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合集下载

伤寒论中伤寒的定义

伤寒论中伤寒的定义

伤寒论中伤寒的定义伤寒,又称为伤寒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由伤寒杆菌引起。

它的特点是高热、寒战、头痛、四肢酸痛、口渴等症状。

伤寒的定义是指人体被伤寒杆菌侵袭后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伤寒的定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析。

首先,从病因角度来看,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

伤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属于沙门氏菌科,是伤寒的主要病原体。

其次,从临床表现来看,伤寒的典型症状有高热、寒战、头痛、四肢酸痛、口渴等。

高热是伤寒最常见的症状,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可达1-2周。

寒战是发热初期的主要表现,伴随发热而出现,伤寒杆菌进入血液后,产生的内毒素引起机体的寒战反应。

头痛是伤寒常见的症状之一,常伴随发热而出现,疼痛多呈持续性,有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四肢酸痛是伤寒的典型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酸痛、无力感,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

口渴是伤寒的常见症状,发热时机体代谢增加,导致水分丢失,引起口渴感。

此外,伤寒还可引起其他症状,如腹痛、便秘或腹泻、皮疹等。

伤寒的定义还可以从发病机制来进行解析。

伤寒杆菌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一般经口感染,少数可经呼吸道感染。

伤寒杆菌进入小肠后,通过破坏肠道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侵入淋巴组织和血液,进入全身各器官,引起全身性感染。

伤寒杆菌在人体内繁殖,产生内毒素,导致机体产生中毒反应,引起发热、寒战等症状。

此外,伤寒杆菌还可以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疾病的症状。

伤寒的定义还可以从病程特点来进行解析。

伤寒的病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寒战期、发热期、平热期和恢复期。

寒战期是发病后的早期症状,表现为寒战、高热等。

发热期是伤寒的主要病程,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

平热期是指发热结束后,体温回到正常范围,但仍有一定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等。

恢复期是指疾病进入愈合阶段,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症状逐渐减轻,但仍需注意休息和调养。

伤寒的定义是指人体被伤寒杆菌侵袭后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中医伤寒的名词解释

中医伤寒的名词解释

中医伤寒的名词解释伤寒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指的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根据中医理论,伤寒属于外感病,主要通过咽鼻、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伤寒以高热、严重头痛、持续性寒战、重要脉搏与出汗不显著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就一些与伤寒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帮助。

1. 伤寒杆菌:伤寒杆菌,学名沙门氏菌伤寒杆菌,是引起伤寒的主要病原体。

它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强烈的侵袭性,能够在人体内繁殖并引起炎症反应。

伤寒杆菌主要存在于患者的大便和尿液中,通过飞沫或食物、水等途径被传播,进而感染他人。

2. 外感病:中医学中所指的外感病是指人体受到外界病因侵袭而引起的疾病。

它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咽干等症状,多数属于急性病。

根据中医理论,外感病主要是由外邪侵入人体引起的,人体的抵抗力弱、体质衰弱等因素也会增加外感病的易感性。

3. 高热: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是高热。

所谓高热,指的是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并保持较长时间的热度。

在伤寒患者中,体温可以达到39℃以上,甚至超过40℃。

高热常常伴随着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适感。

4. 寒战:寒战是伤寒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

寒战指的是患者在高热的情况下出现的剧烈颤抖,让人感觉寒冷。

这是由于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了体内热量的快速产生和消耗,从而引发了寒冷的感觉。

5. 重要脉搏:重要脉搏是中医对伤寒患者脉搏变化的描述。

在伤寒患者中,脉搏常常快而弦紧,节律不整,且显得沉重有力。

这是伤寒杆菌入侵人体后引起的炎症反应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所致。

6. 出汗不显著:出汗不显著是伤寒患者另一个显著的特点。

尽管伤寒患者体温升高,但很少伴随着明显的出汗。

这与体温调节功能受到紊乱、神经系统的调节障碍等因素有关。

伤寒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中医学在治疗伤寒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通过对伤寒相关名词的解释,希望可以加深对伤寒的理解,提高对该疾病的防治水平。

第五章 伤寒

第五章 伤寒

第三章细菌感染性疾病第一节伤寒、副伤寒一、学习要点㈠掌握伤寒的临床特征伤寒的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腹痛、腹泻、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㈡掌握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末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

㈢掌握伤寒极期的六大典型临床表现伤寒极期的六大典型临床表现包括①持续发热体温梯阶样上升到达高热以后,多呈稽留热型。

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抗菌治疗,热程可持续2周以上;②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由于内毒素的致热和毒性作用,患者表现为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重患者可出现谵妄、颈项强直(虚性脑膜炎的表现)、甚至昏迷。

儿童可出现抽搐;③相对缓脉成年人常见。

并发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④玫瑰疹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7~14天可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

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四肢罕见,一般在2~4天暗淡消失,可分批出现。

有时可变成压之不褪色的小出血点。

认为是伤寒杆菌栓塞毛细血管所致,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出汗较多的患者,也可出现水晶形汗疹;⑤消化系统症状大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腹部隐痛,位于右下腹或弥漫性。

便秘多见。

仅有10%左右的患者出现腹泻,多为水样便。

右下腹可有深压痛;⑥肝脾肿大大多数患者有轻度的肝脾肿大。

(四) 掌握伤寒的细菌学检查伤寒的细菌学检查项目包括①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第2周后逐步下降,第3周末50%左右,以后迅速降低。

再燃和复发时可出现阳性。

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以及体温上升阶段采集标本,成人采血量不少于10ml,可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②骨髓培养在病程中出现阳性的时间和血培养相仿。

由于骨髓中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伤寒杆菌较多,伤寒杆菌存在的时间也较长,所以,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稍高,可达80%~95%。

对血培养阴性或使用过抗菌药物诊断有困难的疑似患者,进行骨髓培养更有助于诊断的确立;③粪便培养病程第2周起阳性率逐渐增加,第3~1424周阳性最高,可达75%;④尿培养初期多为阴性,病程第3~4周的阳性率仅为25%左右。

