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第六单元20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的技巧。
3.感受先贤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初步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略思想就受到过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去看看历史上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文本进行勾连,让学生快速并且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学习。
二、了解作品和写作背景【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作品和写作背景,学生了解了本文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
1.了解作品。
课件出示:《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实。
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写作背景:春秋时期,周室不振,内有诸侯争霸,外有蛮夷交侵,战乱迭起,生灵涂炭。
据统计,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两百多年间,爆发的大小战争居然达四百多次,也即平均每年发生两场战役,其次数之频、规模之大、延续之久在中外历史上都少见。
其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历来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长勺之战发生于鲁庄公十年春天。
当时,齐为大国,鲁为小国,鲁国一向受齐侵侮。
齐襄公时,政令无常,其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 ǔ)国和鲁国避难。
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是为齐桓公。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是我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备课不仅要做到内容充实、目标明确,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备课过程中我深感,教案设计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今天,我将分享一下针对小学语文《月夜》的一堂优秀教学案例,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核心词汇(月光、踮起、瞧、花丛、草丛、闪耀、银色)的含义及运用。
(2)学会借助画面想象当中的情节,表达出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3)掌握叙事文的结构特点:时空转换。
2、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1)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狂热热爱,并能够自己发现、感受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乐趣和美好。
(2)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乐于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表达(2)如何有效运用画面想象来表达感受和情感(3)如何快速且准确地理解文中核心单词的同时,领悟到其意义及运用方法三、教学过程1、热身 - 我们的月亮让学生开口一起描述现场月亮的样子,并根据学生的描述画出月亮的样子。
在图画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欣赏自己完成的作品,并介绍常见形态和月相。
2、教学正文 - 故事表达(1)初始化1)让学生在课前看文本,并根据阅读内容思考故事的情节、时空转换等,用自己的表述方法讲述出来,并向同桌分享。
2)教师主导讲解,重点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为接下来学习语言结构打下实际基础。
3)让学生阅读故事,从故事情节中寻找主旨思想。
(2)语言结构1)帮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本语言,给他们时间进行反复阅读。
2)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中的时间轴,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领悟故事情节。
(3)情感表达1)让学生思考月光、草丛、花丛的场景,讲述出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自己运用短语、形容词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让学生欣赏他人的表现。
3、教学风味 - “情感表达”小游戏为了拓宽学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道“情感表达”小游戏。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3課《月是故鄉明》課文原文每個人都有個故鄉,每個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
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兒孤單。
因此,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什麼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麼“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
我曾想像,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
以後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啊!因此,我在故鄉裏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繫。
像蘇東坡說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像的。
至於水,我故鄉的小村子卻到處都是。
幾個大葦坑占了村子面積的一多半。
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兒煙波浩渺之勢。
到了夏天,黃昏以後,我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天上的星星。
有時候在古柳下麵點起篝火,然後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裏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
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詩興,可覺得心中油然有什麼東西在萌動。
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
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
我在故鄉只呆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
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後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
在這期間,我曾到過將近三十個國家,看到過許許多多的月亮。
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蒙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
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非常喜歡。
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會想到故鄉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
對比之下,我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無論如何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月夜》一.多角度阅1.小组讨论啥体裁?【示例】现代诗2.小组讨论写了啥?【示例】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
3.小组讨论为啥写?【示例】作者为了寄托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4.小组讨论怎样写?【示例】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二.多角度赏1.小组赏题目:【示例】简练醒目2.小组赏立意:【示例】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3.小组赏选材:【示例】此诗写的是一个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孤独的4.小组赏结构:【示例】紧凑而明快。
5.小组赏写法:【示例】诗人借景抒情、托物咏志,简练的白描手法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了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
6.小组赏情感:【示例】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里先进青年的奋斗目标。
7.小组赏语言:【示例】简约古朴,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三.多角度探1.小组探重点:【示例】对月夜“美”的“形象”的多角度,多层面把握——第一句:风吹写动第二句:月照言静第三句:昂然挺立第四句:独立宣言2.小组探难点:【示例】(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课件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
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
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 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 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 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
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
未经过过滤的酒,浑 浊、质量不好的酒。
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 然,山名。勒,刻石记功。
yān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
mèi
比喻夜深寒重。 征人夜深不能入 睡。寐,睡。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出征的士兵。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
上阕:描写梦中之景,即在秋季的某一天,
沙场上点兵的盛大场面,展现抗金部队壮盛的
军容。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表现了什么内容?
