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2)
● ● ●
(3).对患者的急救:催吐、洗胃;对症治疗;特效治 疗
●
● ●
●
蔬菜有机磷农药污染中毒:用阿托品和解磷定等 砒霜中毒: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丙磺酸钠等特效 解毒药 亚硝酸盐中毒和肠原性青紫病中毒:1%口服或注射美兰 (亚甲兰) 河豚鱼中毒:催吐、洗胃、导泻、对症治疗、静脉滴注高 渗葡萄糖,早期用L-半胱氨酸盐酸盐静脉滴注解毒
–"瘦肉精"实际上是一种名为"盐酸克仑特罗 "的治疗哮喘的药物,盐酸克仑特罗为β2受
体激动剂,属于拟肾上腺素类药物,商品名
为"氨哮素"、"克喘素"。 –它能够改变动物体内的代谢途径,促进肌 肉,特别是骨骼肌中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脂 肪的合成,从而加快生长速度,瘦肉相对增
加,改善胴体品质。
–虽然盐酸克仑特罗的毒性不强,但由于半衰期 长,在体内代谢慢,添加在饲料中使用,会积 聚在猪、鸡等动物体内,特别是残留在内脏中 如猪肺、猪肝、猪腰等,可引发中毒。 –中毒的主要症状是出现头晕、头痛、肌肉震颤 (如手指震颤)、心慌、心悸、战栗、恶心、呕 吐等症状,严重可出现心律失常。肌肉震颤好 发部位为四肢与面颈部。该药对于高血压、心 脏病、甲亢、青光眼等疾病患者危险性更大, 可能会出现病情加重。
• 瘦肉精中毒
– 2001年3月至9月间,私营的“广东中 洋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先后从江苏省金坛 市购得“瘦肉精”共21公斤,非法生产含 4%“瘦肉精”药物的猪饲料20吨,其中 销售给当地的养猪户11吨。养猪户将喂食 了掺有“瘦肉精”饲料的猪卖给河源市肉联 厂,屠宰后在当地市场销售,致使食用了此 种肉的市民及学生共484人发生头晕、恶 心、手脚擅抖、心率加快等中毒症状。
17912_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讲义)
二恶英 (Dioxins)
• 人类致癌物
• 造成严重生殖与发育障碍
• 干扰内分泌调节
• 损伤免疫系统
二恶英的食物链污染途径
含氯有机化工产品
钢铁及其他工厂
焚化炉燃烧废弃物 汽车尾气
排放废气与悬浮颗粒 PCB与剧毒的 TCDD/F 二恶英
直接排放与落尘 污染河川
受污染牛肉 制成饲料
PCB 与 TCDD/F 经鱼虾 受污染的鸡肉与鸡蛋 牡蛎螃蟹進入人体
0.6
0.3 2.9 5.8
敌敌畏 甲胺磷 对硫磷
23.9
敌百虫 乐果
中国六六六和 DDT膳食摄入量 (mg/人/日) (1970, 1990, 1992 and 200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70 1992
1990 2000
HCH
DDT
不同国家六六六和DDT膳食摄入量 (mg/人/日)
(四) 不适当地延长食品的货架寿命 (五) 食品服务部门和不完全加工食品的 大量增加 ( 六 ) 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要求减少使用食 品添加剂(防腐剂) (七) 没从流行病学上加以预防和控制海 洋毒素。
( 八 ) 不良卫生条件难以达到良好卫生 操作规范要求 ( 九 ) 大批未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员涌入 食品服务部门和食品加工企业,并缺乏 污水处理、安全水源和卫生设施
(2)红肉制品
• 对健康且充满活力的动物而言,其肌肉组织几乎没有微生物,肉的污染 来源于动物的外表面,如毛发、皮肤、胃肠道和呼吸道。动物的淋巴细 胞和体内抗体能有效控制动物体内的微生物感染,但是在屠宰过程中, 当血液流出动物体内时,其内部防御机制也随之破坏。
(3)家禽产品
• 生产过程中家禽极易被沙门氏杆菌污染,特别是在除去羽毛和内脏 的过程中,微生物能污染整个胴体。加工过程中工人的手、手套和 其他工具也有可能导致沙门氏菌的传播。
食品的污染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食品污染概述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目
•总结与展望录
来源
生物性污染01
化学性污染02
物理性污染
03
强化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推广食品安全标准和技术
规范加强食品检验和风险评估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污染的控制与预防
定义
分类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与分类
食物中毒
肠道传染病
寄生虫病
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食物中毒的原因可能是食品本身含有有毒物质,或者是食品在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受到了污染。
食物中毒的定义与原因
原因
定义
常见的食物中毒类型
01020304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食物中毒寄生虫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应急处理
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在于食品安全,包括
预防
•食品采购
•食品储存
•食品加工
•食品运输
•个人卫生
对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认识与总结
食品污染的认识
食物中毒的总结
未来食品安全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与联系汇总
食源性疾病三个基本要素
食源性疾病它是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 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患该类疾病。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食源性疾病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按病原物性质分类 1、生物性病原物 2、化学性病原物 3、物理性病原物 二、按发病机制分类 1、食源性感染 2、食源性中毒
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1、被致病菌和(或)毒素污染的食品 2、被有毒化学品污染的食品 3、外观与食品相似而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物质,如毒蕈。 4、本身含有有毒物质,而加工、烹调不当未能除去的食 品,如河豚鱼。 5、由于储存条件不当,在贮存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的食 品,如发芽的马铃薯、霉变粮食等。
• 共同点:食物、有毒有害物质、急性临床表现(中毒或感染)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 毒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二组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的定义
