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主题

合集下载

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主题

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主题
a l e eo me t b e d v lp n .
Ke r s r rlb s d c t n;r fr n e eo me t e c u t sd o s u t n;e u a o rs s i a l e e o me t y wo d :u a a i e u ai c o e m a d d v lp n ;n w o n r ie c n t ci o y r o d c t n f u t n b ed v lp n i o a
展教 育这 一战略 主题 来解决影响农村教 育改革 与发展 的一 系列 问题 , 而促进 农村经济社会 可持 续发展 。 从
关键词 : 农村基础教育 ; 改革与发展 ; 新农村 建设 ; 可持 续发展教 育
中图分类号 :7 G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7 3 2 1 )3—04 — 10 — 3 X(0 0 0 11 0 4
a d n w n e t e o t e r r lb i d c t n rf r a d d v lp n .T i r q r st a h ce t c c n e to e eo me t n e i c ni st u a a c e u ai eo m n e e o me t h s e ui h t e s in i o c p f v l p n v h s o e t i f d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 Ju a fG i o o nlU i rt Sca Si c ) or l uz uN u a nv sy( oi ce e n o h ei l n
21 00年第 3期 ( 总第 14期) 6
论可持续发展教 育是农村基 础教育 改革与发展 的新主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导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着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同时涉及到多种问题,包括资源利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等。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可持续发展,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来,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可持续发展教育,从教育角度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导向,通过教育手段和方式,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人才。

可持续发展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

它涵盖了许多学科,包括经济学、环境科学、社会学、哲学等等。

可持续发展教育主张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各级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论和应用,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全球性的教育,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乃至成人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内容,还包括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

它现在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框架》。

二、为什么需要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人才。

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应该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利益。

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还能够让人们了解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

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但是它可以带来长远和积极的影响。

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人才,他们不仅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打下坚实基础,还能够为社会、环境和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三、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1、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行动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更是一种思维和行动能力的培养。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目标
基础教育改革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具有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
重要性
基础教育改革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 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
通过改革,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 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国家和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与实践
应用
教育信息化在基础教育中应用广泛,如在线课程、数字化教 材、网络教学平台等,这些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便 捷的学习方式。
实践
各地中小学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如翻转课堂、混 合式教学等,这些实践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经 验。
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
虽然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应用表面 化、教学资源质量不高等问题。
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发展 活动,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4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
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数字化校园 等。
趋势
未来,教育信息化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 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学生提供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学习体验。
部分教师学历、专业素质 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工作负担过重
部分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 学任务和额外工作,影响 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增加教师数量

赋能未来:乡村教育振兴与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赋能未来:乡村教育振兴与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赋能未来:乡村教育振兴与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教育作为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长期以来,受限于资源和环境,乡村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实现乡村教育的振兴不仅关乎千千万万农村孩子的命运,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确保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基础。

目前城乡之间、乡村内部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显著差异,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城市。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充实教学设备,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如远程教育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

当前,乡村学校普遍面临师资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可通过建立更为完善的师资培养与激励机制,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并提供定期培训与交流机会,提升乡村教师的整体水平。

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同样至关重要。

乡村教育应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入更多与农业生产、乡村文化相关的课程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采用项目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社区和家庭的参与不可忽视。

乡村教育振兴需要形成社会合力,鼓励社区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社区文化活动等,增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须贯穿始终。

乡村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还应展望未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

乡村教育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师素质、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加强社区和家庭参与以及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有理由相信,乡村教育能够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文化支撑,共同迈向繁荣、宜居、和谐、美丽的乡村未来。

四个教育 主题教育内容

四个教育 主题教育内容

四个教育主题教育内容教育是每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

四个教育主题教育内容,旨在强化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与理解,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这些教育主题的内容: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而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它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平,还非常关注其人格品质、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不追求单一的成绩指标,而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责任感等素质为目标。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需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此外,评价方式也应更加多样化和全面化,突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改善与进步。

二、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是构建公平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一环。

尽管城市地区拥有较好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但乡村地区的教育滞后问题仍然存在。

因此,应该重视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首先,完善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需要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城市和乡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经验共享。

此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也很重要。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线课程等方式可以将优质资源输送到乡村学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之一。

面对当前劳动市场快速变化的挑战,职业教育应紧密结合产业需求进行调整与更新。

首先,职业学校及相关机构需要积极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并适时调整各类专业设置。

这样既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又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其次,职业教育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训基地或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工作经验和技能。

最后,还需要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

为职业教育毕业生提供升学通道,进一步提升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空间。

四、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是指不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区等因素,每个人都有权享受到适合自己需求的教育。

