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方

合集下载

经典兽药组方及配伍禁忌

经典兽药组方及配伍禁忌

经典兽药组方及配伍禁忌之水城攒孽创作抗菌药类组方1:氟苯尼考主治禽伤寒。

组方2:利福平+氧氟沙星主治大肠杆菌。

组方3:环丙沙星+克林霉素主治慢性呼吸道病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组方4:丁胺+庆大主治大肠杆菌。

组方5:头孢噻肟或头孢三嗪+磷霉素钙或恩诺沙星主治大肠杆菌。

组方6:氨基糖甙类+利福平主治大肠杆菌。

组方7:头孢哌酮钠一舒巴坦钠,重症加用左旋氧氟沙星,与厌氧菌混感加用甲硝唑,有需氧杆菌存在加用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此方案可用于大肠杆菌、输卵管炎及肠毒综合症的治疗。

组方8:磷霉素钙+头孢及喹诺酮类主治大肠杆菌,中间相差1小时。

组方9:林可霉素+利福平+替硝唑+SMZ组方10:硫酸新霉素+粘杆菌素+替硝唑+头孢菌素类球虫药组方1:甲基三嗪酮+抗坏死性肠炎药物主治盲肠球虫组方2:磺胺喹恶啉钠+磺胺甲恶唑钠+甲硝唑主治小肠球虫组方3:磺胺氯吡嗪钠+新霉素主治盲肠球虫肠炎药组方1:利福平+痢菌净组方2:多粘菌素E+利福平+TMP组方3:阿莫西林+多粘菌素+舒巴坦钠或棒酸组方4:盐酸土霉素+痢菌净组方5:粘菌素E+丁胺卡那霉素组方6:克林霉素+甲哨唑针对坏死性肠炎组方7:甲砜霉素+乙酰甲奎+甲硝唑组方8:甲硝唑+奥硝唑+左旋氧氟沙星+蒲公英提取物+鱼腥草提取物支原体药组方1:红霉素+泰乐菌素组方2:阿奇霉素,罗红霉素,泰乐菌素+强力霉素支原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组方1:琥乙红霉素+庆大小诺霉素组方2:克林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组方3: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组方4: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备注:如为毒支原体感染应适当配合利巴韦林或金刚烷胺!抗鼻炎药组方1:磺胺6甲氧嘧啶钠+增效剂组方2:复方新诺名禽霍乱用药选择药物:复方新诺明、土霉素、奎乙醇、氟苯尼考、磺胺5甲氧嘧啶。

青霉素+链霉素用药注意事项:1、治疗严重的肠炎、肠毒综合症可以适当辅助解表药西咪替丁。

2、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甙类具有明显协同作用,但宜间隔2h使用。

中药组方搭配

中药组方搭配

护心方:西洋参+三七粉+当归功能:益气活血、养血——让心脏活力无限、不再受“堵”通脑方:黄芪+红景天+三七粉功能:补气活血、通血脉——让大脑不再缺氧、还您一个“最强大脑”养胃方:山楂+陈皮+麦冬功能:健胃消食、益胃生津——让胃不再受“伤”吃嘛嘛香健脾方:党参+太子参+灵芝功能:补中益气健脾安神——给身体加满“油”不再怕累护肝方:制何首乌+决明子+枸杞功能:滋补肝肾、清肝明目——让身体解毒能力更强吸咽伴侣:西洋参+甘草+麦冬功能:益气润肺解毒——给肺洗个“澡”护嗓方:胖大海+甘草+麦冬功能:清肺润燥、利咽解毒——让声音清“亮”每一天补肾固精方:肉苁蓉+锁阳+ 黄精功能:补肾固精、益精髓——给肾添“油”精神饱满前列腺组合:西洋参+韭菜子功能:益气养肾——不再为尿频烦恼调经方:黄芪+当归+三七粉功能:益气养血、化瘀止痛——让您月月“假期”舒畅养容方:三七粉+茉莉花+玫瑰花功能:理气解郁、养血祛斑——花容月貌心情爽亮安眠方:灵芝+百合+莲子芯功能:清心安神——静心养神睡眠无忧通便组合:决明子+肉苁蓉功能:润肠通便——让肠道不再受“堵”增强免疫方:西洋参+党参+陈皮功能:益气扶正、增强免疫——让身体充能量、更加强壮降脂茶:山楂+决明子+绞股蓝功效:益气降脂清热消痰——给身体减减“负”让身体更轻松降糖组合:铁皮石斛+三七粉+葛根功能:养阴生津、治消渴——给血管加加“水”、消糖更快降压组合:天麻+杜仲+贡菊功能:平肝降压——让身体不再受“压”护眼组合:贡菊+枸杞+决明子功能:清肝明目、滋补肝肾——让“千里眼”亮澈每一天低血压方:红参+当归功能:益气养血调血压——血压稳一点让身体不再头晕目眩下火三宝:金银花+贡菊+麦冬功能:清热解毒滋阴降火——让上火与你绝缘养发护发组合:肉苁蓉+制何首乌+枸杞功能:滋补肝肾亮发乌发——让头发更年轻、更亮丽壮阳三宝:韭菜子+锁阳+肉苁蓉功能:补肾壮阳、固精髓——给肾添“油”让您激情四射祛湿组合:薏苡仁+茯苓功能:健脾化湿利水消肿——扫除湿气更有精神心脑健康组合:葛根+红花+三七粉功能:活血化瘀,通心、通脑——让血管更加通畅、让心脑沟通无阻QS产品:化湿三宝:薏苡仁+茯苓+赤小豆作用:健脾化湿清热利尿——让脸蛋不再“油腻”神清气爽慢咽三宝:山银花+胖大海+乌梅作用:清热利咽、养阴生津——让咽喉不再烦恼祛斑美颜茶:茉莉花+玫瑰花+柠檬片作用:消斑美容、抗皱纹——满面“桃花”让心飞扬更年期组合:龙眼肉+莲子+桑椹作用:养血益肾、清心除烦——让更年期不再烦燥静心更顺心亚健康调理组合:辣木籽+黑枸杞作用:调理亚健康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关爱身体让健康常伴左右。

