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讨论总结】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
Mo ia n o a i n o i a V 1 , o. y2 2 dc l n v t f I o Ch n o . N 1 Ma ,01 9 4
期 高血 压疾病 的发生率 ,对 于改善妊娠结局疗效确切。
【 关键 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 早 期干预 ; 疗效观察
di 03 6 /is. 7 — 9 52 1 . .0 o :1.9 9jsn1 4 4 8 .021 1 4 . 6 4
A CP E O D的治疗疗 效确切 ,现已成为 A C P E O D患者 的常规治
疗方 法。N P P V减少 气 道阻力 ,增强呼 出气 流的驱动压 ,能 有 效地 改善 患者 通气 氧合度 ,并辅 助缓 解 呼 吸肌 疲劳。所 以,N P P V可作为 C P O D理 想的通气 支 持方式 。与常规 药物
【 bt c】 N n vs e oivpesr v tao (P V ia i x i yetao e o ,wi n m r eptn ’on hsa A s at oi ai si r ue e itnN P ) k d fuia nit n t d hc c po aet w y cl r n v p te s n li s n oa l rv li m h h ai v i s p i
2 0 ,32 : 3 9 . 0 3 () 9 — 5 【0 B aaeR, rta a A n paa a _ g m cae ec 1] hv n Kaah n E, n arg d v A go rtdvil I A l e
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进展
范操作NPPV能保证患者从NPPV获得最佳呼吸支 持,从而成功实施NPPV辅助撤机¨引。
NPPV是非常有效的机械通气手段,它与传统
的机械通气相互补充。 4.5家庭NPPV 综合国内外多数学者的观点,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者,均应进行家庭NPPV:①限制性通气不足;
(至)COPD;③睡眠呼吸紊乱。另外在慢性充血性心 力衰竭、肺康复中应用长期家庭NPPV对患者肺功 能的康复、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控制医疗费用均有意 义。常用的家庭NPPV模式有CPAP、BiPAP、成
能将NPPV很好地应用于临床。 3
类似有创通气的效果M J。且pH不低于7.25、
PaC02超过45
mm
Hg(1
mm Hg=0.133
kPa)的
NPPV在临床中的应用回顾
NPPV最早是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
’通讯作者
AECOPD患者在普通病房应用NPPV是安全可行 的。因此,NPPV是AECOPD的常规治疗手段。对 于出现严重呼吸性酸中毒(pH小于7.25)的
4
4.1
的:①改善肺泡和肺间质水肿,促进水分由肺泡区
向间质区分布;②扩张陷闭肺泡,消除分流;③增
加功能残气量和肺组织顺应性。 有研究发现,NPPV比强心药和利尿药作用快 且安全;比扩张血管药物安全,因扩张血管药物降 低后负荷是以降低血压为代价的,应用不当还会降 低心排血量√o。 3.4免疫抑制者呼吸衰竭 免疫抑制患者合并呼吸衰竭,常规IPPV治疗 效果不佳,通常死于无法控制的感染(呼吸机相 关性肺炎病死率可达100%)及通气并发症(气压 及容积伤等)。NPPV较IPPV有一定优势:①避免
用NPPV治疗。开始NPPV的标准:@AECOPD患 者;②中度呼吸性酸中毒(7.25<pH<7.35);③
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
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来自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纽约长老会医院的Christopher 博士等,对无创正压通气相关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重点讨论了 NPPV 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发表在 NEJM 上。
概述对无创正压通气(NPPV)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目前常被用于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
在某些患者人群,NPPV 可提供机械通气获益,且不带来插管相关的风险。
所有实施 NPPV 的医疗保健人员,都必须熟悉相关患者的选择标准、现有设备的性能以及恰当的参数设置等。
无创正压通气(NPPV)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PAP)。
在 BPAP 期间,呼吸机在呼气气道正压(EPAP)与吸气气道正压(IPAP)之间循环运转,并通过其间的压差,为患者提供增加潮气量,并进而增加其通气量的外部支持。
潮气量与吸气和呼气时的气道压力差及其他因素密切相关,包括吸气时间、患者的吸气努力、气道和肺部的力学特性等。
另一个提供正压通气的常用方法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在 CPAP 期间,呼吸机在整个呼吸周期内提供一个恒定的气道压力。
但有些呼吸机在呼气时会自动降低气道压力,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适应症对于呼吸窘迫的患者,可考虑 BPAP 治疗。
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动用辅助呼吸肌等。
动脉血气检测可能显示为酸血症(动脉血 pH 值< 7.35),高碳酸血症(Paco2 > 45 mm Hg),低氧血症(Pao/Fio2<200)等。