建立平等和包容的全民教育体系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2022年教育发展主题

2022年教育发展主题

2022年教育发展主题2022年教育发展主题:创新、包容与可持续导言:2022年将是教育领域迎来全新机遇与挑战的一年。

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全球教育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改革需求。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教育的本质也在与时俱进。

本文将探讨2022年教育发展的主题,包括创新、包容与可持续发展,以期为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启示与建议。

一、创新:引领未来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需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利用创新技术和方法,提供更加高效、个性化的教学。

2022年,我们需要加强对创新教育的投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让他们能够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和职业挑战。

一方面,教育机构应该引入先进的技术与资源,打造创新型学校和教育平台。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个性化地进行教学。

同时,学校应该重视跨学科的融合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此外,校企合作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引入实际工作经验和创新项目,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教育教育者需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引入项目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此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目标。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领导力等,以提高他们在未来职场中的竞争力。

二、包容:实现教育的平等与普及包容是2022年教育发展的另一个主题,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与多元化。

当前,全球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教育差距,包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性别之间等。

为了实现教育的包容性,我们需要打破种种壁垒,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获取优质教育的机会。

针对地区差距,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此外,政府还应该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

代 表大会颁布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义务教育 法》使 中国的基础教 , 育走上 了法制 的轨 道。1 9 9 3年中共 中央、 国务 院发布 《 中国教 育改革 和发展 纲要》 明确 了到 本世纪末 中 国基础教 育 的发展 ,
方向和基本方 针。19 9 9年初 国务 院批转 了教育部 制定 的< 面向
由地方 负 责 , 级 管理 的原则 ” 从而极 大 地调 动 了地方 各级 分 , 政府 。 其是县 、 尤 乡两级 政府办学 的积极性 。1 8 9 6年 全 国人 民
康 成长 。 也影响 到国家 的和谐稳 步发展 。因此 , 必须 以科学 发 展 观为指导 . 促进 农村基 础教育 的持续 、 康 、 健 快速发 展 。
“ 三农 ” 问题 的基 础 性工 程 。 提 高 学 发展 观 、 建 和谐 社会 的重 要 举 构 措 。农村 基础教育建 设将 直接影 响到 大多数儿 童青少 年 的健
央发布 的《 关于 教育 体制 改革 的决 定》 中提 出“ 实行 基础 教育

个 人能 够发 挥 自己的潜 力 、 造性 和 批判 精 神 , 创 以实 现 自
己 的抱 负 和获得幸 福 ,并成 为 一个有 益 的公 民和 生产 者 , 对
所属 的社会发展 贡献力量 ” 。
虽 然 我 国基础 教 育 发展 较 快 , 是 我们 还 应 看到 , 但 中国
的基础教 育特别 是农 村 的基 础教 育前 景 不容乐 观 , 存在 不 还 少 问题 . 这些 问题制约 了我 国基础 教育 的发 展 。归纳 起来 , 我 国农 村基础 教育 当前存在 的 问题 主要表 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胡 锦涛总 书记在党 的“ 十七 大” 报告 中提 出 。 “ 化教育 要 优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对农村教育进步的贡献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对农村教育进步的贡献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对农村教育进步的贡献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对农村教育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始终比城市相对匮乏。

但随着农村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逐渐改善,城乡教育差距在逐渐缩小。

其次,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提升农民素质。

农村居民大多从事农业劳动,相对文化知识较为匮乏。

而通过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农村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个人素质,为将来就业、创业等增加更多选择。

第三,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教育水平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通过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第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改变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

传统意义上,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相对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通过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农村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更好地融入社会大潮流,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促进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之一,而良好的基础教育可以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第六,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这些都是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通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农村居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七,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拓展农村学生的视野。

传统上,农村学生的视野受限于家庭和地域,了解的世界较为狭窄。

而通过接受更广泛的基础教育,农村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加强农村和城市的交流与融合。

教育是促进不同地区之间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可以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多机会,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方向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升,农村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并就如何实现这一发展提出建议。

一、加强基础教育的投入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一直面临着师资不足、设施落后等问题。

因此,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政府应该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提高薪酬待遇,提供更好的培训机会,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执教。

同时,还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投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

二、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就业观念的变化,职业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地位日益重要。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建设更多适应当地产业特点的职业学校。

同时,还应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农村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推进农村高中教育发展农村高中教育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目前,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应该加大对农村高中教育的投入,并改善其教学质量。

政府应当出台政策,鼓励更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向农村高中倾斜,提供更多的奖励和支持。