《传染病:伤寒》课件

《传染病:伤寒》课件

伤寒的预防措施
1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采取消毒措施,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伤寒的最基本方法。
2
接种疫苗
建议居住在流行地区的人群接种伤寒疫苗,可以参考医生的建议。
3
尽早就医
如果有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进行适当的抗菌治疗,以避免病 情恶化。
伤寒的治疗
对症治疗
补液、调整酸碱平衡、膳食疗法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抗生素治疗
通过对病原菌进行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杀灭细菌,控制疾病的进展。
结束语
预防胜于治疗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 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方 面,加强预防措施,降低感染 风险。
就医及时
及时就医,有助于寻找病因, 减轻病情,避免病情恶化,让 自己和家人健康。
接种疫苗
接种伤寒疫苗,可以有效降低 患病风险,建议有需要的人群 接种。
《传染病:伤寒》PPT课 件
学习传染病:伤寒,了解病因、传播途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共同 预防和控制患病人数的增加。
什么是伤寒
疫情严重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 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疫 情普遍,仍是全球卫生领 域的重大问题。
危害性大
患者常以不明原因的发热、 腹痛、腹泻等症状为首发 症状,导致延误诊疗,病 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易感人群
伤寒多发生在卫生条件不 佳的地区,如水质差、环 境卫生差的地方,人群易 感。
伤寒的传播途径
食物污染
环境污染
饮食的不洁或饮食水被伤寒杆 菌污人流密集的公共 场所或家庭卫生状况不佳也是 传播途径之一。
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差,如洗手不彻底、 不及时更换内衣等,也可能会 引起病菌传播。

中医广义的伤寒名词解释

中医广义的伤寒名词解释

中医广义的伤寒名词解释伤寒,作为中医中的一种疾病概念,是一种由外感病邪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在伤寒病中,寒邪入侵人体,导致病症发生。

这种疾病通常以高热、头痛、咳嗽、腹痛、恶心、呕吐等为主要症状。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伤寒的名称及其广义的解释。

一、伤寒的名称伤寒的名称源自于《黄帝内经》中的记载。

根据古代医书的记载,伤寒的起因是“外感寒湿而兼疫热”,即人体受到寒湿邪气的侵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这里的“伤”意为外界邪气侵害,而“寒”则是邪气的性质。

因此,伤寒的名称巧妙地将病因和病理特点融合在一起,准确地描述了伤寒的本质。

二、伤寒的广义解释在中医学中,伤寒不仅仅是指一种特定的疾病,更代表了一类由外邪入侵引起的发热性疾病。

根据不同的证候表现和病程特点,伤寒又分为典型伤寒和不典型伤寒两种。

1. 典型伤寒:典型伤寒指的是病程较长,病情较为严重,具有典型的症状和病程特点的疾病。

在典型伤寒中,患者开始出现发热、头痛、寒战、恶心等症状,随后出现高热、咳嗽、腹泻、腹痛等明显病征。

典型伤寒的病程多为10天至半个月左右,难以自行缓解,需要及时治疗才能恢复。

2. 不典型伤寒:不典型伤寒则是指疾病过程不够明显,症状和病情较轻的一类疾病。

这类疾病常常是因为患者自身体质较好,或者外邪侵袭较轻,所以病情没有典型伤寒那样严重。

不典型伤寒的病程也较短,一般为数天至一周,症状多较轻微,很多时候甚至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

三、中医对伤寒的治疗方法在中医的治疗理念中,针对伤寒的治疗常常是从整体健康出发,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伤寒的发病与人体的抵抗力和病邪的入侵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伤寒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驱邪祛病:中医认为,伤寒的病因是外邪侵袭,因此治疗伤寒的首要任务是驱除体内的病邪。

中医常用药物如麻黄、芍药、陈皮等来祛邪散寒,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2. 强化体质:中医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体质以抵抗病邪。

因此,治疗伤寒时,中医常常采用一些辅助方法,如针灸、推拿、草药等,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机体免疫力。

伤寒再燃名词解释

伤寒再燃名词解释

伤寒再燃名词解释伤寒,是一种古老且严重的传染病,属于急性肠道传染病。

这种疾病主要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给人体。

伤寒患者常常以高热、寒战、肠胃不适和全身虚弱的症状表现。

再燃,是指疾病在某一时间段内再次出现或恢复活动状态的情况。

在伤寒的情况下,再燃是指患者在初步康复后,疾病再次出现并导致症状的恢复或加重。

名词解释:1. 伤寒菌伤寒菌是引起伤寒的主要致病菌,学名为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

这种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体内保有伤寒患者的粪便和尿液中。

感染伤寒菌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口腔摄入污染食物或饮水。

2. 伤寒病毒伤寒病毒是伤寒的病原体,造成伤寒病毒感染。

这种病毒是属于无囊膜病毒的RNA病毒。

其通过食物和水传播到人类体内,引起伤寒症状的发作。

3. 疫苗伤寒疫苗是预防伤寒的一种疫苗,主要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伤寒菌的免疫力。

根据疫苗类型的不同,分为灭活伤寒疫苗和活疫苗两种。

疫苗的注射可以有效降低人群感染伤寒的风险。

4. 传播途径伤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给人类。

当伤寒患者排出带有伤寒菌的粪便时,若食物、饮水或其他物品被污染,未经消毒即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入体内,就可能感染伤寒病毒。

此外,伤寒也可通过性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等途径传播。

5. 症状伤寒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腹部疼痛和全身虚弱等。

患者会感到非常虚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肠出血、人体器官受损和并发症等。

6. 治疗方法目前,治疗伤寒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抗生素。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首选药物为氯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

而对于抗药性伤寒的治疗,可选用阿奇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等。

另外,伤寒患者需要充分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7. 预防措施预防伤寒的最佳方法是通过改善卫生条件,确保食物、饮水安全。

此外,接种伤寒疫苗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在高风险地区,建议在国际旅行前接种伤寒疫苗,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伤寒名词解释

