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02

合集下载

必修二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知识点

必修二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知识点

必修二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知识点
实词是指具有具体、实际意义的词语,可以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语,没有具体意义,只用来辅助表达语法关系。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点:
文言实词:
1. 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人、事、物等概念的词语,包括实指名词(如人名、地名)、抽象名词(如道德、思想)等。

名词一般不带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

2.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和变化的词语。

文言文中的动词有时态变化和语态变化,包括体态动词(如行、止)、改变性动词(如来、去)等。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特征的词语,用来修饰名词。

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和用法较复杂,包括基本形容词(如美、丑)、补充性形容词(如善、知)等。

4. 副词:副词在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表示程度、时间、地点、方式等。

常见的副词有很(多)、曾(经)等。

文言虚词:
1. 介词:介词用来表示名词与名词、名词与动词等之间的关系,如以、于、在等。

2. 连词: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成分,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如且、而、或等。

3. 助词:助词用来在句子中表示语法关系,有时态、语态等变化,如之、乎、所等。

4. 语气词:语气词用来表示说话者的情感、态度等语气色彩,如兮、焉、哉等。

以上是文言语文实词虚词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高中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际意义。

(一)常见实词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战争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像“知”通“智”,“说”通“悦”。

(二)实词的推断方法1、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2、字形推断法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来推测其意义。

3、语法推断法依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和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和含义。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语法和表达上起着重要作用。

(一)常见虚词1、而可以表示转折、顺承、并列等关系。

2、之作代词、助词、动词等,用法多样。

3、以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二)虚词的用法辨析要准确理解虚词的用法,需要多读多练,积累常见的虚词搭配和用法。

三、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常见的有“于”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等。

(三)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比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

(四)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常常省略。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二)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三)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五、翻译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原则1、信要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2、达译文要通顺流畅。

3、雅译文要富有文采。

(二)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学好文言文,掌握实词和虚词是关键。

下面就为大家归纳整理一下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爱“爱”常见的意思有“喜爱、喜欢”,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爱护”,如“吴广素爱人”;“爱惜、吝惜”,如“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2、安“安”可表示“安稳、安定”,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安全”,如“谢庄遂安”;“使……安”,即“安抚”之意,像“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哪里”,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被“被”有“覆盖”之义,如“被于来世者何如哉”;“遭受、遇到”,像“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表示被动”,比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倍“倍”意为“加倍”,如“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背’,违背、背叛”,像“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本“本”可指“草木的根或茎干”,例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基础”,如“人穷则反本”;“本来、原来”,像“此之谓失其本心”。

6、鄙“鄙”有“边疆、边远的地方”的意思,比如“蜀之鄙有二僧”;“庸俗、浅陋”,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兵“兵”常见含义为“兵器、武器”,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士兵、军队”,像“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8、病“病”可表示“疾病”,例如“君之病在肠胃”;“困苦、困乏”,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缺点、毛病”,像“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9、察“察”意为“观察、仔细看”,比如“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清楚、明白”,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朝“朝”有“早晨”之义,如“朝服衣冠”;“朝见、朝拜”,像“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廷”,例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朝代”,比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二、虚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意义,在句中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高中课内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高中阶段,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代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假”有借、凭借、假如等意思。

3、词类活用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

如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形容词用作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中的“险”,本是形容词,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而“而”作为连词,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中表并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表转折。

2、之“之”的用法也很丰富,有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助词时,又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用在主谓之间;“蚓无爪牙之利”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以“以”作介词,可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表凭借;“作《师说》以贻之”中“以”表目的。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2、被动句“于”“为”“见”等常用来表示被动。

如“不拘于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见欺于王而负赵”。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青,取之于蓝”是状语后置。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⒊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 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⒋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⒌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⒍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留侯论
一、重要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二、重要虚词
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⒋而非有平生之素 ⒍不称其志气
⒎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⒏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 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 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游褒禅山记、后赤壁赋 一、重要实词
⒈始舍于其址 ⒉有碑仆道 ⒊其文漫灭
⒋则或咎其欲出者
⒎而无物以相之 ⒑予亦悄然而悲
⒌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⒍细大不捐 ⒎焚膏油以继晷 ⒑张皇幽眇 ⒔上规姚姒 ⒏恒兀兀以穷年 ⒐补苴罅漏
⒒独旁搜而远绍 ⒕长通于方
⒓障百川而东之
⒖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⒘遂窜南夷 ⒛纡余为妍 ⒙冗不见治 21、卓荦为杰
⒗跋前踬后 ⒚命与仇谋 22、卒老于行
23、优入圣域
25、岁靡廪粟
24、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越州赵公救灾记 一、重要实词
⒈灾所被者几乡
⒊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
⒉可僦民使治之者
⒋公敛富人所输
⒌有是具也
⒍无得闭粜
⒎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⒏处疾病之无归者
⒐使在处随收瘗之
⒑或便宜
⒔死者殆半 ⒗盖灾沴之行 ⒚予故采于越
⒒事细巨必躬亲
⒕公所拊循
⒓民不幸罹旱疫
⒖所以经营绥辑 ⒙则有间矣
⒘治世不能使之无
⒛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 22此不著
⒌往往有得 ⒍夫夷以近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

