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概述

合集下载

食源性疾病概述

食源性疾病概述

食源性疾病概述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食源性疾病 - 概述食源性疾病来源的漫画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是一种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粮食生产到消费(“从农场到餐桌”),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食品污染,也有可能是环境污染的结果,包括水、土壤或空气污染。

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然而,此种疾病还可能有神经科、妇科、免疫系统等其他症状。

摄入受污染食品,也可能造成全身多器官衰竭,甚至引发癌症,从而造成极大的残疾和死亡负担。

食源性疾病常见的病原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细菌。

食源性疾病主要流行特征为:发病突然、病例集中,可呈散发或家庭多例感染,或在学校、幼托等集体用餐单位以集体性食物中毒形式表现。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词,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源性疾病 - 分类按致病因子分类1.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2. 食源性病毒感染3. 食源性寄生虫感染4. 食源性化学性中毒5. 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6. 动物性毒素中毒7. 植物性毒素中毒按发病机制分类1. 食源性感染2. 食源性中毒食源性疾病 - 病学特点食物传播所有的食物中毒都是以食物和水源为载体使致病因子进入机体引起的疾病。

暴发性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2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2

分类
1. 生物性: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2. 化学性: 污染有害化学物质 加工时产生有害化学物质 有机磷农药、重金属
油脂聚合物 多环芳烃 亚硝酸盐
桐油、矿物油 工业猪油 工业酒精
添加或误用有害化学物质
3.物理性:放射性物质生产使用污染
经典食源性疾病案例
1986年,英国病牛病事件
1999年,比利时二恶英鸡事件 1999年,美国李斯特菌食物中毒 2005年,苏丹红 2003年,SARS病毒 1987年,上海甲肝大爆发 1996年,云南假酒事件 1997年,云南食蘑菇中毒事件 1999年,甲胺磷农药残留 2001年,广东“瘦肉精” 2006年,北京福寿螺事件
肠粘膜充血、 水肿、糜烂
呕吐中枢 呕 吐 腹 泻 结肠炎
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短,一般为2小时~5小时,最短1小时
突然恶心、呕吐,腹泻,呕吐物中常有胆汁、粘液和 血, 常导致严重失水和休克,以呕吐为其主要特征, 一般不发烧。
病程短,一般1天~2天,预后良好
预防措施
首先防止各类食品受到污染,特别是肉类等动物性食品、含奶 糕点、冷饮食品以及剩饭; 对患局部化脓性感染(疖疮、手指化脓)、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 化脓性咽炎、口腔疾病)的食品加工人员、饮食从业人员、保育 员,应暂时调换工作; 及时彻底加热杀灭已污染食品的葡萄球菌,并在低温储藏食品, 防止葡萄球菌繁殖和产生肠毒素; 如果食品上已有肠毒素形成,须在100℃持续加热2小时以上才 能破坏其毒性,因一般烹调温度难以做到,关键在于积极防止 葡萄球菌污染食品和形成肠毒素。
(三) 发病机制
1. 感染型:摄入含有大量活菌的食物造成消化道感染而引起的中毒 侵袭肠粘膜:急性胃肠炎 释放内毒素(脂多糖):发热 2. 毒素型:摄入含有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1.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概念(1)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设施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即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病因子;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食源性疾病源于传统的食物中毒,但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发展,其范畴在不断扩大,它既包括传统的食物中毒,还包括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此外,由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等也属此范畴。

(2)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可概括为生物性(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化学性和物理性病原物三大类。

1)生物性病原物:污染食物的微生物(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虫及其卵都可以引起人类食源性疾病。

由于生物性病原体种类最多,因其因其的食源性疾病最为常见。

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比较多,以沙门菌是物业中毒最多。

近年来,国际报道并关注最多的病原菌主要有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0157:H7、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多重耐药性沙门菌、空肠弯曲菌、戊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球性寄生虫、弓形虫、口蹄疫病毒等。

真菌毒素是食物链中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

其中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棕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和展青霉毒素等是国际普遍关注的真菌毒素。

