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十六章 风的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概述: 空气流动就形成了风
对风的描述:
风向:指风的来向 风速:单位时间内风的形成
风力:指风的强度
作用特点:
面状分布
纯机械动力
盛行于干旱、半干 旱地区
风力携带尘土升空, 形成风砂流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风力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根据砂丘的定向和风向的关系以及砂的供给条件可以 将砂丘分为几种类型:
新月型砂丘:平面上呈 月牙形或新月形,高度一 般1-5m,迎风破外凸, 坡度缓,砂丘两侧对称的 尖角称为砂角,顺风向延 伸。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横向砂丘:砂丘延长方 向与风向垂直,形成于砂 粒供应丰富且风向基本固 定的地区或者海滩,多为 波浪形,并具有弯曲的砂 脊,通常面积很大,又被 称为“砂海”。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磨蚀 作用 的强 度取 决于
磨蚀:风力扬起的碎屑物对地表的冲积和摩擦以 及碎屑物颗粒之间的冲撞和摩擦作用。
风力的大小 碎屑的携带量 距地表高度 地面岩性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二、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因风力向下侵蚀 而形成的洼地,如果洼地达 到地下水面,就会形成沙漠 中的绿洲。
风蚀谷和风蚀残丘:由暴雨 洪流冲刷并因风蚀而扩大的 谷底称为风蚀谷,谷底崎岖 不平,谷壁一般较陡;风蚀 谷扩大互相联结,而在地面 残留下的孤立高地,称为风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蚀章残风的丘地质。作
用
风蚀城:层叠状的平顶残丘, 犹如毁坏的古城堡,经常由 产状平缓的基岩裸露区因其 岩层软硬相间和垂直节理发 育而被风力长期侵蚀形成,
第十六章 风的地质作用

黄土状岩石:除风力以外的各种外动力作用所形成的类似黄土
的堆积,特点:具沉积层理,粒度变化大,孔隙度较小,含钙量
变化显著,湿陷性不及风成黄土等。
(一) 黄土的分布和厚度
从全球来看,黄土覆盖面积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0%,
集中分布在温带和沙漠前缘的半干旱地带,即分布于北纬 30°-55°左右和南纬30°一40°左右的地带内。
在空气中运动所遇阻力是水中的1/800。所以,风沙流中 沙的运动很活跃,但因空气密度小,其上升高度不大,因而 沿地表形成的风成沙的分选很好。风成沙的粒度成分主要集 中在0.25一0.1mm的细沙部分,粉沙、粘土的含量一般不 超过10%。
2.形态特征:风成沙的磨圆度一般较高,特别是大
于0.5mm的沙粒,但很少有滚圆的颗粒,这与沙粒以跳跃 为主的搬运方式有关。风成沙在搬运中由于连续的高能冲击, 沙粒表面常呈毛玻璃状,无光泽,幵常布有不觃则的麻坑、 碟形坑、裂纹及蛇曲脊等。
夏季沙漠中常形成龙 卷风,在龙卷风作用下形成 的堆积地貌统称为对流型
风积地貌。蜂窝状沙地就
是这类地貌的代表,由无数
圆形或椭圆形沙窝,周围有 丘状沙埂环绕而组成。强烈 的龙卷风把沙漠地面吹成一 个个圆形洼地,被吹蚀的沙
粒,堆积在洼地的四周,形
成丘状沙埂。
4.干扰型风积地貌
当主要气流向前运动时,遇到山地阻挡而产生折射,引起气流干扰形成
度内(沙暴,即发生在该高度内);砾石地面颗粒的跃起高度大于沙
质地面。
(二)风的搬运力和搬运量
风的搬运力取决于风力的大小。 风的搬运力不大,在相同流速下,只及流水的 l/800 左右,搬运量巨大, Q=443×10-6V3L,Q随风速的增大而 迅速增大。 累积搬运量可观。
16-风的地质作用

普
通
地 质
学
地面上生长着茂密植物的潮湿地区,被巨厚冰层覆盖地 区或未风化的坚硬基岩区,即使风力很强,风的地质作 用也不明显。在干旱或半干旱的荒漠区和无植被的海滩、 河滩、湖岸以及泥沙质地面,强风的地质作用相当显著。 强风在大陆上不是各处都有的,它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 性。 风速与地形的关系:江河、海面平坦,风速稳定,变化 小;高度越大,风速也越大,越接近真实风速。(黄山气 象站、海岛气象站)。 风在人类文明中起过重要作用:古代的风车动力、航海; 现代的风力发电站。 只有在戈壁草原上,才能真正认识到风的厉害(98年, 哈密沙泉子,不能推开车门;在哈密七角井山口,曾将 吉普吹到空中)。
呼和浩特沙尘暴
普
通
地 质
学
普
据新疆的沙漠实测资料,沙漠中风速为4m/s时, 可使细砂移动,5.6m/s时,可使中砂移动,风速达 15m/s时,能使大于2㎜的砾石移动。