伤寒名词解释

题型:名词解释1、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2、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3、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4、外不谐:指外在有常自汗出的病理表现;5、阳浮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6、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7、怫郁:怫,郁也;怫郁,郁滞、郁遏之意;8、汗出湒湒然:形容汗出连绵不断;9、阳微结:因热结于里而大便秘结,叫做“阳结”,热结的程度轻,叫做“阳微结”;书P15210、心中懊恼: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11、振振欲擗地:指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12、热结膀胱:膀胱在此代指下焦部位;指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13、消渴:非病名,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14、潦水:地面流动的雨水;书P13915、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肠燥津伤,以致便秘;16、结胸:病证名;指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17、麻沸汤:沸水;18、痞证:是无形之邪气痞塞于心下胃脘部,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19、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粘腻不清爽,食不知味,言语不利;20面垢: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于面所致;21、嘿嘿:表情沉默,不欲言语P14822、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23、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P4124、胸下结硬:胸下即胃脘部,指胃脘部痞结胀硬;25、四逆辈:辈,作“类”字解;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26、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27、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及胃脘部;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28、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29、脏厥: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30、喘冒:气喘且头目昏眩;31、郁冒:头目昏眩,如有物蒙蔽之状;32、白粉:米粉;33、霍乱:是以突发呕吐下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因其发病突然,顷刻之间升降失序,吐泻交作,故名曰霍乱;P22634、劳复:大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35、怵惕:即恐惧不安之状;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酒家:指嗜酒之人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像脐上筑:筑者捣也,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麻沸汤:指滚沸的热水客气:即邪气,因从外来,故称客气奔豚:气上冲犹如豚之奔藏结:指由脏气虚,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瘛疭:瘛指收缩,,松弛之意;瘛疭指手足抽搐怵惕:指恐惧不安状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恍惚心乱:指神志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霍乱:又吐又泻挥霍撩乱将息:调理休息,服药后护理之法结胸:有形之邪结于胸膈心下,以胸脘部硬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筋惕肉瞤:指筋肉动旧微溏:指病人平大便稀溏口父咀:指将药物成小块脉浮缓:脉象松驰宽缓脉阴阳俱紧:阴阳,此言尺.寸;脉阴阳俱紧,意为寸.关.尺三部脉呈脉紧象面垢:面部如蒙油垢;胃热熏蒸,循经上泛于面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清便欲自可:指大便尚属正常叉手自冒心:两手叉按压于心胸部位;冒,覆盖,按压之意潮热:是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起落,定时而发,或定时高失溲:指二便失禁遂漏不止:遂,因,于是;漏,渗泻不止;遂漏不止指不间的汗出头项强痛:颈项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言头痛而兼项痛往来寒热:即发热恶寒交替出现淅淅恶风:形容恶风之状;淅淅:冷水洒身之感翕翕发热:形容热轻浅下重:即里急后重水浆:泛指饮料,水,果汁之类清浆水:酸浆水;枳实栀子汤用浆水煎白饮:白米饮,米汤清酒:米酒;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个方子要加清酒苦酒:米醋白粉:米粉须臾:指很短的时平旦:清晨日晡所:指申时前,即15-18时左右;下午3-5点,傍晚时分周时: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名词解释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并病:是指一经的病症未罢,而另一经病症又起,又先后次第之分者;头项强痛:指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失溲:指二便失禁;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瘛疭指手足抽搐;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除,但仍有不舒适的感觉;阳浮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则弱,故称阴弱;翕翕发热:形容热势轻浅;口父咀:指将药物碎成小块;小促期间:适当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须臾:指很短的时间;周时: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部拘紧不舒,俯仰不能自如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泻不止;遂漏不止指不间断的汗出;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恍惚心乱:指神志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导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证;振寒:指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心中懊恼:指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旧微溏:指病人平素大便稀溏;胸中窒:窒,塞也;胸中窒即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冒,覆盖,按压之意;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擗同扑,跌倒;白饮:又作白米饮,即米汤;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症的表现;藏结: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客气:即邪气,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日晡所:指申时前后,即15-18时左右;潮热:是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起落,定时而发,或定时增高;麻沸汤:指滚沸的水;干嗳食臭:干嗳指嗳气,食臭指食物的气味;胃家实:胃家,泛指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亢盛;胃家实,是指胃肠燥热亢盛之意脾约:指胃热肠燥,津液受伤,脾阴不足,使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受到约束,而见大便硬,小便数的病证汗出濈濈然:即汗出连绵不断的样子;心愦愦:用来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感;怵惕:指恐惧不安之状;口不仁:指口中感觉异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蒸蒸发热:形容发热如热气蒸腾,从内达外;循衣摸床:即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楚;热越:指热邪向外发越;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之类;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往来寒热:即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胸胁苦满:苦,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蒸蒸而振:蒸蒸,内热貌;气从内达,邪从外出,而周身振憟颤抖,即指寒战高热; 心下支结:即患者自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脾家实:实,指正气充实,非指邪气;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义;但欲寐:指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渴,不燥;泄利下重:指下利重坠不爽感;苦酒:即米醋;脏厥:指内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厥冷;蚘厥:只因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厥冷;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下重:即里急后重;虚羸:只虚弱消瘦;填空题1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张仲景所著;2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3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4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5 太阳中风证的病机特点是卫外不固,营阴外泄;6 太阳伤寒证的病机特点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7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8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9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0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11 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的治法是解肌发汗,疏经滋阴,方用葛根汤;12 太阳中风兼喘证,治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3 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治以桂枝加附子汤;14 桂枝加附子汤的作用是扶阳解表;15 桂枝新加汤证的治法是调和营卫,益气和营;16 桂枝新加汤证身痛的病机是气营不足,筋脉失养;17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作用是解肌发汗,降气平喘;18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19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20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21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22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23 麻黄汤的功效特点是辛温发汗,宣肺平喘;24 大青龙汤证的辩证要点是不汗出而烦躁;25 大青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束表,内有郁热;26 小青龙汤证出现口渴的病机是饮停不化,津不上承;27 小青龙汤证的治法是辛温解表,温化水饮;28 表郁轻证包括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和桂枝二越婢一汤证;29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30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1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32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33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34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35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36 抵挡汤出现身黄的病机瘀血停滞,荣气不能敷布;37 结胸证因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寒实结胸和热实结胸38 热实结胸因范围大小,病情轻重的不同可分为大结胸证和小结胸证;39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40 大陷胸汤证的病机为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治法为泻热散结,攻逐水饮;41 小陷胸汤证的病机为痰热互结于心下,治法为清热涤痰开结;42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43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覆代赭汤主之;44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胃热气滞,治法是泻热消痞;45 生姜泻心汤证的治法为和胃降逆,散水消痞;46 旋覆代赭汤证的治法为和胃降逆,化痰下气;47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煎服方法为用麻沸汤浸泡,去滓温服,目的是取其味薄气轻,以清上部无形之热;48 太阳病疑似证包括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49 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主以葛根汤方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主以黄芩汤方50 阳明病的症候性质为里热实;51 阳明病的病机,张仲景概括为胃家实;52 白虎汤证的病机要点是胃热弥漫,充斥内外;53 白虎加参汤证的病机是胃热弥漫,津气两伤;54 热与痰水结于胸膈,形成热实结胸证;热与糟粕结于胃肠形成阳明腑实证;55 调胃承气汤为下法中的缓下剂,主治阳明腑实燥热初结之证;56 伤寒论所论实证腹满的特征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57 大承气汤与大陷胸汤共有的药物是大黄芒硝;58 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59 小承气汤的功效特点是通便导滞,行气除满;60,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61 吴茱萸汤证的治法是温中祛寒,降逆和胃;62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63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64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的病机为郁热在里,寒邪束表;65 伤寒论中,以潦水煎药的方剂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以甘澜水煎药的方剂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66 少阳病提纲证中“咽干”的病机是胆火灼伤津液;67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68 少阳病的主要治法是和解,主治方剂是小柴胡汤;69 小柴胡汤证出现“往来寒热”的病机是正邪相争,互有进退;70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71 柴胡桂枝汤证的治法是和解少阳,兼以解表;72 大柴胡汤证的病机是少阳枢机不利,阳明燥实内结;73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治法是和解枢机温化水饮;74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75 桂枝加芍药汤的治法是通阳益脾,活络止痛;76 少阴寒化证出现口渴的病机是肾阳虚衰,津不布达;77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78 通脉四逆汤证的病机是阳衰阴盛,格阳于外;79 白通汤证的治法是破阴回阳,通达上下;80 附子汤证的病机是少阴阳虚,寒湿凝滞;81 真武汤主治证阳虚水泛;82 下焦不固下利不止证,治宜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下焦不固下利不止便脓血证,治宜桃花汤方;83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84 少阴病阴虚水热互结证的主治方剂是猪苓汤;85 四逆散证的治法是疏肝解郁,透达郁阳;86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87 桔梗汤主治客热咽痛证;88 苦酒汤的功效是涤痰开结,敛疮消肿;89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90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当归四逆汤主之;91 伤寒论厥阴篇中具有养血通脉,温经散寒作用的方剂为当归四逆汤;92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93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94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95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96 上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97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基础:1、伤寒论本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1.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成册,为伤寒论;2.唐代孙思邈始载伤寒论全书内容;3.北宋,孙奇、林亿等校正伤寒论;4.南宋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称为“成注本”;词解:1.伤寒:广义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2.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3.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即头痛项强;4.中风: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5.阳浮而阴弱: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6.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7.筋惕肉:筋肉不自主的跳动;8.噎:指咽喉部有气逆梗阻感;9.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10.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且不按六经规律传变,产生复杂证情的病症;11.虚烦:虚,是与有形之实邪相对而言;烦,心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12.奔豚: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止时弱于病痛;13.脾约:脾只转输功能为胃热缩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肠燥津伤,以致便秘;14.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形容汗出连绵不断;15.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黏腻不清爽,食不知味,言语不利;16.面垢: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于面所致;17.燥屎:肠中异常干硬的粪块;18.喘冒:气喘且头目昏眩;19.热越:热邪向外发散;20.瘀热:湿热郁滞在里;21.往来寒热:即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22.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23.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24.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25.泄利下重:下利钟坠不爽感;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简答论述1.桂枝加葛根汤证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方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2.葛根汤证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方用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葛根、麻黄3.大青龙汤证病机:风寒外束,兼阳郁内热;主症:恶寒,发热,身疼或重,无汗,烦躁,脉浮紧或浮缓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用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生姜、甘草炙、大枣、石膏4.小青龙汤证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5.蓄水证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桂枝6.麻杏甘石汤病机:邪热壅肺主症:汗出而喘息咳嗽,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苔黄、脉数;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方用麻杏甘石汤;7.桂枝加桂汤病机:心阳亏虚,下焦阴寒,乘虚上逆主症: 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等;治法: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方用桂枝加桂汤;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病机: 脾虚水停,水气冲逆;主症: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治法: 温阳健脾,利水降冲;方用苓桂术甘汤;9.葛根芩连汤证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主症: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方用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10.桂枝人参汤证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治法:温中解表;方用桂枝人参汤;理中汤+桂枝11.真武汤证病机:肾阳虚衰、水邪泛溢主症: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治法: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12.大陷胸汤证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主症:心下硬痛拒按,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下不可近手,可伴见心烦,口渴,潮热,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方用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13.小陷胸汤病机:痰热互结,正在心下;主症:心下硬满,按之则痛,苔黄腻,脉浮滑;治法:清热涤痰开结;14.大黄黄连泻心汤病机:无形邪热,痞塞心下;主症: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舌红苔黄,关脉浮;治法:泻热消痞;15.半夏泻心汤证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主症: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舌苔红腻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方用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第二章.阳明病辨证论治题型.简答论述1.白虎加人参汤主症:邪热炽盛,津气两伤病机:发热,汗出,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伤寒名词解释中医

