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彩绘佛像艺术中“雕”与“绘”特征

合集下载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及石雕彩绘艺术特点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及石雕彩绘艺术特点
尤其 是 北魏 建 国 以后 ,佛教 与 皇权 政 治逐渐 结 合在 一 起 ,北魏 的 上使 用 的是 当地 出产 的石 灰 石 。这种 石 灰石 ,质 地细 腻 ,硬 度 适
皇 亲贵族 都 加入 到 了佛 教 的信 徒行 列 , 因此全 国各地 便刮 起 了一 中,易 于雕 刻 。而龙 兴寺 出土 的窖藏 佛 教造 佛 ,也 体现 了我 国古 阵修 建 巨大 的石 窟 佛像 的 热潮 ,北 魏政 权 先后 在 山西 大 同 以及 河 代在 石雕 艺 术 的方面 的技艺 水准 ,在 原 有 的传统 雕 刻基 础 上融 合 南洛 阳开凿 了 云 冈石窟 和 龙 门石窟 。皇室 的热 衷 推崇 极大 的推 进 外来 文化 而创 作 出的一 批具有 中 国特色 的佛 教艺 术瑰 宝 。
精 美绝伦 ,彩绘技 艺华丽庄严 ,是 南北朝 时期不可 多得的 艺术珍 宝,
据。
环 境 , 即佛教 艺 术表 现为 来世 艺 术 。其有 利 于皇 权统 治者 安 定江 人 民的 “ 明劝诫 ,著 升沉 ” “ 成 教化 ”,这 对世 人研 究魏 晋 南 北 朝 时期青 州 地 区的造 物活 动 受佛 教 的影 响程 度 以及佛 教 艺术 对 人 文环 境 的影 响 ,提供 了有 利 的实 物 资料 ,形 象 的表现 出当 时佛 教
雕刻精 美、文物价值 高被先后被评为1 9 9 6 年全 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 中 术 、 建筑 等许 多造 物 活动 ,有 形 无形 的显 示这 种 影响 、交 融 。佛 国2 O 世 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 一。青州龙兴寺 因受北方 少数 民族文化和 教所 宣扬 的这 种 “ 三 世 因果 ” “ 因果报 应 ”,使 人们 对世 事 苦难 南方汉文化 的影响 。形成 了其独特的风格。青 州龙兴寺佛教造像造型 的顺 从 , 以求 来 世 的富贵 荣华 ,符合 当时 的那 种 战乱 苦难 的 社会

探讨佛像雕塑艺术的特点表现

探讨佛像雕塑艺术的特点表现

探讨佛像雕塑艺术的特点表现中国佛像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无论是在文学、绘画,还是在建筑、雕塑等艺术领域里,佛教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历朝历代的艺术家和民间能工巧匠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作出各类独具匠心的佛像艺术珍品,勾人心魂,如今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收藏品,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作品的价值意蕴和审美,促进了多元化审美经济的发展。

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历经汉魏隋唐直到元明清各个时期,在前后数千年的岁月中,中国佛像雕塑艺术不断发展,光耀古今。

每当我们到各大佛教寺院参观礼佛的时候,往往会看到一尊尊形象生动,造型逼真,千姿百态的佛像、菩萨像,使人们观之倍感亲切,心生欢喜。

佛像形象而直观,本是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塑造这些佛、菩萨像,是解释佛经弘扬佛教教义,也是便于佛教徒的宗教修行实践。

这些佛像制作精美,绚丽多姿,既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能抚慰人们的心灵,是其他艺术品难以比拟的。

佛教既具有抽象的教义,又有具体的形象,它往往将抽象的教义寓于具体的活脱形象之中,其表现之一就是佛教造像。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不甚理解佛教教义的普通民众与佛教逐渐疏离,但佛教造像的艺术形象却永远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佛像雕塑艺术的形成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互为融合,佛教的铜雕、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创造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之深且广。

对于佛教造像,有金、银、铜、铁、石、木、玉、陶、瓷、泥等多种质地,从形象上细分,则有诸佛、观音、菩萨、罗汉、护法等。

金、玉佛像自身材质昂贵,传世品极少,而木、陶质地的造像,又易于损毁,难以长期流传,于是铜质和石质的造像就成了数量最多的两大类。

石质造像一般不易移动,因之金铜佛也就成了可移动的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

各时期造像的风格不同,东汉、十六国时期是中国金铜佛像制造的起步期,佛像大都是高肉髻,有些磨光肉髻,结跏而坐,双手重叠,或手施无畏印,大多双目下视,表情平静,有些略带微笑,服饰多为通肩大衣,纹路深刻、流畅,给人以朴实无华之感。

漫谈彩绘佛像艺术中“雕”与“绘”特征

漫谈彩绘佛像艺术中“雕”与“绘”特征

漫谈彩绘佛像艺术中雕与绘特征独领风骚,光彩夺目。

彩绘木雕艺术在中国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以独到的艺术色彩和风格,将雕、刻、绘、画四个特点集于一身,使彩绘木雕艺术作品更具神韵、审美质感和艺术魅力。

艺术家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挥动巧夺天工的刻刀,与藏传佛教的精髓融合在一起,用另一种艺术手法与特色再现了神话的世界的精神与信仰。

彩绘木雕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

它在发展的初始阶段表现得比较朦胧和混沌。

在后来渐渐地在借鉴、吸收和运用其他种类的艺术表现形式风格过程中,逐步凸现出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被人们认可的艺术类型。

彩绘木雕在西汉时期已经有了雏形,西汉古墓中出土的一批加彩木俑便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明。

