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人运动的发展过程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 2.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考查苏联
经济建设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06 备考建议 1.备考时可 将 中 外 历 史 联 系 起 来 复 习, 注
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中国发展
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专题十三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 03
模块三
现代历史
专题十三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真题多维细目表
真题
涉分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的诞生与 国际工人运动
考点
列宁与俄国 十月革命
苏联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的建
立及改革
难度
设题情境
学科素养
2017 北京文综,40(2) 8
马克思主义
2011 北京文综,23 4
国际工人运动
2010 北京文综,22 4
共同奋斗的历程中,两位伟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们创立了科 学社会主义学说并不断将其丰富与完善,指导并推动了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实践的发展,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
( 二) 《 共产党宣言》 1.产生的历史条件 (1) 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 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 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的兴起,标志着欧 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 理论条件:19 世纪三大优秀理论成果———英国古典政治经 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为其提供了理论来源。 (4) 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2.主要内容 ( 1) 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 2)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规 律:随着生 产力 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资本主义最 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3)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课标及学习要求】【知识结构】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及目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后,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国外资本主义列强派遣军队进犯苏维埃俄国。
(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势——急需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政权。
)2)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1919年,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
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交给国家。
(影响: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关键因素;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受到严重的损害。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1918年,颁布法令,将所有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及以后小型企业收归国有。
③流通:取消自由贸易,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实行严格的配给制。
通过消费合作社进行分配。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按需分配)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4)结果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了敌人,到1920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4)评价适应了战时的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障;但该政策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主观上存在着试图由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愿望。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露,导致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突出反映:喀琅施塔德海军基地兵变)实施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
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
②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1.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要想透彻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则需要全面理解其实施的背景和积极影响。
(1)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看,国内外敌对势力非常强大;从苏俄的力量看,苏俄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再加上一战的破坏,这个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军事力量都非常薄弱。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适合国内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它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站住了脚。
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构想:新经济政策(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而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政策。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工农联盟,对小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小商品生产纳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之中。
(2)新经济政策是受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规定、指导和调节的。
列宁是把新经济政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作为资本主义来看待的,其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
即使列宁最终并没有完全突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思路,但是新经济政策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3.斯大林模式下的国家投资和罗斯福新政中国家投资的比较(1)流向不同: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国家资金流向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领域。
罗斯福新政中,美国国家资金流向惠及民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工程。
(2)影响不同:斯大林模式下,一方面,国家投资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和产品单调;经济粗放型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扩大了生产资料市场,刺激了消费和生产;增加就业机会,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年起,新经济政策被五年计划取消。
2、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通过,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
3、“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政治方面:①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②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③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经济方面: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②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③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④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①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销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③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政治体制: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扩大党内外民主。
经济体制: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结局及成因:结局:取得一定效果,但未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1975年后经济进入停滞阶段。
成因:没有突破原来经济体制的束缚;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使自己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
3、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金版学案》2019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2)历史作用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 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②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 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 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③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 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判出处
史 料 信 息 解 读
史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列宁对向社 会主义国度的认识 由①可以得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 展生产;由②可得出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由③ 可以得出这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手段;由④表 明列宁认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力是资本主义,说明他未摆脱传统社会主义思 想观念的束缚。 史料内容复杂,理出头绪是解读史料的关键。可 从对列宁的创新探索和思想局限划分层级,从而 归纳出新经济政策我的特点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4、概念阐释——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经 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 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 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 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 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览知识概要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记答题术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是苏俄直接过渡 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共 产主义”的特点。 (2)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 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 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模式”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 持续发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
