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月夜》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1.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白话文写的新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
(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3.朗读诗歌(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
“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一起构成这幅月夜图?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
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
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
树:高大。
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小学语文《月夜》课堂教案设计与备课
月夜课堂教案设计与备课小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儿童语言交流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课程,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可以让孩子们体验到文字的魅力和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其中,课文《月夜》是一篇经典的散文,通篇描写了月夜的美丽和神秘,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呢?本篇文章将以小学语文《月夜》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案设计与备课。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2.学会正确阅读和朗读文本,并理解词意;3.发掘文章中的美丽语言和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想象、描绘的能力;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自由联想、讲故事等方式,先让学生们了解月夜的神秘和美丽,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2.阅读课文(10分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本中朗读、默读、理解本篇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思考,学会正确的语音语调和标点符号,逐步掌握语文基本功。
3.整体理解(15分钟)通过问题导学和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发扬自己的想象,搜寻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让月夜变得更加神秘与美丽?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出现的形象比喻、象征手法、双关语等修辞手法。
4.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将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对文章中的关键句及美丽的语言进行集体欣赏和探讨。
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创造优美语文氛围,并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文本演读(10分钟)学生或者老师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朗诵。
通过文字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气氛中深刻体验到课文所描绘的月夜的美丽之处,并能够发现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艺术。
6.写作训练(20分钟)可以请学生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形象描述、比喻、象征等修辞技巧,写一篇自己的月夜散文,表达对月夜的赞美,多样性的写作风格可以有:叙述、抒情、记叙等等。
杜甫《月夜》教案(精选9篇)
杜甫《月夜》教案杜甫《月夜》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月夜》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月夜》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一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
板书课题、作者二、诗歌美读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杜甫《月夜》教案
杜甫《月夜》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月夜》这首诗。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诗歌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触觉和感知经验,联想并对照自己的月夜经历,表达出自己对夜晚的情感和感受。
教学重点:1. 能够理解并背诵《月夜》这首诗,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能够运用相关的诗歌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能够联想并对照自己的月夜经历,表达出自己对夜晚的情感和感受。
教学准备:1. 杜甫的《月夜》诗歌原文2. 诗中的辞格和修辞手法的解释和例子材料3. 学生的个人作业本和铅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诗歌(5分钟)教师会首先播放与月夜相关的音乐,营造一个安静愉悦的氛围。
然后,教师会提问:“大家是否喜欢晚上的夜晚?为什么?”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喜欢的夜晚活动和感受。
之后,教师会引入杜甫的《月夜》这首诗,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一首关于月夜的诗。
Step 2:理解诗歌(15分钟)教师会给学生分发《月夜》的诗歌原文,并清楚地念读一遍。
然后,教师会要求学生默读几遍,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作业本上。
接下来,教师会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师会提问:“诗中的月亮是什么意象?它给你什么感觉?”然后教师会提醒学生去寻找一些相关的辞格和修辞手法的例子,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等等。
学生可以观察到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手法来加强诗的表达效果。
教师会引导学生结合这些辞格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和主题。
Step 3:学生联想与自我表达(20分钟)在这一步,教师会让学生与之前分享的喜欢的夜晚活动和感受相结合,联想并对照自己的夜晚经历,表达出自己对夜晚的情感和感受。
学生需要写出一两句关于自己对夜晚的感受的诗,并分享给他人。
教师会邀请一些学生上前分享他们的诗。
Step 4: 总结(5分钟)教师会强调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和分享,并回顾今天学到的辞格和修辞手法。
2024《月夜》新教案范文3篇
2024《月夜》新教案范文3篇教案《月夜》新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理解。
2. 学生对月夜景象的观察和想象。
3. 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表达和逻辑。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月夜景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想象的结果。
4. 写作法: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月夜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夜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月夜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如月亮的盈亏、月光的反射等。
3. 观察活动:组织学生到户外或通过窗户观察月夜景象,引导学生注意月亮的形状、颜色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月夜景象,并展开想象,讨论月夜可能带来的感受和故事。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观察和讨论的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月夜的观察和想象。
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课后作业:1. 观察并记录下一个月夜的变化,包括月亮的形状、颜色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2. 根据观察和想象,写一篇关于月夜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月夜的感受和想象。
本节课通过讲解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月夜景象,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写作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月夜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教案《月夜》新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理解。
2. 学生对月夜景象的观察和想象。