这些加彩木俑在雕刻技巧方面并未达到细腻与精致的境界,但在木俑的面部、衣饰上绘上了简单的线条,因此可以认定,彩绘木雕的创作萌芽在秦、汉时期已经开始了。

秦汉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彩绘木雕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神采飞扬的木雕作品,风格更加符合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和追求;同时,艺人们为了迎合当时社会的需求与审美趋向,内容表现形式不仅争奇斗艳,而且各显身手,因而到了唐宋时期,彩绘木雕发展到了鼎盛,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

在历史的长河中,彩绘木雕一直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从敦煌、麦积山的彩塑,到苏州东山紫金庵十八罗汉彩绘泥塑,山西双林寺的彩塑与壁画,宋代遗存的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从这些遗存下来的经典之作中,我们不难看到彩绘木雕在它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走过的脚步,以及听到它呼吸的气息和跳动的脉搏。

佛教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宗教,一种精神科学,一种生活方式。

它合理、现实,包容一切,2500年来,它满足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精神需要,它深深地被西方世界所吸引,它在坚持依靠自力的同时,采取对其他观点的宽容态度,它包容了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和艺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道。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一、佛像的历史与起源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其起源于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逐渐发展。

佛教造像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为记忆和崇敬释迦牟尼,开始为其塑造形象,由此开启了佛教造像的历史。

在佛教中,造像是为了表达对佛的尊敬与信仰,同时也有助于信众观想和禅修。

不同地区的佛教流派和民族在造像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些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创新。

二、佛像的分类与特点1.汉传佛教:汉传佛教造像深受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具有写实风格。

其佛像造型庄重、典雅,线条流畅,注重面部表情的刻画,力求表现出佛的智慧与慈悲。

2.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造像则受到古印度及本土艺术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其佛像造型夸张,强调肌肉和动态的表现,使用鲜明的色彩,展现出活力与力量。

3.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的造像风格较为简单,以朴实自然为特点。

其佛像造型通常较为简化,注重内在精神的传达,而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塑造。

三、造型样式1.大小:不同大小的佛像反映了其在佛教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通常,较大的佛像代表较高的地位,如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

2.比例:成功的佛像造型比例和谐,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整体比例协调。

这需要雕刻师对人体的结构和比例有深入的理解。

3.颜色:颜色在佛像造型中也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通常,金色代表神圣和庄严,白色代表纯净和清净,黑色则代表苦难和业障。

四、案例分析以乐山大佛为例,它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高71米。

其造型伟岸,面容庄严,展示了佛的慈悲与智慧。

大佛的塑造工艺精湛,比例匀称,是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

五、现代佛教艺术发展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现代佛教艺术不仅继承了传统造像技艺,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审美观念。

同时,艺术家和佛教徒也更加注重佛法的传播与普及,使佛教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六、结论了解和认识不同种类佛像的造型样式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佛教艺术及其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佛像的绘画技巧

佛像的绘画技巧

佛像的绘画技巧分三个部分,即尺度渊源、具体尺度、以及人体尺度、装饰画和椅垫的绘制法等。

(一)尺度渊源《时轮摄略经》中说:释迦牟尼佛的肉髻至眉间白毫为半个小度量单位,即十二指;从眉间白毫至颈端为十二指;颈端至心口为十二指;心口至脐眼为十二指;脐眼至会阴为十二指。

释迦牟尼佛的脚掌长度为十四指;小腿长度为二十五指;大腿长度为二十五指;髋部长度为四指。

释迦佛的胸宽为二十四指;臂膀长度为二十指;小臂长度为十六指;手的长度为十二指。

“六”和“九”是画人像的基本度量单位。

肉髻的高度为两指;肉髻至眉间白毫为四指;眉间白毫至鼻尖为四指;鼻尖至下颌为两指;脐眼至会阴为四指。

释迦佛塑像的高度为一百二十五指;画像的高度为一百二十指。

《戒律源流经》中说神佛画像的身高为该神佛本身的一百二十指。

所以度量画像时要以本身手指的宽度为准。

《舍利子请问经》、《梵天》(意为仙人。

原作注)中有“转轮王嘴唇厚度……”,“手掌的长度为十二指”等的尺度。

整个藏区也有许多有关雕塑绘画方面的专着。

(二)具体尺度与《戒律源流经》相同,但又比较容易掌握的有《绘画技巧如意宝珠》一卷,该卷分七个尺度部分:佛的化身和报身像的身高为十掌;本尊神、忿怒仙人像的身高为十二掌;慈悲菩萨的身高为九掌;忿怒护法神和夜叉的身高为八掌;慈悲女护法神和护法神的身高为九掌;象鼻天等矮个鬼神的身高为六掌;阿罗汉的身高为四个肘长(一个肘长相当于二十四个手指宽。