兰州沙尘暴
通
地 质
学
普
中国西部沙漠中堆积的砂粒大多是细砂,因 此,只要风速达到和超过4m/s,就能造成“平砂 莽莽黄入天,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沙尘暴现象。
4.地面岩性。
普
由于空气的粘滞性弱,风力扬起的砂粒能相互充分、 自由地碰撞而发生圆化,即便是粒径为0.03~0.04mm的细小 颗粒也能圆化。而水搬运的砂粒粒径大于0.15mm者才能圆 化。 另一方面,砂粒表面易于毛化。
通
地 质
吹扬和磨蚀作用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吸扬引起磨蚀,
磨蚀促进吹扬,吹扬的风沙为磨蚀提供了动力。而磨蚀所 产生的碎块、砂、尘土,为吹扬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吹 扬、磨蚀的共同作用,地表产生了特有的地貌形态。
通
地 质
风的地质作用精品PPT课件

风的地质作用
风蚀作用
风的侵 蚀作用
风蚀作用产物
风蚀作用下限
知
搬运方式
识
风的搬
要
运作用
点
搬运力和搬运量
风的沉 积作用
风积物 风成沉积地形
风蚀作用
指风以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沙石对地表岩石、松散沉积物的破坏作用。
1. 吹蚀作用:风力将地表的疏松物质吹离原地的过程。当风的迎面吹击力和上举力 的合力超过碎屑物质的质量和地表摩擦力时,碎屑颗粒便被吹扬而去。
智 利 , 阿风 塔棱 卡石 马 沙 漠
风棱石,死亡谷,2003
花岗岩形成的风棱石,怀俄明州
冰川堆积下的风棱石,冰岛,2006
2. 蜂窝石:多矿物组成的陡壁在风沙流冲击下,磨蚀程度不一样,使岩壁出现蜂窝状孔洞。
风蚀砂岩 Grand Canyon
3. 风蚀蘑菇:沙漠边缘孤立突出的岩石,经风蚀作用改造形成的上粗下细形如蘑菇的岩石。 岩石贴近地表部分受风沙流磨蚀严重的多。
Permian Basin, West Texas and part of eastern New Mexico
风积物——阿拉伯沙漠
Ouri Valley, Chad
风成黄土:由风成堆积的粉沙和尘土组成,从高空沉降下来,其堆积不受地形影响。 特点: ⑴ 灰黄、棕黄色,疏松多孔,孔隙度高达44~55%,垂直裂隙(节理)发育;
跃移
2~0.2mm
蠕移
风向
<5% 70%~80% 20%~30%
风的搬运具有很强的分选性
风把粉沙、粘土从混合物中分开,以悬浮状态带走 沙粒贴着地面持续顺风跳跃移动,并逐渐与砾石颗粒分离 砾石难于被风移动很远
Mojave Desert,southeastern California
最新地质学风的地质作用专业知识讲座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胡杨秋色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胡杨枯茬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盛开的怪柳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胡杨枯林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中国沙漠分布图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大漠,令人畏惧;大漠,更给人诱惑。
第一部分 大漠鸟瞰 第二部分 沙海风光 第三部分 奇景瑰观 第四部分 生命之泉 第五部分 大漠生灵 第六部分 翰海春光
Copyright ?1996, by Yangtao. E-mail
普通地质学 第十六讲 风的地质作用

风 蚀 穴
2.风的搬运作用
以三种方式进行。 2.1悬浮搬运(suspension transport) 粒径小于0.2mm,悬移量不超过10% 2.2.跳跃搬运(saltation transport) 粒径0.2-0.5 mm。搬运量约70%-80% 2.3蠕动搬运(creeping transport) 粒径大于0. 5 mm 蠕移量约占20% )
4.荒漠与黄土
4.1荒漠(desert)
4.1.1.荒漠的类型- (1) 岩漠
荒漠的类型- (2) 砾漠
荒漠的类型- (3)沙漠
荒漠的类型- (4)泥漠和盐漠
4.1.2.沙漠化(desertification)
4.2.黄土(loess)
黄 土 地 貌
(6) 黄 土 柱
黄土地貌(6)黄土柱
黄土地貌(7) 黄土桥
黄土地貌(8) 黄土漏斗
4.2.4.黄土的成因
典型的黄土是风成的,其标志是 (1)厚度从沙漠边缘向外逐渐减薄; (2) 颗粒向外逐渐变细: (3) 既分布在低平地区,也见于二、
三千米的高山之顶; (4) 矿物成分与其下伏的基岩成分无
1.风的剥蚀作用