伤寒名词解释中医

伤寒名词解释中医
中医对伤寒的定义和解释:
1、伤寒:
伤寒是中医中经典的一种古代传统疾病,古时也称“大温”,也是中医
诊断病因的基础,为中医学派别诊治的重要指导。

伤寒以病机多变、
程度深重、发作急剧为特征,是热病性感染病最常见的类型。

2、伤寒的病因:
伤寒的病因主要来源于人体接触邪气,若是接触到冷暴风、夜晚冷雨、冷饮、病场,或是暴饮暴食,都会造成人体外界影响而升发伤寒,此外,伤寒还可能因肠胃阳气虚弱、内脏机体气血虚损,导致肾脏阴虚
而发生。

3、伤寒的主要症状:
伤寒常见症状有体温升高、全身发热、表面全身发热,头痛、头晕、
淋巴细胞变性而升高、头疼、眩晕、恶心、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腹
肌疼痛或胀痛、恶心、呕吐、拉肚子,还可能出现逆行性发热现象,
夜间发热,脉率加快等症状。

4、伤寒的治疗方法:
伤寒临床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中草药、护
理、疗养保健等多种,而这些治疗的目的是清除热毒,强健阳气,固本培元,毒熏清热,消肿排毒,健脾润肺,养血补肾,并用药物预防病情复发,从而使人体身心得到满足,使伤寒患者恢复健康。

伤寒的名词解释

伤寒的名词解释

伤寒的名词解释伤寒,也被称为“桑德莱肺热”,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诊疗模式,以温阳补气的方法治疗病人的疾病。

伤寒,既强调对病因的诊断,也反映病人的身体状况,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伤寒的概念和理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老医生,著名的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都记载了伤寒的理论和方法。

它是以温阳补气的方法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补充身体能量,平衡体内气血,促进免疫力,以及情绪调节等。