处方全集

处方全集

呼吸方止咳化痰汤:炙麻黄9杏仁9桃仁9半夏12川贝9浙贝9当归12丹参12 双花24 连翘9 厚朴6栝楼30黄芩12芦根18桔梗12苏子9 莱菔子12 甘草3肺肾固本汤:生地18熟地18 黄芪15 党参12 枸杞12 五味子9山芋肉9 丹参12当归12 桔梗12半夏9 川贝9炙紫苑9炙冬花9苏子9白术12 厚朴24鹅管石24 莱菔子12 云苓12甘草6 健脾消痰饮:党参 9 柴胡9 清半夏 12丹参12炒黄芩 9干姜 6 厚朴 6 连翘 9浙贝 9 苍术 9 白蔻 9公英 18 焦栀子 9 云苓 12炒枳壳 9苏叶 6利咽汤:双花24 连翘15黄芩15板蓝根21牛子15蝉衣9薄荷9射干12玄参20 山豆根9 苡仁30 甘草6肺康宁:党参24 黄芪18 炒白术12云苓15 麦冬20 蛇舌草30半支莲30 苡仁10 贯众15 水蛭6(研冲)女贞子24 浙贝15 夏枯草18蜈蚣2条(研冲)甘草6哮喘1号:炙麻黄 9桂枝6干姜 6 细辛 9半夏9五味子6 白芍24 冬花9紫苑 9 徐长卿24 射干 12 蚤休9 炒地龙 15黄芩15 炒杏仁 10 党参24甘草 6哮喘2号:炙麻黄 9炒杏仁 12生石膏21双花21黄芩21连翘12炙桑皮15射干 12炒地龙12炒苏子15炙杷叶15 前胡 12浙贝15 苡仁 30 徐长卿24 甘草6八味平喘汤:板蓝根30 贯众30 公英30 桑皮30 苏子15葶苈子15丹参30 川芎9安肺方:柴胡15黄芩9生石膏30 桃仁9 红花9六味方:黄芪30 防风9白术15 女贞子30枸杞子15 补骨脂15清润止咳汤:桑叶12 炒杏仁9川浙贝各12北沙参15山栀12淡豆豉9知母12炙百部12炙杷叶12苏梗15砂仁12甘草6解毒利咽汤:双花 30 连翘15 淡豆豉10 芥穗9牛子10薄荷9(后入)桔梗 10 芦根15 黄芩12 公英30 板蓝根20 山栀12炒麦芽15 川芎6甘草6生津养肺汤:北沙参15 麦冬15玉竹12花粉15炒扁豆30 桑皮15百合15 川贝12炙百部12炙杷叶12桔梗9炒杏仁9佛手15双花30生地15 苏梗15太子参15 射干12 甘草6培土生津汤:党参24 白术15 云苓 15 生黄芪20 白前12炙百部12桔梗9青皮12紫苑12荆芥9砂仁12知母12射干12当归15莱菔子15浙贝12远志6甘草6止咳固表汤:白前12炙百部12桔梗10紫苑12陈皮10荆芥6细辛3生黄芪12白术10双花30知母15射干12炒杏仁9炒苏子12枳壳12甘草6芪冬益肺汤:生黄芪18白术12 防风6太子参20麦冬15桑皮15桔梗9 当归15 炒杏仁9川浙贝各12 知母12射干12 佛手15苏子梗12 百合15 甘草6公英30清宣平喘汤:白果6炙麻黄6黄芩12清下6桑皮15 冬花12炒苏子15炒杏仁9射干12炒地龙12徐长卿15蝉衣12川浙贝各12桔梗9炒白芥子12双花30 苏梗15甘草6清肺止咳化痰汤:双花 30 连翘 15 黄芩 12 半夏 9 徐长卿 9 射干 9苏子6苏梗6炙桑白皮 9 紫苑12 冬花 15 炙麻黄 9杏仁 9 白果 6 甘草 3 沙参 9通肺止喘化痰汤:生麻黄 4.5 炙麻黄 4.5 杏仁 9苏子 6苏梗 6炙桑白皮9 前胡9辛夷9(包)鹅不食草9川芎 9 白芷 9 丹参 12炙远志 9 薄荷6 (后入)甘草 6玉竹 9退热合剂:黄芩 15 白芍 18 柴胡 24 葛根 24 生石膏 24 肉桂 3羌活 12 白芷 15 双花 21 连翘 15 苡仁 30 丹皮 15甘草 6 板蓝根 24 玄参 20平肝化痰汤:天麻 15 半夏 9 白术 15 茯苓 30 泽泻 30 牡蛎 30僵蚕10浙贝母 12葛根 30清热化痰汤:双花 21连翘 15 黄芩 15 板蓝根 18 炙桑皮 15炙杷叶 15 前胡 15 浙贝 15 全瓜蒌 21 鱼腥草 18 苡仁 30 甘草 6咽炎1号方:生地 12 丹皮 9 玄参 30牛子 9 薄荷 9射干 12 黄芩 12 桔梗 6 知母 9 甘草 3止咳化痰汤:炙麻黄 9杏仁 9 桃仁 9半夏 12 川贝 9 浙贝 9当归 12 丹参 12双花 24连翘 9黄芩 12芦根 18 厚朴 6栝楼 30莱菔子 12 甘草 3 桔梗 12苏子 9心病方开心饮:柴胡24 前胡15元胡20丹参30党参24 栝楼30 降香8 炙甘草6 补气活血饮:黄芪30 首乌24桃仁15川芎15鸡血藤30葛根30土元6生山楂24 水蛭3补气饮:黄芪30 党参24 麦冬30 丹参30檀香10砂仁6葛根 24 菖蒲24 枣仁 30炙甘草 6补阴饮:生地 30 山芋肉10 山药 15泽泻24 云苓 24丹皮 15 柴胡 24 枣仁 30 焦炙子12黄芪一号方:黄芪30麦冬15 五味子 9元胡30 川芎15 葛根30水蛭6 生甘草9 三七粉3(冲)冰片0.3(冲)黄芪二号方:黄芪30麦冬30五味子 9元胡20黄连12青蒿30常山9苦参30 生甘草15 三七粉3(冲)心痛宁:人参9(包)天冬 30 麦冬 30 五味子 9 黄芪 30 元胡 30 当归15 黄连9 郁金15 川芎15 陆路通 20 羌活 12 海风藤30柏子仁 15 炒枣仁 30 三七粉 3(冲)清眩方:钩藤 30 炒黄芩12 菊花15 牛膝15 生熟地各20炒地龙6 生龙骨 30 枸杞12舒胸方:丹参 30 赤芍12 黄芪30 寄生15 枸杞12炒枣仁30 元胡12 甘草6心胃丹:党参12 苍术9 茯苓12 炒栀子 9 杭芍 18砂仁 9 元胡 12 甘草 6养心方:当归15 川芎 12 茯苓神各12 党参12炒枣仁 30 柏子仁 12 黄精 12 砂仁9甘草 6心悸1号:黄连 9 虎杖20 人参9(包)生地 30 当归 20 白芍 15 知母15 柏子仁 15 炒枣仁 30 紫石英 30 三七粉 3(冲)心悸2号:人参9(包)天冬 30 麦冬 30 五味子 9 黄芪30 元胡 30 当归 15 黄连 9 甘松 30 郁金 15川芎 15柏子仁 15 炒枣仁 30三七粉 3(冲)心悸3号:柴胡 15 枳壳 15 香附 15郁金 15元胡 30甘松 30人参9(包)黄连 9 三七粉 3(冲)调律方1—5:童参 12 炙甘草 12 麦冬15生地 20 阿胶 10.5(化)炒枣仁 30 寄生 30 枸杞12脾胃方肠炎汤:党参 30 白术12 云苓 15 陈皮12 白芍15防风10 黄连9 木香10 甘草6调肝方:柴胡12 云苓30 当归12白术12白芍12 郁金12调更方:仙灵脾15 仙茅 9巴戟天12当归12知母12黄柏 10清肝散:丹皮12栀子 12当归9 白芍15 柴胡9白术9云苓9薄荷6青皮12香附 9 生麦芽 60 甘草6保胃汤:葛根 15 木香 10 藿香 10 党参 15 白术 12 云苓 15 甘草 6胃炎方:党参15 半夏9 黄连 9黄芪10干姜6 陈皮 12 云苓15 枳壳 12甘草6脑病方安眠3号:当归12 白芍12 柴胡12 制首乌20炒枣仁30 柏子仁12 菖蒲12 远志10 寸冬30 茯苓30 五味子12安眠4号:白术12 人参12 黄芪30 当归12白芍12炙甘草10茯苓30远志10菖蒲12寸冬30五味子12炒枣仁30 柏子仁12清肝散:丹皮12栀子 12当归9 白芍15 柴胡9白术9云苓9薄荷6青皮12香附 9 生麦芽 60 甘草6清心安神汤:黄连9 枳实12 竹茹12陈皮9半夏9云苓30 炙甘草6舒郁方:丹皮12 栀子10 柴胡 10 当归 15 赤芍 12 茯苓 15 豆豉6 生龙牡各30 炒枣仁30 炙甘草 6解郁安神汤:柴胡 9 枳实 12 当归 9川芎 9 生地 15 川牛膝 15桃仁 12 红花 9 桔梗 9 赤芍 15 甘草 6养阴安神汤:生地 20 知母 15 百合 30 白芍 15 黄柏 9 泽泻 15女贞子 15 磁石 20 合欢皮 30 夜交藤 30颈康宁:葛根 15 钩藤 15 鸡血藤 15 当归 15 川芎 9 桂枝9 丹参 15 牛膝 9 全蝎 9 地龙 9 蜈蚣(2条)元胡 9灵仙 15 黄芪 20姜黄 9桑寄生 15 木瓜9 党参 15白术 15 甘草 6其他方运行1号:当归15 川芎10 牛膝15 防己30 赤芍12 丹参15 云苓15穿山甲10(先煎)全虫10 蜈蚣2条鹿角胶10(烊化)淫羊霍10 川羌10 大活10 白芷10 伸筋草15 狗脊10 杜仲15枸杞30 海风藤10 乌梢蛇10 莪术10 骨碎补10 木香6 甘草6运行2号:当归尾 15 川芎 10 牛膝15 赤芍 12 防己 30 丹参 15云苓 15 穿山甲10(先煎)全虫 10 蜈蚣 2条鹿角胶10(烊化)淫羊霍 10 川芎 10 大活 10 白芷10杜仲10 枸杞10骨碎补 10 伸筋草 15 木香10 甘草 6清热止痛汤:柴胡10 双花21 板蓝根21 龙胆草12 黄芩15 山栀10丹皮15 紫草12 苡仁30 车前子12(包)川楝子12 元胡12川芎10 白芷15 细辛3 白芍21 甘草61号洗药:伸筋草20透骨草20花椒10海桐皮20 桂枝10 生艾叶15 木香10当归15 红花10 