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2017届高三生物(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八单元 第二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

合集下载

优化探究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五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优化探究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五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植物的激素调节一、选择题1.(2016·郑州模拟)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顶端优势的形成是由于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和侧芽对生长素较为敏感造成的B.乙烯具有促进果实形成和成熟的作用C.脱落酸能够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解析:乙烯不可以促进果实发育,可以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

答案:B2.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C.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解析:为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应用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处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作为空白对照。

答案:C3.向日葵和番茄都能产生果实和种子,向日葵的果实是平时我们吃的瓜子。

在上述两种植物开花期间,遇到接连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传粉,管理人员及时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下列对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B.番茄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C.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D.番茄形成有子果实,产量上升,向日葵不能形成无子果实解析:人们主要食用的是向日葵的种子和番茄的果皮部分,而施用生长素只对人类需要“果肉部分”的植物增产有利。

因此,番茄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而向日葵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

答案:B4.菠菜属于雌雄异株的植物。

菠菜的细胞分裂素主要由根部合成,赤霉素主要由叶合成。

两种激素保持一定的比例时,自然界中雌雄株出现的比例相同。

实验表明,当去掉部分根系时,菠菜会分化为雄株;当去掉部分叶片时,菠菜会分化为雌株。

(全国通用)2017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含2016最新例题讲解)

(全国通用)2017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含2016最新例题讲解)

果实等处。
2.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 (1)外因:
①单侧光照射影响生长素的运输,产生植物
性。
②地心引力影响生长素的运输,产生根的
(2)内因: 根、茎本身遗传特性,即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
素的敏感性

性。 ,茎对生长
K12教育课件
12
3.分析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并做出总结
总结 ①外因:单侧光照射 ②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K12教育课件
7
考点一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的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实验结论:①
在单侧光照射下,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传
递到下部②
时,造成③
比④
生长快。
2.詹森的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K12教育课件
8
(2)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⑤ 部。
3.拜尔的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传递给下
(2)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⑥ 造成的。
K12教育课件
9
4.温特的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实验结论: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是一种⑦
学物质命名为⑧

,他将该化
K12教育课件
10
考点二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⑨
K12教育课件
1
第一课时 植物的激素调节
1.(2015 年山东高考)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答案】C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6课时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6课时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第6课时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等。

2.举例说明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稳态的调节,如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等。

考点一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1.体液调节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注意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

选择性必修1 P57“相关信息”: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以达到刺激呼吸中枢的目的。

2.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比较项目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作用途径体液运输反射弧反应速度较缓慢迅速作用范围较广泛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长短暂作用对象靶细胞、靶器官效应器(2)联系①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②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枢纽,如图为其参与的部分调节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②(填“①”“②”或“③”)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了机体的产热,使体温维持正常。

调查发现,在寒冷的室外比温暖的室内“精神头”要大,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提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而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

(2)临床上,由于下丘脑或垂体等损伤引起途径③中激素E分泌不足,导致尿崩症(尿特别多等症状),则激素E是抗利尿激素,从激素调节的特点分析,激素E分泌正常情况下的尿崩症的原因。

提示可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的受体损伤或减少(或靶器官、靶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的损伤或减少)。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八单元 第27讲 课时作业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八单元  第27讲  课时作业

(限时:40分钟)1.(2018海南卷)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可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A.糖的分解代谢降低B.碘的需要量增加C.饥饿感增强D.TSH分泌增加C解析: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细胞代谢增强,糖的分解代谢加快,A错误;甲状腺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减少,碘的需要量降低,B错误;细胞对能量的需要增大,因此饥饿感增强,C正确;在负反馈调节的作用下,垂体分泌的TSH减少,D错误。

2.(2017江苏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B解析: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饥饿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糖形成血糖,因此血液流经肝脏时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故寒冷环境中产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量,C错误;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则其上含有抗利尿激素受体,即其细胞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能受其调控,则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中不能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

3.(2018海南卷)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A.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B.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C.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D.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D解析: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A正确;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B正确;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进而做出相应的调节,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D错误。