1.1.风的剥蚀作用 简称风蚀(aeolian erosion ). 包括吹扬和磨蚀两种。 1.1.1.吹扬(deflation) 1.1.2.磨蚀(abrasion) 在距地面0.5-1. 5 m高度范围内磨蚀最厉害. 磨蚀产物:风棱石
风棱石(windcutstone)
MgO3%, FeO4%-5%, K2O2%。 矿物成分: 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矿物为主, 有少量磁铁矿、角闪石、辉石和黑云母
4.2.3.黄土的分布
4.2.4.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1)黄土高原
17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用

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用.§1.概述一、风的概念: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空气流动受到气温的控制),由于地球上不同纬度接受太阳的幅射量不同,出现大气温差,温差导致了各处大气密度的变化。
高纬地区气温低,密度大,气团下降,并沿地面向低纬方向运动;低纬地带气温高,密度小的气团上升,并向高续地区运动。
这就造成了全球性大气压环流,因此可以说地球表面无处不有风.对风的描述:1.风向————-—风的来向2.风速——--—- 单位时间内风的行程3.风力——--—- 风的强度(12级风力)P=1/2CV2二、风的地质作用特点作为一种地质营力,风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面状分布:风不象流水有固定的河道,基本不受地表限制。
2.纯机械动力:仅物理性质贩改变,不造成岩石化学成分的变化。
3.风沙流:空气运动和流水一样有层注能紊流,由于紊流的上举使风沿地表吹动时,挟带一些砂粒、尘土,形成风少流风的地质作用,就是这种风沙地质作用.风沙流中的含砂量与风速有关,风速大、含砂量大、颗粒大,距地面高度有关,靠近地面,含砂量越大。
4.干旱、半干旱地区极为盛行。
原因:①降雨小、蒸发大。
②植被小③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地表疏松。
为风的剥蚀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为风的托运沉积作用提供了碎屑来源.§2.风的剥蚀作用一、风蚀作用方式吹扬——利用风本身的冲击力对地表的破坏。
机械破坏磨蚀——以挟带的碎屑物对地面破坏。
(一)、吹扬作用风本身的冲击力及上升流产生的上举力将地面碎屑吸扬到空中或剥离原地的作用。
不同的粒径,启动风速不同,风速≥起动风速时(二)、磨蚀作用风以挟带的砂砾为工具,运动中对地表面岩石的碰撞、磨擦旋磨作用。
旋磨作用吹物和磨蚀作用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吸扬引起磨蚀,磨蚀促进吹扬,吹扬的风沙为磨蚀提供了动力.而磨蚀所产生的碎块、砂、尘土,为吹扬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吹扬、磨蚀的共同作用,地表产生了特有的地貌形态。
二、风蚀地貌 (图)1. 风棱石——沙漠地区或戈壁滩上常见一些较大的砾石,有一个或几个磨光面,磨光面之间有明显的棱脊.风棱石的产生是:风蚀作用改造了原有砾石形态的结果.①较大砾石,在多方向风的风蚀下形成。
南京大学_普通地质学_16普地风蚀

第十六章 风的地质作用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舒良树
第十六章 风的地质作用
●风wind是运动的大气。 ●风向:风的来源方向。其表示与方位不同。 如西南风;不可南西风。 风速V (m/s);风力P(kg/m2); 风力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P=1/2CV2 ●1850年,英国海军大将浦福将风力P划为13级(012),最大风力12级(32.7-36.9 m/s)。沿用至今。
2.矿物成分:石英,长石,碳酸盐矿物为主。 3.化学成分:SiO250-60%、Al2O39-12%、 CaO7-10%、MgO3%、Fe2O34-5%、K2O2%。 4.黄土分布:中纬度气候温暖地带。我国 分布见图16-13。 5.黄土的成因:原生黄土系风对沙漠物质 的搬运和沉积形成。 次生黄土为河流搬运沉积的产物。镇江地 区的下蜀土堆积在河流阶地上,是造砖瓦
二.风沙沉积
1.风力减小:碎屑沉降堆积。 2.遇阻堆积:由于风沙作用,在地形轻缓起伏 处,碎屑物总是在在背风坡一侧堆积,形成顺 风向的斜层理。 遇阻(如树等)则在迎风坡堆 积。 3.潮湿气流:碎屑之间凝聚力增强而下降(降 尘现象)。 4.两股气流相碰而使碎屑下降。 三.风积地貌 1.沙堆: 下部有障碍物,形成交错层理(图 16-6)。
