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精编版]

合集下载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 删节版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                                                                 删节版

目录前言一、考核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考核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考核内容 (1)四、观测质量统计规定 (2)五、综合业务评分(高空气象观测业务指数) (2)六、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报送规定 (2)七、附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三、考核内容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以观测质量、探空平均高度、测风平均高度、重放球和系统故障五项内容为考核指标,具体统计方法和达标标准如下:(一)观测质量达标标准:错情率≤3.00‰。

(二)探空平均高度达标标准:GCOS台站:探空平均高度≥30000米;非GCOS台站:探空平均高度≥26000米。

(三)测风平均高度1.综合测风平均高度达标标准:GCOS台站:综合测风平均高度≥28000米。

非GCOS台站:综合测风平均高度≥24000米。

2.单独测风平均高度达标标准:单独测风平均高度≥18000米。

(四)重放球重放球是指某次常规观测未达到规范要求高度而必须进行的再观测。

重放球应在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进行,分为非人为重放球和人为重放球。

非人为重放球是指因台风过境、大风(风速14米/秒或以上)、暴雨、暴风雪、无法及时恢复的雷达故障、传感器变性、雷击等原因造成的重放球;其它原因造成的重放球均为人为重放球。

达标标准:全年重放球次数≤6次,即重放球率≤8.3‰(五)系统故障系统故障是指因观测系统主要设备(雷达、基测设备、计算机、制氢设备、发电设备等)发生故障而造成记录缺失、重放、迟测、启用备份设备进行观测等事件。

达标标准:全年系统故障次数<11次,即系统故障率<15‰四、观测质量统计规定(一)工作基数和错情统计(二)错情计算一次伪造涂改记录,个人统计30个错情,若能挽回记录,台站可不统计错情,否则台站也统计30个错情。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DOC 97页)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DOC 97页)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DOC 97页)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适应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发展,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观测业务质量,强化各级气象部门业务质量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依据现行业务规范、行业标准和技术规定,根据当前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实际,面向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对现行质量考核办法进行梳理、补充和完善而形成。

第三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对象为全国各观测业务台站、各省(区、市)气象局。

第四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业务种类包括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雷电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GNSS/MET 观测业务、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气象卫星观测业务,共计10类。

具体指标及解释见附件1-11。

第五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和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四个方面;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和GNSS/MET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测函〔2014〕201号)同时废止。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办法》(气测函〔2015〕73号)中对各省(区、市)气象局通报的内容以本办法为准。

其他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件:1.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2.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3.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4.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5.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6.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7.雷电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8.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9.GNSS/MET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10.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11.气象卫星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12.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文件种类综合观测司2017年12月15日考核方面一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序号考核业务种类考核对象考核周期(一)数据质量1.元数据质量A1 正确率A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A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A13 高空气象观测A14 区域气象观测站A15 风廓线雷达A16 雷电观测站A17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A18 GNSS/META19 大气成分A191 气溶胶A192 酸雨A193 反应性气体A194 温室气体2.观测数据质量A2 可用率A21 新一代天气雷达月、年A2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A23 高空气象观测A24 区域气象观测站A25 风廓线雷达A26 雷电观测站A27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A28 GNSS/META29 大气成分A291 气溶胶A292 酸雨A293 反应性气体5A294 温室气体A210 气象卫星A2101 风云二号北京地面站月、年A2102 风云三号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A2103 风云四号北京地面站月、年(二)数据传输及时率1.数据传输及时率B1 及时率B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B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B13 高空气象观测B14 区域气象观测站B15 风廓线雷达B1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B17 GNSS/M ETB18 大气成分B181 气溶胶B182 酸雨B183 反应性气体B184 温室气体B19 气象卫星B191 风云二号北京地面站月、年B192 风云三号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B193 风云四号北京地面站月、年(三)设备运行可用性1.仪器装备运行稳定性C1 业务可用性C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C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C13 高空气象观测C14 区域气象观测站C15 雷电观测站C1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C17 大气成分C171 气溶胶C172 酸雨C173 反应性气体6C174 温室气体(四)保障可靠性1.保障业务能力D1表单填报及时率D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D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D13 高空气象观测D14 区域气象观测站D15 雷电观测站D1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卫星及地面系统故障报告和处理时效D17 气象卫星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2.仪器装备定标D2 定标及时率D2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年D2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D23 高空气象观测D24 风廓线雷达D25 雷电观测站D2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D27 GNSS/METD28 大气成分D281 气溶胶D282 酸雨D283 反应性气体D284 温室气体3.故障维修能力D3 故障修复及时性D3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D3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D33 高空气象观测月、年D34 区域气象观测站月、年D35 风廓线雷达月、年D36 雷电观测站月、年D37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月、年7D38 GNSS/MET 月、年D39 大气成分D391 气溶胶月、年D392 酸雨D393 反应性气体D394 温室气体地面站业务系统故障维修能力D310 气象卫星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年(五)探测环境保护1.探测环境评价上报及时情况E1 及时率E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E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E13 高空气象观测E14 气象卫星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2.探测环境保护评价准确性E2准确性E2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E2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E23 高空气象观测E24 气象卫星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3.探测环境保护变化情况E3变化情况E3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E3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E33 高空气象观测E34 气象卫星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注:评估指标相应的得分均保留两位小数。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

