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上册教案第三课第一节
部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全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综合探究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法治国家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法治政府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法治社会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科学立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严格执法第五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公正司法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民守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部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全册教案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事力量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明确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实现民族自力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2.回顾近代中国先后有哪些政事力量登上过历史舞台,对比三种建国方案,坚信中国**党找到并可以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结合案例,思考新中国“新”在哪,理解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
核心素养【政事认同】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学生要确信由中国**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科学精神】通过学习对比三种建国方案,认识中国**党的方案的科学性。
通过历史脉络的把握和近代社会情况的分析,懂得中国**党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共同参与】通过合作探究,了解中国**党成立前后中国政事、社会情况;比较三种建国方案,从而明白**党对中国革新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版高一上册政治全册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高一上册政治全册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 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国家的基本组织和政府的职能。
3. 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结构。
4. 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的方式和途径。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政治学科导论1. 政治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 政治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单元:国家概念与职能1. 国家的定义和特征。
2. 国家的基本组织和职能。
3. 国家与政府的关系。
第三单元:中国政治体制1. 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
2. 国家权力的组织和运行。
3. 党和国家的领导机构。
第四单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 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2. 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3. 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和途径。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政治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政治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4. 视听材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与政治相关的视频和音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回答问题的能力和互动表现。
2. 作业评价: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政治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程度。
3. 测验考试:组织定期测验和考试,检验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掌握情况。
4. 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政治实践活动,评估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教科版高一上册政治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视、音响等。
3. 视听材料:与政治相关的视频和音频材料。
4. 讲义和课件:准备教师讲义和课件,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
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政治学科导论(2周)2. 第二单元:国家概念与职能(3周)3. 第三单元:中国政治体制(4周)4. 第四单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3周)5. 复习和总结(1周)以上是《教科版高一上册政治全册教案(教科版)》的内容安排,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教学。
高一政治上册教案第三课第一节
高一政治上册教案:第三课第一节第四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四川省中江县仓山中学唐成虎(原创)一、说课本框内容承接第三框的内容 , 主要是回答怎样搞好搞活国有企业。
首先讲清什么是经济效益 , 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对于企业意味着什么。
让学生明白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 经济效益低仍然是我国经济生活诸多困难的症结所在。
在此基础上体会为什么我国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一个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来强调 ,为什么必须把各项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由此引出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个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设问要合理、逻辑要严密 , 环环相扣 , 层层推理 , 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一重点、热点问题。
另外 , 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 同时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难就难在对于中学生来说 , 这样的经济现象离他们比较远 , 他们缺乏感性认识。
所以讲解这一知识是通过阅读典型事例 , 特别是运用讨论法 ,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 , 启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生活 , 树立竞争意识、效率观念 , 全面、客观地看待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现象。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高考要求简析)此考点是应用性比较强的点 , 对这一考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 ①明确企业经济效益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 , 分清企业经济效益是相对量 , 产品数量、利润增加 , 经济效益不一定提高。
②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明确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③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明确提高经济效益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明确企业破产和兼并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结果。
鼓励兼并 , 规范破产 , 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 , 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通过教学 ,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利润、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兼并、企业破产等含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3课 第1框PPT教学课件
中的比重增加,说明生存资料消费比重降低,消费 结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点拨2] 贷款消费就是超前消费吗?
• 不一定。
• (1)超前消费是指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行为, 判断一种消费行为是否超前,要看其是否超出经济 承受能力。
• (2)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的年 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不属于超前消费。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也有利于拉动经济增 长,扩大内需。
有密切的联系。收入差距 • 二、消费类型 • 1.按交易方式不同划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 贷__款_消__费_____租和赁_消__费_______。
钱货两清 的消费
消费 大部分日 对象 常用品
贷款消费
主要是大宗耐 用消费品及服 务
租赁消费
某些只是暂时 使用(或使用次 数少)而购买不 划算的商品
钱货两 清的消 费
• 3.小王想过把老板瘾 • 假如小王所在A市大多家庭的月收入在5000到6000元
之间;而B市只有少数家庭月收入上万元,其他家庭 月收入都还只有1000~2000元。 • 如果小王是汽车销售商,会选择到哪个城市开店? 为什么?
