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老王》知识讲解
七年级语文下《老王》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老王》全解《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全文记述了作者与人力车夫老王的交往经历以及老王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思想深邃,是一篇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优秀散文。
首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
老王是一个善良、忠厚的人,他的生活虽然贫穷困苦,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
作者通过描述老王的言行举止,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形象。
例如,“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描写既真实又生动,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老王的生活境遇之艰难。
其次,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十分出色。
作者通过描述老王的相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形象。
例如,“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描写既真实又生动,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老王的病情之严重。
此外,文章的语言平实却富有感染力。
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例如,“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震惊和痛苦。
最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深沉而真挚。
作者通过对老王的生活和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描述,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善良和关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美好。
综上所述,《老王》这篇散文通过平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形象。
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人性和情感的思考。
这篇文章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学习。
七年级下册课文老王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课文老王知识点《老王》是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农民工老王的故事,文章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
一、人物描写《老王》中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让读者对老王这个人物有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来描写老王,比如老王的背弯得像一面山墙,手像一对弯弯的镰刀等,这些细节描写让老王的形象更加鲜明。
二、城市与农村的对比课文中采用了城市和农村的对比手法,突出了老王这个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与城市里的白领们的巨大差距。
通过对城市与农村的对比,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农民工艰苦的生活以及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三、劳动与收入老王是一个农民工,他的收入非常低,每天的工作量却非常大。
课文中提到了老王和其他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以及他们的工作强度,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
四、社会不公问题文章中通过呈现老王的生活来反映社会不公问题。
老王虽然身体力行地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却始终活在贫困之中。
这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现象,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公平问题的思考。
五、高质量的劳动和生活态度老王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工作中非常认真,有高质量的工作态度。
他从不抱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从不浪费时间和精力。
通过对老王的描写,文章传递了劳动与生活态度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七年级下册《老王》的课文通过精细的人物描写、城市与农村的对比、劳动与收入、社会不公问题、高质量的劳动和生活态度等多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和潜在的可能性。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用心品味这篇课文,从中汲取教益,引发思考和自我提升。
七年级课文老王知识点
七年级课文老王知识点最近,我在复习七年级的语文课文,发现老王这篇课文看似简单,却隐藏着许多知识点和思考点。
下面,我将从课文的角度,为大家介绍老王这篇课文中的知识点。
课文背景老王是一名农民,他有一副铁饭碗,每天骑着自行车到田里干活。
有一天,他到城里做生意,结识了一伙人。
在这群人的影响下,老王开始不断地思考生活的意义,最终得出了一番感悟。
知识点1:比喻在第一段中,老王形容自己的头发“像狗皮草帽一样”,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比喻是通过对另一事物的类比,来揭示某种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特点。
老王通过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己的头发,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知识点2:拟人在第二段中,老王说:“大凡我是后来认得的人,都还说我是个老实巴交的好人。
”这里,老王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为自己的形象加分。
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拥有生命的人的行为能力和特点,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3:双关语在第三段中,老王用了一个双关语:“这就像一头牛,大家都看它的屁股,只有我看它的眼睛。
”双关语是指一种语言现象,说的语言既可按常规意义理解,也可理解成另外一个意义。
老王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强调了人们视角的不同。
知识点4:倒装语序在第四段中,老王说:“人的生活不能只为了生活,它还必须有所追求。
”这里,老王采用了倒装语序,将“为了生活”和“有所追求”这两个词组的次序颠倒过来。
这种倒装语序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常见的,但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可以使句子结构更加巧妙。
知识点5:排比句在第五段中,老王用了一种叫做排比句的表达方式:“有生命之人,应该有生命之爱,而生命之爱就是奉献。
”排比句是指在句子中列举多个同类的词语或短语,使句子表达更加流畅、优美,充满节奏感。
老王的排比句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爱的含义,使读者感受到种种情感的呼唤。
以上就是我从老王这篇课文中所发掘的知识点。
通过对比喻、拟人、双关语、倒装语序、排比句等修辞手法的解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背后深意,发现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老王课文精讲