(“锐不可当”)19.道:①道路。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实词和虚词是语言中的两个基本词类,它们在表达方式和意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文言文,而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下面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一、实词实词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且有具体意义的词语,它可以表示一种实在存在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在文言文中,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以下是它们的特点和常见用法:1. 名词:名词是用来表示一种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它有单数和复数形式,还可以加上量词进行计数。

名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来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

示例:吾闻古之圣王,若舟中之司舵者。

2. 动词:动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或变化的词语,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在文言文中用来表示具体的动作或状态,而系动词则用来表示主语的性质、状态、身份等。

示例:乐而不荒,哀而不痛,怒而不恚。

3.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表示人或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的词语。

形容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修饰名词或作为谓语进行修饰。

示例:松柏之茂也,不断终夏。

4.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副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示例:执志固不欲人之异已,持义固不欲人之非己。

二、虚词虚词是没有独立意义的词语,它主要用来标示语法意义或构成语言的框架。

在文言文中,虚词包括了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以下是它们的特点和常见用法: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关系的词语,它通常出现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前,起到连接或限制作用。

介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表示处所、方向、时间等。

示例:圣人舜为司空,无射国之士。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词语,它可以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分句或句子。

连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连接因果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等。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 (2)全文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 (2)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中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

高中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

高中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以下是高中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整理:
实词:
1. 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2. 薄:薄暮冥冥。

3. 策:策扶老以流憩。

4. 乘:乘肥马,衣轻裘。

5. 胜:日出江花红胜火。

6. 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7. 提:提刀而立。

8. 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9. 穷:穷岛屿之萦回。

10. 屈: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虚词:
1. 而: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2. 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3. 于:移其民于河东。

4. 以:以吾一日长乎尔。

5. 其:其皆出于此乎?
6. 乃:乃丹书帛日“陈胜王”。

7. 则:则有去国怀乡。

8. 或:或异二者之为。

9. 且:且焉置土石?
10. 虽:虽人有百手。

以上仅是部分整理,实际上高中文言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实词虚词需要掌握,建议查阅教辅或总结资料,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复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①自杀未遂 (成功) ,
遂{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于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面对)
当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④—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
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必定)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w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w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w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学习资料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学习资料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w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w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w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窗体顶端窗体底端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w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w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w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1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

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以下是为您推荐的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必修二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知识点

必修二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知识点

必修二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知识点1. 实词: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通常能够指代具体的事物或表示具体的动作、状态等。

在文言文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 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具体的事物、抽象的概念、人、地点等。

常见的名词有人名、地名、物名等。

例句:余闻天下之人皆有义容,而无生行。

- 动词: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行为、状态或变化的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词性灵活多样,包括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动词、作定语动词、作宾语动词等。

例句:吾闻善歌者其音是无穷也,其色可观也。

- 形容词:形容词用来描绘和补充名词的性质、特征或状态。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常常放在名词之前修饰名词。

例句:汤此鲫,亦通在鼎;汤此黍,或或加陈。

- 副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地点等。

在文言文中,副词的词性灵活多样,可以单独作为词汇,也可以是形容词或动词的补充。

例句:利或狡,万不可亲。

忠或贞,万不可疑。

2. 虚词: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通常起连接、标记、修辞等作用。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

- 介词:介词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用来连接词和词、短语和短语,并起到修饰或限定作用。

例句:平水北驱洞庭南,分明圣主即击辽。

- 连词:连词用来连接词语、短语、句子或句子的成分,起到连接或衔接的作用。

例句:新年到,除夕风俗败,比推恶人,宅堵ann纾。

- 助词:助词是用来补充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虚词的语法功能,起到辅助或标记作用。

例句:久病成医,为人所福。

-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者的情感、态度或语气的词,起到表达感情或修辞的作用。

例句:惜乎,人之薨也,无圣人不肴赏,无大人不追思。

以上只是简要介绍了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具体的实词和虚词还有更多的细分和具体用法,需要根据具体文言文的课文和习题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

【可编辑全文】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

【可编辑全文】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必备文言虚词一.而1.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连词,表承接,“来”、“就”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连词,表承接,“来”、“就”3.温故而知新《论语》——连词,表并列,“和”、“并且”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连词,表并列,“和”、“并且”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和”、“并且”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连词,表转折,“却”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连词,表转折,“却”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而且”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连词,表递进,“而且”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连词,表递进,“而且”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因果,“因而”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0239、固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既,已)40·遗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失、丢失)②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失之物)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41.度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读duo,计算)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读du6,揣度)《鸿门宴》42.如①万事如意(顺、随)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④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到,往)43.举①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举起)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③孙叔敖举于海(推举)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⑤杀人如不能举(全,杀尽)44. 谢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③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45.意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②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意料,料想)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兰亭集序》46.修①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修长,高而直)②修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修短,文中指寿命的长短)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整治、治办)47.期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必,必定到达)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