• 狭义
WTO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 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即指通过食物传播 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一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
中毒性是指有害化学物质污染食品所致的急、慢性中毒以及由动、 植物毒素引起的中毒。 感染性是指食品污染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所引 起的、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
• 不同点:
食物中毒 名词出现 范围 因果关系 早 小 明确 食源性疾病 晚 大 不明确
食物中毒(急性、亚急性非传染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因子
1、生物性病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是
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食品的生物性污染是最重要的 食品卫生问题。 2、化学性病原物:包括农药、重金属、多环芳烃类和N -亚硝基化合物等,滥用食品添加剂、植物生长促进剂也 是导致食品化学污染的重要因素。 3、物理性病原物:包括放射性污染及金属碎屑等。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影响
每年因食源性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腹泻而 死亡的0-15岁儿童约170万。
全球各地连续发生一系列食源性疾病暴 发事件
11
食源性疾病的特点2 全球食源性疾病不断增长
12
全球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状况
据WHO统计,全球每年仅5岁以下儿 童的腹泻病例就达15亿例次,造成300 万儿童死亡,其中约70%是由于各种致 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水所致。
8
食源性疾病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影响
食物污染造成的疾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 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而且也是经济生 产降低的主要原因
9
食源性疾病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3月公布的信息表 明,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病例达 到数十亿例,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 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在食源性疾病上 的花费达数十亿美元。
19
食源性疾病不断上升的原因
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手段的落后及政府投 入不足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不断上 升的重要原因;
其他因素,例如大量人口跨国流动和大 量国际食品、饲料贸易等也可引起食源 性致病菌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
20
食源性疾病不断上升的原因
饮食模式的改变,例如对生鲜食品和未 彻底加热食品的偏爱、从食品的加工至 消费间隔时间的延长、不在家中进餐时 尚的流行等均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发 病率上升的原因。新的致病微生物和那 些以前与食品无关的致病性微生物也是
食源性疾病概论
FOODBO统的食物中毒发展而来 范畴比食物中毒更广
包括: 一切由于摄入了被生物性、化学 性、物理性致病因子污染的食物 和饮水所引起的疾病。包括了传 统意义上的食物中毒
2
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1.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概念(1)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设施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即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病因子;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食源性疾病源于传统的食物中毒,但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发展,其范畴在不断扩大,它既包括传统的食物中毒,还包括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此外,由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等也属此范畴。
(2)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可概括为生物性(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化学性和物理性病原物三大类。
1)生物性病原物:污染食物的微生物(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虫及其卵都可以引起人类食源性疾病。
由于生物性病原体种类最多,因其因其的食源性疾病最为常见。
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比较多,以沙门菌是物业中毒最多。
近年来,国际报道并关注最多的病原菌主要有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0157:H7、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多重耐药性沙门菌、空肠弯曲菌、戊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球性寄生虫、弓形虫、口蹄疫病毒等。
真菌毒素是食物链中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
其中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棕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和展青霉毒素等是国际普遍关注的真菌毒素。
2)化学性病原物:主要包括农药农药残留、兽药(抗生素)残留、环境污染物或雌激素和重金属等,均可通过植物或动物进入食物链,并引起人类的疾病或健康问题。