4.(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某同学从小白鼠的体内提取了一种激素,推测可能是胰岛素或甲状腺激素。

为了探究该激素是何种激素,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分成四组,编号甲、乙、丙、丁,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小鼠饲喂含该激素的饲料,丁组小鼠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观察现象。

【优化探究】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目录课件 新人教版

【优化探究】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目录课件 新人教版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一讲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二讲 染色体变异和人类遗传病
第六章 第七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三
第一章 第二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讲 通过神经的调节 第二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三讲 免疫调节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必修一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讲 走近细胞
第二讲 实验与探究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讲 细胞中的化学元素及无机物 第二讲 细胞中的有机物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应用 第一讲 酶和ATP
第二讲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三讲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选修三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专题一 基因工程
专题二 细胞工程(克隆技术)
专题三 胚胎工程
专题四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专题五 生态工程 综合达标检测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讲 细胞的增殖 第二讲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必修二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讲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二讲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讲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二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讲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与基因 第四章 基因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达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7版高考生物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0讲文档

2017版高考生物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0讲文档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系统的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①防卫: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②监控: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

③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

[诊断与思考]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抗体由T 淋巴细胞产生( × )(2)淋巴细胞包括B 细胞、T 细胞和吞噬细胞( × )(3)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 细胞和B 细胞( √ )(4)B 细胞和T 细胞的起源与发育场所均相同( × )(5)非特异性免疫因为是先天性的,所以要比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更重要和强大( × )(6)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 )2.如图为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③和①分别是哪种细胞?它们的起源相同,但种类不同,是否因为它们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不同?提示③和①分别是B细胞和T细胞。

它们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相同,之所以种类不同,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免疫器官⑤中,免疫器官包括哪些?提示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和骨髓。

(3)图中的④分别是何种细胞?该细胞的来源有哪些?提示④是浆细胞,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题组一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辨析1.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答案 C解析图中a为T细胞,b为B细胞,c和d分别为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其中能识别抗原的有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和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可由B细胞(b)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c、d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其核DNA是相同的,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了功能的不同。

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8讲 免疫调节课时作业

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8讲 免疫调节课时作业

免疫调节一、选择题1.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病原体进入细胞①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经过细胞①中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C.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细胞,它在胸腺中成熟D.物质③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图示过程体现了它具有识别功能答案:A 解析:病原体进入细胞①的方式为胞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下列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存在T细胞B.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C.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D.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

在胸腺处分化、成熟的T细胞可存在于淋巴、血液等处。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后,暴露出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HIV能特异性识别人体内的T细胞,并侵染、攻击T细胞,使T细胞数量下降。

在抗原的刺激下,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选项符合题意。

3.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分别是(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答案:C 解析:现象①是体液免疫,与抗原共同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是淋巴因子;现象②中注射的物质乙是从某种细菌中获得的,应是抗原,注射抗原的机体内能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使动物获得对相应抗原的免疫能力。

4.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

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

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B细胞和T 细胞”等概念的理解和辨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7课时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7课时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

第7课时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

2.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3.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细胞(1)种类(2)抗原呈递细胞①抗原: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②抗原呈递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

3.免疫活性物质(1)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三种免疫活性物质的功能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免疫细胞的组成如下,据图思考讨论相关问题:(1)呈递抗原的免疫细胞有哪些?提示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2)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提示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3)各种免疫细胞来源相同,但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不同,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分析,原因分别是什么?提示从细胞水平分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从分子水平分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4)为什么溶菌酶能消灭细菌而不能消灭真菌?提示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溶菌酶可以水解肽聚糖等成分,从而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消灭细菌;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溶菌酶无法破坏。

1.树突状细胞因其表面具有树枝状突起而得名,广泛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能够吞噬、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树突状细胞属于淋巴细胞B.树突状细胞来源于神经干细胞C.树突状细胞可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树突状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答案D解析树突状细胞属于吞噬细胞,A错误;树突状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错误;树突状细胞可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黏膜构成的,C错误。

