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诊疗常规
中风病诊疗方案设计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1)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
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
同时注意预防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①功能训练运动治疗: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解析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解析1. 引言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突发性疾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种类型。
中风病在中医内科中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本文将对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进行解析。
2.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病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病症表现:- 舌诊:观察舌质、舌苔、舌体形状等,舌质暗红、瘀点或瘀斑可能与中风病相关。
- 脉诊:通过触诊脉搏,了解脉象的变化,如偏细、偏数、弦滑等,可以辅助中风病的诊断。
- 问诊: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病史、症状、疼痛部位等,有助于确定中风病的诊断。
3. 中医治疗中医内科对中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等作用的药物,如丹参、川芎、蒲黄等。
中药治疗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病灶恢复。
-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恢复平衡。
常用的穴位有曲池、合谷等。
- 中医推拿: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病痛。
4. 注意事项在中医内科诊疗中,对于中风病的治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个体化治疗:中风病患者病情各异,治疗需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早期干预:中风病的早期干预对于预防后遗症的产生非常重要,及早就诊并进行中医内科治疗,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
- 综合治疗:中医内科治疗中风病时,通常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结合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以提高疗效。
5. 结论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是一门复杂而又重要的学科,通过中医诊断和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并提高康复效果。
然而,中医内科的诊疗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以不断提升对中风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
中风病临床诊疗规范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到,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临床上分为: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
西医学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属本病范畴。
缺血中风一、病证名:中医诊断:缺血中风西医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二、诊断依据:1·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的患者。
1·2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通过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的患者。
三、证候分类:(一)中经络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目眩晕,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二)中脏腑1、闭证:(1)阳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舌苔黄腻,脉弦而数。
(2)阴闭: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中风诊疗规范(最新版)
中风诊疗规范(最新版)1. 引言中风,即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了提高中风的诊疗效果,制定了一系列中风诊疗规范。
本文旨在介绍中风诊疗规范的最新版,以便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内容。
2. 中风的定义和分类中风是指因脑血管异常导致的脑功能损害。
根据损害的原因和部位,中风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而导致的血流减少,而出血性中风是因为脑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
3. 中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中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突发头痛、肌力减退、言语困难等。
诊断中风通常需要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头颅CT或MRI等检查来确定病情。
4. 中风的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是中风治疗的关键,包括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和危险因素管理等。
溶栓治疗指的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来恢复脑血流,手术治疗是指通过手术手段清除血管阻塞或修补破裂血管。
此外,危险因素管理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因素,以预防再次中风的发生。
5. 中风的康复期治疗康复期治疗是中风康复的重要环节,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物理治疗旨在帮助恢复受损的肌力和运动功能,语言治疗旨在恢复受损的言语能力,而心理支持旨在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并逐步适应疾病的影响。
6. 中风的预防和管理中风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医学检查等。
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正常体重等。
7. 结论中风诊疗规范的最新版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了指导,能够更好地指导中风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
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规范的内容,以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中风诊疗方案
1.严格遵循诊疗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2.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重视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
五、总结
本诊疗方案旨在规范中风诊断与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多学科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显示脑内异常信号,符合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影像学特征。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排除其他病因。