伤寒的治疗方式大致分为两种:温热法和清热法。

温热法利用中草药用以补充病人体内的气血能量,而清热法则是通过使用一定的中草药来消除体内的热气。

伤寒治疗及其相关学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伤寒的学者在写作过程中,以中国传统医学的思路,将伤寒的病因、病症、术语、治疗方法以及治疗道德准则,都构想的清晰统一,这是伤寒思想经过几个世纪所持续不变的特点。

现代伤寒科学家们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同时,也通过现代医学技术改进伤寒学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术概念,如补气证,温阳证,清热证等,使伤寒学在现代具有更加完备的理论支撑。

伤寒的治疗方法,以及其它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三个基本要素:诊断、治疗方法以及病人的活动。

诊断是指根据病人的脉搏和体征,判断他的病因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是指根据病人的诊断,采取温阳、清热、补气等中草药,或者采取其他中医特有的治疗方式,如拔罐、针灸等;而病人的活动,指的是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守的活动原则,如保持生活规律,多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

伤寒治疗,与现代化的抗病毒、手术和西药治疗技术相比,仍有其优势。

它不仅可以治疗传统的病症,而且能为现代的慢性病,比如气血失调症、肺功能衰竭等,提供有效的补充治疗。

总之,伤寒是中国医学古老的思想和理论,它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并以有效的治疗方法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伤寒名词解释

伤寒名词解释

伤寒名词解释伤寒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属于肠道传染病。

其特征是高热、多汗、皮肤出疹、咽喉红肿以及肠胃功能紊乱等症状。

以下是对伤寒相关名词的解释。

1. 伤寒菌:伤寒病的病原体,属于沙门氏菌属,主要有希氏伤寒菌和副伤寒菌两种。

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人体受到感染。

2. 主要症状:伤寒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多汗、头痛、面色潮红、皮疹、咽喉充血、肠胃功能紊乱,如河豚样腹、腹泻等。

3. 伤寒疫苗:用于预防伤寒的疫苗。

目前主要分为全菌苗和类型苗两种。

全菌苗是由灭活的伤寒菌制成,能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类型苗则是以伤寒杆菌O抗原为基础,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4. Widal试验:一种检测伤寒病的方法,通过检测伤寒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反应来确定是否感染伤寒菌。

试验分为血凝试验和血凝素试验两种。

5. 非典型伤寒:感染的伤寒菌与正常伤寒病毒株相比,由于某些特殊病因、细菌变异或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的伤寒。

非典型伤寒病症状比典型伤寒轻微,但仍具有传染性。

6. 出血型伤寒:伴有明显出血症状的伤寒类型。

出血型伤寒的主要特征是发热、全身虚弱、多发性出血点、淋巴结肿痛等。

7. 伤寒传播:伤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即通过口腔摄入被伤寒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引起的感染。

其他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性传播等。

8. 抗生素治疗:伤寒的常规治疗方式是使用抗生素来抑制伤寒菌的繁殖。

常用的药物包括四环素类、氯霉素等。

抗生素治疗需要合理用药,避免过度使用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9. 预防措施:预防伤寒的重要措施包括个人和环境卫生的改善、饮食卫生的保证、早发现和隔离感染者以及接种伤寒疫苗等。

10. 并发症:伤寒的并发症包括肠出血、肠穿孔、胆囊炎、细菌性肺炎、乳头状坏疽、神经系统病变等。

这些并发症会增加伤寒病的危险性和严重性。

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了解相关的名词解释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伤寒病的发生。

伤寒

伤寒

伤寒[shāng hán]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特约专家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高世成(主任医师)中南医院感染科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

典型病例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脾大、玫瑰疹和血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

目录1疾病分型2发病原因3发病机制4病理生理5临床表现1. 5.1 多发群体2. 5.2 疾病症状6诊断鉴别1. 6.1 辅助检查2. 6.2 鉴别诊断7疾病治疗1. 7.1 药物治疗2.1.2.1.2.1疾病分型伤寒主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

2发病原因伤寒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

3发病机制伤寒杆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杀死则进入小肠,经肠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症。

如机体免疫力弱,则细菌随血流扩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大量繁殖,至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开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

同时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引起病变,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肾脓肿、脑膜炎、急性胆囊炎、心包炎等。

细菌可经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病程第2~3周,经胆道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坏死、溃疡等。

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

病程第4~5周,人体免疫力增强,伤寒杆菌从体内逐渐清除,组织修复而痊愈,但约3%可成为慢性带菌者,少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复发。

[1]4病理生理主要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此病变镜检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内可见吞噬了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伤寒ppt课件

伤寒ppt课件
调查内容
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了解其发病前10天的活动轨迹、接触 史、饮食史等信息。
伤寒病例的防控措施
01
02
03
04
隔离治疗
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 止疾病传播。
接触者追踪
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 和管理,观察其健康状况,必 要时采取预防性服药措施。
预防接种
对易感人群进行伤寒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伤寒的症状与体征
症状
发热、头痛、腹痛、腹泻、呕吐、肝脾肿大等。
体征
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培养 、粪便培养等)进行诊断。
治疗
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如头孢菌素、喹 诺酮类药物等,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和 休息。
02
CHAPTER
伤寒的预防
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伤寒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伤寒简介 • 伤寒的预防 • 伤寒的案例分析 • 伤寒的未来展望
01
CHAPTER
伤寒简介
伤寒的起源与传播
伤寒的起源
伤寒最初起源于人类与动物的接 触,由携带伤寒杆菌的动物传播 给人类。
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通过水、食物、日常生 活接触等方式传播,也可通过苍 蝇等媒介传播。
新药研究
针对伤寒病菌的耐药性问题,开展新药研究,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药物。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率。
伤寒防控策略的优化
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加强伤寒疫情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播。
健康教育普及
通过多种渠道普及伤寒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伤寒的健康宣教

伤寒的健康宣教

伤寒的健康宣教在这个题目下,我将以一篇介绍伤寒的健康宣教文章来回复您。

伤寒的健康宣教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由伤寒杆菌引起。

它主要通过食物、水源和接触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提醒大家关于伤寒的风险和预防措施,我们进行以下健康宣教。

一、了解伤寒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它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乏力、胃肠道问题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伤寒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并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伤寒的病因、传播途径和症状是关键。

二、预防伤寒的措施1. 保持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伤寒。

每天洗手多次,特别是在用完厕所后、接触污染物后、处理食物前等,都要彻底洗手。

同时,保持清洁的环境也是预防伤寒的重要措施。

2. 饮食安全伤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因此饮食安全至关重要。

选择烹饪完全熟透的食物,尽量避免生食。

定期清洗水果和蔬菜,确保食物的卫生可靠。

饮用水要选择可靠的水源,如瓶装水或经过过滤、煮沸的水。

3. 避免接触污染物伤寒可通过接触污染物传播,因此避免接触可能被伤寒杆菌污染的物体是非常重要的。

注意对接触你患病的人、患病动物和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时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和手套等。