第三节 风的沉积作用 一.风沉积物的特点: (1)都是碎屑物(石英是主要的碎屑矿物); (2)分选性好;磨圆度好; (3)铁镁质矿物即不稳定矿物(辉石、角闪石、 黑云母、方解石)可以在风积物中存在; (4)具大规模的交错层理,可达二十几米; (5)以红色和黄色为主。 对比:(1)风成碎屑粒度0.03-0.04mm,小于水 动力碎屑粒度0.15mm;(2)圆度小于水动 力碎屑;(3)粗糙度大于水动力碎屑。
●有时为了研究的需要,将风力划为18级,最 大17级风(56-61 m/s)。 ●风速与地形的关系:江河、海面平坦,风速 稳定,变化小;高度越大,风速也越大,越接 近真实风速。(黄山气象站、海岛气象站)。
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用

二、风积物特点 1.良好的分选性:由于风的搬运作用具有分选性, 所以, 风积物的平面分布具有分带性。若一个地区风向稳定, 则从风源区沿风的前进方向, 风积物的粒度从粗逐渐变 细。例如, 中国西部地区盛行西风, 风积物的分布从陇西 →陇东→陕西, 粒径由粗变细, 陇西为细砾和粗砂, 陇东 出现中砂、细砂和粉砂, 到陕西出现粉砂和尘土。 但若风向不稳定, 风向的改变会使风积物的分带性 混乱。 2.碎屑性,主要是砂、粉砂及少量粘土级矿物,粒度在 2mm以下 3.存在较多不稳定物质 4.颜色多样:以红,黄色为主 5.具大规模交错层理 6.圆度高
风棱石: 在风 蚀盆地和戈壁滩 上的砾石经长期 风蚀作用, 形成 由几个磨光面组 成的棱角明显, 表面光滑的风棱 石
风棱石的形成
第二节 风的搬运作用
风是一种变幻无穷的流体,又是一种紊流,可挟带大量的 砂石向下风方向运动 。风力把各种碎屑物携带至他处的过程 称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力取决于风 力的大小(即风速的大 小), 风速大于4m/s时, 风 能搬运0.25㎜以下的碎 屑; 风速大于33.5m/s(12 级)时, 风能搬运巨大的 砾石。
第十六章 风的地地质作用 风是一种运动的大气,它的运动往往没 有固定的渠道和方向。正因为这一特点, 其涉及面及发育地带比较宽,主要盛行于 地球上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在这些地 区风的地质作用强烈,导致强烈的剥蚀、 搬运、沉积及对环境的破坏作用。
主要内容
风的剥蚀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沉积作用
第一节风的剥蚀作用
新月形沙丘
锥形沙丘的形成: 由于风砂遇到大山 的阻挡, 在山前形成 旋转轴竖直的巨大 涡流, 在涡流四周风 向复杂, 各种方向的 风汇聚在涡流周围, 形成棱面明显,形态 不规则的锥形沙丘
风的作用ppt课件

课堂练习
风蚀石 海边礁石 石林 火山湖口
连线题
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 风、流水、碳酸盐石分解的作用 海浪的冲击 强风的作用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风的力量会磨蚀岩石 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体会到大自然 的神奇力量,认识到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 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风的作用
教科版 五年级上
新知聚焦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可以使地球的局 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地震、火山。
新知聚焦
有时也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就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据最 新测定数据表明,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
新知探索
记录实验现象
打磨前 岩石的样子 较平整
打磨中
打磨后Βιβλιοθήκη 不断有琐屑 轻微磨痕 物质脱落
新知探索
我们的发现
“风的作用”使“岩石”发 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是相对 缓慢相对温和的。
知识卡片
我国西部有的地区常年降雨稀 少,气候干燥,经常刮大风。 当大风卷起沙子从岩石上刮过 时,就像用磨刀石打磨一样, 不断对岩石进行侵蚀,慢慢地 改变着岩石的大小和形状。经 过成千上万年的作用,岩石就 变成了奇形怪状了。
积形成沙漠。
新知研讨
在模拟实验中,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是风卷起的沙子,像磨刀 石一样不断对岩石进行侵 蚀,是磨蚀作用改变着岩 石的形状和大小。