老王一、章节划分《老王》是杨绛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与一位生活贫困但善良纯朴的老王的交往过程,以及老王去世后,作者感到深深的愧疚和自责。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变化,可以将《老王》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到第4段):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和居住条件,突出老王的“苦”。
这部分内容通过描绘老王的形象和生活环境,让读者初步感受到他的不幸和艰难。
第二部分(第5段到第16段):叙述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
这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作者与老王之间的互动,包括老王为作者送冰、送钱先生看病、送香油和鸡蛋等事情,展现了老王的善良纯朴和作者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第17段到第22段):写老王去世后,作者的愧疚和自责。
这部分内容通过作者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她对老王的愧疚和自责,同时也抒发了她对老王的怀念和敬意。
《老王》这篇文章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老王的善良纯朴和作者的愧疚自责之情。
文章结构清晰,情感真挚,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散文。
二、文章赏析《老王》是杨绛的一篇散文,其主要内容讲述了作者与一位生活贫困但善良纯朴的老王的交往过程,以及老王去世后,作者内心的愧疚和自责。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章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小见大,寓意深刻。
作者通过对老王一些小事的叙述,展现了他善良纯朴的性格特点和不幸的生活境遇,进而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冷漠。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读者在感动的同时,也思考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二是文字质朴,语淡意浓。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饱含感情的语言来刻画老王的形象,描写细腻而真实,感情真挚。
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让读者在平凡中感受到不平凡的人性光辉。
文章的主题思想深刻而感人。
作者通过讲述与老王的交往过程,展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善良和纯朴,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冷漠。
老王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对作者一家充满了感激和关爱。
《老王》课文讲解
这篇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不复杂,只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学生读起来没有太大难度。
教师可以将一般性的教学内容更多地交由学生自学,自己则引导学生将学习引向深入。
在确定本文的阅读教学重点时,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
第一个角度以老王这个人物为核心,教学重点包括理解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的品质),赏析作者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成整体的写法,品味作者描写老王的词句,等等。
总体而言,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老王(包括“我”)的善良,学习作者表现人物“苦”与“善”的手法。
这个角度不寻求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深度解读,对老王形象的解读也不超出“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①的层面,主要是在“写人散文”的维度上展开。
教学中的拓展部分,多是由课文中的一些词句和背景知识,思考老王不幸命运的社会成因②。
另一个角度则以课文的结尾句为核心,从作者的“愧怍”反观“我”对老王的态度从“同情”到“愧怍”的变化,由此理解“我”和老王交往的实质,反思那种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③,并触及“老王眼中的‘我’”这一被文本遮蔽的内容④。
这个角度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层次较深,因此对老王的人物形象、作者的语言运用等关注较少,即使有所涉及,也主要做纵深的开掘,较少进行文学性的赏析。
当然,也可以从这一角度的反面出发,抓住“生命尊严”的主题解读课文⑤。
只要教师对上述教学重点稍加研究,是比较容易设计出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活动的。
在“熟读精思”这一单元教学重点统摄下,部编教材中本文的预习和课后练习以后一个角度为主,而课标实验教材的课后练习基本采用前一角度,二者有明显的不同。
以对文中多次出现的“线索物”的理解为例,课标实验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拈出老王的三轮车加以分析,部编教材的课后练习却要求学生思考:在“我”与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在预习任务中,即已提示学生关注“我”与老王怎么看待对方的问题。
应该说,在部编教材的设计中,这篇课文教与学的难度都有所提高。
八年级语文(老王)课文全解
《老王》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杨绛,1911年出生,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
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
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
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
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2、相关知识:杨绛散文的白描写法杨绛散文运用白描手法,少修饰乃至不要修饰,由表及里,最直观的还是语言。
下面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这位散文作家巧妙运用白描手法的高超技艺。
⑴白描用于渲染环境。
如《干校六记》中描写学部的干校迁往明港,菜园班全伙拆除旧菜园所有建筑的情景:“只见窝棚没了,井台没了,灌水渠没了,菜畦没了,连那个扁扁的土馒头也不知去向,只剩了满布垃圾的一片白地。
”虽然没用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心的修辞,没有比兴的手法,但“旧菜园”的荒凉、寂寥却如画面般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还使读者读后有一种淡淡的惆怅。
⑵白描用于刻画人物性格。
如《回忆我的姑母》写她骂敌的情形:“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课文详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以“老王”为题,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
“老王”这一最普通不过的称呼,恰是对老王平凡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作者简介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代表作有散文集《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攥zuàn:用手抓住或抓稳。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失群: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
惶huáng恐:惶惧,惊恐。
荒僻pì:人迹罕至且偏远。
塌tā败:塌陷破败。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xiāng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滞笨:呆滞笨拙。
伛yǔ:弯(腰)曲(背)。
愧怍zuò:惭愧。