优化方案2017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过关检测

优化方案2017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过关检测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1.(2016·浙江温州一模)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血红蛋白异常C.效应T细胞只分布于乙中D.胰岛素、淋巴因子均可分布于丙中解析:选D。

分析图解,甲、乙、丙分别是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不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B错误;T淋巴细胞主要位于淋巴中,但也会随淋巴回流进入血浆中,C错误;各种激素、淋巴因子等可以分布在甲、乙、丙三种成分中,D正确。

2.(2016·四川德阳二诊)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a点时,K+从细胞膜②侧到①侧移动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C.b→c过程中,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D.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解析:选D。

根据糖蛋白可判断②为细胞内侧,①为细胞外侧。

a点时为静息状态,此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通过通道蛋白,不断从内侧向外侧移动,A、B正确;b→c 膜内外电位逆转的主要原因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C正确;b点时的电位差为0,膜两侧的电位相等,D错误。

3.(2016·黑龙江大庆一模)如图中①~⑤表示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能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B.正常机体内兴奋在②上双向传导C.③和⑤往往包含多个突触D.切断④不影响感觉的形成解析:选B。

图中①~⑤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感受器一般是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刺激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是具有双向性,在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中兴奋是单向传导的,B 错误;在神经中枢中有多个中间神经元,C正确;切断④,兴奋可以传导到大脑皮层,D正确。

高优指导2017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滚动测试卷3(第一_八单元)新人教版

高优指导2017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滚动测试卷3(第一_八单元)新人教版

滚动测试卷三(第一~八单元)(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如图甲、乙、丙、丁代表细胞中的物质或结构。

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A.C、H、O、N、P属于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B.甲物质中含有氢键,丙物质中含有高能磷酸键C.乙、丁中由C、H、O、N、P组成的化合物种类相同D.甲、乙、丙三种物质或结构参与了丁结构中酶的合成2.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合成分泌抗体的浆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较发达B.动物细胞增殖过程中,中心体是唯一进行平均分配的细胞器C.用抑制高尔基体功能的化学试剂处理根尖,可能得到含多核的植物细胞D.利用基因工程生产干扰素(糖蛋白)时,细菌是目的基因的理想受体3.甲状腺细胞可以将氨基酸和碘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①若含18O的氨基酸在甲状腺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中产生了O,那么水中的18O最可能来自氨基酸的—COOH ②与c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图乙中的①②③⑤结构③图乙表明甲状腺球蛋白合成、运输、分泌出细胞外至少需要跨4层膜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③4.(2015福建宁德期末)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吞噬衰老的红细胞B.葡萄糖进入细胞内都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并消耗能量C.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D.被动运输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不需要载体蛋白5.(2015福建泉州期中)图甲表示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的量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模型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其中a代表麦芽糖酶B.限制FG段上升的原因是酶的数量,整个实验中应设置“麦芽糖酶的量一定”C.如果温度升高或降低5 ℃,F点都将下移D.可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6.(2015福建卷)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C5(即RuBP)2C3。

高三生物人教一轮复习练习:必修3 第8单元 第2讲 课时分层训练26 含答案

高三生物人教一轮复习练习:必修3 第8单元 第2讲 课时分层训练26 含答案

课时分层训练(二十六)(建议用时:45分钟)[命题报告]知识点题号反射与反射弧1,4,6,9,13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2,3,4,5,6,10,12,1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6,7,8,9综合提升10,11,12,131.下图为某反射弧示意图,若刺激a处骨骼肌,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并引起骨骼肌收缩反射。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b和d分别表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C.收缩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在b上双向传导D.反射活动进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C[刺激骨骼肌,能发生反射活动,说明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一侧,因此b和d分别表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B正确;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单向传导,这是由于突触结构决定的,C错误;c表示突触结构,在突触间隙中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

]2.(2013·海南高考)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B[K+主要维持人体细胞内液渗透压,Na+、Cl-主要维持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低,B错误。