3. 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表达和逻辑。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月夜(杜甫)教案
月夜(杜甫)教案月夜(杜甫)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杜甫的诗歌作品《月夜》;2.掌握诗歌分析及评价的方法,并能够在学习其他诗歌时运用;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展示月夜的图片或播放与月夜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月夜的想象和感受,并引导学生提出对于月夜的共同认知。
2.课文导读:让学生读课文《月夜》,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并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艺术手法和意象的运用。
3.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押韵以及修辞手法等相关要素,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艺术魅力。
4.诗歌评价:鼓励学生表达对《月夜》的个人感受和评价,并引导他们用科学合理的论点和细节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5.拓展阅读:在课堂上选取其他与月夜相关的古今诗歌或散文进行阅读,加深学生对于月夜这一主题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展示月夜的图片或播放与月夜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寂静的氛围中感受月夜的美丽和神秘。
引导学生分享对月夜的想象和感受,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课文导读:请学生阅读杜甫的《月夜》,并引导他们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讲解诗歌中的重要词句和诗歌的整体结构。
三、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月夜》中的诗歌语言、修辞手法和意境,让他们理解其中的情感和艺术之美。
可以在黑板上列出相关要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四、诗歌评价: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分析和评价《月夜》的优点和独特之处。
引导他们用科学合理的论点和细节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五、拓展阅读:选取其他与月夜相关的古今诗歌或散文进行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月夜这一主题在文学创作中的广泛运用。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作者对于月夜的表达方式以及他们想要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六、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在欣赏诗歌作品的同时,理解了诗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并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和欣赏优秀的诗歌作品。
杜甫《月夜》教案
杜甫《月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甫的文化背景和诗歌风格。
2.理解《月夜》这首诗的意义和内涵。
3.通过分析这首诗的语言、形式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方法1.输入和看图法,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主要创作。
2.朗读和解析法,深入解读《月夜》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3.讲评和作文法,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语言、形式和艺术特点,并进行创作。
三、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介绍唐代杜甫的生平和主要创作。
结合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杜甫的时代背景、所处环境,以及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第二步:学习诗歌(20分钟)1. 朗读《月夜》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氛围,把握作者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解读《月夜》诗歌通过引导提问,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描写对象、情感表达和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和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
第三步:分析诗歌(30分钟)1. 诗歌语言分析指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包括韵律、格律、语言表达等方面。
让学生了解杜甫文学成就的特点和影响。
2. 诗歌形式分析让学生了解这首诗在意境、结构、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帮助他们加深对形式美和意境的理解和欣赏。
3. 艺术特点分析通过对诗歌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综合分析,让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从中获取艺术启迪。
第四步:创作作业(20分钟)让学生根据《月夜》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自由创作一首诗。
要求学生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诗歌结构的调整,尽量发挥自己的审美和文学才华。
第五步:作品展示(15分钟)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作品交流和互评,促进学生形成认识共商的思维和合作文化。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杜甫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特点。
2.理解《月夜》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3.分析《月夜》诗歌的语言、形式和艺术特点。
4.提高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同时,本教案凸显了探究与创新的核心价值观,通过鼓励创新、发现和合作的学习风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提高其学习动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古诗文鉴赏能力上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学生在情感体验上的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课文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朗读。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其艺术效果和情感表达。
-应用拓展:鼓励学生模仿诗人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小诗,或者写一篇关于月夜的感悟。
3.教学评价的设计: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作:
-描述月夜的自然景色,展现其美丽和宁静;
-表达自己在月夜中的情感体验,如孤独、思念、感慨等;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研究性学习:分组进行月夜相关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向选择一个或多个主题:
a.月夜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b.月夜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月夜》的深层意蕴和艺术特色,尤其是诗人通过月夜景色所抒发的情感。
2.掌握古诗文鉴赏的方法,学会从音韵、意境、情感等方面分析评价古诗文。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难点的解决: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乐和视频,为学生创设一个沉浸式的月夜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c.对今后学习古诗文的信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望。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月夜》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掌握课文的词语和句型;3.理解课文的主旨;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书写。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月夜》的讲解;2.《月夜》中的词语和句型;3.《月夜》的意义和主旨;4.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写作。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义和主题;2.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讲述《月夜》的文学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意义。
2. 精读环节1.学生自读课文三遍,并注意所读内容。
2.教师自读课文,并进行逐句讲解。