课题: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梳理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过程,明确其重大意义。
2.分析归纳列宁、斯大林领导苏俄(联)期间的主要政策及其影响。
3.梳理20世纪后半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概况,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4.知道苏维埃、布尔什维克、苏联等专有名词的基本内涵、“苏共”名称的变化轨迹、“苏联”国名的前世今生。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一战、第二国际的相关史实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背景。
2.从全球史、文明史、现代化等角度评价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或成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俄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苏联改革的步履维艰、苏联最后的解体又从根本上说明新生事物发展的艰难。
【重点难点】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影响。
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
【基础梳理】一.俄国十月革命(一)背景:①必然性:腐朽没落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及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激起俄国社会各阶层的反抗;阶级力量对比变化的必然结果;②爆发的偶然性:一战成为催化剂,并为革命胜利创造有利条件;俄国尚未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以列宁为领导的偶然;(二)过程:1.二月革命(1917.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统治2.《四月提纲》(1917.4)提出用和平方式将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引向社会主义革命;3.“七月流血事件”(1917.7)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破灭。
4.十月革命(1917.11)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士兵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三)结果及意义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政权建立、革命措施、苏联成立等)①1917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布一切权力转归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批准新政府的组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人民版)11.2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2019·长春模拟)列宁说:“……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
”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解析】选A。
依据标题和题干内容表述可知,该景象发生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当时苏俄进行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
B是斯大林时期,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D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故答案选A。
2.《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
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该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解析】选A。
从“国有化”“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以判断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满足了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应付战争的需要,保卫了新生政权,故A正确。
3.(2019·晋冀豫三省联考)苏俄实行的粮食税,就是国家用税收的方式向农民索取粮食。
但是用这种方式取得的粮食,连勉强维持军队和工业企业都不够。
为了解决不足部分,列宁的做法是( )A.增加了粮食税税额B.借助了商品交换手段C.大力推动农业集体化D.恢复实行余粮收集制【解析】选B。
实行粮食税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其目的就是减轻农民负担,缓解矛盾,若是增加税额,则会增加农民负担,重新激化矛盾,故A错误;恢复商品贸易也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其目的就是解决粮食增收不足的问题,故B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苏联时期,故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并没有恢复余粮收集制,故D错误。
2019年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309教育网 309教育资源库 专 题 十 三 国 际 社 会 主 义 运 动 与 苏 联 社 会 主 义 建 设考点一 《 共产党宣言》 和巴黎公社( 一) 《 共产党宣言》 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 工业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基础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 理论基础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 空想社会主义 德 意志古典哲学个人条件 马克思 恩格斯的努力 2 标志: 年 月 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3 《 共产党宣言》 的主要内容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 制度取代封建制度 的 进 步 作 用 科 学 地 分 析 了 资 本 主 义 的 基 本 矛盾 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是先进的 革 命 的 最有前途的阶级 将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揭示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 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4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 是 国 际 无 产 阶 级 无 比 锐 利 的 武 器 无 产 阶 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对人 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夸大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 和 精 神 对 社 会 发 展 起 决 定 作 用;科 学 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把社会主义建 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坚持唯心史观,不懂得阶级斗争的历史作 用和国家实质,拒绝一切政治运动,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 命,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揭 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 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精编一轮复习教学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个方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影响和评价的认识等,从命题角度看,着眼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政策或改革的背景、特征、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并同中国现代历史相结合、相联系;另外,还注意了联系社会持续焦点、热点问题进行考查。
原考纲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考查较少,而新课标对此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应是今后复习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对本单元的另两项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和“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命题题型则可能是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也可能结合社会现实材料命题【复习指导】1.学习本单元可以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前后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经验和教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可以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贡献,找到了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斯大林为了建立强大的国防,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三是二战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最终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2.可以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达到总结苏联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3.可以运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原理,强调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自主梳理】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施原因:①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2、内容:实行34(二)12、内容:以(三)、“斯大林模式”12、方针:(1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2)农业集体化方针:为了解决粮食供应困难,推行了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无答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背景⑴国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①__________的恐惧和仇恨。
⑵国内: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②__________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⑴农业:实行③__________,后来又扩大到各种农产品。
⑵工业:不论大小,一律④__________,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政策。
⑶流通:取消⑤__________。
⑷分配①实行⑥__________制。
②实行成年人⑦__________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
3.性质:苏俄在战争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⑧__________非常措施。
4.影响⑴积极方面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⑨__________提供了保证。
②使⑩__________站稳了脚跟。
⑵消极方面①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⑪的反对。
②导致严重的经济、⑫危机。
【特别提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战时政策往往是出于应急目的,一般不适应和平时期的情况,大多只是一种临时办法。
【自我校对】①帝国主义;②资产阶级;③余粮收集制;④国有;⑤自由贸易;⑥实物配给;⑦义务劳动;⑧军事性;⑨国内外敌人;⑩苏维埃政权;⑪农民;⑫政治;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原因⑴经历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国家满目疮痍,①__________产量大幅度下降。
⑵1920-1921年,苏俄遭遇②__________,粮食匮乏。
2.表现⑴③__________,许多人死于饥饿。
⑵粮食、原料和能源缺乏,大批工厂无法开工,④__________队伍涣散。
⑶许多大众不满生活条件恶化,纷纷⑤__________。
⑷波罗的海舰队发生⑥__________。
3.影响⑴国内不满情绪已经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⑦__________。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人民版