译者注)。

1.绘制佛的化身和报身像时先打垂直线,立佛的肉髻至足跟间的高度为十掌;坐佛的高度为五掌,加上会阴部共五个半掌。

佛的化身和报身像的度量单位是:面部高、面部宽、巴掌宽、脚掌长、手指宽、八分之一个手指宽为一个青稞粒宽。

佛的高度和宽度相等,身穿佛衣的佛要象尼拘卢树那样高宽一致。

佛的身高为十个面部宽,即一百二十五指;佛的身宽为十个面部宽,即一百二五指。

佛的身体比例是:肉髻的高宽各为四指;肉髻至额头为四个半指;发际至眉间白毫为四指;眉间白毫至鼻尖为四指;鼻尖至嘴唇为四个半微度量单位。

彩塑造像的彩绘艺术特色研究

彩塑造像的彩绘艺术特色研究

年来 , 这种彩塑从未间断 , 且一脉相承。内容多为 佛 教 、 教 、 方 神 祗 、 念 性 人 物 、 话 及 民 间 道 地 纪 神 传 说 等 题 材 , 中 以佛 教 造 像 为 主 流 。 它 们 长 期 其 受 到人 们 的顶 礼 膜 拜 ,在 中 国大 地 上 十 分 普 遍 。 西 汉 末 期 , 教 经 西 域 传 人 中 国 , 塑 佛 像 自然 佛 彩 相 伴 而 生 。 民间 艺 人 们 在 继 承 传 统 造 像 的 基 础
上色 ; 然后用小笔对 其他胎底上 色。彩塑像所用 的 颜 料 , 分 为 矿 物 质 和 植 物 质 颜 料 两 种 。 彩 塑 可 像 主要 用矿 物 质 颜 料 。因 矿 物质 颜 色 具 有 持久 延 年 不 易 褪 色 的 特 点 , 用 量 较 大 。常 用 的矿 物质 故 颜 色大体 有 : 大青 、 天 天二 青 、 三青 、 石 空青 、 曾 青 、 青 、 青 、 青 、 青 、 青 、 花青 、 绿 、 甸 滇 回 藏 给 梅 石
第 3卷 第6 O 期
20 0 9年 1 1月
肇 庆 学 院 学 报 J OUR L OF Z AOQI NA H NG UNI EL IY V IST
Vo 0, N o. 13 6
NO V.20 9 0
彩塑造像 的彩绘艺术特色研 究
杨 雨 佳
( 榆林学院 艺术系,陕西 榆林 7 90 ) 100

技法 , 点 、 、 、 、 等 敷彩方法 制作而成 。 用 刷 涂 描 贴 其 具 体 的 步 骤 分 为 : 1 做底 子 。泥 塑造 型 塑 造完 () 且 完 全 干 透 后 ,选 用 大 刷 子 把 胶 矾 水 刷 在 泥 胎

[整理]敦煌彩塑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整理]敦煌彩塑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整理]敦煌彩塑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敦煌彩塑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敦煌彩塑是以莫高窟为中心的敦煌地区约577个洞窟里遗存的佛教艺术品的主要部分,这些加以彩绘的塑像,有三十多米高的巨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像,共计3000多个。

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但却保存得十分完好,为研究敦煌学提供了极大地帮助。

敦煌彩塑的主要形象是各种佛像,如释迦牟尼、弥勒、药师、三世佛及七世佛等;其次为菩萨像,如观音、大势至及供养菩萨;还有弟子、天王、力士和飞天等。

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因为敦煌彩塑是经过几个世纪才最终成型的,所以它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不同朝代的生活背景、思想和审美观的演变,造就了敦煌彩塑不同的特色与风格,从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早期:十六国、北朝时期(包括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朝代),大致相当于公元五世纪到公元六世纪。

社会愈黑暗,宗教愈光明。

十六国时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百业萧条,这时候佛教的出现为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安慰,因此这段期间佛教得到空前快速的兴盛发展。

这时包括造像在内的佛教艺术,自然也有蓬勃的展现,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敦煌彩塑一开始便是塑、绘密切结合。

首先,就造像本身来讲,乃是先塑后绘,塑形而绘质,其次是彩塑与壁画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结合。

在题材方面,早期彩塑的范围较为狭窄,如现存最早的北凉彩塑,大多为佛的单身像而没有胁侍,胁侍用壁画形式表现出来,这时期多单身弥勒像。

北魏时,出现胁侍菩萨像,一般均为一佛二菩萨的组合造像,到北周时期,成铺造像中才有增加迦叶、阿难二弟子像。

在造型和技法方面,早期彩塑具有古朴、浑厚、粗犷、庄重的风格,面形圆中带方而略长,比较丰满;肩宽胸平而腰细,修眉鼓眼而隆鼻,身躯健硕,体现出北方民族的气质特征。

浅析青州龙兴寺出土北朝单体佛像彩绘佛衣式样

浅析青州龙兴寺出土北朝单体佛像彩绘佛衣式样

浅析青州龙兴寺出土北朝单体佛像彩绘佛衣式样作者:周麟麟高山来源:《收藏家》2019年第12期青州龙兴寺遗址客藏佛教造像的出土先后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世纪中国1DO项考古大发现”,在新版的中国美术史教材中,也将其中最精彩的造像列为中国雕塑的代表作,考古、艺术价值举世公认。

这批造像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贴金彩绘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批,它的出现改变了曾以为古人以不敷色石雕为美的错误认知。

造像上的贴金彩绘纹饰承载着大量重要的考古、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信息,是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批造像中的最晚纪年是北宋天圣四年(1026),根据考古底层学原则,埋藏时间不会早于此。

出土后经过20年的整理,并未发现一件完整的造像,换言之,造像在埋藏时已经是残缺的。

经历了近千年的埋藏后,贴金彩绘极其脆弱,出土时出现脱落、变色、起翘现象,辨识完整的彩绘纹饰难度较大。

多年来对青州造像的研究大都局限于雕刻风格上,对彩绘的纹饰较少涉及,可能这正是研究进入瓶颈期的原因所在。

笔者通过拼对整理、保护修复和数字化工作中的多年观察,将龙兴寺客藏出土单体佛像上雕刻衣纹和彩绘衣纹的关系进行统计总结,点滴发现希望得到方家指教。

一、单体佛像介绍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单体佛像时间跨越北魏晚期到唐宋,其中以北齐数量最多,占总数的90%有余。

