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与人的主体性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
明相应 的教育。“ 现代 ” m dm, 即 “ 代” 作 为一 种观 念 , ( oe 亦 近 ) 早在 1 4世纪末 的文艺复兴运动 中即已萌芽 ; 但作 为一种 社会 形 态的“ 现代” 即“ 代社会 ” 则 是 在 1 纪 以后 系统 确 立 ( 现 ) 7世 起来 的, 其标志 为资产 阶级革命 和产业革命 。“ 现代” “ 代 和 现 社会 ” 的基本 内涵就是科 学一技术一 工业 文明。“ 现代 教育 ” ,
在现代教 育 中, 数学 和 自然科 学 等普 遍知 识 领域 占主 导 地位 , 而艺术 、 道德等价值 领域则退居 边缘 。早 在夸 美纽斯 的 “ 泛智论 ” Pnoha课程体 系中 自然科 学 和数 学 知识 就 占有 (aspi)
重 要 地 位 。 洛 克 ( .Lce 则 继 承 并 发 展 了 培 根 ( . ao ) J ok ) F B cn 的
宇宙 的光荣 !可为什么时 至今 1 ” 3却有 人痛 惜地 说 :世 界 生了 “ 癌, 这癌就是人 !时代的变迁迫使 人们重 新审思人 与 自然 、 ” 人 与社会 、 人与其 自身三 大关 系 的性质 。这 种审 思有 深刻 的社
会 历 史 根 源 。从 理 念 层 面 看 , 大 关 系 问 题 是 根 本 的当教 育 从 内 容 到形 式 彻 底 被 科 技 理 性 所 支 配 的 时 候 , 一 方 面 强 化 了人 的科 技 能 力 和 素 养 , 一 方 面 这 另
维普资讯
山 东教 育科 研
理 论 纵 横
教 育 与 人 的 主 体 性 发 展
新 主 体 教 育 论 纲
■ 张 华
达 尔 文 在 1 纪 末 曾 自豪 地 指 出 : 人 是 宇 宙 的 奇 观 和 9世 “
论人的主体性问题及意义
黑格尔受斯宾诺莎“实体就是主体”思想的启发,认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在黑格尔这里,主体已不再是笛卡尔意义上的“我思”,也不再是康德意义上的“先验主体”,而首先是绝对精神。人虽然也是主体,但他的主体地位是相对的。相对于表现为理性过程的历史世界即绝对精神,他又是客体,是绝对精神这个主体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或工具。而且,在黑格尔那里,主客体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既是绝对精神的工具,又是它的体现;精神对人而言是主体,又是它的目标和完成。客观世界或客体本身也不是绝对的客体,劳动将它们变成人自我发展或自我表现的中介:当对象由劳动产生和形成后,它们就成了主体的一部分,主体从它们那里看到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主体和客体统一于自在自为的历史过程,统一于绝对精神。知识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与客体相对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绝对精神在历史过程中展开的自我认识。这样,黑格尔就根本取消了近代西方哲学关于知识如何可能和是否可靠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突破近代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立场,相反,通过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最大程度地加强了这种立场,因而也就将近代西方哲学的内在矛盾极端化了。
基于教育人类学视界的学生主体性探讨
基 于教育人类 学视界 的学 生主体性探讨
张 翼
( 义 师 范 学 校 , 贵 州 遵 义 遵 5 30 ) 6 0 3
[ 摘
要] 人 既是 文化的刨 造者 , 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文化 的获得必须 由教 育提供。在教育 中学生不是 简
单 地 传 承 文化 的客 体 , 而是 主 动地 选 择 且 富 有 创 造 性 地 把 握 自我 价 值 的 主体 。 在 当 前 , 教 育 人 类 学 视 野 , 从 探
怀, 对学 生进行 “ 酷” 练 , 利性 、 械呆板 、 残 训 功 机 强
调 工具 理性 而忽 视感 情 , 常 置 学 生 的精 神 发展 常 于不顾 , 理智 知识 和认 识 的堆 集 作 为教 育 惟 一 把 目的的现状 , 怀特 海 所 描述 的那 种 来 自于 漫无 与
目的地 积 累死板 的精 确 知识 而对 它们 又不 加利 用 的麻 木不仁 的思 维 的形 成 , 是多 么吻 合 。当教 育 从追 求神 圣 的智 慧 , 低 到 现 代 人 获 得 各个 科 目 降
讨教育 中学生主体 性的发展 , 能够为塑造具有 自主性 、 独立性、 创造性 的主体 的人 带来某些启迪 。 [ 关键词] 教 育人类学 ; 文化 ; 教 育; 学生 主体性
论人的主体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对从 康德 以来 的德 国古典 哲学 中 的主体 性 范畴 的批判 过程 中 ,在 实践观 点 的基 础 上 ,马克 思思 考 了人 的主体 性 问 题 。 在 马克思 主义 看来 ,主体 性乃是 人作 为 主体 在其 实践 活动 、认识 活动 中表现 出 来 的本质 特性 ,是人 在与 客体相 互作 用 中运 用 自身 的本质力 量 ,能动地 改造 客
:E _ ‘
论 人 的主体 性对 思想 政治 理 论课教 学 的影 响
口广 西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姚 畅
口中共 江西省 乐平 市委党校
孙颖霞
【 摘
要】 分析 了马 克思 主义 对人 的
第一 ,主体的 “ 为我性 ” ,即主体从 “ ”出发 ,使客体 为 主体服务 的特性 。 我 这里 的 “ 我” 即主体 ,包括类 主体 、群 体 主体 和 个体 主 体 ,并 非仅 仅 指个 人 。
【 考文献】 参
[] 1 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 第一卷 [ ] c. 北
京 : 民 出版社 ,9 58 人 1 9 :1
和谐 的师生关 系有利 于激 发学生 参 与党课 教学 的学习动机 和兴趣 ,有 利于 提高学 生主体 的 自主性 ,只有 在和谐 的
[ ]. 2 s阿瑞提. 创造 的秘 密 [ . 阳 : M] 沈
造 意识 、创造能 力 、创造 性思 维和创 造 性 的人 ,思想政 治理论课 理应 强调对 学 生 主体 的创造性 的培养 。思想 政治教 育
不 是 对人 的 “ 工 ” “ 产 ” 和 “ 加 、 生 塑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原理 ,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教学理念 的树立 、 教学 方式 的改革 ,以及 和谐 师生关 系的 构建 等方面 都产生着 重要 的影响 。一般 来说 ,思想 政治教 育活动 的主体包 括教 育 者和受教 育者两 个方 面 ,本文仅 从学 生 主体性 的角度来 分析对思 想政 治理论 课教学产生 的影响。
论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
地与外界交往的过程 中生成的。要使个体主体性成为一种 真实的品质生长并表现在个体的生活实践之中, 必然要通过
个体亲历的实实在在 的教 育活 动。教育 的过程 乃是一 个不 断培植人的主体性 的过程 ; 同样 , 体性作 为人 之为人 的最 主
根本 的特性 , 教育 的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 。 对
体之上的精神 品质 , 抽象 的 、 是 看不 见 的东西 。教 育要发展 人的主体性 , 更重要 , 者说 更具 体 的应 该 是通过 切实 的素 或
质与能力 的培养 , 通过情 感 、 态度 、 价值 观 的萌发 , 通过个 体 各方面素质的养成 , 并运用在这些 属于个 体智 识 的生 活实 践
体性发展相辅相成。