新知研讨
地球表面的变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除了风之外,动植物、雨水、河流、冰川 等对岩石和土地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风的地质作用特征和体系

飓风“Andrew”
Andrew飓风是现代最大的飓风之一,于1992年8月25日20:20以时 速200km/h从大西洋猛扫向佛罗里达(美国)
(二)龙卷风
龙卷是积雨云中伸展出来的漏斗状的涡旋云柱,龙卷伸 展到地面时引起强烈的旋风,称为龙卷风。
龙卷有时悬挂在空中,有时延伸到地面。出现在陆地上 的,称陆龙卷;出现在海面上的,称海龙卷。
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大 小。
地转偏向力 示意图
2.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表现为不同时间 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大气周而复始的运动特点。
(1)一是在各半球形成三个沿经向的环流圈, 即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
(2)二是在各半球形成三个沿纬向的风向带, 即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臭氧——O3,由三个氧原子组成,是天然大气的微量组分, 平均含量为0.1—0.01ppm,大部分集中在10~30km的平流 层, 对流层臭氧仅占10%。如果在零摄氏度下,沿垂直方向将大 气 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大气压,其厚度大约只有3毫米,相 当于两个5分钱硬币叠在一起那么厚。臭氧在地球大气中的化 学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吸收太阳辐射维护地球的能量平衡 和生态平衡。
世界气候分成若干个气候带的。 热带气候带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温带气候带 可分为北温带气候带和南温带气候带,但气候特点 相似。 寒带气候带 位于极圈以北(北半球)或以南(南半球)的地域
全球的热量带: 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与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基本相 一致,大致与纬线相平行。由低纬到高纬热量由 高到低呈带状分布,形成全球的热量带。热量带 划分如下: ⑴赤道带:南北纬10°之间; ⑵热带:纬度10°~ 25°之间; ⑶副热带:纬度25°~ 35°之间; ⑷ 温带:纬度35°~ 55°之间; ⑸副寒带:纬度55°~ 60°之间;无极昼 ⑹寒带:纬度60°~ 75°之间;有极昼 ⑺极地:纬度75°~ 90°之间;极点半年为昼,
普通地质学风的地质作用

(3)冲积扇
每次暴雨可伴随着流的形成,它将大量碎屑物质,搬
运到山前的低平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或形成由一系 列冲积扇组合而成的洪积平原。其中有丰富的地下水,是干 旱区、及半干旱区的城市建设的理想基地。
(4)干盐湖
沙漠中因地面径流少且蒸发强烈,湖盆中往往是在暴雨 后充水,雨停后积水很快被蒸干。如此反复作用,湖底可以 堆积很厚的盐层。
在黄河中游有317 600km2的黄土,约占整个黄土面积 的50%,形成黄土高原。其厚度较大,常达80m以上,最 大厚度见于陕西、甘肃一带。
4、黄土的成因
典型的黄土是风成的,其标志是:
(1)黄土的厚度从沙漠边缘向外逐渐减薄; (2)组成黄土的颗粒向外逐渐变细; (3)不仅分布在低平地区,也见于二、三千米高山之顶; (4)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伏的基岩成分无关,而且含有在 水中不稳定的矿物。
4、风蚀蘑菇与风蚀柱
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地形称风蚀蘑菇。其形成是因气流在 近地面部分所含砂粒多,一些突出地面的孤立岩石,下部受 风蚀较甚所致。如下部岩性较上部软,或因水平节理发育, 在差别风蚀下,更易形成风蚀蘑菇
垂直节理发育的岩石经长期风烛后,易成为柱状,称为 风蚀柱。它可以成群分布,成为风蚀柱群
第二节 风的搬运作用
1、风蚀洼地 因风蚀而形成的洼地
洼地底面如达地下水面,会成为沙漠中的绿洲。
2、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由暴雨和洪流强烈冲刷产生,并因风蚀而扩大的谷地 称为风蚀谷。
如风蚀谷不断扩大联结,地面仅残留许多孤立的高地, 称为风蚀残丘,高度一般在10-20m左右。