二、主题概述作者通过描写车夫老王的艰辛生活、人生经历,“我”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我”愧怍的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忠厚善良、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表达了“我们”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4段):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写出了老王困难的生活境况和不幸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5—16段):记叙了“我”与老王交往中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善良和知恩图报。
第三部分(第17—22段):写得知老王离世后“我”的感触。
四、思考探究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示这是作者的猜测,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不受人重视。
“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反映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对老王深深的同情。
2.“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知识点
《老王》知识点一、文章主旨。
1、这篇散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赞扬了像老王那样的不被人重视、生活艰难的人们的善良与真诚,表达了“我”对老王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愧疚之情,表现了作者对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二、人物形象老王: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
作者:善良、富有爱心、尊重他人、有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严于自省和解剖自己。
三、老王的“苦”与“善”。
1、老王的“苦”(1—4段):➢生活艰苦:①靠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②“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⑤居住条价差,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精神凄苦:失群落伍、单干户、老光棍、被人瞧不起,不被人重视。
(穷苦卑微、凄凉艰难)2、老王的“善”:①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③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鸡蛋和香油上门感谢。
3、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用了什么顺序?苦:逻辑顺序。
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善: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为人善良。
四、作者的“善”。
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他的车;②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了他大瓶鱼肝油;③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④关心老王的生活,载客三轮取缔后作者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活;⑤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五、问题探究(1)文章如何刻画老王这个人物的?老王是怎样一个人?文章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来刻画老王这个人物的,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善良、乐于助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
《老王》知识点及课后习题答案
《老王》知识点及课后习题答案一、作者简介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翻译家。
剧本有《称心如意》《风絮》等;小说有《倒影集》《洗澡》;散文集有《将饮茶》《干校六记》等;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回忆录有《我们仨》。
二、文体知识散文以个人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
散文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三、理解词义1.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2.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3.惶恐:惊慌害怕。
4.荒僻:荒凉偏僻。
5.塌败:塌陷破败。
6.滞笨:呆滞笨拙。
7.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8.愧怍:惭愧。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4):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出他生活上的“苦”。
第二部分(5—7):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
第三部分(8—22):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五、问题归纳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说说这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交代老王的职业及“我”与老王的关系。
2.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善良的性格。
3.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此处将老王和他的“前任”对比,有什么作用?老王送冰,冰量多一倍、冰价相等,体现了老王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体现其“善”。
4.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怎样的作用?侧面描写。
说明老王病情严重,为下文写老王给“我”送东西时不成形的模样作铺垫。
【知识点】七年级语文《老王》总结
《老王》知识点1【主题思想】通过描写车夫老王的艰辛生活、人生经历,“我”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我”愧怍的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忠厚善良、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表达了“我们”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2【文章结构】介绍职业,叙说身世,个人简况交往片段夏日送冰,减费带送送夫就医,不肯收钱拉人带货,生活窘迫拖病上门,送油送蛋得知死讯感念愧怍,忆昔感怀3【文学常识】杨绛(jiàng),本名杨季康,作家、翻译家。
散文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小说《洗澡之后》杨绛的丈夫,钱钟书,代表作《围城》4【词汇11个】词汇拼音例句或注释蹬腿dēng tuǐ他一~坐起身。
捎带shāo dài 让城里回来的空车~一点货物。
肿胀zhǒng zhàng荒僻huāng pì~的山区。
取缔qǔ dì~邪教组织镶嵌xiāng qiàn滞笨zhì bèn愧怍kuì zuò毕竟是做了错事,他站在那~难安. 门框mén kuàng侮辱wǔ rǔ~人格。
遭受~。
落伍luò wǔ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5【成语12个】词拼音释义绷巴吊拷bēng bā diàokǎo 强行脱去衣服,捆绑并吊起来拷打。
同“绷扒吊拷”。
降格相从jiàng gé xiāngcóng 降:降低;格:规格,标准。
指屈己从人。
惶恐不安huáng kǒngbùān 惶:恐惧。
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欣然自得xīn rán zì dé心情舒适、自觉得意的样子。