相对其他题材而言,圆雕单体佛像更方便观察佛衣式样。

大致可分为通肩式、双领下垂式、袒右式、覆肩袒右式、覆肩搭肘式5种。

用来表现衣纹的雕刻方式多样,有单阴线、双阴线、凸棱纹、泥条纹、水波纹、减底平雕、浅浮雕等多种。

造像上或多或少残留贴金彩绘,均采用雕刻和彩绘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佛衣。

据观察,佛衣主要使用红、蓝、绿、黑、白、肉色(图1)绘制,贴金主要用于皮肤裸露处(图2)以及袈裟细节(图3)。

古代颜料主要来源于天然矿物颜料、植物染料和合成颜料。

青州造像上的彩绘均为矿物颜料,红色颜料为朱砂,蓝色颜料为青金石,绿色颜料为石绿,肉色颜料可能为朱砂与铅白调色而成,是否存在铅丹、雄黄等需进一步检测。

4观音造像特征分析与开脸塑造讲解

4观音造像特征分析与开脸塑造讲解

4观音造像特征分析与开脸塑造讲解观音造像是一种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和艺术价值。

在佛教文化中,观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菩萨,被称为“救苦救难的神明”,因此在佛教寺庙和信仰者家中都会供奉观音造像。

观音造像的特征分析和开脸塑造是理解和欣赏观音造像的关键。

观音造像的特征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形体特征:观音造像通常呈坐姿或立姿,坐姿时多为莲花座,立姿时多为莲花形,莲花象征着纯洁和慈悲。

观音像通常具有温柔和善良的特质,面部表情庄重和慈悲,手势通常是双手合十或右手持莲花。

2.服饰装饰:观音像通常身着华丽的佛教袈裟,袈裟上刻画了佛教各种象征图案,如莲花、宝剑、鹿等。

有些观音像头戴佛冠,象征着神圣和尊贵。

3.头部特征:观音像通常头部比例较小,额头宽阔,面部呈椭圆形或心形,双目微闭,鼻子高挺而平直,嘴巴通常微笑着,表达出观音慈悲温和的形象。

有些观音像头上刻有如意珠或宝莲花等装饰品,象征着观音的神圣和智慧。

4.手部姿势:观音像手势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双手合十,以示恭敬和祈祷。

有些观音像右手抬起,手中持有莲花,象征着观音的慈悲和智慧。

另外,观音身边经常有宝剑、素盘、杯盘等物品,每一种物品都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观音造像的开脸塑造是制作观音像时非常重要的环节。

开脸塑造是通过雕刻、捏塑等工艺将观音的面部特征呈现出来,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观音的慈悲和智慧。

开脸塑造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面部比例准确:观音像的面部比例需要准确把握,脸部轮廓需要匀称,不可过于夸张或过于平淡。

2.表情细腻:观音的表情需要塑造得细腻而真实,能够表达出慈悲和智慧,让观者能够感受到观音的声音。

3.手势栩栩如生:观音像的手势需要塑造得栩栩如生,让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观音的祈祷和慈悲,手中的莲花或其他物品也需要具备细腻的雕刻工艺。

4.细节处理精细:观音像的细节处理需要非常精细,如饰物的纹路、衣纹的折叠等,都需要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呈现。

总而言之,观音造像的特征分析和开脸塑造对于理解和欣赏观音造像非常重要。

浅析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

浅析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

浅析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摘要】应县木塔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佛教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本文从木塔建筑特点、佛像造型特征、绘画风格特点、雕刻工艺特点和色彩运用特点等方面进行浅析。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应县木塔中佛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艺术的精髓,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结合对木塔艺术特征的综述,探讨了其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应县木塔、佛像、艺术特征、建筑、造型、绘画、雕刻、色彩、中国佛教、影响、研究方向、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县木塔,又称应县大佛寺,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应县城西南约1公里处,是中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汉代木构宝塔。

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

应县木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不仅在建筑结构上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在其内的佛像艺术中也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之一,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印度佛塔的元素,展现了唐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木塔内部,保存着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佛像,这些佛像在造型、绘画、雕刻和色彩运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通过对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唐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还能够探讨中国古代佛教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传承。

对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也有助于丰富中国佛教艺术史的研究内容。

1.2 研究意义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佛像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绘画和雕刻工艺的发展演变过程,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宗教信仰、艺术表现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浅析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

浅析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

浅析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应县木塔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应县县城东北的应山上,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应县木塔是一座八角平面式塔楼,高达 67 米,由数十层组成,整个塔身全部由木材制成,因此得名“木塔”。

应县木塔内有一座庄严肃穆的寺庙,里面供奉了众多佛像。

下面我们来浅析下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

应县木塔的佛像在造型上非常具有艺术特色。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的佛陀,身姿端庄慈祥。

佛像头部高大,额头宽广,眉毛弯弯,眼睛微闭,鼻梁高挺,嘴角上翘,露出微笑,整体呈现出庄重、祥和的气质。

佛像手中通常持有法器或结印,让人感受到佛法的智慧与力量。

佛像的衣饰丰富多样,有的佛像穿着袈裟,有的佛像身穿华丽的宝冠和富丽堂皇的袈裟,展现出尊贵庄重的气魄。

应县木塔的佛像的雕刻工艺非常精细。

佛像的面容神态栩栩如生,表情细腻入微,展现出佛陀的慈悲与智慧。

佛像的手部袈裟和头部的华冠都精雕细刻,线条流畅自然,雕工精湛。

佛像的每一处细节都非常细致,所以即使细小的佛像也能展示出佛陀的气质与风采。

应县木塔的佛像在色彩运用上非常丰富多样。

佛像通常用彩绘来表现脸部、衣饰等细节,并在金箔上镶嵌宝石、珐琅等装饰物,使佛像更加华丽与庄重。

彩绘的颜料用色鲜艳,运用金、银、红、绿、蓝等多种颜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佛像的色彩运用既使其具有了审美价值,同时也象征着佛法的无边无际与普遍的意义。