山东省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和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需要,强化质量管理,及时掌握台站观测业务情况,促进观测业务质量的提高,根据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山东省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

第三条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对象为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人员、观测台站和地市气象局。

第四条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考核内容包括地面观测系统设备运行保障质量、地面观测资料传输质量、地面观测数据质量和观测值班质量四部分。

第五条地面气象观测质量按月、年考核,实行通报制度,纳入省气象局常规目标考核。

第二章观测质量考核内容第六条地面气象观测质量以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来衡量。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分为个人、台站、市气象局月(年)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

第七条设备运行保障质量以设备稳定运行率(即业务可用性)为考核指标。

设备稳定运行率统计方法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办法》执行。

第八条观测资料传输质量以到报率为考核指标,观测数据质量以数据可用率为考核指标,统计方法按照《全国地面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质量评估办法》执行。

第九条观测值班质量以月观测值班质量为考核指标,当统计结果小于0时记为0。

统计方法按照附件1执行。

第三章观测质量统计第十条月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60%×(0.5×设备运行保障质量+0.25×观测资料传输质量+0.25×观测数据质量)+40%×观测值班质量。

年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为全年各月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的算术平均值。

市气象局月、年地面气象观测质量为所属各地面气象观测站月、年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的算术平均值。

第十一条省气象信息中心和省局大探中心于每月第3个工作日前分别向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报送上个月全省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地面自动气象站设备稳定运行率、到报率、数据可用率等统计数据(附件3、附件4),并公布各台站数据错误、上传数据文件格式错误、缺报时次、不能通过质量检查数据的要素和时次、MDOS系统反馈填报等异常情况详细内容。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一、考核目的气象行业是一个重要的公共事业,气象工作者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和技能。

考核是为了评估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以便确定其适合的岗位和工作职责。

此外,考核也可以鼓励气象工作者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行业水平,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二、考核对象和方式1.考核对象:为了覆盖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工作人员,考核对象分为三种:科研人员、技术骨干和普通职工。

2.考核方式: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并根据岗位职责和特点,考核采用灵活的方式及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考核方式如下:(1)个人自评:考核对象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相应的申报表,对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概括自己在过去一年中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2)上级评估:上级领导根据考核对象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评估,通过一对一面谈、现场观察、资料审查等方式,确定考核对象在各项工作中的表现和能力水平。

(3)同事评估:同事是考核对象的密切工作伙伴,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评估其工作表现和能力水平。

同事评估通过向同事征求考核对象在工作中的表现、请同事发表对考核对象的评价等方式进行。

(4)用户评估: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邀请用户参与考核并填写用户评估表,以了解考核对象在服务用户过程中的表现和服务质量。

(5)其他评估方式:为了针对不同的工作类型和岗位职责,可以采用其他评估方式,例如技能操作评估、学术论文评估、项目管理评估等。

3.考核周期:考核周期为一年,从1月1日至12月31日。

三、考核内容气象业务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象业务知识和技能:覆盖气象基础理论、气象观测、数值预报、应用预报、气象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掌握气象仪器的使用和维护,能够准确、及时地掌握并解读天气变化趋势、提供优质的天气预报和服务。

2.业务质量和效率:在工作中能够遵循规章制度,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完成各项日常工作任务,确保业务质量和效率。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背景气象业务考核是为了监督和评价气象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气象局内部,气象工作者的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都需要通过考核来取得资格。

同时,在对外服务中,气象局也会根据考核结果和客户的反馈来评价服务水平。

目的本文档旨在建立气象业务考核的制度和方案,规范气象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和能力要求,确保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考核内容气象业务考核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气象业务能力:对气象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气象现象的观测和分析能力,以及气象预报和预警发布的能力等。

2.业务应用能力: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会使用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提供咨询和服务等。

3.服务态度和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能够给客户提供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服务,并能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

