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选) (2)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笫4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笫4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品读中华经典之美一、古诗三首的背景与意义1.1 古诗三首的选入背景《古诗三首》是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内容包括了《静夜思》、《春晓》和《将进酒》这三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这三首诗分别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和王昌龄之手,它们被选入课本,不仅是因为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因为这三首诗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可以启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1.2 古诗对学生的意义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培养自己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静夜思》的诗歌赏析2.1 诗歌背景《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现了诗人在夜晚孤独思念故乡的情感。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真挚的表达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咏物写景”、“抒怀写志”的艺术特色。

2.2 诗歌赏析诗歌开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明月光的描绘,展现了夜晚的寂静与清冷。

接着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月亮的倒映,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洁,深受人们的喜爱。

2.3 诗歌意义通过学习《静夜思》,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孤单寂寞和对故乡的深情思念,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春晓》的诗歌赏析3.1 诗歌背景《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该诗由七绝组成,以其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咏物写景、抒怀写志的特点。

3.2 诗歌赏析诗歌开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通过对春天天亮后的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接着诗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句,写出了春雨淅沥、花瓣飘落的场景,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变化多端的美丽风貌。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3课《古诗三首》(含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3课《古诗三首》(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三首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朝诗人,因此他们处于相同时期。

B.孟浩然是唐朝大诗人,有“诗圣”之称。

C.苏轼是北宋著名的诗人,我们学过他的《题西林壁》。

D.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字幼安,号东坡。

2.下面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明月别枝惊鹊(别的)B.移舟泊烟渚(把东西放在水里,用火把水烧开)C.路转溪桥忽见(同“现”)D.胜日寻芳泗水滨(胜利)3.下列诗句运用互文手法写景的一项是()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下列加点字读音、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路转溪桥忽见.风吹草低见.牛羊B.还.来就菊花明月何时照我还.C.明月别.枝惊鹊萋萋满别.情D.日暮客愁新.客舍青青柳色新.5.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高望重B.鹊桥C.鸣蝉D.金蚕脱壳6.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陈丹青的老师木心当年在纽约讲课________欢迎,所讲内容本属私人性质,不涉功利,没指望付梓。

若不是一帮读者爱屋及乌,央求当年听课的陈丹青掏出笔记,这些文字怕也见不了面,更不会洛阳纸贵。

老人家有耽佳句的________,又不会以辞害意,多有通透漂亮的妙论,使你醍醐灌顶;常常在了结一学术公案之后________,略近周作人笔下喝茶之意,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A.备受癖好谈笑风生B.倍受爱好谈笑风生C.备受癖好谈笑自若D.倍受爱好谈笑自若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⑥③④①②⑤B.②⑤①④⑥③C.②④⑥③①⑤D.⑥④②⑤③①二、填空题8.查字典。

2020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题作业(有答案)

2020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题作业(有答案)

2020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题作业(有答案)目录第一单元 (2)1.古诗三首 (2)2.燕子 (4)3.荷花 (6)4.昆虫备忘录 (8)语文园地一 (9)第二单元 (10)5.守株待兔 (10)6.陶罐和铁罐 (11)7.狮子和鹿 (12)8.池子与河流 (14)语文园地二 (14)第三单元 (16)9.古诗三首 (16)10.纸的发明 (18)11.赵州桥 (20)12.一副名扬中外的画 (21)语文园地三 (22)第四单元 (24)13.花钟 (24)14.蜜蜂 (25)15.小虾 (27)语文园地四 (27)第五单元 (29)16.小真的长头发 (29)17.我变成了一棵树 (30)第六单元 (32)18.童年的水墨画 (32)19.剃头大师 (33)20.肥皂泡 (35)21.我不能失信 (36)语文园地六 (37)第七单元 (38)22.我们奇妙的世界 (38)23.海底世界 (40)24.火烧云 (42)语文园地七 (43)第八单元 (44)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44)26.方帽子店 (46)27.漏 (47)28.冬枣 (49)语文园地八 (50)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第 1 课时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用“√”标出)融.化(rónɡ róu)燕.子(yān yàn)鸳.(yuān yān)鸯.(yānɡiānɡ )2.默写古诗《绝句》。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写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1.rónɡ√yàn√yuān√yānɡ√2.默写《绝句》。

