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月夜》原文欣赏及作者简介

合集下载

9年纪下册语文月夜笔记

9年纪下册语文月夜笔记

9年纪下册语文月夜笔记
一、主题思想
《月夜》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二、阅读理解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三、创作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四、写作手法
白描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五、文学常识
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及注释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指高耸的环形发髻。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联之中。

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

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之《月夜》赏析

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之《月夜》赏析

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之《月夜》赏析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选自:《新青年》4卷1号)【赏析】在早期的白话诗人中,沈尹默的诗才受人瞩目,周作人曾说:“只有两个人具有诗人的天分,一个是尹默,一个就是半农。

”(周作人《〈扬鞭集〉序》,北新书局)《月夜》是沈尹默的代表作,这首诗与胡适的《鸽子》以及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等同时发表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为最早发表的新诗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而具有新诗美德”。

(北社编选:《新诗年选(1919)》,亚东图书馆,1922)诗题是《月夜》,但它并非一首抒情的小夜曲,诗人仅是选择“月夜”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意境。

这首诗的意象集中于“秋风”、“寒霜”、“月光”、“树木”,这些景致在古典诗词中都很常见,难得的是诗人能将这些“旧景”点染出新境界,并从中挖掘出新的时代精神。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以风吹写动,第二句以月照言静,前两句在动静交融中烘托出萧瑟苍凉的氛围。

诗人写“风”而仅用“霜”字加以形容,既点明了晚秋时节的时间背景,又传达出“吹着”的“风”寒意逼人的触觉感受。

第三句由写物过渡到写人,抒情主人公“我”被赫然推到读者面前,由此开拓出全诗的新气象。

在古典诗词中,“我”很少直接入诗,抒情主人公“我”,往往被隐藏于“物”或者消融在诗歌的意境里,难以凸显出来。

而《月夜》中“我”却带着昂扬之气立于“月夜”的“霜风”之中,“我”作为主体意象出现在诗行里,充分表现了新诗作者与旧诗作者截然不同的精神追求,“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一句,是对“我”的描写更是“我”发出的“独立宣言”,诗人用“并排”形象地写明“我”如何“立着”,其中含有“我”与“树”齐头并进之义,借写“顶高的树”突出“我”的高大。

《月夜》里,“我”的发现、“我”的觉醒、“我”的张扬正是“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表现。

而最后一句“并没有靠着”与第三句“并排立着”相呼应,进一步彰显了在寒冷寂寞的环境中“我”的独立与自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得到了更为明晰的表现,诗歌的精神主旨也上升到新的层次。

月夜沈尹默诗歌鉴赏作文

月夜沈尹默诗歌鉴赏作文

月夜沈尹默诗歌鉴赏作文
《月夜》诗歌鉴赏——一场特别的冬夜之行
嘿,今天咱来说说沈尹默的《月夜》这首诗哈。

记得有个冬天的夜晚,我呀,出去溜达。

哎呦喂,那晚上可真冷啊,感觉自己都快被冻成冰雕啦。

我走在小路上,四周安安静静的,只有我自己的脚步声。

突然,我一抬头,哇塞,看到了那一轮明亮的月亮。

那月亮啊,就那么静静地挂在天上,像个大大的银盘,洒下柔和的光。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沈尹默的《月夜》,诗里说“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可不就是我眼前看到的这样嘛!霜风使劲地吹着我,好像要把我吹跑似的,可那月光却又是那么明亮,照亮了我眼前的路。

我站在那,看着月亮,感觉自己好像也进入了诗中的那个世界,周围一切都那么安静,只有我和月亮。

我就这么傻乎乎地盯着月亮看了好久,都忘记冷啦。

就在那一刻,我好像有点懂了这首诗的那种感觉,那种在寂静的月夜中,一种独特的宁静和力量。

等我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的脸都被冻得通红啦。

哎呀呀,这就是我关于月夜的一次特别体验,和沈尹默的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啦。

每次想到那个夜晚,我就会想起这首诗,想起那特别的感受。

嘿嘿,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呀!。

月夜沈尹默古诗赏析

月夜沈尹默古诗赏析

月夜沈尹默古诗赏析《月夜沈尹默古诗赏析》沈尹默的《月夜》这首诗啊,那可真是很有味道呢。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就这么短短几句,但是能让人琢磨出好多东西来。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霜风呼呼的吹着”,哎呀,你能想象到那种冷飕飕的感觉不?就好像冬天的风像个调皮捣蛋的小鬼,直往你脖子里钻。