多个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明:(1)BPAP 可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获益;(2)BPAP 和 CPAP 都可以使无休克或缺血的心源性肺水肿患者获益;(3)BPAP 对存在免疫损害、发热、肺部浸润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有益;(4)BPAP 有助于 COPD 患者从侵入性机械通气向自主呼吸的过渡。
无创正压通气在早期ARDS中的应用体会
化碳分 压( a O ) PC 2 降低, 2 m H <PO / i2 10m g a 2FO
( F ≤ 2 0mm Hg 。 P R) 0 )
内蒙古医学杂志 In r noi Me 20 n e gl dJ 0 8年第 4 Mo a O卷第 1 期 1
13 39
无 创 正 压 通 气 在 早 期 ARDS 中 的 应 用 体 会
王 玲, 杨敬 平 , 喜嫒 徐
( 蒙古 医学院 第三附 属 医院 呼吸 与危 重症 医学科 , 内 内蒙古 包头 0 4 1 ) 1 0 0 [ 要 ] 目的 : 结 无 创 正 压 通 气 在 早 期 急 性 呼 吸 窘 迫 综 合 征 (c t rsi tr i rs y do , 摘 总 aue epr oy ds essn rme a t
为 总结无创 正压通 气在 早期 急性 呼吸窘迫 综合 征(c t rsi tr i rs y do ,A S 中的 aue epr oyds essn rme RD ) a t 应用效果 及注意 事项 , 们 将早 期 AR S患者 应 用 我 D
Vio 吸 机 ( 国 伟康 公 司 ) 通 气 模 式 选 择 s T s n呼 i 美 , /
使 用无 创通 气者有 2例 因病 情恶 化行 有创 机械 通 气 。使用 有创机 械通气 者有 3例死 亡 。使用无 创 通气 与有 创通 气在 氧 合 、 吸力 学 及 血 流动 力 学 上 呼 各 指标差 异均 无统计 学意 义 ( P>0 0 ) . 5 。具 体 数值
见表 1 。
~
2 m Hz P E 0e O, E P水平 6 2c H2 可通 过监 ~1 m O,
A D) R S 患者 2 随 机分 为 两 组 :无 创 机 械通 气 组 8例
正压通气原理及临床应用
正压通气原理及临床应用正压通气(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PPV)是一种通过外加压力增加气道内的气体压力,使患者的肺膨胀并有效通气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呼吸机(Ventilator)向患者提供正压气流,将气流经由气管插管、面罩、支气管导管等途径输送到患者的肺部,从而将氧气输送到肺泡并排出二氧化碳。
正压通气分为体外正压通气(Extracorporea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EPPV)和体内正压通气(Intracorporea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两种形式。
体外正压通气主要应用于心肺复苏及外科手术中。
在心肺复苏中,通过呼吸机提供高浓度氧气和正压通气,可以维持患者的心脏和肺部功能,增加心脏回升率,改善患者脑缺氧及器官功能。
在外科手术中,切开患者气管后使用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体外正压通气,可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肺通气功能,确保手术期间患者血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排除正常。
体内正压通气是通过气道插管、支气管导管等方式将气流直接输送到患者的肺部进行通气。
在临床上,体内正压通气主要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心源性肺水肿、颅脑损伤及麻醉中等病症。
在ARDS和COPD患者中,正压通气可以增加肺泡内气体通气量,改善气体交换功能,增加肺复张和肺泡开放性,减少肺血管阻力,改善氧合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中,通过正压通气可以增加肺内气体压力,增加肺水分排出,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和肺水肿症状。
在颅脑损伤患者和麻醉中,正压通气可以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正常肺通气功能,避免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
无创正压通气(NPPV)
培训和教育
加强医护人员对NPPV的 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应用 技能和认知水平。
普及与推广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对NPPV的认知度和接受 度,促进其在临床和家庭 中的广泛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由于面罩与面部贴合不紧密,导 致漏气现象。处理方法包括调整 面罩位置和更换合适尺寸的面罩。
胃胀气
无创正压通气过程中,患者可能 会出现胃胀气的症状。处理方法 包括减缓呼吸机送气速度、采用 半卧位姿势以及使用促进胃肠蠕
动的药物。
05
NPPV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技术创新与改进
智能控制
01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NPPV设备的智能控制,
特点
NPPV无需建立有创人工气道,操作简 便,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改善 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NPPV的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NPPV通过面罩或鼻罩等无创方式与患者呼吸道相连,通过一定压力的正压通 气,使患者呼出气体时能够顺畅地排出,同时吸气时能够克服气道阻力,使氧 气和空气进入患者肺部。