关键词 : 育; 教 主体性 ; 独立人格 意识 : 自主能力 中图分类号 : 4 -1 C 0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14 20 )30 1.4 17— 2 (06 0.090 6
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彰显, 但人的主体性不是与生
俱来 的, 它必然是社 会文 化意识 渗透 的产物 , 个体在 不断 是
作者简介 : 彭进清(96)男 , 1 ., 湖南常德人 , 6 湖南商学 院副教授 ; 吴 丽萍(98)女 , 常德人 , 1 ., 湖南 6 湖南商学 院讲师。
1 9
维普资讯
望在抽象的说教 、 口号 中发展个 体的主体 性 , 教育是 一种在
自 的智慧来接纳来 自外界的信息 , 这个互动 的过程 中意 身 在
识 到 自我 的存在 , 活动 中展现个 体 的主体性 。因此 , 在 教育 所指 向的人的主体性 从形 式上说 , 括独 立人 格 意识 、 包 自主
中, 在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活动中得以实现。毕竟, 教育所指
谈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谈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摘要:作为学生,说起教育就与我们息息相关了,从小到大,我们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无不是教育在起着作用。
教育在我们个体的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的内涵、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作用、如何教育个体全面发展,这四方面谈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关键字:教育、个体发展、作用百年发展靠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存亡。
尊师重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小到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鲤鱼跳龙门,大到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无处不显示着教育的重要性。
一、教育的内涵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的特点。
首先,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
教育不仅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交流,更教会人如何去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
教育学会交往,交往又是人在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这就构成了一种交往系统。
其次,教育系统以经验传递、造就人才为其主要内容。
教育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施教者把自己的各种经验传递给受教者,从而去早就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在人才早就的过程中,个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最后是,教育系统以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为根本职能。
个体在教育中不断朝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个体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论人的主体性及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构建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认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强化。
如何正确发挥主体性,形成有利于时代特点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代认识论研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0本文采用联系实际、纵向比较、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对“人的主体性”中的传统问题和新课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以下新的见解和研究方法。
首先,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及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论证研究主体性问题的必要性。
其次,系统考察主体性思想的由来和发展轨迹,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兼论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相关内容。
再次,对主体性的含义进行新的理解和概括,在主体性的主要特征方面,能辩证地处理自主性、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为对主体性的反思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
最后,围绕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概念及特征,提出教育应以“培养具有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人”为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性道德人格构建下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humancognitionhasmarkedsomenewcharacteristicswithmoreandmoreemphasesonhumanbeingsasthemainbody.ItbecomesabigissueformodemresearchersonepistemologytostudyhowproperexertionofmenasprincipalpartsCanformprineipalmoralpersonalityinfavorofthetimes.Inthispaper,theauthorhasmadeasystematicandin·depthdiscussionontheoldissuesandnewtasksofthesubjectof’humanasthemainbody’,fromtheperspectivesoftheoryandpracticebyadoptingtheresearchmethodsofapplyingtheorytopractice,makingportraitcomparisonsandreferringtohistoricalrecords,andputforwardsomenewviewpointsandresearchmethods.Researchproceduresareasfollows.Firstly,todemonstratethenecessityofstudyingtheproblemofsubjectsunderthecircumstanceoffreemarketeconomy,knowledge-basedeconomyanddevelopmentofthewestregions.Secondly'tomakeasystemicstudyofthehistoryanddevelopmentalorbitofsubjectideology,withmoretimeandenergyonthetheoryinMarxistPhilosophy,andwithsomereferencetorelatedcontentsinWesternPhilosophyandtraditionalChinesePhilosophy.Thirdly,tOmakesomenewperceptionandgeneralizationofthemeaningofsubjects,andtOdialecticallydealwiththeirmajortraitssuchasindependence,activityandpassivity,toprovidepreconditionsandtheoreticalbasesforthereflectionofsubjects.Fourthly,toputforwardaproposalthateducationshouldaimtotrainpeopletobemoral-judgematicandmoral-selective,andaseriesofmeasurestoimplementit,onthebasisoftheconceptsandfeaturesofsubjectmoralpersonality.Keyword:SUbjeetSUbjectethicpersonalityconstructionY{05321创新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
[ 关键 词 ] 教 育; 人 的主体 性 : 发展
[ 中图分 类号 ] C 0 , 4
[ 文献标 识羁 ] A
[ 文章 编 号】 1 8 29 ̄0 )2 02 4 0 . 2 ( 20. 2- 08 0 0
Edu ain a d m a ’ e eo me ti uo o c t n n sd v lp n n a tn my o
教 育 与 人 的 主 体 性 发 展
朱 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南华大学 科技处 ,湖南 衡 阳 4 to 2 o D
[ 摘要 ] 教育使 人具 有 主体 性 , 人 的主 体性 不 断完 善。在 以 师 生互 动 为特 征 的教 育 活 动 使
中 , 师 的主体 性与 学生 的主体 性 同时得到 发展 。 教
分 为 人 的 依 赖关 系 、 的依 赖 关 系 , 物 以及 建立 在 个 人 全 面发 展 和他 们共 同生产 能力 成 为他
们 的社会 财 富这 一基 础上 的 自由 主体 性 发 展 等 三 种 不 同 的形 态 。 近一 个 世 纪 来 , 类 正 人
酝 酿 着 一 场 新 的生 存 形 态 的变 革 , 正如 佩 鲁 等 人 所说 的 开始 着 一 场 “ 的革命 ” 这 场 革命 人 , 必将 成 为 2 l世 纪 的 主 题 , 它将 关 联 、 动 着 整 个 社 会 的 变 革 与 发 展 。 罗 马 俱 乐 部 报 告 指 牵
ZHU a g c u Ch n - h n ( ̄ t m n  ̄ev n etfSi eadn 咖 o 'n Nwl n e i , maU i rt v sy,H y n 2 ̄ 1 ' a  ̄gag4 10 ,hm n) t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1.道德的主体性道德与法律、伦理不同。
道德是伦理的个人化,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
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有”3(p.247)。
相反,道德是为人而存有的。
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
道德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是道德,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没有道德。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
道德对个人来说,它就是人自身的创造物。
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
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
人创造了道德并不但仅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确证、肯定和发展自己。
道德有约束性,但道德对于人不但仅是约束,而更重要的是激励。
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压制人的,相反,它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身的条件。
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
2.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这包括:(1)为“我”性。
道德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中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活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道德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源于主体间的交往。
利益是人们交往的根本动因,马克思说,“准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4(p.167)。
因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5(p.514),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表现为一种“为我关系”。
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
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教育是一种有力量的行为。
它让人们得到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的一份子。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作为教育的传播者和引导者,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传授,而是应该倡导“主体教育”,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本文将探讨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加主动、自主,并最终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潜能。
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学习资源丰富。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书籍、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学习。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体验、成长,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试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试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
