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纪下册语文月夜笔记
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之《月夜》赏析
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之《月夜》赏析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选自:《新青年》4卷1号)【赏析】在早期的白话诗人中,沈尹默的诗才受人瞩目,周作人曾说:“只有两个人具有诗人的天分,一个是尹默,一个就是半农。
”(周作人《〈扬鞭集〉序》,北新书局)《月夜》是沈尹默的代表作,这首诗与胡适的《鸽子》以及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等同时发表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为最早发表的新诗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而具有新诗美德”。
(北社编选:《新诗年选(1919)》,亚东图书馆,1922)诗题是《月夜》,但它并非一首抒情的小夜曲,诗人仅是选择“月夜”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意境。
这首诗的意象集中于“秋风”、“寒霜”、“月光”、“树木”,这些景致在古典诗词中都很常见,难得的是诗人能将这些“旧景”点染出新境界,并从中挖掘出新的时代精神。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以风吹写动,第二句以月照言静,前两句在动静交融中烘托出萧瑟苍凉的氛围。
诗人写“风”而仅用“霜”字加以形容,既点明了晚秋时节的时间背景,又传达出“吹着”的“风”寒意逼人的触觉感受。
第三句由写物过渡到写人,抒情主人公“我”被赫然推到读者面前,由此开拓出全诗的新气象。
在古典诗词中,“我”很少直接入诗,抒情主人公“我”,往往被隐藏于“物”或者消融在诗歌的意境里,难以凸显出来。
而《月夜》中“我”却带着昂扬之气立于“月夜”的“霜风”之中,“我”作为主体意象出现在诗行里,充分表现了新诗作者与旧诗作者截然不同的精神追求,“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一句,是对“我”的描写更是“我”发出的“独立宣言”,诗人用“并排”形象地写明“我”如何“立着”,其中含有“我”与“树”齐头并进之义,借写“顶高的树”突出“我”的高大。
《月夜》里,“我”的发现、“我”的觉醒、“我”的张扬正是“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表现。
而最后一句“并没有靠着”与第三句“并排立着”相呼应,进一步彰显了在寒冷寂寞的环境中“我”的独立与自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得到了更为明晰的表现,诗歌的精神主旨也上升到新的层次。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课件
妙语绘诗:
•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而你在鄜 州却只能一人独看。 • 我遥想那些可爱幼小的儿女们,还不理解 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的心情! • 夜深露重,你乌云般的头发湿了,月光如 水,你如玉的臂膀可曾受寒? •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 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 看”而泪痕不干,意在言外。
月 夜
联想妻子的愿望,亦即自己的 愿望。 “照”字应“月”字,“双” 字应“独”字,“双照”与 “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 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 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诗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 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 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 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 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 “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 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独看——双照 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 杜甫,襄阳(湖北襄樊)人,曾祖时迁居河 南巩县。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祖父杜审言 为初唐著名诗人。他有着立登要路,致君尧 舜的崇高理想,但命运多舛(chuǎn),一生 坎坷。 • 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 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反映;而且提供了战 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画面,故称“诗史”。 •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 妙,艺术成就尤为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 其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 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染徐瘐之流丽,尽 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 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 序》),为诗中集大成者。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 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 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
九下语文《短诗五首》重要知识笔记
九下语文寒假预习《短诗五首》重要知识笔记《月夜》【文学常识】一、作者资料沈尹默,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
他是新诗运动的先驱,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倡导和支持新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
二、写作背景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发表了浓尹默的三首诗,即《鸽子》《人力车夫》《月夜》。
康白情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的美德的沈尹默的《月夜》”,并认为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足见此诗一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三、解题《月夜》既点明时间,也点明所描写的对象。
【重点字词】一、字音字形。
(1个)1、尹(yǐn)。
二、词语释义1、尹:治理;古代官名。
2、霜风:刺骨寒风。
【文章主旨】诗人以霜风、月光、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人格独立的意识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写作特色】1、画面感强诗中的“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诗歌语言近似白描,用虚词“着”收束四种状态,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2、富于韵律之美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辍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韵律之美。
【重点难点】1、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⑴《月夜》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光”“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⑵从形式上看,诗歌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⑶从风格上看,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2、赏析诗句“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景物描写。
用“呼呼的”修饰“霜风”,让人感到一种生机;用“明明的”修饰“月光”,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3、赏析诗句“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并无孤独之感,而是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青年知识分子个性的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课件PPT
文体 知识
概念
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 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 诗、自由诗、现代诗。
形式 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特点
① 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 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 遵循一定的韵律。
②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 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
结构 梳理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交代 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
“我” 顶高的树