那风呼呼地吹,吹得树叶沙沙响,吹得你浑身打哆嗦。

这霜风呢,还带着那种冰冷冷的气息,也许它把整个世界都当成了它的游乐场,到处疯跑,到处搞破坏。

我觉得诗人在这儿写霜风呼呼吹,就是想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有点孤单,有点清冷,就像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夜里,周围只有风在呼啸,是不是感觉有点害怕呀?再看看“月光明明的照着”,这月亮可就不一样啦。

月亮就像一个温柔的大姐姐,她把明亮的光洒下来,照亮了大地。

你看,在夜晚的时候,月亮的光虽然没有太阳那么强烈,但是却有一种很柔和的美。

她就那样静静地照着,也许她在看着大地上发生的一切呢。

这时候我就想到,有时候晚上我在院子里,看着月亮,就觉得月亮好像在跟我说话一样,这种感觉很奇妙吧?在这首诗里呢,这明亮的月光和呼呼的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风是那么的粗暴,而月亮是那么的温柔,就像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小伙伴。

然后就是“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可太有意思了。

我就想啊,诗人为什么要和树并排立着呢?这树啊,就像一个沉默的巨人,它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的。

诗人和它并排,也许是在寻找一种陪伴,可是又没有靠着。

这就很奇怪啦,为啥不靠着呢?我猜啊,诗人可能是想表示自己的独立吧。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生活中,虽然身边有很多朋友或者家人,但是我们也想自己独立去做一些事情,不想总是依靠别人。

可是呢,又觉得有点孤单,就像诗人和树并排却不靠着一样。

我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小组活动,小组里的小伙伴都很厉害,我就有点想依靠他们把事情都做完。

可是后来我又想,我也得自己努力呀,不能老是靠着别人。

月夜沈尹默赏析

月夜沈尹默赏析

月夜沈尹默赏析
许多人都把《月夜沈尹默》归类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经典作品。

它的名称起源于古代诗人尹默的诗歌,并以月夜的景象作为背景,充
满着浪漫和伤感的情绪。

尹默的诗情通过婉约的叙事语言表达出来,
更加深化了此景象所蕴含的情感。

尹默写这首诗时,正值春日月夜,山川间芳草绿油油,水波添点
月光,可以说已到了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瞬间。

而这首诗正是在这样
的瞬间之中,记录了作者的情感,当月色映照在山谷里,溪水潺潺流淌,月光如水般洒落,作者隐约对着夜色寄寓了自己无数次宁静和泛
滥的思绪。

作者将月夜景色美化得淋漓尽致,把这星月之间流露出的无尽梦
想和隐喻,表达出来内心深处种种苦乐、冷暖与承受力,并带着期待
望洋兴叹。

也许尹默是在静默赞美自然生命的奇妙,他用充满未知的
旋律发出对平淡生活里不胜人弃的怨恨,但却又被月夜的柔情所抚慰,他的诗歌将这星月之间的深情与淡然再度唤起,这种淡然的境界使他
放任自我,接受生活,珍惜当下的情感,无论是快乐的欢笑,还是忧
伤的哀愁,都得到月夜的安抚。

于是,月夜之沈尹默,就这样被散发
出柔情,给予读者一种充满淡淡温馨的感受。

《月夜》课件

《月夜》课件

写作特色
1、运用白话,语言凝练含蓄。 这首诗只有四行,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语
言凝练而含蓄,具有新诗之美。 2、意境清新,含而不露。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行诗含义很广,诗中的主 观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造出浑然天成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月夜》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沈尹默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
人,诗人、书法家。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主要作品有 《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知识必备 创作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 《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 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 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 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 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3、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拓展资料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也正是“五四运动”前夕。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 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 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 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的爱国运动。
“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夕觉醒 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 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我”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文章主旨
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 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 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 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指高耸的环形发髻。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沈尹默《月夜》原文及赏析

沈尹默《月夜》原文及赏析

.' 月夜——(1917年沈尹默创作新诗)沈尹默作于1917年。

这是《新青年》第一次刊登白话诗。

康白情认为这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

诗名:月夜作者:沈尹默诗体:新诗创作时间:1917年出处:《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1号诗歌原文: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诗歌鉴赏:沈尹默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

1918年元月,《新青年》四卷一号发表了他的三首诗,即《鸽子》《人力车夫》和《月夜》。

后来,他的《月夜》和《三弦》,一直是人们称道的好诗。

康白情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具备新诗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并认为此诗“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足见它一开始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此诗写的是一个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里先进青年的奋斗目标。

这首诗形象鲜明,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从而表现了个性的复苏和自主精神的增长。

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了辛亥革命,已经推翻清王朝,但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