应县木塔的佛像在整个塔的布置和佛堂的氛围上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感。

佛像以统一的风格和形象呈现出来,整个佛堂布置庄重肃穆,给人一种庄严、庄重的感觉。

塔内佛像与尖顶、木雕和壁画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视觉效果,使人产生一种宁静、祥和的心境。

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主要包括:造型庄重、祥和;雕刻工艺精湛、细致入微;色彩运用丰富鲜艳;与整体环境和谐统一。

这些特点使得应县木塔的佛像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们不仅仅是一座塔楼中的装饰品,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木彩绘佛像工艺讲解

木彩绘佛像工艺讲解

木彩绘佛像工艺讲解
木彩绘佛像雕塑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它经过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魅力的雕塑艺术。

本人对木彩绘佛像雕塑的制作工艺流程进行讲解。

任何事物都有大小之分,木彩绘佛像雕塑也是。

大佛像雕塑相对于比小佛像雕塑来说要稍微复杂点,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修整拼合等。

佛像雕塑从制作蜡型到鎏金成像,一般需要经过五大步骤。

工艺流程一、做蜡型
佛像制作至今沿用传统的“失蜡法”,即一次只能以蜡型浇铸一件。

工艺流程二、包裹泥衣
将蜡像底部预留出蜡液出口,然后层层裹以泥浆,阴干。

另外
蜡像的中空部分也要有填充物。

工艺流程三、浇铸
接下来就是浇铸了,以铜液浇铸,溶蜡自预留出口流出,蜡像的空间被溶铜充满,冷却后打碎泥壳,清除铜像内部的填充物,铜像基本成型。

工艺流程四、修整拼合
紧接着就是佛像的修整拼合,大佛像都是由几部分组装拼合而成的,小佛像一次完成。

修整拼合时,需充填表面气孔,打磨毛刺。

另外,细部五官和手脚、衣纹等都要敲凿镂刻,精细加工。

工艺流程五、鎏金
最后一步就是鎏金了,先将纯金碾成薄片,剪成金丝条状,与碎玻璃按比例配合在石碾中碾碎成粉末状,溶于水银,然后再用小玻璃棒一点点涂抹于铜像上。

佛像艺术中雕与绘特征

佛像艺术中雕与绘特征

佛像艺术中"雕"与"绘"特征摘要:庄严肃穆的灵相佛光,笔触细腻饱满、色彩艳丽斑斓、雕工精致高超,光彩夺目,独领风骚,这就是彩绘佛像艺术。

以独特的的艺术表现风格,集合了雕、绘、刻、画四个艺术特点,使佛像艺术更具神韵与魅力。

艺术家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巧夺天工的精湛手艺,融合藏传佛教的精髓,用其独特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了神话世界里人们的精神信仰。

关键词:佛像艺术;佛像雕塑;绘画技巧引言;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世纪历程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文物制作工艺,精良的制作手法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前进。

本文主要阐述浮雕技法、彩绘的色彩构成、藏传佛教文化以及用金技巧,来展现佛像艺术中雕与绘的特征。

一、佛像艺术基本概述我国手工艺品自古以来就受到全世界的称赞,佛像制造工艺更是在我国文化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

特别是彩绘木雕在我国已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

在经历过漫长的岁月里,彩绘木雕的艺术表现形式从一开始的朦胧状态,已逐渐吸收供鉴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类型。

一直以来,做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做为传统技艺的代表,佛像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发展。

但是近几年受国内外文化的冲击,我国佛像制造技艺也面临着危机。

年经人过分浮躁无法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手工制作工艺。

缺少专业技术人士相关技术指导和辅导机构的缺乏,导致我国佛像制造工艺几乎面临着失传。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近些年比较重视传统文化继承,但是,相关文化继承的法律文件还不是很完善,文物管理方面相关体系也不健全,文化宣传力度不够,也是传统文化出危机的的原因之一。

二、佛像艺术中"雕"与"绘"特征彩绘木雕艺术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存在于我国艺术的历史长河里。

彩绘木雕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其制作工艺,有相关历史记载,在西汉古墓挖掘中,就曾出土过一批加彩木桶,足以证明其工艺的历史性。

佛像中的美学特征

佛像中的美学特征

佛像中的美学特征
佛像中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姿势和形态:佛像的姿势和形态往往具有静态和动态的平衡,表现出佛陀的庄严、慈悲和智慧。

例如,卢舍那大佛的面部丰满圆润,目光慈祥,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2. 神态和表情:佛像的神态和表情通常表现出佛陀的内心世界,如平静、专注、慈悲、智慧等。

例如,从卢舍那大佛的面部表情中可以看出佛陀的庄严静穆和悲悯众生的慈悲。

3. 装饰和细节:佛像的装饰和细节通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华美的背光、流畅的衣纹、精美的金铜雕像等。

这些装饰和细节不仅突出了佛像的美感,也表现了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和对佛教艺术的热爱。

4. 色彩和材质:佛像的色彩和材质通常具有浓厚的宗教意义和象征意义。

例如,金色和红色通常用于表现佛陀的庄严和伟大,而蓝色则用于表现佛陀的慈悲和智慧。

此外,不同材质的佛像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金铜佛像代表崇高和神圣,瓷器佛像则代表纯净和清净。

5. 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佛像中的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也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背光常常被用来
表现佛陀的无量光明和智慧,而莲花座则被用来表现佛陀的出尘脱俗和清净无染。