灵仙15 川芎10 白芷10 牛膝12 苏木15 五加皮15松节15 乳香10没药10 (水煎外洗)2号洗药:双花20 公英20 地丁15 菊花10 黄柏10 黄芩10赤芍15连翘15苦参15 土茯苓15 丹皮10 生大黄10黄芪20陈皮10甘草6(水煎外洗)骨元汤:生熟地各3肉苁蓉9补骨脂9 红参9(包)川断12 淫羊霍9当归9制鳖甲9(包)制龟甲9(包)丹参30 独活9海桐皮15海风藤15全蝎6 甘草6腰康宁:桑寄生15 独活9 当归15川芎9桂枝9 丹参15牛膝9葛根15白芍15全蝎9 地龙9 蜈蚣2条灵仙15 木瓜9元胡9狗脊15川断15 杜仲9 黄芪20 党参15 白术15 甘草6排石1号:地龙15 金钱草30 海金砂15(包)鸡内金12 郁金12 川牛膝15脾肾安1号:双花12 石苇30 木蝴蝶6 党参15 山药15 苡米30白扁豆30 枸杞15 山芋肉6车前子5(单包)脾肾安3号:大黄12(后入)寸云18石苇30当归15黄芪12 党参15山药15 枸杞15山芋肉6鸡血藤20砂仁6枳实9消痹0号:双花20蚤休20板蓝根20 知母15 丹皮20石斛12羌活15 川芎12 络石藤20 毕澄茄12消痹1号:苍术12黄柏12 独活20 防己15 车前草20川牛膝20赤芍20 王不留15消痹2号:黄芪20双花20黄柏 12 羌活15 独活 20川芎12 桂枝12川牛膝20 制川乌6消痹3号:葛根30双花20红藤20独活 20 川断20狗脊20赤白芍各20水蛭6双花10川牛膝20消痹4号:双花20黄柏12 羌活15 独活20 川芎12猫眼草15土茯苓20川牛膝20消痹5号:双花20黄柏 12独活 30川牛膝20桃仁12红花10板蓝根20猫爪草20补发饮:熟地 21 首乌21 山芋肉15 茯苓15 泽泻9当归9川芎9 丹参 21 菟丝子15 女贞子15 旱莲草 9 枸杞9侧柏叶12关节通利散:水蛭3 赤白芍各9 当归9 黄柏9 川膝9苍术9 双花30 苡米30 萆解 15 地龙12五加皮9 车前子9(包)陈皮9莪术9甘草6关节洗药:当归9 防风15 灵仙15 透骨草15海桐皮15 苏木9川楝子9 桑皮9 姜黄9花粉 6 秦艽15 五加皮15制川乌 6制草乌 6 红花9蔓荆子15 白芷9羌活15骨康宁:熟地15 黄芪20 当归15 川芎9桂枝9丹参15 牛膝9鸡血藤15 钩藤 15白芥子 9 全蝎 9地龙9山甲 9骨碎补15葛根15白芍15元胡9狗脊15补骨脂15淫羊霍15党参15白术15甘草61号强直汤:桑寄生15独活9当归15川芎9桂枝9葛根15补骨脂15 地龙9老鹤草15全蝎9清风藤15 络石藤15 千年健9元胡9灵仙15狗脊15川断15白芍12杜仲9黄芪20牛膝9党参15白术15甘草62号强直汤:红花20 公英15 黄柏 9丹皮9当归15川芎9桑皮15葛根15 白芍12清风藤15千年健9老鹤草15络石藤15灵仙15秦艽9全蝎9地龙9元胡9狗脊15杜仲9补骨脂15牛膝9甘草6党参15 炒白术15镇痛汤:石决明30白蒺藜12 炒栀子12 龙胆草12当归12川芎20 羌活12 防风12 细辛 10 白芷 12 薄荷12 菊花12狼疮1号方:双花20 连翘20 蛇舌草20 丹皮 20 紫草 20 生地榆20石斛12 赤芍 20 何首乌20枸杞子15狼疮2号方:黄芪30双花20蚤休 20 山芋肉12五味子10 茯苓20猪苓20菟丝子20 覆盆子20活血消肿汤:当归15 川芎9桂枝9丹参15牛膝9土元6地龙9全蝎9 桃仁 9红花9 黄芪20 云苓 15 泽泻9元胡 9灵仙15甘草3(水煎服)补阴饮:生地 30 山芋肉10 山药 15泽泻24 云苓 24丹皮 15 柴胡 24 枣仁 30 焦炙子12凉血消风汤:双花21 土茯苓21 蛇舌草21 半枝莲21 山豆根15苦参10 紫草12 茜草12槐米15 旱莲草12 乌梢蛇10白鲜皮21 蝉蜕10 甘草10化痰消风汤:双花 21土茯苓21 蛇舌草21桃仁10半枝莲21蝉蜕10紫草12茜草12旱莲草12槐米15乌梢蛇10白鲜皮21甘草10山豆根15红花10三棱 12 莪术12祛湿方:车前子15(包) 栀子 12 赤芍 12 黄柏 12 川牛膝12云苓30 泽泻12 丹皮12茵陈 15祛痛Ⅰ号:桃仁12 川芎12 当归12 赤白芍各12 甘草 6 红花10 炙香附 12祛痛Ⅱ号:黄芪30 桂枝 12 白芍12 寄生12 当归12川芎12 羌活12 独活12治痿汤:人参12黄芪30 炙甘草10当归12 陈皮12 寸冬 30 五味子12 黄柏 8葛根 20 苍术12升麻12 泽泻12 白术12组方1:桂枝9茯苓18 桃仁12赤芍 15 丹皮 12 黄芪30 牛膝15 乌药12组方2:双花30 土茯苓30野菊花 30 生艾叶 15川椒6黄柏15 芥穗9冰片3(化)组方3:丹参30 连翘24 双花 30 元胡15 制乳香 9 炙没药9 川芎9 车前子9(包)香附12组方4:浙贝30 牡蛎30元参 12 鳖甲 12 桃仁12 丹参30 川芎9组方5:太子参 30 坤草 30 黄芪30 茜草15 柴胡9 升麻 6生龙骨30 生牡蛎30组方6:苍术9 半夏9 陈皮12 茯苓18 香附 12 胆南星9当归15 川芎9组方7:熟地30 山药 30 山芋肉鹿角胶 12(烊化) 菟丝子 24杜仲9肉桂6 附子6组方8:山药30 川牛膝 12 熟地 30 山芋肉12 枸杞15 15 菟丝子24 鹿角胶12(烊化)丹皮 12组方9:太子参30 当归15 熟地 30白芍18 黄芪30白术15 川芎9香附12化积方:生黄芪30 炒白术15云苓 20 清半夏12蛇舌草30蜈蚣2条猫爪草12补骨脂15砂仁10炒三仙各10黄连12 党参20 陈皮12 甘草6止血散:生地20 丹皮30仙鹤草45 藕节45 女贞子20旱莲草30 白茅根30 茜草15三七粉3(冲)益血方:菟丝子 30 枸杞子30 鸡血藤20 当归12 阿胶 10.5(烊化)祛风方(外用):仙灵脾30 巴戟天 12补骨脂 30 鹿含草 30 生艾叶15 川椒 15祛毒方(外用):苦参30黄柏12赤芍12土茯苓30 白头翁30冰片1.5(包)地肤子15白鲜皮15 枯矾12促卵泡Ⅰ号:生地15 地骨皮15白芍15女贞子15旱莲草15山芋肉18砂仁9麦冬15甘草6舒脉汤:黄芪30 夏枯草30土元 9当归15赤芍15丹参15 桑寄生15 元参15海藻15橘核15僵蚕15牡蛎30水蛭9地龙9半夏9活血通脉饮:赤芍60 丹参 30 川芎15当归15怀膝15双花30土茯苓60清营消瘀汤:丹皮30双花 90 赤芍60 生大黄15(后入)当归30红花30 甘草15芒硝9(冲)丹参通脉汤:丹参30赤芍30鸡血藤30当归30郁金15川膝15川芎15黄芪30 桑寄生30荣脉汤:黄芪90 党参30丹参30郁金15怀膝15葛根30生山楂 30 海藻15水蛭10地龙12山芋肉12激活1号方:当归15川芎9牛膝15防己30赤芍12丹参15茯苓15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2条淫羊霍9白芷9羌活9独活9桃仁9 鹿角胶9(烊化)红花9 伸筋草9桂枝 9木香6甘草6激活2方:当归15川芎9牛膝15防己30赤芍12丹参15茯苓15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2条伸筋草9淫羊霍9羌活9独活9白芷9鹿角胶9(烊化)乌梢蛇9木香6甘草6川草乌各9健脾利湿汤:苍术15党参21茯苓21白扁豆 12白术15丹参18山药15苡米30砂仁6赤芍15陆路通21甘草9消炎消肿2号:败酱30公英15地丁9双花30连翘12丹参15赤芍12丹皮9猪苓15泽泻12羌活9车前子12(包)独活9白芷9大黄9山甲9(先煎)防己30木香6甘草6牛膝15康复1号:当归15 川芎9 牛膝 15 防己 30 赤芍 12 丹参 15 茯苓 15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 2条伸筋草9 淫羊藿 9羌活9独活 9 白芷 9鹿角胶9(烊化)杜仲 9枸杞30 骨碎补9木香6甘草 6康复2号:当归 15 川芎9 牛膝 15 防己 30 赤芍 12 丹参 15 茯苓15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 2条伸筋草9 淫羊藿 9羌活9独活9 白芷9鹿角胶9(烊化)乌稍蛇9海风藤9木香6甘草6消炎消肿1号:当归 15川芎15 牛膝 15防己 30赤芍 12 丹参15茯苓15山甲9(先煎)土元 9 黄柏 9知母9猪苓15泽泻 12 桃仁 9红花 9羌活 9独活 9白芷9伸筋草9车前子12(包)木香6甘草 6清毒饮:双花 30 公英30 地丁15黄芩9黄柏9 山栀9生地15丹皮15丹参15紫草15皂刺9白芷9双土饮:双花 30土茯苓30 炒槐米15生地21丹皮15赤芍21紫草15连翘15板蓝根21蛇舌草21黄芩15消风饮:荆芥9防风9牛子9生地 15 