3)物理性病原物:主要来源于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在郭芳、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使用放射性核素时,其废物的不合理排放及意外性泄露。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是由于人体在食用被污染食品后而引起的疾病。
一般而言,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品中被不同类型细菌引起的感染而发生的。
食源性疾病通常在美食的享受之后才会产生,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通常会带来严重的生理和经济危害。
食源性疾病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及其症状肠胃症状肠胃症状,比如腹泻、呕吐、腹痛和胃肠道不适,是由于细菌和其他病原体产生的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症状。
通常情况下,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大约为数天,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感染症状感染症状通常是由于食品中的微生物或者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导致的。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不适症状在某些情况下,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可能会表现为有些不适的症状,比如头晕、乏力、恶心和失眠。
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食品中的毒素或者病原体的产生所导致的。
常见的食物中毒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细菌,它可以引起沙门氏菌性食物中毒。
这种细菌存在于家禽和牲畜等动物身体内,易经由动物的粪便、皮肤、口鼻分泌物等进入食品。
沙门氏菌性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发热、呕吐、腹泻、腹痛、头痛和肌肉疼痛等。
菌丝体菌丝体在甜菜、红莓、土豆、茶叶、花生、玉米、面筋等食品中最常见。
菌丝体污染的食物通常不带有异味或异色变化,特别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容易这样感染。
菌丝体中毒的症状包括呕吐、强烈头痛、肌肉疼痛、胸痛、腹泻、眩晕、畏寒、发热、皮疹等。
绿脓杆菌绿脓杆菌是细菌中一种极具病原性和行动力的代表之一,它生长在果蔬、鱼蛋中,且有易于生长、强烈的臭味。
绿脓杆菌性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肠胃症状、眩晕、反应迟钝、肌肉痉挛等。
如何避免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以下是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几个建议:1.食品加工和食用前从事有效的卫生清洁措施。
2.选购质优的食品,确保食品新鲜度和卫生安全。
第三章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2学时)
第一节
食物中毒概述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鉴别诊断
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潜伏期仅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发热, 以多次呕吐为主,腹痛、腹泻较少,但神经症状较明显,病死 率较高。 霍乱及副霍乱 为无痛性泻吐,先泻后吐为多,且不发热,大 便呈米泔水样,因潜伏期可长达6天,故罕见短期内大批患者 。 急性菌痢 偶见食物中毒型暴发。一般呕吐较少,常有发热、 里急后重,粪便多混有脓血,下腹部及左下腹明显压痛,大便 镜检有红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 病毒性胃肠炎 是由多种病毒引起,以急性小肠炎为特征,潜 伏期 24 ~ 72h ,主要表现有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及 腹泻,排水样便可稀便,吐泻严重者可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 平衡紊乱。
污染食物 消化道 小肠粘膜繁殖
肠道淋巴组织 肠系膜淋巴结 血液 网状内皮系统
发病机理
炎症
内毒素 菌血症 发热 腹泻
第一节
临床表现
食物中毒概述
多为急性胃肠炎型:潜伏期12~24小时,突然恶心,头晕 、头痛、寒战、冷汗、全身无力,呕吐,腹痛,腹泻(黄 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发热,重者有寒战,惊厥,抽 搐与昏迷,病程3~7天,预后良好。 其他类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
第一节
感染与中毒分类 急性感染
食物中毒概述
急性中毒
细菌毒素中毒(毒素型食物中毒) 化学性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动物毒素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 植物毒素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感染(感染型食物中毒) 病毒性感染(食源性病毒性感染) 寄生虫感染(食源性寄生虫感染)
第一节
2、诱发急性并发症
食物中毒概述
第一节
(2)变形杆菌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中式烹调师——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1.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由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引起的中毒性疾病等。
2.食物中毒的概念及特点(1 )食物中毒的概念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在临床上以急性肠胃炎为主要症状,无直接传染性。
引起中毒的食品称为中毒食品,其外观上一般与正常的食品没有明显差异,人体进食量也与平时相同。
这与以下情况有所区别:食用了明显处于不可食用状态的食品引起的中毒;食用非正常数量食品所致的急性肠胃炎;个别人食用了某些食物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有毒物质经非口途径进入机体后产生某些反应;经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以上这些都不属于食物中毒。
(2)食物中毒产生的原因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包括:1 )食物被病原微生物(细菌、霉菌)等污染。
2)食物被化学毒物污染,食物起携带毒物的作用。
