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十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十一
腊彝者,即石甸北松子山北曲之脉,其脊度大石头而北接天生桥,其东垂之岭,与枯柯山东西相夹。
永昌之水,出洞而南流,其中开坞,南北长四十里,此其西界之岭头也。
有大小二腊彝寨,大腊彝在北岭,小腊彝在南岭,相去五里,皆枯柯之属。
自大石头分岭为界,东为顺宁,西为永昌,至此已入顺宁界八里矣。
然余忆《永昌旧志》,枯柯阿思郎皆二十八寨之属,今询土人,业虽永昌之产,而地实隶顺宁,岂顺宁设流后畀之耶?又忆《一统志》、《永昌志》二者,皆谓永昌之水东入峡口,出枯柯而东下澜沧。
余按《姚关图说》,已疑之。
至是询之土人,揽其形势,而后知此水入峡口山,透天生桥,即东出阿思郎,遂南经枯柯桥,渐西南,共四十里而下哈思坳,即南流上湾甸,合姚关水,又南流下湾甸,会猛多罗即勐波罗河,而潞江之水北折而迎之,合流南去,此说余遍访而得之腊彝主人杨姓者,与目之所睹,《姚关图》所云,皆合,乃知《统志》与《郡志》之所误不浅也。
其流即西南合潞江,则枯柯一川,皆首尾环向永昌,其地北至都鲁坳南窝,南至哈思坳,皆属永为是,其界不当以大石头岭分,当以枯柯岭分也。
由岭头东南直下者三里,始望见江水曲折,南流川中。
又下三里,乃抵江上。
有铁锁桥横架江上,其制一如龙江曲尺,而较之狭其半。
其上覆屋五六楹,而水甚急。
土人言,桥下旧有黑龙毒甚,见者无不毙。
又畏江边恶瘴,行者不敢伫足。
云其南哈恩坳更恶,势更甚于潞江,岂其峡逼而深坠故耶?
其水自阿思郎东向出石崖洞,而西南入哈思坳峡中者,即永昌峡口山入洞之下流也。
按阿思郎在腊彝北二十里,其北有南窝都鲁坳,则此坞极北之回环处也。
逾岭而北,其下即为沧江东向之曲。
乃知罗岷之山,西南下者尽于笔架,直南下者尽于峡口山,东南挟沧江而东,为都鲁南窝北脊,山从其东复分支焉。
一支濒江而东;一支直南而下,即枯柯之东岭也,为此中分水之脊,迤逦由湾甸、都康而南界澜沧、潞江之中,为孟定、孟艮诸彝,而直抵交趾者也。
其濒江东去之支,一包而南,为右甸,再包而南,
为顺宁、大侯即今之云州。
焉。
是坞南北二坳北都鲁,南哈恩。
相距四五十里,甚狭而深。
濒江两岸俱田,惟僰bó古代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彝、儸儸居之,汉人反不敢居,谓一入其地即“发摆”恶性虐疾,寒战头疼也。
故虽有膏腴而让之彝人焉。
渡桥沿江东岸,西南至哈思坳,共四十里而至亦登;沿江东岸,东南逾冈入峡,六十里而至鸡飞,余初闻有热水溢于石盘中,盘复嵌于台上,皆天成者;又一冷水流而环之,其出亦异。
始以为在亦登;问道亦登,又以为在鸡飞;问道鸡飞,又以为瘴不可行,又以为茅塞无路,又以为其地去村迟,绝无居人,晚须露宿。
余辗然曰:“山川真脉,余已得之,一盘可无问也。
”遂从东大路上坡,向枯柯、右甸道。
始稍北,遂东上一里,而平行西下之冈,三里,有墟茅三四在冈头,是为枯柯新街。
又东一里,有一树立冈头,大合抱,其本挺植,其枝盘绕,有胶淋漓于本上,是为紫梗树,其胶即紫梗也即紫胶,可制漆,初出小孔中,亦桃胶之类,而虫蚁附集于外,故多秽杂云。
冈左右俱有坑夹之,北坑即从冈盘窟下,南坑则自东峡而出。