这一句叙写现实生活,刻画了一位落魄英
雄的典型形象。两物——“灯”与“剑”,两
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 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深入到主人公
的内心世界。
试分析“沙场秋点兵”一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重笔点化,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 征的将军形象,如电影镜头中的一个突然定格,
思念家乡 壮志未酬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色
的生动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
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 的艰苦。
词牌名
江 城 子 密 州 出 猎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认识短诗。
2.知晓短诗创作方法。
3.创写短诗。
【教学程序】一、导入诗歌是文学中的贵族,再没有一种文学形式比诗歌更典雅含蓄、音韵和谐、字简意丰的。
现代诗歌依诗行长短,可以分为长诗和短诗。
今天我们走进九下第三课,一起学习《短诗五首》。
二、教学过程第一环节:仿写旁批,认识短诗这是一篇自读课,自读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中有旁批,大家能够看到五首诗中共有四处旁批,有引发思考的提问式旁批,有帮助理解内容的点拨式旁批。
比如,《萧红墓畔口占》的旁批:是自言自语,又是寂寞地倾诉。
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
这个旁批有两句组成,第一句指向理解,第二句指向赏析,第一句采用“是……,又是……”的句式。
请结合时代背景,以第二首诗歌的旁批为例,为其他四首诗仿写旁批。
背景展示1.《月夜》写于1917年。
当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首诗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
五四前后,沈尹默在北大任教,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2.《萧红墓畔口占》写于1944年11月。
萧红1942年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1941年戴望舒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获释后,前去探访萧红的墓地,写下这首诗。
3.《风雨吟》写于1941年11月。
一场暴风雨强势袭来,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与风雨如晦的局势何其相似,诗人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情怀”,写下了这首短诗。
预设:《月夜》:是独立的个体,也是不屈的代表。
诗句意象丰富,有画面感。
《断章》:是在看,也是在被看。
诗句视角多元,蕴含哲理。
《风雨吟》:是自然的风雨,也是社会的风雨。
诗句情感饱满,富有力量。
《统一》:是万物多样的“一”,也是九九归一的“统”。
诗句闪烁着思辨的光芒。
这是给单个诗歌写旁批,我们还可以给诗歌分群,试着给一类诗歌写旁批。
如果我们给这五首诗建群,大家想一想可以依据什么标准来分群。
1.依国籍分类写旁批。
四首中国诗:是告别旧体诗,也是迎来现代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同步练习题
短诗五首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句诗的深刻含意?【答案】答案(1)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明亮的月亮洒下光辉,我与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并排站立在旷野上接受寒风的洗礼,我却没有靠在大树身上,让它为我遮蔽风寒。
(2)一个“却”字,既没有贬低树的高大,又凸显出“我”的傲然自立。
身处艰难困境,诗人“并排立着”“没有靠着”大树,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描述诗句内容。
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
注意把“刺骨的寒风”“明亮的月亮”“我与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并排站立”的景象描述出来。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
可据此做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2)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宿建德江》是⼀⾸抒发旅途愁思的诗。
《六⽉⼆⼗七⽇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西湖夏天⾬前⾬后的变化情景。
《西江⽉•夜⾏黄沙道中》是宋代词⼈⾟弃疾的⼀⾸吟咏⽥园风光的词。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3课《古诗词三⾸》课⽂原⽂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泊烟渚, ⽇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近⼈。
六⽉⼆⼗七⽇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云翻墨未遮⼭, ⽩⾬跳珠乱⼊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如天。
西江⽉.夜⾏黄沙道中 [宋]⾟弃疾 明⽉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说丰年, 听取蛙声⼀⽚。
七⼋个星天外, 两三点⾬⼭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3课《古诗词三⾸》教案1 教学⽬标 1.会写3个⽣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默写《西江⽉•夜⾏黄沙道中》。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想象三⾸诗词所描述的画⾯,并⽤⾃⼰的语⾔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课时 《宿建德江》《六⽉⼆⼗七⽇望湖楼醉书》 教学⽬标 1.会写“德”这个⽣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六⽉⼆⼗七⽇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古诗的⼤意,⽤⾃⼰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体会诗⼈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丰富的想象⼒和语⾔表达能⼒;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对⼤⾃然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 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rì mù() mò shuǐ() xǐ què()chán míng() wā shēng() máo diàn()pǐn dé() zhù sù()二、先解释加点字词,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三、把古诗和所描写的季节连一连。
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夏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冬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根据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选一选。
1.辛弃疾和孟浩然,分别是哪个朝代的人?()A.北宋、明B.南唐、南宋C.南宋、唐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两处对偶句,它们是()(多选)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望湖楼”在()。
A.浙江金华B.扬州瘦西湖边C.杭州西湖边五、根据所学古诗内容填空。
1.《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的景色,但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2.《宿建德江》是诗人漫游途中停泊在边时写的一首小诗,描写了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所见到的_ 的景象,抒发了作者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之情。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我国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的词。
该词分别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的美丽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之情。
“西江月”是词牌名,我知道的词牌名还有、、等。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完成练习。
(一)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词四首》知识点与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词四首》知识点归纳赏析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关于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死后谥号文正,有《范仲淹全集》。
二、基本内容上阕: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季风光图。
下阕: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三、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四、诗歌赏析1.上阕的景物紧扣哪一个字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异”。
渲染了战地苍凉萧瑟的气氛。
描绘了衡阳雁去、边声四起、落日中孤城紧闭的画面。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谈一谈在词中的作用。