而学校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简单说就是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和价值,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普遍尊重,是对自由、平等、法治等理想社会的价值诉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作为人的培养的主体,学校教育承担起人本教育的理念,光大人的自由、创造与价值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教育一方面承担着传递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的伟大使命,另一方面又肩负着开发个体潜能、扩大个体生命的内涵,为个体的发展奠基的重要任务。
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正是开发潜能、革新天赋,扩大生命内涵,为人的发展奠础的教育。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利,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对策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
”这句话说明,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第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以人为本,首先就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就要教师立足于学生个体的现实发展情况和需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各种具体措施,为学生排除通往未来的路障,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使学生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主动地、积极地完善和发展自己。
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化和主体性理念
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化"和“主体性"理念陈艳秋(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1).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应凸显其“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主体性理念.以摆脱实效低下的局面。
人性化理念要求道德教育走入青少年的生命世界.关注他们的需要和人生体验。
从“物化”向“人化”转变:主体性理念要求教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角色定位、对话形式的重新建构、教育活动的合理设计、开放性教育环境的营造。
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实现道德教育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努力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道德教育人性化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成就人。
使人过有意义的生活。
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对象,更是道德学习的主体。
强化青少年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青少年的主体性.体现德育人性化的根本特征.这是现代人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让道德教育从教条走向生活、从封闭走向开放,当代道德教育的走向,取决于我们教育理念的转变。
一、人性化理念上个世纪初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康纳尔提出教育转向“人性化”的呼吁。
70年代联合同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80年代国际社会呼吁“学会关心”,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体现了教育关怀人的发展的趋势。
1.从物化走向人化:还道德教育本来面目。
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这一教育现象发生的根据和基础,而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
是完整的生命体。
需要自由地发展。
卢梭认为.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就是对于自身的关怀。
西方思想家早就指出,适合人的道德应该建立在人性上。
一旦道德变成一种强制的约束力量,那是它的耻辱而不是它的本质。
所以,道德教育首先应该是人性的体现。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把道德作为一种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强化了它的社会性功能.使之成为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外在力量。
那么。
建立在这种观念下的道德教育也就具有了“工具论”的色彩,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则被当成了物。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塑造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塑造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2000.5.1内容摘要/,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它从更深的层面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诸种规定性。
人的主体性问题是哲学、教育学等学科极为关注的研究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章围绕人的主体性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主体性的关联性、思塑造,视野,育与人的主体性从思想政治教育恩想政治教育的“四有新人”目标鲜明地昭示出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塑造人的主体性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实现关键在于塑造人的主体性。
第二部分,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人的主体性中的功能,提出并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情感激发功能与精神升华功能。
第三部分,立足于人的圭签丝望建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讨了如何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并着重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主体.彭思想政治教育呻瞩}==爵;i二_一关键词:主体议思想政治教育呻瞩}=二耐新一AbstractHumansubjectivityisakindoffunctionalfeaturethatisshownbytheinter—re—lationsbetweenobjectandsubjectwhenapersonisregardedassub.ieCtinactivitives,andfrommuchdeeperlevelitrevealsmanykindsofprescriptionsforwhichaparsonbecomesahumanbeing.ThematterofhumansubjectivityisakindofstudytaskthatsomesocialsciencesasPhilosophyandPedagogypayattentiontoandit)salsoaprob—leminIdeologicalpoliticaleducation·Centredonhumansubjectivity,fromseveralas—peersasrelationshipbetweenIdeologicalpoliticaleducationandhumansubjectivity.andthefunctionandcreativityofIdeologicalpoliticaleducation。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