参数调节
NPPV可以改善SAS患者的夜间缺氧和呼吸 暂停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急性呼吸衰竭
神经肌肉疾病
NPPV可以作为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措施, 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
NPPV可以改善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呼吸困 难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禁忌症
气胸、纵隔气肿或大量胸腔积液
NPPV可能导致气体进入胸腔或纵隔,加重气胸 或纵隔气肿。
注意事项
在使用NPPV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结 果,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参数,同时注意预防和解决面罩压迫 、口咽干燥等问题。
BiPAP无创通气的临床应用
心源性肺水肿
BTSGuideline(2002)建议,CAPAP仍然 是心源性肺水肿的治疗手段。而BiPAP对急性心源 性肺水肿的治疗目前尚有争议。· 理论上,BiPAP通 气可以减少呼吸功,改善气体交换(O2、CO2)、改善心 输出量、减轻肺水肿,改善缺氧性肺损伤。一些非随机 临床实验也确实报告了成功应用BiPAP通气治疗急 性心源性肺水肿的案例。Mehta等的一项临床随机 实验表明:BiPAP通气与CAPAP相比可以明显 改善30分钟的生命参数(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和 PaCO2),然而实验因为发现其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明 显增高,而不得不提前终止实验。其原因可能与他们在 无选择的纳入了较多的有潜在心肌梗塞的患者有关;以 及当时呼吸机本身的缺陷(提供约3秒的吸气时间,这样就 导致3∶1/4∶1的吸呼比),使胸内压增高时间长,加重了原 有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进一步缺血,从而导致心肌 梗死。其建议就BiPAP通气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 治疗,有关气道峰压、血液动力学、心肌梗塞率需进行 随机、大样本临床的实验验证。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
Antonelli等对64例急性低氧性呼 吸衰竭患者研究发现,NIAPA对改善气体 交换方面同有创通气无显著差异。BiPA P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状态和动脉血气值,避免 气管插管和有创通气。Kramer等研究 表明,BiPAP通气组与对照组相比,需要气 管插管率明显减少(5/16vs11/15),1小时的呼 吸频率和心率明显改善,6小时的PaCO2、最大 吸气压、呼吸困难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并发症:
气压伤;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吞气症; 胃内容物的吸入; 通气不足需气管插管。 漏气 面部皮肤损伤 眼睛刺激 幽闭综合征
禁忌证:
气胸; 非CO2潴留引起的意识减退; 难治疗的/即将到来的呼吸衰竭; 心/肺骤停; 任何急性气管内插管的指症; 呼吸肌过度疲劳; 创伤所致的呼吸衰竭; 面部损伤; 不能保证气道的开放; 气道分泌物过多; 心输出量减少的心率失常。
无创正压通气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要点
无创正压通气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要点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作为一种急诊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呼吸衰竭的患者。
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已达成一致,以下是无创正压通气急诊临床实践的要点:1.适应症:NIPPV适用于急性呼吸衰竭,主要包括急性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心源性肺水肿等。
对于合适的患者,NIPPV可提供呼吸支持,并减少需氧量、降低气管插管的需要。
2.选择合适的接口:NIPPV的接口包括鼻罩、面罩和口咬嘴罩。
选择合适的接口是确保有效果的关键。
接口应该与患者的脸部形态相匹配,并确保适当的密封,以减少漏气。
3. 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的控制:PEEP可以改善肺泡塌陷,增加肺复张,并提高氧合。
然而,过高的PEEP可能导致胃胀气和呼吸过度,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4. 控制通气压力(Pressure Control Ventilation, PC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SIMV)的选择:PCV适用于呼吸减弱或无力的患者,而SIMV适用于具有大部分正常自主呼吸但需要通气支持的患者。
5. 双水平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PAP)与连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的选择:BiPAP在吸气口压和呼气口压之间具有差异,适用于COPD急性加重和呼吸道阻塞的患者。
CPAP在整个呼吸周期内保持恒定压力,适用于心源性肺水肿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6.注意并发症:NIPPV可能导致呼吸道压力损伤、胃胀气、面部压力损伤、眼部干涩等并发症。
