腐)
范进虚伪,孔乙己善良。
6、课文第四段孔乙己的外貌以及服饰描写:站着穿长衫、青白脸色、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长衫又脏又破。
(孔乙己有劳动能力但懒惰、穷困潦倒、年迈、风烛残年、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
补充说明孔乙己的形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范进、孔乙己等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对《范进中举》、《孔乙己》写作特色的分析,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文章,筛选描写范进和孔乙己的语句,分析两个人物的形象。
2、教学难点:
学习“筛选描写语句,分析描写语句,概括人物形象”的人物分析方法。
(这部分写的是范进见了喜报,喜极而疯,贯穿始终的动作时拍手,表情是笑,疯态刻画,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范进几十年来追求功名富贵达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写出孔乙己生活穷困潦倒但好吃懒做。)
范进热衷于功名,孔乙己在科举面前堕落。
3、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走出大门不多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两篇课文在人物描写、情节安排、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培养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两篇课文在人物描写、情节安排、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
(2)运用批判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进行反思。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作者及背景。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认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篇课文在人物描写、情节安排、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主题分析:(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
(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运用批判精神,对类似现象进行反思。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比较阅读的方法及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相似主题或人物描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教师撰写优秀教案,是教师不时反思、改进自身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生长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思路】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
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工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
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
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的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能力,分析并评价两篇课文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阅读与理解。
比较两篇课文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异同。
分析两篇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比较阅读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2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和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理解课文内容。
比较阅读:学生分组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总结出各自的主题和特点。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篇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总结评价:学生进行课堂分享,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工具3.1 教学资源课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文本。
鲁迅和吴敬梓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等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等。
学习任务单、小组讨论记录表等。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评价。
学生分组讨论的表现和小组分享的评价。
学生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4.2 教学反馈教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思考能力。
教师在课后通过作业批改、面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本章教学计划分为五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分别用一个课时完成《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阅读理解。
两个课时用于比较阅读和分析讨论。
一个课时进行总结评价和课堂分享。
《孔乙己》《范进中举》教学重点比较
一 、 在人物刻画上 ,《范进 中举》 刻 画得淋漓尽致 。
酒 ”的矛 盾 ,活 生 生 地 反 映 了孔 乙 己
长于讽刺 ,而《孔 乙 己》以 白描为 主 。
其 三 ,通过人 物语言 的前后 差 的思想 、社会 身份 和经济地 位 的矛
在教学 时,教师应分别对 两种 手法作 异 ,加 以讽 刺 。在胡屠户的身上 ,这种 盾 ,为孔 乙己的悲剧 结局埋 下 了伏
首先 ,作者通过对人物丑态 的直 描 写 。来 展 示孔 乙 己 的性 格 。如 :孔 乙 采用的是 中国传统的连贯式结 构 ,小
接描写 ,来达到讽刺 的直接效果 。例 己被人侮辱 、讥笑 时 的反应 ,就 富有 说场景的布置 ,是 由人物 的活动所决
如 ,写范进卖鸡 “手里插个草标 ,一步 个性特征 。孔乙 己到店 ,喝酒 的人笑 定 的 ,人 物 在 哪 儿 ,故 事 就 在 哪 儿 ,不
势 的市侩形象 ,在封 建社会 比比皆 刺 ,刻画出一个势利小人的形象 。当 运 。孔 乙己情愿挨打受饿 ,也不愿替
是 。作 者 把 这 些 习 以 为 常 的形 象 集 中 然对 范进 的描写 ,也 有前 后差异的对 人好好 “抄书”,这些描写都不是 闲
起来加 以概括 、提炼 ,塑呼 都 有 明 笔 ,而是服 务于人物刻画的。
活的空气”,掌 柜笑 ,短衣帮笑 ,长衫
主顾笑 ,小伙计笑 ,小孩儿们也笑 ,看
详细 阐述 ,从而达到让学生理解文章 对 比效果最为 明显 。中举前 的范进是 笔 。“长 衫 又脏 又 破 ,似 乎 几 十 年没 有
的 目的 。
“穷鬼 ”“现世宝 ”“尖嘴猴腮 ”;中举 洗也没有补”,却又不肯脱 下 ,既显示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教学设想】《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已基本掌握,但尚停留在单篇的基础上,如何将两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角度进行比较,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两文达到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通过对文中具有比较性的文段反复朗读,培养学生欣赏小说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中培养挖掘问题的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得出两篇小说的异同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通过几节课学习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这两篇小说有其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点。
课前已布置同学们试对这两文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比较。
二、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并请同学分角色朗读文章。
三、课程进度1、提问:《孔己乙》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有无共同之处?共同之处再现在什么地方?寻找出相应的文段,朗读出来,再概括出两文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制度的心态。
2、边读边思考:《孔己乙》和《范进中举》在思想内容和人物塑造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比较?寻找到刻画塑造人物的段落,并朗读发现以下不同之处(1)两个人物性格的差异: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拿一些无用的知识来炫耀,面对人们的嘲笑,他虽有所抗争,但却是软弱无力的。
而范进则懦弱、猥琐,面对胡屠夫的训斥、辱骂,范进只是“唯唯连声”,甘受屈辱,说“岳父见教的是”。
孔乙己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身上存在着种种恶习,如好喝懒做等,但他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教小伙计认字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善良的一面。
而范进对对胡屠夫前称“岳父”,后称“老爹”,面对张静斋的拉拢,则表现得世故、虚伪。
(2)人物的命运不同:孔乙己和范进同是读书人,他们在科举制度下,孔乙己“连个秀才也没捞到”,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凄凉地死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3、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科举制度: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