三、治疗方案
1.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2)抗血小板治疗:发病24小时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300mg,每日1次。
-心理支持:对有心理困扰的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必要的治疗。
3.后期管理与预防
-持续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血压控制、血糖管理以及血脂调节。
-定期随访:制定长期的随访计划,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中风预防、识别和康复知识的教育。
四、方案实施要点
1.快速反应:建立中风急救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治疗。
-抗凝治疗: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考虑使用rt-PA进行溶栓治疗。
-血糖控制: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
-降纤治疗:在专业评估后,对于特定患者可考虑使用降纤药物。
2.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疗法,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言语和认知治疗:针对言语和认知障碍的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风火蔽窍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
中风病临床诊疗规范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到,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临床上分为: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
西医学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属本病范畴。
缺血中风一、病证名:中医诊断:缺血中风西医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二、诊断依据:1·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的患者。
1·2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通过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的患者。
三、证候分类:(一)中经络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目眩晕,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二)中脏腑1、闭证:(1)阳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舌苔黄腻,脉弦而数。
(2)阴闭: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指南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指南,帮助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中风病患者。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在其诊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诊断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以确定诊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患病情况、家族史和生活习惯等。
2.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了解病情。
3. 闻诊:倾听患者的语音、呼吸和心音等,发现异常情况。
4.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
5. 辅助检查:如CT扫描、MRI、血液检查等,以进一步确认诊断。
治疗中医内科在治疗中风病时,通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治疗策略:1. 中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益母草等。
2. 针灸疗法:应用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康复。
3.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和推拿,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4. 康复训练:结合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注意事项在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注重细节。
2.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多食用蔬果,避免高脂、高盐、高糖食物。
4. 合理安排休息:患者需要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结论中医内科在中风病的诊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综合疗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康复。
然而,治疗中风病需要针对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注意日常生活的调理和康复训练的开展。
中风诊疗规范
中风诊疗规范诊断中风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
以下是诊断中风的常用方法和准则:1. 临床表现:中风患者常表现为突发的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面部肌肉麻痹等。
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并进行相关体格检查。
2. 脑影像学检查: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脑CT或MRI扫描。
这些检查可以确定中风的类型(缺血性或出血性)、程度和部位。
3. 辅助检查:中风患者还应进行血液检查、心电图、血压监测等辅助检查,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可能的诱因。
治疗中风的治疗应该是全面的,包括急性期治疗、恢复期治疗和康复护理。
以下是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和准则:1. 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旨在尽快恢复脑功能,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和对症治疗等。
2. 恢复期治疗:恢复期治疗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受损功能,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3. 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应针对中风患者的个体需求,提供全面的护理和支持,包括心理支持、营养支持和家庭照顾等。
预防与宣教中风的预防和宣教对于减少发病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以下是预防和宣教的一些建议: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惯、适量运动、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惯,有助于降低中风的风险。
2. 高危人群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筛查和管理,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3. 宣教和社区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和社区健康讲座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中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中风诊疗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中风患者的诊疗质量和康复效果。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遵循这些规范,以确保中风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护理和治疗。