三、就医和治疗如果您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感染了伤寒,应及时就医寻求诊断和治疗。

伤寒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完成治疗过程,并避免因药物滥用而导致抗药性的发生。

四、加强宣教意识伤寒的健康宣教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一环。

政府、学校、医院和社区等各级组织应加强对伤寒的健康宣教,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应对能力。

宣传资料和媒体渠道是传播宣教信息的重要手段,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伤寒是一种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了解伤寒的病因、传播途径和症状,正确采取预防措施,及时就医治疗,加强宣教意识,都是预防伤寒的关键。

希望通过这篇宣教文章,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伤寒并避免感染。

伤寒

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但在目前的传染病防治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中医学书刊中所称的“伤寒”,指许多热性疾病,在中医学属于“湿温”病范畴,与现代医学的伤寒与副伤寒,具有不同的含义。

伤寒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并非只局限于肠道受损。

伤寒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持续的菌血症与毒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为主的增生、肿胀、坏死与溃疡形成等病变为显著。

目录1 症状体征2 用药治疗3 饮食保健4 预防护理5 病理病因6 疾病诊断7 检查方法8 并发症9 预后10 发病机制展开1 症状体征2 用药治疗3 饮食保健4 预防护理5 病理病因6 疾病诊断7 检查方法8 并发症9 预后10 发病机制1 症状体征潜伏期为5~21天。

潜伏期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

1.临床表现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4周,可分为4期。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

起病大多缓慢。

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头痛,腹部不适等。

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7天内达到39~40℃。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于本期末常已能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

(2)极期:病程的第2~3周。

常伴有伤寒的典型表现,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亦较多在本期发生。

本期内疾病表现已充分显示。

①高热:稽留热为典型的热型,少数可呈弛张型或不规则热型。

高热常持续2周左右,高峰可达39~40℃,亦有超过40℃者。

②消化道症状:食欲缺乏,腹胀,腹部不适或有隐痛,以右下腹为明显,亦可有轻压痛。

多呈便秘,少数可有腹泻表现。

③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一般与病情之轻重密切相关。

患者虚弱、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

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

亦可呈现虚性脑膜炎表现。

这些表现均与严重毒血症状有关,随着体温下降,病情亦逐步减轻与恢复。

④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脉搏加快与体温上升不相称)或重脉。

名词解释 伤寒

名词解释 伤寒

名词解释伤寒伤寒是一种发热性传染病,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最早的瘟疫之一。

它首次被详细描述并系统记录在中国古代医书《伤寒杂病论》中,这本书是由东汉末年的医家张仲景所著。

伤寒在古代中国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和疫情,但随着医学的进步,现代医学已经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伤寒,使其疫情得到控制。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感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人类是这种病菌唯一的宿主,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传播。

伤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密集人群中易发生疫情。

患者通常表现为持续发热、乏力、头痛、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

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肠道穿孔、肠瘘和败血症等并发症,造成生命威胁。

伤寒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病史和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血液培养和粪便培养,以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

此外,还可以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测体内对沙门氏菌的抗体水平。

这些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伤寒的诊断,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伤寒与其他肠道感染病的临床症状相似,因此确诊伤寒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治疗伤寒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使用抗生素进行药物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阿奇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这些抗生素可以抑制和杀灭沙门氏菌,有效缩短疾病的病程和减轻症状。

同时,患者需要进行充分的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及均衡的饮食,以帮助身体抵抗病原体。

在严重病例和并发症的治疗中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进行相应的支持性治疗。

预防伤寒的关键是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个人应注意饮食卫生,选择煮沸或烹调熟透的食物,避免生食或未经充分烹调的食物。

饮用水应使用经过消毒的水源,避免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河水、井水或其他不洁水源。

此外,应定期清洗消毒个人用具,如杯子、餐具等,以防止病菌的传播。

对于高危人群,如食品从业人员等,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例。

伤寒论中伤寒的定义

伤寒论中伤寒的定义

伤寒论中伤寒的定义伤寒,是一种由于感染某种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伤寒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包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从病因方面来看,伤寒是由沙门菌属的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

这种细菌主要通过口腔摄入感染,通常是通过食物或水源中的粪便污染传播。

当感染者摄入被感染的食物或水后,细菌会进入肠道并从肠道黏膜侵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最终引发伤寒病。

从病理方面来看,伤寒主要侵犯肠道和淋巴系统。

伤寒沙门菌首先感染小肠黏膜,然后通过淋巴管进入肠系膜淋巴结,再进入全身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

细菌在全身各组织器官中繁殖和定植,尤其是在肝脾等器官中,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然后,从临床表现方面来看,伤寒通常具有一系列特征性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高热、寒战、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全身症状。

此外,伤寒还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在疾病进展的后期,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疹子、肝脾肿大等症状。

临床上还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肠道出血、穿孔、肝脓肿等。

接下来,从诊断方面来看,伤寒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如高热、腹痛、相对缓脉等。

为了确认诊断,医生通常会进行血液、粪便和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以寻找伤寒沙门菌的存在。

血液培养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从血液中分离出伤寒沙门菌,并进行药敏试验以指导治疗。

从治疗方面来看,伤寒的治疗主要包括抗菌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抗菌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常使用青霉素类、氯霉素类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发热、止泻、止吐等症状,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支持治疗主要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患者的营养和代谢平衡。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一系列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而治疗则主要包括抗菌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于伤寒的认识和掌握,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治愈率。

伤寒相当于现在什么病(二)

伤寒相当于现在什么病(二)

伤寒相当于现在什么病(二)伤寒相当于现在什么病引言: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恶寒和全身不适。

由于医学发展,现代我们能够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将伤寒与其他疾病进行比较,从而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现代疾病。

本文将对伤寒相当于现在哪些疾病进行探讨。

正文:1. 流感- 发病方式:伤寒和流感均属于传染病,且都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 症状表现:伤寒和流感均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酸痛等症状,尤其是发热期间的症状相对相似。

- 引起原因:伤寒由沙门菌引起,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两者均属于病原体感染造成的疾病。

2. 细菌感染性腹泻- 发病方式:伤寒和细菌感染性腹泻均为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传播途径相似。