天缘凑合tiān yuán còuhé指事属巧合。
弱如扶病ruò rú fú bìng 形容身体非常虚弱。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10 老王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以“老王”为题,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
“老王”这一最普通不过的称呼,恰是对老王平凡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作者简介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代表作有散文集《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攥zuàn:用手抓住或抓稳。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失群: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
惶huáng恐:惶惧,惊恐。
荒僻pì:人迹罕至且偏远。
塌tā败:塌陷破败。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xiāng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滞笨:呆滞笨拙。
伛yǔ:弯(腰)曲(背)。
愧怍zuò:惭愧。
二、主题概述作者通过描写车夫老王的艰辛生活、人生经历,“我”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我”愧怍的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忠厚善良、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表达了“我们”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4段):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写出了老王困难的生活境况和不幸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5—16段):记叙了“我”与老王交往中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善良和知恩图报。
第三部分(第17—22段):写得知老王离世后“我”的感触。
四、思考探究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示这是作者的猜测,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不受人重视。
“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反映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对老王深深的同情。
2.“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知识盘点
10 老王一、文学常识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是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夫人。
现代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剧作家、评论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将饮茶》《回忆两篇》《记钱钟书与〈围城〉》,小说《洗澡》、《我们仨》,散文《干校六记》等。
二、重点字词1.重点字伛.(yǔ)荒僻.(pì)攥.(zuàn)塌.败(tā)取缔.(dì)骷髅..(kū lóu)滞.笨(zhì)镶.嵌(xiāng)愧怍.(zuò)惶.恐(huáng)2.多音字méi(没用) chéng(乘车没乘mò(没落) shèng(千乘之国)3.形近字载载客榻下榻怍愧怍裁裁缝蹋糟蹋作作用戴戴帽塌塌陷昨昨天筐箩筐缔取缔讴讴歌诓诓骗蹄蹄子呕呕吐框门框啼啼哭枢枢纽眶眼眶谛谛听伛伛偻4.重点词塌败:塌陷破败。
伛:弯(腰)曲(背)。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体悟:体验和领会。
失群:(人或动物)离开集体。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惶恐:惊慌害怕。
荒僻:荒凉偏僻。
主顾:顾客。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欣然:愉快地。
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抱歉: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
追忆:回忆。
捉摸:猜测,预料。
三、重点句子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剖析:这两句话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我”是坐车的,老王是拉车的,“坐”和“蹬”是不平等的,我们是主雇关系。
一个“常”字交代了“我”照顾老王的生意,这也是老王对“我”感激不尽的原因之一。
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基点存在差异,情感交流必然存在“隔”的状态,所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无话找话的“说着闲话”。
2.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七年级下册第二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第二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可能指的是不同的课本,比如语文、历史等。
以语文课本为例,第二课的课文是《老王》。
以下是《老王》的笔记:
1. 课文内容理解:
《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却善良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普通人的关怀,对底层人的尊重。
2. 重点词句分析: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运用比喻手法,把老王比作僵尸、骷髅,强调了老王的病态和濒死的状态。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这段描写中,“攥”、“滞笨”、“直着脚”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王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担忧和同情。
3. 文章主题思想:
文章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通过老王这个形象,传达了对普通人、对底层人的尊重和关怀。
4. 写作特点:
本文在叙事上不急不缓,从从容容,像在讲普通人身上的一些平凡事,读来亲切感人。
语言质朴却含蕴丰富,令人回味。
刻画人物注重细节描写。
请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内容应以教材为准。
如果需要其他版本的笔记或者不同科目的笔记,请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老王知识点梳理
《老王》知识点梳理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伛偻.. yǔlǚ攥. zuàn 惶.恐huáng荒僻. pì塌.败tā取缔.dì骷髅.. kūlou 翳. yì滞.笨zhì愧怍.zuó二、精读品味1.品读8--16自然段(临终前送鸡蛋、香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老王是在什么样的身体状况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的?这体现了什么?请结合文中语句加以分析。
②老王说了不要钱,为什么又接过了钱?他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③面对送香油和鸡蛋的老王,“我”有哪些反应和感受?体现了什么?④怎么理解“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的数不完”?明确:①病入膏肓,濒临死亡(具体语句主要在第8自然段中寻找),老王在自己非常痛苦的情况下还惦记着别人,关心着别人,体现了他的善良和知恩图报。
②老王接钱是因为他不想麻烦我们,让我能心安,体现了他的忠厚善良。
他来的真正目的是因为我们平时经常帮助他,他在临终前表达感激之情。
③担心,害怕、抱歉。
作者怕老王的身体经不住病痛的折磨而垮掉,表现了作者的善良、有爱心、关心同情弱者。