总的来说,佛像中的美学特征是多元而复杂的,它们在表现佛陀的形象和特质的同时,也传达了佛教教义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人类对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的美好诠释。

浅析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

浅析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

浅析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应县木塔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木结构建筑之一,建筑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朝,达1300多年的历史。

塔内供奉了丰富的佛教雕塑,其中最为显著的要数佛像。

这些佛像不但刻画栩栩如生,充满灵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外形特征、表情神态、装饰手法、色彩运用等方面,对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加以探讨。

外形特征首先我们来看佛像的外形特征。

应县木塔内的佛像大多数呈绝对坐姿或前倾仰卧姿,极少数呈侧坐。

其坐姿端庄肃穆,全身比例协调,神态自然,合理的构图,使人们在视觉上能够感受到一种美的秩序感。

另外,佛像的头部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一些佛像头发包括光环在内呈现出了花饰的形式,突出了佛像神性。

而另一些佛像则在头部上安上了宝珠,增添了一种高贵的气质。

表情神态其次我们来看佛像的表情神态。

佛像在表情神态上,简单而不失生动,既符合佛教的世界观和理念,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佛像的眼睛呈现出微微的闭合状态,面部呈现出宁静祥和的状态,他们的身体发出可以治愈众生痛苦的力量。

其中,既有眼目平视、脸庞慈悲的药师佛,也有口角微微上扬、像是在微笑的宝琉璃观音,给人鼓舞和勇气。

同时在形态的表现上,佛像手持不同的工具,如如意、剑、宝珠等,通过手势的不同取得不同的效果,清晰的表达出佛陀行者的功德和境界。

装饰手法除了外形和表情神态外,应县木塔中的佛像还通过多种装饰手法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特征。

对佛像的装饰主要分为雕刻、刻纹和彩绘三个方面。

佛像的服饰造型呈现出唐代时期的风格,各自注重构图,线条柔和,细致入微。

佛像的飘带、坐垫、撑杆台座等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尤其是佛像的背思,刻有细微的篆刻字,有的刻上佛经或佛像的名称,增加了佛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色彩运用此外,色彩运用也是佛像的一个重要特征。

应县木塔中的佛像以金黄色为主色调,突出了佛像的神圣性和高贵。

手持的宝珠、如意宝等器物和部分细节饰物塑造用彩绘技法凸现出来,色彩鲜明。

各个时期佛像的特征及鉴赏

各个时期佛像的特征及鉴赏

各个时期佛像的特征及鉴赏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

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

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北魏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北齐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

4.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

5.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北周时期雕像特征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4.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

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隋朝雕像特征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3.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前倾。

4.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5.佛像头顶肉髻,螺发;菩萨多戴花冠,璎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缯带和帔帛向两侧低垂。

唐代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素描佛像研究报告总结

素描佛像研究报告总结

素描佛像研究报告总结
素描佛像研究是对佛教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的探索和学术研究。

通过对佛像的素描,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佛教艺术的特点和内涵,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现佛像的形态和特色。

通过素描佛像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佛像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对于保护和传承佛教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素描佛像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佛像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神态。

佛像通常以莲花座为底座,佛身下垂,胸部微微凸起,手掌相互交叉,形成特殊的手势。

佛像头部通常有髻,面容庄严肃穆。

通过素描佛像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佛像的特点和神态,从而更好地了解佛教艺术的内涵和气质。

素描佛像的研究也可以让我们了解佛教艺术的制作工艺和技巧。

佛像通常以石材、青铜等材料制作,需要经过精细的雕刻和各种装饰工艺才能完成。

通过素描佛像,我们可以观察到佛像的雕刻细节和装饰图案,从而更好地了解佛教艺术的制作工艺和技巧。

素描佛像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佛教艺术的文化内涵。

佛教是一种宗教信仰,佛教艺术承载着佛教的思想和哲学。

通过素描佛像,我们可以观察到佛像的面容和手势,从而更好地了解佛教的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装饰图案和雕刻细节也可以代表着佛教文化的特色和内涵。

总的来说,素描佛像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佛教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素描佛像,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现佛像的形态和特
色,可以深入了解佛教艺术的制作工艺和技巧,还可以探索佛教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素描佛像研究的开展为保护和传承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素描佛像的研究,更好地发扬佛教艺术的传统和价值。

浅析诸城佛造像艺术特点

浅析诸城佛造像艺术特点

浅析诸城佛造像艺术特点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自传入中土后,遂与汉文化相融合,成为华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美术史、雕塑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那些形象生动、千姿百态的各种造像,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们的杰出创造力和匠师们的高超雕造技艺。

诸城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达,历史上曾成为佛教文化盛行的地区之一。

诸城博物馆陈列的佛造像造型精美,雕刻细腻,集中显示了1400多年前北朝艺术的伟大成就。

上世界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出土的诸城的佛造像,以北齐时期的造像最为精美。

公元550年,高洋废东魏,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建立了北齐政权。

北齐境内自始至终都在崇尚佛教,僧尼人数竟达200余万,“劳役金巨万计”,修建佛寺4万余所。

故当今各地出土的北朝造像中,以北齐时期的为最多。

诸城出土的北齐造像中,以圆雕为主,大者数米,小者盈寸。

佛像螺髻较矮,盛行圆领下垂式佛衣。

菩萨戴高宝冠或花蔓冠,束贴体裙。

各种佩饰丰富多彩。

颈部缠绕华丽的串珠项饰,全身披挂网状的璎珞,并施以贴金和彩绘。

这批造像较之北方其它地区的造像,其雕造工艺明显精细。

除部分早期造像尚体现出北方民族敦厚豪爽和纯朴刚健的粗犷风格外,大部分都是精工细琢。

尤其是在圆雕造像中,越是形体较大者,越是雕造细致。

不论是薄衣透体的人体造型,还是华丽复杂的服裳佩饰,皆层次分明,刻工纤巧细腻。

在塑造人体身姿方面,比例适度,恰到好处。

一些造像的体态作宽肩、隆胸、束腰、含腹,有的臀部丰满,下肢修长,准确地刻划了人体各部富有美感的弧线,宛如婷婷玉立的少女身姿。

此种绝妙的造型艺术,一改北朝前期造像中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增加了写实性的生活气息。