• [答案] 会选择A市。因为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 与人们的收入差距有密切关系,A市居民平均收入水 平较B市高,而且收入差距小,总体消费水平会比B 市高。
• D.生存资料消费 发展资料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几种消费类型的比较和 鉴别能力,难度不大。消费按照交易方式来划分可 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租赁消费和贷款消费,李红 交易的过程反映了这三种不同的交易方式,故选A。
• [答案] A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说课稿一、教材背景介绍1.1 教材概述《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与人民选择的关系,认识历史的选择性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价值选择能力。
1.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关系;•掌握历史的选择性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价值选择能力。
二、教学重点•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关系;•历史的选择性和发展规律。
三、教学内容3.1 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关系历史与人民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历史是过去发生事件的纪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他们通过选择和决策改变历史的进程。
历史的发展与人民的选择息息相关,人民的选择会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3.1.1 历史与人民的互动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民的选择而改变。
人民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决策,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做出的伟大选择,它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2 历史对人民的影响历史对人民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帮助人民更好地进行选择。
同时,历史中的一些事件对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也会起到重要的影响。
3.2 历史的选择性和发展规律历史具有选择性,并且存在一定的发展规律。
理解历史的选择性和发展规律,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对于我们认识和改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2.1 历史的选择性历史的选择性表现在历史事件的不可逆性和不可再现性上。
一旦历史事件发生,就无法改变和抹去,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历史的选择性,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3.2.2 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历史的发展是辩证的、曲折的、螺旋式的,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高中教案学案】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第三课 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长丰县实验高中高一年级政治学科集体备课教案高中政治答题技巧政治作为文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知识点也是让同学们头疼的。
哲学,制度等知识点让同学们背坏了头。
但是一切学习都是有方法的,备考政治是要有“工匠精神”我们在学习中要注重积少成多,积累知识,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式。
下面小编来分享一些答题技巧及好用的教辅书。
1经济意义的题描述国内经济意义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3、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4、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2政治意义的题对国家的政治意义国内有关活动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3、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交往活动1、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党的政治意义(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人教部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坚持党的领导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坚持党的领导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第1框坚持党的领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中国**党的领导”为重点,结合历史与现实,探究中国**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形成、党的先进性、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本单元围绕“中国**党的领导”,分三课进行阐述。
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中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入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并且把握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纪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1框“坚持党的领导”,介绍了党的领导方式,新时代怎样加强党的领导。
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明确党的领导是社会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认同党的领导,树立“一心一意跟党走”的意识。
教学目标与重点素养教学目标:1.坚持理解党的领导的重大意义;识记党的领导方式的含义、体现和要求。
2.理解新时代加强党的领导的要求重要意义。
3.区分党的领导方式的异同;理解党领导并不是包揽一切。
重点素养目标:【政治认同】政治认同:认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结论。
中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科学精神】通过学习,明确党的领导方式是一套有密切联系的科学系统;通过身边事例,理解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公共参与】通过合作探究,体悟中国**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
自觉学党的理论,立足自身实践,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党的领导方式的含义、体现和要求;新时代加强党的领导的要求及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党领导并不是包揽一切。
课前准备上网了解中国**党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中发挥的领导重点作用。
结合预习导学案预习本课,对教材进行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2019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阻击新型冠状病菌的战争打破了祥和的春节气氛。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体会人民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3.理解历史是客观发展的规律,能够识别历史的主客观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人民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历史的主客观因素的识别。
三、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学生“什么是历史?历史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借此引出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2.讲解(30分钟)•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的过程,如辛亥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从中体会到历史是人民拼搏与奋斗方前进的过程。
历史是由人民的选择和行动构成的,各个时期人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通过分别介绍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是客观发展的规律。
•历史的主客观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确定事件的主客观因素,加深学生对不同因素的认识和理解。
3.练习(3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历史事件和名人事迹,让学生进行归类、分析和描述,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4.小结(10分钟)通过讲解、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人民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定义和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到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通过介绍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是客观发展的规律。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确定事件的主客观因素,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在导入环节,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尝试回答,达到引入课题的目的。
2.在讲解环节,要注意语言准确、通俗易懂,尽量减少生僻词的使用。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第3课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第3课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3课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