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相关术语无创通气是指无需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等)的机械通气方法, 包括气道内正压通气和胸外负压通气等。
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 NPPV 或NIPPV )是指无创的正压通气方法,包括双水平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 BiPAP ) 和持续气道内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 CPAP )等多种气道内正压通气模式。
BiPAP是注册的术语具实质是压力支扌議PSV ) 或压力控制(PCV ) +呼气末正压(PEEP )。
推荐意见证据水平的说明:[A级]:有随机对照试验,具备足够的数据;[B级]:有限数据的随机对照试验依据;[C级]:非随机的试验,观察性的硏究依据;[D级]:专家组的推荐意见,尚缺乏系统硏究的依据。
概述气道内正压通气是目前治疗或抢救呼吸衰竭常用的有效方法。
有创正压通气需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致患者痛苦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故只能用于严重呼吸衰竭和有生命危险的患者。
NPPV的最大优点是无需建立有创人工气道。
自1989年Meduri等报道NPPV用于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得致的呼吸衰竭后Z NPPV 的临床研究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1989 ~ 1995年)主要是开放式观察硏究,第二阶段(1995年后)是依据循证医学原则有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 )。
近十年来,随着临床常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范畴不断扩展,已经成为临床上常用的辅助通气技术。
NPPV的临床应用是近十余年机械通气领域的重要进步之一,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NPPV由于“无创"的特点使机械通气的"早期应用〃成为可能;(2 ) NPPV减少了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使用,从而减少人工气道的并发症;(3 )NPPV在单纯氧疗与有创通气之间,提供了"过渡性" 的辅助通气选择:在决策是否应用有创通气有困难时,可尝试NPPV治疗; 在撤机过程是,NPPV可以作为一种”桥梁”或〃降低强度”的辅助通气方法, 有助于成功撤机;(4 )NPPV作为一种短时或间歇的辅助通气方法扩展了机械通气的应用领域,如辅助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长期家庭应用、康复治疗、插管前准备等,随着NPPV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形成了有创与无创通气相互密切配合的机械通气新时代,提高了呼吸衰竭救治的成功率。
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介绍及临床应用
随着无创呼吸机的广泛应用,培训教育将成为一个重要的 发展方向,需要加强医生和护士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 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
05
结论
研究总结
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在临床应用 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 呼吸功能,降低呼吸衰竭发生率,
提高生活质量。
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具有多种通 气模式,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双水平气道正压通 气(BiPAP)和适应性支持通气 (ASV)等,适用于不同疾病和 病情的患者。
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在临床应用 中需要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以 及正确使用和维护,以确保治疗
效果和安全性。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进一步研究无创呼吸机通气模 式在不同疾病和病情中的应用 效果,以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
加强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与药 物治疗、康复治疗等其他治疗 方法的联合应用研究,以提高 治疗效果。
深入探讨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 的生理机制和作用机制,为临 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介绍及临床应 用
目录
• 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介绍 • 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的工作原理 • 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在临床的应用 • 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介 绍
常见通气模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控制通气模式