于是南转东盘北坑,又半里转东,半里抵东峰下,乃拾级上跻。
三里,始登南突之岭,始望见南峡两山壁夹,自东而西,从此西出,则盘壑而西注于江桥之南,同赴哈思之坳者。
乃知其山之度脊,尚在岭之东上,不可亟问也。
此坡之上即为团霸营,盖土官之雄一方者,即枯柯之夜郎矣。
于是循南峡而东蹑,又一里,再登岭头,有一
家隐路南,其后竹树夹路。
从树中东行一里,稍转而北,盘一南突之坳,又向上盘坡而东,有大树踞路旁,下临西出之涧。
其树南北大丈余,东西大七尺,中为火焚,尽成空窟,仅肤皮四立,厚二尺余,东西全在,而南北俱缺,如二门,中高丈余,如一亭子,可坐可憩,而其上枝叶旁覆,犹青青也。
是所谓枯柯者,里之所从得名,岂以此耶?由此又东二里,折而北,上一坡,盘其南下之坳。
坳北有居庐东西夹峙,而西庐茅檐竹径,倚云临壑,尤有幽思。
其东有神宇踞坡间,闻鲸音鼓赛出绝顶间,甚异之。
有一家踞路南,藩门竹径,清楚可爱。
入问之,曰:“此枯柯小街也”。
距所上坡又二里矣。
于是又东沿北坡平上。
其南即西出深涧,北乃崇山,竹树蒙蔽,而村庐踞其端,东向连络不绝。
南望峡南之岭,与北峰相持西下,而荞地旱谷,垦遍山头,与云影岚光,浮沉出没,亦甚异也。
北山之上虽高,而近为坡掩,但循崖而行,不辨其崇坠;而南山则自东西坠,而尽于江桥之南,其东崇巚穹窿,高拥独雄,时风霾m ái空气中悬浮大量烟、尘的样子蒙翳,出没无定,此南山东上最高之峰,自北岭东度,再突而起者也。
沿之东行,南瞰深壑,北倚丛巚.又东二里有岐:一南下坞中,
为垦壑之道;一北上丛岭,为庐坡之居;而路由中东行,南瞰下坳,有水出穴间。
又东二里,下瞰南壑,有水一方倚北坡之上,路即由之北向而上,以有峡尚环而东也。
北上里余,又转而东,盘北坳而东上坡,屡上不止,又七里而至中火铺。
其坡南突最高,中临南峡之上,峡脊由其东南环而西下。
于坡之对崖,南面复耸一峰,高笼云雾间,即前所望东畔穹窿之顶也。
自枯柯江桥东沿峡坡迤逦而上,约三十里矣。
踞坡头西瞰江桥峡中,其水曲折西南下,松子山北环之岭,东北而突为腊彝之岭,峡南穹窿之峰,又南亘分支西绕,横截于江桥坞之南,西至哈思坳。
坳之南复有小支,自腊彝西南湾中东突而出,与横截坞南之山凑,西南骈峙如门。
门内之湾,即为哈思坳,门外又有重峰西障,此即松子山南下之脊,环石甸于西者也。
自此坡遥望之,午雾忽开,西南五十里历历可睹。
坡之东有瓦室三楹,踞冈东南,两旁翼以茅屋,即所谓中火铺。
有守者卖腐于中,遂就炊汤而饭。
及出户,则浓雾自西驰而东,其南峡近岭俱不复睹。
东下半里,渡一脊,瞰其南北二峡,环坠如阱,而丛木深翳,不见其底,当犹西下而分注江桥南北者也。
其脊甚狭,度而东,复上坡,山雨倏至。
从雨中涉之,得雨而雾反霁。
一里余,盘崖逾坳,或循北峰,或循南峰,两度过脊,始东上。
沿北坡而东,一
里余,又涉一南突最高之岭,有哨房一龛踞其上,是为瓦房哨。
于是南临南峡,与峡南穹窿之顶平揖而对瞰矣。
至是雨晴峰出,复见峡南穹顶直南亘而去,其分支西下者,即横截坞南之冈,西与哈思坳相凑成门者也。
穹顶东环之脉,尚从东度,但其脊稍下,反不若西顶之高,皆由此北坡最高之岭,东下曲而度脉者。
始辨都鲁坳东所分南下之脊,至此中突,其分而西者,为中火铺、枯柯寨之岭,其曲而东降者,度脊南转西向而突为穹窿之顶。
此分水之正脉也。
由瓦房哨东下半里,复东度脊,始见北峡坠坑,为东北而下右甸之上流,是北水之所分也,而南水犹西下南峡。