期年,一周年)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48.致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招致)49.临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这里引申为阅读)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

临风,迎着风)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50.次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处所、地方,这里指曲水之旁)②太不上辱先,其次不辱身。

(下一等)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序、按次序,这里引申为轮到)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归去来兮辞》51、行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②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③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52、引①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弓)②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端起)③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来,引导)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称引,引用)53.乘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车,坐上战车)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③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就着)54、若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55、之①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它,指知识和道理)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即弃掷的珍宝)④君将哀而生之乎(我)⑤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⑦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标志,不译)⑧顷之,烟炎张天(补足音节,不译)⑨辍耕之垄上(往,到,动词)56、既①既而儿醒,大啼(不久)②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③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57、为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V岫i,介词,向,对)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vvei,介词,替)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vvei,介词,为了)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Weì,因为)①吾属今为之虏矣(vvei,介词,被)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动词,作为)③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④如今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动词,是)⑤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句末语气词,呢)58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继承,沿袭)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③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词类活田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晋军函陵(驻军)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填然鼓之(击鼓,敲起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东面而视(面对)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以绳系)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籍吏民(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以目示意)道芷阳间行(取道)刑人如恐不胜(处罚)(2)名词用作状语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必庙礼之(在庙堂上)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秋水时至(按季节,随着时令)顺流而东行(向东)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对内)天下云集响应(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常)1 2.动词的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足以极视听之娱(耳闻)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1 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供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虽五四方之忧(忧愁的事,指外患)秦孝公据骰函之固(险固的地势)少长咸集(年纪轻的与年纪大的)(2)形容词用作动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尊贤而重士(敬重,看重)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处于困境之中)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削弱)素善留侯张良(吏好)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近,接触)杀人如不能举(杀尽)刑人如恐不胜(用尽酷刑)足以极视听之娱(尽情享受)齐彭殇为妄作(看做相等)1 4.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若不阙秦(使……亏缺,减损)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使……归服)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让……听到)修文德以来之(使……来归顺)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 ·流血漂橹(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救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从,带着: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止,阻止)(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洁其居,美其服(使……洁;使……美)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受辱)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会盟而谋弱秦(使……弱,削弱)约从离衡(使……离散)以愚黔首(使……愚昧无知)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眄庭柯以怡颜(使……愉快)(3)名词的使动用法既东封郑(使……成为边界)阙秦以利晋(使……得利)5.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仲尼之闻(以……为少,小看)轻伯夷之义(以……为轻,轻视)悦亲戚之情话(以……为悦)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2)名词的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韭韭g:L1.判断句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⑤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⑥此天子气也。

⑦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⑨此亡秦之续耳。

⑩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非我也,兵也。

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⑩君子生非异也。

⑩陈涉之位,非尊于……之君也。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疑问句①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②壮士!能复饮乎?3.被动句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④吾属今为之虏矣!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⑥王之蔽甚矣。

⑦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4.省略句(1)省略主语①(勾践)无不铺也。

②旦日,客从外来,(忌)与坐谈。

③(老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④(太后)不及今令有功于国……⑤(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⑥(百越之君)受命下吏。

(2)省略谓语动词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行)三四里……(3)省略宾语.①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

②不得见(太后)久矣。

③具告(之)以事。

④则与(之)斗卮酒。

⑤竖子不足与(之)谋。

⑥鞣以(之)为轮。

⑦以(之)为桂林、象郡。

⑧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4)省略介词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②委命(于)下吏……③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④置之(于)坐上。

⑤寓形(于)宇内复几时?5.变式句(1)宾语前置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⑥何以伐为?⑦不然,籍何以至此?⑧沛公安在?⑨大王来何操? ·⑩夫晋,何厌之有?⑧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⑩……我之谓也。

⑩求!无乃尔是过与?⑩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定语后置1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2国之孺子之游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介词结构后置勾践说于国人曰……又败之于没能谤讥于市朝赵氏求救于齐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虎兕出于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良曰:“长于臣。

”晤言(于)一室之内。

第二册文言文知识梳理通假字《谏太宗十思疏》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滕王阁序》2.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3,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

4.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师说》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六国论》7,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冒着。

8,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9,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

《游褒禅山记》10,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石钟山记》1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

12.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13,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

14.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通“拷”,敲打。

《项脊轩志》15.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你的。

《五人墓碑记》16.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资财,钱财。

17,亦曷故哉曷,通“何”,什么。

18,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通“搢”,插。

《登泰山记》19.须臾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20.石……多平方,少圜圜,通“圆”,圆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