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河滩上冰雪融化,泥土变得潮湿而松软,引得燕子飞来含泥筑巢,温暖的沙子上还偎依着一双双的鸳鸯。

第 2 课时1.连线,把汉字和相关读音连起来。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征:zhēng(征兵、征战、征文)词:cí(歌词、词语、单词)催:cuī(催促、催眠、悲催)醉:zuì(陶醉、沉醉、醉生梦死)杰:jié(杰出、英杰、英雄豪杰)亦:yì(亦然、不亦乐乎、人云亦云)雄:xióng(雄鸡、雄风、雄壮)项:xiàng(项链、颈项、强项)二、我会认将:jiàng(将领、将士、将官)三、多音字还:huán(归还)hái(还是)度:dù(度假)duó(揣度)为:wéi(以为)wèi(为什么)四、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王翰(687—726),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

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五、理解诗意《出塞》: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第12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2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2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第12 课《古诗三首》一、单选题1.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们的父亲)B.但悲不见九州同。

(代指中国)C.九州生气恃风雷。

(发怒)D.万马齐喑究可哀。

(都沉默不语)2.杜甫曾写了一首诗,以其“喜"来表现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感。

这首诗是(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春夜喜雨》C.《关山月》D.《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下列关于《示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临终时写的绝笔诗B.这首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名篇。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C.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绪和忧国忧民的情怀D.这首诗语言精雕细琢,有助于流露出真情,使诗更美、更感人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或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暖风熏得游人醉(沉醉),直(一直)把杭州作汴州。

B.九州生气(朝气蓬勃的局面)恃风雷,万马齐喑(黑暗)究可哀。

C.王师北定(平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你,你们)翁。

D.题(书写,题写)临安(南宋都城,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邸。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从《题临安邸》这个题目中,我知道这首诗是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城墙上。

B.《题临安邸》的作者是宋代林升,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C.《已亥杂诗》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D.这三首诗的相同之处: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

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充分流露出作者的爱国情操,其寓意不包括( )A.赞美杭州西湖的迷人景色B.预示了南宋的衰败C.斥责南宋统治者不顾国家危亡,依然过着歌舞升平的腐朽生活D.揭露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二、读拼音,写词语:nǎi wēng xūn zuìshìfēng léi dǒu sǒu jǐh ài三、形近字组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课件(29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课件(29张PPT)
《江南春》抓住了“莺、 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 旗、风、楼台、烟雨”等景物 写出了江南春天秀美的特点。
3.读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一水 护田 将绿绕, 两山 排闼 送青来。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两句诗 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其他诗句示例:远 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牧 (803一852) 字牧之, 号 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 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 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 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 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 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 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绩颇 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江南春》一诗描画了明媚的江南春光,写了江南烟 雨蒙蒙的楼台风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又慨叹南朝的覆灭,显露出兴亡之感,体现了 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一诗描写了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风景,赞 美了湖阴先生的浑厚勤劳、清静脱俗,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 淡心境和对田园山水的爱好之情。
写_____一__水__护__田__将__绿__绕__,__两的山景排物闼,送其青中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画出了江南乡村美丽的自然风景。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要完成此题,第一要理解三首诗歌的内容, 然后抓住关键诗句理解画面,最后结合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填写。
1.下列对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画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

专题05古诗文和日积月累-2022-2023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

专题05古诗文和日积月累-2022-2023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

【期中专项】专题05 古诗文和日积月累一、古诗文盘点。

第4课古诗三首([唐]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第5课守株待兔(必背)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1ěi)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第9课古诗三首(必背)元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日积月累盘点。

语文园地一(必背)忆江南 [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语文园地二邯郸学步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杞人忧天井底之蛙杯弓蛇影语文园地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雅人四好:琴棋书画花中君子:梅兰竹菊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语文园地四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三、古诗内容回顾。

1.《绝句》的作者是代诗人,全诗描绘了草堂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对之情。

2.《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是一首题画诗,再现了画中景色。

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之情。

3.《三衢道中》的作者是代诗人。

描写了时节诗人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山间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4.宋人有耕者。