2004年,有两件圆雕菩萨像被国家文物局选调赴日本参加国宝展,以其优美的身姿和高超的雕技,征服了观众,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

在众多的造像中,有4件佛像的服饰较为特殊,所穿袈裟的前后左右绘有方格图案。

彩绘保存较好的方格内,可见有佛、菩萨、供养人、须弥山、飞天、鲜花等画面。

论玉及玉雕佛像的彩绘艺术-最新年文档

论玉及玉雕佛像的彩绘艺术-最新年文档

论玉及玉雕佛像的彩绘艺术中国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和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无所不能,无处不用,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

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经久不衰者,是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

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

中国的玉文化和宗教自古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佛教题材在玉雕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和地位。

佛像玉件在身可助人修行、养生,可宁心静气、护佑平安;同时,佛像玉件还是助人福慧双修,接近自然,通向静心法门的诤友。

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的精神文化是世界文明中的一枝奇葩,是东方精神生动的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自进入玉雕这一行,我就把玉与佛像连接在一起,作为自己的创作主攻方向。

玉雕与绘画虽然为二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没有绘画的基础,雕刻将无从下手,缺失艺术的灵动,出自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我自1989 年起先进入四川美术学院与著名教授学习绘画与雕塑,1994 年赴北京师从美籍华人著名画家、佛学大师夏荆山先生学习佛学和佛像绘画,成为他的入室弟子。

夏荆山先生不仅有深厚的国学、佛?w修养,而且以深厚的绘画艺术的功底致力于佛像绘制与创造,以中国画的写意、工笔画的细腻和西洋画的透视、写实容为一体,这也是我创作玉雕彩绘的由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雕雕琢、设计水平有了突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欣赏水平的丰富和提高,由玉雕大师加工精雕细琢,成为人们首选,特别是佛像佛器大件作品加工水平得到提升。

人们对佛像的欣赏也从清净庄严提出了绚丽多彩的彩绘佛像要求。

玉雕佛像菩萨在佛教界是“美”的化身,“善”的代表,而在艺术界是雕塑和绘画艺术水平的体现。

佛像彩绘工艺流行于盛唐,是一种传统的雕塑工艺,就是将雕塑和绘画结合在一起,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生动的展现出佛像的神韵和特征,在历史上敦煌的彩绘壁画最有代表性,但是这些佛像彩绘基本上是以木雕和泥塑浮雕佛像为主,而我在作品的创作、设计中寻求将玉石的美表现得最自然,最充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彩绘佛像艺术中“雕”与“绘”特征
作者:吴立波
来源:《雕塑》2013年第03期
独领风骚,光彩夺目。

彩绘木雕艺术在中国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以独到的艺术色彩和风格,将雕、刻、绘、画四个特点集于一身,使彩绘木雕艺术作品更具神韵、审美质感和艺术魅力。

艺术家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挥动巧夺天工的刻刀,与藏传佛教的精髓融合在一起,用另一种艺术手法与特色再现了神话的世界的精神与信仰。

彩绘木雕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

它在发展的初始阶段表现得比较朦胧和混沌。

在后来渐渐地在借鉴、吸收和运用其他种类的艺术表现形式风格过程中,逐步凸现出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被人们认可的艺术类型。

彩绘木雕在西汉时期已经有了雏形,西汉古墓中出土的一批加彩木俑便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明。

这些加彩木俑在雕刻技巧方面并未达到细腻与精致的境界,但在木俑的面部、衣饰上绘上了简单的线条,因此可以认定,彩绘木雕的创作萌芽在秦、汉时期已经开始了。

秦汉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彩绘木雕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神采飞扬的木雕作品,风格更加符合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和追求;同时,艺人们为了迎合当时社会的需求与审美趋向,内容表现形式不仅争奇斗艳,而且各显身手,因而到了唐宋时期,彩绘木雕发展到了鼎盛,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

在历史的长河中,彩绘木雕一直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从敦煌、麦积山的彩塑,到苏州东山紫金庵十八罗汉彩绘泥塑,山西双林寺的彩塑与壁画,宋代遗存的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从这些遗存下来的经典之作中,我们不难看到彩绘木雕在它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走过的脚步,以及听到它呼吸的气息和跳动的脉搏。

“佛教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宗教,一种精神科学,一种生活方式。

它合理、现实,包容一切,2500年来,它满足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精神需要,它深深地被西方世界所吸引,它在坚持…依靠自力‟的同时,采取对其他观点的宽容态度,它包容了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和艺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道。

在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中,佛教是一朵神异的奇葩。

通过佛教的折射,从灵光佛相中领略民族的风情习尚、瑰丽的艺术魅力以及不凡的聪明才智。

而西藏佛教雕塑艺术作为中国美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广大、浩瀚、崇高而使人敬畏的宗教气氛,渲染一种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宣扬信仰的精神。

历史中遗留的藏传佛像有一个特点:无论是巨型造像还是小型造像都大量使用一些纯金、纯银以及一些其他的贵重材料,使这些造像具有了丰富的层次、立体的轮廓以及绚烂斑斓的色彩,表达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个性的追求。