中风病诊疗方案范文
中风病诊疗方案范文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被称为脑卒中。
它是由于脑部供血发生异常而引起的,可能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从而导致脑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能导致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增加。
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中风的诊断通常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生中风前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慢性病史。
2.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血压、脉搏、心肺功能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情况。
3.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脑电图(EEG)、头颅CT扫描、头颅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中风的类型、范围和程度。
一旦中风确诊,治疗方案可以分为急性期治疗和恢复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旨在尽早恢复脑组织的供血,减轻症状,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常见的方法包括:1.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期中风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部的正常供血,从而缓解中风症状。
这种治疗方法需要在中风发病后的3小时内进行,对于一些合适的患者可以延长到4.5小时。
2.抗凝治疗:对于一些类型的中风,如心源性脑梗死,抗凝治疗可以帮助阻止新的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一般在急性期得到应用,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定。
3.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中风,例如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等,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可以通过减轻脑部压力,清除血肿等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恢复期治疗旨在帮助患者尽可能地恢复脑功能,减轻残疾和提高生活质量。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可以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这些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技能。
2.药物治疗:在恢复期,医生可能会针对中风引起的其他症状,如抑郁、焦虑等进行药物治疗。
此外,一些药物可能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和血管健康,促进脑部的修复。
中风诊疗规范(2023年版)
中风诊疗规范(2023年版)
前言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的规范对于患者的
康复至关重要。
本规范旨在通过系统规范中风的诊断和治疗流程,
减少误诊、漏诊和治疗不规范等问题,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
1. 急性起病,出现口眼歪斜、四肢无力、言语不清等中风典型
症状
2. 病程短,表现为病情加重或恶化
影像学检查
1. 头颅CT检查,对于症状符合中风的患者,建议在症状开始
后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
2. 脑血管造影,对于颅内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等复杂情况,建
议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为中风,应立即入院治疗。
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定期翻身和压迫深呼吸
2. 防止误吸,口腔护理包括口腔卫生和吸痰
改善脑血流灌注
1. 使用神经保护剂,如硫辛酸和维生素B组
2. 血压控制必须适度,减轻脑水肿和脑出血风险
特殊治疗
对于特殊情况,如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出血等,需要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特殊治疗,包括颅内压监测、外科手术等。
康复治疗
一旦患者病情稳定,应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认知训练等。
康复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疗效的重要手段。
结论
中风是一种严重疾病,对于患者的诊疗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本规范详细说明了中风的诊疗标准和治疗原则,为医生提供实用的操作指导,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中风诊疗方案
(2)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改善循环药物等。
(3)中医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四、预防与康复
1.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态平衡。
2.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
3.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4)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
3.后遗症期治疗
(1)继续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改善循环药物等。
(3)中医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四、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态平衡。
2.神经系统查体
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神经系统查体,观察是否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3.影像学检查
采用头颅CT或MRI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脑梗死或脑出血的病变部位和范围。
4.实验室检查
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
5.特殊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可进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了解血管状况。
2.神经系统查体: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神经系统查体,观察是否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3.影像学检查:采用头颅CT或MRI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脑梗死或脑出血的病变部位和范围。
4.实验室检查: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
5.特殊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可进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了解血管状况。
中医视角下的中风病诊疗手册
中医视角下的中风病诊疗手册
简介
中风病(Stroke)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本诊疗手册旨在从中医视角出发,介绍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病时,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 脉象:观察舌质、舌苔,测量脉搏等,以判断病情及病机。
