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湘教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课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地球表面形态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笔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笔记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地壳的物质组成①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a)②三类岩石的成因、实例(b)③沉积岩的两个突出特征(a)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

如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4、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常见地形的形成(b)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③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实例(c)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主要类型有褶皱和断层。

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与太阳直射点密切相关。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

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

9.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b)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③亚洲东部、南部季风环流及成因、示意图(c)示意图见教材第53页。

10.常见的天气系统①冷锋、暖锋对天气的影响及示意图(c)锋面的特点: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暖气团在锋面的上方。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如天然气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

〔二〕岩石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

如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那么逐渐地消失。

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高温熔化 成为新的岩浆。

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 6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 运动 〔运动或静止〕当中,〔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 张裂 〔碰撞或张裂〕形成 裂谷 。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件: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件: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

③ ④
变质岩 岩浆
[体验评价] 2.我国某登山小组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分别发现了花岗岩、片麻 岩和石灰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珠峰地区一定发生过的地质作用包括下图中的(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2)有关甲岩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岩石是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的 B.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C.常蕴含有色金属 D.一般来说,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材料一
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 “岩浆之家”。
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 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会合。亮亮没有停步,与 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 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 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
)
【解析】
第(1)题,图中甲、乙均由岩浆所形成,为岩浆岩,其中甲形成
于地表且可直接变成沉积物,说明为喷出型岩浆岩,则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丁 由沉积物所形成,为沉积岩,则丙为变质岩。第(2)题,③是岩浆形成侵入型岩 浆岩的过程,为岩浆侵入;④是变质岩形成岩浆的过程,为重熔再生;⑤是各 类岩石形成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⑥是沉积物形成沉积岩的过程,为固 结成岩作用。
[体验评价] 3.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岩石类型,正确的是(
)
【导学号:00040045】 A.甲——沉积岩 B.乙——喷出型岩浆岩 C.丙——变质岩 D.丁——侵入型岩浆岩
(2)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③——重熔再生 B.④——外力作用 C.⑤——地壳上升 D.⑥——固结成岩作用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赤 道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高中教育】2020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学案湘教版

【高中教育】2020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学案湘教版

【20xx 精选】最新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学案湘教版必修1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天然汞固态:石英存在形式(2) (3)分类: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

2.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成因):①岩浆岩(火成岩):a .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

b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②沉积岩: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

沉积岩一般有层理构造,并含有化石。

③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因此而形成的岩石。

[温馨提示](1)岩石类型的判读:①岩浆岩(箭头方向为“三出一进”);②岩浆(箭头方向为“三进一出”);③沉积岩和变质岩(箭头方向为“两进两出”)。

(2)地质作用的判读:①指向岩浆岩的是冷却凝固;②指向沉积岩的是外力作用;③指向变质岩的是变质作用;④指向岩浆的是重熔再生作用。

———————核心要点掌握好———————三类岩石及其成因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大类。

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类型形成特点用途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处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的岩石片理构造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方法技巧很重要———————岩石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方法(1)一般情况下,岩石是上覆为新。

高一地理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湘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地理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湘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湘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 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 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4. 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二)07高考新题展顾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

回答1~2题。

1. 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D)A. 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B. 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C. 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D. 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2. 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上图中(B)A. 火成岩1为喷出岩B. 火成岩2为喷出岩C. 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喷出岩D. 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侵入岩3.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 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B. 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C. 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 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过程]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1、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如天然气是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4、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主要特征。

3.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4.能画出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知识导引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天然气是我们最熟悉的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常见的液态矿物,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

2.岩石(1)概念:是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一种或多种固态矿物的集合体。

(2)按成因分为三类:①岩浆岩:是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裸露于地表的岩石经过崩解、分解、溶解、搬运、沉积、埋藏及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页岩、石灰岩、砂岩等。

沉积岩的两大突出特征是层理构造和可能含有化石。

③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页岩变质形成板岩等。

1.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约有几十种。

最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和方解石等。

其中,组成花岗岩的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石灰岩和大理岩的主要矿物为方解石。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骸、遗迹等在未腐烂时被沉积物所埋没隔断了与大气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炭化或被其他物质置换、填充逐渐演变而成。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在地质循环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亡。

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转化(1)岩浆→岩浆岩:岩浆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岩浆岩。