通过预设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来控制呼 吸机送气,适用于自主呼吸不稳定或 消失的患者。
患者通过面罩或鼻罩与无创呼吸机连 接,并设置适当的通气模式和参数。
当患者呼气时,无创呼吸机提供适当 的负压支持,帮助患者排出肺部的气 体。
当患者吸气时,无创呼吸机提供适当 的正压支持,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 和肺弹性阻力,使气体进入肺部。
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专家讲座
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专家讲座
第5页
无创通气历史
• 回顾机械通气历史,其过程是从有创到 无创(体外负压箱式呼吸机)再回到有刨, 最终进入有创与无创(N1PPV)共存时代。 有创与无创通气各有其不一样适应证, 二者关系是互补而不是对立,所以也不 存在孰优孰劣问题。
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专家讲座
第30页
注意方面
1 . 病人教育:与插管通气不一样,需要病人合作和强 调病人舒适感,所以要向病人讲述治疗目标(缓解症状、 帮助康复)以及连接和拆除方法,指导病人有规律地放 松呼吸,消除恐惧心理,使病人能够配合和适应;也 有利于紧急情况下(如:咳嗽、吐痰或呕吐时)患者能 够快速拆除连接,提升安全性依从性。 2.试用和适应连接方法:通常轻症患者可先试用鼻罩、 鼻囊管或接口器,比较严重呼吸衰竭者多数需要面罩 通气。在吸氧状态下将面罩或接口器连接稳 固舒适后,再连接呼吸机管道。千万不能将呼吸机管 道与接口器连接后再接到病人,使病人在连接过程中 因为漏气而感到显著不适。
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专家讲座
第26页
NIPPV治疗COPD呼衰急性加重
• 在压力调整方面,使压力既不过低,能到达治疗作用,又 不可过高,而使患者产生不适,影响带机依从性。
• 在患者处于病变急性发作期时,其病理生理不一样于缓解 期,稳定通气应是主要处理问题,此时治疗压力应高于缓 解期水平,即初始吸气压选择应到达有效通气,缓解呼吸 肌疲劳或无力目标,要到达此目标初始吸气压应在12— 14cmH20,并在较短时间里升至16~25cmH20。患 者病情稳定好转后,可逐步下调吸气压,将血气维持在缓 解期水平状态,间断脱机。
急性呼吸窘迫征无创正压通气的应用分析
11 一 般 资 料 20 年 1 至 20 年 1 , 断 为 A D . 0 3 0月 06 月 诊 RS
患者 1 , 1 例 、 4 , 4例 男 0 女 例 年龄 2 ~7 9 4岁(0 8 )均 5 ±1 岁 , 符合 急 性 肺 损 伤/ 性 呼 吸 窘 迫 综 合 征 的诊 断 标 准 ( 急 草 案 )2; 染 性 6 ( 为 肺 炎 ) 非 感 染 性 8 ( 性 重 症 胰 E 感 ] 例 均 , 例 急
例 , 个器官损害 1 4 例。
12 方 法 . 在 治 疗 原 发 病 的 同 时 , 双 水 平 无 创 正 压 通 气 行
例 中, 例 不能有 效配合带 机 , 例 存在 多脏 器损 害。重 症 1 1
A D 合 并 有 多 脏 器 损 害 的 患 者 不 适 宜 行 NP V治 疗 , 尽 RS I P 应
合指数( a 2FO )< 0 , PO/ i2 20 神志清楚循环稳定并 能够配合带 机者 J 。采用国产硅胶膜 口鼻面罩双水平 正压全天持续 辅
助 通 气 , 过 面 罩 侧 孔 给 氧 ,4 通 2h经 皮 血 氧 饱 和 度 (p 2 监 SO ) 测 。非 禁食 患者 可 在 排 痰 、 食 、 药 期 间 短 暂 停 机 ( 般 进 进 一
A D 患 者 应 用 NP V治 疗 取 得 了满 意疗 效 。 RS IP
1 临床 资料
呼 吸 肌疲 劳 , 止 肺 泡 萎 陷 以 增 加 功 能 残 气 量 及 气 体 交 换 防 面积 , 改善 通 气 / 流 比 , 提 高 动 脉 血 氧 分 压 。作 者 认 为 , 血 以 NP V应 用 中需 要 注 意 几 点 。 ( ) IP 上 机 时 机 : 择 适 I P 1 NPV 选 宜 的上 机 时机 是 成 功 使 用 NP V 的关 键 , 组 选 择 呼 吸 频 I P 本
【精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其应 用范围不断扩大,技术也不断完善。
发展
目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治疗呼吸衰竭等疾病的常用 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 阔。
02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方法与流程
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个性化治疗设备
针对不同患者的需求,开发具有个 性化设置的呼吸机,提高治疗的适 应性。
治疗方法与策略的优化
新型通气模式
研究新的通气模式,如智能调节 、适应性通气等,以提高治疗效
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
联合治疗策略
探索与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 疗、康复治疗等)的联合应用,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 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面部皮肤压 迫感、胃肠胀气等,应及时发现并处 理。
03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在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呼吸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在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中均有应用,尤其适用于轻中度 呼吸衰竭患者。
