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题(无答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部编版)第四单元第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部编版)第四单元第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部编版)第四单元第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1.以下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度一致 D.经济开展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革新都发生了深入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开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提高了军队战役力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度的综合国力 D.减速了民族融合3.以下不属于北魏孝文帝加快民族融合步伐,学习汉族先进文明措施的是(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B.要求鲜卑人穿汉服、用汉姓C.倡议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D.将土地分给汉族人民4.〝他们用武力降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明所降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明的精髓。

〞这一论述主要是针对(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一致六国 C.北魏孝文帝革新 D.匈奴灭西晋5.如下表所示,这与北魏孝文帝的哪一项革新措施有关( )A.改官制 B.禁胡服 C.通婚姻 D.改姓氏6.下面为我国现代朝代更替表示图的某一片段。

图中A政权的树立者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少数民族少量进入中原地域并树立政权,其中,北魏政权是由哪个民族树立起来的(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8.招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南方再度堕入分裂和混战形状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9.[2021·玉林市玉州区期末检测]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逃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不测地打败了前秦首领苻坚所统率的相对优势的南方联军。

〞这个〝逃亡政府〞是(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10.[2021·柳州市期末考试]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度,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开展的主流。

阅读资料,回答以下效果。

资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民族;为了防止他们东山再起,还修筑了世界知名的长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含答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2.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A. 把土地分给农民B. 迁都洛阳C. 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D. 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迁都长安③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④改用汉族姓氏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5.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北方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曹魏、北魏B.西晋、北魏C.前秦、北魏D.前秦、东晋7. 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A.反对各族的斗争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C.各族之间的战争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8、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在这次战役中前秦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苻坚骄傲轻敌B.东晋的士兵战斗力强,战术正确C.士兵不愿意为前秦卖命D.前秦士兵人数比东晋少9、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历史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

历史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2.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3.下列人物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A.曹操B.袁绍 C.符坚D.周瑜4.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争有关()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D.官渡之战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道诏书是哪位统治者颁发的()A.秦始皇B.汉武帝C.曹操D.北魏孝文帝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②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政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③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④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⑤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咸阳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⑤7.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A.呼韩邪单于B.北魏孝文帝C.辽太祖阿保机D.金太祖阿骨打8.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该穿汉服D.学说汉语9.“……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A.平城B.洛阳C.长安D.建康10.扫一扫某历史词条二维码,结果出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等内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测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测试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的统一局面有()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②前秦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③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④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了北方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2.曹操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一生最大的历史功绩是()A.官渡之战B.迁都到许C.统一北方D.建立魏国3.4世纪后期,前秦逐渐强盛起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族政权。

前秦是哪一民族建立的政权()A.鲜卑族B.氐族C.匈奴族D.羌族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这一时期北方也实现了几次短暂统一,下列哪一政权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A.曹魏B.前秦C.北魏D.东晋5.4世纪时,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是()A.匈奴、汉B.氐族、前秦C.鲜卑、燕D.羯族、前秦6.中国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

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并建立政权。

4世纪后期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逐渐强盛,并统一黄河流域。

这个政权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7.如图为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历史主题()A.秦汉时期北方的城市生活B.明清时期北方的服饰演变C.宋元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D.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交融8.如图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融合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9.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什么()①认祖归宗,促进民族交融②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③为了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民族向心力④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③10.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①④⑤D. ②③⑤2.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但是有人却说他的改革断送了整个鲜卑族。

其实,评价一次改革成功与否的着眼点应该是‚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下列哪个事件最能说明孝文帝改革是成功的()A. 统一黄河流域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 佛教兴起D. 农民起义3.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文成公主入藏D.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4.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人民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 江南经济的发展D. 南方人口增多5.‚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A. 盘庚B. 隋炀帝C. 北魏孝文帝D. 元世祖6.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某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是()A. 管仲改革B. 商鞅变法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7.‚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这段话中的‚北语‛和‚正音‛分别是指( )A. 鲜卑语,汉语B. 汉语,鲜卑语C. 匈奴语,汉语D. 汉语,匈奴语8.‚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A. 建立郡县制度B. 实施汉化政策C. 确立察举制度D. 册封鲜卑贵族9.历史示意图有助于形成时空概念.在下面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A. AB. BC. CD. D10.前秦和东晋之间的一次著名战例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淝水之战D. 巨鹿之战11.某同学查阅了有关‚三国鼎立‛、‚人口南迁‛、‚汉化政策‛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了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 统一国家的建立B. 民族关系的发展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2.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检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检测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2.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此举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3.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A.江南开发 B.民族文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4.“(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5.下图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一次著名改革,这次改革A.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B.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C.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6.“孝文仁孝……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材料描述的是下列哪一场改革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贞观新政7.“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下列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成东魏和西魏C.这一时期正式形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局面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8.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达赖、班禅9.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被载入军事史册,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的双方是()A.炎黄部落——蚩尤部落B.曹操——孙刘联军C.曹操——袁绍D.前秦——东晋2.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草木皆兵④揭竿而起⑤风声鹤唳⑥斩木为兵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②③⑤3.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其中,北魏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起来的()A.匈奴B.鲜卑C.羯D.氐4.与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段)相关联的是()小明:“众爱卿,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乃为正道。