- 症状表现:伤寒和细菌感染性腹泻都表现为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 引起原因:伤寒主要是沙门菌感染引起,而细菌感染性腹泻可以由多种细菌引起,如大肠杆菌等。

3. 腮腺炎- 发病方式:伤寒和腮腺炎均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 症状表现:伤寒和腮腺炎都会引起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 引起原因:伤寒由沙门菌引起,腮腺炎则由腮腺病毒引起,两者均为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4. 病毒性肠炎- 发病方式:伤寒和病毒性肠炎均属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

- 症状表现:两者均表现为高热、腹痛、腹泻等症状。

- 引起原因:伤寒由沙门菌感染引起,而病毒性肠炎则由肠道病毒引起,两者均起源于病原体感染。

5. 丙型肝炎- 发病方式:伤寒和丙型肝炎均是通过血液传播引起的疾病。

- 症状表现:伤寒和丙型肝炎均会导致发热、肝脏损伤等症状。

- 引起原因:伤寒由沙门菌感染引起,而丙型肝炎则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总结:综上所述,伤寒在现代疾病中有多个与之相对应的疾病,包括流感、细菌感染性腹泻、腮腺炎、病毒性肠炎和丙型肝炎等。

虽然这些疾病在病原体和发病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其症状和传播途径与伤寒相似,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要对这些疾病进行鉴别。

伤寒的名词解释

伤寒的名词解释

伤寒的名词解释伤寒是最常见的中医诊断之一,除了西医以外,也被称为中医学中的经典病症之一。

古代中医学家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先提出了伤寒概念和诊断技术,他认为伤寒是一种宣放病,主要是外邪引起的发热、 similar too头晕、汗出、虚弱、口渴、头痛、腹痛、腹泻等。

伤寒的总体特征是一种流行性宣放病,可由虚乏或伤官引起,多发生在春季或夏季。

中医认为伤寒是由疏风,清热,利湿,消血败,调胃滋阴等病因引起的,主要症状有发热、发汗、头痛、腹痛、呕吐、腹泻、虚弱、恶心、头晕、肌肉酸痛等。

伤寒的一些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发汗,面色潮红,汗出多,脉搏动脉弦紧,头晕,口渴,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在伤寒的诊断上,中医认为脉证和病因是判断伤寒病情的两个重要依据,包括查验脉象、问诊、判读病因等,查验脉象看出来有虚实、紧弦、滑缓、凉热、细大等,每种伤寒都有其特定的脉象,这是确定伤寒病情的依据。

而病因则就是揭示伤寒的病因有哪些,一般来说,常见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思想劳累、体力过劳、过度曝晒、饮食不规律、被寒冷湿气侵袭、被情绪影响、长期激烈运动等。

伤寒的治疗原则一般是以清热为主,辅以疏风解表、利湿、止血、调理胃阴等方法,重点是消除热毒和清利风热,使气机清畅,恢复循环平衡,以达到解除发热,缓解其它症状的目的。

由于伤寒是一种急性病,所以这类治疗方法要及早施用,不可拖延,对于虚实双重的伤寒更要注重均衡治疗,提倡活血化瘀、补虚等方法。

伤寒有很多种,如拟伤寒、湿热伤寒、风热伤寒、血热伤寒、痰热伤寒等,症状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拟伤寒是由于体虚、气虚、阴虚而引起的发热,与伤寒病情最接近,治疗以补虚为主;湿烯伤寒是由于肝脾气虚,饮食不节,受湿邪侵袭而引起的发热,治疗以清热下气为主;风热伤寒是由于受风邪侵袭,多见于春季,症状好改善,治疗以疏散风热为主;血热伤寒是由于受血瘀闭塞而引起的,以祛瘀活血为主;痰热伤寒是由于受痰湿侵袭,主要以清热化痰为主。

伤寒学的概念

伤寒学的概念

伤寒学的概念
伤寒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又称为伤寒病学或伤寒病科学。

它是研究伤寒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学科。

伤寒病是指由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的污染传播。

它的临床特点包括高热、头痛、咽喉痛、肌肉酸痛、皮肤疹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伤寒病可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伤寒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因:探讨伤寒病的发病原因,分析病原菌的特性及其对机体的致病机制。

2. 发病机制:研究伤寒病在机体内的发展过程,包括感染途径、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毒素产生和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等。

3. 临床表现:总结伤寒病的临床特点,包括初期症状、不同阶段的病程变化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4. 诊断:研究伤寒病的诊断方法和标准,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等手段进行确诊。

5. 治疗:探讨伤寒病的治疗方案和方法,包括抗生素的选择、对症治疗、营养
支持等,旨在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

伤寒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伤寒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类似感染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评估
一、护理病史 1.健康史 2,流行病学资料 3.心理、社会评估 二、身体状况 三、实验室检查

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与伤寒杆菌感染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消耗 及摄入减少有关。 3.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4.知识缺乏:缺乏伤寒相关的疾病知识和消 毒隔离知识。 5.舒适的改变:腹胀、腹痛。 6.焦虑:与知识缺乏、担心预后有关。 7.便秘:与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二)抗菌治疗

1、喹诺酮类:首选。氧氟沙星、环丙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诺氟沙星。体温正常后继续10~14天;婴幼 儿及孕妇不宜应用。

2、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 孢他啶。疗程10~14天;

3、氯霉素:成人1.5~2g/天,分3~4次口服,
退热后减半,再用10~14d。注意血象变化。
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1.掌握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护理。
2.熟悉伤寒的病原体、治疗要点及预防。
3.了解伤寒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历 史

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 1659 年,英国 内科医生 Thomas Willis 首先描述具有持 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 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 typhoid fever。——英文名称的由来

现谵妄、昏迷等中毒性脑病表现。
(二)极期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重脉,并发心 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明显。 5、玫瑰疹:淡红色小斑丘疹,病程7-14d, 直径2~4mm,压之褪色(充血性皮疹), 10个左右,分批出现,多见于胸腹部,2-4 天内消失。 6、肝脾肿大:病程第1周末可有脾肿大,质 软有压痛,肝脏肿大,质软有压痛,并发中 毒性肝炎时,肝功有改变。

1873 英国内科医生 William Budd 阐明了伤 寒的发病本质,认识到它的传染性,基本 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的增生、坏死。
概述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 :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

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全身 中毒及消化道症状等。 主要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 夏秋季多见,病后常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菌体抗原凝集试验
鞭 毛 抗 原 凝 集 试 验
(四)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DNA探针: DNA探针是用DNA制备的诊断试剂,特异性 高而敏感性低,一般用于菌种鉴定及分离。