高三一轮地理 第二章 第一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湘教版必修1

高三一轮地理 第二章 第一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湘教版必修1
精品课件
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 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 本单元。
精品课件
(1)基本存在形式:气__态___矿物如天然气;液__态___ 矿物如石油、天然汞;绝大多数矿物以固态形式 存在,石英(二氧化硅)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2)通常,矿物分为金__属___矿(如赤铁矿、黄铜矿等) 和_非__金__属__矿(如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石 油、煤等)。 (3)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称为 _矿__产__。
背斜
岩层向 _上__隆起
中心_老__, 两翼_新__
但有的背斜顶部 因受张力,岩石 破碎,常被侵蚀
成谷地
多形成谷地;但
向斜
岩层向 _下__凹陷
中心_新__, 两翼_老__
精品课件
2.岩石 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最大的固态矿物集 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按照成因,分 为_岩__浆__岩__ (火成岩)、沉__积__岩____和变__质__岩___三大 类。 (1)岩浆岩: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 ①_侵__入__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 最常见的是花岗岩。 ②_喷__出__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常 见的有流纹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
精品课件
1.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岩石的相互联系
精品课件
1.读下图,完成(1)~(2)题。
精品课件
(1)图中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到新 的顺序依次是( )
A.花岗岩、玄武岩、砾岩、页岩、石灰岩
B.石灰岩、页岩、砾岩、玄武岩、花岗岩
C.石灰岩、页岩、花岗岩、玄武岩、砾岩
D.砾岩、花岗岩、页岩、玄武岩、石灰岩
2.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分别表示( ) A.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 B.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C.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D.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湘教版复习特训三十第1题【单选题】下图中甲和c分别代表( )A、岩浆岩外力作用B、岩浆变质作用C、岩浆岩变质作用D、岩浆冷却凝固【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图示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气温、气压如何变化?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海岭)处新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②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③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④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⑤【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A、B、C、D、【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图中的字母、数字代表地质作用。

图中字母与地质作用匹配正确的是( )A、E-变质作用B、F-岩浆活动C、G-地壳运动D、H-固结成岩【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图1冰壶是深受加拿大人喜爱的一项运动.冰壶为圆壶状,由一种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图2中的( )A、①B、②C、③D、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位于台湾省海边,有一种发育在砂岩上的奇特自然景观——“豆腐岩”。

下图是“豆腐岩”的景观图以及地壳物质循环图,读图,完成小题。

组成“豆腐岩”的岩石是上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形成“豆腐岩”的岩石具有以下特征( )A、质地坚硬B、含有气孔构造C、具有球状风化景观D、含有层理构造从成因上看,“豆腐岩”的岩石类似于( )A、流纹岩B、板岩C、石灰岩D、片麻岩造成“豆腐岩”形态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化作用、海水侵蚀B、风化作用、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海水沉积D、风力沉积、风力侵蚀【答案】:无【解析】:第7题【单选题】死亡谷国家公园位于美国落基山脉和内华达山脉之间,最低点海拔低于海平面86m。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湘教版必修1


A.a



b



c



d



e












B.c



b



d



e



a


C.c



d
第四十三页,共44页。
小题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shùnxù)依次是( )
D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莫霍面
古登 堡面
地壳 (dìqi ào)
地幔 (dìmà
n) 地核 (dìhé)
岩石圈 软流层
第一页,共44页。
一、地壳(dìqiào)的物质组成
地壳← 岩石 ← 矿物 ← 化学元素
(dìqià (yáns
氧硅铝铁o)
钙钠钾镁
(养闺女 给哪家美)
hí) 铝
7.73%
硅 26.30%
铁 4.75钙%
3.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叫大理岩__ 。
4.以该岩石为主的山区常形成
喀斯特(峰林(fēnɡ lín),溶洞)

貌。
第四十二页,共44页。
下图是"某地地质剖面图",根据(gēnjù)岩石的相互关系,图中A、B、C、D、E岩石形成的先后顺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教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教案湘教版必修1(

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教案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教案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教案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一、课标解读本节教材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其中有三个要点:一、地壳物质组成是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二、“物质循环”强调的是过程,即岩石与岩浆的转化过程;三、“运用示意图说明”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运用简图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教材分析关于地壳的物质组成,教材简要地介绍了矿物与岩石的概念、分类,以及常见的矿物与岩石.岩石是地壳的基本组成物质,因此教材用较多的篇幅阐述岩石的成因、常见类型,为学习地壳物质循环埋下伏笔。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把重心放在“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上,并配合简单的示意图加以直观说明,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教学重点地壳物质循环。

四、教材难点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转化。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壳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3、运用示意图,简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2019-2020学年度湘教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

2019-2020学年度湘教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

2019-2020学年度湘教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后辅导练习十四第1题【单选题】由于变质作用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有( )①花岗岩②石英岩③大理岩④石灰岩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万神庙,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该建筑的地基和墙体的材料是凝灰岩(岩浆岩),外墙采用大理石(变质岩)装饰.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建造万神庙的石材所属岩石类型及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凝灰岩﹣甲﹣①B、凝灰岩﹣乙﹣③C、大理石﹣丙﹣④D、大理石﹣丁﹣②【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读某区域400米以下的岩层剖面局部图,回答下面小题。