同时,还应加强农村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四、推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融合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融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政府应该加强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推动双方的互联互通。

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农村教育可借鉴城市教育的成功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加强农村教育的管理和评估农村教育的管理和评估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日常管理,加大对学校的评估力度,帮助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的评估体系,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六、提供更多的教育资助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普遍较为困难,教育资助是确保农村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资助的力度,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引言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强化人们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理解与责任感的教育理念。

它旨在通过教育提升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育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其核心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公平与包容,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这一理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类的长远利益。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意识:增强公众对于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使其了解个人行为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

2. 培养技能:帮助学习者掌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知识与技能,包括批判思维、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参与:激励个人及集体参与到可持续发展实践中。

鼓励学生在学校及所在社区发起与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教育方法与策略可持续发展教育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包括但不限于:1. 项目式学习:通过参与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学习者可以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

2. 跨学科教育: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环境科学的问题,还涉及经济、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跨学科的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者全面理解其复杂性。

3. 社区参与:通过与地方社区合作,学习者可以直面社区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培养他们的实践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实施途径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进行,如小学、中学、大学及终身教育。

实施的途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1. ** curricula 整合**:将可持续发展内容融入现有课程中,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强调生态保护,在社会科学课程中探讨社会公平。

2. 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将相关内容传递给学生。

教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教育也需要不断演进和改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教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一些促进可持续教育的关键要素。

1. 可持续教育的意义可持续教育是指能够满足现有需求,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不仅要追求经济增长,也要关注环境、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挑战。

2.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了实现可持续教育,我们需要确立以下目标:1) 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质量是可持续教育的基础。

我们需要发展和改进教育体系,提供全面、平等的教育机会,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学生。

2) 促进教育的包容性:可持续教育应该包括所有人,无论其性别、种族、背景或身体条件如何。

我们应该努力消除不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

3) 推动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教育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符合劳动市场需求的人才。

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环境。

4) 培养环境意识和可持续思维: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学生应该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他们在保护环境方面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3. 促进可持续教育的关键要素要实现可持续教育,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素:1) 教育政策和规划:政府应该制定明确的教育政策和规划,确保教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改善学校设施和教育资源的分配,提高教师素质。

2) 教育体系的改革:教育体系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和技术发展。

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传输知识。

3) 教师培训和发展: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需要接受持续的培训和发展,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

论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论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收稿 日期 :0 9— 3— 4 20 0 2
基金项 目: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 目《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 0 B 9 (7 1 )
作者简介 : 周晓兰( 94 ) 女 , 17 一 , 湖南洞 口人 , 硕士 , , 讲师 主要从事计算 机应用技术及信息管理研究 。
资源, 改革农村九年 基础教育 内容和方式 , 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问题 , 从而实现农村基础教 育的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 : 中国; 农村 ; 基础教育 ; 可持续发展
中 图分 类 号 : 78 4 G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4— 84 2 0 )5— 16— 3 17 5 8 (0 9 0 0 0 0
第 1 第 5期 卷 20 0 9年 1 0月
当 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 e r n a t e o ne o ay Ed c t n h o a d Prci fCo tmp r r u a i y c o
Vo .1 NO 5 1 .
Oc .2 o t o9
( ) 三 加快 发 展 农 村 基 础 教 育 是 缩 小 社 会 差 距 , 现 社 实 会 公 正 、 平 的 客 观 要 求 公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 程 , 一产业必 然从传统 的粗放 第 耕作走 向集约经 营 , 传 统的手工 劳 动走 向科技 农业 , 从 最 终实现高效 、 优质 、 产 、 高 生态农 业 。农业文 明向现代 文 明 的改变离不开 教育。迄今 为止 , 在人 类社 会发 展史 上 , 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农 村 基础 教 育 的可持 续 发展 对 于 农村 发

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摘要:中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究竟如何定位?乡村是否存在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农村基础教育的“受益者”参与政策生成的程度如何?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在贫困地区实施的一项以民为本的“民心工程”,是实现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科学决策。

一、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到20世纪末,我国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是,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截至目前,仍有10%的地区尚未“普九”,还有0. 9%的儿童没有学上, 11. 4%的少年没读初中,而他们绝大部分为农民的孩子。

即便在已“普九”的地区,农村中小学上学难问题还依然严重。

不少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艰苦,学校的教室、宿舍大多是年久失修的危房,课桌、板凳、讲台破旧,教室阴暗,师资短缺且质量偏差,教学理念陈腐,教材、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更令人忧心的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学龄儿童、青少年因贫困而中途辍学。

