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主体性的哲学思考(一)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和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体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理想价值目标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07-03追求人类彻底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而且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人的发展的含义及其逻辑起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就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和本质关系的发展。
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的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
何谓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将其规定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人的本质包括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
但马克思认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主体。
因此,马克思关注的是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即个人的能力、需要、社会关系、自由个性的发展。
马克思正是从人的个体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历史线索。
①2.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
第一,从共时态结构看,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和本质关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反复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发展的广泛性,并不是指人的发展应该成为“完人”、“超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生活的全面提高和充实、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多彩与和谐、人的个性的丰富和完满,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第二,从历世态的结构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推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人是在历史中生成的,也是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其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目标、内容和条件。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作者:姚丽君李培湘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7期[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及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教育的发展目标。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讨更新教育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终身教育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294)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看来,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它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即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
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强调的是人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等。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及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教育的发展目标。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教育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世纪赋予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关于人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哲学意蕴
关于人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哲学意蕴郭罗娜【摘 要】社会生长的实质是人的成长,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为全人类幸福而献身的高贵抱负,体谅人和人的素质以及人的成长。
在当下中国“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下,从新追问和思虑“人”,研究马克思有关人的发展学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人的本质 自由发展 全面发展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索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索开始于对宗教的批判。
1844年在《论犹太人问题》上,马克思改变了他对宗教的旧观念,并开始对其展开批评。
马克思把犹太人和宗教的关系颠倒了过来,明确指出要立足于犹太人的现实生活,从而正确寻找犹太人解放的途径。
这就为马克思发现人的本质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接着,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进一步批判了宗教。
批判到:“现实宗教的存在,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是对人思想的扼杀。
”因为人在实际中不能找到真正自我,所以才把希望放在了对宗教的幻想上。
也就是说宗教是人的自我异化,人想要解放本身,就必须批判宗教。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指出人是有自我意识的现实存在物,人们用自己的劳动实践来创造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更符合人类的生存与需求。
马克思经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从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劳动过程与人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四个规定刻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的资本家克扣工人的实质,揭示了大机器生产下人的扭曲。
这里不得不说,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但他这里提到的人还是抽象的人,并没有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人,因此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飞跃发展。
这里真的开始从历史的、实践的角度论述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要想获得成长,就必须对其改造,使其顺应和满足人的需要。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
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论文关键词:分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内涵的论述角度1.出现分工前。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来说,人依赖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生活,人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本身发生关系。
人类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生存,人类和每个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因而这种状态还谈不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出现分工后。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
”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
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
3.消灭分工后。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
我们也曾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桎梏的时候,分工才会消灭。
我们还曾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
”分工的消灭成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实现条件。
浅析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哲学意蕴(一)
浅析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哲学意蕴(一)论文关键词: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目标和历史过程的统一;真理和价值的统一论文摘要:江泽民同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即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目标和历史过程的统一,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辫证统一。