3)食物发生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的变化而产生或增加了有毒的物质,如反复使用的高温油脂、腐烂的蔬菜等。
4)食物本身含有有毒成分,如河豚等。
(3 )食物中毒的特点食物中毒的基本特点包括:1)潜伏期较短。
从有毒食物进入人体到最初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食物中毒往往是在食用食物后突然发病,短时间内可能有大量病人发病。
2)症状相似。
症状是指发生疾病时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
中毒病人的症状可因吃进有毒食物的多少,以及体质的强弱而有严重程度上的不同,但同种细菌或细菌毒素引起的中毒病人都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为急性肠胃炎,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3)有共同的饮食史。
病人一般都是由于吃了同一种或几种有毒食品或带菌食品而发病的。
往往在一个饭店、一个食堂、一个地区在同一时期内或一餐中吃了有毒食物后,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同时有许多人陆续发病。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医学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医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增加,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医学相关知识,从病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病因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后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其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而食物中毒则是指由于误食或食用了受细菌、真菌、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有毒植物、动物毒素和化学毒物等污染的食物而导致的急性中毒。
病因不同,导致的临床症状也各有不同。
二、常见疾病和中毒1.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属、大肠杆菌等细菌所致的感染。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泻、发热、腹痛等,严重时可出现肠胃出血、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2.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病毒性食源性疾病主要包括诺如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引起的感染。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等,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3. 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主要是由寄生虫的卵或幼虫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发的感染。
常见的疾病包括旋毛虫病、绦虫病等。
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
4.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病原体多样,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有毒植物、动物毒素和化学毒物等。
中毒症状根据病原体和中毒程度的不同表现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有食物中毒性炎症、食物中毒性肝病等。
三、预防措施为了预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督促食品加工企业加强管理,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法律法规。
2.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如洗手、煮熟食物等。
3.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定期检查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卫生条件和食品质量。
4. 消费者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和有信誉的产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和保质期。
四、治疗方法对于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的病因和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般情况下,常规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救治急性病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专题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细菌学检查----分离培养病原菌 血清学检查----分型鉴定
血清凝集试验:
1:20~40
正常
1:100
1:200 7~15天
可疑
阳性 两次
基因探针,PCR检测,酶联免疫检测
6.预防措施
防止污染
控制细菌生长和繁殖
彻底杀灭病原菌
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 hemolyticus
3.导致食物中毒原因的分布特点 在我国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分布不同年份均略有不同。 根据近年来卫生部的通报资料,2008~2010年,微生 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其 次为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再次为化学性食物 中毒。 微生物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中,主要是由于沙门菌、 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引起;植物导致的中毒 事件主要为毒蘑菇、菜豆和桐油引起;化学性食物中 毒主要为污染了亚硝酸盐、农药/鼠药的食品引起;动 物性中毒主要为河豚鱼。
1.细菌性食物中毒 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3.动物性食物中毒 4.植物性食物中毒