专题十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点一《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一)《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理论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个人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2标志:年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的革命的最有前途的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武器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别第一,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夸大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和精神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坚持唯心史观,不懂得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和国家实质,拒绝一切政治运动,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理性论和天才史观的思想束缚,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看作超越一切阶级的理性和正义的表现,是各个阶级都能接受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学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学案【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体制。
难点:新经济政策及评价。
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原因:3、特点4、评价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143年国内战争的破坏工农联盟濒临崩溃,政治危机经济困难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3、特点:4、评价:三、斯大林经济体制资料补充:1924年1月21日,伟大导师列宁逝世。
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
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称要与共产国际作斗争。
1、原因:2、确立:3、表现:4、评价:5、历史启示:【预习自测】1、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
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为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
它反映出该国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内容是()A .按劳分配B .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C .推行以工代赈D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2、实行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的性质,这是因为()A. 农民欢迎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 国家把大中企业都收归国有C. 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企业仍归国有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3、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结合”,在新经济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A.主要厂矿企业仍由国家经营B.征收固定粮食税,剩余部分农民自由支配C.废除实物配给制D.实行工资级别制4、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A .假的。
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
2.(2014四川文综,12,4分)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
带来了什么”所作四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 23
23
30
30
开辟了新时期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高考历史 (新课标Ⅰ专用)
专题十三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五年高考
考点一 《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2018课标Ⅰ,33,4分)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 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 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 A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材料信息看,共产主义者同盟强调全世界无产 者的联合,以实现财产公有和人类的解放为目标,说明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 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故选A项。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 诞生,故B项错误;C项中“开始”表述有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命题评审 本题以历史文献为背景材料,考查马克思的革命理论。试题呼应马克思诞辰200周 年大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应分析材料信息,联系基础知识解答。
解析 (2)主要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①依据问题,结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历史意义作答。 ②需要运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进行阐述。联系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的宣 传活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活动思考作答。
(课标Ⅱ)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解析 本题以报纸为主线,考查文艺复兴、美国独立战争、欧洲1848年革命。通过不同时期 报纸的出现和作用,考查学生全面准确获取历史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运用归纳 等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准确认识新闻媒体的作用, 关注舆论导向的影响力,形成正确的舆论意识。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僧侣、贵族和富裕起来的资产阶级”“一些人专门搜集信息”“消 息来自一些中心城市”等信息,从需求人群、从业人员、大城市的作用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方面归纳。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报纸对交战双方的作用、战争结束时美国报纸的发展状况等方面概 述。 第(3)问,根据材料中“《新莱茵报》适应当时德国爆发的人民革命的需要”“组织和领导了 几次大的群众斗争”“形成通讯员网”“发表的读者来信”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新莱茵 报》是1848年革命的机关报等知识回答。 第(4)问,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报纸在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要、传播思想、推动历史进步 等方面的作用评价。
考点二 俄国十月革命
课标Ⅰ、课标Ⅲ、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2017江苏单科,17,3分)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 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 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 C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材料中“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 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论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 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论述的是十月革命的方式,C项正确。列宁的论断并未 提及武装起义的条件是否成熟,A项错误;《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体现的是列宁 的思想,B项错误;七月事件表明,和平夺权已不可能,D项错误。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考试目标】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教学安排】4课时【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两政策主要内容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8)内容作用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实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工业政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部分私有化、租让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制度实行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其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1918——1921国内革命战争特点:“战时”、“共产主义”评价:①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主要着眼点)③长期实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④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新经济政策必要性: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②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4、新经济政策的目的:①根本: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②直接:解决国内政治经济危机5.新经济政策的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最主要特点、“新”的含义②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5、新经济的评价:(1)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是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二、“斯大林模式”1、经济表现(1)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1925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名师课件
两条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三个影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
的物质基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
栏 目
链
四大特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 接
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政治领域:提出了“人__道__的____、民__主__的____社会主义”
栏 目
思想,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链 接
(3)结果: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政治改革致使国内局势 严重失控,___1_9_9_1__年苏联解体。
(4)失败原因:经济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 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4.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资__本___主__义_,利用市场和
栏 目
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生产。
链 接
5.意义:是向_社__会__主__义_过渡的正确途径。
考点 突破
三、“斯大林模式”
1.标志:1936年,苏联_新__宪__法___的颁布。
2.表现。
(1)优先发展__重__工__业_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发展提供
(“一切为了前线”)
栏
目
(2)内容。
链
接
①农业:实行___余__粮__征__集__制_____。
②工业:普遍实行__国__有__化__,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 集中分配。
考点 突破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__物__分__配__制。
(4)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带
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等。
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doc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基点盘查]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援红军、战胜敌人。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食物分配制。