④鸡蛋代表的是老王对我们真诚的谢意,体现了他的善良,而这种情义是无法数清的。
2.如何理解“每想起老王就总觉得心上不安。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个社会总有不幸者、幸运者应去关怀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他们改善处境。
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关心还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3.文中多次提到我付给老王钱,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老王给我提供了帮助不肯拿钱,做生意不肯多收钱,说明老王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仁义讲感情。
我执意付钱给他,体现了我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所以,钱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成了传递爱心的载体,同时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人物形象老王是一个生活很苦,但老实、淳朴善良、知恩图报的人。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知识清单、易考题
《老王》易考题一、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3段):写“我”与老王的相识,概述老王的身世、经历及“眼瞎”的不幸遭遇。
第二部分(4~21段):写“我”与老王的交往,到老王的去世。
第一层(4~5段):写老王家境艰辛、帮“我”家送冰上楼。
老王第二层(6~16段):写“文革”期间,在“我”家最艰难的时候,老王帮“我”送冰块、送食品的感人故事。
第三层(17~21段):写老王的去世。
第三部分:(22段):写对老王的愧疚、感动与敬佩。
二、作者简介(1)本文的作者是_杨绛_,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她的丈夫钱钟书,字_默存_,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等。
三、拼音(1)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huáng kǒng(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2)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zhǒng zhàng(肿胀),又青又紫。
(3)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huāng pì(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4)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qǔdì(取缔)了。
(5)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jiàng gé(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6)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xiāng qiàn(镶嵌)在mén kuàng(门框)里。
(7)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zhìbèn(滞笨)地转过身子。
(8)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wǔrǔ(侮辱)他?(9)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kuìzuò(愧怍)。
四、课内理解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写了老王哪几件事?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写了以下几件事:①老王的基本情况(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②真诚送冰,③送钱先生看病,④生计艰难,⑤给“我”送香油、鸡蛋。
《老王》课文详细解析
《老王》课文详细解析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①作者愿意与车夫说着闲话可以看出她怎样的特点)【段析】写“我”和老王是坐车人和蹬车人的关系,且关系较融洽。
【品味】“说着闲话”体现了“我”与老王之间关系较融洽。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②这段文字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老王)【段析】介绍老王的从业情况及家世。
【品味】“失群落伍的惶恐”,表明他常为自己的处境和生活忧虑,可见他生活的艰难。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
天黑了就看不见。
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晚上就看得见了。
他也许..是得了恶病,..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段析】这一自然段不知写什么原因,老王的另一个眼睛是瞎的。
【品味】专门叙写老王的眼疾,他因此而失去顾客,表明“我”对他处境的关注。
而“我”在这样的条件下仍坐他的车,则是对他的关照,体现了“我”的善良。
女儿专门送药给老王,体现了女儿对他的关爱与同情。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中可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不被人重视。
“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③老王的生活条件是怎样的这与下文有怎样的关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学习要点
《老王》学习要点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新字生词
2、抓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思路。
3、全面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字词总结
攥(zuàn)用手握住。
惶恐惊慌害怕。
“惶”与“徨”有区别。
荒僻荒凉偏僻。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缔”与“谛”不同。
侮(wǔ)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镶嵌(xiāng 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伛(yǔ):弯(腰)曲(背)。
荒僻:荒凉害怕。
凑合:将就。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背景链接
本文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年代。
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上,踩在脚下。
作者及其丈夫也在这样背景下受到迫害。
文中“单干户”老王在“文革”中也受到牵连。
他蹬三轮车单干是属于资本主义国家那一套。
在当时“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是不允许的,于是他蹬载客三轮被取缔了。
老王课文知识点梳理
老王课文知识点梳理老王课文是一篇经典的散文,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本文将对老王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
一、人物描写在老王课文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例如,老王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民,他热爱大自然,勤劳耐劳,乐于助人。
他的儿子小王是一个活泼聪明的孩子,他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勤劳、善良、智慧等美好品质的赞美。
二、自然环境描写老王课文中还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例如,课文中描绘了一片郁郁葱葱、风景如画的田野,以及清澈的小溪和蜿蜒的小路。
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给人一种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觉。