丹皮15当归9连翘15苦参9生石膏21大胡麻9地肤子9蝉衣9苍术9甘草6祛风饮:荆芥9防风9当归 15生地 15白芍15川芎15白蒺藜9黄芪15首乌21蝉衣9僵蚕9地肤子21化斑饮:柴胡15当归9 川芎9赤芍15桃仁9红花9坤草9姜黄9白术9茯苓9香附9僵蚕9桑叶15乌头1号方:首乌 30 当归 30 生黄芪 30 黑芝麻 30 熟地30川芎15 天麻 12 (先煎)羌活 12五子益气汤:生黄芪 30 菟丝子 30 覆盆子 15 五味子 9车前子 6 枸杞子 24 沙苑子 15 益智仁 15白癜饮:熟地 15 首乌 15沙苑子 15 补骨脂 10 旱莲草10枸杞子10白蒺藜15浮萍10 苍耳子 10当归 10 川芎10 白芷 10 甘草6 豨签草15退疣饮:麻黄6 苡米 30 大青叶 15 板蓝根 15 紫草15 马齿苋30蛇舌草20黄芪20芥穗10红花15香附 15 三棱 10 连翘 15 双花15甘草6甘草 6 板蓝根 24 玄参 20补肾强骨汤:熟地 15骨碎补 10 鹿含草10 怀牛膝 15淫羊霍 10狗脊10杜仲 10 川断 12 五加皮 15天麻方:天麻 12 黄芪 30 红花 15 女贞子 15 三七粉 3(冲)小儿化湿汤:陈皮 3 苍白术各6 泽泻 6 云苓 9滑石 12炒莱菔子 9焦槟榔 9鸡内金 15 生地 6 丹皮 6 黄芩 9四妙活血汤:双花 30 地丁 30 公英 30 元参 15 当归 15 黄芪 15生地 15丹参 15 怀膝 15 连翘 12 漏芦 12 防己 12黄芩 12 黄柏 12 乳香 3 没药 3 贯众 15 红花 9补肾活血汤:熟地 30 当归 15 桑寄生 30 丹参 30 续断 15红花 12 鸡血藤15故脂 15 川藤 15 茯苓 15白术 9 陈皮 6 仙灵脾 12 狗脊 15滋肾清肝汤:银花21连翘15 黄柏 9知母 9 女贞子 12 旱莲草 12云参 12柴胡 9 当归 12 黄芩 9 陈皮 9 云苓 12 甘草 9湿热方:胆草 9 黄芩 9 山栀 9 柴胡 9 生地 15 丹皮 15当归9双花 30土茯苓 30 泽泻 9 [甘草 6] 车前子 15(包)从阴引阳汤:生麻黄 9 桂枝 15 当归 12 白芍 9 生地 15 何首乌 30怀牛膝30乌梢蛇 12 制山甲 9 炙鳖甲 9(先煎)蜈蚣2条蛇衣 3莪术 12 霜桑叶 15 紫草 30 银花 30土茯苓 21甘草 9排石2号方:地龙 15 金钱草 30 海金沙 15(包)鸡内金 12 郁金 15川牛膝 15 穿山甲 12 (先煎)皂刺 15清热消痤汤:双花 21公英 21黄芩 15 山栀 10 生地 15 丹皮 15 苡仁 30大贝 12 半夏 10 夏枯草 12 菊花 15 赤芍 15 枇杷叶 12皂刺 12 甘草 6莱菔子 12 甘草 3 桔梗 12苏子 9益气活血通脉汤:黄芪 30 黄精 15 当归 15川芎 15 丹参15 陆路通 18地龙10 党参15怀膝12桃仁 10 陈皮10 夏枯草12炙甘草10清热止痛汤:柴胡 10双花 21 板蓝根 21 龙胆草 12黄芪 15 山栀 10丹皮 15 紫草 12 苡仁 30 白芷 15 元胡 12 白芍 21车前子(包) 12 川芎 10 川楝子 12甘草 6细辛 3除癣止痒洗剂:藿香 21 生大黄 21黄精21明矾21生百部 21川椒 21苦参 21 白鲜皮 21妇科方调血方:党参 30炙甘草 6 炙黄芪 30 炒白术 12炙升麻 10陈皮 12调经方:枸杞子 12川牛膝 12 杜仲 12 肉桂 6 当归 12 炙甘草 6 熟地 15炙香附 12调经祛痰汤白术 15g 苍术 15g 当归 12g 法半夏 12g 茯苓10g 香附 10g 川芎 10g 海藻 8g 陈皮 8g 炮姜 8g 附片 6g 肉桂 6g 丹参25g 莪术 10g闭经方Ⅰ号: (补气血)熟地 30g 白术30g 当归 15g 白芍 9g 生枣仁 9g 沙参 9g 丹皮 6g山药 15g 人参6g 杜仲 3g 柴胡 3g 菟丝子 12g 龙眼肉 9g紫河车粉 12g 鹿角粉 6g闭经Ⅱ号党参 15g 黄芪 15g 金银花 12g 黄柏 15g 黄岑 15g 玄参 15g天花粉 15g 益母草 15g 红花 12g 桃仁 15g 香附 12g 陈皮 12g旱莲草 15g 柏子仁 12g 甘草 6g 杜仲 12g子宫内膜炎致月经过多症消炎止血1方白术 15g 仙鹤草 12g 阿胶 10g 血余炭 10g 白芨 12g党参 15g 三七粉 5g 炒蒲黄 10g 茜草 12g 甘草 9g消炎止血2方党参 20g 白术 15g 阿胶 18g 荆芥花 10g 益母草 15g 旱莲草15g仙鹤草 15g 三七粉 30g 血余炭 15g 煅龙骨 30g 煅牡蛎 30g生地榆 30g 芡实 12g调经1方: (主治月经不调)当归 10g 赤芍 10g 川芎 6g 丹参 10g 泽兰叶 10g 益母草 30g香附 10g 小荷香 10g 茯苓 10g调经2方: ( 主治痛经)当归 10g 赤芍 10g 香附 10g 广木香 10g 乌药 10g 元胡 10g刘寄奴 10g 王不留行 10g 怀牛夕 10g功血方1号熟地 20g 山萸肉 15g 桑寄生 12g 杜仲 12g 海螵蛸 25g 白芍 25g 生牡蛎 25g (另) 怀牛膝 12g 地榆炭 30g 侧柏叶 30g 地骨皮 15g 仙鹤草 15g 旱莲草 15g 甘草 10g功血方Ⅱ号党参 30g 黄芪 30g 白术 30g 乌贼骨 20g 麦冬 15g 茜草12g女贞子 15g 炒贯众 15g 益母草 15g 生蒲黄 10g 五味子 10g枳壳 10g 败酱草 15g 大小蓟各 15g 甘草 8g 旱莲草 25g不孕不育专科排卵不孕1号当归 12g 白芍 10g 熟地 15g 山萸肉 10g 枸杞子 12g 菟丝子 10g女贞子 15g排卵不孕2号茯苓 15g 半夏 10g 陈皮10g 甘草 10g 苍术 12g 香附 10g胆南星 10g 枳壳 15g 生姜 3片神曲 15g输卵管疏通1号当归 9g 川芎 9g 白术 9g 生地 9g 熟地 9g 桃红 9g 红花 9g 石菖蒲 9g路路通 10g 败酱草 30g 皂角刺 10g 生茜草 9g 海螵蛸 10g 红藤 15g输卵管疏通2号当归 9g 川芎 9g 生地 9g 熟地 9g 桃红 9g 红花 9g 石菖蒲 9g路路通 10g 败酱草 30g 生茜草 9g 海螵蛸 10g 肉丛蓉 9g 菟丝子 12g输卵管疏通3号柴胡 9g 当归 9g 白术 9g 白芍 9g 黄岑 9g 制香 12g 生茜草 9g败酱草 15g 石菖蒲 9g 路路通 9g输卵管疏通4号(外用)透骨草 30g 丹参 30g 肉桂 10g 红花 10g 川芎 10g威灵仙 20g 乳香 20g 没药 20g 当归 20g 赤芍 15g不孕1号(促卵泡汤)熟地 15g 当归 10g 炒白芍 10g 枸杞子 15g 兔丝子 30g 制首乌 15g 山芋肉 10g 太子参 15g 山药 15g 鹿角胶 10g 砂仁 6g不孕2号(促排卵汤)仙灵牌 15g 仙茅 10g 兔丝子 30g 肉苁蓉 15g 枸杞子 15g 熟地 15g 当归 10g 山药 15g 丹参 30g 鸡血藤 15g 川断 10g 泽兰叶10g 桂枝 10g不孕3号(促黄体汤)仙灵牌 15g 巴吉肉 10g 兔丝子 30g 枸杞子 15g 杜仲 10g 女贞子 10g 旱莲草 10g 莲子 10g 当归 10g 党参 15g 山药 15g注: 不孕1~3号用法.月经来第5天开始. 1号6付. 2号4付. 3号10付.子宫发育不全1号(幼稚子宫)促子宫发育1号当归 15g 玄参 15g 白芍 15g 白术 15g 川芎 15g 茯苓 12g 熟地 15g 黄芪 20g 肉桂 12g 党参 15g 太子参 15g 菟丝子 12g 杜仲 9g紫不英 12g 山茱萸 12g 甘草 6g 紫河车粉 15g 鹿角胶 12g子宫发育不全2号菟丝子 20g 巴戟天 10g 仙茅 10g 淫羊霍 10g 熟地 30g 何首乌 20g 阿胶 10g 鹿角霜 10g 枸杞子 10g 益母草 30g 桃仁 10g 红花 10g促卵泡1号当归 15g 川芎 15g 赤芍 15g 川牛膝 15g 熟地 15g 小茴香 15g香附 15g 桃仁 12g 红花 12g 甘草 8g促卵泡2号熟地 15g 当归 15g 白术 15g 淫羊霍 15g 仙茅 15g 鹿角粉 15g制首乌 15g 枸杞子 15g 继断 15g 甘草 6g生精1号仙灵脾 9g 车前子 9g 当归 12g 黄芪 25g 菟丝子15g 何首乌 15g枸杞子 15g 陈皮 9g 党参 30g 续断 25g 桑椹 15g 覆盆子 15g五味子 6g种玉汤2号当归 12g 白术 12g 大云 15g 枸杞子 15g 茺蔚子12g 杜仲 12g女贞子 10g 五味子 12g 熟地 20g 鹿角霜 12g 茯苓 12g 甘草 8g种玉汤3号紫河车 16g 党参 12g 