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导读

合集下载

《呼兰河传》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呼兰河传》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呼兰河传》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并理解《呼兰河传》所表现出的生命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2.培养学生领悟课文理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锤炼意志,提高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和把握;3.在阅读《呼兰河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4.在理解《呼兰河传》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命力与自强不息的精神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故事的本质含义。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分析:1.导入采用引发学生对生命力的思考,寻找有关生命力的词语,比如坚强,努力,挑战,拼搏,抗争等。

2.呼兰河传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呼兰河传》的作者霍达,并简要介绍霍达的生平经历和成就。

3.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呼兰河传》,并通过问答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找出蕴含其中的意义和独特的精神力量。

(2)教师默读原文,并注重肢体语言、声调、语速等方面,鼓励学生模仿,体会原文的节奏感和语感。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搭配,理解每个词语所表达的含义。

4.讨论(1)对于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历史所经历的动荡与苦难,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对于今天的启示?(2)对于人物造型:杨志、陶妈、奎章等人物形象,用什么词语来描绘他们的性格特点?(3)对于主题反映: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观,它们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5.书写针对教材中的名言警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颜色书写,并注重体现出文本中的情感色彩和重点内容。

6.总结通过对教材的整体了解,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所表现出的核心理念进行总结,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呼兰河传》所表现出的生命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并对本人及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四、作业:1.仿写短文:以其中一个人物为写作对象,仿照呼兰河传中,自己将其人生经历和所表现出的精神特质写成一篇自传。

呼兰河传导读及阅读练习

呼兰河传导读及阅读练习

《呼兰河传》导读及阅读练习《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内容简介《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

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

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

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

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呼兰河人虽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没有想法用土去填平,因为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两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

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

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呼兰河传》整本导读

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呼兰河传》整本导读

《呼兰河传》整本导读一、导入: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旷神怡的最深刻的记忆。

——冰心二、走进呼兰河1、《呼兰河传》语言特色:简单童稚、自由灵动、充满深情第三章节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 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

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简单自由,是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

”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充满童趣,仿佛出现不知其意,跟着祖父读书的小女孩。

)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每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课后阅读链接: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八十,就死了。

(对祖父的不舍、对祖父的爱)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沧桑感、失落感)。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一只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排比句,简单自由,充满画面感)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重复表现萧红对故乡对童年的默默深情),就记在这里了。

2、《呼兰河传》人物形象:祖父:慈祥、疼爱孙女为什么在小说第三章要写那么多与祖父相关的片段呢?表达祖父对自己的疼爱,表达她对祖父的怀念,表达她对童年的回忆。

艾青名著导读知识点总结

艾青名著导读知识点总结

艾青名著导读知识点总结《呼兰河传》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东北的黑龙江为背景,以呼兰河为线索,展现了农村人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考验与磨砺。

小说以呼兰河、夜半歌声为线索,揭示了广大农民在改革开放时期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同时也表达了艾青对于农民命运的关注与呼唤。

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活的艺术形式深受读者的喜爱与赞誉。

一、第一章:到呼兰河边青年洛甫怀着灵魂中的激情,辞去工作,毅然重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征程。

他怀揣着振兴家乡的梦想,来到了祖辈生活的呼兰河畔。

二、第二章:青蛙声嘹亮洛甫抵达呼兰河畔,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机,他在放牧的过程中,深切地被呼兰河的清澈与优美所吸引,一切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三、第三章:浮萍夜航洛甫在呼兰河上发现了一艘破旧的渔船,于是他找到了船主阿根和他的女儿阿红,请他们载着自己在呼兰河上航行。

在航行的过程中,洛甫逐渐了解了阿根一家人的艰辛和生活的真相。

四、第四章:夜半歌声洛甫在和阿根一家人的接触中,深深地被他们的悲欢离合所感动,他决定捐赠一批教材给阿根的女儿,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他受到了阿根一家人歌声的深深感动,为他们的真情所打动。

五、第五章:秋天峰回路转阿根在洛甫的帮助下,购买了属于自己的渔船,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积极地投身于渔事,享受着呼兰河畔的生活,感慨万分,此时此刻才觉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六、第六章:船歌载月洛甫了解了阿根一家人生活的真相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人民的艰辛和奋斗精神,他对于呼兰河沿岸的人民充满感情,他决定将自己的好书帮助那些光棍和蕃薯籽的孩子们。