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人格独立 思想自由
主旨 归纳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通过“我” 与高树并立但并不倚靠的形象,展现出“五四 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 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
从后两句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后两句诗写“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 靠着”,并无孤独之感,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一个个性 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这也是“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典型特征。
深入探究
③ 观念新: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 和见解。
字词清单
多音字
( zhe )吹着
( zhuó )着落
着 ( zháo )着急
下棋时下出的高明 的着数;泛指好办
( zhāo )高着儿 法、好主意。
串句记忆法:你这着(zhāo)儿真绝,让他干着(zháo) 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圈画《月夜》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赏析
《月夜》赏析《月夜》是新诗诞生后的首批成果之一,出现在《新青年》杂志四卷一号(1918年1月)上。
此诗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实,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后来转向旧体诗写作,以旧诗和书法名世。
沈尹默五四前后发表新诗共计17首,《月夜》为他的处女作。
这首诗在发表的当时即受到重视,以后的新诗选本多有收录,80年代以后的各种新诗史著均予以很高的评价。
1919年《新诗年选》(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年度诗选集)有一则著名的“愚庵”(康白情)“评语”,认为《月夜》“在中国新诗史上,算是一首散文诗”,且“具新诗的美德”,“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30年代废名在北大讲授新诗,谈到《月夜》时延续了“新诗的第一首诗”的说法,也认为这首诗“确是新鲜而别致”;他就此评述此诗的作者说“沈尹默氏是旧诗词的作家,然而他的几首新诗反而有着新诗的气息,简直是新诗的一种朝气,因此他的新诗对于以后以迄于今日的新诗说,又可以说是新诗的一点儿古风”。
不过,“愚庵”对此诗的赞誉并未得到普遍认同,如朱自清在1935年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就没有选《月夜》,而是选了沈尹默的另一首杰作《三弦》,这一点与胡适在《谈新诗》(1919年)一文中的看法是一致的,胡适也赞赏《三弦》,称它是“新诗中一首最完全的诗”。
朱自清说,“愚庵”关于此诗的妙处“我吟咏不出”,他理解“第三行也许说自己的渺小,第四行就不明白。
若说的是遗世独立之概,未免不充分——况且只有四行诗,要表现两个主要意思也难”。
早期较重要的新诗史论著《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草川未雨著,1929年),对此诗也只字未提,原因不得而知。
但80年代以后的新诗研究者一致认同了《月夜》的诗学意义,并重新辨析了《月夜》的新诗史价值,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孙玉石。
在孙玉石主编的《中国现代诗导读》(1990年)里,他将《月夜》诠释为“觉醒了的一代人的声音”,并详细地分析了此诗所寄寓的“人格独立的情怀”;他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1999)一著中,更是将此诗推为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的先声,认为“它透露了萌芽形态的象征主义新诗诞生的信息”。
《月夜》杜甫
《月夜》杜甫《月夜》杜甫《月夜》杜甫1[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1】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7】分散:一作“羁旅”。
【8】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9】长:一直,老是。
【10】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11】况乃:何况是。
【12】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注解】: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简析】: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月夜(录音转文字版)
月夜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年级下册一单元的诗歌月夜。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将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第一,能够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思想情感。
第二,能够从抒情方式,意向运用,语言表达等角度。
体会月夜中新诗与旧体诗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第一遍朗读诗歌,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大声读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从形式上看,全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为变化,但相对来讲整体形势依然较为整齐。
全师君以虚词折子结尾,形成了统一的诗歌结构韵律,构成反复通过,第三次据去世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遍是哥的朗读。
由此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
同学们请按下暂停键填写表格,五分钟后继续后面内容的学习。
龙双风呼呼的可以看到双峰的猛烈寒冷,月光明明地感受到其明亮皎洁。
顶高的说明树很高大,而我与顶高的树并排立着,没有靠着写出我的独立不已。
虽有秋风瑟瑟寒光照人以昂然的姿态出场于顶天立以昂然的姿态出场,于顶天立地的高数并排站立,综合表达了一种自强自立的个人追求与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这首诗是中国新诗运动中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作。
1918年元月,新诗首次出现,发表于《新青年》四卷第一号上。
一同发表的共有九首诗,胡适死守沈尹默三首刘半农两首。
神一依然出来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倡导和支持形式。
新生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d都有着种种的严格限制,由此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
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束缚。
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时期的新诗就往往具有心中有旧旧中有新的特点。
那我们可以结合月夜这首诗弹一弹对此的理解。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第三遍,大声的朗读诗歌,稍作思考,记录五分钟后继续后面内容的学习。
第一,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仍然用的是传统诗歌,咏物抒怀的手法不同在于它有着新的利益和气魄。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杜甫《月夜》原文、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翻译、赏析《月夜》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鄜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赏析一: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鄜(fu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望月怀远。
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
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
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
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
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
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
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
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
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
九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第二遍朗读诗歌
《月夜》中有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第二遍朗读诗歌
《月夜》中有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月夜 沈尹默
1 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关注诗歌中的意 象,揣摩诗中的思想情感。
2 能够从抒情方式、意象运用、语言表达角 度,体会《月夜》中新诗与旧体诗的区别 与联系。
第一遍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第一遍朗读诗歌
我(与树并排立着/没有靠着)
月夜 沈尹默
内容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 月光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树