江泽民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创造性的发展了这一思想:“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重要论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目标和历史过程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最早萌芽于19世纪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
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性原则发展的必然结果。
他们将人的全面发展寄希望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头脑和空想的社会主义环境。
这种思想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人纯粹的幻想。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改造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角度,把人的发展概括为三大历史过程。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的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这一阶段主要指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关系简单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血缘或地域联结起来的,因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
浅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浅论人的全面思想关健词:全面人唯物史观摘要:追求人的全面,是的一贯理想。
人的全面思想的实质是以目的;唯物史观为人的全面思想提供了理论墓础;而对人的全面思想的方式的探讨使这一理想更具现实性。
作为家和理论家的统一‘在试图解释世界的同时.更为重视改造世界。
人的全面理论,是在对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未来杜**想的重要内容。
理想愈味着对现实的不满。
在.由于不合理的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产生了人的崎形、异化以及才能的压抑等一系列消极后果,全面的理想正是针对着片面及产生的消极后果提出来的。
XX前的众多思想家们也曾谈到完美的人的,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人类从总体上说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人的全面只能是一种奢侈的要求.并不具有的紧迫性。
XX人类进人杜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人的也有了巨大的进步。
这种进步突出表现在人类的大多数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到较高的水平,但这种进步同时又有着巨大的缺陷,导致了人的异化以及其它消极后果。
从人文主义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家们都对由分工引起的片面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德国古典的康德赞美了一个充分发挥人的全部才智的美好.席勒寄希望于的自由活动,他认为审美自由活动才是摆脱不合理对人的种种限制的唯一途径。
黑格尔认为“和XX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和表现”.空想者包括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都有人全面、整体的思想,欧文并且进行了杜会试验。
追求人的全面,也是的一贯理想。
在少年时代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职业选择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这可说是最早的人的全面的思想。
值得注惫的是.他把自身的完美和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我们对照一下《党宜言》中的一句话,即“每个人的自由是一切人的自由的条件”,就可以看到这两处有多大的相似。
此后,尽管本人在世界观方面发生过根本性的,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人的全面这一理想。
探讨人的主体性(一)
探讨人的主体性(一)在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更加快速的发展。
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日渐凸现,人及其全面发展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及其主体性问题也成为哲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问题作以探讨。
一、从认识主体的角度分析人的主体性认识的主体是在认识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是认识活动中的首要因素。
凡是探讨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家--不管他走的是哪一条哲学路线--都会承认一点:认识的主体是"人"。
不过对这个"人"的具体含义的理解,却因人而异。
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开篇即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他把苏格拉底的格言"认识你自己"视为一个绝对命令,视为哲学的"阿基米德点",视为一切研究的起始。
所以,我们就首先从认识结构的主客关系角度来分析作为主体的人。
(一)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的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服从自然的规律,并具有自然的一切特性。
正是因为看到了人与自然的这种内在联系,古代哲学多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但是,处于人类幼年时期的哲学家,更为关注世界的本体,真正将其思想明确地反映在认识论上,是在哲学走上较为清晰的路线之后。
走上唯物主义道路的哲学家们多坚持反映论。
他们坚信世界的一切均是物质的,认识不过是人对这些客观物质的反映,甚至说仅仅是复写。
而在那个人类初步积累经验的时代,形成知识的主要方法--归纳法,也似乎证实了这一观点。
也即是说,人们只要把所观察到的现象加以归纳并给予简单证明,就可得到正确的、可以运用的规律。
但是,这时的"人"并没有从自然界中彰显出来,仍处于与客体的混沌关联之中,并不是真正的"人"。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样的人没有人之为人该具有的特性:没有人高于其外界的超越性,只机械地反映外物而没意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更没有身为主体所应该具有的主体性。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心理、体魄、智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提升的过程。
这种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背后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都凸显了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与和谐发展。
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为了个体的幸福与成长,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所以,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哲学思考、个体、社会、重要性、心理、体魄、智力、教育体系、文化传承、和谐发展、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社会进步1. 引言1.1 探讨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意义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到个体在身心、道德、智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在哲学层面上,探讨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个体和社会的最大利益。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达到物质上的富裕和成功,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体内心的和谐与平衡,达到人生的完美境界。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意义体现在个体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
真指的是追求知识、思想的丰富和深入,不断探索人类认知的边界;善指的是个体在道德和品德上的提升,追求良知和公平正义;美指的是追求心灵的美、艺术的美、身体的美,追求完美和和谐。
通过探讨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意义,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引导个体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实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也可以为个体和社会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发展模式和目标,推动社会朝着全面发展、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1.2 人的全面发展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人的全面发展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个体的全面发展意味着整体健康和幸福。
一个人只有在心理、体魄、智力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丰富和美好。
关于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