兔走触株, 。

因释其末而守株,冀复。

兔不可复得,而。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5.在文言文《守株待兔》中,表示这个故事结果的句子是:。

6.《元日》一诗描写了春节的景象。

《清明》一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描写了佳节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非常 ,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他亲人的情感。

四、结合语境默写诗句。

1.春天来了桃花开了,鸭子下水嬉戏了。

看到这个景象,我不禁吟诵起苏轼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并阐述古诗中所包含的哲理。

2.能够朗读古诗,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3.能够通过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内涵。

2.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结合诗歌赏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寄扬州韩绰判官》、《过华清宫绝句》的基本意思,能够正确朗读。

2.能够通过导师引导,领悟古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1.細致研读古詩內容,理解其中的隐喻和抒情意境。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古诗中的哲理。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板书、黑板、笔2.学生准备:课本、笔、作业本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以“诗歌的美”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新课呈现(15分钟)1.讲解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跟读古诗,纠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第三步:诗歌赏析(2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含义,并展示讨论成果。

2.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抒情。

第四步:诗意仿写(20分钟)1.要求学生模仿古诗的格式,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古诗”。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展开创作。

第五步: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更多古诗进行阅读,并进行朗读练习。

2.带领学生探讨古诗中的哲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重点:理解古诗意境,朗读技巧难点:领悟古诗中的哲理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与理解能力,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和诗歌赏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首古诗感情真挚,朗读时要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并读出古诗的味道来。

山行赠刘景文远上/寒山/石径斜,荷尽/已无/擎雨盖,白云/生处/有人家。

菊残/犹有/傲霜枝。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年/好景/君须记,霜叶/红于/二月花。

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背诵课文。

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语,结合文中的插图,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这样能更好地背诵古诗。

(3)默写《山行》。

默写时,注意古诗的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

“斜”的右边是“斗”,不要写成“十”;“停”不要写成“亭”;“坐”不要写成“座”。

2.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

从《山行》一诗中的“寒山(深秋时节的山)”“霜叶(秋霜打过的枫叶)”可以看出是秋天。

从《赠刘景文》中的“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傲霜(傲霜斗寒)”“橙黄橘绿(橙子、橘子成熟)”可以看出是秋天。

从《夜书所见》第二句中的“秋风”可以知道是秋天。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我)停下车子不走了,因为太喜欢这明称的城体,经状富打过的概叶,比二月里的外花还要红艳。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五、课文整体梳理。
1.《古诗三首》其中《出塞》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这是一首的_____________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愿望。
2.《凉州词》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_____________,对死亡并不畏缩,_____________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杰( )
鬼( )
雄( )
项( )
亦( )
2.给下列字加部首组成新字,并用新字组一个词。
正——( )——( )
崔——( )——( )
二、填空。
( )时明月( ),万里( )人( )。但使( )飞将在,( )胡马( )。这首诗的题目是《 》,诗句中“但”的意思是,这首诗的后两句大意是:( )。
三、选择。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①凉州词:当时有《凉州曲》,这首诗是为“曲”配的“词”。
②夜光杯:这里指很精致的酒杯。
③催:催促欢饮的意思。
④沙场:指战场。
1.古时描写战争的诗句很多,如( )朝( )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A.宋,岳飞B.元,戚继光
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 )而写( ),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导语】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wo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9.古诗三首(知识点+配套练习)四年级语文上册 含答案 部编版

9.古诗三首(知识点+配套练习)四年级语文上册 含答案 部编版

第九课古诗三首【理解句子】理解重点句子才能明细课文内容(一)暮江吟①【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②水中,半江瑟瑟③半江红。

可怜④九月初三⑤夜,露似真珠⑥月似弓。

【注解】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做的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②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③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④可怜:可爱;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⑥真珠:这里指珍珠。

【翻译】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青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似珍珠圆润,新月如弓弯弯。

【走进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全诗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两幅图景: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生、露珠晶莹的朦胧夜景。

诗歌的前两句写夕阳照射中的江水。

作者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波光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作者通过对“露”“月”进行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把一幅绝妙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题西林壁①【宋】苏轼横看②成岭侧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④真面目,只缘⑤身在此山中。