4.管理能力:包括对气象设备、资料的管理能力,以及对工作进度和任务的安排和协调能力等。

5.业务知识更新能力: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

考核方法气象业务考核主要分为内部考核和外部考核,具体方法如下:内部考核内部考核由气象局自行组织,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考核计划制定:根据考核内容和考核人员的特点,制定适当的考核计划,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时间、考核方式等。

2.考核知识测试:通过理论测试方式进行考核,测试内容涵盖气象基础理论、气象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

3.考核案例分析:以典型气象业务案例为基础,考核参加者对该案例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现场综合考核:通过实际场景模拟考核,评价参加者的气象业务应用能力和服务态度等。

外部考核外部考核主要由第三方机构进行,具体方法包括:1.考核标准制定:参照气象局制定的考核标准和客户需求,制定适当的考核标准和流程。

2.考核过程管理:由考核机构负责考核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和严谨性。

3.考核结果评价:基于考核结果,给出评价和建议,为下一步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背景为了提高气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不断提升气象服务质量,本文提出了一份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目的该考核方案旨在评估气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发现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气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推动站点质量、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考核范围考核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气象专业知识:包括气象学基础、天气监测预报、气象灾害预警、气象科普等方面的知识。

•业务能力:包括各种气象服务的开展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工作作风:包括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团队协作等方面。

考核方式考核方式采用阶段性考核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阶段性考核阶段性考核是对气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的考核,按照月度进行,考核内容覆盖每个考核周期内的所有工作任务,包括服务项目、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三个方面。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气象工作人员在一年内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按照年底进行,主要从气象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气象专业知识•对气象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应对气象灾害的紧急能力。

•对各种气象行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业务能力•气象服务项目开展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业务水平提升能力。

工作作风•工作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

•工作态度和工作善意。

•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考核结果处理考核结果将根据考核标准和考核标准占比进行打分,并进行加权计算,打分结果供领导层参考,用于提升气象工作人员整体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

总结本文介绍了一份气象业务考核方案的编制过程,明确了考核范围、考核方式、考核标准及考核结果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该方案能够帮助气象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气象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气象观测考核方案

气象观测考核方案

气象观测考核方案背景气象观测是气象预报的重要基础,准确的观测数据对于预报结果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气象观测人员的考核显得十分重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对气象观测人员考核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为各级气象观测部门提供重要参考。

考核内容1.气象观测操作规范的考核:这部分的考核主要考察观测人员是否能正确和规范地操作各种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和相关配套设施。

主要考核内容包括气象观测仪器操作规范、观测环境的合理利用,以及气象观测资料的书写、报送等方面。

2.气象观测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核:这部分考核主要是针对观测人员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具体包括气象观测数据处理的流程、数据格式的转换、基础应用技巧等内容。

3.气象观测数据质量评估的考核:在这一部分考核中,主要考察观测人员对观测数据质量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包括对各种观测数据异常的判断和处理、数据的评分和排除等内容。

4.气象仪器设备维护能力的考核:这部分考核主要是针对气象观测仪器和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的能力。

包括气象仪器和设备操作、故障判断和排除、保养维护、维修等内容。

考核形式气象观测人员的考核形式可以采用考试、笔试、实际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具体考核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综合选择。

考试考核考试考核可以采取在线考试或者是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时间一般为2-3小时。

主要考核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笔试考核笔试考核主要是以阅读、实际操作技能等考察为重点,通过多种题型来考核观测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考核时间一般为2-3小时。

实际操作考核实际操作考核主要是考核气象观测仪器的操作规范性和数据处理能力。

主要考察的内容包括气象观测仪器的操作、观测数据的处理、数据的质量评估等方面。

口试考核口试考核主要是对气象观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答题和解答,主要考核的是观测人员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考核标准考核标准是考核的重要依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订。

气象观测考核方案

气象观测考核方案

气象观测考核方案背景气象观测是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基础工作,其精度和准确度直接关系到社会各领域的生产、生活和安全。

因此,为了保证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需要采取科学的考核措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提高观测精度和准确度。

目的本文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气象观测考核方案,以提高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考核内容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考核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指标体系应该反映出气象观测的全面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具体指标包括:•观测设备的运行情况•观测仪器的校准情况•观测数据的记录与传输情况•气象实况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气象业务的水平和能力•工作纪律和工作态度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应该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要灵活应用,兼顾横向和纵向比较。