第3课讲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分两框展开: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第二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两框的逻辑关系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两框是互相衔接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文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通过学习本课,探究这些问题,我们将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本框承载着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内容要求2.3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二、教材分析。
本框“伟大的改革开放”,由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及意义,从而让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开辟的。
包括两目:“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的意义”。
第一目阐述四层意思:****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铺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第二目阐述三层意思: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认识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历史意义。
(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重大意义,明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课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特别提醒] 改革开放的实质
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 放人民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979 年 4 月,广东省领导向中央汇报:“我们省委讨论
过……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先
走一步”是指实行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包产到户
D.对外开放
解析:土地改革发生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A 项在时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国际 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 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2.具体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2.1976~1977 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 300 多次。其
中,科技教育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
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这次出访潮
()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
B.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
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和
1.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 100 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说明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B.改革开放是兴国之要
C.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课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课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基于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课的内容,该课程主题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公民权利的含义、来源和保障,以及公民义务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公民权利与义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内涵和关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本节课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和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民权利的概念、内容和法律保障,掌握公民基本权利的种类和范围。
(2)了解公民义务的含义、种类和履行方式,明确公民义务在法律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3)掌握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权利与义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4)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维护自身权益和履行义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3)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辩论赛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法律、珍视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良好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2)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热情,提高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是实现社会和谐、国家繁荣的重要基石。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维护自身权益与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性,养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
高一政治 伟大的改革开放 教案 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微课名称
伟大的改革开放
知识点来源
□学科:高中政治□年级:高一□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章节:第三课第一框
录制工具和方法
FSCapture82-xp录屏软件
设计思路
本课利用时政热点—深圳成立经济特区40周年,以深圳为例,以小见大。按照“忆往昔——看今朝——新使命”为线索展开,设置三个议学活动,层层深入。学生通过参与小组合作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参与中生成知识点,解决本课目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1.政治认同
了解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背景、历程及意义,认识到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增强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
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理解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树立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历程
教师活动:知识小结:改革开放是 重要法宝! 必由之路! 关键一招! 改革永无止境!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设计意图:从同学中谈到的具体措施中,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教师活动:改革开放确立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生活动:议学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概括出改革开放发展三个阶段的重大举措,并由学生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活动:知识小结:改革开放发展的三个阶段
教科版高一上册政治全册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高一上册政治全册教案(教科版)教科版高一上册政治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目标:1.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
2.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意义。
3.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
2.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
2.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材。
2. 与课程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重点解析《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以及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影响。
1-2《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教学目标:1. 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
2. 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3. 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
2. 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社会主义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2.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教学准备:1. 教材。
2. 与课程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产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重点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社会主义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2-1《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教学目标:1. 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意义。
2.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3.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过程。