七、第七章:千年呼兰人洛甫在祖国的北疆地界,感受到了呼兰河上的人们的淳朴和耿直,此时他才认识到呼兰河以及它的沿岸居民们的不同寻常和不解之缘。

八、第八章:为老不尊洛甫见到了在呼兰河畔混迹的林钟头,他深深地被林钟头生活的真相所感动,心中对于呼兰河沿岸的人民产生爱与离不开他的情感,他决定为了这片土地,为了这个地方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心血。

(完整word版)《呼兰河传》导读、练习

(完整word版)《呼兰河传》导读、练习

《呼兰河传》名著导读一、萧红与《呼兰河传》萧红,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

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红作笔名,鲁迅为书作序,并在称赞萧红的创作,从而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初的地位。

在萧红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1935)《马伯乐》(1941)《呼兰河传》(1942),散文集《商市街》(1936)《回忆鲁迅先生》(1940)等。

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

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呼兰河传》融进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

作品不着力塑造“典型”的人物,也不刻意丰满故事的情节,而从叙述的结构章法上突破传统、另辟蹊径,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用一种率直的真实、凄婉细腻的笔触,真实、感人地再现了呼兰河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并通过作者年幼时代的生活和感受,反映出呼兰河畔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精神状态。

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萧红创作的颠峰之作.二、作品导读(一)内容简介《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其中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第一、二章是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

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呼兰河传》导读、阅读检测及答案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呼兰河传》导读、阅读检测及答案

五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呼兰河传》导读、阅读检测及答案卷首语2019年秋学期开始,教育部统编教材正式走进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课堂。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甩下这么一句话。

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并有指定书目,小学新教材里也增加大量课外阅读要求。

新教材从一到六年级语文教材,增加了《快乐读书吧》必读必考内容,很多小学读过的必读书内容,全国中考、高考这几年都有涉及。

教育部最新发文规定:中考、高考将适当涉及小学内容。

不知各位有没有关注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卷,很多名著都是我们小学的必读书目!下面以四、五、六年级必读书相关中考真题为例:《呼兰河传》导读作家简介:《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11年,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又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作品评价:《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的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茅盾在评价这部作品时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故事梗概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

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呼兰河传》名著导读

《呼兰河传》名著导读

《呼兰河传》名著导读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本书《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小城镇作传,为这个小城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

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他巅峰之作。

本书被部编版教材两次收录。

分别在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课和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

作者用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

读书中的文字,小城呼兰的生活那么平淡却又那么有趣。

严冬来临,呼兰河被严冬封锁。

十字街沿街的店铺的招牌和学堂是那么有趣,特别是那个大泥坑子,给小城镇带来说不完的新闻。

在小胡同里叫卖的麻花、凉粉和豆腐是小城镇的人们生活的向往,贫穷在萧红的笔下也显得从容,改变不了的,就去适应它。

但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

接着作者又分别讲述了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把民国时期东北的乡间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不得不感慨作者的阅历吩咐,对人物的刻画传神。

作者用了很多的笔墨写了“我”和祖父在一起的快乐生活。

外祖父是“我”童年的伙伴和依靠。

还有屋后的小院子和那些可怜悲惨的邻居。

呼兰河传 导读单

呼兰河传 导读单

《呼兰河传》导读单《呼兰河传》第一次阅读【阅读内容】导读、第一章P13-P51【找一找】仔细阅读“导读”部分,提取信息1.《呼兰河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_,她的故乡是______ _______。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被誉为“_____ _______”。

2.《呼兰河传》这部自传体小说诞生于20世纪的战乱之中,萧红漂泊在遥远的南方却怀念着北方的故土。

著名作家____________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

【环境金字塔】体会“场景”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呼兰河传》从严冬起笔,冬天把大地都冻裂了,突出了呼兰河城的极度严寒,让我们感到一片荒凉。

可是,在这样荒凉的一个小城中,作者始终记得那绚丽多姿的火烧云……请根据提示,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体会“场景”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之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P51)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那自然的结果不太好,把一个人默默的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呼兰河传》第二次阅读【阅读内容】第二章P52-P80【大花脸】批注式阅读1.呼兰河除了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可以把这些“盛举”在书中标注出来。