让学生掌握课文的词语和句型。
3.分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描述、氛围、情感等进行分析和思考,介绍每一段主要意义。
3. 理解主旨1.合班讨论,归纳课文的主旨和思想。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并由教师点拨和指出错误的观点。
4. 运用语言写作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自己的想象,表达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感受或者体会;2.学生在钻研模仿《月夜》中的语言时,能够运用经典的语言,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策略教师采用讲述、逐句讲解、分组讨论、合班讨论、听写和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听、说、读、写等方式,达到听说读写的平衡,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水平。
七、教学时长本次课程预计时间为1课时。
八、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听写、写作、分组讨论和合班讨论等方式。
1. 听写考察学生对课文相关语言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写作考察学生对阅读材料理解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能力进行写作的能力。
3. 分组讨论和合班讨论考察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精神。
九、教学材料1.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2.课文《月夜》。
十、教学反思在本次课程中,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有趣,将精神和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课程上来。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案例:《月夜》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案例:《月夜》一、选用本篇文章的目的和意义《月夜》是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它的语言、情节、主题等都贴近儿童生活和心理。
选择本篇文章,首先是基于本篇文章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其次是发掘描写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同时可以使学生感受诗意的美,描绘出美好的月夜、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图景,引导学生珍爱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生态、珍惜和谐的生活和文化。
二、课堂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小学三年级语文《月夜》课程要求:1.开阔学生视野,热爱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2.使学生了解月夜景色,并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唤醒对众生平等的意识,并感悟做人对待众生的责任感和美德。
4.发展学生感性语感,培养学生阅读喜好,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授课时间:每节课45分钟授课地点:小学三年级课堂三、授课内容和流程1.教师提问:你们见过月亮吗?月亮在什么时候会出现?你们有没有在月夜里看过月亮?2.教师简单介绍月亮和月夜的情景。
3.教师读一读课文《月夜》,要求学生端详听讲,体验课文情境。
4.教师重点分析月夜的自然景色描写,并询问学生月夜户外观测常见的生物。
5.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表达中的问题,让学生做到学、听、效、思的整体学习。
6.教师起笔,让学生找到文中的“一位小朋友”,让学生思考:“文中小朋友如何生活的?”“小朋友和动物的互动是什么?”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图画和文字表达,学习课文中句式表达的韵律和感情。
8.教师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文学欣赏和练习,理解月夜景色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同时提高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
四、教材分析《月夜》是一篇现代经典童话故事。
文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珍视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解。
作品中,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小朋友与生物的互动,表达了珍爱生命的价值观和对人与动物和平相处的呼唤。
作品结构简洁,语言认知层次逐级展开,让小学生很容易领会和理解。
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阅读《月夜》 教案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教具
准备
U盘、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学Biblioteka 过程一、导入月亮是人们最喜欢的天体。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都由此而生,历久不衰。咏月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块引人注目的亮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
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
2、再读诗文,体会情怀
生自读诗文,师生共同探究诗文,
问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何种情怀?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望月之久,忆念之深﹜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独看则泪痕不干,意在言外。﹜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月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朗诵诗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景色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月夜的美丽。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月夜的感受,引入本诗的主题。
2.诗歌朗诵让学生自由朗诵《月夜》,注意语音、语调、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示范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诗歌解读让学生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诗歌的结构,划分诗歌的层次。
逐句解读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描述诗人在鄜州观看月夜,而妻子却在闺中独自欣赏。
诗人借助月夜,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诗人担心儿女们无法理解自己思念长安的心情。
表达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家人的牵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描述月夜的美丽景色,诗人借此抒发对妻子的爱意。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诗人对未来的期盼和对生活的向往。
4.诗歌欣赏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设问等。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欣赏之处,分享诗歌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5.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和欣赏诗歌。
6.作业布置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月夜为主题的诗歌。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诵、解读、欣赏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月夜》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1.在诗歌解读环节,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2.在作业布置环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诗歌。
《月夜》课文教案
《月夜》课文教案月夜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月夜》课文,使学生了解月夜的美丽景色和神秘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和课文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被大自然包围的美好感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月夜》课文的情节和意义。
2. 分析文中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2.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引导学生表达对月夜景色的个人情感和想象。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描绘月夜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对月夜的感受。