教学重点:1.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意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高一政治教案新课标必修1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新课标必修1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目标:以学生制作的“家庭消费计划”课件为新课的导入,同时把它作为讲授新课的材料,加深学生对“科学消费”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学生讨论“当前我国提倡的‘积极消费’与勤俭节约是否相矛盾”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
教学过程:在我们讲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材料(投影):我国居民对耐用消费品购买的变化:20世纪50-70年代的百元级“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20世纪80年代千元级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收音机;20世纪90年代万元级、十万元级的电脑、小汽车、商品房,消费档次大大提高。
提问: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变化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教师归纳:说明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提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发展;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不断提出新的消费需求。
)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所以,我们不能把家庭消费仅仅看成是个人的消费行为。
树立怎样的消费观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关系到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拓等。
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消费观(板书)讲第七课之前,我们对同学们的家庭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人均月收入人数比例400元以下17人11.8%400元-800元43人29.9%800元-1200元51人35.4%1200元以上33人22.9%对于收入不同的家庭,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才能做到正确的消费呢?给月收入为XX元的三口之家(父母工作、孩子上高中)设计一个家庭消费计划,并说明设计消费计划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演示课件后,教师导入。
提问:在制作这个消费计划时,你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导入:考虑到这些问题,那么在我们实施这些计划时,是否就可以做到科学消费了呢?今年“3·15”的主题是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倡导科学消费行为。
政治必修一第三课优秀教案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分析】这节课是高中政治新教材《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是第三课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它有两部分内容:消费心理面面观和做理智的消费者。
在第三课第一框引导学生了解了影响消费水平的客观因素和形形色色的消费行为后,本节课则进一步发掘背后支配消费行为的主观因素,并在对各种主要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科学点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因此,这节课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对于指导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本身就是消费者,在一般的家庭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中,青少年具有很高的消费地位,可谓是“父母赚钱,孩子花”。
青少年学生大多思想解放,富于幻想,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猎奇。
对于学生,消费是既有经历又有感受的熟悉的话题,因而教学中可以围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展开,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进行探究,易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习本框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影响消费心理的因素,从而树立一种正确的消费观,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识记四种主要消费心理及其相应特征,并且能够正确评价这些心理。
其次正确理解作为一个理智消费者应该坚持的四个消费原则。
B.结合具体消费的行为透视消费心理,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加深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首先,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树立节约、环保和绿色消费理念,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养成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等消费习惯,培养学生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其次,现在的学生大都是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作风逐渐有了距离感、陌生感。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1 经济生活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课第一框教案消费及其类型
(2)消费品价格
教师活动:承接前面问题的总结,继续设问: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还受什么因素影响?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展示2004年8月份有关物价调查情况分析:
(1)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居民收入对消费是怎样影响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积极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评: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人们的收入并不都是人们直接可以支配的,而是要扣除个人所得税等之后,才能归个人自由支配。例:城镇职工在取得合法收入之后,除缴纳个人所得税外,还要扣除“三险”及住房公积金等,余下的收入才可用于生活消费,即可支配收入。)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将。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二、授新课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中秋节不同地方居民的消费方式以及与以前消费方式的不同。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居民的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水平与结构、居民收入、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物价水平等。其中主要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教材P21——探究活动,思考:是不是任何商品的使用都必须通过购买?你还会选择什么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政治上册教案:第三课第一节第四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四川省中江县仓山中学唐成虎(原创)一、说课本框内容承接第三框的内容 , 主要是回答怎样搞好搞活国有企业。
首先讲清什么是经济效益 , 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对于企业意味着什么。
让学生明白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 经济效益低仍然是我国经济生活诸多困难的症结所在。
在此基础上体会为什么我国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一个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来强调 ,为什么必须把各项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由此引出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个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设问要合理、逻辑要严密 , 环环相扣 , 层层推理 , 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一重点、热点问题。
另外 , 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 同时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难就难在对于中学生来说 , 这样的经济现象离他们比较远 , 他们缺乏感性认识。
所以讲解这一知识是通过阅读典型事例 , 特别是运用讨论法 ,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 , 启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生活 , 树立竞争意识、效率观念 , 全面、客观地看待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现象。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高考要求简析)此考点是应用性比较强的点 , 对这一考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 ①明确企业经济效益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 , 分清企业经济效益是相对量 , 产品数量、利润增加 , 经济效益不一定提高。
②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明确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③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明确提高经济效益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明确企业破产和兼并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结果。
鼓励兼并 , 规范破产 , 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 , 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通过教学 ,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利润、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兼并、企业破产等含义。