又东度两脊,穿两夹岭,一里,复盘南岭之阴而上。
其处深木丛篁,夹坡笼坳,多盘北坑之上。
又一里,南转而凌其西下之坳,始逾南峡上流,从其东涉冈东上,始逾南渡之脊,此分水正脉所由度而西转者也。
又东一里,有草龛踞北冈,是为草房哨。
从其东又东北下一里,稍转而东南半里,有脊又南度而东转,此右甸南环之岭所由盘礴者也。
于是东向而下二里余,下度一曲,有小水北下成小溪,小桥横涉之。
又东逾一冈,共下四里,始南峡成溪,遂望见右甸城在东坞中,有岐从东北坡去,而大道循南峡东向平下。
二里,南峡中始有村庐夹坞,舂杵之声相应。
又南三里,遂出坡口。
乃更下一里而及坡麓。
路由田塍中东南行,望见右甸之城,中悬南坡之下,甸中平畴一围,聚落颇盛。
四面山环不
甚高,都鲁坳东分之脉,北横一支,直亘东去,又南分一支,南环右甸之东;草房哨南度之脉,东环右甸之南,从甸南界东北转,与甸东界南环之支凑;甸中之水,东向而破其凑峡,下锡铅去。
甸中自成一洞天,其地犹高,而甸乃圆平,非狭嵌,故无热蕴之瘴,居者无江桥毒瘴之畏,而城庐相托焉。
由塍中行,共四里,入其北门。
暮宿街心之葛店。
葛,江西人。
右甸在永昌东一百五十里,在顺宁西一百三十里。
其东北邻莽水之境,正与芦塘厂对;其西南邻鸡飞之境,正与姚关对。
其正南与湾甸对,正北与博南山对,正西与潞江安抚司对,正东与三台山对。
数年前土人不靖jìng平安,曾杀二卫官之莅其地者,今设城,以顺宁督捕同知驻守焉。
城不大而颇高,亦边疆之雄也。
初二日晨起,雾色阴翳。
方觅饭而夫逃。
再觅夫代行,久之不得。
雨复狎xiá更迭、交替至,遂郁郁作记寓中者竟日。
初三日雨复霏霏,又不得夫,坐邸楼郁郁作记竟日。
其店主葛姓者,乃市侩之尤,口云为觅夫,而竟不一觅,视人之闷以为快也。
初四日早雾而晴。
顾仆及主人觅夫俱不足恃,乃自行市中。
是日为本甸街子。
仍从北门内南转冈脊,是为督捕同知公署,署门东向,其南即往南门街,而东则曲向东门街,皆为市之地也。
余往来稠人中,得二人,一担往顺宁,一驼往锡铅,皆期日中至葛寓,余乃返。
迨午,往锡铅驼骑先至,遂倩之;而往顺宁者亦至,已无及矣。
乃饭,以驼骑行。
出东门,循南坡东向半里,涉东来之坞,渡小溪东,山冈渐折而东南行,四里,遂临东坞。
东坞者,右甸东南落水之坞尾也。
城北大甸圆而东南开此坞,南北西三面之水,皆合而趋之。
路临其西坡,于是南转二里余,又涉二东北注之坑,复依南麓东行二里余,上北突之嘴,则甸东之山,亦自北南环,与嘴凑峡,于是相对若门,而甸水由其中东注焉。
此甸中第一重东锁之钥,亦为右甸东第一重东环南下之分支,虽不峻,而蜿蜒山顶,地位实崇也。
逾嘴东稍下,凑峡之外,复开小坞而东,水由其底,路由其南坡之半。
又东二里余,有数家倚坡,北向坞而庐。
过此东南下,有水自南峡出,涉之,上其东坡,遂循坡之南峡东南上,水流其冈北,路由其冈南,于是始不与水见。
又东南循冈三里,盘一北下之坳而上冈头,是为玉壁岭。
其岭自南北突,东西俱下分为坑,有两三家驻峰头。
时日尚高,以前路无可止,遂歇。
初五日平明起,饭而行,宿雾未收。
下其东坑,涉之,复东南上一里,又循东来之峡,而行夹冈之南。
东向四里,度其北过之脊,仍循峡东下,行夹冈之南。
二里余又稍下,涉北出之水,又循东来之峡,而行夹冈之南。
东向二里,复度其北过之脊,于是从脊北东行之支,东向行其上。
半里,有两三家夹道,是为水塘哨。
由此东南行山夹间,五里,始坠坡而下。