【注解】①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②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③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④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⑤缘:因为。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走进作者】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织女星、十五望月夜)》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织女星、十五望月夜)》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四、注解
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②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④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⑤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五、鉴赏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2、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源自网络
四、注解
①陂பைடு நூலகம்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五、鉴赏
1、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二、主题
《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hán shān ()cán jú()shuānɡ yè()zènɡ sònɡ()hénɡ sè() shí jìnɡ()二、选择正确的读音填空。

tiǎo tiāo1.大家每天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

2.哥哥小心地用树枝挑()起地上的毛毛虫。

三、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停车坐爱枫林晚。

()A.坐下。

B.因为。

2.荷尽已无擎雨盖。

()A.拿。

B.举,向上托。

四、根据意思写诗句。

1.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根据本课古诗填空。

1.《夜书所见》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了秋风萧萧、黄叶飘飞的深秋景象。

2.《赠刘景文》中写了________与________这两种花的衰残,来衬托________和________的岁寒之心。

六、课内阅读。

山行[唐]杜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统编版一、《古诗三首》导学1.1、引言《古诗三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们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1.2、学习目标•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掌握《古诗三首》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并能正确运用于写作和表达中。

二、《古诗三首》练习题2.1、填空题1.课文中“曹溪湖底绿苔齐”中“苔”指的是()。

A. 花 B. 草 C. 水草 D. 青苔2.课文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中“参与商”所指的是()。

A. 古代的商人 B. 文人墨客 C. 武士 D. 美玉2.2、选择题3.下列哪句话是《古诗三首》中的描写?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B.“曹溪湖底绿苔齐。

” C. “人归鸟惊,桂楫翻舟。

” D.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4.《古诗三首》中描写的景色是下列哪个? A. 碣石 B. 绿苔 C. 沧海 D.山河2.3、问答题5.请简述《古诗三首》背后的主题是什么?6.你认为古诗中的作者想传达给读者怎样的思想?三、《古诗三首》答案解析3.1、填空题1. D. 青苔。

解析:本句描写了曹溪湖底覆盖着青苔,绿意盎然。

2. B. 文人墨客。

解析:“参与商”通常指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诗中表达了人生短暂,相逢易散的意境。

3.2、选择题3. C. “人归鸟惊,桂楫翻舟。

” 解析:这句话描写的是人归途中惊起鸟群,桂楫风吹舟翻的景象。

4. B. 绿苔。

解析:绿苔覆盖着曹溪湖底,呈现出一片青翠的景象。

3.3、问答题5.《古诗三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生命的轮回感慨。

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观照和对生命的思考。

6.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是:珍惜眼前的生活和时光,感悟生命的无常和轮回,明白生死无常,体悟世界的美好和残酷。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一单元课课练及单元能力测试(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一单元课课练及单元能力测试(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三首课课练一、选择题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出了农村生活的繁忙景象,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稚子用彩丝穿冰当银钲的做法新颖有趣,充满智慧。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体现出一种晚归的悠然闲适。

D.范成大、杨万里、雷震都是宋代的诗人。

2.下面加点的字读音全部不同的一项是()。

A.供.应招供.口供.提供.B.和.谈唱和.和.面和.药C.晃.眼晃.动晃.悠摇头晃.脑3.下列诗句中与乡村田园景色无关的一项是()。

A.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B.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4.“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拟人B.比喻C.夸张D.排比5.下列古诗句中,不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一项是()A.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B.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D.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二、诗词曲鉴赏课内外对比阅读。

桑茶坑①道中[宋]杨万里晴明②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③,一牛吃过柳阴④西。

(注释)①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

②晴明:晴朗,明澈。

③眠正着:正睡得酣甜。

④柳阴:柳下的阴影。

6.选一选。

(1)这首诗所写的时间是(____)季节。

A.初春 B.初夏 C.初秋(2)当时的天气情况是(____)。

A.小雨 B.晴朗 C.雨后初晴7.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桑茶坑道所见的______情景,描绘了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