2.这些盛举都有着什么样的目的呢?你是怎样看待的呢?在书中找一找,画出来,并将你的想法批注出来吧。

3.“漫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

”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在书中将你的思考写出来吧。

【填一填】关注文章的具体内容第二章中写到了呼兰河的一些“盛举”,聪明的你发现作者采用了罗列的手法进行描写,作者罗列了哪些盛事呢?这些盛事又拼装出一个什么样的呼兰河呢?请根据书本内容,将这些“盛举”想一个小标题,填写在纸上。

《呼兰河传》阅读导读分享

《呼兰河传》阅读导读分享

《呼兰河传》阅读导读分享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小说,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农村妇女阿Qiao为主人公,通过描绘她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和人性的鲜活。

以下是对《呼兰河传》的阅读导读和分享:
1. 背景介绍:
小说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东北农村,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艰辛和妇女的命运。

2. 主题和内涵:
女性觉醒:通过阿Qiao的命运,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她们觉醒和奋斗的历程。

农村生活:生动展现了东北农村的生活面貌,描绘了农村人民的艰辛奋斗和对生活的向往。

3. 人物描写:
阿Qiao:是小说的主人公,她的一生饱受命运的折磨,但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逐渐觉醒并展现出强烈的生命力。

其他人物:小说中还有一系列丰富的人物形象,如阿Qiao的家人、邻里、情人等,塑造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农村社会画卷。

4. 风格和语言:
萧红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富有诗意,充满对生活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洞察。

小说中的语言朴实自然,反映了农村人民的朴素、直接的表达方式。

5. 社会思考:
小说通过女性的视角,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呼唤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

揭示了社会阶层差异、人性善恶之间的矛盾,使读者在阅读中深思社会问题。

6. 文学价值:
《呼兰河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其深刻的思想、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之作。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呼兰河传》,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农村社会、女性命运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感人的描写,对社会问题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是一部值得深入品味的文学之作。

《呼兰河传》导读

《呼兰河传》导读

一座城
小团圆媳妇:
冷暖交织
很快地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大缸里满是热水, 是滚熟的热水。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 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 头上浇。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 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 也跳不出来了。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 头。
有的看了冯歪嘴子的炕上有一段绳头,于是就传说着冯歪嘴 子要上吊。
这“上吊”的刺激,给人们的力量真是不小。女的戴上风 帽,男的穿上毡靴,要来这里参观的,或是准备着来参观的人不 知多少。
冷漠、麻木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 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 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 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 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 应该这样做。
故乡,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导读
一个人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 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 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20岁她 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 、 曲折、艰 苦的流亡生涯 , 最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 港,年仅 31 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0)在病痛与贫困中完成。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 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
——《呼兰河传》尾声
全书梗概:
第一章:从地理方位和一天时间纵横两条线索描写了呼 兰河人民的生活概貌。
第二章:呼兰河人民精神上的盛举。
后五章:以“我家”为中心,写了“我”的童年生活, 及左邻右舍,主要描写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 子等一系列小城人物的悲惨故事。

部编版初中语文《呼兰河传》导读市级优质课PPT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呼兰河传》导读市级优质课PPT课件

1
2
品“冷”与“暖”
阅读中“当发掘灵魂的深,挖出隐蔽 的恶的同时,也必然遭遇同样深藏的善。 人性的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本来就是难 解难分的,纠缠为一体的”。——钱理群品“ Nhomakorabea”与“暖”
第三章“温暖的后花园”是否也有让 人感到“冷”的地方?
在冯歪嘴子的苦困生活中,有没有令 你感觉到温暖的地方?
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一串凄婉 的歌谣。
读萧红
你觉得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 写这段回忆的呢?
孩童视角
课外推荐阅读
再读《呼兰河传》,去深入感知其“冷” 与“暖”,去探知萧红的精神家园……
呼兰河 一个北方的小城 生我养我的故乡 这里 居民冷漠 这里 邻人麻木而不自知 这里 寒风冷彻骨髓
但是 这里亦有 落魄时的互助 逆境中的坚韧 明媚的后花园 冷 暖 把故乡 谱写成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阅读方法三:知人论世
读萧红
萧红(1911~1942) , 现 代 小 说 家 , 被 称 为 “ 20世纪30年代的 文学洛神”。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 婚姻,20岁她弃家出走,从此开始 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 涯。她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 病中极力挣扎,最后客死于南方孤 岛香港,年仅 31 岁。
愿你在阅读中 品味百态人生!!!
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
———