水平岩层常构成平顶丘,单斜岩层常形成单面山。
风蚀谷
呈狭长壕沟 或宽广谷地,常 蜿蜒曲折,长达 数十公里,谷底 崎岖不平,谷壁 一般较陡,谷坡 坡脚因堆积着崩 塌的岩块较平缓。
风的地质作用

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长石为主;
无层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黄土地貌——塬、梁、峁
塬是黄土覆盖的范围较广的平坦高地,是黄土覆盖在大片平
整古地形上形成的。 梁是长条形的黄土丘陵。我国黄土地区当地所指的梁,梁顶 较狭窄,呈明显的穹形。也可有平顶梁。梁的形成多与条状 古地形有关。 峁是穹状的黄土丘陵。峁顶面积不大,呈明显的穹起,整个 外形象馒头。另一种是连续的黄土平顶峁,峁顶之间有一个 分水鞍地。峁的形成也与古地形有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风蚀地貌
风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Mars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3
风的搬运作用
Eolian Landforms Landforms Made By Wind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黄 土 剖 面
黄土研究是我国特有地质学优领域之一,蕴涵着地质晚近时期的 气候乃至全球变化的丰富信息,与中国人种的生息繁衍紧密相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风积物
风积物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为沙级(2-0.05mm)称风成沙; 一类为粉沙和粘土(粒度<0.05毫米)称风成黄土。 风成沙和风成黄土在空间分布上有严格的规律性,其
生成条件也不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风成沙特点:
风的地质作用

风蚀洞
第一节、风的剥蚀作用 2.风蚀作用的产物
风蚀洞
风城
风蚀洼地
第一节、风的剥蚀作用 2.风蚀作用的产物
风蚀产物之一——风棱石
风棱石是棱角明显,具有多个磨光面的砾石
风棱石
风棱石
第二节、风的搬运作用
第二节、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
(1)以跃移和悬移方式 为主,粉砂与粘土以 悬浮方式可长距离搬 运(如沙尘暴);
风的地质作用其实就是风沙流 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风的剥蚀作用(风蚀作用)
1.概念、方式与特点
风蚀作用:风以其自身动力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面
进行破坏的过程,可分为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
1.吹扬作用(吹蚀作用):风把地表的松散沙粒或 尘土扬起并带走的过程,其强度取决于风速、地面 植被和地面松散物质特性。 2.磨蚀作用:随风运移的风沙流对地面岩石的撞击 与磨损作用,其强度主要取决于风沙流、风速和地 面性质。
第三节、风的沉积作用
风成交错层 理模式图
美国犹他州南部砂 丘中的交错层理
第三节、风的沉积作用
砂丘迁移与 交错层理的
形成
交错层理与 风的去向一
致。
第三节、风的沉积作用
砂
丘
的
形
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成
与
迁
移
模
式
第三节、风的沉积作用
砂丘的迁移模式 交错层理与风的去向一致。
沉积岩中的风成交错层理
第三节、风的沉积作用
(2)搬运能力取决于 风速、被搬运物颗粒 大小、比重、形状以 及地面状况等因素。
(3)风暴(风速大于20m/s)的搬运能力极大。
第二节、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物“风运物”的特点
《风的作用》课件

地球表面的变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和地震、火山喷发相比,引发的改变有什么不同?
除了风力作用,还有哪些外力作用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呢?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风的作用》
地球内部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呢?
(一)模拟实验: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用什么模拟什么?