三、智慧与努力老王课文中强调了智慧和努力的重要性。
例如,在课文中,小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明了一种新的农具,使农田的耕种更加高效。
这一情节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我们才能够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条件,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家庭和谐老王课文中还展示了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
在课文中,老王和小王之间有着亲密的父子关系,他们相互帮助、鼓励和支持。
通过这个家庭,我们可以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和温暖的力量。
五、感恩与奉献在老王课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感恩和奉献的精神。
老王是一个善良的农民,他不仅乐于助人,而且对自然充满感恩之情。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农田丰收,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粮食。
通过这个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感恩和奉献的力量,同时也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总结起来,老王课文通过对人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以及对智慧、努力、家庭和谐、感恩与奉献等主题的探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温暖的故事。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课文,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七年级语文老王课文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老王课文知识点作为一名七年级语文老师,老王经常教授的内容除了诗词鉴赏和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阅读理解和语文知识点的掌握。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解一下老王课文中的语文知识点,以便同学们能更好地掌握语文。
一、词语辨析1. 词义辨析在老王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识别并辨析词义的句子。
比如,“霓裳羽衣曲”中的“霓裳”一词是指七彩色的云彩,而“羽衣”则是指女仙所穿的衣服。
同学们需要通过上下文以及生活常识来判断生词的意义。
2. 词性辨析在学习语文时,词性的正确判断非常重要。
比如,在句子“这个苹果很甜”中,苹果是名词,而“甜”是形容词。
同学们需要通过语境理解,准确判断每个词的词性。
二、语法规则1. 语法基础语法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同学们需要掌握基本语法规则。
比如,在短语和句子中,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搭配关系十分重要。
2. 语法句式除了基本语法规则外,同学们还需要掌握不同的句式。
比如,在描述动作的句子中,有些句子需要用到被动语态,而在叙述感受的句子中,则需要使用主观态度较强的主动语态。
三、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通俗易懂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
比如,在描写妈妈的句子中,可以用“妈妈是黑夜里的小灯笼,永远照亮着我的路”来比喻妈妈的重要性。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自然事物或抽象概念人格化的修辞手法。
比如,在描写大海时,作者用“大海在微笑”来拟人化大海的情感。
四、剖析成语成语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学们需要掌握常用的成语,并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寓意。
比如,在讲述“鹤立鸡群”这个成语时,同学们需要知道它的寓意是指优秀的人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总之,在老王的课堂上,语文知识点无处不在,同学们需要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并且勤于思考,坚持运用所学的知识点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让世界充满爱】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
也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小说有《洗澡》《倒影集》;散文有《干校六记》《将饮茶》;译作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
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
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
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编者注: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
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等均可称为先生。
)文章写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
杨绛和钱钟书均遭到迫害,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知识积累1.干校:文中指“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干部集体下放劳动锻炼的场所。
2.塌败:塌陷破败。
3.凑合:将就。
4.伛.(yǔ):弯(腰)曲(背)。
5.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6.滞笨:呆滞笨拙。
7.愧怍..(kuìzuò):惭愧。
8.惶.(huáng)恐:惊慌害怕。
9.荒僻.(pì):荒凉偏僻。
10.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11.骷髅..(kū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12.降格:降低标准、身份等。
13.攥.(zuàn):握。
考题例析1.(2015·陕西中考)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校训根植于传统文化,是学校精神的凝练表达。
校训中传递的价值观念,________(结合契合融合)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2)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优势明显,文化先行________(不言而喻无懈可击责无旁贷),必须抢抓机遇、积极作为。
2.(2015·四川成都中考)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B.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C .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D .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解析:1.(1)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
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
根据语境,应选用“契合”。
(2)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
根据语境,应选用“责无旁贷”。
此题答案:(1)契合(2)责无旁贷。
2. 本题考查成语的含义及运用。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结合语境B 选项成语运用正确。
A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此处褒义贬用。
C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此处望文生义。
D .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此处用错对象。
