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作业-精选学习文档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二原创资料)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
理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对其统治的特殊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注重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现实意义。
另外还要学生明白节俭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爱之情。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重农抑商1、“重农抑商”的目的⑴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此后,中国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⑵“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吕氏春秋》的重农思想《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
如此,则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代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3、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及结果⑴西汉初年,政府曾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商人社会地位虽低,但经济实力却越来越强,大商贾以财力同朝廷抗衡。
商人侵夺农人的财产和土地,迫使他们弃其本业,流亡他乡,成为所谓的“末技游食之民”。
⑵“百姓多离农亩”的状况,使执政者深感不安。
汉武帝商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4、直到唐代,西汉时期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人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实行,商人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记知识纲要
一、重农抑商
1.含义
强调重视发展农耕, 限制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稳定。 3.概况 (1)战国时期 商鞅 变法确立,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沿袭继 承;《吕氏春秋》提出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碍了海外市场的形成;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
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受重农抑商政策和封建地租暴利的影响, 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用于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
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统治者对商业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 的生产规模,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这是资本主义 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4)思想因素: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实行八股取士,
制烟业和制茶业等,也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3.影响 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非常突出。 (2)发展缓慢,往往夭折、中断。 5.缓慢原因
(1)政策:压抑工商业以及 闭关锁国 的政策,是中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经济: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3)根本: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
代化的世界。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原因 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
2.表现
(1)明代: ①地区: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
②劳动力: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 自由劳动力 市场。
③实质:出现了“机户 出资 、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2)清代: ①规模:出现较成熟的 手工业 工场。 ②行业:除纺织业外,制瓷业、冶铜业、造纸业、制糖业、
(3)评价: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 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但明朝中后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课后强化作业: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4 古代的经济政策1.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管仲为安徽颍上人。
他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等。
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B.商业兴旺带动农业发展C.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D.认识到物质的决定作用2.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瓦解B.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3.《汉书·食货志》中写道:“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段话( ) A.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B.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C.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D.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4.《汉书》记载:“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社会贫富悬殊 D.地主残酷剥削农民5.汉代民谣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A.重农抑商的现象 B.纺织刺绣的兴盛C.追商逐利的风气 D.农民生活的艰辛6.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隶加倍。
这一规定( )A.体现了轻徭薄赋的税收原则B.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增长C.不利于商业的发展D.从政治、经济地位上打压商业7.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
这主要说明(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C.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8.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高中历史二课时作业4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时作业4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解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题干反映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答案:C2.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
这种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解析: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不是公田制度。
答案:B3.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
这反映汉初实行() A.“海禁"政策B.“抑商”政策C.奖励农耕政策D.盐铁官营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叙述的是对商人的歧视,体现的是“抑商”政策。
答案:B4.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B.“海禁”政策C.重农抑商D.保护生态资源解析:材料中“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说明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答案:B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B.严格管制商品经济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清政府严格管制的是对外贸易,而严格管制商品经济范围过大,故B项错误;清政府设立十三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没有体现重农,故C项错误;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D项正确.答案:D6.“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0: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题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对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在()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北魏至唐前期朝D.明清时期2.西周中期,大贵族矩伯以其部分封地作价,与下级官员裘卫交换朝觐用的物品;贵族格伯则用部分封地以换取马匹。
由此可见,当时()A.传统礼制有所松动B.贵族阶层瓦解C.私有土地开始流转D.商品经济发达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为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多国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国家并不拥有土地D.均田制下禁止土地买卖,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6.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
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7.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
其中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据此可推知,唐代两税制改革()A.承认了土地兼并现实B.导致藩镇割据形成C.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8.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
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