其右又坠一峡东下,其左路再随崖东下者二里,西临右峡之上。
而路左忽坠一坑,盘阱而下者二丈,有水沉其底,长二丈,阔八尺,而狭处仅二尺,若琵琶然,渊然下嵌。
左倚危壁,右界片栈,而外即深峡之下盘者,不知此水之何以独止也。
由其南又半里,而蹑嘴下坠者半里,左崖之端遂尽,而右峡来环其前。
还望左崖尽处,丛石盘崖,俨如花簇,而右崖西界大山,亦悬屏削于重树间,幽异之甚。
由峡底又东南行一里,其峡外束如门。
披门南出,稍转东而下坡,半里,有水自东曲而西,大木横架其上,南度之,是为大桥。
桥下水即右甸下流即今之右甸河,东行南转,至是西折过桥,又盘西崖南去,已成汤汤之流。
桥南沿流之峡,皆随之为田,而三四家倚桥南东坡上,有中火之馆。
此右甸第二重东锁之钥,亦为右甸东第二重东环南下之分支,与东南行大脊右甸相对成峡,夹溪南去者也。
由桥南即蹑东南坡而上,水由峡直南去,路蹑坡东南升。
一上者二里,凌岭头。
西望夹溪之山,稍南有破峡从西来者,即水塘哨西下之水也;其南夹水一支,亦至是东尽,而有寨盘其上焉;其又南一支,嶙峋独耸,上出层峦,是为杜伟山。
此乃右甸南东来之正脊,自草房哨度脉至此,更崇隆而起,转而直南去,而东夹此溪,其脊乃东南下老龙,自云州南下,分澜沧、潞江之脊,而直下交南者也。
所望处尚在寨盘顶之东北,从此更夭矫南向,夹溪渐上,又二里而隔溪与寨盘之顶对。
又二里,降坡南下,穿坳而东,见其东又坠为小坑,路下而涉之。
一里,又南逾东坡西环之坳。
又一里,有数家倚东坡而居,其东又有一溪自东北来,环所庐之坡而注西峡,西峡水自北南下,与此水夹流而合于坡南。
此坡居庐颇盛,是为小桥,正西与杜伟山对。
遥望杜伟山自西北来,至此南转,其挟臂而抱于西南者,皆湾甸州之境,水亦皆西南流;其北峡与寨盘
之顶夹而东出者,皆顺宁之境,水皆东南流。
则此山真一方之望,而为顺宁、湾甸之东西界者也。
饭于村家,大雨复至。
久而后行,由坡东下,渡北来之溪,小石梁跨之。
所谓小者,以别于大溪之桥也。
复东南上,隔溪对杜伟山而南,下瞰西峡之底,二流相合,盘壑南去。
此山为右甸东第三重东环南下之分支,为锡铅之脉者也。
南五里,或穿岭而左,见岭东近峡坠坑,其远峰又环峙而东,又或分而南;穿岭而右,见岭西近峡,西溪盘底,杜伟骈夹。
如是二里,乃坠其南坡,或盘壑西转,或蹑坳东折,或上或下,又五里,有两三家当坳而庐,是为免威哨。
于是再上其东坡,则东西壑皆可并睹矣。
西壑直逼西麓而长,以杜伟西屏也;东壑遥盘东谷,其下丛沓,而犹不见底。
其东北有横浮一抹者,此挟江澜沧而东南之岭也;其正东有分支南抱者,此中垂而为顺下之脉也。
从岭渐下,或左或右,岭脊渐狭。
四里,始望见东坞有溪,亦盘折其底,与西峡似;而西界外山,自杜伟顶南,其势渐伏,又纡而南,则东转而环其前;东界外山则直亘南向,与东转前环之岭凑。
问东西峡水,则合于锡铅之前,而东南当凑峙之峡而去。
问顺宁之道,则逾东界之岭而行;有道逾前山
南环之岭者,为猛峒道,从猎昔、猛打渡江而至兴隆厂者也。
于是从冈脊转东行。
其脊甚狭,又二里,西峡之溪直逼南麓下,而东峡溪亦近夹,遂如堵墙上行。
又东二里,又东南下者二里,坡尽而锡铅之聚落倚之。
此右甸东分支南下第三重之尽处也。
其前东西二溪交会,有温泉当其交会之北涘sì水边,水浅而以木环其四周,无金鸡、永平之房覆,亦无腾越、左所之石盘,然当两流交合之间而独有此,亦一奇也。