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对成语的积累。
此题答案B 。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本文通过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反映了老王艰苦的生活及其苦境中善良厚道的品格,表达了“我”一家人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和关怀不幸者的问题。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杨绛文学语言沉着简洁,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
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2.本文的用语在貌似轻松诙谐中蕴含着一种沉重的心酸,干净清晰的语言在作者笔下有巨大的表现力,也隐隐再现了那过去的时代。
如“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等语句,无不诙谐地传达出对那极左时代的批评,以及它给老王这一类下层劳动者带来的哭笑不得的心酸,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
把握重点1.【高清课堂:让世界充满爱】“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
”谁是幸运者?谁是不幸者? 谁是幸运者——杨绛谁是不幸者——老王 政策不允许,只能偷着单干 视力不好,乘客不愿意坐 “文革”期间,只拉一人糊口 送冰:量多,费半,价同 送病人:免费帮助 送礼:知恩图报 苦:仅靠破车谋生 善:仅靠良心做人 生计窘迫 凄凉艰难 需要钱不多收, 常尽义务 老 王 女儿送鱼肝油 我家坐他车 平时关爱不够 死后感到愧疚善 愧 同情关爱不幸人 呼吁关注不幸人 “我”家 老王平等互助2.【高清课堂:让世界充满爱】为什么“我”认为老王是不幸者?哪些事证明他是一个不幸者?第二段:一方面是工作上脱离了大部分三轮车夫“组织起来”的方式,游离在团体之外;一方面是生活上没有家庭的庇护,生老病死都没个依靠。
第三段:一只眼睛是瞎的,好的那只眼睛到了晚上也看不见。
第四段:荒僻、破落塌败、多年——说明生活长期困顿。
老王的这些遭遇,说明了他生活非常不幸、艰难。
3.【高清课堂:让世界充满爱】作者是一个幸运者吗?杨绛和钱钟书都是知识分子,同在社科院工作。
在文革时期,他们两个都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揪了出来,杨绛的生活从此就充斥着批斗会、扫厕所,还曾被剃过阴阳头;后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当时两夫妇都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了,还承担着沉重的劳动。
总结:“我”并不是一个幸运者,但在老王那里,我又确实是一个幸运者,作者能够这样说,是真正能体谅别人的疾苦,不是只看到自己的痛苦,而是将爱心和同情献给了更多的人。
4.为什么愧怍?“我”对老王不好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我”对老王是很好的?第2段“自己讲”体现作者愿意与老王交谈,且认真听他说话,很多话还能照样引述下来。
第3段作者女儿送药,作者为其设想,这里和“有的人”形成对照,表现了对老王的同情;第4段作者夫妇先看到老王推车进院,后来又专门问起,说明真诚关心老王、记挂老王。
通过“送鸡蛋”一事的分析强化,作者和老王同为善良的人,在“善”的层面上达成了相互的理解。
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老王。
5.【高清课堂:让世界充满爱】作者既然对老王这样好,为什么还会感到愧怍?“我”之所以会感到内心不安,是觉得对老王的不幸负有责任,“我”无力为改变老王的不幸命运做些什么,当然,作者并没有理由惭愧,而这种惭愧就更表现出这种灵魂的可贵,有着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
6.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作者是怎样组织的?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
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
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
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
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
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
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
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
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
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
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拓展阅读人需要锻炼杨绛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
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
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
要治国,先得齐家。
要齐家,先得修身。
要修身,先得正心,就是说,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
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
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了解自己,不是容易。
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
一个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偏护自己了。
这样才会认真修身。
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
能这样,一家子可以很和洽。
家和万事兴。
家家和洽,又国泰民安,就可以谋求国际间的和谐共荣,双赢互利了。
在这样和洽的境界,人类就可以齐心追求“至善”。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
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
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
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人生的价值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
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人。
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
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我们人世间得到功勋的人,都赖有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为他们做出贡献。
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他们活了一辈子,就毫无价值吗?从个人的角度看,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收获,但是从人类社会集体的角度看,他们的功绩是历代累积的经验和智慧。
人类的文明是社会集体共同造成的。
况且身后之名,又有什么价值呢?声名显赫的人,死后没多久,就被人淡忘了。
淡忘倒也罢了,被不相识、不相知的人说长道短,甚至戏说、恶搞,没完没了,死而有知,必定不会舒服。
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匹夫匹妇,各有品德。
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
俗语:“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而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
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
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