从图中的岩层剖面图看,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上图中甲岩石最有可能是( )A、玄武岩B、页岩C、板岩D、大理岩【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雁荡山形成于1.2亿年前,是一座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

雁荡山以锐峰、叠嶂、怪洞、石门、飞瀑称绝。

据此完成下题。

该处岩石应属于( )A、变质岩B、喷出岩C、侵入岩D、沉积岩雁荡山以锐峰、叠嶂、怪洞、石门、飞瀑称绝,可推断( )A、山为地垒B、峰为冰蚀C、嶂为背斜D、瀑为水蚀该时期,地球上应该刚出现( )A、两栖动物B、人类C、被子植物D、孢子植物【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面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下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右图中砂砾岩属于左图中的( )A、甲B、丙C、丁D、戊由右图可知( )A、当地地表形态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B、①②两处岩石可能变质为板岩和大理岩C、当地发生过明显的岩浆活动,因此不可能寻找到化石D、地质事件发生过程是:下沉沉积—挤压褶皱—发生断裂—岩浆入侵—抬升侵蚀—下沉沉积【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笔墨纸砚”被誉为“文房四宝”,砚石是制作石砚的原料。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湘教版必修1(202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湘教版必修1(202

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

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所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的物质组成练习湘教版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的物质组成练习湘教版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的物质组成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的物质组成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的物质组成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地壳的物质组成(答题时间:15分钟)1。

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与被组成关系正确的是( )A。

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B. 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C。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D。

矿物——化学元素——地壳——岩石2。

下列各组岩石中,都属于沉积岩的是()A。

大理石、板岩、石灰岩 B。

石灰岩、砾岩、页岩C. 砂岩、石灰岩、花岗岩 D。

玄武岩、砾岩、片麻岩3. 下列非金属矿产中,属于能源类矿产的是()A. 萤石 B。

石油 C. 石膏 D。

磷灰石*4. 岩浆转化为岩浆岩的过程必须经过( )A。

搬运作用 B。

变质作用 C. 冷凝作用 D。

熔化作用**5. 读下图,判断下列四种叙述中正确的是()①甲处为喷出岩,含有化石②乙处为侵入岩③甲可能是火山岩④乙可能是沉积岩A. ①②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6. 下列岩石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A. 页岩、石灰岩B。

砾岩、大理岩C。

砂岩、玄武岩 D. 石英岩、花岗岩*7. 对变质岩的叙述,正确的是()A. 页岩是由板岩受挤压变质而成的B。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共30张PPT)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共30张PPT)

长石是硅酸盐矿物 中分布最广的一类 矿物,约占地壳重 量的 50% 。包括三 个基本类型: 钾长石 K[AlSi3O8] 钠长石 Na[AlSi3O8] 钙长石 Ca[AlSi3O8]
云母的横切面常为 六边形;棕褐色或 黑色,随含Fe量的 增高而变暗。具有 珍珠光泽。易撕成 薄片,具有弹性。 白云母的化学式为 KAL2(AlSi3O10)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
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活动:自我介绍
请你代表某一类岩石做自我介绍,内容应包括:
“我”的形成
本家族的代表成员 如果你有什么显著特点,也不妨给大家讲讲。 例如:我是_____岩,我的前世为_______,后来经 过......就变成了现在的我,我的兄弟姐妹有 ________ ,我与众不同因为......
天然气