诗中描述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字写出了小溪涨水、堤上花儿草儿繁盛的样子,“___________”一句描绘出牧童正悠闲地躺在柳阴下酣睡,任他的牛随意吃草的画面。

古诗三首(听写)(2) 小学语文 精选1篇

古诗三首(听写)(2) 小学语文 精选1篇

古诗三首(听写)(2)小学语文
一、《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全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所看到的壮丽景色。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象来表现作者豪放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通过对白日、黄河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时,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努力,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

二、《夜泊牛渚怀古》
《夜泊牛渚怀古》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描写夜晚景色的诗作。

全文如下:
牛渚西江夜泊船,古月依旧照大川。

想见长安花满地,五侯池馆醉春风。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牛渚江畔夜晚乘船游览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以古月、大川等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过去辉煌时代的向往和怀念。

同时,诗中的“想见长安花满地,五侯池馆醉春风”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繁荣昌盛的都城长安的美好愿景。

三、《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描写春天江南景色的诗作。

全文如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江南春日游玩时,意外遇到了老朋友李龟年的情景。

诗中以岐王宅、崔九堂等著名景点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

同时,诗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在美好的时光里与朋友相聚的喜悦心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知识归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知识归类

《古诗三首》知识归类会认字:径斜赠刘残犹傲君橙橘挑会写字:寒径斜霜赠刘盖菊残君橙送挑多音字:tiāo(挑选)(挑水)挑tiǎo(挑战)(挑拨)重点词:听写词语:寒山石径霜叶君须记橙黄重点句: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赏析:“斜”和“远”相互照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的动态美,体现了山的高。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意:不禁停下车来,因为太喜欢看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赏析:诗的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写出了生机盎然的深秋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鼓舞。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经没有了,菊花虽然开败了,但是还有傲霜的花枝。

赏析:这两句诗以荷花凋谢,菊花枯萎,写出了秋末冬初的特征。

后一句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4.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赏析:这两句以橙子金黄与橘子青绿,把秋末冬初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5.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赏析:梧桐叶、寒意、秋风,给人萧条肃杀之感,往往容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6.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我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诗人通过想象勾起自己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可见他虽然身在异地,但心早已回到了故乡。

)背诵: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主题:这三首诗都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的。

《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赠刘景文》:苏轼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勉励朋友要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基本内容和作者。

2.掌握《古诗三首》中的几首古诗的背诵与理解。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增强学生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与情感共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背诵。

2.古诗的解读和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PPT等。

3.素材:选自《古诗三首》的古诗原文。

4.音频设备:播放古诗应用于听力训练。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引出古诗的话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15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学生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第三步:分组讨论(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古诗的理解。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传统文化展示(1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相关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绘画等。

2.让学生了解古诗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第五步:课堂互动(10分钟)1.学生自愿朗读古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点赞鼓励,共同感受古诗的美好。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三首》,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互动能力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后续还需要在课外进行延伸阅读,深化对古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部编六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后练习(含答案)2

部编六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后练习(含答案)2
4.诗歌中常常托物言志,如在《竹石》《石灰吟》中,诗人们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抒发他们做人的一种志向,这种志向是( )
A.为了大义视死如归。B.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
C.做一个勇于献身的人。D.渴望建功立业。
5.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咏柳》一诗的作者是唐朝的_____。在这首诗中,作者赞美了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的无限热爱。
38.填空。
1.__________字长吉,其诗作想象极为丰富,他也因此有“_________”的美誉。他是继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______________诗人。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泣涕零如雨(________)
3.纤纤濯素手(________)
4.何当金络脑(________)
5.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
34.填空。
1.《寒食》的作者是____朝的______。诗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在《马诗》中借马以抒情。表现自己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诗句是_______。
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_1.《古诗三首》 精选1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_1.《古诗三首》 精选1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_1.《古诗三首》的内容是什么?
这本教材中,一共有三首古诗被选入了四年级下册的课程内容。

它们分别是:
1. 《登高》(唐代:杜甫)
2. 《春晓》(唐代:孟浩然)
3.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下面是对这三首古诗的简要介绍:
《登高》是一首描写登高远望、感叹人生短暂的诗歌。