具体考核方法包括:•日常督查•定期抽查•考核验收•技能竞赛每个方法都应具体明确考核内容、时间、对象、方式和结果的处理和反馈。

考核标准考核标准是评判考核结果的依据,它应该既符合规范和标准,又符合实际情况和特点,同时兼顾奖励和惩罚。

考核标准应该包括:•优秀、良好、中等、差和较差等等级•具体的考核分值和打分规则•奖励和惩罚机制对于考核结果与标准不符的情况,必须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同时及时反馈和整改。

总结通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气象观测考核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气象观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提高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各领域服务。

同时,也可以激励广大气象工作者勇攀高峰,不断精益求精,为推动气象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为了确保气象行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气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套科学、全面、规范的气象业务考核方案,对于气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探讨如何建立一套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一、考核内容和标准气象业务的考核内容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 气象法规政策气象从业人员要熟悉国家和地方的气象法规政策,以确保气象业务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考核内容可包括与气象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规定和工作制度等。

2. 气象预报能力气象从业人员应当熟悉各类天气现象的特征,并具备预测能力。

考核内容可包括天气系统、天气要素、天气变化规律等方面。

3. 气象监测技能气象从业人员要熟悉各种气象监测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对气象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具有一定专业能力。

考核内容可包括气象现象观测、气象数据测量、资料管理等方面。

4. 气象应急能力气象从业人员要具备处理突发气象事件的能力,并能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

考核内容可包括气象突发事件的判断、处理及应对措施等方面。

二、考核形式考核应该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以综合考核方式进行。

实际操作考核应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内容应包括气象预报、气象监测、灾害预警等多个方面的操作。

三、考核频次和内容更新考核应该定期进行,推荐一年一次以上,以保证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为确保考核内容的时效性,考核的内容应及时更新,根据气象业务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考核结果和奖惩制度考核结果应当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对考核合格者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未达标者应给予相应的惩罚,并限期补考。

同时要注重考试过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实行监督制度,防止作弊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五、考核人员的选择和管理进行考核的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要求具备气象从业资格证书,具备一定的教育、工作经历等条件。

考核工作由专门组织负责,并要注重考核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考核工作的质量和公正性。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序言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气象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知识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科学地进行气象业务考核成为提升气象业务水平的关键之一。

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优质性和严谨性的气象业务考核方案,对于推动气象工作人员的职业执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目的本文主要是为制定并实施一套气象业务考核方案提供依据和指导。

通过考核评价,全面了解和掌握气象工作人员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促进气象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为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行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规范》•《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质量管理规定》•《气象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考核内容1. 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气象学、气象预报、气象服务、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深入的理论体系,具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技术能力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卫星云图解译、雷达资料解译、数字预报产品应用、气象实时监测技术和气象灾害预警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能力。

要求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熟练掌握各种气象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3. 管理能力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化管理、调度指挥、应急响应等方面的管理能力。

要求能够对气象工作进行科学规划、有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组织的应对突发事件。

4. 服务能力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气象服务承接、内容制定和服务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要求能够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以用户满意度为核心指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考核方式考核方式采取“笔试 + 实操 + 面试”的组合形式,即通过理论笔试、实操考核和面试三个环节全面评价考生的理论素质、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其中笔试占40%、实操考核占40%、面试占20%。

气象观测考核方案

气象观测考核方案

气象观测考核方案背景介绍气象观测是气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准确的气象观测可以为气象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因此,对气象观测人员的考核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气象观测考核方案。

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守则考核考核对象必须熟悉气象观测的守则,包括对气象观测设备的正确使用、对不同气象现象的观测方法、对数据录入的规范等。

基础知识考核考核对象需掌握气象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气压、温度、湿度等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各种不同气象现象的产生原理、气象预报的基本方法等。

实操考核考核对象需要在实际气象观测中进行实操考核,对气象观测仪器的正确使用、对不同气象现象的观测方法、数据的录入等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考核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

无论哪种方式,考核都必须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进行。

考核时,应当注重考核对象的实际操作技能,而非纸上谈兵的理论水平。

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应当制定明确具体的评分内容,以便考核对象了解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同时,为了保证评分的客观性,考核标准应当制定为尽量减小主观性的纯量评分方式。

考核周期为了保证考核的实效性,考核周期一般不宜超过一年。

同时,在考核周期到来前要提前公布考核标准及内容,以便考核对象做好准备。

考核结果考核结果需要以考核报告的形式进行发布,评估考核对象的优、良、及格和不及格等级。

对于不及格的考核对象,需要制定相关程序,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和技能,并重新安排考核。