画面:在崇山峻岭之中,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
作用:描写出边塞地区孤寂荒凉之景,也暗示出宋朝军队不利的军事形势。
3. 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此句运用了《后汉书》中窦宪的典故。
正面揭示了将士们矛盾的心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4.“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词中有何作用?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借景抒情,写出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5.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征人无法入睡。
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_____________①[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④[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⑥[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_____________①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②[河汉女]指织女星。
河汉,银河。
③[擢]伸出,抽出。
④[素]白皙的。
⑤[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⑥[机杼]织机的梭子。
⑦[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⑧[零]落下。
⑨[盈盈]形容清澈。
⑩[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_____________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我会写:侯hóu:侯爵公侯封侯侯门似海章zhāng:乐章篇章简章盖章约法三章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盈yíng:充盈丰盈盈利盈余热泪盈眶脉mò:脉脉含情脉脉栖qī:栖息栖居栖身两栖鸦yā:乌鸦鸦片鸦雀无声鸦片战争多音字:处:chù办事处chǔ处理相:xiāng相处xiàng相貌传:chuán(传说)zhuàn(传记)脉:mài(山脉)(mò(脉脉)纤:xiān(纤维)qiàn(纤夫)形近字:宫(宫廷)官(官员)侯(王侯)候(等候)栖(栖息)柄(把柄)问题归纳: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初中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新诗的共同特点。
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这五首诗的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教师板书课题:3短诗五首二、新课学习《月夜》(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沈尹默(1883—1971),诗人、书法家。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发表过白话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第一号上。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二)诗歌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第8课《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蒲柳人家(节选)》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蒲柳人家(节选)》一、教材分析《蒲柳人家(节选)》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篇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为背景,通过描写几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展现了京东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小说语言富有乡土气息,生动活泼,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学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基础,能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然而,由于学生对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生活和民俗文化可能缺乏深入了解,在理解小说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和文化元素时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
此外,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也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通过对文本的细致研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积累重点词语。
2.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梳理小说的结构。
3.学习小说中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其浓郁的乡土气息。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人物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正直、善良、勤劳等优秀品质。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塞畔.(pàn)尹.(yǐn)B.一束.(shù)卞.(biàn)C.寂.寞(jì)飞奔.(bèn)D.装饰.(shì)舵.手(duò)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月夜》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断章》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萧红墓畔口古》一诗中,首句中诗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不知道成语“世外桃源”出自哪部著作?B.“还愣着干吗?”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C.武汉的黄鹤楼、十堰的武当山、恩施的神农架都是湖北境内著名的旅游景点。
D.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中心广场前的旗杆上。
B.学校开展消防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C.学校领导表示要继续推广汉字听写比赛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D.双减实施后,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综合性学习5.宏远初中九年级(1)班打算举行“漫步诗苑”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1)为了了解同学们对诗词的感兴趣程度,班级进行了一次调查。
下面是调查的数据,请你阅读这张表格,归纳出结论。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诗歌朗诵活动中,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开场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月夜》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掌握课文的词语和句型;3.理解课文的主旨;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书写。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月夜》的讲解;2.《月夜》中的词语和句型;3.《月夜》的意义和主旨;4.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写作。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义和主题;2.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讲述《月夜》的文学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意义。
2. 精读环节1.学生自读课文三遍,并注意所读内容。
2.教师自读课文,并进行逐句讲解。
让学生掌握课文的词语和句型。
3.分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描述、氛围、情感等进行分析和思考,介绍每一段主要意义。
3. 理解主旨1.合班讨论,归纳课文的主旨和思想。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并由教师点拨和指出错误的观点。
4. 运用语言写作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自己的想象,表达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感受或者体会;2.学生在钻研模仿《月夜》中的语言时,能够运用经典的语言,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策略教师采用讲述、逐句讲解、分组讨论、合班讨论、听写和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听、说、读、写等方式,达到听说读写的平衡,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水平。
七、教学时长本次课程预计时间为1课时。
八、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听写、写作、分组讨论和合班讨论等方式。
1. 听写考察学生对课文相关语言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写作考察学生对阅读材料理解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能力进行写作的能力。