]3.(2017·吉林市三模)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后发挥作用D.特定情况下,神经递质也能使某些腺体分泌C[兴奋部位细胞膜的两侧表现为外负内正,A项正确;细胞膜内外K +、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B项正确;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但是没有进入突触后膜,C项错误;特定情况下,神经递质也能使某些腺体分泌,如导致胰岛细胞分泌相应的激素,D项正确。

优化探究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第二讲 染色体变异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优化探究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第二讲 染色体变异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染色体变异一、选择题1.(2016·辽师大附中月考)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是( )A.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C.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D.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解析:一个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A正确;染色体组存在于所有细胞中(人成熟红细胞等除外),B、C、D错误。

答案:A2.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倍体植株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B.生物的变异都可以遗传给后代C.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会改变基因结构D.基因重组过程中能产生新的基因解析:利用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可得到三倍体,A正确;因环境引起的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B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是随机的,有可能破坏基因的结构,C错误;基因重组过程中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的基因,D错误。

答案:A3.(2016·滨州模拟)将二倍体西瓜幼苗(基因型为Aa)用适宜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西瓜,则( )A.该四倍体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B.该四倍体西瓜不能产生种子C.该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不能产生后代D.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但不能用显微镜观察到解析:该四倍体的基因型为AAaa,后代中可出现基因型为aaaa的隐性性状,A正确;该四倍体西瓜是可育的,可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B、C错误;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显微镜不可见,D错误。

答案:A4.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 )A.一个染色体组不含同源染色体B.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C.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D.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唯一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解析:染色体组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判断单倍体不是看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的数目,而是看发育起点;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多种,如低温、秋水仙素等。

答案:D5.图甲是某生物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图(A与a、B与b、C与c为等位基因,其他依次类推),图乙是该对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形成的4条染色体的基因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物因交叉互换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B.1和3、2和4分别为原来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C.该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D.图乙细胞经减数分裂,2和3一定进入同一配子中解析:由图可知,1和2、3和4分别为原来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而且在四分体时期,2和3发生了交叉互换,但并不影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优化探究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实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优化探究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实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实例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归类叙述中错误的是( )A.免疫物质类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B.营养小分子类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C.有机大分子类如:血浆蛋白、mRNA、胰岛素等D.细胞代谢废物类如: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解析:mRNA是仅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其作用是与细胞质的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的模板,不存在于内环境中,故选C。

答案:C2.(2016·合肥模拟)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

以下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C.内环境温度和渗透压的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D.内环境稳态包括成分稳态和理化性质稳态解析: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A错误;内环境发生变化后,机体自身会通过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来维持自身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答案:A3.(2016·山西月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体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仍然能够保持稳定B.腹泻会导致体液中的水和蛋白质的大量丢失,由此带来内环境稳态的失调C.内环境的温度会随着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线粒体中产生的CO2排出人体外时,经过的内环境依次是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解析: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人体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仍然能够保持稳定,A正确;腹泻会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流失,B错误;人体内环境的温度不会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C错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答案:A4.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B.②中含激素、呼吸酶、乳酸、CO2等物质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解析:图中①为淋巴,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项错误;呼吸作用在细胞内进行,因此呼吸酶分布于细胞内,B项错误;抗体对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起杀伤作用,不进入细胞内,而是先进入③组织液,再进入②血浆或者①淋巴,C项错误;血浆中的氧经毛细血管壁扩散至组织液中,然后扩散至组织细胞内,D项正确。

优化探究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讲 激素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课时作业 新

优化探究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讲 激素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课时作业 新

激素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后通过体液运输到作用部位B .一般情况下一种激素只选择作用某一种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C .各种激素之间只有拮抗作用,没有协同作用D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之后往往被灭活,从而保证机体调节适应多变的环境解析:各种激素间既有拮抗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也有协同作用(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C 错误。

答案:C2.(2016·怀化模拟)野外旅游迷路的人,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B .促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C .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D .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解析:一个人如果长时间不喝水、不吃饭,体内血糖浓度会降低,体内水分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为维持血糖稳定,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多,为维持渗透压的稳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增多会使代谢加快,不利于保持体力。