当归 15g 白芍 15g 赤芍 15g 黄芪 15g 茯苓15g 熟地 20g 桃仁12g 没药10g 益母草 30g 炮姜 10g 元胡 12g 何首乌15g 枣仁 15g 菟丝子 12g 枸杞子 15g补宫汤1号熟地 15g 山萸肉 15g 沙苑子15g 枸杞子 15g 益母草15g 鹿角霜 15g 鸡血藤 15g 菟丝子 15g 巴戟天 12g 淫羊藿 10g 杜仲 12g 故子 12g 桑寄生 12g 菟丝子 10g 附片6g 川芎 15g补宫汤2号枸杞子 20g 太子参 20g 菟丝子 20g 淫羊藿 20g 仙茅 20g 巴戟天 15g香附 12g 路路通 12g 丹参 12g 赤芍 15g 当归 12g 川芎 12g桑寄生 12g 怀牛膝 12g 熟地 20g通管1号川芎 15g 穿山甲 12g 路路通12g 细辛6g 通草 6g 皂刺15g 三棱 15g莪术 15g 丹参 15g 葛根 15g 王不留行 10g 枳实 10g 桂枝 30g通管2号赤芍 12g 川芎12g 三棱 12g 莪术 12g 乳香 12g 没药12g 皂刺 12g 穿山甲 12g 夏枯草 12g 桃仁 10g 泽兰 12g 猪苓 12g 路路通 10g薏仁 12g 益母草 20g通管3号蒲公英 30g 地丁 15g 茯苓 12g 桂枝 12g 旱莲草 22g 半支莲 20g桔核 12g 鳖甲 12g 泽兰 12g 皂角刺 15g 王不留行 12g 路路通 12g 昆布 15g 牵牛子 10g 露蜂房 12g多囊卵巢方(暖宫汤)鹿角霜 25g 鸡内金 12g 香附 10g 苍术 15g 白术 15g 地鳖虫 12g三棱 15g 莪术 15g 刘寄奴 15g 黄芪 30g 附片 6g 肉桂 6g蛇床子 12g 川芎 12g内异汤益母草 25g 丹参 25g 泽兰 15g 小茴香 12g 当归 12g 香附 12g桃仁 9g 元胡 12g 乳香 12g 没药 12g 柴胡 9g 白芍 9g 炙甘草 6g免疫1号生地黄 15g 蒲公英10g 紫花地丁10g 金银花 15g 赤芍15g 浙贝母 10g 桔核 12g 连召 15g 当归10g 枝子 12g 表皮 10g 枳壳 10g免疫2号当归 15g 生浦黄 10g 炒灵脂 12g 赤芍 15g 川芎 10g 官桂 10g 延胡索 10g 干姜 6g 小茴香 6g免疫3号鸡血藤 20g 山药 15g 天花粉 15g 三棱 10g 莪术 10g 知母 12g 鸡内金 9g免疫4号白花蛇舌草 15g 紫河车粉 15g 茯苓 12g 玉灵脂 15g 苍术 15g 小茴香 6g 桂枝 6g 川芎 15g 赤芍 20g 鹿角霜 10g 没药 6g生蒲黄 15g 木香 6g子宫肌瘤专科化瘤汤党参 20g 当归 20g 川芎 15g 桃仁 15g 石见穿 25g 黄药子 15g三棱 15g 牵牛子 12g 海藻 20g 蛇床子 15g 丹皮 12g 半枝莲 35g天葵子 20g 生山楂 12g 青皮 12g 陈皮 10g 败酱草 20g子宫肌瘤1号桂枝 6g 茯苓 15g 丹皮 12g 赤芍 10g 桃红 10g 三棱 6g 莪术 6g 子宫肌瘤2号陈皮 12g 茯苓 10g 香附 6g 川芎 10g 木香 6g 三棱 10g 莪术10g甘草 6g 槟榔 20g 清半夏 10g子宫肌瘤3号黑杜仲 15g 桑寄生 10g 续断 10g 茜草 10g 地榆炭 15g 三七参10g阿胶 10g 大蓟 15g 小蓟 15g 白茅根 30g 炙甘草6g 仙鹤草30g 元胡 10g 子宫肌瘤4号元胡 10g 黄柏 10g 黄芪10g 白芍 10g 牛夕 15g 泽泻 5g 当归 5g白术 10g 昆布 10g 木香 10g 山药 10g 益母草 20g 三棱 5g 赤芍 10g独活 5g 丹参 10g妇科炎症专科输卵管阻塞灌肠方(妇炎1号)丹参 30g 赤芍 30g 透骨草 15g 三棱 15g 莪术 15g 枳实 15g皂角刺 15g 当归 15g 乳香 10g 没药 10g盆腔炎灌肠方(妇炎2号)红花 30g 败酱草 30g 紫花地丁 30g 蒲公英 30g 鸭跖草 30g路路通 10g 三棱 10g 莪术 10g 桃红 10g (加水煎至100ml)中药灌肠方(妇炎3号)红藤 20g 鸡血藤 30g 桃红 10g 紫花地丁 15g 蒲公英 30g黄柏 10g 野菊花 10g 瓦楞子 10g (加水煎至200ml) (保留灌肠3)除痒汤(妇炎4号)皂刺 30g 黄芪30g 苦参 15g 黄柏 15g 蛇床子 15g 当归 20g金银花 15g 地肤子 15g 野菊花 15g 败酱草 15g 甘草 6g慢炎汤1号虎杖 30g 红藤 30g 败酱草 30g 生牡蛎30g(先下) 石见穿 30g白术 30g 苍术 30g 三棱 30g 莪术 20g 薏苡仁 20g 海藻 15g香附 15g 桃仁 10g 乌药 10g 水蛭 10g治疗输卵管炎方败莴草 30g 乳香 12g 蒲公英 30g 炒延胡索 20g 红藤 30g地丁 30g 双花 12g 黄柏 15g 黄岑 15g 玄参 15g慢炎汤2号穿山甲 10g 桃仁 15g 当归 10g 郁金 15g 王不留行 15g 泽兰 15g莪术 15g 益母草 12g 虎杖 12g 丹参 30g 马鞭草 12g赤芍 15g 蹩甲 10g 香附 12g 甘草 10g抗炎1号 (急性盆腔炎)龙胆草 20g 山栀 10g 香附 15g 鳖甲 10g 柴胡 10g 黄岑10g 生地 10g川栋子 10g 荔核 12g 天丁 15g 黄莲 6g 丹参 15g 茯苓 15g 黄柏 15g甘草 6g 败酱草 15g 蒲公英 30g 制首乌 6g泽泻 10g 当归 20g慢性盆腔炎方1号(消炎为主,炎症重者易用)丹参 18g 赤芍 15g 木香 12g 桃红 9g 金银花 30g 蒲公英 30g 茯苓 12g 丹皮 9g 生地 9g 延胡索 6g慢性盆腔炎方2号(体虚者伴盆腔炎者-补气为主)桂枝 6g 茯苓 15g 丹皮 12g 赤芍 10g 桃红 10g 三棱 6g 莪术 6g党参 15g 白术 6g 黄芪15g慢性盆腔炎方3号(活血为主,经量多者禁用.量少者可用)丹参 20g 益母草 20g 黄柏 20g 苦参 20g 金银花 20g 当归10g土鳖虫 10g 柴胡 10g 醋香附 10g 牛夕 12g 泽夕 12g 川芎 12g三棱 6g 莪术 6g 甘草 6g人流术后康复1号(用于气血两虚,贫血)党参 12g 熟地 15g 当归 4.5g 阿胶 9g (烊冲) 艾叶炭 3g 黄芪12g川芎 3g 白术 9g (每日一付,水煎服,七天一个疗程)人流术康复2号----用于气滞血疗(子宫复旧不良,组织残留)当归 9g 川芎 9g 桃仁 9g 炮姜 4.5g 益母草 30g 艾叶 4.5g 炙甘草 3g 黄芪3g 党参 9g (每日一付,5~7天一个疗程)助孕法 (用于输卵管不通)巨麦 10g 萹蓄10g 萆 10g 通草 3g 败酱草 10g 木香 9g 紫河车 10g元胡 5g 川楝子6g 香附 10g 路路通 10g 车前子 10g(另包) 皂刺10g 柴胡 10g 白芍 10g 茯苓 12g 佛手 10g (水煎服,五天一个疗程)HPV病毒感染抗病毒1号灵磁石 30g(先煎) 黄柏 15g 生牡蛎 30g 黄苓 15g 露蜂房 30g(年老者1/2量)连翘 15g 百合15g 车前子15g 大青叶15g 土茯苓 20g 苦参 15g 马齿苋 30g丹参 15g 苍术 15g 甘草 6g ( 水煎服,15剂为1个疗程) 价格:40元/付生殖器疱疹抗病毒2号党参 15g 生黄芪15g 白术 15g 海螵蛸 15g 春根皮 15g 鸡冠花 15g夏枯草 15g 茯苓 15g 淫羊霍 15g 柴胡 10g 车前子 10g 陈皮 10g荆芥 6g 甘草 6g (每日1剂,水煎服,15天1个疗程) 价格:30元/付乳腺增生方当归15 白芍10 柴胡10 茯苓10 炒白术10 香附10 川楝子10别甲10 鸡内金10 郁金10 甘草33号灌肠中药(病毒感染)大青叶10 夏枯草10 紫草15 蒲公英15 川芎10 丹皮10 黄连10栀子10 柴胡10 仓术10 黄柏10 板蓝根15 青黛54号灌肠中药(慢性盆腔炎、结肠炎、精囊炎)红藤20 败酱草20 当归10 川芎12 柴胡12 元胡12香附15 白芍12 丹皮10 黄连15输卵管通利汤当归12 赤勺12 熟地12 薏仁12 红藤20 菟丝子20 丹皮15山甲15 红花12 茯苓10 皂角刺10 路路通10 桃仁10元胡10 桂枝10 甘草3经前10天开始连服10剂,为一疗程。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施治原则:中药组方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病因,按照辨证施治原则,选择适宜的中药材进行组方。