却没有靠着。
我
特征
思想情感
填写表格,5分钟后,继续后面内容的学习。
月夜
第三幅图景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内容
霜风 月光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树
却没有靠着。
我
特征 思想情感
再别康桥(节选) 徐志摩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轻轻的我走了,
(刘禹锡《杨柳枝歌词九首》)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那河畔的金柳,
(柳永《雨霖铃》)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九年级语文下册PPT课件-月夜
2.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 “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 显著。
3、诗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的意义, 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这首诗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 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 写个人遭际,与亲人离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写夫妇、父子之爱 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 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恰如叶燮《原诗》所言:“杜甫之诗, 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君爱国、悯时伤乱, 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 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诗人抒发的不 仅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 人民共同的心声。
曲笔抒情
李商隐《无题》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魏二》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小结
❖ 《月夜》的感情倾向,竟与诗人的爱国之 情是这么脉脉相通!感情常常显示出作家的 思想深度,即便是这么一首抒写一己之情的 诗,也饱和着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息,由个人 的遭遇和不幸透露了那个战乱的现实,因而, 《月夜》不失为杜集中独具特色的佳作。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7课《月夜》同步练习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7课《月夜》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月夜》的作者是,它是我国伟大的诗人。
2.理解《月夜》诗中词语。
云鬟:。
清辉:。
虚幌:。
双照:。
3.《月夜》全诗的领句是,领词是4.《月夜》诗人写说妻子见月而思己的诗句是,具体表现妻子思己之苦情形的诗句是5.《月夜》中诗人身在,妻子身在,诗人思念妻子儿女,却反写,这表现了诗人写法的独特。
6.“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句使用了方法,写儿女不了解(因为年幼)母亲忆长安之意,实写7.“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示了诗人的愿望。
二、问题理解8.根据诗句,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的妻子独自望月的情形。
9.《月夜》诗中的“独看”与“双照”相对成趣,你能体会到此中的妙处么?请谈谈你的体会。
10.《月夜》诗人既然有“小儿女”和妻子在一起,为什么却说闺中“只独看”呢?11.《月夜》颈联是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恋自己,请品味“湿”“寒”的表达效果。
12.《月夜》此诗中实有三种月夜境界:13.比较三单元三首咏月诗的异同。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古诗文田舍①【宋】范成大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释】①田舍:农家。
②筑圃:修筑打谷场。
③菁:水草。
④天末:天边。
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4.全诗洋溢着一种“” 的气息。
(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15.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16.阅读下面古诗遣兴[清]袁枚爱好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
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1)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2)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杜甫;现实主义2.【答案】妇女的鬓发;指月光;薄而透明的帷帐;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3.【答案】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独看4.【答案】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月夜》听课笔记
2024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月夜》听课笔记1.1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以一段描绘月夜景色的优美语言作为导入:“在静谧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洒下柔和而神秘的银辉,万物似乎都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
今天,我们将走进沈尹默的《月夜》,一同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美景,以及那隐藏在月色背后的深沉思绪。
”学生活动:学生被教师的描绘所吸引,脑海中浮现出月夜的画面,对即将学习的诗歌充满期待,纷纷翻开课本准备学习。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成功地将学生带入月夜的情境中,为接下来的诗歌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初读感知:教师首先进行示范朗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随后,学生自由朗读,尝试捕捉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
••内容解析(重点详细):••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霜风”、“月光”、“树”等,探讨这些意象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而又不失温情的月夜景象。
•情感挖掘:深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沉思等。
通过“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等诗句,探讨诗人独立不倚、追求自由的精神追求。
•艺术手法:讲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比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围绕“月夜中的我”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中“我”的形象及其情感世界的理解。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月夜》与其他描绘月夜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不同作品在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学生活动:•在初读感知环节,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并积极参与自由朗读,努力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在内容解析环节,学生积极思考,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热烈交流,共同构建了对诗歌中“我”的形象及其情感世界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月夜 课文课件
沈 尹 默 书 法 作 品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 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 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 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 “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 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 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 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 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 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 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 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 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 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