结论本文介绍了一种气象观测考核方案,可以对气象观测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考核,以确保相关气象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需要不断完善气象观测考核方案,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气象观测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背景气象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基础公共服务,关系到国家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提高气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制定一套完善的气象业务考核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的制定气象业务考核方案的目的是:•提高气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为为人民服务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对气象工作者的工作进行规范和监督;•推动气象部门的改革,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

考核内容气象业务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行政管理能力行政管理能力是评价气象工作者的基础能力,主要包括:•工作态度:评估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正义感等;•工作效率:评估工作完成的质量和效率;•服务态度:评估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的服务态度。

气象业务技能气象业务技能是评价气象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天气预报能力:评估预报员编制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气象服务能力:评估服务部门接待客户能力,以及提供咨询、解答问题的能力;•气象资料处理能力:评估工作人员对气象资料的处理能力。

学习与创新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是评价气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评估员工进行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创新能力:评估气象工作者将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沟通能力:评估工作人员与同事和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

考核方式气象业务考核方式采用定期考核和突击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考核每年定期对气象工作者进行一次考核,考核时间为年底。

定期考核主要针对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

考核方式包括面试、测试、演讲等多种形式,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评分,并按照评估结果和考核实际情况,对气象工作者进行绩效评定。

突击考核突击考核是为了确保气象工作者能够随时调整工作状态,对气象工作者进行不定期的考核。

突击考核可以采用电话、电子邮件、现场考核、暗访等方式进行,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员工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

考核标准考核标准既要体现工作任务的要求,又要考虑个人实际情况,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工作任务占总分数的权重;•工作任务标准的制定;•能力与实际分值的制定;•不同工作岗位之间权重的差异性。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1. 背景和目的随着气象业务的快速发展,对气象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气象部门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考核方案,以便于对气象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估其立足岗位、成长发展的水平和实际达到的贡献。

本方案的目的是:•制定一套全面、客观的气象业务考核体系•切实提高气象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和工作质量•推动气象业务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2. 考核内容本考核方案包括气象从业人员职称、水平、技能等各方面的考核内容。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2.1 气象从业人员职称考核气象从业人员的职称考核是对其职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综合评估,职称考核包括初、中、高三个等级,一般需要依据以下指标进行考核:•气象实践能力•大气科学及气象学基础•气象仪器与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气象数据计算、分析、预报及应用能力•管理能力等2.2 气象从业人员技能考核气象从业人员技能考核是对其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气象观测技能•气象数据收集与加工能力•气象预报技能•气象服务能力等2.3 气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考核气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考核主要考察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包括以下方面:•专业业务素质:工作经验、综合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等•业务知识素质:对气象规律、天气系统及其演变规律、气象灾害防治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现代技能素质:计算机应用、外语水平等3. 考核方式本方案将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进行评测。

具体包括人脸识别、视频监控、网上考试等。

3.1 人脸识别与视频监控为了确保考生身份的真实性和考试过程真实可信,本方案将引入人脸识别和视频监控等新技术加以应用,采用现场监视方式确保考试公正。

3.2 网上考试本方案引入网络技术,使气象从业人员能够利用互联网工具参加考核。

考试内容将覆盖从气象专业基础知识到实际操作技能,并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通过网上考试,让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可以为培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适应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发展,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观测业务质量,强化各级气象部门业务质量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依据现行业务规范、行业标准和技术规定,根据当前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实际,面向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对现行质量考核办法进行梳理、补充和完善而形成。

第三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对象为全国各观测业务台站、各省(区、市)气象局。

第四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业务种类包括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雷电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GNSS/MET观测业务、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气象卫星观测业务,共计10类。

具体指标及解释见附件1-11。

第五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和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四个方面;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和GNSS/MET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障可靠性三个方面;雷电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设备运行可用性和保障可靠性三个方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四个方面。

其中,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和设备运行可用性通过考核相关业务上传的数据和状态文件实现,考核文件种类详见附件12;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通过考核相关业务的填报表单和上报文件实现。

第六条每项业务的考核总分为100分。

各考核内容包含若干单项考核指标并分配相应的分值,各单项考核指标得分之和为综合考核得分。

考核以月度、年度为周期。

第七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工作由综合观测司、预报与网络司共同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具体实施。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考核办法(试行)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考核办法(试行)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考核办法(试行)第一条为适应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发展需要,强化综合质量管理,完善配套考核机制,进一步发挥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国同时承担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台站的综合质量考核工作。

第三条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考核内容包括观测设备运行保障质量、观测资料传输质量和观测数据质量三部分。