2)化学性病原物:主要包括农药农药残留、兽药(抗生素)残留、环境污染物或雌激素和重金属等,均可通过植物或动物进入食物链,并引起人类的疾病或健康问题。

3)物理性病原物:主要来源于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在郭芳、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使用放射性核素时,其废物的不合理排放及意外性泄露。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是由于人体在食用被污染食品后而引起的疾病。

一般而言,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品中被不同类型细菌引起的感染而发生的。

食源性疾病通常在美食的享受之后才会产生,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通常会带来严重的生理和经济危害。

食源性疾病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及其症状肠胃症状肠胃症状,比如腹泻、呕吐、腹痛和胃肠道不适,是由于细菌和其他病原体产生的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症状。

通常情况下,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大约为数天,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感染症状感染症状通常是由于食品中的微生物或者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导致的。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不适症状在某些情况下,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可能会表现为有些不适的症状,比如头晕、乏力、恶心和失眠。

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食品中的毒素或者病原体的产生所导致的。

常见的食物中毒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细菌,它可以引起沙门氏菌性食物中毒。

这种细菌存在于家禽和牲畜等动物身体内,易经由动物的粪便、皮肤、口鼻分泌物等进入食品。

沙门氏菌性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发热、呕吐、腹泻、腹痛、头痛和肌肉疼痛等。

菌丝体菌丝体在甜菜、红莓、土豆、茶叶、花生、玉米、面筋等食品中最常见。

菌丝体污染的食物通常不带有异味或异色变化,特别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容易这样感染。

菌丝体中毒的症状包括呕吐、强烈头痛、肌肉疼痛、胸痛、腹泻、眩晕、畏寒、发热、皮疹等。

绿脓杆菌绿脓杆菌是细菌中一种极具病原性和行动力的代表之一,它生长在果蔬、鱼蛋中,且有易于生长、强烈的臭味。

绿脓杆菌性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肠胃症状、眩晕、反应迟钝、肌肉痉挛等。

如何避免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以下是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几个建议:1.食品加工和食用前从事有效的卫生清洁措施。

2.选购质优的食品,确保食品新鲜度和卫生安全。

食源性疾病定义、常见疾病种类及预防措施

食源性疾病定义、常见疾病种类及预防措施

食源性疾病定义、常见疾病种类及预防措施食源性疾病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由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都称之为食源性疾病,不包括一些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病、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食源性疾病是食物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疾病种类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由于摄入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往往是由于食物被致病菌污染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致病菌急剧大量繁殖而引发的。

食物中常见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梭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克罗诺杆菌属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

病毒性和寄生虫食源性疾病病毒性和寄生虫食源性疾病是以食物为载体的病毒和寄生虫,通过摄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食物中常见的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诺如病毒等。

食物中常见寄生虫有寄生于淡水甲壳动物体内的并殖吸虫,寄生于鱼体内的华支睾吸虫,寄生于螺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猪、牛、马、羊、狗、猫、兔体内的旋毛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弓形虫、裂头蚴等。

这些寄生虫一般通过有效的高温加热可以被杀死,但人们常因食用了加热不彻底而没能杀死寄生虫或虫卵的食物,或亲密接触了含有寄生虫或虫卵的动植物导致感染。

有毒动植物食源性疾病有毒动植物食源性疾病是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其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

常见的有毒动植物有河豚(河豚毒素)、麻痹性贝类(如扇贝、贻贝、牡蛎和文蛤等)、未熟的四季豆等。

预防措施一是不采集、捡拾、购买、加工和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产品及不认识的野生菌类、野菜和野果;不捕捞、不购买和不食用野生河豚;选购食物时,应到信誉度好、具有食品生产/ 经营许可证的食品经营单位购买,要注意查看所购食品包装上的标识是否齐全,是否注明了品名、商标、生产厂家、厂址、电话、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要选择包装完好、无破损的产品;不要在无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无冰箱(或冰柜)等冷链条件的食品商场(店)或售货亭内购买凉菜、酱制品等需低温保存的食品,更不能贪图便宜购买不新鲜的、超过保质期限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