是日下午至驼骑,税驾逆旅,先觅得一夫,索价甚贵,强从之,乃南步公馆,即锡铅驿也。
按《旧志》作“习谦”。
土人谓出锡与铁,作“锡铅”。
返饭于肆,亟南由公馆侧浴于温泉,暮返而卧。
【译文】
己卯年(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初一日我自小猎彝向东下山。
猎彝,就是石甸北面的松子山往北曲绕的山脉,它的山脊延伸到大石头后往北接到天生桥,它东垂的山岭,与枯柯山东西相夹。
永昌的水,出洞后往南流,其中是开阔的山坞,南北长达四十里,此地是山坞西
面一列山的岭头。
有大、小两个猎彝寨,大猎彝在北岭,小猎彝在南岭,相距五里,都是枯柯的属地。
从大石头的分水岭为界,东边是顺宁府,西边是永昌府,到此地已进入顺宁府地界八里了。
不过我回忆永昌的旧志书,枯柯、阿思郎都在二十八寨之列,今天询问当地人,已虽是永昌府的产业,但地方实际上隶属于顺宁府,莫非是顺宁设流官后划给它的吗?又回忆《一统志》、《永昌志》两书,都说永昌的水向东流入峡口,流到枯柯后向东流下澜沧江。
我考察《姚关图说》,已怀疑这种说法。
到这里向当地人打听此事,收揽地理形势,然后了解到此水流入峡口山山下,穿流过天生桥,就向东流出阿思郎,于是往南流经枯柯桥,渐往西南,共四十里后下流到哈思坳,马上往南流到上湾甸,会合姚关的水流,又向南流到下湾甸,会合勋多罗河水,而潞江的水流向北折后迎着它流来,合流后往南流去。
这种说法我遍处查访后在猎彝姓杨的房主人处得到它,与眼睛所见到的,《姚关图》所说的,都合得起来,才知道《一统志》与《郡志》的错误不浅。
它的流向如果在西南与潞江合流,那么枯柯的整条河流,都是首尾向永昌环绕,此地北边到达都鲁坳南窝,南边到达哈思坳,都属于永昌才对,顺宁与永昌的分界不应以大石头岭来划分,应当以枯柯岭来划分了。
由岭头向东南一直下走三里,这才望见曲折的江水,往南流淌在平川中。
又下走三里,这才抵达江上。
有铁锁桥横架在江上,它的形制完全同龙川江的曲石桥一样,但比它窄了那么一半。
〔桥上覆盖
着五六间屋子,但水流非常急。
当地人说,桥下旧时有条黑龙,非常毒,见到的人没有不死的。
又畏惧江边恶性的瘴气,走路的人不敢停脚‘说是它南边的哈思坳更猛烈,毒势更比潞江厉害,难道是那里的峡谷狭窄而且深深下坠的缘故吗?〕那江水是自阿思郎石崖的洞穴中向东流出,而后往西南流入哈思坳峡中的,这就是永昌峡口山下流入洞中的下游了。
据考察,阿思郎在猎彝北边二十里,它北面有南窝都鲁坳,是此处山坞极北边的回绕之处。
越到岭北,山下就是澜沧江向东弯曲之处。
这才知道罗眠山的山脉,往西南下延的在笔架山到了尽头,一直往南下延的在峡口山到了尽头,东南延伸的傍着澜沧江往东,成为都鲁坳南窝北面的山脊,山从它的东面重又分支。
一条支脉濒江往东延;一条支脉一直往南下延,就成为枯柯的东岭了,是这一带分水的山脊,透迄由湾甸、都康往南延,隔在澜沧江、潞江的中间,是孟定、孟良诸地的彝人区域,而后直达交趾。
那濒江东去的支脉,一条向南围绕,成为右甸,再次向南围绕,成为顺宁府、大侯州。
〔就是今天的云州。
〕这个山坞南北的两个山坳〔北面的是都鲁坳,南边是哈思坳。
〕相距四五十里,非常狭窄而且很深。
濒江两岸全是农田,唯有焚彝、课锣居住在这里,汉人反而不敢居住,说是一进入此地就“打摆子”,〔发冷发抖头疼。
〕所以虽有肥沃的土地却把它让给了彝人。