3. 分组讨论和合班讨论考察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精神。
九、教学材料1.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2.课文《月夜》。
十、教学反思在本次课程中,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有趣,将精神和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课程上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精品教案
3*短诗五首上课素材素材积累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
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而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
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
(杜宣:《忆望舒》,《文学报》1983年8月18日)浅水湾一带原来山明水秀,筑有不少别墅,萧红临死前曾在拍纸簿上向身旁友人写过这样的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骆宾基:《萧红小传》)可是到后来浅水湾的沙滩上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
一抷黄土,四个大字,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死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自读诗歌,形成自读方式,体会短诗短小精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体会诗歌意境。
朗读法、想象法。
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前面两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现代诗歌和三首格律诗,这一课,我们来学习几首现代短诗,体会一下几种诗体不同的写作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九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月夜》教案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三、品读诗文
1、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配乐朗诵诗文,(出示幻灯片)
学生听诗文,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2、再读诗文,体会情怀
生自读诗文,师生共同探究诗文,
问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何种情怀?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望月之久,忆念之深﹜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独看则泪痕不干,意在言外。﹜
正解:月夜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3、三读诗文,品味语言
小组内再读诗文,寻找诗眼。
诗 眼:独看 双照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
四、背诵诗文,探究特点
同桌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六、作业
背诵《月夜》,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
板书
设计
附:板书月 夜---杜甫
今夜独看。
望月思家 思家生感向往和平
何时双照?
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主备人:备课内容:2《月夜》
备课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第课时总序第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1.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白话文写的新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
(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3.朗读诗歌(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
“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一起构成这幅月夜图?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
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
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
树:高大。
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我”—不依靠。
四、精读诗歌,感悟主旨1.补充背景知识,探究意象的象征意义。
(多媒体播放视频)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向通过这首诗歌向读者传达出自己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结合“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以4/6人为以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明确:“树”在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2.诗文主旨在那个时候,具有这种追求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不仅仅是沈尹默一人,还有很多比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等,都具有这样的思想。
所以说,《月夜》不仅作者沈尹默具有这种进步思想,也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五、拓展延伸,仿写诗歌1.仿照本诗,自选一种景或物,写一首优美且富有哲理的小诗。
2.分享一首小诗《自信的力量》六、布置作业搜集同时期的其他新诗,读一读,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2.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篇二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二、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
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篇三教学三维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2.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叙事、体味抒情。
难点: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
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的感情吧。
二、初读课文1.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2.背景链接《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1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三、精读(一)诗歌朗读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交流点拨】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交流点拨】霜风月光高树,寥寥几笔就把三个意象勾勒出来,又使诗中的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自主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交流点拨】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
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2.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四、研读。
1.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交流点拨】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
2.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交流点拨】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交流点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课堂小结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意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4.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篇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诗中形象,进入诗中的情境,体验情感,感悟诗意,提升人文素质。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3.熟读背诵。
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教材分析】《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二、创作背景沈尹默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胡适4首,沈尹默3首,刘半农2首),是为中国新诗的滥殇。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并在《新青年》等杂志上发表了如《月夜》、《三弦》等的白话诗篇,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月夜》赫然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