(3)评价:①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②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②工业: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2)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轻巧识记]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易错提醒]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
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重点理解]1.新经济政策的“新”(1)所有制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
(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4)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1)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直接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显现,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点一《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一)《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理论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个人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2标志:年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的革命的最有前途的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武器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第一,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夸大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和精神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坚持唯心史观,不懂得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和国家实质,拒绝一切政治运动,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理性论和天才史观的思想束缚,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看作超越一切阶级的理性和正义的表现,是各个阶级都能接受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
( 二) 巴黎公社运动1 背景: 年 法国在 普法 战争中战败 资产阶级临时 政府投降卖国 镇压人民2 巴黎公社的成立: 年 月 日革命成功 月 日 巴黎人民经过选举 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巴黎公社3 革命措施4 失败原因客观原因 寡不敌众根本原因 法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 主观原因 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 的 领 导没 有 以 马 克 思 主义理论为指导 未建立工农联盟 等5 性质: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 从成立背景看,它是在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 推 翻资产阶级政府的基础上建立的。
( ) 从对公社委员的要求看,公社委员是由人民选举产 生 的,并保障人民对公职人员拥有监督权和罢免权。
( ) 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看,一切都以维护广大劳动 人 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体 现 了 对 劳 动 人 民 的 深 切 关 怀;打 碎 了 旧 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触 及资本主义私有制。
世纪中期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趋势 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 了 一 些 天 才 的 设 想。
世 纪 三 四 十 年 代,无 产 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社会主义 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巴 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社会主义由理 论发展到实践。
专题十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57特别提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并预见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工人运动蓬勃开展,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虽然失败了,但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全面认识巴黎公社归纳整理考点二俄国十月革命(一)背景1俄国年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2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二)进程1二月革命年月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建立临时政府不顾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继续参加一战2《四月提纲》背景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年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内容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等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3七月事件背景俄军在前线失利结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转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影响促使布尔什维克党改变斗争的策略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4十月革命年月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月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总攻的信号起义工人和士兵攻占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三)结果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并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2 十月革命 成 功 地 在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体 系 上 打 开 了 一 个 缺口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 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 十 月 革 命 将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变 为 现实 开 创 了 国 际 社 会 主 义 运 动 的 新 局 面 也 为 俄 国 的 社 会 发 展 开 辟 了 一 条 新 的 道 路十月革命的特点( ) 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在一个经济相对 落 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 主义的发展。
( ) 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 城 镇和广大农村的革命道路,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革命的道 路是由各国所面临的国 际 和 国 内 环 境 决 定 的,具 有 特 殊 性,而 不具有普遍性。
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集中在中心城市,政 府的军队大都在“ 一战” 前线,使得城市革命有了优势条件。
( ) 在革命过程中,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 连 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革命。
巴黎公社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比较3 评价积极 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 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 物力 财力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消极 使国家垄断了全部经济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平均 分配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国内战争结束后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 新经济政策1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 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 标志: 年 月 俄 共 布 第 十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的 召 开 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3 主要内容考点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 斯大 林模式”4 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 允许商品经济发展5 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受到广大工人 和 农 民 的 欢 迎 使 国 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落后的俄国如何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进 行探索的结果 探索 出 了 一 条 适 合 俄 国 向 社 会 主 义 过 渡 的 正 确 道路 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从实施背景看,三 年 国 内 战 争 结 束 后,苏 俄 出 现 严 重 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严重弊端。
从 具 体 措 施 看 , 利 用 市 场 和 商 品 货 币 关 系 进 行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 利 用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来 恢 复 和 发 展 经 济 , 适 应 了 苏 俄 的 国 情 , 符 合 当 时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水 平 , 调 动 了 人 民 的 生 产 积 极 性 。
从实施的效果看,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 年,苏 联的国民经济已基本 得 到 恢 复;起 到 了 巩 固 工 农 联 盟、稳 定 政 治形势的作用。
( 三) “ 斯大林模式” 1 背景(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 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年夏 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2 内容实行 余粮收集 制 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 不允 许私人买卖 农民必须把全部余粮按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全面推行工业企业国有化 大中 小 企业 全 部 收 归 国 有 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表现专题十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593积极影响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年苏联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工业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4严重弊端与传统严重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专断独行特征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政治方面高度集权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思潮学术文化受行政干预功绩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经济方面严重超越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得不到发扬社会主义法制遭到践踏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背景经济因素苏联当时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落后政治因素过渡时期斗争激烈外部环境险恶思想文化因素长期的专制统治遗留了个人专断的思想认识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也深刻影响了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成为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考点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从实际生产力水平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