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

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全球每年至少有6亿人患食源性疾病,可见它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二、食源性疾病基本特征1.不清洁的饮食史食源性疾病的患者均有不清洁的饮食史,一般是进食过被病毒、细菌或者细菌的毒素、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或进食过含有能致中毒的化学物质的食物。

2.共同进食史共同进食不清洁食物、水的人,可以集体发病,没有进食可以不发病。

故食源性疾病多有聚集性,如家庭聚集、学校聚集、工厂聚集、餐饮单位聚集等。

3.潜伏期较短食源性疾病的潜伏期(进食到发病的时间间隔)较短。

短者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即可以发病,长者一般也不会超过一周的时间。

4.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源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胃肠道的症状为主,可以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伴有腹痛或者不伴有腹痛,有些患者可以出现发热,有些患者也可以表现为体温正常。

不同类型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症状有的可能很严重,一些食源性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5.病程短病程相对比较短,一般几天的时间病程就可以彻底治愈。

一般愈后良好,但也有部分会产生后遗症。

三、怀疑食物中毒怎么办?1一旦出现食物中毒的症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中毒食物,尽快去就近医院进行救治。

6.症状严重的可以打120呼救,尽快治疗,越早去医院越有利于抢救。

7.食物中毒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除毒物、控制感染、尽快补液和对症治疗。

8.在家自救的时候可使用紧急催吐方法尽快排除毒物,如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

早期的催吐、导泻非常重要。

9.在发生食物中毒后,要保存导致中毒的食物样本,以提供给医院进行检测。

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以方便医生确诊和救治。

预防小贴土1.保持清洁勤洗手:餐前便后要洗手,生熟食品交替处理时也要洗手;餐具和厨具要清洁;厨房环境要清洁,注意防虫防鼠。

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食源性疾病及预防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用或接触受污染或受感染的食品而引起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其他有害微生物引起,也可以是由于食物中存在的有毒物质或化学物质造成的。

食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大量的疾病和死亡。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和食源性感染。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受污染食物后出现急性症状,如腹泻、呕吐、发热等;而食源性感染是指摄入受感染食物后,体内微生物繁殖引起的疾病,症状可能出现较晚,如肠胃不适、发热、厌食等。

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传播、交叉污染和间接传播。

直接传播是指直接接触患者的食物、水源等,导致病原体传播;交叉污染是指不同食物或不同区域之间的污染传播,如使用同一刀具或盘子;间接传播是指通过接触受污染的表面、空气、昆虫等传播。

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食品卫生不达标,包括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不洁净、不足的烹饪或储存条件等;微生物感染源的存在,如患者或健康人群中的携带者;动物和环境因素的介入,例如家禽、畜牧等动物和水源等。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个人卫生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基础,要保持良好的洗手习惯,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如厕后等场合;注意饮食卫生,选择新鲜、熟食,避免食用生肉、未洗净的水果蔬菜等;妥善保存和加热食物,避免交叉污染。

此外,食品安全监管是防止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销售和加工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达到标准。

加强食品质量抽检,对不合格的食品进行处理,严惩违法经营者,确保食品安全。

最后,公众教育与健康宣传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公众对食物安全和卫生的认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规范,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总之,食源性疾病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预防是关键。

通过个人卫生、食品安全监管和公众教育与健康宣传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食源性疾病及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及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及食物中毒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A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

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和存在于农业、环境、食品生产过程的有害因子以及危险化学品和生物毒素。

可以把这些因素统称为病原物质。

 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在暴发或传播流行过程中,食物是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

其病原物质是存在于食物中的各种致病因子,如病毒、细菌、化学物质等等。

食入含有致病因子的食物后,可以引起两大类临床综合征。

一类是急性和慢性中毒性疾病,前者如有机磷农药中毒,后者如水俣病。

另一类是急性和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食物中毒。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对食源性疾病的范围、流行因素、危害程度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有了很多新认识。

如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过敏性疾病)、由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很多慢性退行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肿瘤、肥胖、糖尿病等)也划归为食源性疾病的管理范围。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按发病过程(或机制)分为两大类。