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原则,即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类型,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2. 方剂应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中药组方要考虑到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身体状况、年龄、性别、病情的严重程度等综合因素,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方剂。

方剂应该具有整体性,即各种中草药之间应有一定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以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3. 方剂应该有适当的采用规律:方剂中每种中药材的用量和配伍顺序等应有一定的规律,以增强中药的药效和协同作用。

4. 临床应以病为本,以人为中心:在组方时,应该以病情为本,以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为中心,制定一个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中药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 坚持中西医结合原则:在组方时应该根据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和检查结果,配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对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可以有效避免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1.五味调配原则:中药具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通过配伍不同味道的药物,可以达到调和药性、增强药效或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例如,用辛散药调和苦泻之品,可以减轻苦泻之性。

2.药性调和原则: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等不同属性,通过药性调和,可以使药物之间相互促进或制约,达到平衡的效果。

例如,辛热药与寒凉药配伍,可以中和寒凉药的寒性,减少不良反应。

3.类同调和原则:类同调和是指相同或相似药性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药物之间的促进或制约效果。

例如,中药组方中常使用多种清热解毒药物,共同发挥清热解毒的作用。

4.辩证施治原则:中医学注重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机等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配伍和组方。

例如,对于阳明胃热消谷不化的证候,可选用黄连清热、厚朴行气的药物进行组方。

5.禁忌配伍原则:一些中药有禁忌配伍的情况,即不应该同时使用或混合使用。

这是由于一些药物组合会产生副作用或相互抵消药效,甚至导致中毒。

例如,桔梗与大蒜不宜配伍使用,会导致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6.药物剂量协调原则:中药的剂量使用应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协调,避免药物的过度使用或不足使用。

一般来说,治疗急性病情应采取大剂量、短时间疗程;治疗慢性病情应采取小剂量、长时间疗程。

7.个体差异调整原则:每个人的体质、病情以及对药物的反应都不完全相同,因此在配伍和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例如,对于敏感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可以减少一些刺激性药物的用量。

8.同种药物适当更替原则:有些中药具有类似的药效和药理作用,可以适当更替使用,以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例如,对于一些治疗咳嗽的方剂,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板蓝根或浙贝母等药物进行替代使用。

总之,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决定了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医师在使用中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遵循以上原则进行合理配伍和组方,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并保证患者的安全用药。

中药养生组方大全

中药养生组方大全

养生配方滋阴清补类石斛养胃汤功效:滋阴清热,健脾养胃处方:山药、石斛、西洋参。

适用季节:秋冬适用人群:胃热人群禁忌:忌与藜芦、白萝卜同服。

做法:洗净入锅,加水适量,另取已洗净的瘦肉切成小块状,放入砂锅中,加生姜两片,先用武火开煲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麦冬滋阴汤功效:养阴润肺。

组方: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蜜枣12克。

适应人群:阴虚肺热者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

做法:洗净入锅,加水适量,另取已洗净的瘦肉切成小块状,放入砂锅中,加生姜两片,想用武火煲开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滋阴降火汤功效:滋阴降火,润肺止咳组方:西洋参,虎奶,百合,无花果适用人群:男女老少均可做法:洗净入锅,加水适量,另取已洗净的瘦肉切成小块状,放入沙锅中,加生姜两片,先用武火煲开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

滋阴生津汤功效: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组方:灵芝6克,麦冬10克,石斛2克,西洋参3克适用人群:阴虚火旺者,长期抽烟,熬夜上火人群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做法:加肉类、生姜煲汤清补凉功效:清热润肺,滋阴养颜组方:北沙参10克、芡实10克、雪耳15克、薏苡仁6克、玉竹10克适用人群:流感人群禁忌:孕妇慎用。

不宜与藜芦同用做法:煲糖水,加肉类煲汤。

平肝润肺汤功效:平肝熄风,清热润肺。

组方:北沙参12克,天麻10克,无花果12克,玉竹10克适用季节:四季适用适用人群:老少皆可,阴虚及肝火旺者更宜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做法:洗净入锅,加水适量,另取已洗净的瘦肉切成小块状,放入砂锅中,加生姜两片先用武火煲开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

润肺汤功效: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组方:麦冬10克,海底椰10克,石斛2克,北沙参10克,百合10克适用人群:老年阴虚、肺热人群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做法:洗净入锅,加水适量,另取已洗净的瘦肉切成小块状,放入砂锅中,加生姜两片先用武火煲开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

益气生津汤功效:滋阴清热,益气生津组方:石斛3克,麦冬10克,北沙参10克,小叶青天葵6克,玉竹10克适用季节:夏秋季节适用人群:热病伤津,口渴,肺热燥咳者。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1.相互补充:中药的配伍可以相互补充其疗效,即一药能做到的,两药配伍后可以进一步增强。

例如,当一种药物有活血化瘀作用时,与具有调气解郁作用的另一种药物配伍,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2.相互制约:中药的配伍也可以相互制约,即一药的副作用可以被另一药的功效所抑制。

例如,其中一种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但与具有养胃作用的另一种药物配伍后,可以减轻不适症状。

3.相互促进:中药配伍还可以相互促进,即一药的作用可以加强另一药的作用。

例如,其中一种药物可能有利尿作用,但与具有利尿作用的另一种药物配伍后,可以增加尿液的排泄量。

4.强弱相济:中药配伍中一般会选择一种药物作为主药,其他药物作为辅助药。

主药的作用会比辅助药强,可以起到主导治疗方向的作用,而辅助药则可以起到增强主药疗效的作用。

5.寓邪守正:中药的配伍原则中也有寓邪守正的概念。

即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配伍一些有抗邪作用的药物来抵御外邪的入侵,同时配伍一些有滋补作用的药物来促进正气的恢复。

在中药的组方中也有一些基本原则:1.适应证:组方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

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需要选用不同的中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合理用药:组方时要确保所选药物之间的配伍合理,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3.药性平衡:组方时要注意平衡药性,避免药性过寒、过热、过湿或过干。

药物之间的药性平衡可以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

4.个体化:对于不同的患者,组方应该根据其个体特点进行调整。

例如,年龄、性别、体质等都会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需要在组方时进行考虑。

5.剂量掌握:合理掌握中药剂量,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药物毒性增加,不足则达不到治疗效果。

总之,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正确的配伍和组方,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中药的功效,提高治疗效果。

这些原则需要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丰富的经验和不断的学习来不断完善和运用。

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体质、病因等因素,科学地选用草药,并按照一定比例和配伍关系进行组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相顾相成、草药属性配伍、主剂辅助、标本兼治、辩证施治和个体化组方。

首先,相顾相成是中医方剂组方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相顾相成指的是在组方时,草药之间要相互配伍,相互协调,以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

这是因为不同草药之间有一定的药性作用,通过合理的配伍关系,可以加强疗效,防止药物之间的相互抵消或出现药理相反的现象。

其次,草药属性配伍是中医方剂组方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草药的属性包括寒、凉、平、温、热五种,要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体质选择相应的草药属性,并进行合理的配伍。

比如对于寒凉体质的患者,应该选择温热性质的草药进行搭配,以调节体质和疾病的平衡。

再次,主剂辅助是中医方剂组方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主剂辅助指的是在方剂组方时,要根据疾病的主要症状和病因,选择适当的主要草药进行配伍,辅以一些辅助草药,以增强疗效。

主剂起到主要治疗作用,辅助草药起到协助调理的作用,二者相互配伍,可以提高方剂的整体疗效。

然后,标本兼治是中医方剂组方原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标本兼治指的是在方剂组方时,不仅要治疗疾病的表面症状(标),还要治疗疾病的根本病因(本),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

这一原则要求在方剂中既有治疗表面症状的草药,又有调理体质、调节病因的草药,综合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此外,辩证施治是中医方剂组方原则的核心内容之一、辩证施治指的是根据中医辩证的理论,对病情进行辨证分型,并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选用不同的草药进行组方。

辨证施治要求对病情的认识准确,选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提高方剂的治疗效果。

最后,个体化组方是中医方剂组方原则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个体化组方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程、病理变化等个体差异因素进行草药的选择。

方剂组方原则

方剂组方原则

方剂组方原则
方剂组方是指将多味药物按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药方。

方剂组方原则是指在组方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规范,以确保方剂的药性疗效和安全性。

1. 辨证论治原则:方剂组方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辨证分型进行论治,即根据病因、病机、病位等方面的综合判断,并据此选用相应的药物。

2. 适应证原则:方剂组方必须根据药物的适应证进行选择,即根据病情的特点选用具有疗效的药物,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3. 药物配伍原则:方剂组方必须根据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药理特点进行配伍,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干扰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4. 计量原则:方剂组方必须根据药物的剂量和用法进行合理计量,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5. 经验总结原则:方剂组方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以及临床实践中的有效疗效,但也要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进行创新和调整。

6. 简便易行原则:方剂组方应该尽量简便易行,方便患者的使用和管理,并确保方剂的稳定性和质量。

总之,方剂组方原则是指在组方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点,辨证论治,并遵循适应证、药物配伍、计量、经验总结和简便易行等原则,以确保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里的组方是什么?它蕴藏了何种智慧和力量?

中医里的组方是什么?它蕴藏了何种智慧和力量?

中医里的组方是什么?它蕴藏了何种智慧和力量?到底什么是中药组方中药组方在辩证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需要,利用药物的七情,规定必要的药量,配伍组织成方。

为何以组方形式用药单独的药味能应对的问题往往比较单一,组方的形式,是为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病症,很多药味彼此之间具有一定协同作用,能够实现彼此促进,最终共同解决某个问题的效果。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身体不适,往往是以综合症的形式出现,或者说,很多单一的症状,其背后也常涉及身体系统性的病变,单一的药味很难全面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

最早的组方始于何时?可以说,中医存在发展了多久,“组方”差不多就存在发展了多久。

中医对组方的应用约起源于战国时期,并在此时期基本形成了方剂学理论基础。

汉朝时期基本发展出了完善的组方剂型,在此基础上,方剂使用理论愈发完善,中医对组方的运用也愈发成熟。

组方发展简史战国《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失考,发掘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书中收载各科医方283首,并记述有汤、丸、散等剂型。

虽仅载方13首,但战国时期的《内经》对中医治疗原则、方剂的组成结构、药物的配伍规律以及服药宜忌等方面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汉代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关于如何选择剂型的理论。

张仲景的《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由于组方合法,选药精当,用量准确,变化巧妙,疗效卓著,被后世尊为经方。

在伤寒方中所使用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栓剂、软膏剂、酒剂、醋剂、灌肠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等,几乎包括了除注射剂以外的所有传统剂型。

晋代晋代仅存的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收载了大量验、便、廉的有效方剂,并首次提出成品药的概念,主张将药物加工成一定剂型,贮之以备急用。

隋代隋代的《四海类聚方》多达2600卷,《四海类聚单方》300卷,足见方剂发展之迅速。

唐代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载方5300首。

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方6000多首。

中药的组方原则

中药的组方原则

中药的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的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辨证施治原则:中药的组方应该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因此辨证施治原则是中药组方的首要原则。

2. 方剂的配合原则:方剂中的各药物之间应有良好的配合,并有相应的剂量比例和用法用量,药物的配伍应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为主,防止药物之间的副作用。