关于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I. 前言:概述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概念和意义A. 主题与主体性的定义B. 主体间性的概念II. 主体的形成过程与影响:A. 社会化和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主体的形成;B. 主体性如何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表现;C.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影响主体形成的因素III. 主体性的发展与实践:A. 主体性的发展与成长;B. 如何培养和发展主体性;C. 主体性与个体实践的关系IV. 主体间性的理论探讨与实践:A. 主体性的多样性与主体间性的关系;B. 主体间性的多元性;C. 主体间性与社会问题的联系V. 结语:总结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
A. 对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的价值;B. 对当今社会实践的启示;C.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一章前言:概述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概念和意义主体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指具有自我意识、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或物。
主体是一个极其深刻和综合的文化范畴,是人类历史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都有关于主体的讨论和研究。
主题是一个基本概念,指具有独立意识和意识体验的种类和个体。
主体性则指主体的行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而主体间性则指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这三个概念均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并共同构成人类个体的现实和生存环境。
主体的概念关系到人类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
它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密不可分,这三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强的表现,如个体对社会、对他人的互动,以及个体自身的内心世界的表达等。
有良好的主体性是对持续性自我成长的基础,有助于个体对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相应的,主体间性则承载了社会团结的力量,使社会不同成员间能够和谐共处。
本章从主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三方面展开,旨在全面分析和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从本质上来看,主体涉及到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生命意义,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更深刻的哲学和社会问题。
第二章主体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在个体的生命周期中,主体形成具有不同的阶段和特点。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摘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要求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充分发展。
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包括科学技术进步、教育培训、社会制度优化等。
全面发展理论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引导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发展理论也具有启示作用,提醒人们要重视整体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以及顺应时代潮流,做好自身发展。
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并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理论内容、全面发展、内涵、要求、实现途径、现实意义、个人、社会、启示、引导作用、时代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
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根本要求和价值所在,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和具体路径。
全面发展理论要求人在思想、文化、道德、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实现个体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和现实意义之一。
全面发展理论可以为当代社会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的目标服务。
全面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指人应当在物质、精神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全方位的发展,实现个体的整体性发展,即身心灵的完全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主线。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诉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的价值理念转换,而且力求探索出一条具有现实性和独创性的实践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彰显个体的特性,在人与社会的统一发展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个体发展;社会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基础之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剥削,个体丧失了人身自由。
唯物史观强调人性的复归,通过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仍然有存在和发展的巨大价值。
一、马克思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阐释(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动态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建立在他的其他理论体系之上。
他首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的自由联合体”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走向加成熟。
他们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通过揭示剩余价值规律,发现和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从而确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体系。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规定内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人的本质理论为基础。
他提出人的本质理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和他所处的社会关系是息息相关的,社会关系体现了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与现实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与现实思考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根本价值之所在,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从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人的解放条件的科学的角度,以历史的世界的眼光,从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现实矛盾和趋势中,从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运动和制度的本质要求和现实基础中,以条件分析为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现实路径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含义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要首先界定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含义。
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核心地位。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包含了他对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全部理解。
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立于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制度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与归宿。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本质含义是:每个人获得不受强制性的限制(自然力、社会和他人)并摆脱对物的依赖的自觉发展与选择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结合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现实条件和趋势,在分析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的责任、可能、条件及现实目标。