方便易行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操作简便, 无需切开气管,患者可以在家
中或医院进行使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改善生活质量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改善患 者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减
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缺点与局限性
患者不适感
漏气问题
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或难以适应面罩 等设备,影响治疗效果。
无创正压通气的应用
无创正压通气的应用作者:李艳玲万玉芹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3期[关键词] 无创机械通气;临床应用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18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62-02无创正压通气(NPPV)是指在不需要气管插管的情况下,使用各种技术增加自主呼吸患者的通气。
近年来NPPV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作用日益增多,研究证实NPPV可减少患者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避免或减少有创通气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日,可以作为某些急性呼吸衰竭急性恶化时的一线治疗,或者作为药物治疗和氧疗无效时首选的机械通气方式[1-2]。
1 无创通气的优点NPPV由于“无创”的特点使机械通气的“早期应用”成为可能,在有创通气应用有困难时,可尝试NPPV治疗,并减少人工气道的并发症;随着NPPV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形成了有创与无创通气相互密切配合的机械通气新时代,提高了呼吸衰竭救治的成功率。
2 无创通气适应症NIV主要适应于任何轻中度呼吸衰竭而无明确禁忌证者,目前主要应用于: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急性哮喘、拔管后的急性呼吸衰竭、肺水肿等;②外科术后支持;③康复治疗如COPD缓解期、神经肌肉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3 无创正压通气的应用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目前NPPV在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英国胸科协会BTS(2002)[3]建议:对于重症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首选NIPAP。
周玮、张锦[4]通过NPPV在95例COPD急性加重期Ⅱ型呼吸衰竭并神志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证明无创通气可有效治疗COPD呼吸衰竭并神志障碍的患者。
3.2 心源性肺水肿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是另一常见适应症。
心源性肺水肿可以导致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NPPV有可有效改善氧合和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气管插管率和死亡率。
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操作
整理ppt
18
十、床边监测和护理(一)
1、开始治疗的2—4小时必需设床边专人护理,保 证病人渡过NIPPV的适应阶段,从而提高NIPP的疗 效。
2、一般生命体征监测:一般状态、神志、面色、 皮肤顔色,四肢末稍灌注等
9
六、无创正压通气的基本操作程序 (一)
1、合适的工作、监护条件 2、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3、患者的教育内容
讲述治疗的目的(缓解症状﹑帮助康复),连接和拆除的 方法,呼吸配合,咳嗽﹑吐痰的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消 除恐惧、争取配合。
4、摆好体位:一般取半卧位或坐位
5、选择配带合适的连接器和呼吸机。
标准:(1)症状:气促改善,辅助呼吸肌肉动用减 轻和反常呼吸消失,呼吸频率减慢。 Spa2增加, 心率减慢。(2)血气:Paco2下降>16%,PH> 7.30,Pao2>5.3KPa
整理ppt
11
六、无创正压通气的基本操作程序 (三)
10、决定治疗的时间和疗程 11、防治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12、辅助治疗(湿化、排痰)
整理ppt
15
八、模式的选择和通气参数的设置
(二)
1、常用的呼吸模式选择:
(1)S模式(自主呼吸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双水 平的压力支持,机器响应自主呼吸努力,触发至吸 气项正压IPAP,然后在呼气时切换至呼气项压 EPAP。
(2)T模式(时间控制呼吸模式):该模式提供双水 平的确定压力辅助,所有的呼吸都是机器触发,机 器切换的。病人的呼吸不影响机器的呼吸频率和压 力水平。后备通气频率决定触发时间,吸气时间决 定切换时间。
理想的连接是成功的关健:舒适性、稳固性、密闭性、简
便性、死腔的大小、安全性。
整理ppt
无创正压通气在临床中的应用
7 6・ 3
实用 医技杂志 2 1 0 0年 8月第 l 7卷第 8期
Ju 1 f rcia Me i l eh iu s A “s 2 1 ,V 11 o ma at l dc cnⅡ e , u t 0 0 0 7,N0 8 oP c aT .
.