3. 方剂的一致性原则:方剂中各组成部分应当互相呼应,保证方剂的一致性、协同作用,达到可靠的治疗效果。

4. 方剂的复方原则:复方方剂的组成较单方方剂更为复杂,需要根据病情多次调整剂量和质量,使药物的配伍更为精准,从而提高疗效。

5. 原料药的品质要求:方剂中所使用的各种原料药必须具有符合质量标准的品质,从而保证药方质量的可靠性。

总之,中药的组方原则必须以辨证施治为基础,坚持方剂的配合、一致性和复方原则,同时保证原料药的质量要求。

《黄帝内经》中论及的组方原则

《黄帝内经》中论及的组方原则

《黄帝内经》中论及的组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佐药:一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的组方原则非常严谨,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组方意义和配伍意义

组方意义和配伍意义

组方意义和配伍意义摘要:一、组方意义概述二、配伍意义概述三、组方与配伍的关系四、实例分析五、总结与应用正文:在我们的中医药理论中,组方与配伍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概念。

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自具有独特的意义。

本文将从组方意义和配伍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大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组方意义概述组方,指的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多种药物合理搭配、组合而成的一个完整方剂。

组方的意义在于,通过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治疗疾病、调整机体生理功能的目的。

组方要求药物之间既要相互协同,又要相互制约,以达到最佳疗效。

二、配伍意义概述配伍,指的是在组方中,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配伍意义在于,通过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使方剂的整体疗效更加突出,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配伍原则包括协同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等。

三、组方与配伍的关系组方与配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组方是药物搭配的基础,而配伍则是组方中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组方与配伍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方为药物搭配提供了框架,配伍则在这个框架内发挥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2.组方目标决定了配伍的选择,而配伍的合理性则影响着组方的整体疗效。

3.组方与配伍相互影响,药物搭配的优化可以提高方剂的整体疗效,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四、实例分析以经典的组方“麻黄汤”为例,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种药物的搭配,体现了组方与配伍的完美结合。

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桂枝能助麻黄解表,同时温通经络。

杏仁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四药配伍,达到解表、止咳、平喘的功效。

五、总结与应用组方与配伍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两个概念,对于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合理运用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气候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组方和配伍,以达到最佳疗效。

同时,我们要注意观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中药组方的基础知识

中药组方的基础知识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方
总结词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方通常以平肝熄风、活血化瘀为原则,通过调节血压、改善血管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方通常包括钩藤、天麻、石决明等平肝熄风的中药,以及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的中药。这 些中药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同时还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预防动脉硬化。
意义
中药组方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通过 中药组方,可以针对不同疾病和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中药组方 具有药效稳定、副作用小、价格实惠等优势,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中药组方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药组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中医药学,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中药组方也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古代,中药组方通常是由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和中医药理论进行组方配伍,流传至今的经典方剂有数百种之多。
针对不同中药组方中的特定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
通过化学手段,研究中药组方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提高中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中药组方的临床研究
01 临床研究中药组方在特定疾病或症状中的疗效及 其安全性。
02 针对不同的疾病或症状,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 评估中药组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组方的剂量与配比
总结词
中药组方的剂量与配比是中药组方的核心,直接关系到 中药组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中药组方的剂量与配比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症和个体差异 来确定。一般来说,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剂量过 大则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在中药组方时需要严格 控制各味药材的剂量与配比,以确保中药组方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个体差异进 行个性化给药方案的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中药的配伍指的是将不同的中药组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而组方则是指使用不同的中药材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药物,以特定的治疗目的使用。

中药的配伍以及组方制定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因此,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 追求配伍的药物应互相协同,但不冲突。

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应以互补为主,使其疗效的作用得到增强。

但是,组成中药配伍的各种药物应该在质地、气味、气性、味道等方面相互协调,尽可能避免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或相互妨碍的情况。

一般来说,具有温热性的药物不能与寒凉性的药物一起使用,强壮性和毒性较大的药物也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2. 根据病情和病人的情况进行个性化配伍和组方制定。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病人的差异,需要进行个性化配伍和组方制定。

例如,对于孕妇、老人和儿童,需要进行特殊的组方制定,以保证其安全性。

另外,根据病情轻重,慎重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配伍和组方。

3. 遵循理论指导,确保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制定的科学性。

中医理论与实践指导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制定,必须遵循理论指导,保证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制定的科学性。

例如,根据中医理论,需要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等指标来进行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制定。

此外,对于某些特定疾病,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制定也应遵循相应的中医治疗原则。

4. 科学评估中药配伍和组方的效果和安全性中药的配伍和组方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以确保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配伍和组方,并且需要经过充分的检验和评估,对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科学评估。

对于存在严重风险或不安全的中药配伍和组方,需要严格监管或禁止使用。

总之,合理的中药配伍和组方原则,是基于中医理论指导和大量临床实践教训总结而得出的。

对于中药配伍和组方制定人员,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仔细评估各种中药的性质和功效,制定出高效、安全、合理的中药配伍和组方。

中药组方实施方案

中药组方实施方案

中药组方实施方案中药组方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基础,是中医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组方实施方案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中药组方并进行实施的具体方案。

下面将从中药组方的制定、实施和调整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药组方的制定1. 患者病情分析:在制定中药组方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病证等方面的辨证施治。

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为后续的中药组方制定提供依据。

2. 中药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适宜的中药。

中药的选择应当综合考虑药性、归经、功效等因素,确保中药组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 中药配伍:在进行中药组方的配伍时,需要遵循中药配伍禁忌和相宜原则,避免不当的药物搭配导致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二、中药组方的实施1. 中药煎煮:根据中药组方的要求,进行中药的煎煮工作。

在煎煮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确保中药煎煮后的药液质量符合要求。

2. 服药方法:对于中药组方的服用方法,需要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

包括服药时间、服药剂量、服药方式等方面的指导,确保患者能够正确地服用中药。

3. 疗程调整:在患者服用中药组方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中药组方的配伍和剂量,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三、中药组方的调整1. 疗效评估:在患者服用中药组方的过程中,需要对疗效进行定期评估。

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的观察,对中药组方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

2. 药物调整:根据疗效评估的结果,对中药组方进行必要的调整。

包括增减药物、调整剂量等方面的处理,以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随访指导:在患者完成中药组方治疗后,需要进行随访指导工作。

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药组方实施方案是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药组方的制定、实施和调整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中医药学的基本原则,确保中药组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中药组方原则范文

中药组方原则范文

中药组方原则范文中药组方是将多种中药按照一定比例配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组方的原则是指在组方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包括适应症与病机相符、辨证论治、药味相宜、药量适中、配伍禁忌等。

1.适应症与病机相符:中药组方首先要考虑疾病的适应症,即根据疾病的特点确定所需的中药。

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疾病的病机,即疾病产生的原因、病理变化及病程等因素,以便确定组方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2.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确定治疗方案。

在组方时,应根据病人的辨证要素选择相应的中药,如寒热虚实、气血阴阳等辨证要素。

3.药味相宜:中药的药味包括五味和归经,应当根据疾病和病人的体质来确定。

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每种味道有不同的治疗功效,应该合理配伍;归经指的是中药的归属,如归肝、归心等。

药味相宜的组方可以达到相辅相成、功效更佳的效果。

4.药量适中:中药组方中每味药的用量要适中。

用量过大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用量过小则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

药量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病人的体质和病机来确定,确保药物的合理利用。

5.配伍禁忌:中药组方时应注意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一些中药之间可能产生化学反应或药物相互干扰,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出现毒副作用。

另外,也应避免一些药物的禁忌搭配,如寒凉药与温热药、湿热药与辛散药等。

总之,中药组方的原则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病人的体质,合理选择和配伍中药,达到治疗疾病、调节体质的目的。

在组方过程中,应注意适应症与病机相符、辨证论治、药味相宜、药量适中和配伍禁忌等方面的要求,以此来制定出安全、有效的中药组方。

倪海厦组方原则

倪海厦组方原则

倪海厦组方原则
"倪海厦组方原则" 是中国中医药学领域著名学者倪海厦教授所提出的中药方剂组方原则。

倪海厦教授是中医药学的研究专家,他在中药方剂组方和临床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倪海厦组方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求同与归一原则:即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脏腑、证候等相同的病因和病机,采用相似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以求达到统一的治疗目标。

2. 分证施治原则:根据个体的具体证候特点,使用符合其辨证特点的组方进行治疗。

这个原则与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思想相契合。

3. 慎用复方原则:倪海厦主张在临床应用中尽量避免使用复方药物,而是鼓励使用单味中药或复方中选择主要药物进行治疗,以便更好地观察其疗效并避免多药相互作用的不确定因素。

4. 创新研发原则:倪海厦提倡在中药组方研发中,注
重创新,并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临床需求和疾病特点的新组方和新药物。

这些原则在中医药方剂的组方和应用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旨在提高方剂的疗效和个体化治疗的可行性。