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介绍作家作品: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
《范进中举》《孔乙己》整合阅读教学设计 精品课件
梳理情节《孔乙己》
第一部分(1-3)小说的序幕。作者通过咸亨酒店里的小伙计 的描述,交
代
,为主人公的出场及性格命运的展开。来自第二部分(4-12)讲述
。
(4-8)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了孔乙己的迁腐性格,展示了他的不幸遭遇(开端
和发展)
(9-12)通过对
事件的描绘和孔乙己的露面,展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1.带挈:提携。本文指“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2.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3.体统:规矩。 4.见教:指教。
《范进中举》
5.腆着:挺着。
6.摸门不着:意思是被骂晕了,不得要领,不知该怎么办。
7.火候:这里指写文章的功夫。
8.商酌:商量斟酌。
9.权变:随机应变。
10.桑梓:家乡。
回家,收到了妻子寄来的一封信: 郎君的确有奇才,何故年年被放回?如今妾羞 君也羞,君若回时近夜归!读完这封信你有什么想法?(预设:学生:没有中举 羞着见人,引导:为什么羞于见人?)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封建科举制度下被扭曲的人性,呈现出“万般皆下 品,唯有读书高“的世风。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已,他们身上是 最能体现出来这个社会的世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范进中举》《孔乙 己》。
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君子固穷: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贫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颓唐:精神萎靡。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孔乙己》
梳理情节《范进中举》
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高潮)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2.学习通过对话、动作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重点难点】(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分析讨论法、拓展延伸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同学们,您们都知道现在,我们选拔人才就是通过中考,高考等方式,那么有谁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就是什么不?(答案:"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在这些制度里里,最主要也就是沿用时间最久的制度,就就是科举。
大家也瞧过很多古装电视剧,里面牵涉了不少科举考试的内容,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科举考试的前三名,被称为什么呢? (答案: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名于天下,"十年窗下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知"。
有的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美梦成真从此平步青云,也有的人为科举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一起来瞧瞧范进的命运会如何?二、要求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阅读,加深对课文了解。
在此过程中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范进中举》选自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儒林外史》就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就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她们生活与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来讽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压迫。
三、在学生阅读以后,检查预习情况( ( 通过上网查找, , 展示给学生) )1.首先,请两位同学一人读两行下列词语,请其她同学认真听,听听她们读的音对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
【教学设想】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已基本掌握,但尚停留在单篇的
基础上,如何将两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角度进
行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是本
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蔡澄清先生的“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的教学理论,本节课拟
就两文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指导学生作一
比较。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得出两篇小说的异同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通过几节课学习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这两篇小说有其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点。
课前
已布置同学们试对这两文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来进
行比较。
二、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
三、讲授新课:
1、提问:《孔己乙》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有无共同之处?共同之处再现在什么地方?
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两文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
罪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制度的心态。
2、思考:《孔己乙》和《范进中举》在思想内容和人物塑造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比较?
一边提问学生,一边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
(1)两个人物性格的差异:
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拿一些无用的知识来炫耀,面对人们的嘲笑,他虽
有所抗争,但却是软弱无力的。
而范进则懦弱、猥琐,
面对胡屠夫的训斥、辱骂,范进只是“唯唯连声”,甘
受屈辱,说“岳父见教的是”。
孔乙己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身上存在着种种恶习,
如好喝懒做等,但他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教小伙计认字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善良的一面。
而范进对对胡屠夫前
称“岳父”,后称“老爹”,面对张静斋的拉拢,则表
现得世故、虚伪。
(2)人物的命运不同:
孔乙己和范进同是读书人,他们在科举制度下,孔乙己“连个秀才也没捞到”,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丁举人
打折了腿,凄凉地死去。
而范进则侥幸中举,喜极发疯,被胡屠夫一巴掌打好,终于成了封建特权阶级的一员。
(3)反映社会生活深度不同:
《孔己乙》和《范进中举》都是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但反映社会生活的
深度有所不同。
孔乙己的活动场景在咸亨酒店这个特定
的环境,小说通过酒客对孔乙己步步紧逼的发问,反映
了这些酒客的无聊、冷漠和麻木的心态。
掌柜追问“十
九个钱”,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中地位的
卑微,反映了世态的凉薄。
《范进中举》则通过胡屠夫的前倨后恭,邻居在中举后的“热心”,特别是张静斋的
赠银送房,极力拉拢,说明了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
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不同: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
对酒店里酒客的麻木则透出深深的悲凉。
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虽对范进的贫苦也充满了同情,但更主要的是无情地揭露和鞭挞。
小结: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
吴敬梓只
限于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病,读书人的堕落;鲁迅直揭封
建末世的病态。
两个作家对两个人物给以不同归宿。
3、思考:两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都是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
《孔乙己》用冷峻的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以“笑”写“悲”,沉郁含蓄。
《范进中举》则通过变形的夸张,用漫画的笔调,诙谐幽默的语言,
活画出一闹剧。
四、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就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法,给我们的文学画廊增添了不朽的艺术形象,发人深思,令人回味。
附:板书设计: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
比较阅读
孔乙己(悲)范进(丑)
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贫困-中举-发疯-“打”愈
打折腿――死去
以
变
“笑”人物命运
形
科举迂腐自命清高
懦弱猥琐
死爱面子性格性格甘受屈辱
写善良
世故虚伪夸
伤社会深度胡
悲张屠张
疤静夫
斋
冷漠麻木趋炎附势前倨后恭
凉薄
赠银送房拉拢
同情悲凉揭露鞭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