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退缩,这首诗表 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 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月夜
沈尹默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 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 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 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 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 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 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 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 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 《月夜》《落叶》《三弦》等。
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课文知识点梳理3.《短诗五首》①《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②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冬夜的“霜风”“月光”代表着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③“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为了说明什么?“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④诗中写“我等待着”,“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等待的是革命的曙光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⑤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断章》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找出这些景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等。
⑥这首诗中有四幅画面,请你说说这四幅画面之间的联系。
前两幅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幅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九年级下册语文月夜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月夜笔记
民国书法界曾有“南沈北于”之说,“北于”者,为民国元老于右任,其声名远播,自不待言。
南沈者,则为浙江吴兴人沈尹默,此人为世人所知,其成绩被书法艺术鉴定专家谢稚柳教授称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后为北大教授,并贵为校长。
即便如此,沈尹默也曾因一事饱受讥讽,被以狂狷著称的古文家黄侃嘲讽为忘恩负义之徒,一时成为笑谈,最为让黄侃暴跳如雷的,就是沈尹默的用白话文写作新诗,最为有名的,当属这首《月夜》。
书法艺术,是最讲究字的间架结构的,笔画之间的空间搭配,长短相合,留白有序,相互映衬,烘托出一幅优美的视觉画卷。
这种美的底色被沈尹默浸润到了《月夜》的写作中,全诗四行,结构上有着清癯的筋骨,清晰地勾勒出了秋霜月夜的孤寂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互相对照,却又彼此独立,陌生而无言。
“霜风”是“呼呼的吹着”,“月光”是“朗朗的照着”,这两个给人冰冷感觉的意象的生命活力越活跃,愈益衬托出后来的“我”和“树”的清寂、寒凉,所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落寞与孤独,在这四个同处一个时空的意象间映衬的诗意盎然。
有人说,此诗写的是五四时期的旧式婚姻中,夫妻之间情感的冷漠,为爱情的自由,婚姻的
解放作优美的注脚,也可以解读成五四以来,迈向现代文明的路途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性,等等,不一而足。
但最好还是如同时代的诗人康白情化名愚庵,在出版于1919年的《新诗年选》中的评述来的意味深长,这首“具新诗的美德”的诗,“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沈尹默当属新诗敲边鼓的人,但上手都能有此经典佳作,令人赞叹。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月夜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杜 甫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711-770)
杜甫,字[ 子美 ], 唐代著名诗人。诗中尝 自称 少陵野老 。
曾做校工部员外郎, 故世称 杜工部 。晚年 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 中。
杜甫后人称之为 “诗圣 ”,他写的诗被 人誉为诗“史 ”。
kān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地名,在今陕西富县) 守望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古代双照泪痕干?
帷幔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
月夜
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
今夜鄜州月, 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 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只独看。 2.闺中:内室。
遥怜小儿女,
3.怜:想。 4.未解:尚不懂得。
未解忆长安。 5.云鬟(huán ):古代妇女的
香雾云鬟湿,
环形发饰。 6.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
清辉玉臂寒。 膏泽的芬芳。
何时倚虚幌,
7.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 8.虚幌(huǎng ):透明的窗
双照泪痕干。 帷。
译文: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
看”而泪痕不干,意在言外。
月 夜
联想妻子的愿望,亦即自己的 愿望。
“照”字应“月”字,“双”
字应“独”字,“双照”与
“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
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
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诗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 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 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 其中。
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课件(共1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合作探究
➢沈尹默的《月夜》与艾青的《树》,都写到了“树”,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一 棵 树 , 一 棵 树 / 彼 此 孤 离 地 兀 立 着 / 风 与 空 气 / 告 诉 着 它 们 的 距 离 / 但 是 在 泥 土 的
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艾青《树》) ➢解析:《月夜》中的“树”是“我”的陪衬,通过“树”衬托了“我”追求独立、
整体感知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赏析:“顶高的树”反衬了“我”身形的渺小;“并排立着”写“我”与树并 立的状态;“没有靠着”强调“我”不攀不附,表现了“我”的独立自主。简 单两句,一个在严寒中卓然独立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展现了“五四运动” 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独立、自由的意识。四句诗均以“着”收 束,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自由的精神;艾青《树》中的“树”是诗人着力描写的意象,是抒情的凭借,通 过“树”赞颂了既独立向上,又生死相依的团结战斗的精神。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描绘月夜之中“我”和“一株顶高的 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一景象,反映出“五四” 时期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 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应和了五四时期追个 体独立与解放的时代风潮。形式上,每句以 虚词“着”字结尾,显示了某种坚韧与执著, 与主题相得益彰。
《月夜》是新文学诞生后的首批成果之一。 “在 中国新诗史上,算是一首散文诗”,且“具新诗的美 德”,“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康白 情)。孙玉石将《月夜》诠释为“觉醒了的一代人的 声音”,并详细分析了此诗所寄寓的“人格独立的情 怀”;他还将此诗推为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的先声, 认为“它透露了萌芽形态的象征主义新诗诞生的信 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年纪下册语文月夜笔记
一、主题思想
《月夜》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二、阅读理解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三、创作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四、写作手法
白描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五、文学常识
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