由上的 房。 就倭 爬瓜 上愿 房——意 。—爬 黄上 瓜架愿就意— 爬开上一架个,谎愿花—意,——爬就

———
———
开黄一瓜个。若谎都花不,愿愿——意意— ,结就一是个一黄个瓜黄,—瓜就——也结不一结个,

《呼兰河传》导读 课件

《呼兰河传》导读 课件

作者简介
老舍先生
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和《茶馆》等。
小说梗概
《呼兰河传》以呼兰河畔为主要背景,通过讲述村民之间的情感纠葛、生死 离别、牺牲和奉献等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
关键人物介绍
阿英
勇敢坚强的村姑,代表了乡村妇 女的顽强精神。Biblioteka 杜鹏《呼兰河传》导读
这份PPT课件将为您带来《呼兰河传》的全面导读,包括小说背景介绍、作者 简介、小说梗概、关键人物介绍、文学特点分析、影响与评价以及结尾语。
小说背景介绍
《呼兰河传》是老舍先生于194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东北乡村所发生的一系列故 事,展现了人民在战乱中坚忍不拔的精神。
影响与评价
1
文化影响
《呼兰河传》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文学瑰宝。
2
社会反响
小说引起了读者的深刻共鸣,激发了人们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3
学术研究
学者们对《呼兰河传》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其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
结尾语
通过《呼兰河传》的导读,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伟大作品,感受到抗战年代乡村百姓的坚韧与奉献,也 体会到战争对人性的考验和挑战。
勇猛善战的抗日游击队员,展现 了抗战时期英勇的抗击精神。
肖大
正直善良的农民,代表了乡村的 朴实与正义。
文学特点分析
1 写实主义手法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刻画, 展现了战争年代的真实场 景和人物形象。
2 平民视角
以普通乡村人民为主要视 角,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 和命运。
3 寓意深远
小说中蕴含着对于人性、 家庭、爱情和生死等问题 的思考和探索。

《呼兰河传》导读单答案

《呼兰河传》导读单答案

《呼兰河传》导读单答案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学习难点: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

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一生坎坷:九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儿得不到关爱,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儿得到温暖。

二十岁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三十一岁去世。

短暂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年龄有多大?2、人物活动的地点在哪儿?从文章中大概能看出是在什么季节?从文章的哪里得知?3、“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情如何?5、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6、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二、合作探究1、这里的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那么置身于这样环境中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3、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4、摘录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美的一个段落,进行诵读,体味语言特点。

5、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三、理解全文的主旨1、课文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①首先表现在昔日欢乐的童真童趣上。

在花园里观蝶戏虫,栽花拔草,铲地摘瓜,“玩累了,就在房间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童年的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无忧无虑,可以说尽享人世间美好的生活。

也许在成人之后,再也得不到这份烂漫,这份纯真了。

呼兰河传-导读

呼兰河传-导读

《呼兰河传》导读一、故事梗概:在《呼兰河传》这部作者晚期杰作中,她以散文化的笔调抒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的“传记”,这“传记”记录了呼兰河的四时风俗,“我”的美丽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里各式各样琐屑平凡的人世悲欢。

小说以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为起点,展开了关于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叙述。

那个当街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时常闹出乱子:车马倒在污泥中了,救马的与喝彩的,一时热闹非凡,大人们挣扎许久终于过去了,小孩子掉下去又被救起来了,猪淹死了……大泥坑上总是“盛事”不断,呼兰河人应付着、忍受着,然而,“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

“大泥坑”也许是一种象征,小城里的人们,也是挣扎在人间,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因循地生活着:卖豆芽菜的王寡妇死了独子,虽然疯了,但依然卖豆芽菜;扎彩铺的伙计们扎出了富丽的阴宅,却依然在人间辛苦地生老病死;小胡同里一篮麻花,可以惹出一家小孩的追打;一块豆腐也能为人们的晚餐锦上添花……事实上,呼兰河人对于死后的想像,要比生前的实际生活丰富得多,一年之中必有跳大神、放河灯、唱野台子戏、逛娘娘庙大会等各式各样的“精神盛举”。