人教版必修2: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作业】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跟踪检测|基础达标练|1.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
其中“公元前594年”属于( )A.前五世纪末B.前五世纪初C.前六世纪末D.前六世纪初解析:选D 公元前594年属于公元前六世纪初期,故D项正确。
2.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和加强中央集权,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于是出现了( )A.工商食官政策B.工商皆本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D.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D 商鞅变法时期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限制商人流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工商食官政策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故A项错误;工商皆本政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故C项错误。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此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据此可知,实行该“制”的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B.增加财政收入C.缩小贫富差距D.打击豪强地主解析:选A 由“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该“制”为均田制,由所学知识可知,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
4.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解析:选B 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从而导致“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项正确;A、D两项表述的现象均由B项所致,故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不符,排除;面对土地兼并现象,封建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抑制,故C项错误。
5.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
这反映了秦代( )A.劳动力极其缺乏B.社会等级森严C.徭役比较繁重D.厉行抑商政策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对商人实行严苛的政策,并没有体现秦代劳动力缺乏、秦代社会等级森严和徭役比较繁重,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2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明代有学者认为:“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
”这反映其()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B.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C.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2、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 A.土地私有制B.中央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D.政治统治腐败3、《新唐书》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寡妻妾三十亩,……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狭乡不给。
”下列对这一土地制度认识错误的是()A.授田依据主要是性别和年龄B.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农抑商D.这一土地制度在唐朝后期废弛4、“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5、《吕氏春秋·尚农》中指出,“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作者认为“重农抑商”可以()A.提升思辨能力B.维护法律权威C.发展小农经济D.端正民心民志6、《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认为()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D.农工商皆本,经济民生7、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政府的各种经济限制政策并不是为禁而设,而是为了统治者有选择地提供特许,体现统治者的存在感,提高被统治者的向心力,稳固集权者的统治,并更方便收取更多的“利”。
2017-2018学年度高中历史新人教版版必修二第四课古代经济政策 练习题
2017-2018学年度高中历史新人教版版必修二第四课古代经济政策练习题1.《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
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
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B.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D.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2.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3.张传玺主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中提到:“春秋时期,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这说明春秋时期A.西周以来的土地国有制全面崩溃B.出现了土地私有和卿大夫专权C.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D.土地由周王控制变为诸侯控制4.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大司农)实施“笼盐铁”后,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
可见,桑弘羊的措施A.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遏制了盐铁走私的现象C.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D.稳定了盐铁的价格5.中国古代一方面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另一方面商业仍然在蓬勃发展。
对上述悖论的解释合理的是A.重农是战国以后历朝的一贯政策,抑商并非贯穿始终B.“盐铁官营”等政策成为了商业发展的最大动因C.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D.古代明清商业发展因其闭锁状态被西欧打破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考古学家在徽州先后发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 年)徽州吴拱卖山地契》《元至元十七年(1367 年)徽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宋龙凤五年(1359年)徽州谢志高卖山地契》《宋龙凤十年(1364 年)徽州谢公亮退地契》等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可以证实当时A.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B.农业生产集约化趋势C.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D.契约守信机制已完善7.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赋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进行征收,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最新学习文档
一、单选题1.明末冯梦龙在小说集《醒世恒言》写到:“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
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是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作品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C.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D.反映了民间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2.有学者著文指出,16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
这主要说明16世纪前后的中国()A. 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B. 经济政策失调抑制社会发展C. 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D.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3.明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剿灭山中之贼后,告谕百姓: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
凡此皆靡费无益。
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
此举根本目的是()A.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B.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C.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D.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4.“鬻者兼赢,求着不匮……五都货殖,既迁既引。
商旅联槅,隐隐展展。
冠带交错,方辕接轸……”张衡在《二京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汉代洛阳的全景式丹青长卷从材料中你能看到()①汉代洛阳商品种类繁多,店铺林立②商品交易频繁,商人获利丰厚③洛阳交通发达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④政府支持商业贸易,商业发展水平较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5.关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A. 其目的是抑制资本主义萌芽B. 适应了中国的发展趋势C. 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 造成了中国商业发展落后6.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题.docx