封建愚昧、锁闭保守仍旧严重地戕害着我们的民族。

因此,唤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实在是太重要了。

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则是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月夜》中表现的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独立奋进的精神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正是大时代潮流中激起的一朵浪花。

简洁、含蓄的意境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却分明地显示了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赏析

《月夜》赏析《月夜》是新诗诞生后的首批成果之一,出现在《新青年》杂志四卷一号(1918年1月)上。

此诗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实,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后来转向旧体诗写作,以旧诗和书法名世。

沈尹默五四前后发表新诗共计17首,《月夜》为他的处女作。

这首诗在发表的当时即受到重视,以后的新诗选本多有收录,80年代以后的各种新诗史著均予以很高的评价。

1919年《新诗年选》(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年度诗选集)有一则著名的“愚庵”(康白情)“评语”,认为《月夜》“在中国新诗史上,算是一首散文诗”,且“具新诗的美德”,“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30年代废名在北大讲授新诗,谈到《月夜》时延续了“新诗的第一首诗”的说法,也认为这首诗“确是新鲜而别致”;他就此评述此诗的作者说“沈尹默氏是旧诗词的作家,然而他的几首新诗反而有着新诗的气息,简直是新诗的一种朝气,因此他的新诗对于以后以迄于今日的新诗说,又可以说是新诗的一点儿古风”。

不过,“愚庵”对此诗的赞誉并未得到普遍认同,如朱自清在1935年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就没有选《月夜》,而是选了沈尹默的另一首杰作《三弦》,这一点与胡适在《谈新诗》(1919年)一文中的看法是一致的,胡适也赞赏《三弦》,称它是“新诗中一首最完全的诗”。

朱自清说,“愚庵”关于此诗的妙处“我吟咏不出”,他理解“第三行也许说自己的渺小,第四行就不明白。

若说的是遗世独立之概,未免不充分——况且只有四行诗,要表现两个主要意思也难”。

早期较重要的新诗史论著《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草川未雨著,1929年),对此诗也只字未提,原因不得而知。

但80年代以后的新诗研究者一致认同了《月夜》的诗学意义,并重新辨析了《月夜》的新诗史价值,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孙玉石。

在孙玉石主编的《中国现代诗导读》(1990年)里,他将《月夜》诠释为“觉醒了的一代人的声音”,并详细地分析了此诗所寄寓的“人格独立的情怀”;他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1999)一著中,更是将此诗推为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的先声,认为“它透露了萌芽形态的象征主义新诗诞生的信息”。

月夜沈尹默诗歌鉴赏

月夜沈尹默诗歌鉴赏

月夜沈尹默诗歌鉴赏月夜,是自然中最美的景色之一。

诗人沈尹默曾在一次夜晚中,感受到了月夜的美好,创作了一首名为《月夜》的诗歌。

本文将在诗歌鉴赏的角度来讲述这首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月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写景,另一部分则是抒情。

前半部分以详略相间的方式,通过描绘实景来营造出一种月夜的美感,比如“屋后鸡鸣三摆首”,“荒波满目长江流”和“菜畦逢人夜半开”等,这些描写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月夜的寂静和祥和。

随后,沈尹默通过“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一句话,把读者的注意力从景物转移到人的情感之上,表述了自己的感悟。

其次,从语言上来看,《月夜》的语言简洁明了,词藻清新而不浮夸,很好地表达了月夜所代表的宁静美好。

比如,“屋后鸡鸣三摆首”并不是富有力度的词句,但是却生动地表现了乡村夜晚的宁静。

而“紫荆花下午茶,绿竹阴中牧童笙”则展现了夏夜的温暖与闲适。

这些表述恰到好处,通过短小的词组将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歌的抒情部分表现出了沈尹默对月夜美好的感受。

诗人认为,若是能丢开心中的杂念,享受当下宁静而美好的夜晚,那么人生本身就不是美好的吗?这种想法与如今人们追求“慢生活”的态度不谋而合。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需要懂得从繁琐的工作和杂事中解脱出来,享受一份宁静与美好。

这也是《月夜》诗歌与现代生活相契合的地方。

总之,在这首诗歌中,沈尹默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现了月夜美好的一面,且从抒情角度发出了对生活本身的感悟。

这种感悟不仅是对月夜的颂扬,同时也是对宁静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此,这首诗歌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够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月夜沈尹默原文及翻译

月夜沈尹默原文及翻译

月夜沈尹默原文及翻译《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为大家分享了月夜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烫,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心疼幼小的儿女,怎懂得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就可以团圆相逢,借助于厚帷共大赏明月。