对这些以鬼神的名义兴起的人间盛事,呼兰河人乐此不疲。

在自家的后花园内,是有祖父陪伴的多彩童年,后花园外却是荒凉的院落以及穷困租户的别样人生。

长蘑菇的草房子里住着几个漏粉的,旁边的小偏房里住着一家赶车的,他们的日子交织着微末的欢喜和沉默的不幸。

小团圆媳妇是赶车的老胡家为他们的二孙子娶的童养媳,是一个黑忽忽、笑呵呵的女孩子,然而照“规矩”经过婆婆的毒打与烙脚心的“调教”之后,日渐病倒,又经过跳大神、吃偏方、抽帖儿、用大缸洗澡种种奇特的“治疗”,终于死去。

有二伯是“我”家的一位古怪亲戚,他无家无业,居无定所,生活窘迫,甚至有些小偷小摸的劣习,但同时却又敏感而自尊。

他对砖头和云雀讲话,忌讳人家喊他乳名,他年过六旬却被年轻的主人打倒在地,他感到凌辱而想到死,但又缺乏自杀的勇气,最终他的“跳井”“上吊”成为人们的笑料。

呼兰河传精编升级版导读单

呼兰河传精编升级版导读单

呼兰河传精编升级版导读单《呼兰河传精编升级版导读单》听起来好像是个很沉重的东西,可一读起来就发现,这本书简直能让人既笑又哭。

你看,它讲的是一个小地方的故事,可里面却能折射出那么多深刻的东西。

要说这《呼兰河传》,光是书名就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什么叫“呼兰河”?这地方好像听起来跟大河大海没啥关系,像个小村庄,甚至有点儿懒洋洋的,任由时间流逝,什么都不争不抢。

不过,说白了,这也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在这种不起眼的地方,才藏着最动人的故事。

书里的那个“我”,也就是作者的童年,她在那个名叫呼兰的小镇上过得有滋有味,虽然条件不咋好,可人心却特别暖。

整本书没有什么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复杂的情节,讲的就是她小时候的那些点滴事,像是坐在老家屋前的石头上,听着院子里老母鸡的咯咯叫声。

哎呀,我一说到这个,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坐在院子里,听老妈讲故事的样子,那种画面真是又亲切又温暖。

你会发现,书里的呼兰河就像是一个微缩版的世界,什么人都有。

大家生活得很平凡,但又各有各的喜怒哀乐,简简单单,却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这个小镇上,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也没有什么高大上的人物,大家都过着自己安稳的小日子。

你看作者用的语言很平实,甚至有点儿带着孩子气,特别直接,却又让人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你会觉得,仿佛她就坐在你面前,轻轻地和你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说实话,读起来有点儿像是在听一个老朋友讲她的往事,每个字都带着回忆的温度。

她写那些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却把它们描写得格外生动。

比如,写到家里的小院子,写到院子里一棵老柳树,写到每个人的脸上那些不同的表情。

每一处描写都特别细腻,仿佛能嗅到那股空气中弥漫的泥土味和草木香。

真是让人一下子就带入了那种生活,仿佛自己也成了那时候的孩子。

不过,说到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带有一点点“怀旧”的味道。

是啊,谁的童年没有一些自己特有的回忆呢?而这些回忆,有的甜美,有的苦涩,有的就像是呼兰河里的水,时而清澈,时而混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导读
作者:张丽
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7年第46期
★图书简介★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作品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的否定,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书中的祖父和后花园是萧红生命中至为重要的一抹暖色,是她生命的慰藉和心灵的家园。

茅盾在评价这部作品时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词条★
【放河灯】小说第二章第二节写放河灯的场面:“在这过程中,有的流到半路就灭了。

有的被冲到了岸边,在岸边生了野草的地方就被挂住了。

”我认为河灯何尝不是小城人的归宿呢?命运是谁也猜不透的,那可触而不可知的命运,知道了它一定会来,却不知它终究会在哪个地方停下,这表现了呼兰河的人们心底无来由的空虚和荒凉。

【有二伯】有二伯大大咧咧,整天游手好闲,尽干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

同樣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对小团圆媳妇的苦难视而不见,还说“人死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完事”。

他的麻木和冷漠让人心寒,可他的无儿无女、居无定所又让人同情。

【冯歪嘴子】冯歪嘴子这个人物出现在第七章,“冯歪嘴子打着梆子,半夜半夜地打,一夜一夜地打”,可见他勤劳能干,能吃苦;冯歪嘴子主动送年糕给“我”,可见他善良大方;冯歪嘴子对妻子贴心、体
编撰“词条”,创意阅读
阅读整本小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书中的情节和人物错综复杂,一些典型的情节和人物对于理解小说主旨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为记忆的遗忘规律,看到后面我们有可能就会忘了前面。