2.聚合酶链反应(PCR): 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地区、季节,预防接 种史及与患者接触史等,有参考价值。 2、临床表现:伤寒六大主征:为诊断要点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疤痕。
肠道病变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伤 寒 细 胞
肠 道 病 变
肠 道 病 变
2.其它器官病变
脾—急性期肿大显著,常为正常者3-4倍;质软; 肝—肿大;门脉区有大单核、淋巴浸润;伤寒小结
不规分布,邻近肝细胞坏死,有的成脂肪性变。
骨髓—网状细胞增生,有伤寒小结;WBC减少可能因
三、特殊人群伤寒


1.小儿伤寒:
临床症状不典型,起病较急, 发热以弛张热为多,胃肠道症状明显,肝脾肿大常 见,易并发支气管肺炎。玫瑰疹少见,外周血白细 胞增高。 病情轻,病死率较低。 随年龄增长,逐渐近似成人伤寒。 2.老年伤寒: 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热不高,神经系统和心血官系 统中毒症状重。持续的胃肠功能紊乱,记忆力减退; 病程迁延,恢复慢,病死率较高。 并发支气管肺炎及心力衰竭多见。
菌体抗原(O

表面抗原(Vi

对光、热、干燥、一般 消毒剂敏感:日照数小
时、60℃15分钟或100℃ 立即死亡。对一般消毒剂 敏感。
伤寒杆菌
Salmonella typhi
伤寒杆菌
伤寒沙门菌纯培养的镜下形态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全程均有、2-4周最强) 带 菌 者 : 潜 伏 期 、 恢 复 期 、 慢性带菌者(排菌>3个月 、数年或终生)

(三)中毒性心肌炎:

病程2~3周,严重毒血症者。 表现为心率加快,第一心音减弱,心律不齐, 期前收缩,舒张期奔马律,血压偏低等心肌 炎表现。
(四)中毒性肝炎:

40%~50%,常见于病程第1~2周,肝肿 大,压痛,ALT升高,随伤寒的好转, 于2-3周肝功逐渐恢复正常。
(五)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常见于病程第 1~3周,约半数发生于第1周。表现为溶血 性贫血和肾功能衰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 加,血小板减少及红细胞碎裂。 (六)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主要由继发 感染引起。 (七)其他:中毒性脑病、溶血性尿毒综合 征、溶血性贫血、急性胆囊炎(易转为慢性 带菌者)等。



(一)肠出血:
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 饮食不当、腹泻为诱因。 出血少可无症状或仅有头晕、脉快,便潜血 阳性或少量黑便。 出血量多表现为休克:体温骤降,休克表现: 血压下降、头晕、烦躁、面色苍白、冷汗、 脉快等。大量黑便或暗红色血便。

(二)肠穿孔:
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多 发于回肠末段。 表现为突然腹痛,右下腹为重,冷汗、脉快、 体温与血压下降—休克期;经1-2小时后表 现为明显腹胀、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强 直等腹膜炎征象—腹膜炎期。 查体: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白细胞数增高, X线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
WBC总数减低 中性粒细胞减少 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判断病情和疗效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尿常规:轻度蛋白尿,少量管型 便常规:血便、潜血试验阳性
(二)细菌学检查

(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1.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 90%,第三周降为30-40%。
二、非典型伤寒表现



(一)轻型:发热38℃左右,全身毒血症状轻,病 程短,1~2周即可恢复。见于早期应用抗菌素者及年 幼儿童。 (二)普通型:典型临床表现。 (三)迁延型:由于机体免疫力低,发热持续长,可 达5周以上。肝脾肿大较明显。常见于合并慢性血吸 虫病者。 (四)逍遥型:毒血症状轻,以肠穿孔或肠出血首发。 (五)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畏寒、高热、 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 DIC等。
发病机制
加重肠道病变 引起肠穿孔肠出血
病理特征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
变最具特征性。
1.肠道病变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 淋巴组织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 肠出血,肠穿孔。

体 温
脉 搏
循环系统——相对缓脉
(胀气)
(三)缓解期

病程第4周,体温逐渐下降,各项症状好转, 腹胀逐渐消失,肿大的脾脏开始回缩。

本期小肠病理改变仍处于溃疡期,若饮食不 当又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
(四)、恢复期




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在1个月左 右完全康复。 1.复发: 少数患者退热后1~2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阳性。 表现:症状一般较轻,病程短,并发症少见。 2.再燃: 在病后2-3周(即缓解期)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 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血培养阳性,持续5-7d后 体温恢复正常。 原因: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 表现:临床症状加重
病原学
• •

• • •
沙门氏菌属D群 革兰染色阴性短杆状,长2~3 μm ×0.6~1μm 有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 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主要致病因素为内毒素
鞭毛抗原(H

.外界抵抗力较强:
耐寒冷:水、食物中存活
2~3周、粪便中1~2个月 、牛奶中可生长繁殖;20℃长期保存。

(二)极期
病程2-3周,常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1、发热:稽留高热,少数为弛张热或不规则 热,发热持续10-14天。 2、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腹胀、 多有便秘,少有腹泻。右下腹可有轻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由内毒素所致,与病情轻 重相关。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 钝—伤寒面容(无欲征),听力减退,重者可出
毒素对骨髓粒细胞抑制或受网状细胞挤压。
胆囊—偶有胆囊炎。 另外肾脏、膀胱、睾丸。支气管也可有炎症改变。
★潜伏期:10天左右。
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小时; 水源性暴发流行时间可长达30天。
★一、典型伤寒分为四期:初期;极期;缓解期;
恢复期。4-5周。
(一)初期:
病程第一周。 起病缓慢,最早出现的症状为发热; 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 嗽等; 随病情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在5-7天 内高达39~40oC。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 战,出汗不多。

(四)并发症的治疗
1、肠出血:①严格卧床、禁食水或少量流食; ②适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③止血药 物④输血⑤外科手术 2、肠穿孔:①禁食水,胃肠减压②水电解质 及热量—抗休克③腹膜炎治疗—抗菌素④外 科手术 3、中毒性心肌炎:①激素(有效抗菌素应用 下)②营养心肌药 ③小剂量洋地黄类药物。
自应用氯霉素以来病死率明显降低,病死率 4%; 老年人、婴幼儿、营养不良、明显贫血者预 后较差; 并发肠穿孔、心肌炎、严重毒血症表现者病 死率较高; 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3%患者成为慢性 带菌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