笔者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佛像雕刻的基础上,借鉴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精髓,利用西藏天然矿物质颜料加以彩绘,使原本笼罩着神秘感的佛像色彩艳丽经久而不褪色,具有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制作中利用“雕”与“绘”的工艺技巧,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看其造像笔触,不管布局有多繁杂、细密,依然能分辨出每条线条的清晰和均匀所在。

用金缀于其间,金彩辉映,所画金丝用进口金粉加以研磨和烧制。

当我们静心面对这些造像新颖的佛像时,能够感受到其色彩之绚丽,笔法之细腻,法相之庄严、神韵之所在。

彩绘佛像木雕中“雕”与“绘”的关系很微妙,它们都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感情。

在雕塑与绘画的创作过程中两者不断地相互延伸,相互扶持,共同发展。

绘画时可以通过雕塑更好地研究结构,为之后的绘画打好基础。

同时绘画又是雕塑的框架与开端,雕塑前的框架需要用绘画表现出来,才会有成熟的雕塑产生。

“雕”是木雕工艺部分,一般采用阴刻的线条手法来表现造像的面部五官神韵以及服饰衣褶,同时也运用半浮雕的手法,增加人物与事物之间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但从作品的视觉效果来说,“绘”是对于“雕”的另一种艺术依附和超脱。

从彩塑佛像作品《财宝天王》中,我们可以看到“雕”与“绘”的完美结合,流露出造型严谨、构图饱满、刻工稔熟、线条流畅、色彩明丽等特点。

财宝天王又叫多闻天王,是佛教的4大天王之一北方的保护神,又肩司财之职,是掌管财宝富贵、护持佛法的善神。

财宝天王头顶上的伞盖以金为材质,金碧辉煌,同时点缀于金色的珠子,更加绚烂丰富。

头戴五佛宝冠,粗眉大眼,耳珰垂肩、身穿五彩铠甲,右持宝幢,左手捧着口吐各种珍宝的宝鼠,脚蹬长靴、以菩萨如意坐姿态,坐于伏地狮子上,身上放射如十万旭日之光芒,财宝无尽之天库为其所有。

同时加以精致的莲花宝座,莲瓣环绕四周,与地下的座基完美融合,使《财宝天王》造像富有层次感。

在绘画上,色彩明丽而不妖艳,线条细腻而不呆滞,从而使雕像显得身姿妩媚绰约,神态生动有致,令人获得美的愉悦享受。

显然,由于“绘”的元素,使木雕作品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享受。

从《财宝天王》藏传佛像造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彩绘雕塑的艺术特点:①丰富多样的用金技法。

黄金色泽亮丽,熠熠生辉,散发着生命的热情,是人类对大自然光明的追求,象征着对世间万物生命之源的追求。

笔者所彩画的佛像用金地方很多,对金的要求很严格,所用金粉都是由日本进口的纯真泥金,含金量在99.9%,其中金的运用有10多种色相,为了增加描金部分的亮度,还用玛瑙刀进行刮磨,从而透出厚重而温和的光线。

如财宝天王的伞盖以及手掌、狮子身上的璎珞、底座等都采用金,使画面更显富丽堂皇,巧妙地将黄金之永恒、坚硬、华丽、富贵、光辉、神圣的特点与佛教教义的内涵珠联璧合。

用金技巧多种多样,在研究藏传佛像时发现有研制金汁、涂金、描金、刻金、压金、立粉堆金等。

②色彩材质的特殊性。

颜料全部采用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朱沙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颜料。

西藏绘画唐卡所用的颜料也是这些矿物质颜料,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经历几百年、上千年后,画面仍然金碧辉煌、灿烂如新。

佛像绘画十分强调色相,红、黄、蓝三原色,黑白极色,金银色最为常见,是构成画面色彩的主要部分。

同时,在画面色彩布置上强调冷暖色对比,达到富丽典雅与清丽空灵的对比反衬效果。

彩绘木雕的“绘”与敷彩或上色有着很大的区别,敷彩或上色木雕,只能说是涂抹了单调而毫无生气的不同色块,而彩绘木雕则是在雕件上再进行绘画,细腻地刻画出人和物的外表神态、内心世界和细枝末节。

这样塑造出来的佛像造像给人一种和谐、平静、包容的视觉感受。

③线的艺术审美。

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传统工笔线描的功夫真正掌握在西藏喇嘛的手中”。

藏传佛像将这一艺术特色发展到了淋漓尽致的艺术高峰。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运用张弛有序、流畅刚健、柔美舒展的线描手法来进行创作。

在佛教造像中,常用粗硬的线条刻画出迦叶的“瘦”与天王的“猛”,用细柔的阴刻线刻画菩萨颈下横纹,表现其肌肤的丰腴细腻。

在人物衣纹的处理方面更显出线条的功夫与魅力。

佛像造像《普贤菩萨》,菩萨衣纹线条被勾勒得繁密紧凑,精致而细小,如潺潺流动的细水,充分发挥了线条的动态感、韵律感和节奏感,整体衣纹紧贴身体,有一种薄如蝉翼
之感,使身躯的曲线倍感清晰,表现了中国传统雕塑线条那种不拘泥于形体形表,从而产生一种空灵之感。

因此,彩绘木雕艺人必须同时具备“雕”与“绘”的两个基本功,并有一定的造诣和艺术修养。

否则,很难使作品在雕与绘的方面达成天衣无缝,产生融会贯通的绝佳效果。

多年来,我沉浸于对彩绘佛像工艺的研究之中,在对藏传佛像那种神秘之感的仰慕和追寻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创新,在艺术实践中重温和承袭中国的传统工艺精髓。

(吴立波莆田市天一伟彩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