第四条观测设备运行保障质量以稳定运行率为考核指标,稳定运行率为统计时段内应工作时次去掉无效工作时次后占应工作时次的百分比。

第五条观测资料传输质量以到报率为考核指标,到报率为规定时间内实际上传的文件数占应上传文件数的百分比。

第六条观测数据质量分地面观测数据质量和高空观测数据质量两部分。

地面观测数据质量以数据可用率为考核指标;高空观测数据质量以观测数据质量指数为考核指标。

第七条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以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指数来反映。

计算公式为:综合质量指数=0.3×稳定运行率+0.2×到报率+ 0.5×观测数据质量(稳定运行率、到报率、观测数据质量计算方法见附录1,综合质量指数计算样例见附录2)。

第八条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指数实行年通报,设备运行保障质量和观测资料传输质量实行月通报。

第九条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预报与网络司负责解释。

各省(区、市)气象局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条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气测函〔2010〕127号文件印发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同时废止。

附录1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指数计算方法1.稳定运行率稳定运行率是指统计时段内应工作时次去掉无效工作时次(包括数据错误时次、未到报时次和数据格式错误时次等)与应工作时次的百分比,地面和高空稳定运行率各占50%,按照百分率统计。

%100---⨯=应工作时次数据格式错误时次未到报时次数据错误时次应工作时次稳定运行率 其中:(1)应工作时次:地面自动站每天应上传24份数据,每整点1份,每天应工作时次为24次;高空站每天开展2~3次观测业务,每天应工作时次为2~3次,每工作时次上传数据包括规定份数的报文文件、秒数据文件和状态文件。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了适应观测自动化需要,强化质量管理,完善配套考核机制,进一步发挥地面气象观测站网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

第三条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考核内容包括地面观测系统设备运行保障质量、地面观测资料传输质量、地面观测数据质量三方面。

第四条设备运行保障质量以设备稳定运行率(即业务可用性)为考核指标。

设备稳定运行率统计方法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办法》执行。

第五条观测资料传输质量以到报率为考核指标。

到报率统计方法按照《全国气象资料传输质量考核内容及要求》执行。

第六条观测数据质量以数据可用率为考核指标。

数据可用率统计方法按照《全国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质量考核办法》执行。

第七条地面气象观测质量以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来反映。

计算公式为: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0.5×设备稳定运行率+0.25×到报率+0.25×数据可用率。

第八条设备稳定运行率、到报率、数据可用率等分项指标实行逐月通报,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实行年通报。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纳入中国气象局常规目标考核。

新型仪器设备试用期(投入使用第一年)一般只评估,不考核。

第九条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质量考核结果,每年年底推荐年度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优秀集体和个人,中国气象局对审核通过的优秀集体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原则上,优秀集体数量控制在全国地面气象观测台站总数的2%以内(不足50个台站的省份可申报1个),优秀个人数量控制在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从业人员总数的10%以内,艰苦台站可视情况适当增加比例。

具体评比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条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

原《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2012年7月版)同时废止。

气象观测考核方案

气象观测考核方案

气象观测考核方案背景气象观测作为气象服务的基础,对于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国家重大决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气象观测人员的观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目的本考核方案的目的是对气象观测人员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评估其观测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气象观测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和提高服务质量。

考核内容一、理论考核涉及气象观测知识、仪器设备使用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考查气象观测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

二、业务考核针对气象观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综合的考核,以检验其掌握的观测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服务态度考核重点考查气象观测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公众提问和咨询的应对能力。

考核方式一、笔试利用形式多样的试题,考查气象观测人员对气象观测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

二、现场操作通过对气象观测设备的现场操作,考察气象观测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面试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考察气象观测人员的服务态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应对能力。

考核结果评定一、成绩评定按照不同的考核内容和方式,采用不同的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综合计算出最终成绩。

二、合格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结合工作实际和考核要求制定合格标准,对于不合格的气象观测人员将进行进一步培训和考核。

三、考核报告制作考核报告,对考核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气象观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供依据和建议。

总结和展望本考核方案旨在促进气象观测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和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和体系,为气象观测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根据考核结果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进一步完善气象观测人员培训和考核机制,提高整个气象行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背景和目的气象业务是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涉及到人们生活、经济和安全等多个领域。

为了促进气象业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和业务水平提高,气象局制定了这个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本考核方案旨在:•促进气象业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和业务水平提高;•统一气象业务的标准和规范,提高气象业务的质量和可信度;•保障气象业务的安全和可靠性,提高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性。

考核内容气象业务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理论知识考核理论知识考核主要是针对气象业务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考核,包括但不限于:•气象学基础知识;•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气象环境监测和预报。