2. 导入问题:你曾经在月夜中体验过什么样的故事或情感?Step 2 阅读课文1. 教师将课文《月夜》分段给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关键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学生个别阅读后,进行同桌或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作用。
3. 教师带领全班一起阅读课文,学生跟读并互相交流理解。
4.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讲述的是什么情景和故事?b.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c. 这些描写和修辞手法有何作用?Step 3 文学鉴赏与个人情感表达1. 引导学生参考课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感悟,用书写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月夜景色的个人情感和想象。
2.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欣赏彼此的创意和表达方式。
Step 4 拓展延伸1. 教师介绍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中描写月夜的片段,并让学生欣赏相应的影视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月夜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要求以月夜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展示自己对月夜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月夜》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月夜》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学生能够解释诗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诗的结构和语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月夜的感受和赞美。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解释《月夜》的创作背景和诗中的地名、人名。
2.2 诗文内容:解读《月夜》的诗句,分析其意义和意象。
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文化内涵:探讨诗中所表现的中国古代月夜文化。
分析诗中的传统元素,如月亮、夜晚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月夜》的诗意和情感。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学生能够运用诗中的元素进行创作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对月夜的感受。
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和《月夜》的背景。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月夜》,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学生分组讨论,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学生分享对诗中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4.4 应用与创作:学生尝试创作以月夜为题材的小诗或短文。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心得。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创作展示来评价其理解和创作能力。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作品来评价其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5.2 评价内容:学生对《月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3 反馈与改进:教师提供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创作能力。
学生根据反馈进行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月夜景色和所表达的情感。
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意境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月夜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幅月夜的图片)同学们,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清辉洒地,这样的月夜总是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月夜的诗歌,感受诗人笔下那宁静而美好的月夜。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讲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4、诗歌赏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更深”“北斗阑干南斗斜”等。
提问: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月夜景色?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小组讨论:诗人在月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师生共同总结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再读诗歌学生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味。
6、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月夜景色,并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展示几首其他描写月夜的诗歌,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笔下月夜的不同特点。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特色等。
语文教案《月夜》
语文教案《月夜》语文教案《月夜》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月夜》,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月夜》1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语: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7篇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7篇《月夜》教学设计篇一杜甫《月夜》赏析月夜(杜甫)今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1.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
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
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今夜在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月夜》精品教案
《月夜》精品教案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简要介绍《月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同学探究这首诗的兴趣。
二、初读诗歌,描绘画面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预设深秋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描绘诗歌画面,促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三、结合背景,分析意象师:分析意象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时代背景(见课件出示)。
1917年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但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我们的民族仍旧封建愚昧、闭锁保守。
此时,唤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是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而新诗的出现,正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科学”与“民主”,追求人的个体的觉醒,追求思想解放、个性独立的象征。
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
1.“霜风”与“月光”以及“我”与“顶高的树”两组意象的关系是什么?预设“霜风”呼啸,“明月”高照,这一组意象的对比,象征在黑暗年代里新诗如明月般照亮诗人的心。
“我”与“顶高的树”这一组意象,“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拥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象征诗人的自强自立。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预设这首诗表现了“五四运动”前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精选4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精选4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写了33篇白话小说。