(二)能力方面通过教学 , 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概括能力。
(三)觉悟方面通过教学 ,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党和国家领导和管理经济的政策 , 培养学生的竞争识、效率观念。
三、教学重点经济效益的含义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难点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五、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 如归纳法、演绎法、计算法 ,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设疑导思、自学讲解相结合。
六、学习指导学习本框要先从企业经营的目的入手,企业要实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讲求经济效益。
对经济效益的概念要重点分析经济效益高低的表现,是与现实生活紧紧相关的,要注意联系实际,而且要明确只是产量高或劳动生产率高、利润高,并不意味着经济效益高。
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学习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和方法、途径。
七、导读提示1、什么是经济效益和提高经济效益?产量高经济效益一定好吗?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表现在哪几方面?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什么关系?)4、什么是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它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有何重要意义?八、课堂讨论题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请结合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九、教具准备多媒体十、课时安排一课时十一、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营上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经济效益不高。
那么,到底什么是经济效益 ? 经济效益的高低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 以及怎样提高经济效益 ? 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本课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讲了三个问题,即:是什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为什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怎么样?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途径和措施(二)[ 新课教学 ]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重点) ( 板书 )教材首先从企业经营目的入手 , 说明企业要实现盈利就必须讲求经济效益 , 从而引出经济效益的概念。
(一). 经济效益的含义。
( 板书 )( 学生看书回答 , 教师板书。
为了直观 , 可用公式表示 )教材首先用了几组通俗的词组来表达经济效益的含义。
即用 " 所费 " 与 " 所得 " 、"投入 " 与 " 产出 " 的比例 , 来表明企业经济效益的状况。
" 所费 " 和 " 投入 " 即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 ," 所得 " 和 " 产出 " 即生产过程中获得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 , 自然得出经济效益的概念为 :(1) 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2)用公式表示 :生产总值公式:经济效益 =--------( 板书 )生产成本(3) 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
从所给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要弄清经济效益首先需要明确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的含义。
请大家从课本中找出相关表述。
[ 生 ] 企业在一定期间内 ( 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 , 用价值表示 , 就是企业生产总值;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 , 用价值表示 , 就是企业的生产成本。
[ 师 ]( 强调〉①生产总值 : 即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价值表现。
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 ( 通常为一年〉 , 所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总量 , 用价值表示 , 即为企业生产总值。
②生产成本 :即劳动消耗的价值表现。
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 ( 通常为一年 ), 在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 , 用价值表示 , 即为企业生产成本。
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必须是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
即产品有销路 , 能在市场上卖出去。
否则 , 长期积压、卖不出去的产品 , 则不能称为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
如 : 某个企业年生产 100 亿元的商品 , 其中 , 有 20 亿元的商品卖不出去 , 那么 , 在计算企业当年的经济效益时 , 企业生产总值应该是 (100~20 〉亿元 , 而不是 100 亿元。
可见 , 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质上就是企业生产的有用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 , 简单地说就是 " 所得 " 与 " 所费 " 或 " 产出 " 与 " 投入 " 的比例。
我们可以通过这两者的关系来判断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
请同学们看公式 , 它更能直观地反映出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的比例大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公式谈谈你的理解 , 并思考企业的经济效益怎样才能达到最好。
[ 生甲 ] 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 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成反比。
所以 , 企业创造的生产总值越多 , 生产成本越低 , 经济效益就越高。
[ 生乙 ] 换句话说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有用劳动成果 , 经济效益就最好。
(4)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 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 师 ]( 强调〉切忌只根据一个因素就来判断经济效益的高低。
它始终是两个因素的比例关系。
( 引导过渡 ) 任何企业都在追求好的经济效益 , 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我们还知道 ,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 盈利就是获得利润。
实际上企业追求利润与追求经济效益是相统一的。
那么什么是利润 ? 利润的增加是否就一定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呢 ? 学了下面内容大家就清楚了。
(二)利润与经济效益〈板书〉企业的利润与经济效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请同学们先试着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 , 然后屏幕显示 )( 多媒体显示 )生产总值两者的公式不同:经济效益 =-------- 利润 = 生产总值一生产成本生产成本两者的含义、内容不同:利润指的是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
经济效益指的是企业生产总值与产成本的比例关系。
联系:经济效益 = 〈生产成本十利润〉 / 生产成本或生产总值 /( 生产总值一利润 ) 根据联系 , 引导学生推论出下列关系:1.经济效益是衡量经济活动的综合指标 , 是指经济活动中有用劳动成果同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 , 即 " 收入与支出 "" 所得与所费 " 。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2.利润是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
3.经济效益与利润之间的关系 , 离不开生产成本。
(1)当生产成本不变时 , 可以分三种情况分析 :第一 , 若利润增加时 , 那么经济效益肯定提高。
第二 , 若利润不变时 , 那么经济效益也不变。
第三 , 若利润下降时 , 那么经济效益也下降。
(2)当生产成本提高时 , 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分析:第一 , 若利润提高时 , 有三种情况 :a.利润与生产同幅度提高 , 此时经济效益不变。
b. 利润提高的幅度比生产成本提高的幅度大 , 那么经济效益提高。
c. 利润提高的幅度比生产成本提高的幅度小 , 那么经济效益下降。
第二 , 若利润不变或下降时 , 经济效益均下降。
(3)当生产成本下降时 , 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分析 :第一 , 若利润不变或提高时 , 经济效益均在提高。
第二 , 若利润也下降时 , 同样也有三种情况:a. 利润生产成本同幅度下降 , 此时经济效益不变。
b. 利润下降的幅度比生产成本下降的幅度大 , 那么经济效益下降。
c. 利润下降的幅度比生产成本下降的幅度小 , 那么经济效益提高。
[ 师 ] 通过比较应该认识到:企业利润增加 , 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
只有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利润才是经济效益的提高。
如果是靠增加投入而使利润增加 , 则可能出现几种情况 ?[ 生 ] 三种:一是经济效益提高 , 二是效益稳定 , 三是效益下降。
( 计算练习 )( 多媒体显示 )某企业去年投入 500 万元 ; 获利 100 万元 , 今年扩大投入为 1000 万元 , 获利 150 万元。
请问这家企业经济效益状况如何 ? 如若今年获利 200 万元、获利 250 万元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学生经过分析计算 , 得出相应的三种情况 : 经济效益降低、不变、提高。
(三). 全面理解把握企业经济效益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 , 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用公式表示 : 经济效益 = 生产总值 / 生产成本。
应着重弄清以下关系:1.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劳动消耗的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是指要降低生产成本 , 以最小的资源消耗 , 生产最多的适销对路的商品和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