理论知识考核可以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进行。

业务能力考核业务能力考核主要是针对气象业务人员的实际业务能力进行考核,包括但不限于:•气象预报准确性;•气象应急处置能力;•气象信息服务能力;•气象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业务能力考核可以通过模拟演练、现场操作等方式进行。

能力素质考核能力素质考核主要是针对气象业务人员的素质进行考核,包括但不限于:•专业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能力素质考核可以通过面试、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

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主要通过评分表和现场评审进行,考核评分细则如下:理论知识考核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分数占总分数的40%。

评分细则:评分项满分分值气象学基础知识20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20气象灾害应急响应20气象环境监测和预报20业务能力考核业务能力考核,考核分数占总分数的40%。

评分细则:评分项满分分值气象预报准确性20气象应急处置能力20气象信息服务能力20气象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20能力素质考核能力素质考核,考核分数占总分数的20%。

评分细则:评分项满分分值专业素养20语言表达能力20团队协作能力20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20考核流程考核流程如下:1.报名阶段:气象业务人员可以通过指定的渠道进行报名,报名截止时间由各地气象局确定;2.理论知识考试:参加考试人员需要进行理论知识的笔试和口试,考试时间和地点由各地气象局确定;3.业务能力考核:通过模拟演练和现场操作,在实际工作场景下考核参加考核人员的业务能力;4.能力素质考核:通过面试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考核参加考核人员的能力素质;5.结果评价:考核结果根据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进行评价,评分表和评分记录进行现场评审;6.发布结果:按照考核分数和排名进行结果发布,分数排名为前50%的人员将获得荣誉证书和奖金。

《气象观测质量评估方法 总则》编制说明

《气象观测质量评估方法 总则》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观测业务质量评估方法总则》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07)提出并归口。

2019年9月30日,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通过《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20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9〕58号)下达给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项目编号为QX/T-2020-52,立项名称为《气象观测质量评估方法总则》。

2.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3.主要起草人及分工标准起草小组成员为:李巍、吕珊珊、王一萌、陈庆亮、沈超。

本标准起草人员的分工如下:李巍:负责标准的总体设计,负责主要技术内容的制定和把关等;吕珊珊:负责标准、编制说明文本的审核、修改,参与标准、编制说明讨论;王一萌:负责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和文献,参与标准、编制说明编写与讨论;陈庆亮:负责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和文献,参与标准、编制说明编写与讨论。

沈超:负责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和文献,参与标准、编制说明编写与讨论。

4. 主要工作过程2019年9月底,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下达气象行业标准《气象观测质量评估方法总则》的编写任务。

2019年10月-2020年1月,按照标准编写启动会议精神,成立标准编写起草小组,讨论了编写的原则、思路和框架结构,确定了《气象观测质量评估方法总则》编制方案,制定了工作进度计划。

2020年2-4月,起草小组完成了《气象观测质量评估方法总则》行业标准初稿。

2016年5月,编写小组的主要成员对草稿进行了多次讨论和修改。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标校准主要内容的论据1. 原则本标准以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20001.1-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1 部分:术语》系列标准为基础,参考出版行业的相关编写规定,遵照中国气象局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政策、标准及其规范,以及气象行业标准的特点,本着简明、规范、实用的原则进行编制。

气象观测考核方案

气象观测考核方案

气象观测考核方案气象观测是气象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气象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气象观测不仅是气象工作的基础,也关系到气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为了保证气象观测的质量和准确性,必须对气象观测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价。

本文将介绍气象观测考核方案。

1. 考核目的气象观测考核的主要目的是检验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规范性,以评估各气象观测站点观测数据的质量,以便为气象预报和气候分析等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同时,通过考核,可以发现气象观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气象观测工作水平。

2. 考核内容气象观测考核的内容涉及到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气象观测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

具体考核内容如下:2.1 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主要是对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精度以及完整性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指标包括:•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的观测准确率要求不少于90%。

•如果是手工观测站点,考核时检查是否存在采集记录错误等情况。

•每个观测站点的数据质量等级要求达到Ⅱ级以上。

2.2 气象观测规范考核的重点是对气象观测规范性、标志建标明显性、日常观测规范和记录规范等方面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指标包括:•观测记录应该按照要求正确填写,签名应该符合签名要求。

•观测设备、设施、设备维修等管理应该达到要求。

•观测数据传输、处理应该按照要求正确完成。

2.3 观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考核重点是对气象观测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方面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指标包括:•气象观测设备应该按照规范进行使用和校验,并达到测量准确性要求。

•气象观测设备的管理应该符合规定,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应该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故障,避免对气象观测数据产生误差。