过桥后沿江西岸走,往西南到哈思坳,共四十里后到亦登;沿江东岸,向东南越过山冈走入山峡,六十里后到鸡飞。
我最初听说有热
水从石盘中溢出,盘子又嵌在平台上,都是天然形成的;又有•条冷水环绕的它流淌.冷水的流出也很奇异开始以为是存亦登;问去亦登的路,又认为是在鸡飞;间去鸡飞的路,又认为有瘴气不可行,又认为茅草阻塞无路可走,又认为那地方离村庄远,绝无居民,晚上必须露宿。
我辗然而笑说:“山川的真实脉络,我已得到了,一处石盘可以不必管了。
”于是从东边的大路上坡,走向去枯柯、右甸的路。
开始时稍向北,于是向东上走一里,而后平缓行走在往西下垂的山冈上。
三里,有集市茅屋三四间在冈头,这是枯柯新街。
又往东一里,有一棵树立在冈头,大有合抱,树干挺直,树枝盘绕,有胶湿淋淋的沾在树干上,这是紫梗树,它的胶就是紫梗了,最初从小孔中流出来,也是桃胶之类,但虫子蚂蚁附着聚集在外边,所以杂物脏东西很多。
山冈左右都有坑谷夹住它,北面的坑谷就从山冈往下盘绕成洞窟,南面的坑谷则从东面的山峡中出去。
于是由南转向东盘绕北面的坑谷,又走半里转向东,半里抵达东峰下,就沿石阶上登。
三里,开始登上南突的山岭,这才望见南边山峡两侧的山墙壁样相夹,自东延向西,从此处向西出去,则是盘绕的壑谷向西注入到江桥之南,一同奔向哈思坳的水流。
才知此山延伸的山脊,还在山岭之东的上方,不可急着去考察它。
此坡之上就是团霸营,大概是土官称雄的地方,这就是枯柯的夜郎国了。
从这里沿南边的山峡往东上登,又走一里,再次登上岭头,有一户人家隐藏在路南边,屋子后边竹丛树木夹路。
从树林中往东行一里,稍转向北,绕过一个南突的山坳,又向上绕着山坡往东,有棵大树盘踞在路旁,下临西边流出的山涧。
此树南北大一丈多,东
西大七尺,中间被火焚烧,全部成了空洞,仅有树皮四面立着,厚二尺多,东西两面全,部在,可南北两面都缺着,如两道门,门中高一丈多,如一座亭子,可以坐下休息,然而树上枝叶往四旁下覆,仍是青青的。
这就是所谓枯柯的地方,里名得名的缘由,难道是由于此树吗全由此又向东二里,折向北,上了一坡,绕过那南下的山坳:山坳北边有居民房屋东西两面夹峙,而西边的房屋是茅草屋,竹丛小径,靠着白云下临壑谷,尤其富于幽雅的意味。
它东边有神殿盘踞在坡上,听见祭神的钟鼓声飘出于绝顶间,感到十分奇怪。
有一家人高踞在路南,篱笆门前竹丛小径,清雅可爱。
入门问路,说:“此地是枯柯小街。
”距所上的坡又有二里地了。
于是又往东沿北坡平缓上走。
坡南就是西边流出来的深涧,北面是高山,竹林树木密蔽,而村庄房屋高踞在坡头,面向东方连接不断。
望南面峡谷南边的山岭,与北峰相持向西下延,而荞麦旱谷地垦遍山头,与云雾的光影,相互沉浮出没,也是十分奇异。
北山之上虽然高,但近处被山坡遮住,只是沿着山崖走,辨不出它的高处深处;可南山却自东往西下坠,而后在江桥之南到了尽头,它东面弯隆的高峰,高高拥立,独自称雄,此时山风夹尘土一片迷茫,出没不定,这是南山东面上方最高的山峰,从北岭往东延伸,两次突起的山峰。
沿着它往东行,南边下瞰深壑,北面紧靠成丛的山峰。
又向东二里有岔路:一条往南下到山坞中,是去壑谷中垦种的路;一条向北上登成丛的山岭,是有居民房屋的山坡;而路由中间向东行,向南俯瞰下方的山坳,有水从洞穴间流出。
又往东二里,下瞰南边的壑谷,有一池水依傍在北坡之上.,路就经由水池向北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