无创正压通气在临床中的应用
握 , 情重时通气时问膻长 , 病 急性 呼 吸 衰竭 的治 疗 一 般需 3 7 ~ d 慢 性 呼 吸 衰 竭 或 呼 吸 肌 兀 力 的 患 者 可 长 期 应 用 , 可 行 家 , 故
22 IP . N P V的禁忌 证 : ①心跳 、 呼吸骤停 者; ②血流动 力学不 稳定 ( 存在休克 、 重的心律失 常等 ) ; 严 者 ③需 要保护气 道者
频 率 勿 过 快 或 过慢 。
(1 2 IA ! 0, P在 8 1 m H' ( m H2 00 8k a , 流 IH 1 P  ̄ 0c 0 1c 0= .9 P ) 氧
可适当提高在 4Lm n以上 , /i 根据患者 的呼 吸情况 、 患者呼
吸的舒适度、 血氧饱和度 (a :逐渐上调 压力 , SO ) 如果患者感觉
期上腹部手术 ) ;④严重脑病 患者 ( 应注意 ,意识障碍不是
CP O D高碳 酸血症呼 吸衰竭 的禁忌证 )⑤近期面部及上气道 ;
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O D) C P 合并呼吸衰竭 的重要的 、 首选 的
治疗措施。
1 N P V 治 疗 呼 吸 衰 竭 的机 制 IP
手术 、 创伤或畸形 ; ⑥上气道阻塞 。
表 现为吸气压 (P P 能增加肺 泡通气 , 证足够 的潮气量 , IA ) 保 改善 呼吸肌功能和降低 呼吸功耗 ,从而纠正高碳酸血症 ; 呼
无创通气的临床应用
无创通气的临床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目的和范围2. 概述2.1 定义与原理- 定义:无创通气是指通过面罩或鼻咽管等非侵入性方式提供机械辅助呼吸支持,而不需要插管进入气道。
- 原理:利用正压空气流向上推动肺泡内残留空气回收,并增加有效换氧、排出二氧化碳。
3. 设备及技术选择3.1设备类型:-面罩型(如nasal mask, full face mask)-口腭带式口套 (例如: nasal pillows)3.2适配器材质:-硬塑料(聚乙烯)-软胶体4 . 应用领域4.1急诊医学科a)心源性肺水肿b)哮喘发作c ) COPD 急性加重期d) 放射治疗后放射线引起纤维化e ) 中毒物中枢神经抑制f ) 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g) 气道梗阻h)急性肺损伤i) 高原病j )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k)睡眠窒息综合征l )氧耦合和二氧化碳清除 m 其他5. 使用指南a . 环境准备b.设备选择与适配器材质选用c.面罩或口腭带式口套尺寸选择及佩戴方法d.通气模式设置(压力支持、辅助控制等)e . 告知使用者无创通气过程注意事项(如不要将头部完全包裹在被子里)f. 监测参数:血流动力学监护,生命体征观察, 血液分析检查项目。
g。
常见问题解答回应6. 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7 . 技术操作培训8 . 资源需求9 。
参考文献10 ,法律名词及注释:- 法定代表人: 公司章程规定的公司最高权利机构成员,行使公司的最高权力和签署法律文件。
- 合同: 双方或多方之间达成共识并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明确了各自义务和责任。
本文档涉及附件:1. 无创通气设备清单2. 使用指南图示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法定代表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每个企业应当有一个合格、负责任且能够履行职责的“法定代表人”来进行管理决策,并作为该企业与外部机构交流沟通以及承担相应风险等事项时提供有效保障。
2. 合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章相关规定,“合同”是受到中国政府认可并被视为具有完全效力、可以强制执行且对于参与者都产生约束性影响的书面或口头协议。
无创正压通气在肺部感染合并急性Ⅰ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X o g— u U H n jn
( eatetfC rioy vra hns o i l P nn i , u i 130,H N Dp r n ado g ,OeesC ie H s t ui Ct P nn 550 C IA) m o l s e p ao f g y g
A s at O jcie T vla h f c o n n vs ep si b t c : bet oeaut tee et f o i ai oiv r v e f n v t e—pesr vni t n ( IP rsue eta o N P V)i et a li nt r t h e—
疗组 患者 病情 和血 气分析 指标恢 复较 快 , 临床 效 果 满意 。 治疗 组转 有创 通 气者 4例 , 对照 组 最终 转 有创 通 气者 l 0例 , 两者 比较 差 异较 明显 。 结论 无创 通 气治疗肺 部 感染合 并 l 呼吸 衰竭 , 安全 、 型 是 有效 、 可行 的 , 对 于肺部 感 染合 并 l 型呼 吸衰 竭 患者早 期应 用无 创正 压通 气 可降低 转有 创通 气 的概 率 , 而减 少并发 症 的 从 发生, 挽救 患者 的 生命 , 高生活质 量 , 提 值得 推 广应 用。