虽然自2003年国家在贫困地区实施“一费制”后,上学难和辍学问题略有好转,但对于农村许多贫困家庭来说, 这仍是个沉重的负担,义务教育对他们来说徒有虚名,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

二、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新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比较长足的发展。

进入本世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得以全面实现,农村教育得到加强。

但是,“我国农村教育还相当落后,农村教育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引起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客观上造成了教育差距依然存在。

浅谈农村教育的变化及发展方向

浅谈农村教育的变化及发展方向

浅谈农村教育的变化及发展方向南岳区拜殿中心学校谭婷摘要:教育是一盏灯,给学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教育是一泓清泉,给地区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教育是民生之本,国家之大计,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依赖于科技水平,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才,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因此教育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师角色、班级管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它的变化,也正是由于它的改变让我们预见了未来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引起了我们对它的关注和思索。

关键字:农村教育变化发展方向引言: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迅速,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因为这一政策,农村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片新的景象,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发展的道路与前景。

一、农村教育的变化是教育上的重大进步。

1、教学目标的转变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智育,也就是只注重知识的掌握,所有的教学都是为了考试,以至于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整天背着“差生”的包袱,被贬得一无是处,久而久之,他们就被老师遗忘在那荒凉的角落,厌学情绪高涨,甚至辍学,最终还是无法摆脱留在农村的命运,他们学到的只是书本知识,并不知道怎么运用于实际,这些孩子的个性特长基本上被抹杀了,连一些基本的技能操作都不会。

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完善的,不利于他们个性的释放。

时代在进步,教育也不会落后,经过时间的摸索,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从以往注重知识发展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目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如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古诗《竹石》,不仅要使学生弄明白其中的意思,还要学生搜集资料来深化课文的理解,并且要知道竹石象征的意义,以及扩展生活的事例来说明它的精神,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这样三维目标都达到了,教学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走出了一小步。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乡村基础教育改革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乡村基础教育改革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乡村基础教育改革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基础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改革任务。

乡村基础教育改革不仅关乎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也关系到整个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改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校外教育拓展、家校合作、学生评价体系、特教资源整合、教育公平、科技与教育、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等方面展开讨论乡村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促进乡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资源配置是乡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环。

当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较大,乡村学校教育设施水平和教学条件明显滞后于城镇学校。

要实现乡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保障乡村学校师资、教材、教学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充分配置,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提升乡村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乡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结构老化、素质不高、流动性大等问题。

因此,乡村基础教育改革需要重视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的建设,吸引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校园环境改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教学环境差等问题成为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因素。

在乡村基础教育改革中,应重视对乡村学校校园环境的改善,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和教学品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

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当前,乡村学校的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知识灌输,缺乏实践性、针对性和创新性。

乡村基础教育改革要注重设置与农村实际相符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

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举措。

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乡村基础教育改革中,应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校外教育拓展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及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变革的呼声。

本文将以全面分析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及措施为主题,旨在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基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对于个体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从经济、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来探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1. 经济层面:基础教育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优质的基础教育能够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只有加强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广度,才能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储备更多精英人才,保证国家的竞争力。

2. 社会层面:基础教育改革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具备良好基础教育的人才更容易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公平与普及也是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基石,通过改革使得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3. 个人层面:基础教育的改革将直接影响每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优质的基础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也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通过改革,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措施为了解决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下面从课程改革、教育资源均衡、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如下措施。

1. 课程改革: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应从学科知识向综合素质发展转变,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建立灵活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对传统单一考试成绩的过度追求。

2. 教育资源均衡: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减少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其了解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公正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可持续的行为,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做出贡献。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等方面阐述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一、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即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教育要注重教育的整体性,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要注重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促进,实现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课程设置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将相关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构建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课程体系。

具体而言,可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如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同时,应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避免重复交叉,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应注重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效果纳入评价范围,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三、教学方法可持续发展教育应注重实践性和参与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教学等。

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应加强与企业和社区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因此应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生态保护宣传活动、资源节约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其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教育均衡中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教育均衡中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教育均衡中的意义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育均衡则是实现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公正的关键所在。

在追求教育均衡的道路上,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教育,简而言之,是指教育人们如何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它涵盖了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知识和技能的公民。

首先,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我国,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

农村地区往往缺乏优质的教育设施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而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展教育活动。

例如,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开展农业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生态农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农业发展的关注。

这种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农村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其次,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先进的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面临诸多困难。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推广,可以引导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共享。