一是食源性感染。

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卵污染食品所引起的人体感染。

二是食源性中毒。

是有毒。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一)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

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群体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

例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节高发。

(五)、食物中毒分类及中毒表现根据导致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通常将食物中毒分为以下五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1。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2。

(3)真菌毒素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3。

(4)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4。

(5)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5。

(六)食物中毒事故报告表(七)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八)报告:发现食源性疾病后,24小时内填卡上报医务科和感控科。

附件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一)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

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群体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

例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节高发。

(五)、食物中毒分类及中毒表现根据导致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通常将食物中毒分为以下五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1。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2。

(3)真菌毒素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3。

(4)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4。

(5)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5。

(六)食物中毒事故报告表(七)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八)报告:发现食源性疾病后,24小时内填卡上报医务科和感控科。

附件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何为食源性疾病

何为食源性疾病

<概况简介>定义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据报告,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

食源性疾病成为了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威胁之一。

如何解决也成为了世界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对食源性疾病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有更深的认识。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识别及防治方法。

1: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在我国城乡都有发生,在细菌食物中毒中占有较大比重。

沙门菌属食品中毒全年即可发生,其多见与夏季动物性食品(如肉类、蛋类。

家禽水产类等)。

也就是说,蛋类、禽类、及猪肉是人类感染沙门氏菌的主要渠道。

需指明的是,其临床表现是败血症与肠炎。

其症状是突然的恶心、呕吐、腹泻黄绿色水样便,有时有恶臭,带浓血和粘液的病人体温可达38度以上,重者有寒战、惊厥、抽搐和昏迷。

案例:2008年7月17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宣布,最近在美国42个州肆虐的沙门氏菌已导致至少1220人患病,这是美国10年来最严重的沙门氏菌病疫情。

,感染源头尚待查明,相关卫生单位怀疑可能与生吃某些品种的生蕃茄有关医学研究显示,经过高温烹煮的蕃茄中的茄红素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而且也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因此建议在此期间还是使用高温烹煮番茄适宜。

疫情还在继续------(what can we do to prevent it…!!!!) 细心地人们从材料可以发现,古语“病从口入”确实不假,饮食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你的身体健康,因为不卫生的饮食习惯直接造成的就是对细菌性疾病的感染。

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无疑是预防疾病治本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概述
一、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1、食源性疾病定义
由于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WHO)
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品安全法)
2、食源性疾病分类:有四类
食物中毒;经食品传染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疾病;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①食物中毒
细菌性金葡、沙门氏、变形、大肠、副溶、产气荚膜杆菌、蜡样、肉毒梭菌、李斯特菌
化学性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杀鼠药、砷化物、汞、镉、铅、锡、甲醇、亚硝酸盐、含高组胺鱼类、油脂酸败、矿物油
真菌性黄曲霉毒素、赤霉病变、霉变甘蔗
植物性木薯、苦杏仁、桐子和桐油、蓖麻子、面子、发芽马铃薯、未熟豆浆、菜豆角、鲜黄花菜、曼陀罗、毒麦、毒蘑菇
动物性河豚鱼、猪甲状腺、动物肾上腺
②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体对异种蛋白产生的反应:蛋类、花生、乳类、黄豆、小麦、果仁、贝类、
鱼类等
③进食某种食物引起的传染病:
肠道:霍乱、菌痢、伤寒、阿米巴痢疾、O15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人畜共患:口蹄疫、猪链球菌病
寄生虫:猪绦虫病、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体病、肝吸虫病
④长期、慢性损害
三聚氰胺、镉(痛痛病)、铅、汞、铝
3、需要区分的几个概念
要注意区分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经食品传染的传染病
食物中毒: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不仅仅指食物中毒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明确的食物中毒不属于疑似病例/事件
二、食物中毒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1、定义: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品安全法)。