答案:C3.(2016·启东月考)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分泌细胞――→产生分泌物――→体液传递靶器官、靶细胞A .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中B .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则甲状腺为靶器官C .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直接反馈调节的靶器官是垂体和甲状腺D .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反馈调节下丘脑细胞的分泌解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A 正确;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 正确;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C 错误、D 正确。

答案:C4.(2016·泉州质检)如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下丘脑和垂体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C.寒冷刺激时,TRH分泌增多,TSH分泌减少D.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过程①起促进作用,过程②起抑制作用解析: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的细胞,A错误;寒冷刺激,TRH分泌增多,会促进垂体分泌TSH增多,进而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C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过程①和过程②都起抑制作用,D错误。

[K12学习]优化探究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四讲 免疫调节课时作业

[K12学习]优化探究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四讲 免疫调节课时作业

免疫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③吞噬细胞的胞吞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⑦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A.②⑤B.④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⑦解析:人体第一道防线有皮肤和黏膜,以及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和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吞噬细胞的胞吞属于第二道防线;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和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属于第三道防线,故选C。

答案:C2.(2016·青岛模拟)2014年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

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RNA 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EBV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B.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C.在T细胞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D.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破坏被EBV侵染的细胞解析:EBV可被吞噬细胞识别,但是不能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A错误;EBV可以刺激T细胞,促进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不能与该病毒结合,B错误;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在淋巴因子和EBV的刺激下,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少数病原体直接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够识别靶细胞,并与之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答案:D3.某健康人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

对该过程的相关叙述中说法错误的是( )A.该过程下丘脑的部分神经细胞活动增强,肌肉细胞中无氧呼吸的比例增加B.参与该过程的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后会再次进入循环系统参与体液调节C.该过程中机体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进入细胞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D.该过程中效应T细胞会裂解被病毒入侵的细胞,造成细胞凋亡解析: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某人发热,相关神经细胞活动加强。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作业-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作业-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作业(二十三) 第23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间 / 30分钟基础巩固1.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人体的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是组织液C.组织液、淋巴在成分及含量上完全相同D.营养不良和淋巴循环受阻均会导致组织水肿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⑤口服的肠道中的抗菌药物⑥肌肉注射青霉素A.②③⑥B.②④⑥C.①②③⑥D.③⑤⑥3.[2018·武昌月考]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并转录形成信使RNAB.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C.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D.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4.[2017·上海十四校期末]如图K23-1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A液、B液、C液共同组成内环境。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K23-1A.A液、B液、C液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液、淋巴液B.与B液相比较,A液、C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细菌进入B液比进入C液更容易D.A液渗透压高于B液渗透压可引起组织水肿5.[2017·内蒙古师大附中模拟]如图K23-2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K23-2①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②细胞2中有的种类不消耗O2③c可能含有激素和消化酶④细胞3的种类最多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④6.[2017·长春二模]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B.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内环境相对稳定时,组织液进入血浆和淋巴的量相等D.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小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7.[2017·济南模拟]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哪一项不是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昏乏力、血压升高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8.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稳态遭到破坏可导致疾病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能力提升9.[2017·河南安阳一模]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外界环境因素的稳定及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B.“摄入过咸食物→……→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这一过程只涉及体液调节C.外界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内环境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含量的变化D.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只能在消化道中进行,不能在内环境或细胞内进行10.[2017·四川德阳二诊]如图K23-3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K23-3A.甲、乙、丙、丁共同构成了人体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B.正常情况下,图示各部分的成分是稳定不变的,这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C.丙中的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乙中的高11.如图K23-4表示人体肝脏组织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图K23-4A.③的表面可能存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受体B.当①②④的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④会使其pH明显降低D.②与③成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12.[2017·徐州二模]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B.内环境的稳态有利于细胞内酶促反应的进行C.剧烈运动后,机体产生大量的乳酸导致血浆呈弱酸性D.内环境中O2浓度下降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13.[2017·宁夏银川兴庆期中]如图K23-5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K23-5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C.①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14.[2017·福建漳州三模]有一种肾小球炎症常由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体检会发现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