5.化学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主要内容
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
1. 感染型 致病菌 肠道 继续繁殖并侵袭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吞噬细胞吞噬或杀灭 病原菌解体 内毒素
三、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的季节性特点 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6~10 月份,化学性食物中毒全年均可发生。
2.发病的地区性特点 绝大多数食物中毒的发生有明显的 地区性,如我国沿海省区多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肉毒中毒主要发生在新疆等地区,霉变甘蔗中毒多见于 北方地区,农药污染食品引起的中毒多发生在农村地区 等。但由于近年来食品的快速配送,食物中毒发病的地 区性特点越来越不明显。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与联系
• 广义 食源性疾病源于传统的食物中毒,是指与摄食有关的一切疾
病(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包括传统的食物中毒还包括肠道传染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食物 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损害为主的疾病(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 和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 瘤、糖尿病)。
食物中毒的分类
• 1、细菌性食物中毒 • 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 3、动物性食物中毒 • 4、植物性食物中毒 • 5、化学性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
二者联系
食物中毒
食物(各种致病因子)
食物(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 或误食
人体
人体பைடு நூலகம்
食源性疾病(感染性质和中毒性质) 食物中毒(急性、亚急性非传染性疾病)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的定义
食物中毒 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
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 )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是一类最典型、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不包括暴饮暴食所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 病和寄生虫病,也不包括进食者本身有的胃肠道疾病或因过敏体质等摄 入食物后发生的疾病,还不包括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 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如致癌、致畸、致突 变)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因子
1、生物性病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是 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食品的生物性污染是最重要的 食品卫生问题。 2、化学性病原物:包括农药、重金属、多环芳烃类和N -亚硝基化合物等,滥用食品添加剂、植物生长促进剂也 是导致食品化学污染的重要因素。 3、物理性病原物:包括放射性污染及金属碎屑等。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应急处置讲义
2021/6/19
29
五、食物中毒报告
向谁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那些内容: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
食物等有关内容 ; 接到报告后如何做:做好记录 ,填写《食物中
毒报告登记表》,报告领导后,向同级政府和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021/6/19
30
报告时限和程序
➢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食物中毒事 件,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 政部门报告。
2021/6/19
12
四、食源性疾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1、环境 2、食品生产贮运 3、社会 4、生活方式改变 5、食品贸易全球化 6、其他
2021/6/19
13
五、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
1、同源或点源暴发(common-source or point-source outbreak)。这种暴发流行的所 有病例同时来源于一个共同的感染或中毒源。 流行曲线为一个陡然升起的并伴随一个明显下 降的曲线。
2021/6/19
7
➢ 真菌及其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伏马菌毒素、 赭曲霉毒素、展青霉素、杂色曲霉毒素等。
➢ 寄生虫和原虫:包括囊虫蚴(绦虫)、棘球属、 毛线虫(旋毛虫)属,以及其他一些寄生虫。
➢ 生物中的天然毒素:包括鱼体毒素、有毒贝类、 毒蘑菇 、苦杏仁及木薯、粗制棉籽油等 。
2021/6/19
9
三、食源性疾病分类
按发病因素分类 1、内因性食源性疾病 2、外因性食源性疾病 3、诱发性食源性疾病
2021/6/19
10
按疾病类型分类 1、食物中毒 2、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3、食源性寄生虫病 4、其他
2021/6/19
11
按发病机制分 1、食源性感染 2、食源性中毒 3、食源性毒素介质型感染
18.食物中毒及预防-细菌性
报告 起数 34 77 114 46 271
%
12.55 28.41 42.07 16.97 100.00
中毒 人数 1100 3020 4742 2145 11007
%
9.99 27.44 43.08 19.49 100.00
死亡 人数 33 50 80 18 181
%
18.23 27.62 44.20 9.94 100.00
数据来源:卫生部办公厅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
(三)食物中毒场所分类
中毒场所
集体食堂 家庭
饮食服务单位 其他 合计
报告 起数 50 145 51 25 271
%
18.45 53.51 18.82 9.23 100.00