正确理解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
可食状态、正常数量,以下不算:
①非可食状态:未成熟的水果
②非正常数量:暴饮暴食
③特异体质或刺激性食品引起的症状:过敏、过食辛辣食品导致的腹泻
2、食物中毒的特点:潜伏期短、集中发病、不传染、症状像、不分老少
流行病学特点:
--中毒原因分布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较多,涉及人数较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是否会有变化?
--引起中毒的食物种类分布特点:动物性食品更为常见
--季节性特点:全年均可发生,二、三季度是高发季节,尤其是三季度。

有些中毒季节性不明显
--地区性特点:多数食物中毒发病有地区性。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新疆多发,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沿海多发,霉变甘蔗和酵米面食物中毒多发在北方。

3、食物中毒的分类、常见致病因素、原因、特点
类别常见致病因素发生原因特点常见食物
细菌性金葡、沙门氏、
变形、大肠、副
溶、产气荚膜杆
菌、蜡样、肉毒
梭菌、李斯特菌
1.病禽、病畜
2.生产、储存、运输、
销售过程中被污染
3.直接接触食品的人不
注意个人卫生或自身带

4.食品没有烧熟煮透,
生熟食品用具没有分
开,剩余食品没有低温
储藏
1.季节性较
强;2.具有一
定的潜伏期;
3.胃肠道症
状明显;4.多
数恢复快,预
后良好
动物性食品
(肉、禽蛋制
品、奶及奶制
品、海产品)、
植物性食品
(剩饭、凉菜、
豆类、罐头、
面类发酵食
品)
化学性有机磷、氨基甲
酸酯、杀鼠药、
砷化物、汞、镉、
甲醇、亚硝酸
盐、含高组胺鱼
类、油脂酸败、
矿物油
1.食品被有毒有害化学
物污染
2.误食
3.添加剂、营养强化剂
超量使用
4.食品成分变质
1.潜伏期短,
有的仅几分
钟;2.无季节
性和地区性;
3.发病急、死
亡率高;4.临
床表现不一
被农药、杀鼠
药污染的粮
食、蔬菜等;
误将亚硝酸盐
当盐吃,误将
砒霜当碱面
吃;变质油
真菌性黄曲霉毒素、赤
霉病变、霉变甘
蔗、霉变大米
1.误食
2.谷物等储存
不当,导致霉变,被食

1.有季节性
和地区性;2.
与饮食习惯、
气候、食品种
类有关;3.潜
伏期较短;4.
无特效解药
霉变玉米、花
生、大豆等
植物、动物性木薯、苦杏仁、
桐子和桐油、蓖
麻子、棉子、发
芽马铃薯、未熟
豆浆、菜豆角、
鲜黄花菜、大麻
油、曼陀罗、毒
麦、河豚鱼、动
物肾上腺、毒蘑

1.存储不当
2.加工方法不当
3.将天然有毒的动、植
物制成食品
1.独户或数
户散发;
2.潜伏期短;
3.有一定的
地区性和季
节性;
4.植物性食
物中毒多见
神经系统症
状;
5.多数没有
特效疗法
豆角未完全煮
熟中毒;发芽
马铃薯未处理
后食入;食入
河豚鱼;误食
动物肾上腺
三、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报告
1、与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1986年12月2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9日)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国办函[2005]52号)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
2、报告的规定—初级报告人
①初级报告单位(人)及接收单位—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法定: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单位、医疗机构报告至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农业行政、质检、食药监、工商等通报至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其他:受害人、知情人的举报,接收单位可以是卫生行政部门,也可是其他部门
②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接到报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上报。

3、报告的规定—报告时限
①食品安全法:发生事故后2小时内报告(事故发生单位),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在事件处置完毕一周内完成报告(https://124.205.54.84/)
②属法定传染病的经食物传染的疾病要进行传染病网络直报
③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的按照有关要求报告:2小时
④符合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的,也要进行报告:6小时
4、目前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涉及四个网络/体系
①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网
②大疫情网
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
④食物中毒报告体系
•因目前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目前涉及到多个网络直报系统,因此日常工作中,要建立食品安全、传染病、应急、突发等多部门、多个科室之间的沟通机制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