(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解答

(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解答

第 25 讲神经调理演练真题意会考向1. (2015 ·上海卷,23) 有关“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若不去掉脑,将观察不到搔扒反射B.该实验表示脊髓能够不依靠于大脑调理一些生理活动C.环割并去掉脚趾皮肤的目的是让搔扒反射现象更为显然D.因为蛙腹部和脚趾尖都有感觉器,刺激两处都会出现搔扒反射分析不去掉脑,刺激仍旧能够观察到搔扒反射,因为搔扒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此中枢在脊髓,不在脑部, A 错误;去掉脑所进行的脊髓反射,说明脊髓能够不依靠大脑调理一些生理活动, B 正确;环割并去掉脚趾皮肤可损坏感觉器,目的是看感觉器在反射中的作用, C 错误;刺激腹部皮肤出现搔扒反射,刺激脚趾尖发生的是屈膝反射,D错误。

答案B2. (2014 ·江苏单科,12) 以下对于神经愉悦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神经元遇到刺激时,储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开释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联合,也可能克制下一神经元C.愉悦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 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分析神经元遇到的刺激需达到必定强度时,才能惹起神经元的愉悦, A 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联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愉悦或克制, B 正确;因为突触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元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形成与膜内K+外流有关,D 错误。

答案 B3.(2014 ·四川理综, 8) 某人行走时,足部忽然遇到损害性刺激,快速抬脚。

以下图为有关反射弧表示图。

(1) 图示反射弧中, a 是 ________。

当愉悦抵达 b 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双侧的电位变成________ 。

当愉悦抵达 c 处时,该构造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损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________会形成痛觉。

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添,以致心率加速,这类生理活动的调理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与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不一定产生兴奋B.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低于外侧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D.脑中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解析:感受器受到高于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才会产生兴奋,A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钠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高于外侧,B错误;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类,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是外负内正,抑制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C正确;脑中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D正确。

答案:B2.(2016·廊坊统考)下列有关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B.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C.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原因是Na+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转运入膜内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只经过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解析: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主要依靠K+外流;兴奋的产生是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造成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D3.(2016·南京模拟)如图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C.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解析:甲图为静息状态,膜内外电位差是静息电位,A错误;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K+外流造成的,B正确;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当兴奋传至电流表一极时,两极间会有电位差,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后回复,兴奋传至电流表另一极时,指针会发生一次反向偏转后回复,C正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D正确。

答案:A4.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B.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正电位C.在b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解析:图中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上的递质受体。

突触间隙内充满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受体特异性识别的神经递质,A正确;①中内容物使b 兴奋时,兴奋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B错误;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中的方式为胞吐,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D错误。

答案:A5.若在图中的c和d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记录仪(电流左进右出为+),当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时,记录仪检测到的结果是()解析:据图可以看出,兴奋是由c点所在神经元传递到d点所在神经元的。

当两个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c点和d点的细胞膜表面均为正电位,记录仪无电流通过,指针不偏转,在中间0位臵;当c点所在神经元兴奋时,c点的细胞膜表面为负电位,而d点的细胞膜表面为正电位,记录仪电流右进左出,记为-;当c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时,记录仪指针也恢复到中间0位臵;当兴奋传递到d点时,d点的细胞膜表面为负电位,c点的细胞膜表面为正电位,记录仪电流左进右出,记为+;当d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时,记录仪指针又恢复到中间0位臵。

又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存在突触延搁,所以整个过程中,测得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细胞膜外表面电位差示意图应如D项所示。

答案:D6.(2016·石家庄模拟)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

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都能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B.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能够改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而5-羟色胺是抑制性递质,不会引起Na+通道开放,两者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相同;由题图可知,乙酰胆碱的受体位于乙神经元膜上,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影响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影响其释放兴奋性递质,因而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