2. 症状: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如半身不遂、言语不清、头晕等。
3. 病史:询问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治疗
中医治疗中风病时,常采用以下方法:
1. 温通络脉:选用一些温通药物,如川芎、桃仁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不足。
2. 祛痰化瘀:使用一些祛痰化瘀的药物,如三七、郁金等,以消除痰浊和血瘀,恢复脑功能。
3. 调理脏腑: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法,调理脏腑功能,增强体质。
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医治疗中风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个体差异: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都有所不同,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中风病时,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
3. 持之以恒:中风病是一种慢性病,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不能轻易放弃。
结论
中医在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诊疗手册介绍了中医视角下的中风病诊断和治疗方法,希望能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风中医诊疗常规
中风中医诊疗常规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
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
1 诊断1 .1诊断依据1 .1.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1 .1.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1 . 1.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
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1 . 1. 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
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1 . 1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1. 2证侯分类1 .2 .1中经络1 .2 . 1 .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言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1 .2 . 1 .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术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腻腻或黄腻,肺眩滑。
1 . 2. 1 .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1 . 2.1.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日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1 .2.1.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H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1 .2 . 2中脏腑1 .2 . 2 . 1 风火闭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刚抽搐,角弓反张。
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1 .2 . 2 .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
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1 .2 .2 .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
中风诊疗规范
xx(恢复期)诊断规范一、概括xx:是以蓦然昏扑,昏迷不醒,半身不遂,口眼倾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
病轻者,可无昏扑,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倾斜等症状。
xx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相像。
包含: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生、限制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辨证论治。
xx恢复期:一般是指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急救治疗,若神清,生命体征安稳,但仍遗有半身不遂,或肢体麻痹,患肢强痉而屈伸不利,语言不清,口舌不正等,渐进入中风恢复期,一般在脑血管病发病两周至 6 个月。
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为本科要点收治疾病,提议初期痊愈和踊跃痊愈治疗。
二、诊断标准1.病史:脑血管急性发病病史 2 周后,或中风后遗症期。
2.临床主证: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语言不利,偏身感觉异样3.兼次症:肢体麻痹,饮水发呛,共济失调,眩晕或头痛4.CT或 MRI 检查,可发现拥堵病灶或出血病灶以明确诊断。
三、分型诊治1、风痰瘀阻证主症: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痹,舌暗紫,苔圆滑,脉弦滑。
病机:风痰阻络,气血运转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方药:解语丹加减。
本方祛风化痰活络,治风痰阻于廉泉,舌强不语等。
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息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远志、菖蒲化痰宣窍,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
痰热偏盛者,加全瓜蒌、竹茹、川贝母、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平肝息风潜阳;烟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养阴润燥。
2、气虚络瘀证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纤弱,病机:气虚血瘀,脉阻络痹,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本方益气养血,化瘀通络,合用于中风恢复阶段,气虚血滞,而无风阳痰热,表现之半身不遂,口眼倾斜,或语言蹇涩之证。
黄芪补气以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经;地龙、牛膝引血下行,通络。
中风脑出血诊疗规范
中风脑出血诊疗规范中风(脑出血)中西医诊疗规范一、病名 1、中医病名:中风 2、西医病名:脑出血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症 2、发病急骤,病前多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常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诱发。
3、头部 CT:多可见出血灶(二)西医诊断: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 CT 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 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周至 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个月以上)(四)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1/ 3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五)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诊疗方案。