按照马克思的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受人类的物质生产运动规律的支配。
在物质生产水平和相应的生产方式的作用下,人类社会将有规律性地经历人自身发展的若干阶段。
对人发展的阶段和趋势,马克思曾主要从两种角度做了揭示:一种是从分工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变化与人的发展条件的角度,进行分析;另一种是从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关系即人类由低向高的发展形态的角度,做了历史的分析。
因此,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同非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关于人的观念相比,最鲜明的特征体现在三个统一上:科学与价值的统一、类与个体发展的历史统一、人同自然、社会的关系与人自身的能力、需要、发展的统一。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考察人的方法论原则人怎样认识自己的本质?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虽然经历代思想家苦苦思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在马克思之前,这个问题并未获得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从而解决了考察人的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L要想揭示人的奥秘,就必须揭示社会的奥秘马克思之前的许多思想家都非常关注人,试图揭示人的本质,但归结起来不外有两种解释:一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某种精神存在,一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纯粹的自然存在。
人与动物的明显区别,是人有思想、有意志、有卞观能动性。
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地改变环境,并在变革环境的过程中改变和丰富自身。
但是,如果把这一特点无限夸大的话,就会误以为精神的东西仿佛是创造一切的独立卞体,而人本身被看作是这种精神的躯壳或客体。
由此来观察人,就会以上帝、自我意识、绝对精神等等来说明人的本质,把人淹没在观念中,只会得出唯心卞义的结论:人的本质只是纯粹思想的存在、精神的存在。
把人的本质看作君临于人之上的精神实体,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
这在各种各样的宗教和唯心卞义世界观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近代唯物卞义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要求把上帝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这无疑是合理的、进步的。
他们得出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结论。
这是对宗教神学和唯心卞义的有力反驳,把人的本质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
但它只停留在对于人本身直观的层面上,这个命题无法说明问题,人们不禁要问: “人本身”又是于i一么呢?对人直观的结果是:人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
}‘]直观“人本身”就必然否定人有卞观能动的方面。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A.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种自然卞义就是人本卞义,这种人本卞义就是自然卞义。
人除了有男女性别上的差别外,并没有其他的差别,人的本质就是“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n} 2}1'IA,这就是费尔巴哈所谓的“类”。
按照这种观点,人与人之间除了“爱”之外,再也没有于}一么其他的关系了。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解读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解读作者:赵雪红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2期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人指的便是所有人,包括一切作为主体的人。
人的发展不是“某方面”发展,而是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要赋予所有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同时又要重视人作为主体的所有需求实现,为人产生出更高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充分条件。
关键词:价值;价值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053-0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在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实现。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马克思理论中国化、大众化的充分体现。
这充分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人民群众的尊重与重视。
一、人的主体性“围绕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强调的是人,即必然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人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人必然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人。
这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作为主体存在的人才能具有发展的可能。
因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首先蕴含的就是对现实中的人的主体性肯定与认识。
只有作为主体的存在才具有发展的可能。
从主体性的概念来讲,主体性内含着客体性,即作为主体存在的人首先受到来自于客观世界及自身所面临的客体的限制与约束。
这样也就决定了要成为主体必须与一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
那么,必然存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多种原因从而使主体的主体性被剥夺,即人不能作为主体而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人不能称其为人,只是与牛马类同的会说话的动物而已,自身完全处在严重的不自由的状况。
当然在更多的时候,主体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受限,一部分主体性被压制从而也没有能够使主体性得到很好发挥,甚至对于某一方面主体性的过度发挥还会使主体的主体性受到负面的影响。
所以,当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时一定要保证人作为主体地位的存在,即要谈人的发展,必须使人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主体存在,要谈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使人得到与其社会历史条件相一致的主体性地位。
浅谈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浅谈的人的全面思想关键词:;人的全面;类特性;特性;个性XX摘要:对人的全面问题的研究,是以弄清人的问题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人或个人的本质为前提和出发点的。
他把个人的全面放在过程这一背景下来考察,把个人的全面的规定同个人的应有、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联系在一起。
其思想实质在于: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以达到自我实现;达到自主活动和保证自己的生存;求得个人和人类的一致,使人类朝着有利于个人和个人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一对人的全面问题的研究,是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人的全面问题的研究是沿着如下思想或方法进行的:首先,他是以弄清人的问题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人或个人的本质为前提和出发点的,因而对人或个人的本质认识直接决定着他对人的全面的规定。
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实指普遍的(每个)个人的全面,每个人的全面往往是相对于他们片面的而言的,换言之,是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对“个人的”和“全面”的认识上.他所关心的问题是:是人的某种西在个人那里的全面,而不是人以外的其它西的,是全面了人,而不是全面了人以外的什么西.指出:“如果用的观点来考察这种,当然不难设想,在这些个人中有类或人在,或是这些个人了人。
”"既然如此,那么到底在个人中有“人的什么西”在呢?或者说个人了“人的什么西?"在看来,这是以对人或个人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为出发点和前提的。
他对人或个人的本质特征认识到什么程度,他对个人的全面的规定也就达到什么程度。
他认为个人所以为人或个人,在于他所应具有的本质特征,总的看来,这些本质特征基本有三类:一是个人与动物不同,他属于人这个“类”,因此他具有个人之所以为人“类”的一分子的类特征,舍此,个人就不是人了。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之所以为人,人类之所以和,是因为劳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
二是个人与“一般人”不同,他是现实的个人,而个人之所以为现实的个人在于他是的存在物,因此他具有个人之所以为现实的个人的特征,舍此,个人就不是现实的个人了。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doc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的性格的其他一些性质。
”而认为“勇敢与野心,如果没有慈善加以调弄,只会造成一个暴君和大盗。
”[3]这里进一步强调了善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人性之善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而进行的自觉行为。