.精品文档 .必修 2 第 4 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题DIV.yFav_1206413409087P.sNral{TEXT-USTIFy: inter-idegraph;FNT-SIZE: 10.5pt;ARGIN: 0 00pt; FNT-FAILy:"Ties New Ran";TEXT-ALIGN: ustify}DIV.yFav_1206413409087LI.sNral{TEXT-USTIFy: inter-idegraph;FNT-SIZE: 10.5pt;ARGIN: 0 00pt; FNT-FAILy:"Ties New Ran";TEXT-ALIGN: ustify}DIV.yFav_1206413409087 DIV.sNral{TEXT-USTIFy:inter-idegraph;FNT-SIZE: 10.5pt;ARGIN: 0 00pt; FNT-FAILy:"Ties New Ran";TEXT-ALIGN: ustify}DIV.yFav_1206413409087P{FNT-SIZE:12pt; ARGIN-LEFT:0;ARGIN-RIGHT:0; FNT-FAILy:宋体}DIV.yFav_1206413409087DIV.Setin1{page: Setin1}DIV.yFav_1206413409087L{ARGIN-BTT: 0}DIV.yFav_1206413409087 UL{ARGIN-BTT: 0}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规定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 .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制规定受田者可以买卖土地 D .土地国有是我国封建社会唯一的土地制度2.公元前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 、“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作业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四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济南高一检测)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时代农业生产的典型特征。
铁犁、牛耕都是春秋战国兴起推广,排除B、D两项;A项不涉及农耕生产;C项为井田制的表现,正确。
答案:C2.(2018·昆明高一模拟)《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这实质上表明当时( )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B.诸侯权力增强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解析:初税亩承认土地的私有,题干材料中描述的是在初税亩实行后,又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了一些规定,因此这实质上表明土地私有权在当时获得认可。
答案:D3.(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重农抑商”B.土地兼并严重C.“闭关锁国”D.井田制瓦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故选B项。
答案:B4.(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C.实行土地国有化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材料信息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所有权不固定,故选D项。
答案:D5.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 ) A.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B.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C.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D.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解析:本题考查这一时期土地所有制的演化趋势。
A项是战国以前土地所有制演变的过程,C项是耕作方式的表现,D 项是小农经济的组织形式,B项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精编作业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基础达标]1.与“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答案 C解析A、B、D三项实质上是支持重农抑商政策;C项中认为工商为末是不切实际的妄加抑制,实质是支持商业发展,与题干观点不一致,符合题意,为本题正确选项。
2.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禁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
此规定体现的经济政策是()A.海禁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D.土地国有答案 C解析材料“禁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体现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发展,即为重农抑商政策。
C项正确。
3.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
这反映了汉初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A.海禁B.抑商C.奖励农耕D.整顿吏治答案 B解析材料“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体现的是抑商政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A解析②③的出现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①④则体现了政治权力对经济的干预。
5.《唐会要》记载“天下诸郡……有田宅产业……先己亲邻买卖”。
这实质上反映了唐代()A.注重邻里之间和谐人际关系B.对商业发展实行严格的限制C.田宅产业只能卖给亲戚邻居D.坊市限制的规定已有所松动答案 B解析材料讲对于田宅产业等先在亲邻中买卖,说明买卖范围非常小,人们不敢扩大买卖范围,其原因主要是官府的控制,故B项正确。
6.清朝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均田制
C.氏族公社所有制D.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析:选A。
诗句反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这种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指的是井田制。
2.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B.贫者生产积极性不高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
解析:选C。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A、B、D 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3.与“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解析:选C。
题干材料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A、B、D三项符合这一思想,而C项反对士儒以工商为末,与题干不相符。
4.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解析:选A。
从题干中“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农商并重”可以判断张居正认为农、商都重要。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只能体现出“农商并重”。
材料只能体现出张居正的主张,体现不出C、D两项。
5.清代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源主要反映于()
A.“恐西洋教传入,有乱中国固有道统”
B.“蛮夷觊觎中土时日已久”
C.“郑氏后裔偏安于东南一隅”
D.“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解析:选D。
闭关政策的产生自有其深刻的根源,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结构和远离其他文明中心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相对独立、领先于当时世界的中国古代文明,这一文明带有排他拒外的倾向。
6.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
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D.自由主义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可知清初学者唐甄把农业与商业并重,因此答案选B。
7.战国时期,秦国“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C.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份地位
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选B。
材料指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际上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即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8.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
解析:选D。
材料意思是关东(大约今天东北)每年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每年载三次豆、麦、杂粟等货物。
从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当时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关东到上海,路途遥远,体现长途贩运发达,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关东每年有三次货物运输到上海,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乾隆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D 项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
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分析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重农抑商思想及其由来;理由从重农的积极性和弃农经商的消极性两方面来解答。
第(2)问,由材料二最后一句可得出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消极影响可结合明清时期中国未能顺利实现社会转型来解答。
第(3)问,材料三体现了四个阻碍因素。
答案:(1)经济主张:“重农抑商”。
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
根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的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 17)
(1)结合史实思考,这些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2)请你谈谈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看法。
提示:(1)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灭六国创造了条件。
(2)重农抑商政策对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但不利于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本课测评(教材P 19)
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原因:农业能提供生存的基本保障,而工商业却无法提供;稳定的赋税收入,可以保证财政来源;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便于加强控制,利于社会稳定。
(2)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持封建经济基础。
①积极方面: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方面: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三、学习延伸(教材P 19)
你认为上述各种观点中,哪种看法比较有道理?为什么?
提示:(1)明清封建专制政权推行一整套方针政策,使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很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由于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很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