常见的矿物
滑石
磷灰石
石墨
宝石类矿物
红宝石 蓝宝石
钻石
祖母绿
常见的金属矿物
赤铁矿 黄铁矿 褐铁矿
磁铁矿
黄铜矿
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
结晶形态—— 正方体\六棱柱等 颜色——无色及其他颜色 光泽——玻璃\金刚\半金属\金属光泽
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硬度——摩氏硬度计(金刚石) 条痕——矿物粉末颜色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岩浆岩的成因
岩浆
上升
地表以下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侵入型:花岗岩 喷出型:玄武岩
喷出岩 侵入岩
花岗岩
玄武岩
无孔隙,致密
孔隙大,疏松
比较:两种岩石有何差异?
雁荡山——流纹岩天然博物馆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沉积岩的形成
裸露岩石
风、流水、冰川、海浪等 风化、外力侵蚀、搬运、堆积、固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 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
(2)能量:放射能→热能→机械能。
2.岩石的转化 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质作用:A冷却凝固、B外力作用、C 再生作用。
变质作用
;D重熔
名师点睛
要使岩石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量来源,
地壳内部的热能和外部的太阳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二是物质运动,地质循环
考点探究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三大类岩石的特点 地壳物质不断以各种岩石相互转化的形式进行循环,其过程和岩石特征如下 所示:
2.表解常 沉积岩
变质岩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①侵入岩质地坚硬,常用作建筑材料,如花岗岩板材; ②喷出岩形态各异,常可作为观赏石材,如玄武岩制作的盆景; ③岩浆岩经过了高温冷凝,富含多种金属矿物
(2)板块运动与地形
板块运动方向
地形
张裂分离(生长边界)
陆地: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海洋:海岭
大陆板块相互挤压 挤压碰撞
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 雅山等
(消亡边界)
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挤压
海沟以及与之相伴的山脉或岛弧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 起,叫 背斜 ;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 向斜 。 (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 断裂 ,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其中E处叫 地垒 ,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 地堑 ,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2)分类: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 沉积岩 和变质岩三大类。
(3)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
侵入岩 喷出岩 沉积岩
变质岩
成因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岩石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祼露于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 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 积、 固结 为岩石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 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 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岩石
考点探究
1.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及分布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风力侵蚀
侵蚀 作用
流水 侵蚀
侵蚀 溶蚀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使地表岩石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 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 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 状风化)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 干 旱 、 半 干 旱 地 区 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例:雅丹地貌)
考情展示
2018·全国Ⅱ卷,9~10 2018·全国Ⅱ卷,37(1)(2)(3) 2018·北京卷,6 2018·江苏卷,8 2017·全国Ⅰ卷,9~10 2017·全国Ⅱ卷,7~8 2017·天津卷,8~9,10 2016·江苏卷,12 2016·浙江卷,1 2016·天津卷,4、13(2)
第1课时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地球 表面形态
考点探究
1.褶皱与断层
地质构造
判断方法
形态
岩层 的新老
关系
背斜
褶皱
向斜
断层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中心岩层较老,两 翼岩层较新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
裂并沿断裂
中心岩层较新,两 面有明显的
翼岩层较老
相对位移
图示
侵蚀前 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 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
构 造
侵蚀后 地貌
使河谷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 湿 润 、 半 湿 润 地 区
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 (例:长江三峡、黄土
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高原地表)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 分布地区(例:桂林山
表水易渗漏
水、路南石林)
侵蚀 作用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考情导航
探寻命题规律·导航全程复习
考纲考点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大气受热过程。 4.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 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 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 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2.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 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②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 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 理解。
考点演练
(2018·福建厦门质检)如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断层 B.断层、向斜、背斜 C.背斜、向斜、断层 D.背斜、断层、向斜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思路点拨: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 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 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岩性坚硬, 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D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 断裂 和错动。
术语提示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为内力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外力
侵蚀作用的结果。
五、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横断山地山高谷深:在内力作用基础上, 流水侵蚀 作用
堆积 作用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冰川堆积 流水堆积
风力堆积 海浪堆积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 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
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 —东欧平原、千湖之国 ——芬兰)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 蚀地貌
滨海地带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 地区
常见岩石 花岗岩(最常见) 流纹岩、安山岩和玄 武岩
砾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
片麻岩、大理岩、石 英岩、板岩
状元笔记
侵入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
有流纹或气孔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1)概念:从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
拓展延伸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变式图
考点演练
(2018·江苏南京模拟)图1是某年寒假期间某位驴友在云南拍摄到的“孤峰残 丘油菜花”,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各类岩石 和岩浆,a、b、c、d、e表示各种地质作用。据此回答下题:
该地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作用与图2对应正确的是( ) A.甲 c B.丙 d C.丁 e D.戊 a
和外力的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三是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
上升冷凝、高温熔化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
三、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地震等。 2.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 太阳能 ,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 破坏、搬运和堆积。 四、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六大板块示意图
解析:(1)C 第(1)题,根据岩层的形态判断,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 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丙处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是断层 构造。
(2)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 A.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 B.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C.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解析:D 由云南“孤峰残丘油菜花”可知,该景观为喀斯特地貌,图示岩石主 要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风化物经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会变成沉积岩, 戊为沉积岩。沉积岩与侵入岩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故丁 表示变质岩,丙为岩浆,甲和乙为岩浆岩。a为沉积—固结成岩作用,b为风化作 用,c为岩浆活动,e为变质作用,d为重熔再生。
背斜顶部因受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 一侧相对上升的岩 体,
张力,常被侵 性 坚 硬 , 不 易 被 侵 常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
蚀成谷地
蚀,反而形成山岭 山、庐山、泰山,另一侧

相对下降的岩 体,常形

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
图示
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 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
泉、湖泊
易错提示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 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 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 向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考点二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真题剖析
(2018·江苏卷,5~6)如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 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思路点拨:第(1)题,根据等高线可判断从甲至乙,海拔先升高后降低,为凸地 形,C、D错;从地层分布看,从甲至乙地层分别是C、P、C,其地层年代分布是 老、新、老,属于向斜构造,岩层应该向下弯曲,A对、B错。 答案:(1)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