它作为一种价值,使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能有效地进行自身调节。
它是对社会伦理的主动承爱,而不是屈从。
相反,社会环境的压力已被内化为人自身发展的动力,推动着人性朝自我实现的道路前进。
同时,人性之善还是保证人类永恒之爱存在的一种规定。
善性的最大特点便是“爱”,而且是一种博爱。
费尔巴哈认为,爱是人的本质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基本手段。
他说:“爱,是完善的东西跟非完善的东西,无罪者跟有罪者,一般的东西跟个体的东西,法律跟心,属神的东西跟属人的东西之间的纽带、媒介原则。
……爱增强弱者和削弱强者,降低高者和提高低者,将物质理念化和将精神质化。
爱,是上帝与人精神与自然之真正的统一。
”[4]爱是社会的最好粘接剂。
人性之善能充分挖掘,将是人自身之大幸,亦是人类社会之大幸。
人性之美是人对自我价值的最高评价——合情意性,它确立人性的自我价值。
人性之真与人性之善的有机统一,是人性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人性之美的境界里,人性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和谐统一,人性中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水乳交融,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到自然和社会,并和自然、社会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
人性之美是人对自己的本质自由占有的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人卸下身上一切关系的枷锁,摆脱一切可以叫做强制的东西——不论是身体的强制或是道德的强制,在一种审美状态,获得了认知自由和道德自由,进行着自由创造,这是一个至善至真的境界。
也可以说,当人们把美当作目的和理想来追求的时候,在真与善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已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使三者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人性的真、善、美是三个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范畴。
论人的全面发展
论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及其对大学生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理想。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程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足当代领会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对大学以及自身发展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文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深刻内涵在1839年至1841年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提出,个人的本性应当是自由的,开始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考,这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萌芽;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提出劳动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初步形成;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马克思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目标,确立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
”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个别而是普遍的现象,它要实现的是每个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人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人是发展的主体,即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描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③,这里的每个人即个体人。
强调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肯定个体差异性,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自主的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与形式,实现以个人为主体的自觉、自由、自主的发展,从而成为社会的主人。
这里的“联合体”即自由自主的个体人建立起来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社会,体现人的社会性,只有在这个联合体中个人才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主体性的哲学思考(一)
论文关键词:主休性特征主体性原则
论文摘要:主体性强调人的意识、情感、意志等精神性因素的表现及功能,它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哲学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主体性,改革前呈现集体主体性;改革后则更多表现为个体主体性。
本文欲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分析他存在的合理性,同时指出人类理性发展所需要的主体性原则。
在本体论领域研究问题,这是哲学相当长时间内所表现的事实。
人类的智慧为寻觅一个终极的本源禅精竭虑地做出宇宙合理性的解释,从而为其他科学奠定知识的始基。
从形而上学的“实体”或者“存在”到笛卡儿将范涵于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背后的主体性因素揭示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哲学第一原理,历程已经悠久,后者终于开启了近代哲学之门,为近代哲学的主休性原则莫定了基础。
之后的探索,无论是康德还是到黑格尔都认为主体活动对于知识的把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体(即主体的绝对理念)经过费尔巴哈到马克思恢复了各自应有的地位。
马克思在历史实践中找到并发展了主体性原则—人之于客体的积极意义。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决定的。
’本体论中,哲学探究的对象是对主体与存在或观念与理念等,一切力量的源泉都被哲学本体所统摄着。
人是一种被动的存在,在极大的可能下是一种消极的附属品。
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提出以后,哲学家们不断将对象从虚无中拉回现实,从客体转向主体。
不管怎样看待这个世界,这些都是次要的,这种理性思维的外在形式,毕竟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认识到了这一点,就易为理解人理应成为研究的对象。
于是,关于人的研究是近代哲学研究的新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由费尔巴哈的生物人还原为社会人,指出人是在生产和交往中(即在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中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展现生命的力量,人是感性的现实的人,人的力量与价值也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提高。
在社会主义中国,历代领导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第一代领导人开创社会主义事业起,经过邓小平时期、江泽民时期的丰富与完善,至今已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主体性及主体性原则被放在了应有的位置(这是基于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社会历史条件讲的)。
把人的生存和发展,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实践中,发挥主体性原则(强调人的意识、情感、意志等精神性因家的表现及功能,及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解放并发展生产力,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文往方式。
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研究主体性、发挥主体性原则的积极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主义应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西方,哲学上关于人权利、自由情感意志因子等已融人人的本性之中,与之相反,中国由于漫长的专制思想文化的浸淫,人作为一个自觉的主体性概念一直处于压抑之中而未得到发展,个人主体性的发挥缺乏积极、自由形成的外在空间,专制制度从根本上阻挡了通往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道路,因而缔造一个外在的理性社会秩序是当务之急。
无疑这一外在秩序的具备则应满足以下基本的几点:既定条件下的物质满足;政治制度的合法化;意志表达的自由。
只有在理性的外在秩序的构建下,主体性才会有从内在角度舒展的条件和平台。
也即主体性具备一定的理智、道德和审美情趣以及表达的意愿。
一般来讲,主体性的舒展就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实现。
在革命进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第一代领导人就是要建立一个新世界,以形成这样的一种外在秩序。
毛泽东力树人之主体的主旋律,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他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
他哲学的深厚动力就来自对人生命和意志的超越。
他的“打破旧世界,缔造新世界”命题,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以及左倾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等都是
这种倾向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