有一次,他的好朋友孙伏园问他:“在先生的小说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同学们,你知道鲁迅先生回答是哪篇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孔乙己》——板书:孔乙己(鲁迅)展示目标。
二、整体感知。
读了课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1.孔乙己最大的爱好是什么?2.孔乙己最大的弱点是什么?3.孔乙己最大的语言特色是什么?4.孔乙己最珍爱的一样东西是什么?5.孔乙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6.哪句话最能看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刚才的检查,老师看出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对孔乙己的了解也很全面。
但是,这些只是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粗略的、大致的理解,要想更加细致、更加准确地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还需要我们深入地解读文本。
三、深入分析。
1.首先请同学们思考:我,酒店的小伙计能够记得孔乙己的原因是什么?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用一个字概括呢?笑。
对于孔乙己,除了我在笑之外,还有谁在笑?酒客、掌柜的、孩子2.酒客们第一次笑是在哪一部分当中?分角色朗读一下。
(幻灯片展示)(1)第一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觉得你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你觉得读这句话的时候,声调要高还是要低?高——叫!这样喊的目的是什么?这可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呀!目的是让所有人都听到。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都来看啊,孔乙己又偷东西遭人打了!(2)第二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觉得读这句话的时候,声调要高还是要低?高——高声嚷道目的呢?唯恐天下人不知(3)第三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觉得重音应该放在哪里?亲眼、吊重音放在这上面,目的是为了突出什么?证据确凿,让孔乙己无可辩驳。
他们达到这个目的了吗?达到了,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这些酒客是希望孔乙己争辩呢?还是不希望孔乙己争辩?老师发现:这三句取笑的话其实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第一句是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第二句是说“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第三句则是说“我亲眼看见你偷东西了”,为什么这些酒客不直接说“我亲眼看见你偷东西了”呢?先让他争辩,然后拿出确凿的证据击败他,从而让他尴尬,让他难堪,让他无地自容。
月夜-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月夜-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月夜》这篇诗文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习如何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3.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将所学的修辞手法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和情感表达,并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方法。
2.教学难点:鉴别文章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3. 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月夜的音乐或者展示一张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并引发学生对月夜的感受和想象。
3.2 预读(10分钟)教师可以请学生自行阅读一遍课文,并在课前准备的复习材料中回答以下问题:1.月亮的样子为什么让人想到柿子和火烈鸟?2.诗人为什么使用“皓裳襟波,睥睨东西”来描绘月亮?3.诗人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情感?3.3 精读(25分钟)教师通过教材中的解析和讲解,对月夜的主旨和情感表达进行进一步的解析,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修辞手法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并让学生在文中标出对应的修辞手法。
3.4 分组讨论(15分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对于月夜的理解和把握,并互相交流文中修辞手法的应用效果。
3.5 总结(5分钟)教师可以在总结中强调月夜这篇文章对语文学科和文学鉴赏的意义和帮助,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理解。
4. 课后作业1.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月夜的心得体会。
2.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3.阅读一篇由自己选定的文学作品,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修辞手法以及进行个人感受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预习检查
(1)字音
墓畔(pàn) 舵手(duò) 漫漫(màn)
了解作者,弄清写作背景
主动积极作答
重点字词补充
重点句子翻译
讨论交流
带疑阅读,感知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简介作家作品
检查预习情况
补充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引导思考,激发兴趣
熟读课文
理清思路
板书归纳
引导思考,激发解题热情,主动完成课堂内容
拓展延伸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月夜》教案
课题
短诗五首之《月夜》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重点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难点
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准备课堂笔记
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一、作家作品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二、写作背景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写法探究】
1.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2.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月夜》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诗人托物咏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3.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装饰(zhuāng shì) 谎言(huǎng)
(2)词义
【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谎言】骗人的话;假话。
四、课文探究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引导阅读,拓展视野,提升语文能力
拓展延伸,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课件展示,抛砖引玉)理解教养,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课堂练习
1.把诗歌《月夜》补充完整。
霜风呼呼的着,
月光明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着,
却没有 着。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挂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3.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
4.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复习巩固
学以致用,学习与成长并进。
课堂小结
主题归纳全诗仅四行,却清晰地勾勒出一 幅和谐统一的“月夜”场景:箱风,月光、高树和” 我”。诗人在清南寒冷的月夜在山林中与树相伴,于淡的孤独中透露出某种遗世独立的淡定从容。
板书设计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夜景很美丽,风很大,晚上的月光明亮照人,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我和树并驾齐驱的背景很美丽。
2.“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对此的感悟。
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艰难处境诗人表现出的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他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4.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5.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
主旨: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