答案:C7.将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为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B.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C.兴奋的产生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解析:当兴奋传至a点时,膜外电位为负电位,此时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说明a、c两点的膜外电位相同,则c点膜外电位也为负电位,B项正确;当兴奋传到b点时,a点的膜外电位为正电位,c点的膜外为负电位,则此时指针向右偏转,A项错误;兴奋的产生是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导致钠离子内流造成的,C项正确;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证明了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D项正确。

答案:A8.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a点时,K离子从细胞膜②侧到①侧移动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C.b→c过程中,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D.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解析:根据糖蛋白可判断②为细胞内侧,①为细胞外侧。

a点时为静息状态,此时,细胞膜主要对K离子有通透性,K离子通过通道蛋白,不断从内侧向外侧移动,A、B正确;b→c膜内外电位逆转的主要原因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C正确;b点时的电位差为0,膜两侧的电位相等,D错误。

答案:D9.如图为脊髓的模式图,其中中间颜色较深呈蝴蝶状的为脊髓灰质,周围颜色较浅的为白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脊髓灰质的后角比前角小,传出神经从脊髓灰质的后角进入B.刺激d处引起肌肉收缩属于反射C.刺激b处在c处会出现神经递质D.所有的神经中枢都集中在脊髓解析:从图中可知,b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从脊髓灰质的后角进入,A 错误。

刺激d处引起肌肉收缩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不属于反射,B错误。

刺激b处,兴奋传到突触处时,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因此在c处会出现神经递质,C正确。

神经中枢位于脑和脊髓,D错误。

答案:C10.(2016·淮安调研)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这种现象属于反射B.阻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C.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D.Ⅳ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解析:在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据此判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Ⅱ→Ⅰ→Ⅳ→Ⅲ,且Ⅱ是感受器。

敲击Ⅱ处,会产生膝跳反射,A项正确;阻断Ⅰ处,敲击Ⅱ处时,传入神经受阻,小腿不能抬起,B项正确;刺激Ⅲ处时,由于在突触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故在Ⅰ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C项错误;低级中枢(脊髓)中的神经元活动可能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D项正确。

答案:C二、非选择题11.(2016·启东月考)屈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它使肢体从伤害性刺激上缩回,以保护肢体不受伤害性刺激损伤。

图1表示屈反射的反射弧,图2为图1中神经元A和B相互接触部分的放大。

请根据信息分析并回答问题:(1)⑦处跨膜运输的方式为________。

(2)③④和⑥都属于细胞的________系统,但它们执行不同的功能,从其组成成分上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3)图1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的过程中,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请用箭头和图2中的数字表示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____________。

(4)皮肤感受器在钉子扎了后,经过________(填写字母)将兴奋传入中枢,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出,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情况是________,②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

解析:(1)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钠离子通道开放,造成钠离子大量内流,钠离子跨膜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2)由题图2知③是突触小泡、④为突触前膜、⑥为突触后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不同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组成上分析是由于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3)图1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经过突触结构,信号的转换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图2中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是③→④→⑤→⑦。

(4)分析题图1可知,F神经元是感觉神经元,皮肤感受器在钉子扎了后,经F将兴奋传入中枢,由于反射的效应是屈肌收缩,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到②而不传到①,所以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保持静息时的电位即正电位,②处神经纤维会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答案:(1)协助扩散(2)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数量(3)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③→④→⑤→⑦(4)F保持正电位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12.如图为伸腿和屈腿运动示意图,甲、乙记录电极分别插入支配股直肌和半膜肌的神经元胞体内,以记录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1)甲、乙记录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传入神经元”或“传出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2)检测结果显示甲、乙两个电位变化不同,可以推测相应神经元的突触小泡释放的________是不同的物质。

(3)乙电极显示的电位比该神经元在静息时的电位更低,分析表明该变化与Cl-的________(填“内流”或“外流”)有关,另外还有可能与细胞膜上的Na+通道的________(填“开放”或“关闭”)或K+通道的________(填“开放”或“关闭”)有关。

(4)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伸腿和屈腿运动,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