今日始,朝廷一律废北语,一从正音,违者降爵罢官。

”小华:“陛下英明!臣等谨遵圣旨!”A.商鞅变法B.张骞出使西域C.北魏孝文帝改革D.八王之乱5.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用汉姓B.穿汉服C.说汉话D.与汉族通婚6.右图是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

出现鲜卑贵族穿着汉服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D.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7.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交融二、非选择题9.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大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探讨民族交融的历程。

【战争篇】材料一淝水之战形势图(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谁发动的?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2)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你认为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改革篇】材料二鲜卑姓氏改为汉姓(3)材料二是哪次改革的内容?请列举这次改革的其他两点措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后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后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后练习题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右图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次战争(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2.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3.下列对淝水之战的结果说法比较合理的是( )A.对东晋来说这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B.少数民族统一全国不得人心C.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D.南北统一条件尚未具备4.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5.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对出现这一现象影响最大的是( )A.昭君出塞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商鞅变法6.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吴起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7.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A.把土地分给农民B.迁都洛阳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D.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8.曾有诗句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秦始皇传》B.《汉武帝传》C.《北魏孝文帝传》D.《汉高祖传》9.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北方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10.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 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1.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 )A.反对各族的斗争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C.各族之间的战争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12.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北方民族交融B.江南经济开发C.中外之间交往D.北方政权分立胡人牛耕图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14.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同步练习: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同步练习: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同步练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投鞭断流骄兵终必败,风声鹤唳民意总难违。

”这副对联描写的是下列哪一战役?()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民族历史话剧《拓跋鲜卑》讲述了生活于呼伦贝尔的拓跋鲜卑先民们,走出森林,走向草原的故事。

下列政权是鲜卑族建立的是() A.西晋B.前秦C.东晋D.北魏3.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是在()A.383年B.420年C.439年什么时候实现了北方的统一?(2)图A中前秦与东晋进行的淝水之战发生在哪一年?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如何?【材料识历史】材料一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二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兰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尉迟尉(3)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次改革的措施?结合这两则材料,总结其改革的具体措施并说明这次改革有何作用。

(4)在这次改革中,我们看到了改革者怎样的精神?请用一句话评价这位改革者。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有哪些优势?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政治基础有哪些?(3)你能通过史实说明“民勤本业”表现在哪些方面吗?教师详解详析1.D【解析】淝水之战交战前,前秦苻坚率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苻坚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

因此选D。

2.D【解析】西晋和东晋是汉族政权,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

3.C4.D【解析】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故选D。

5.A【解析】题干中的“南朝”提示当时的北方正是北朝统治时期,而洛阳曾是北魏的都城。

当时的洛阳,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些都源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还学习了汉族的礼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黑板上写着四点信息:“4世纪后期”“以少胜多”“为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与这些信息相关的战役是()A. 淝水之战B. 赤壁之战C. 官渡之战D. 牧野之战2.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具有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是(C)A. 东汉B. 西晋C. 东晋D. 北魏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也出现了几次局部统一。

其中,439年就有一个政权完成了北方统一。

它是由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 匈奴族 B. 鲜卑族C. 羯族D. 氐族4. 我国历史上曾有位鲜卑族帝王向汉文化学习,将自己的名字拓跋宏改为元宏,他是()A. 北魏孝文帝B. 苻坚C. 晋惠帝D. 梁武帝5. 历史老师创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交融(打一历史事件)。