资料
打磨后
岩石的样子
较平整
轻微磨痕
我们的发现: “风的作用”使“岩石”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是相对缓慢、相对温和的。
不断有碎屑物质脱落
(一)模拟实验: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请根据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释敦煌地区的雅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二)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风的作用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在模拟实验中,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用
.§1.概述
一、风的概念: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空气流动受到气温的控制),
由于地球上不同纬度接受太阳的幅射量不同,出现大气温差,温差导致了各处大气密度的变化。
高纬地区气温低,密度大,气团下降,并沿地面向低纬方向运动;低纬地带气温高,密度小的气团上升,并向高续地区运动。
这就造成了全球性大气压环流,因此可以说地球表面无处不有风。
对风的描述:
1.风向------ 风的来向
2.风速------ 单位时间内风的行程
3.风力------ 风的强度(12级风力) P=1/2CV2
二、风的地质作用特点
作为一种地质营力,风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1.面状分布:风不象流水有固定的河道,基本不受地表限制。
2.纯机械动力:仅物理性质贩改变,不造成岩石化学成分的变化。
3.风沙流:空气运动和流水一样有层注能紊流,由于紊流的上举使风沿地表吹动时,挟带一些砂粒、尘土,形成风少流风的地质作用,就是这种风沙地质作用。
风沙流中的含砂量与风速有关,风速大、含砂量大、颗粒大,距地面高度有关,靠近地面,含砂量越大。
4.干旱、半干旱地区极为盛行。
原因:
①降雨小、蒸发大。
②植被小③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地表疏松。
为风的剥蚀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为风的托运沉积作用提供了碎屑来源。
§2.风的剥蚀作用
一、风蚀作用方式
吹扬——利用风本身的冲击力对地表的破坏。
机械破坏
磨蚀——以挟带的碎屑物对地面破坏。
(一)、吹扬作用
风本身的冲击力及上升流产生的上举力将地面碎屑吸扬到空中或剥离原地的作用。
不同的粒径,启动风速不同,风速≥起动风速时
(二)、磨蚀作用
风以挟带的砂砾为工具,运动中对地表面岩石的碰撞、磨擦旋磨作用。
旋磨作用
吹物和磨蚀作用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吸扬引起磨蚀,磨蚀促进吹扬,吹扬的风沙为磨蚀提供了动力。
而磨蚀所产生的碎块、砂、尘土,为吹扬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吹扬、磨蚀的共同作用,地表产生了特有的地貌形态。
二、风蚀地貌 (图)
1. 风棱石——沙漠地区或戈壁滩上常见一些较大的砾石,有一个或几个磨光面,磨光面之间有明显的棱脊。
风棱石的产生是:风蚀作用改造了原有砾石形态的结果。
①较大砾石,在多方向风的风蚀下形成。
②嵌在泥土中的砾石
③砾石风蚀后,又被风吹翻形成另一个风蚀面。
2.蜂窝石和风蚀洞
物理性质不均一的岩石,经风蚀作用,在岩石的表面可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似蜂窝。
在凹槽中风的旋磨作用强烈使其扩大形成风蚀洞。
吹扬强弱程度取决于 ①风力的大小
②松散的粒径大小
③地面植物情况
3.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孤立突起的岩石,近地表的基部易风蚀,形成蘑菇状岩石。
垂直节理发育的岩层,长期风蚀,形成柱太,成群或单一出现。
4.风蚀谷风蚀盆地
干旱地区,岩石表面疏松,暴雨后形成很多冲沟,风蚀作用使冲沟扩大成为大小不一,纵使横交错的风蚀谷。
相邻的风蚀连通形成风蚀盆地。
5.雅丹(风蚀垅槽)
干旱的泥质地面,泥裂发育,风沿裂隙剥蚀,地面出现许多不规则的垄槽。
6.绿洲
在面积的干旱浇灌地区,由于风蚀作用使地面局部地段降低,地下水面露出地表,成为水草丰富的绿洲。
§3 风的搬运作用
与流水相比,风的密度小,速度大。
水的密度大,速度小
风的搬运能力小,搬运量可观(面状分布)
一、风的搬运形式
(一)悬运——很细小的砂粒、尘土,在紊流上举力作用下,悬浮在空中随风向前漂移。
(二)跃运——沙粒在风作用下沿地面呈跳跃式向前移动。
风的跃运与流水中的跃运不同
沙粒就是这样如此反复向前移动
推运——粒径较大的沙砾在风的作用下,沿地面滚动或滑动。
①
风的冲击力
②
跃运物的撞击
蠕动式搬运
二、风运的特点:
磨圆好: 风运物在搬运过程中与地面的碰撞磨损,使棱角逐渐被磨圆。
同时,风密度小,当沙粒在重力下落到地面时,受到的风的阻
力小,与地面撞碰强。
因此,碎屑物在风搬运中的磨圆比在流
水中快得多(100—1000倍),表面粗糙,呈毛玻璃状。
§4.风的沉积作用
一、沉积作用的原因
1. 风速减缓——风在前进中如遇到碍障物(土丘、大石块、树井)。
2. 遇阻堆积——受阻后,使得一些风运物迎风坡、背风坡均有沉积。
3. 降尘——风运物中的悬运物,当遇到温冷所团时,或降雨进,粉
尘与水滴结合在一起降到地面(一般<0.05mm )
二、风积物的特点:
1.