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
主体性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
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
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我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
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1.大胆猜想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
教无定法突出主体
教无定法突出主体教无定法,突出主体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基石。
而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
在教育过程中,突出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秉承的理念。
本文将从教育的本质、主体地位和教无定法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突出主体,实现个性化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应当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参与学习,主动地探索知识。
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引导他们探索未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
教育应当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
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应简单地一刀切。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充实。
教无定法,注重的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育实践中,不宜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而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学科功底,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任务。
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育无定法,突出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都得以发展,成为社会的主体或主人。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在教育界已基本取得共识,但关于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却存在着若干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学生主体性并不是主体各种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结晶,是学生“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是能动性、社会性、自主性、创造性。
1.有的认为,所谓主体性,指的是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
教学认识的主体性,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能动的选择上,表现出自觉性、选择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经验、思维方法、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制约,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
2.有的学者提出人之为主体的主体性是由人的现实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构成的3.还有的提出主体性的特征是整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和发展性研究学生主体性应当注意什么?研究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应首先明确的是,主体性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只有在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并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
上文已提及,我们不能孤立地只是从人自身来讲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如果离开了客体和指向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无所谓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作为主体使自己的活动指向客体,并同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具体阐释:1、为“我”性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以对象性关系的确立为前提的,而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确立是主体从为“我”的角度进行选择的。
论启发式教学与人的主体性生成
式教学 高扬 人的主体性 , 教育教学 中突出“ 在 以人为 造性与模仿性的统一。 f 启发式教学就是促进学生主体 本” ,注重人 的主体性 的发挥与培养 ,为 自我教育奠 . 断地 由受动性 、 -生不 1 依存性 和模仿性 向能动性 、 自主
l 【这样 , 1 1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基, 从而也为终身教育奠基 。 当代教育 教学 中 , 在 研究 性和创造性的方向转化” 。 启发式教学与人 的主体性 生成 ,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既注重 教师 主导作 用 的发挥 , J 又强调 充分 发挥 学生 r 主体性 ,以实现教师 主导 与学生主体相互 作用 的 的 和实践意义。
-
( ) 学方 法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倡导 根据学 4 对教
教师应 “ 道而弗牵 , 强而弗抑 , 开而弗达” 经过后世学 习内容和学生的水平与特点 , 。 1 注意多种教学方法和方 者 的不 断研究 , 启发式教学成为我国优 秀的传统 教育 式 的综 合运 用和优化组合 , 在教学中注重 教学 方法 的