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要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为善离情,但抒写的不是通常情况下的夫妇初恋之情。

字里行间,整体表现出来时代的特征,场屋之苦和内心之弊熔于一炉,对月伤感,忧叹愁思,而期望则倾注于无人知晓“何时”的未来。

诗人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今夜”,实指今夜,也希望只有“今夜”;“鄜州”,妻室所在的地方;“闺中”,指代妻子。

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却从对方着笔,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独自望月,思念长安的丈夫。

构思独特,曲折深婉.一“独”字,写尽了妻子孤单落寞的凄楚情状,既显示了夫妻之间往日相守的深情,又饱含诗人对妻子独居异地的怜惜之情,而且还与下联的“未解忆长安”、尾联的.“双照”照应。

所以,“独看”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颔联M18x“大儿女”的情状:孩子还大,既稀奇古怪父亲在长安处境的危恶,更稀奇古怪母亲就是怎样牵肠挂肚地思念他们远在长安的父亲。

大儿女的“疑惑”衬托妻子的“独看”,并代普雷“独看”是“忆长安”。

不仅忆身在长安的夫君,更忆以往全家在长安团圆的美好时光、期盼重返长安完聚。

从而减轻一会月时的寂寞,并使“忆”更加悲戚伤感。

“遥怜”,相距荒凉,即使忧愁也无济于事,更注重了孤独凄恻的情怀。

这些都就是对“独看”的进一步延展。

颈联进一步描绘妻子看月忆长安的情状:“香雾”和“清辉”写环境的清丽;“云鬟”和“玉臂”写妻子的秀美;“湿”和“寒”都是在月下呆得太久了的结果。

夜作文之《月夜》沈尹默作文

夜作文之《月夜》沈尹默作文

夜作文之《月夜》沈尹默作文《月夜》沈尹默作文【篇一:月夜】月夜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立着,却没有靠着。

1917【赏析】月夜这类诗题在传统诗歌中几乎多若恒河沙数,作为中国新诗先驱者之一,沈尹默似乎还未能完全摆脱既成影响,他到底清明自己是在写诗,过往所熟稔的也许变油然而起。

问题是作者已经成了《新青年》的新诗人,因此,集传统意象,有所推陈出新,表达了新世纪的诗情。

霜风威严,明月朗照,凛然之气逼人,“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立着,却没有靠在”。

这里或许有传统士大夫清高自持的心魂,但更多显示了诗人对既成一切的强烈反应。

那株“顶高的树”,大抵象征着从传统到现实的最保守而又最顽强的力量,抒情主人公的伟岸的人格形象由此而巍然矗立。

那是一个崇尚挪威易卜生“独占多数”时代,高扬的是冲决旧世界的自我精神,诗中不无某种孤寂的气息,恰恰正是那个时代先知们思想处境的真实写照。

比较有意思的是,差不多七年后,鲁迅有散文诗《秋夜》,第一行就写着:“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的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千秋岁张先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此词为惜春怀人,抒写恋情幽怨之作。

此词写景寓情,亦景亦情,惜景物隐喻、象征人生情感的历程和隐秘;抒情热烈、果决,倾吐心声,爱憎鲜明。

情韵高远,既深婉、含蓄,又直率、激越。

琼瑶小说《心有千千结》既引用了这首词,并根据此词做了一首诗:海难枯,情难灭,与君既相逢,何忍轻离别。

问天何时老,问情何时绝,我心深深处,中有千千结,意绵绵,情切切。

肠儿万缕化作同心结。

【篇二:湖北襄阳四校(一中)2015年3月联考语文试题(作文指导)】阅读下面现代著名诗人沈尹墨先生的诗歌《月夜》,按要求作文。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朗朗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月夜

月夜

月夜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立着,却没有靠着。

1917【赏析】月夜这类诗题在传统诗歌中几乎多若恒河沙数,作为中国新诗先驱者之一,沈尹默似乎还未能完全摆脱既成影响,他到底清明自己是在写诗,过往所熟稔的也许变油然而起。

问题是作者已经成了《新青年》的新诗人,因此,集传统意象,有所推陈出新,表达了新世纪的诗情。

霜风威严,明月朗照,凛然之气逼人,“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立着,却没有靠在”。