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A. 商鞅变法B. 诸侯争霸C. 三国鼎立D. 北魏孝文帝改革6.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这表明()A. 民族交融成果显著B. 民族纷争完全消失C.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D. 黄河流域适合游牧7.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共同点是()A. 都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B. 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C. 战场都在北方地区D.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C. 尊崇儒学D. 胡汉对立9.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不能论证“民族交融逐步加强”这一论点的是()A. 胡床、胡凳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引入内地B. 《北魏帝王出御图》中帝王和大臣都穿汉服C. 南朝时南方政权更迭频繁D. 汉语逐渐成为北方的主要通用语言10. 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A. 中华文明的起源B. 统一国家的建立C.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D. 繁荣开放的社会11.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C )A.匈奴族B.羯族C.鲜卑族D.氐族12.假如你来到498年的北魏,不会看到的是()A.洛阳街头的人们穿着汉族服装B.朝廷大臣用鲜卑语向皇帝报告C.一家人在举办婚礼,新郎鲜卑人,新娘汉族人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姓元的学生13.439年统一北方的政权名称是()A.西魏B. 北魏C.东魏D.北齐1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控制中原地区15.下列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阪泉之战B. 淝水之战C.牧野之战D.桂陵之战16.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A.前秦——北魏B.西晋——东晋C.前秦——西晋D.东晋——前秦17.改官制、崇儒学、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等,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重要措施。

2016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解析版)

2016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解析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单选题1. 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A. 巨鹿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ABC都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要求,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2.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是A. 东汉B. 西晋C. 东晋D. 北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淝水之战。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淝水之战3.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A. 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淝水之战相关史实的掌握。

根据课本所学,魏晋时期东晋抵御前秦进犯的著名战争是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统治者在统一北方后,强征各族人民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

东晋派谢石、谢玄率八万精兵迎战。

双方在淝水决战,东晋要求秦兵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

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时猛攻,命令军队后退。

晋军乘秦军后退时发动攻击,秦军由于军心涣散,大败而归。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含答案)课前预习一、淝水之战1.强大后的 ,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形成对峙的局面。

2.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 60 余万、骑兵27 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 ,统一中国。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3.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经过淝水之战以后,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4.公元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5.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 ,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 ,也增强了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6.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 ,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7.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制度。

8.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 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在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9.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测试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测试卷
(1)资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员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概循之不变。明朝中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员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束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概称〝训导〞。于官方,特别是汉代以后,关于在〝校〞或〝学〞中教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所,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员为〝院长、西席、讲席〞等。(2)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兵双方和结果。
①破釜沉舟 ②投鞭断流 ③揭竿而起 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5. 北魏孝文帝革新是1 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新,这次革新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在野廷中必需运用汉语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需穿戴鲜卑族服饰 ④鼓舞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域民族的交往、交流与融合,为社会开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以下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A.为中华民族的开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进一步丰厚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肉体文明
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度的兴盛与开展奠定了基础
〔3〕这次战役的结局对历史开展有何影响
融会贯串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融会贯串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先生才干开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教员们又为提高先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需运用妥当,〝融会贯串〞与提高先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先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测试-文档资料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测试-文档资料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的统一局面有()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②前秦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③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④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了北方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2.曹操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一生最大的历史功绩是()A.官渡之战B.迁都到许C.统一北方D.建立魏国3.4世纪后期,前秦逐渐强盛起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族政权。

前秦是哪一民族建立的政权()A.鲜卑族B.氐族C.匈奴族D.羌族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这一时期北方也实现了几次短暂统一,下列哪一政权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A.曹魏B.前秦C.北魏D.东晋5.4世纪时,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是()A.匈奴、汉B.氐族、前秦C.鲜卑、燕D.羯族、前秦6.中国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

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并建立政权。

4世纪后期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逐渐强盛,并统一黄河流域。

这个政权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7.如图为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历史主题()A.秦汉时期北方的城市生活B.明清时期北方的服饰演变C.宋元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D.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交融8.如图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融合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9.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什么()①认祖归宗,促进民族交融②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③为了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民族向心力④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③10.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测试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测试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单选题1.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李悝变法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2.在中国古代,“衣服有制”。

正朔服色,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

北魏孝文帝变易服饰,促进了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的变迁,其作用是()A. 发展北方经济B. 巩固封建统治C. 促进民族交融D. 丰富都市生活3.某同学在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

根据卡片的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作用()A. 推动经济发展B. 促进民族交融C. 加强中央集权D. 实现南北统一4.右面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