比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将优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输送到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让那里的学生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同时,鼓励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从而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再者,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在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弱势群体,如贫困家庭的孩子、残疾儿童等,他们在接受教育方面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包容和公平,主张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通过制定特殊的教育政策和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持,让这些弱势群体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f Gu iz hou Nor m alUn ivers it y(Soci al Science)2010年第3期(总第164期)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主题焦伟杰(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摘 要:教育部研究制定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给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动力。

这就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战略主题来解决影响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10)03-0141-04The N ew The m 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 evel op m ent i nRural Basic Educati on R efor m and Develop m entJIAO W ei jie(Co ll ege o fM arx is m and Educa ti on,Cap i tal N or m a lU n i versity,Be ijing100048,Ch i na)Abstrac t:The"N a ti ona l Long-ter m R efor m and D eve l op m en t P lan(2010-2020)(publi c dra ft),"wh i ch was stud ied and f o r mu lated by theM inistry o f Education,has a roused w i despread conce rn i n all sectors o f soc i e t y.It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 iti es and ne w i ncentives to the rura l basic education refo r m and deve lop m ent.T h i s requ ires that t he sc ientific concept o f deve l op m ent should be i n acco rdance w ith the requ irem ents of educati on f o r s usta i nab l e develop ment t hrough the them e of t h is strategy to ad dress the i m pact of rural refo r m and develop ment o f a range of iss ues,t hereby con tributi ng to rural econom ic and soc i a l sustai n able deve l op m ent.K ey words:rural basi c educati on;refor m and dev elopment;ne w coun try si de constructi on;educa ti on f o r sustainable deve l op m ent教育是常说常新的话题。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关乎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事业更涉及千家万户,关乎亿万群众切身利益。

2009年1月4日,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认真、及时研究制定的,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1]。

纲要的颁布,是对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两大战略的践行。

目前,教育部研究制定并正式公布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今后实施过程中会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新动力和新理念。

一、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新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比较长足的发展。

进入本世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得以全面实现,农村教育得到加强。

但是,∀我国农村教育还相当落后,农村教育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2]34。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引起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客观上造成了教育差距依然存在。

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教育管理落后、教育目标错位,农141*收稿日期:2010-04-10作者简介:焦伟杰(1983-),男,河南中牟人,首都师范大学200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村教师队伍素质偏低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

党的十七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的要求,协调城市和乡村的发展。

农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社会发展,推动农村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这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思想,都必须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深入到农民兄弟的内心,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因此,必须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教育优先得到发展。

二、影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比较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同时,这种教育差距反过来又加剧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加之我国农村人口多等特殊国情,农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农村基础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存在着∀背农#问题,教育目标错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办三令五申农村教育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办学方向直接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在办学方向上与国家文件的要求存在不相一致的地方,在实践中,学校教育∀背离#了农村。

一些学者也认为,当前农村教育的∀城市中心#取向严重[4],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建设农村所需要的人才的培养。

农村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依然把升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忽视了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农村发展的需要实际,专业技术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含量低,这就造成了大量无一技之长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待业,难以形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二)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县级财政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份额越来越大。

而∀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35%#[5]8-10。

当前普及义务教育,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当前教育部发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实际工资收入下降,导致优秀教师流失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最重要的能动的教育资源。

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事关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局。

目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高,许多优秀教师流入县城或其他发达地区。

近几年,通过教师的继续教育,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城镇教师队伍相比,素质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一方面,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低,智能结构不合理。

另一方面,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差。

通过教师的信息化建设,在城镇教师中已经普及了电脑知识,教师掌握了大量的电教化教学技术。

而在农村,许多教师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这就限制了教学的信息量,影响了教育的质量。

另外,农村教师普遍压力大。

∀学历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和升学教育、家庭承担的多种角色等,这些都给农村教师带来了心理负担#[5]8-10。

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教师人心不稳,致使许多优秀教师流失。

上述因素客观上造成了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主题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所做的工作报告,并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该 决定!指明农村发展方向是农村可持续发展。

在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基础142教育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整体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1984年10月,根据1983年联合国38届大会通过的38/161项决议,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完成了研究报告 我们的共同未来!。

此报告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那些∀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活动#[6]。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发展三大支柱。

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解决人口关系问题,即通过人口数量的趋于稳定和素质的提高实现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社会发展状态。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既是存在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育是在高层次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前提要对教育自身进行变革。

总之,农村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能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衡量其整体改革成败的最终标准。

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推进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的有效途径,正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全力以赴的事业。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是其核心问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从可持续发展运动成长起来的,这种理念将教育放入到全球化的视域之下,它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与环境、资源等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还涉及到社会科学、经济学,也包含文化问题,更关注伦理道德体系和价值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