倪海厦通过这些原则的提出,为中药组方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腺肽 一种通过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并进而起到抗病毒作用的肽类物质。这种成分是从国外引进并在国内进一步研发而成的。在本方中起到强力的抗病毒作用。
痢菌净 广谱抗菌药,其抗菌机理为抑制菌体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对大多数细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更强。对猪传染性肠胃炎、仔猪黄痢、白痢有疗效,对禽霍乱、犊牛副伤寒等均有治疗作用,对猪痢疾密螺旋体有特效抗菌作用。痢菌净作为盐酸大观霉素的辅助药物而在本方中增大其抗菌谱。
2.3.1 组方构成及其在方中的作用
氟苯尼考,盐酸强力霉素,乙腺肽,黄芪多糖,硫酸苯丙哌啉,吲哚美辛钠,樟脑肽,牛磺酸,扑尔敏,维生素B1,辅美黄,可溶性淀粉。
氟苯尼考 氯霉素类新型广谱抗生素。对许多需氧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厌氧的拟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菌质体(又称支原体)都有抑制作用,尤其对沙门氏菌属、流感杆菌和拟杆菌属等有良好的抗菌能力。主要用于治疗巴氏杆菌和嗜血杆菌以及支原体等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对动物肠杆菌科的革兰氏染色阴性需氧杆菌所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预防性的口服兽药正在养殖业中发挥着越来越主要的作用。但让人很不解的是,何以在兽药注射剂滥用复方的大形势下,预防性的口服兽药却以单方粉剂为主流呢?
动物体局部与整体是有机统一的。病情的发展到一定时空节点就表现为病症。药物对动物机体的影响是累积的。多个药物累积的效果发展到一定时空节点就表现为疗效。我们把这种简单的单元经复杂的组合和整合后表现的整体突发行为称之为涌现(emergence)。这个涌现是复杂的。复杂性观点的整体行为是大于各个组成成分功效之和的综合表现。复杂性的见解就像复杂性现象那么复杂和丰富多彩。然而构成复杂性的各个元素却又是极其的简单。这就是为什么简单的几个药物经过精心地安排而组合在一起时,能够获得比其各个简单组成成分相加的效果更大的效果的缘故。
由此给人造成一个印象:人医用药是单方用药。
其实不然。有谁见过人医医生用一个药治病的?一个病人治一次病,用的药可达几十种。即或是一天的用药,也是好多种同时使用。只不过医生让护士把很多种药分成几组,顺序连贯加入输液瓶中给病人打点滴进入身体了。大家看,这还是一种复方的组方用药。这些药里面也有主药、次药、辅助用药和协调用药之分,一如中医用药之君臣佐使。
毛泽东明确指出, 所谓复杂, 就是对立统一。而我,用下面这样一个公式来不太准确地概括复杂性这个本身不能被概括的存在。
系统→复杂性→混沌无序→简单性→简单的组合→较为复杂的整合→倾向性→优势→暂时的有序→突发或阵发的的行为→涌现→复杂性→开放系统中新的相互作用→混沌无序→循环和重复再现。
所谓优势(superiority),就是简单性通过各种并不复杂的组合,再经过较为复杂的整合,在系统中形成倾向于一定方向的优势,获得暂时的局部的占优势的有序,从而在整体上呈现为突发或称阵发的行为即涌现。
2.1.4 治疗方向
2.1.4.1 家畜(猪、牛、羊):各种病毒、瘟症、免疫低下引起的综合感染,如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高热病、圆环病毒病、繁殖障碍综合症、病毒性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感冒、伪狂犬病、犊牛和羔羊各种肠炎痢疾等重症性疾病及其继发感染。
2.1.4.2 家禽(鸡、鸭、鹅):对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喉、禽痘、产蛋综合减少征、鸭病毒性肝炎、马立克氏病、法氏囊病等效果俱佳。
2.2.3.2 家禽(鸡、鸭、鹅):对葡萄球菌、沙门氏杆菌、鸭疫李氏杆菌、巴氏杆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鸡、鸭、鹅各种细菌性及细菌、病毒综合性疾病效果显著。
2.2.3.3 按预防量全程使用本方,可明显增强机体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整体效益。如遇重、急症时,按治疗量使用本方后,可使精神明显好转,采食量增加,体态恢复正常,病情逐步好转。
2 猪禽疾病口服药防制中的小组方实例
2.1 抗病毒抗菌退烧组方
2.1.1 组方构成
盐酸大观霉素,乙腺肽,痢菌净,吲哚美辛钠,樟脑肽,牛磺酸,辅美黄,可溶性淀粉。
2.1.2 各组分在方中的作用
盐酸大观霉素 氨基糖苷类广谱抗生素。抑制多数革兰氏阴性菌,A群链球菌、肺炎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某些支原体常对其敏感。
2.3.4.2 育肥13周龄、18周龄混饲一周对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巴氏杆菌、链球菌、圆环病毒等有显著疗效;
2.2.2 药理作用和适应症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适用于各种敏感菌引起的全身感染。抗菌,抗病毒。提高抵抗力,促进生长。主治由各种细菌引起的畜禽急性、热性、烈性传染病及其继发感染。
2.2.3 治疗方向
2.2.3.1 家畜(猪、牛、羊):本方可有效预防及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志贺氏菌等,效果优异;同时对细菌、病毒引起的综合感染,附红细胞体、弓形体混合感染引起的高烧、高热、便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等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盐酸强力霉素 又叫盐酸多西环素,为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主要用于敏感的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对于那些个体体积和生化特性都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即比病毒大比细菌小能独立存在不依靠细胞内寄生且对某些抗生素敏感的)病原微生物如立克次氏体,螺旋体,霉形体即支原体,衣原体,巴尔通氏体,附红细胞体等,更是具有其他种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不能比拟的抗菌作用。还具有一定的霉菌毒素吸附能力。在本方中作为氟苯尼考的辅助用药,以扩大氟苯尼考的抗菌谱。
和疗(homeopathy),又译为顺势疗法(homeopathy)。这种西方的整体调节医学观念显然有些伪科学和伪疗法的味道,但其中的用优势的人为干预来治疗性质相近的疾病的观点,还是多少有些可取之处。比如用疫苗引起与病原微生物相类似病理过程而达到抵抗相应微生物感染的免疫预防实例。又如用益生菌在动物肠道形成优势菌而防止病原菌的占位疗法(此名词为龙小海自创)。以及我们这里要说的,用数种药物,包括中药和西药,组合在一起来优势性地整体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的猪禽口服预防用药观点。顺便说一句,草食动物特别是反刍动物因其庞大的胃肠道食物容量的稀释或漫长的从口腔经过前胃到达肠道的旅程,不太适合于口服给药。当然,一些直接用于前胃的药物是特例。
2.3.2 适应症
止咳平喘,退烧开胃,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等。
2.3.3 治疗方向
2.3.3.1 家畜( 猪、牛、羊):主治由各种细菌及其混合感染引起的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喘气病、猪肺疫、传染性鼻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流行性感冒、繁殖障碍综合征等疾病,效果俱佳。
2.3.3.2 家禽(鸡、鸭、鹅):对各种家禽的肺热咳喘、感冒咳嗽、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行性感冒、传染性鼻炎、鸭传染性浆膜炎、禽霍乱等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疗效显著。
阿莫西林 最常用的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大多数致病的G+菌和G-菌(包括球菌和杆菌)均有强大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乳酸TMP 抗菌谱与磺胺类基本相似,TMP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成四氢叶酸,阻止细菌核酸的合成。在本方中作为抗菌增效剂(TMP曾称为“磺胺增效剂”,但后来发现对多种抗菌药有增效作用)。
中药的膏丹丸散少见单味药物的单方制剂,其组方用药到极致时,也有一服药含有多达50或60味药的。中药的单方还有个别名叫偏方。可见中药组方用复方之普遍。
动物药品即兽药正在步人医后尘,向着单方制剂迈进。就目前状况而言,兽药世界还是一片混沌,兽药制剂还是复方占主流。农畜和野生动物治疗少有用静脉注入的方式。动物用药,不太好把多种单方制剂药混合在输液瓶中使用。这是人医和兽医的一个不同。
猪禽疾病口服药防制中的小组方原则
1 组方用药是医学和兽医学的普遍实践
人类医学用于疾病控制中的药物制剂,不管是注射剂还是口服剂,一般都是单成分的所谓单方制剂。只有少数的必须要几种药物同时服用的,才制成复方。这以治疗感冒的药物为多见。感冒药要控制因变态反应而致的呼吸道窘迫症状而采用的药物如巴比妥等,同时又对呼吸功能有抑制作用,配合以呼吸兴奋剂如咖啡因等,是必须的。
2.2.4 特别提示
本方为广谱抗菌、抗病毒,可用于治疗猪呼吸道、消化道、全身综合感染及畜禽各阶段的预防和保健,如猪链球菌、喘气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巴氏杆菌病、猪萎缩性鼻炎、各种肠道疾病及多种细菌感染等,母猪产前、产后保健,断奶仔猪保健,外购仔猪净化保健等。
2.3 呼吸道感染组方
2.1.4.3 以预防量经常使用本方,动物机体抗病毒能力增强,可明显减少各种病毒性疾病的发病机率。如遇发病期,按治疗量连续使用本方3天后,精神体态恢复正常,采食量增大,病情逐步好转。
2.2 抗菌退烧组方
2.2.1 组方构成及其在方中的作用
阿莫西林,乙腺肽,痢菌净,吲哚美辛钠,樟脑肽,牛磺酸,乳酸TMP,辅美黄,可溶性淀粉。
可溶性淀粉 白色或黄白色粉末,是一种新型的药用辅料。在制剂片剂、冲剂、中药剂等中有广泛的应用。
2.1.3 适应症
2.1.3.1 抗病毒、抗毒素、杀细菌等。治疗由各种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高烧高热、便秘、精神沉郁等。
2.1.3.2 排出体内毒素,清除肝、胆、肾毒素残留,达到机体代谢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
2.3.3.3 如按预防量全程使用本方,可增强机体抗病力,明显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整体效益。如发病时,按治疗量使用本方1天后,咳嗽症状可有所减轻,使用本方3天后,呼吸道症状可明显好转,病情减轻,呼吸畅通,咳喘症状消失。
2.3.4特别提示
2.3.4.1 本方主要用于预防、治疗各种敏感菌及病毒继发感染所致的畜禽呼吸道疾病;
樟脑肽 刺激皮肤肌肉感受器而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在本方中用作呼吸兴奋剂和强心剂。这在患病动物是非常关键的,能够抵消很多(抗菌和抗过敏)药物的致命的呼吸抑制作用。
辅美黄 水溶性载体—“辅美粉”是由多种无机盐、可溶性淀粉及其他特殊载体辅料等经高温处理而制成的无异味、惰性、pH值为中性的复合物,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