地位和价值 , 更加 重视人 的主体 性 , 加重视合 作学 的教学方法 。第二是原则说 , 更 认为启发式不是一种具
。
习 、 究 学 习 , 加强 调 对 于 知识 的基 本 结 构 、 本 概 体 的教 学方法 , 是研究和运用 教学方法 的指导思 探 更 基 1 而 念 、 理 和 定 义 的掌 握 。 原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过文 艺复兴对人本 主义 的弘 诸如孔子 的“ 经 『 不愤 不启 , 不悱不发”苏格拉底 的“ 婆 , 产
扬, 到近现代教 育家夸美纽斯 、 第斯 多惠 、 布鲁纳 、 I , 奥 术”柏拉图的“ 回忆法”亚里士多德的“ , 联想法”布 ,
苏伯尔等人的研究和发展 , 启发式教学更加重视人 的 鲁纳的“ f 发现法” 等都是一直沿用下来并被广为接受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人的主体性的作用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人的主体性的作用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主要指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对于培养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激励、促进和凝聚作用。
Abstract: Marxism believed that human’s independent is the human takes the active main body archery target regulated, mainly refers to the human in the activity which, the independency displays with the object interaction process in and from is the nature. Regarding raises person’s independ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the very important guidance, the drive, the promotion and the condensation.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主体性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aiseIndependent作者简介:田敏,1984年3月出生,女,河南安阳人,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人的能动性包含几个方面:一是主体对主客体关系的自觉性,这是主客体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正是人的自觉能动性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二是主体的选择性,人的活动从做什么到怎样做,都是选择的结果;三是主体的创造性,人的劳动活动就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09-10
作者简介:汪 宁(1973-),女,山东济宁市人,济宁师专中文系助教,现为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
第21卷 第6期济宁师专学报
2000年12月
Vol.21No.6
Jour nal of Jining T eachers'College
Dec.2000
文章编号:1004-1877(2000)06-0063-02
论教育与人的主体性
汪 宁
(济宁师专中文系, 山东济宁272025)
摘 要: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社会要求“教育应当培养具有自主能力、独立意志、自律意识和自由创造思想的个人”,但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还是现代的应试教育都未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都未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人格素质的潜力。
要使“素质教育”全面推行,必须从人出发,以人为本,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培养有着独特个性和健康人格的个体,只有这样,教育才成其为“真正的教育”。
关键词:传统教育;主体;人的主体性;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的各个领域将发生巨大变化,尤其对教育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是社会的主体,文化的主体,自然的主体,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主体。
那何为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自觉地人为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人的自觉地能动地实践活动中,就成了主体,也就体现了人的主体性。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凡是社会活动都是由人来推动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源泉,离开个体发展的社会发展是不存在的。
教育应当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增强其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在此基础上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体,以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教育最直接的目的。
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受教育者人格素质的培养,始终应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之一”。
所以,如何发挥人的主体性,形成以独立性、社会性和时代性为主要特征的良好健康的人格,不仅是教育旨在达成的目标,而且也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但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未把教育中的人看作是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的有机部分,至多把教育中的人视为“构成教育活动诸要素中的一个方面”,从“人是教育的对象”这一传统命题中,只看到的人的被教育性和可加工性,或者只从学习实践的角度狭隘地去理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体能动性”。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都离不
开封建伦理道德的宣传,重政治伦理道德的灌输而忽视了个体独立人格意识的系统养成。