这里或许有传统士大夫清高自持的心魂,但更多显示了诗人对既成一切的强烈反应。

那株“顶高的树”,大抵象征着从传统到现实的最保守而又最顽强的力量,抒情主人公的伟岸的人格形象由此而巍然矗立。

那是一个崇尚挪威易卜生“独占多数”时代,高扬的是冲决旧世界的自我精神,诗中不无某种孤寂的气息,恰恰正是那个时代先知们思想处境的真实写照。

比较有意思的是,差不多七年后,鲁迅有散文诗《秋夜》,第一行就写着:“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的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千秋岁张先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译文] 几声鸟叫告知人们,春天的美景已经过去。

我惋惜逝去的春光,在花丛中流连,选好的一枝来折。

一片细雨,一阵暴风,正是梅子刚熟的时候。

如永丰坊中的那棵柳树,尽管无人观看,也终日飘飞着柳絮,就象下着一场大雪。

不要拨弦弹琴,那种幽怨的曲调更令人愁肠百结。

天因无情天不老,人缘有情情难绝。

我的心似双丝结成的网,其中有无数的结,天色渐亮时才把那盏如豆的孤灯吹灭,又是一个孤独难熬的长夜。

此词为惜春怀人,抒写恋情幽怨之作。

此词写景寓情,亦景亦情,惜景物隐喻、象征人生情感的历程和隐秘;抒情热烈、果决,倾吐心声,爱憎鲜明。

情韵高远,既深婉、含蓄,又直率、激越。

琼瑶小说《心有千千结》既引用了这首词,并根据此词做了一首诗:海难枯,情难灭,与君既相逢,何忍轻离别。

《月夜》赏析

《月夜》赏析

《月夜》赏析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朗朗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新青年》第4卷第1号,1918年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民国书法界曾有“南沈北于”之说,“北于”者,为民国元老于右任,其声名远播,自不待言。

南沈者,则为浙江吴兴人沈尹默,此人为世人所知,其成绩被书法艺术鉴定专家谢稚柳教授称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后为北大教授,并贵为校长。

即便如此,沈尹默也曾因一事饱受讥讽,被以狂狷著称的古文家黄侃嘲讽为忘恩负义之徒,一时成为笑谈,最为让黄侃暴跳如雷的,就是沈尹默的用白话文写作新诗,最为有名的,当属这首《月夜》。

书法艺术,是最讲究字的间架结构的,笔画之间的空间搭配,长短相合,留白有序,相互映衬,烘托出一幅优美的视觉画卷。

这种美的底色被沈尹默浸润到了《月夜》的写作中,全诗四行,结构上有着清癯的筋骨,清晰地勾勒出了秋霜月夜的孤寂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互相对照,却又彼此独立,陌生而无言。

“霜风”是“呼呼的吹着”,“月光”是“朗朗的照着”,这两个给人冰冷感觉的意象的生命活力越活跃,愈益衬托出后来的“我”和“树”的清寂、寒凉,所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落寞与孤独,在这四个同处一个时空的意象间映衬的诗意盎然。

有人说,此诗写的是五四时期的旧式婚姻中,夫妻之间情感的冷漠,为爱情的自由,婚姻的解放作优美的注脚,也可以解读成五四以来,迈向现代文明的路途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性,等等,不一而足。

但最好还是如同时代的诗人康白情化名愚庵,在出版于1919年的《新诗年选》中的评述来的意味深长,这首“具新诗的美德”的诗,“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沈尹默当属新诗敲边鼓的人,但上手都能有此经典佳作,令人赞叹。

1/ 1。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古诗简介《月夜》是被禁于,望思家的有感之作。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

全构想新奇,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翻译/译文今的圆圆的是多么皎洁美好,妻子却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的父亲,还不能理解对月怀人的心情。

夜露深重,你乌似的头发被打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倚着窗帷,仰望,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注释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

⑶看,读平声。

⑷怜:想。

⑸未解:尚不懂得。

⑹香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谓:“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香云淡觉微和。

’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

’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如诗‘和香九重城’,则以香借形也。

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⑺清辉: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⑻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⑼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⑽泪痕: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鉴赏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尹默《月夜》原文欣赏及作者简介
月夜
作者: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沈尹默简介:
沈尹默,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

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字则其俗在骨”,因此两人关系不佳。

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

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

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

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

沈尹默先生是陈毅先生进城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是周恩来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届上海市人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1949年后,他先后参加了市政协、市博物馆、市文管会、中国画院、市文联、市文史馆的工作,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主席曾接见过他,对他的工作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中南海收藏书画集》的第一页乃是沈老写给主席的书法。

总理家中和办公室都曾挂过沈老的字。

着有《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妻释义》等。

出版主要书法集、字帖有《沈尹默法书集》、《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沈尹默入蜀词墨迹》等,约二十种。

诗词著作有《秋明室杂诗》、《秋明室长短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