诗人通
过描绘自己登高的过程,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提到了
许多自然景观,如山川、云雾等,这些景观与诗人的心情相互映衬,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力。

《春晓》是一首描写春天早晨景象的诗歌。

诗人通过描绘春天
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中用到
了很多生动形象的词语,如“鸟语花香”、“露珠晶莹”等,使得
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世界中。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描写离别之情的诗歌。

诗人通过描
绘草原上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诗中
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感情
色彩。

这三首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审美意
识和文化素养。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
史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来峰,即 浙江绍兴城外的 宝林山,唐宋时 其上有应天塔, 俗称塔山,古代 传说此山自琅琊 县城东武县(现 在山东诸城)飞 来,故名。
登飞来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登上了飞来峰的高塔, • 听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够看到太 阳升起。 •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 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 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 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富有象征性,启发性,通过想像, 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 意愿,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 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 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的哲理。
总结
诗以“望”为线索,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勇于攀登,奋发进取 的雄心壮志。(思想感情) 希望凌顶而小天小, 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 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 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凝望,见山中 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 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 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忆江南(其二)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 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 • • • •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欣赏泰山美景
作者简介
一、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 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 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 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 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 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 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及“三吏”“三 别”。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亦为之荡漾; 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渐入山林的点点归 鸟,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句是写细望。“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 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 应当要登上泰山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 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会当:应当,凌:登 上,绝顶:最高峰。) • 《孟子.尽心上》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取用入诗,既写出 泰山巍然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 山色没有尽头。(夫fú,语气助词。未:没有 了:完) 泰山居五岳之首,岱是别名,故尊为岱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 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 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 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 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 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 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 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 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 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 不能挪用。
• 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 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 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 略写白沙堤的景色,直抒胸臆。这两句充分 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喜迷恋,又交 代了这次春游的终点。“行不足”是爱的体 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 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 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 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 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 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 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著有《白氏 长庆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买炭翁》 《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白牡丹》 《问刘十九》《宫词》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能不能看到?从“闻说”二字推断, 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 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 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 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这里的“日” 是帝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次两句转入议论,但仍采用写景的形式。议论结合写景,就使得抽象 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受。 • “浮云”二字既是实景,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也喻指 眼前的困 难挫折、障碍 。 •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 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描述画面
•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 只几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 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 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 筑建新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 这两句是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渐 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情态,表现了 初春时节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乱 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 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没马蹄”三字既 写出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湖边 骑马游春的风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 堤 春 晓
曲 院 风 荷
平 湖 秋 月
柳 浪 闻 莺
雷 峰 夕 照
雷峰塔
雷峰塔与《白蛇传》这一美丽的 民间传说有关:法海和尚破坏了 白娘子和许仙的美好婚姻,并将白娘子禁锢在雷峰塔下.许多年后,修 炼成功的小青蛇战败了法海 ,白娘子终于被救了出来.现遗址仍在 南 屏山上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 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这两句从动 物变化写早春景象。“争暖树”、“啄春泥” 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 的活力。整个画面生动有趣。一个“争”字, 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 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 子也写活了。“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 而不是每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飞鸟不多。
• “最高层”字面上是千寻塔的最高层,实 际是暗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比喻自己 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强大的实力 。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浮云】浮云:漂泊的云。常暗喻奸佞 的小人。文中指政治上的保守势力。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 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三、四两句景、情、理三者交 融,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 刻的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 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 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是脍 炙人口的名句。
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 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 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 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 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 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 感情。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 (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太和年 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以刑部 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 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 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 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 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 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 屈一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 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 一句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第二句写诗人 瞭望湖面。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 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 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 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 水墨西湖图。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山 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 造化:大自然。钟:汇聚 阴阳:山南山北
用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感情了, 将各种神奇秀丽的景色集中于此。“割”本是个 普通字,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突出 山南山北阴晴不同的景致特点。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 (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 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 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 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 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 想将来的登岳。
总结
• 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 白沙堤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早春 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 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自 然美给予人的享受。结构上衔接自然, 不露痕迹。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春天美景 的喜爱(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他致力 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 神。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杰出的政 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 庭。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 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 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 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 山,谥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