最基础的蒙学教材《三字经》中的:“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孝经》中的“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仪礼・丧服》中的女子“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等等都离不开对封建道德规范的说教,甚至孔子也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从行为上界定与规范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其他的社会活动。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教育体系,但对接受者来讲则窒息了他们的思想,控制了他们的行为,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和自由,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没有给接受者自主的机会。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曾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表面上承认人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但“这种所谓的独立意志是在‘教化’的控制之下的,独立意志的内容是被确定了传统的仁义道德。
”在这种强规定性、强赋予性的“仁义道德”的灌输下,人们已习惯于“族群式”的受教育方式,“群体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贯穿于中国传统历史的全过程。
个人对他人、家庭、师长和“群化共同体”的依赖性代替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黑格尔在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伦理特征时指出:“中国纯粹建筑在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
”长期以来,封建主义的教育要求人们在思想上循规蹈距、因循守旧,同时压制任何所谓“离经叛道”的言行,这都是违反人性的,更谈不上有丝毫的个性可言。
—
63—
我国现阶段提倡和实施的“应试教育”是一种“知识本位的教育”,它主要建立在广义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以“人类社会抽象的和工具的理性知识”为基础。
目前学校教育只注重引导人求知、认知和掌握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技巧,却遗忘了激发人的潜能与个性,培养人自主观察、理解和处理现实世界中问题的能力。
应试教育以“应试和升学”为直接目的,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规范受教育者的培养模式,而“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是一种讲考试、重智育、唯理性的模式。
要知道,“求知是为了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满足人格主体对于现实生活和人生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地面向知识世界。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主张“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他在《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中指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宁展个性。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一代风气。
有人说:“应试教育的弊端源于传统教育。
”这种说法有着相当久远的社会原因,并且有着典型的中国特色。
从政治体制看,中国从古至今长期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选拔人才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虽然也曾有过“任人唯贤”“举贤若渴”的举措,但代表国家意志行使国家权力的大规模的考试机构具有权威性;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封建社会教育具有“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特点,汉代以来实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中国家庭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化”具有权威性;从思想意识看,“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因袭了几千年,至今仍对社会成员群体发挥着控制功能,而这种群体控制是相当有效的。
所以在我国,学校特别重视并追求升学率,导致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考试成了学校教育的指挥棒,素质教育虽被提出但难以全面推行。
人类的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社会要求“教育应当培养具有自主能力、独立意志、自律意识和自由创造思想的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人格素质的潜力。
在教育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塑造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水平,主体性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教育目标,以人的发展规定构建教育体系,通过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在人格、智力和身体几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以“培养独立的社会活动主体或培养人的独立个性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的目的在于弘扬人的独立个性,使人成为他自己,而不是“背着很多书的驴子”。
有的学者指出,当前学校教育领域严重存在教育工具化倾向,个别地方不惜“用生产、销售商品的方法来办学校和培养人”,以致“造成教育所特有的文治教化功能的严重物化”,正“诱使教育偏离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
这是我们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所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古代,教育者曾提出“因材施教”、“顺性而教”,近现代则强调社会本位:教育的适应性和工具性,或“学而优则仕”,或“学而优则业”,是“束性之教”。
当代教育则应提倡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率性而教”,不是进行“教育人的教育”,而是要进行“人的教育”,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教育”。
而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也应是个性教育、自我教育、主体性教育。
参考文献
[1] 《论语・季氏》.
[2] 2000年第四期.《论“教化”》《教育研究与实践》马凤歧.
[3] 《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05页.
[4] 郭文安、靖国平.《论当代教育对于人的独立个性的追求与探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四期.
[5] 周川第《教育中的唯科学与反科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二期.
[6] 靖国平《论受过教育的人》《教育研究》2000年第二期.
(责任编辑 赵 民)
—
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