1、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
弦或弦数。
(2)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喎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头晕目眩。
舌红,苔白腻,弦滑。
(3)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口舌喎斜。
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黄燥,弦滑大数。
(4)阴虚风动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手足心热,肢体麻木,五心烦热,失眠,眩晕耳鸣。
舌红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弦细或弦细数。
(5)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言语不利,口舌喎斜。
面色胱白,气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
舌暗淡或瘀斑,苔薄白或白腻,细缓,或细涩。
中风诊疗及护理常规
中风诊疗及护理常规
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可以导致脑
部供血中断,造成脑细胞死亡。
因此,及时的诊疗和护理对于中风
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诊疗
中风的诊疗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评估: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症状、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出现中风的症状。
2. 影像学检查:包括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部是否受损以及受损的位置和程度。
这样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3.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血脂水平和糖尿病等风险因素。
4. 其他辅助检查:如心电图(ECG)等,有助于排除其他心血
管病因素。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会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护理常规
中风患者需要特别的护理和关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护理常规:
1.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旨在帮
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2. 病房护理:保持患者舒适、安全,定期监测体温、血压和呼
吸情况,及时处理并预防并发症。
3.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抗凝剂、抗
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等,以控制病情和预防再发。
4. 饮食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饮食计划,控
制体重、血压和血脂的水平。
5. 心理支持:中风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影响,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应对情绪和心理困扰。
以上是中风诊疗及护理常规的简要介绍,旨在提供基本的知识和指导,确保中风患者能够接受正确的诊疗和护理,促进康复。
请在实际操作中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科2010年中风(急性脑血管病)诊疗常规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于脑,以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甚至突然昏仆为主要临床表现。
以其发病骤然,变证多端,变化迅速,犹如风之善行而数变,又如石矢之中的,若暴风之急速,故类比而名“中风”,又称“卒中”。
西医称为急性脑血管病或脑卒中。
脑卒中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0%,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出血性脑卒中占20%,以脑出血最为多见。
一、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二、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脉络空虚,风痰入中证候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酸楚、拘急等,舌苔白腻,脉浮滑。
治法:疏表祛风,化痰通络方药:大秦艽汤秦艽10g 生石膏15(先煎)当归10g 白芍10g 生地10g 熟地10g川芎5g 白术10g 茯苓10g 黄芩10g 防风10g羌活5g 独活10g白芷10g 细辛3g 甘草3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2.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候头痛眩晕,腰酸耳鸣,突发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代表方镇肝熄风汤代赭石30g 牡蛎30g 龙骨15g 龟板15g 怀牛膝15g 白芍15g 玄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9g 茵陈9g 生麦芽9g 甘草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二)中脏腑1.闭证(1)阳闭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半身不遂,或对侧肢体拘急,抽搐,面红气粗,躁动不安,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有力。
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代表方羚角钩藤方羚羊角5g(另煎冲服)桑叶10g 川贝母12g 鲜生地15g 钩藤10g菊花10g 茯神10g 白芍10g 鲜竹茹15g 甘草3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2)阴闭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开,半身不遂,静而不烦,面白唇暗,四肢欠温,苔白滑腻,脉沉滑。
治法辛温开窍,除痰熄风代表方涤痰汤制南星5g 制半夏10g 石菖蒲5g 茯苓10g 炒枳实5g 陈皮5g 人参3g 竹茹5g 甘草2g 生姜3片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2.脱证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瘫软,目合口张,面色苍白,气息低微,或有鼾声,肢体冷汗,手撒遗尿,脉细弱或细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人参10g 制附子1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三)后遗症1.风痰瘀阻证候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紫暗,苔白滑腻,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制白附子3g 石菖蒲3g 远志5g 天麻10g 全蝎3g 羌活5g 胆星5g 木香3g 薄荷3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2.气虚络瘀证候半身不遂,痿软无力,面色无华,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涩。
治法益气行血,化瘀通络代表方补阳还五汤生黄芪60-120g 当归尾6g 赤芍5g 桃仁5g 红花5g 地龙5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3.肝肾亏虚证候半身不遂,偏侧肢体僵硬拘挛变形或软瘫而肌肉日渐萎缩,言语不利,舌红或淡红,脉细数或沉细。
治法滋阴补阳代表方地黄饮子熟地10g 巴戟天10g 山茱萸10g 石斛10g 肉苁蓉10g 制附子5g 五味子3g 官桂5g 茯苓10g 麦冬5g 菖蒲3g 远志5g 生姜3片,薄荷2g 大枣3枚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三、针灸治疗1.选穴定位1)主穴:头穴:百会穴,头部运动区(百会前一寸至悬厘穴的连线)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昆仑。