中毒 人数 2978 4139 2821 1069 11007
%
27.06 37.60 25.63 9.71 100.00
30
20
2012年报告起数
10
2011年报告起数
0
图2 按食物中毒原因别的报告起数
数据来源:卫生部办公厅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
6000
5000
4000
3000 3.食物中毒人数以微生物性的多见。
2000 1000
12年中毒人数 11年中毒人数
数据来源:卫生部办公厅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
100
90
80
70
60 50
4.食物中毒死亡人数以有毒动植物性
40
中毒为多。
30 20 10
12年死亡人数 11年死亡人数
0
图4 按食物中毒原因别的死亡人数
数据来源:卫生部办公厅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
3. 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临 床 表 现
潜伏期短,一般为2~5h,极少超过6h。
起病急骤,有恶心、呕吐、中上腹痛和腹泻,
以呕吐最为显著。体温大多正常或略高。一
般在数小时至1~2日内迅速恢复。
(五) 诊 断 与 治 疗
依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实验 室毒素鉴定可作出诊断。治疗以急救处理 为原则,以补充水分和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对症治疗为主,一般不需用抗生素。
1. 季节性 主要发生在4~5月; 2. 地区分布 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及
海洋中;
3. 食品的种类 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因地区和
饮食习惯不同而异。
(三) 中 毒 机 制
肉毒毒素为嗜神经毒素,经消化道吸 收进入血液后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 脑神经核、神经肌肉连接部位和自主神经
末梢,抑制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导
神经传导,可使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发生
麻痹。最初为知觉神经麻痹,继而运动神
经麻痹,最后出现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
枢麻痹。
(三) 中 毒 症 状
河豚鱼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速而剧烈,潜伏
期一般在10分钟至3h。表现为全身不适;胃肠道
症状;口唇、舌尖、手指刺痛,感觉消失、麻痹;
四肢肌肉麻痹,运动障碍,身体摇摆,全身呈瘫 痪状态,可有语言不清、瞳孔散大、血压和体温 下降。一般预后不良,常因呼吸麻痹、循环衰竭 而死亡。
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人临床 表现、实验室细菌学检验和血清学鉴定, 可对中毒作出诊断。治疗以对症处理为 主。
(六) 预 防 措 施
1. 防止沙门菌污染肉类食品
2. 控制食品中沙门菌的繁殖
3. 加热以彻底杀灭病原菌
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 中毒
(一) 病 原 学 特 点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可 产生耐热性溶血毒素;抵抗力较弱,对热、 酸、消毒剂敏感;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 性弧菌90%神奈川试验阳性。
(四) 抢 救 与 治 疗
河豚毒素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一 般以排出毒物和对症处理为主。排出毒
物的方法主要是催吐、洗胃和泻下。
(五) 预 防 措 施
1.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2. 加强对河豚鱼的监督管理
二、 毒 蕈 中 毒
蕈类(mushroom)通常称蘑菇,属于真 菌植物。在我国目前已鉴定的蕈类中,可食 用蕈 300多种,有毒类约 80多种,其中含剧毒 能对人致死的有10多种。
变态反应性疾病、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
炎、酒精中毒,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
染物引起的中பைடு நூலகம்性疾病。
二、食 物 中 毒
(一)概 念
食物中毒(food poisioning)
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 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
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同于传
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四)细菌性食物中毒的 诊断
1.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2. 病人的潜伏期和特
有的中毒表现 3. 实验室诊断资料
(五)预防措施
1. 防止污染 尤应防止交叉污染和熟食品再污染;
2. 控制繁殖 低温储存;
3. 食前彻底加热 不仅可以杀灭大多病原菌,还
可以破坏不耐热的毒素。
二、 沙 门 菌 食 物 中 毒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吕晓华
luxiaohua@
一、食 源 性 疾 病
(一)概念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
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
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 质的一类疾病。
(二)分 类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可分为生物性、化 学性和物理性三大类。 食源性疾病包括最常见的食物中毒、食 源性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食源性
(二)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
1. 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暴发性; 2. 发病与食物有关,病人有食用同一污染 食物史;
3. 中毒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4. 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三)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1. 发病的季节性特点
2. 发病的地区性特点
