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堂乐歌

答: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的传统歌曲、民歌曲调,此外也有少量的自创曲调。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郑志忞等,代表作品《体操——兵操》、《送别》、《春游》等。学堂乐歌对其后中国音乐发展深有影响,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历史的新开端。

2.沈心工

答: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笔名心工。1896年考入南洋工学师范班,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3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她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作,所编乐歌体裁广泛,内容浅显,且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创设唱歌课,并多处教授,推广。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及音乐教育初创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3.李叔同

答:李叔同(18880——1942),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艺术教育家。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5年东渡日本学习美术与音乐,1910年回归后从事艺术教育,1918年出家为僧,号弘一,其成就涉猎多个艺术领域,在音乐方面主要体现为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和创办期刊三个方面。代表作品有《春

游》、《送别》等,其歌词多为旧体诗词,清新秀丽,许多作品产生于广泛影响,其中《春游》是我国近代最早一首三部合唱曲。晚年出版有《清凉歌集》。李叔同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优秀艺术才人,并于1906年独立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4.《送别》

答:学堂乐歌代表作品之一。李叔同填词,曲调来自美国约翰·奥德韦的《梦见故乡和母亲》。该曲最早刊载于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首》(丰子恺编)中,一直传唱至今。歌曲旋律充满眷念,惆怅的情调,歌词隽永秀丽,富于韵味。20世纪80年代还曾被电影《城南旧事》选为主题曲。

5.萧友梅

答: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雪朋,号思鹤,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唱歌。1913年赴德,先后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施特恩音乐学院学习音乐,期间以《关于十七世纪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一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归国后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参与创建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中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国立音乐学院等音乐教育机构,并且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编写了《普通乐学》等教材。此外,萧友梅又是我国近代最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创作有《问》等大量歌曲作品,还涉猎大合唱、弦乐四重奏、钢琴、管弦乐曲等多种体裁。其创作主要采用欧洲作曲技法,明显地受到德国古典音乐的影响。

6.《教我如何不想他》

艺术歌曲。刘半农词、赵元任曲,创作于1926年,收入《新诗歌集》。歌词选自刘半农的白话体新诗,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在音

乐创作上,借鉴欧洲歌曲创作技法,同时在和声、旋律曲调上有意识地作民族化探索,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并配有钢琴伴奏。此曲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反映“五四”精神的佳作。

7.《海韵》

大型艺术性合唱歌曲。徐志摩词、赵元任曲,创作于1927年,后收入《新诗歌集》。歌词源自徐志摩同名白话体新诗,描绘了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家,在海滩上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的情景。作曲家用合唱、女高音独唱和钢琴伴奏音乐,分别代表旁观者诗翁、主人公女郎和背景大海。全曲由一个引子和五个情感各异的乐段加尾声组成,在旋律与和声方面都作了“中国化”的探索。该作品是20世纪20年代合唱歌曲的杰出代表。

8.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音乐家。湖南湘潭人。自幼学习传统音乐,1906年考入中学后开始学习西洋音乐知识和声声乐、风琴。1961年参加北京大学音乐团活动。20世纪20世纪20年代筹建了中国最早的专门培养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后组织专业歌舞团体——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剧社等。建国后任职于上海电影制片厂,并被聘为中国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主要作品有《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是他创造的新的音乐体系,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早期歌剧的萌芽形态。此外,他还致力于“平民音乐”的创作,作品如《毛毛雨》、《桃花江》等,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因此长期被冠以“黄色音乐鼻祖”的贬低性与批判性称谓。

9.儿童歌舞剧

戏剧体裁。黎锦晖在20世纪20年代创用,是一种供儿童表演的,兼有诗歌、音乐和舞蹈因素的戏剧形式。即接近中国传统的曲牌体歌舞小戏,又吸收了外国歌舞、歌剧艺术的某些特点。题材符合儿童审美趣味,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流畅通俗,演出形式简单,适于儿童表演。黎锦晖在20世纪20年代共创作12首该类作品,其中以《麻雀与小孩》最早问世,《小小画家》最为成功。其他作曲家如邱望湘等也创作过该类作品。

10.刘天华

(1895—1932),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文学家刘半农之弟。1909年入常州中学,开始学习西洋管乐器,1911年参加“反满年轻团”军乐队,1921年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1941年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期间多出学习民族乐器与民间音乐。1922年起赴北京执教于高校,同时学习西洋乐器、钻研西洋音乐理论。1927年发起组织并主持“国乐改进社”,注文阐述借鉴西乐、改进国乐的主张。1932年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猩红热病故。主要作品有二胡独奏曲《病中吟》、《光明行》等10首及二胡练习曲47首,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及琵琶练习曲15首,民族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记录《梅兰芳歌曲谱》,搜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刘天华是近代二胡音乐的奠定人,对于近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光明行》

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于1931年,1932年发表于《音乐杂志》第一卷第十期。全曲由四个主体段落加引子尾声组成。在创作中吸收了欧洲音乐大三和弦的琶音进行和转调等手法,演奏技巧上采用顿弓和大段的颤弓技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具有首创意义。乐曲音乐风格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旧社会知识分子追求进步和光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