2)随证加减: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痹阻经络加丰隆、风池;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足三里、天枢;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
3)随症加减:口眼歪斜加地仓透颊车、下关、地仓;头痛加双风池;尿便障碍病人加四神聪透百会;吞咽困难加廉泉、金津、玉液、海泉;失语加风府透哑门;感觉障碍加络却透承灵透悬厘。
2 针刺方法(1)头穴:百会穴,头部运动区。
百会(定位):同前取穴法:同前太阳(定位):同前取穴法:同前百会穴前一寸与透悬厘穴连线平均分五段,依次分别针五针,首先与皮肤呈30度角刺到皮下帽状腱膜下,然后与皮肤呈15度角平头皮下刺入1.0寸。
操作:百会前一寸-悬厘穴连线平均分五段,从百会前一寸向悬厘穴依次分别针五针,首先针尖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时,针尖向悬厘穴,使针与头皮平行快速刺入1.0寸,(2) 感觉障碍取穴:感觉区。
(3) 失语病人取穴:风府透哑门风府(定位):在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中。
取穴法:正坐,头稍仰,使项部斜方肌松弛,从项后发际正中上推至枕骨而止即是本穴。
哑门(定位):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取穴法:先定风府穴,再于风府下0.5寸取本穴。
操作:于风府穴处,针尖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时,针尖向哑门穴,使针尖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刺入1.0寸。
(4) 面瘫病人取穴:地仓透颊车、下关地仓(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取穴法:两目直视,瞳孔垂线与口角平线的交点处,上直巨寥。
或口角旁,当鼻唇沟延线上。
颊车(定位):在侧面部,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
取穴法:沿下颌角分角线上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处,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并有酸胀感。
下关(定位):在侧面部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
取穴法:闭口,颧弓中点(约耳屏前一横指)下员缘凹陷处,上关直下。
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操作:于地仓穴处,针与皮肤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皮下时,针尖向颊车穴,使针于皮下平行快速刺入1.0寸。
于颊车穴处,针与皮肤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皮下时,针尖向地仓穴,使针于皮下平行快速刺入1.0寸。
于下关处,直刺1.0寸。
(5) 吞咽困难病人取穴:廉泉、金津、玉液、海泉、风府、双风池、双翳风等廉泉(定位):再颈部,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中。
取穴法: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取穴。
金津、玉液(定位):在口腔内,当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取穴法:张口,舌上卷,于舌下面系带两侧静脉上取之。
海泉(定位):在口腔内位于舌下面,舌系带中央点。
取穴法:张口,舌上卷,于舌下面系带中央点取之。
翳风(定位):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凹陷中。
取穴法:头稍旋向对侧,耳垂向前折叠,乳突尖前方凹陷处取穴。
操作:于廉泉穴处,针尖向风府穴方向快速将针刺入0.8寸,快速手法后出针不留针。
于金津、玉液、海泉穴处,实施点刺。
于医风穴处,针尖平行于外耳道方向针刺0.8寸。
风府、双风池穴操作同前。
6、持针姿势: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持针须有力,不可以手指接触针身,以免污染。
针灸科对中风诊疗常规的分析优化总结2010年我科室自2007年建科,并于2008年建立中风专科以来。
制定了中风的诊疗常规,在临床上运用两年时间,收到满意的疗效。
2010年全年治疗中风患者65例,总治疗有效率达85﹪,治愈率达70﹪,疗效较满意。
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并派医师在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现就其诊疗常规进行分析优化总结。
其优点为:采用2010年中风诊疗常规治疗中风病人65例。
其中中风后单纯存在肢体偏瘫的患者(无言语障碍、神志变化、尿便障碍的患者)运用上述诊疗常规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疗效满意,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其缺点为:1.应注重西医治疗在中风急性期的作用。
急性期可给与营养脑细胞,保护脑组织及对症支持治疗; 2.对肢体功能障碍伴随有言语障碍,尿便障碍,口眼歪斜的患者疗效欠佳。
口眼歪斜在加地仓透颊车、下关、地仓;等治疗的基础上可以加拔火罐,艾灸地仓、颊车等;尿便障碍病人除加四神聪透百会外,可以加中极、关元、气海等穴。
刺法:使针感传递到前阴或后阴为宜;失语除加风府透哑门外,还可以廉泉齐刺,配合风府,哑门疗效更佳。
我科室人员将积极发挥中风诊疗方案中的优点,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派送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针灸技术。
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提高临床治愈率。
针灸科2011年中风(急性脑血管病)诊疗常规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于脑,以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甚至突然昏仆为主要临床表现。
以其发病骤然,变证多端,变化迅速,犹如风之善行而数变,又如石矢之中的,若暴风之急速,故类比而名“中风”,又称“卒中”。
西医称为急性脑血管病或脑卒中。
脑卒中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0%,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出血性脑卒中占20%,以脑出血最为多见。
一、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二、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脉络空虚,风痰入中证候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酸楚、拘急等,舌苔白腻,脉浮滑。
治法:疏表祛风,化痰通络方药:大秦艽汤秦艽10g 生石膏15(先煎)当归10g 白芍10g 生地10g 熟地10g川芎5g 白术10g 茯苓10g 黄芩10g 防风10g羌活5g 独活10g白芷10g 细辛3g 甘草3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2.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候头痛眩晕,腰酸耳鸣,突发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代表方镇肝熄风汤代赭石30g 牡蛎30g 龙骨15g 龟板15g 怀牛膝15g 白芍15g 玄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9g 茵陈9g 生麦芽9g 甘草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二)中脏腑1.闭证(1)阳闭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半身不遂,或对侧肢体拘急,抽搐,面红气粗,躁动不安,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有力。
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代表方羚角钩藤方羚羊角5g(另煎冲服)桑叶10g 川贝母12g 鲜生地15g 钩藤10g菊花10g 茯神10g 白芍10g 鲜竹茹15g 甘草3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2)阴闭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开,半身不遂,静而不烦,面白唇暗,四肢欠温,苔白滑腻,脉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