如何才能让这些关键情节和人物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我们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从书中抓取一些关键情节和人物,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小说的内容,编撰“词条”,进行创意阅读。

比如,围绕《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我们就可以编写:大泥坑、火烧云、扎彩铺、放河灯、有二伯、冯歪嘴子等“呼兰词条”。

编撰词条时,首先可以注明这个名词所在的章节,然后
再摘录书中的相关词句,写出这个情节在小说中独特的意蕴,或者这个人物在书中的形象特点。

这个意蕴和形象不是静止不变的,我们可以在不同阶段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完善。

编撰词条法,是读书摘录、批注和心得的综合运用,它有利于对结构复杂的书本进行线性梳理和整合,也有利于“披情入文”,写出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独特体悟,更有利于由读到写的有效转化。

★我读我析★
呼兰河是温暖的——
赵一诺:书里写道:“玩腻了便又去找祖父玩,祖父在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并且不是规规矩矩地往菜上浇,而是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嘴里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这段文字将“我”那天马行空,自由自在的思想状态有力地表现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我仿佛看见,漫天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无限的璀璨,从那水珠中看见了满园蓬勃的生机,自由的生命。

祖父的疼爱,是一生坎坷的萧红心中最温暖的所在。

宋亦曼:“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堂堂的了,一会儿金洞洞的了,一会儿半紫半黄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这里描写的火烧云,色彩艳丽迷人,好似天就是颜料盘,一会儿换一种颜色。

这色彩斑斓的火烧云,也是萧红心中最“暖和”的记忆之一吧。

王宇彬:“人们笑语连天,哪里是在看戏,闹得比锣鼓好像更响,那戏台上出来一个穿红的,进去一个穿绿的,只看见摇摇摆摆地走出走进,别的什么也不知道了,不用说唱得好不好,就连听也听不到了。

”人们在看戏的时候,谈天说地十分欢快,忘了自己的烦心事儿,心放松释然了,这也是一种最平常最世俗的温暖。

熊乃芳:冯歪嘴子,他是一个敢于打破封建传统的勇士,他敢于追求爱情与幸福,要争得做人的权利,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敢于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量啊!即使王大姐死了,他也不悲伤,面对生活,他从容勇敢。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呼兰河生生不息的希望,这希望,让人温暖。

呼兰河是严寒的——
熊乃芳:我读小说的第一章,想起柳宗元在《小石潭记》里描写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这样的开头为小说奠定了荒凉的基调,我认为在这个小城中所有人的生生死死都可以用这两个字来概括——荒凉。

只要知道呼兰河的小城,一定不会不知道那大泥坑。

马和人被泥坑淹了,总会有很多善良的人来解救,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填那个坑,因为填坑就不会有“瘟猪”吃,还需要付出,没有人这么无私。

像泥坑淹鸡淹猪这种类似小石子击破沉寂水面般细小的事情,在小镇会吸引很多人的注意,为什么呢?人们内心的空虚让他们总因为小事而兴奋,这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凉吗?
王宇彬:小说中描写跳大神后的景象:“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这其实是呼兰河人心灵荒凉与灵魂枯萎的写照。

宋亦曼:小团圆媳妇之死是萧红《呼兰河传》中最令人揪心的情节。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只要不顺心,就爱打人。

打谁呢?儿子舍不得打,猫和狗打了会丢,猪打了会掉斤两,鸡打了会不下蛋——相比之下,打媳妇是合算的。

媳妇挨了打,只要是个正常人就会害怕、躲避、尖叫,但这些在呼兰河人的眼里却是能被理解的。

相反,因为媳妇的病重,婆婆强忍了自己打人的念头,这却令人同情。

“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点,可是不狠哪能出一个好人来”“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她几回,打的是狠了,打昏过去了”“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这些惨无人道的行为足以证明婆婆的愚昧与险恶。

但我以为,婆婆是施虐者,也是受害者,是封建社会的迫害,才产生了如婆婆一般心理扭曲的人。

这些被异化的人,自觉地规范了自己,又去约束他人,愚昧、残忍、却又真诚。

把虐打当成爱护,把惨痛当作成人之道,这其实就是最大的悲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