具有分选性和分带性
分选好
总得说来,风积物颗粒均一,主要是砂级、粉砂的少量粘土(<2mm )。
由于搬运的分选性(细轻—远,粗、重——近)使得顺风积物有明显的分带现象。
越运颗粒越细,越近颗粒越粗。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盛行西风,风积物由西向东有比较明明的分带性。
细砾带——粗砂带——中砂带——细砂——粉砂——尘土
陇西 陇东 陕西
2 . 磨圆度好(球状)风积物球状,表面粗糙感,毛玻璃状。
3. 斜层理发育:比河流中斜层理规模大,沙漠地区,水时丰富。
4. 砂粒的矿物成分以耐磨的石英为主,颜色偏红色调。
三、沙丘
风成沙——风搬运后沉积的碎屑沙粒。
所有风积物都属风成沙。
沙丘—— 风成沙堆积下来的突起地貌。
1. 新月形沙丘,最常见的沙丘形态。
平面上呈月牙形或新月形
纵剖面上,两坡不对称,迎风坡缓 5°—20°,
背风坡陡 28°—34°
新月形小沙丘是在沙源较少,风向稳定、风速较和缓的条件下,由小沙堆演变而来的。
如有两个相反方向较稳定的风向,且风力相差不大,可形成新月形沙丘链。
2.星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
在几个方向风力相当的风的作用于下,形成的锥状沙丘,有较高的顶,从顶点,从顶点向四周呈放射状伸出三条或更多的砂脊。
(沙丘几乎是由几个近似三角形的斜面组成的)多角锥状。
其形成主要是以砂脊代表了几个风向。
3.沙波纹:
细粒的沙地及沙丘的迎风坡表面,分阶段布有许多延伸方向与风向垂直的彼此平行的波纹。
4. 沙丘的移动
沙丘形成后,在风的作用下顺风向向前移动
如果风向持久,沙丘不断向前移动(沙漠边缘移动速度可达几十米/年)如果风向有变化,沙丘可做往复移动。
在沙漠边缘由于沙丘的移动,使沙漠扩大,沙漠化可淹没周围的耕地、道路、村镇等,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危害。
较有效地措施就是在沙漠边缘种植防护林带。
树林一方面减小风速、风力,同时当沙丘移动中遇到植被时,受阻而停止前进。
四、 风成黄土
1. 概念——灰黄色,棕黄色的粉砂级及尘土般的风积物。
形成于第四纪。
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碳酸盐矿物,SiO 2>60%.
黄土的颗粒细随风降落,原始分布不受地形影响,均匀地分布在高低起伏不平的地面上。
大面积的黄土地区(陕西、甘肃)形成厚的黄土组成的特殊地貌形态:梁、塬、 川。
次生黄土——风成黄土沉积后,又遭受了其它外动力地质作用(流水)经剥蚀、搬运、再沉积下来(黄土状土层)。
2. 黄土的分布
前
从全球地理位置来看,主要分布在中纬干燥的大陆性气候环境内。
覆盖面积约1000万平方公里。
常分布在沙漠地区的外围。
与季风活动有直接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63万km2 厚100-200米>200米,主要分布在秦岭大别山以北阳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陕、甘、宁、晋、冀、鲁、豫、皖都有黄土。
黄土高原(厚度可达250米)
黄河水之所以混浊,就是因为流经的黄土高原使河水中带大量泥土。
我国的黄土主要是由于西北风(季风)将西伯利亚、蒙古及新疆内陆干旱地区粉沙尘土带入并堆积下来形成的总的趋势。
NW→SE
厚→薄
粗→细
我国的黄土是近400万年以来(晚第三纪)堆积的,。
目前仍在继续以大约1mm/年速度堆积。
§5荒漠概况
荒漠——气候干旱、植被少、地面裸露的地区,不毛之地。
我国109.5万km2,占11%。
风的地质作用盛行。
1.岩漠——基岩裸露的地带。
常出现在大山脉的山麓地带,这里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风的剥蚀、河流、暴雨的冲刷作用都是很强烈,大部分风化产物被搬运走,造成基岩裸露,植被稀少或没有。
2.砾漠(戈壁滩)——地面上大工业面积覆盖着砾石的地带常出现在岩漠的外转,风蚀作用强烈,砾石很多且发育成风棱石。
3.沙漠——大面积覆盖沙层的地区,发育各种沙丘。
常出现在岩漠和砾漠的沿线方向上。
呈现出岩漠--砾漠--沙漠的分带性。
我国西北、新疆地区,大面积的沙漠。
4.泥漠——富含盐碱的泥质地面。
常出现在荒漠的低洼地带或闭塞盆地中心,一些暂时性流水带来一些泥质沉积(季节湖沼、暴雨),干旱呈干裂现象。
同时强烈的蒸发使水分减小,盐类物质过饱和而结晶沉淀,分布在地面上称盐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