me to umo a y i fc in wih t p e p rt r a lr . e ho 4 a e fs c a in swe e r n o y di n fp l n r n e t t y e Ir s iao f i e M t ds o y u 2 e s so u h p t t r a d ml — e v d d t r a me tg o p a d c n r lg o p.I hete t n r u i e o te t n r u n o to r u n t r a me tgo p,o h a i o v n ina r r a me to e n t e b ssc n e to ld ugte t n ft h c n r lgo p,n n—i v sv e iai n va fc s r ro me .To o s r et e s mp o ,sg s,b o d g s o to r u o n a i ev nt t i a e ma k we epef r d l o b e v h y tms in lo a c a g s a d t e fn lo to ft rup . Re u t No i v sv e t a in i h r a me to u mo a n- h n e n h i a u c me o wo g o s s ls n n a ie v n i t n t e te t n fp l n r i l o y f cin a s c ae t e to s o it d wi 1一tp e piao al e i a e,ef ci e a d fa il . Co l so Fo u mo a n— h y e r s r t r f i ss f y ur fe tv n e sb e nc u i n rp l n r i y f cin c mb n d l—t p e p rt r al r n p te t t a l p lc to fn n n a ie p stv rs u ev n i e to o i e y e r s iao fiu ei ain swi e ry a p i ain o o i v sv o i e p e s r e t— y h i l t n c n r d c h r b b l y o nv sv e tlto a i a e u e t e p o a ii fi a i e v n iain,t e e y r d c n h n i e c fc mp ia in n a e o t h r b e u i g t e i c d n e o o lc t s a d s v o t ie fpain s a mp o e q aiy o i . I h u d b dey a p id i ln c he l so te t nd i r v u lt fl e ts o l e wi l p le n ci i. v f Ke y wor ds: n n a ie p stv No i v sv o i e—p e s r e iai n;T p e p r tr al r i r s u e v nt to l y e Ir s ia o fiu e;Pumo r n e t n y l nay i fci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
一、定义:无须建立有创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而经口/鼻面罩实施的正压
机械通气
二、适应症
COPD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高龄患者围术期通气支持
有创通气提前拔管之序贯治疗神经肌肉疾病导致的呼吸衰竭
有创通气拔管失败器官移植术后的通气支持
心源性肺水肿肺间质纤维化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胸廓畸形
急性肺损伤/ARDS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三、禁忌症
1.绝对禁忌症昏迷/ 严重的谵妄/ 大量分泌物/ 剧烈呕吐/ 反复的咯血及呕血
/ 食道肿瘤切除术后/ 急性心肌梗死/ 心跳骤停/ 窒息/ 上气道梗阻/ 面部创伤/ 病人拒绝
2.相对禁忌症轻度意识水平下降/ 进展的严重呼吸衰竭/ 能够被安抚的不配合病
人/ 可疑的急性冠脉缺血/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妊娠
四、通气模式选择
无创通气的模式以辅助通气为主,其中,BIPAP及CPAP是最常用的模式。
在通气
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支持力度(PSV)、触发灵敏度及吸气/呼气时间切换点是保证无
创通气成功的重要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设置窒息通气(后备通气)以保证通
气的安全性
五、无创通气的实施步骤
1.向病人解释将要采取的治疗措施
2.选择合适的无创通气面罩及尺寸
3.从低水平的支持压力力度开始(如设置PSV为8cmH2O)
4.将通气面罩轻柔地置于病人面部,放置位置合适后开始通气
5.当病人耐受后,将固定带收紧避免大量漏气,注意不宜过紧
6.设置合适的吸氧浓度使SO2>90%
7.注意患者是否感觉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