3. 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种类分布特点 4. 食物中毒原因分布特点
(一) 病 原 学 特 点
引起人类食物中毒中致病性最强的 是猪霍乱沙门菌,其次是鼠伤寒沙门菌
和肠炎沙门菌。
(二) 流 行 病 学 特 点
1. 季节 全年皆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两季; 2. 食品种类 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
动物性食品;
3. 食品中沙门菌的来源 家畜、家禽的生前感
染和屠宰后的污染。
治疗要求早期使用多价抗肉毒毒素血清, 并及时应用支持疗法和有效的护理,以防止 呼吸肌麻痹和窒息。
(六) 预 防 措 施
1. 彻底清洗食品原料 2. 罐头食品彻底灭菌
3. 防止毒素产生
4. 食前加热以灭活毒素 5. 卫生宣教 6. 防止婴儿肉毒中毒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一、 赤 霉 病 麦 中 毒
3. 出血性肠炎
(五) 诊 断 及 治 疗
依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细 菌学检验可确定诊断。治疗一般采取对 症和支持治疗,部分重症患者应尽早使 用抗生素,首选药物为氯霉素、多粘霉 素和庆大霉素。
(六) 预 防 措 施
与沙门菌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类似。
六、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 中毒
(一) 病 原 学 特 点
力,少数病人有发烧、畏寒等。症状一天
左右自行消失,预后良好。
(三) 预 防 措 施
关键是防止谷物受到霉菌的侵染和产毒:
1. 制定粮食中赤霉病麦毒素的限量标准, 加强粮食卫生管理; 2. 去除或减少粮食中病粒或毒素; 3. 加强田间和贮藏期间的防霉措施。
二、霉 变 甘 蔗 中 毒
霉变甘蔗中毒是指食用了保存不当而 霉变的甘蔗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发生于 我国北方地区的初春季节,多见于儿童, 病情常较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道功能紊乱,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预
后较差,出现后遗症,病死率高。
(三) 治 疗 与 预 防
主要在于预防,
不吃霉变甘蔗。目前 尚无特殊治疗,在发 生中毒后尽快洗胃、 灌肠以排除毒物,并 对症治疗。
有毒动植物中毒
一、 河 豚 鱼 中 毒
河豚( globefish )又名河鲀,或称
鲢肥鱼,我国沿海各地及长江下游均有
(四)食 物 中 毒 的 分 类
1. 细菌性食物中毒 2. 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3. 动物性食物中毒
4. 有毒植物中毒
5. 化学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 概
述
(一)概
念
细菌性食物中毒系指因摄入细菌性中毒 食品(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引起 的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 最常见的一类。
(一) 病 原 及 中 毒 机 制
赤霉病麦系由于霉菌中的镰刀菌感染
了麦子所致,其中最主要的为禾谷镰刀菌。
引起中毒的有毒成分为赤霉病麦毒素,属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引起呕吐为主要症
状的急性中毒。
(二) 中 毒 症 状 与 处 理
中毒潜伏期一般为十数分钟至半小时, 亦可延长至 2~4h ,主要症状有恶心、呕 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痛、嗜睡、乏
神奈川试验
副溶血性弧菌能使人或家兔的红细 胞发生溶血,使血琼脂培养基上出现 β 溶血带,称为“神奈川试验”阳性。
(二) 流 行 病 学 特 点
1. 流行地区和季节分布 沿海地区是我国副溶
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多发地区。夏秋季节尤其
7~9月常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2. 食物的种类 主要是海产食品和盐渍食品。
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
素污染食品而引起中毒。
能产生肠毒素的菌株凝固酶试验常 呈阳性。
(二) 流 行 病 学 特 点
1. 季节分布 多见于夏秋季节; 2. 中毒食品 主要是乳类及乳制品、肉类、
剩饭等食品;
3. 食物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来源及肠毒素
的形成
(三) 中 毒 机 制
肠毒素作用于胃肠粘膜引起充血、水 肿、甚至糜烂等炎症变化及水与电解质代 谢紊乱,出现腹泻;同时刺激迷走神经的 内脏分支而引起反射性呕吐。
肠道正常菌群,多不致病。少数菌株能直接引 起肠道感染,称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性 大肠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 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二) 流 行 病 学 特 点
1. 发病季节 多发生在夏秋季; 2. 引起中毒的食品 与沙门菌食物中毒相同; 3. 食品中大肠埃希菌的来源 大肠埃希菌随粪
致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的障碍。
(四) 临 床 表 现
肉毒梭菌中毒的临床表现以运动神经 麻痹的症状为主,潜伏期数小时至数天, 一般为 12~48h 。临床表现特征为对称性脑 神经受损的症状。
(五) 诊 断 和 治 疗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肉毒毒
素检验以及用小鼠为对象的肉毒毒素确证试
验,可作出诊断。
便排出而污染水源和土壤,进而直接或间接污
染食物。
(三) 中 毒 机 制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毒素型食物中毒
感染型食物中毒
(四) 临 床 表 现
1. 急性胃肠炎型 2. 急性菌痢型
主要由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 主要由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 主要由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引起。
(六) 预 防 措 施
金黄色葡萄球肠毒素食物中毒的预 防包括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和防止
其肠毒素形成两方面。
七、肉毒中毒
(一) 病 原 学 特 点
肉毒梭菌是带芽孢的厌氧菌,对热 抵抗力很强。食物中毒系由其产生的肉 毒毒素引起,该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 毒素,肉毒毒素不耐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