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A. 推进大一统格局B. 形成三国鼎立局面C. 加快江南经济开发D. 促进北方民族融合5.下列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A. 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B. 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C. 迁都洛阳D. 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6.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 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A. 匈奴B. 鲜卑C. 羯D. 藏族7.“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A. 管仲改革B. 商鞅变法C. 孝文帝改革D. 忽必烈改革8.“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内迁开始于()A. 三国时期B. 东汉末年C. 西晋末年D. 南朝时期9.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所给选项中曾经在此建都的是()①秦朝②西汉③东汉④西晋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10.“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A. 说汉话B. 穿汉服C. 改汉姓D. 依法治国11.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测试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测试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测试题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单项选择题1.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B.李悝变法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2.在中国古代,“衣服有制〞。

正朔服色,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

北魏孝文帝变易服饰,促进了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的变迁,其作用是〔〕A.开展北方经济B.稳固封建统治C.促进民族交融D.丰富都市生活3.某同学在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

根据卡片的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作用〔〕A.推动经济开展B.促进民族交融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 4.右面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

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 )5. 以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D.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6. “ 〞 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 〕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A . 匈奴 B. C.D. 鲜卑 羯藏族7. “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材料中反映的是以下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8 .“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内迁开始于〔〕9.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所给选项中曾经在此建都的是〔〕①秦朝②西汉③东汉④西晋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0.“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以下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A.说汉话B穿.汉服C改.汉姓D依.法治国11.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1/4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12.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假设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这一举措是〔A.秦始皇统一文字B.汉武帝独尊儒术C.孝文帝厉行汉化D.武那么天重用酷吏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①民族迁徙②联合斗争③友好交往④统治者的改革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4.与下表内容有关的皇帝是〔〕措施具体内容迁都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A.秦始皇B.孝文帝C.隋文帝D.明太祖15.以下列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同步练习卷: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同步练习卷: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同步练习卷: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以下政权中,曾一致过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曹魏②西晋③前秦④北魏。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③④【答案】D2.以下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革新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减速了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度军事力气④使农民的消费和生活相对动摇,南方的经济失掉恢复和开展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D3.以下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现代民族融合B.现代宗教传达C.现代商业兴盛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A4.北魏孝文帝革新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先进文明的是〔〕A.采用汉制汉礼B.运用汉姓C.与汉族联姻D.迁都洛阳【答案】D5.以下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革新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黄河流域的一致B.南方政权的更迭C.三国鼎立局面完毕D.南方民族大融合【答案】D6.魏晋南北朝时期树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答案】B7.以下革新或变法中,经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南方民族融合的是( )A.管仲革新 B.商鞅变法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革新【答案】D8.以下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状况( )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9.北魏孝文帝力图革新,促进了民族融合,以下成语最能贴切反映其革新的是〔〕A.移风易俗B.破釜沉舟C.别具一格D.三心二意【答案】A10.北魏孝文帝革新是1 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新,这次革新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在野廷中必需运用汉语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需穿戴鲜卑族服饰④鼓舞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A11.曾有诗句云:〝假定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以下图书中详细引见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秦始皇传»B.«汉武帝传»C.«北魏孝文帝传»D.«汉高祖传»【答案】C12.以下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二、非选择题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少数民族少量内迁,推进了民族交往、交流和融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被载入军事史册,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的双方是() A.晋文公——楚庄王B.曹操——孙刘联军C.曹操——袁绍D.东晋——前秦2.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草木皆兵④揭竿而起⑤风声鹤唳⑥斩木为兵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②③⑤3.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重建代国,次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这个政权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氐族B.鲜卑族C.契丹族6.下图是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

出现鲜卑贵族穿着汉服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7.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往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8.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交融的产物。

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是()A.人口大量南迁B.孝文帝改革C.张骞通西域D.江南的开发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1)两则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魏主”迁都的原因是什么?(4)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5)两则材料反映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1.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淝水之战的识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下列对淝水之战的结果说法比较合理的是( )
A.对东晋来说这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B.少数民族统一全国不得人心
C.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南北统一条件尚未具备
4.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其中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鲜卑
C.羌族
D.氐族
5.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对出现这一现象影响最大的是( )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商鞅变法
6.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为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 )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北魏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7.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把土地分给农民
B.迁都洛阳
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D.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8.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
A.北魏孝文帝 B.汉光武帝 C.汉武帝 D.秦孝公
9.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北方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行与下列哪一现象有关 ( )
A.长期分裂 B.连年战争 C.民族融合 D.阶级斗争
11.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 )
A.反对各族的斗争
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C.各族之间的战争
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12.讲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列帝王中,推行汉化措施,提倡尊崇孔子,以孝治国,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汉武帝
B.汉文帝
C.孝文帝
D.孝武帝
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在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