3. 考核方法气象观测考核可以采取以下方法:3.1 实地考核对各个气象观测站进行实地考核,考核人员应该通过现场检查、设备校验、数据对比等方式进行考核。

3.2 数据考核采用历史气象数据对比、监测数据质量等方法进行数据考核,在平时工作中对气象数据进行严格的监测,根据考核指标对已有的气象数据进行质量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精编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适应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发展,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观测业务质量,强化各级气象部门业务质量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依据现行业务规范、行业标准和技术规定,根据当前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实际,面向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对现行质量考核办法进行梳理、补充和完善而形成。

第三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对象为全国各观测业务台站、各省(区、市)气象局。

第四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业务种类包括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雷电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GNSS/MET 观测业务、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气象卫星观测业务,共计10类。

具体指标及解释见附件1-11。

第五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和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四个方面;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和GNSS/MET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障可靠性三个方面;雷电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设备运行可用性和保障可靠性三个方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四个方面。

其中,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和设备运行可用性通过考核相关业务上传的数据和状态文件实现,考核文件种类详见附件12;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通过考核相关业务的填报表单和上报文件实现。

第六条每项业务的考核总分为100分。

各考核内容包含若干单项考核指标并分配相应的分值,各单项考核指标得分之和为综合考核得分。

考核以月度、年度为周期。

第七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工作由综合观测司、预报与网络司共同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具体实施。

第八条考核结果由综合观测司、各省(区、市)气象局观测业务管理部门根据考核周期及时进行通报。

考核结果可作为省(区、市)气象局推荐和评选优秀集体和个人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作为评价设备质量的依据。

第九条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负责解释。

各省(区、市)气象局可在本办法基础上制定本省(区、市)的实施细则。

第十条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气测函〔2013〕312号)、《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考核办法(试行)》(气测函〔2014〕201号)同时废止。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办法》(气测函〔2015〕73号)中对各省(区、市)气象局通报的内容以本办法为准。

其他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件:1.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2.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3.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4.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5.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6.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7.雷电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8.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9.GNSS/MET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10.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11.气象卫星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12.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文件种类综合观测司2017年12月15日附件注:评估指标相应的得分均保留两位小数。

附件2: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一、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二、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考核指标解释(一)数据质量1.元数据质量A1A11 正确率考核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元数据的正确率。

评价方法:正确率=格式正确的元数据总量/元数据总量×100%评分标准:台站:满分10分。

元数据全部正确得10分,正确率每减少1%,扣0.2分,直至不得分。

省(区、市)气象局:为台站正确率的算术平均值。

说明:新一代天气雷达参加考核的元数据包括站名、站号、经纬度、雷达站海拔高度、馈源海拔高度、设备型号、联系人。

2.观测数据质量A2A21 可用率反映新一代天气雷达在规定观测时段内上传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数据可用性的考核指标。

(注:以基数据为主)评价方法:可用率=通过质量检查的数据个数/应有数据个数×100% 说明:数据质量范围包括(1)雷达设备故障、性能下降、更换器件、信号处理升级等引起的非观测回波;(2)雷达强度定标问题引起的回波偏强/偏弱(差10dB以上),天线定标引起的回波空间位置偏移等;(3)雷达电磁环境干扰严重,如严重影响拼图系统的干扰(不可抗拒的电磁干扰除外);(4)人为因素引起的数据质量问题如参数设置错误、任意修改数据格式;(5)上传至国家信息中心数据字节的完整性等。

评分标准:台站:满分25分。

数据可用率达100%,得25分,每减少0.1%,扣1分,直至不得分。

省(区、市)气象局:为台站可用率的算术平均值。

(二)数据传输及时率1.数据传输及时率B1B11及时率反映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数据、PUP产品、状态文件上传情况,分为基数据、PUP产品、状态文件三个指标。

考核时段为汛期期间(6月1日-9月30日)。

及时时限要求按照气象数据传输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执行。

评价方法:基数据传输及时率PUP产品传输及时率状态文件传输及时率及时率基数据传输及时率0.4PUP产品传输及时率0.4状态文件传输及时率0.2评分标准:台站:满分15分,及时率达90%,得满分,每减少0.1%,扣0.1分,直至不得分。

省(区、市)气象局:为台站数据传输及时率的算术平均值。

(三)设备运行可用性1.仪器装备运行稳定性C1C11 业务可用性反映天气雷达稳定可靠运行能力、维修保障能力和数据质量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业务可用性=(雷达实际运行时间+雷达维护时间+特殊情况停机时间+专项活动停机时间+维修性停机时间)/业务规定应运行总时间×100%说明:1)维修性停机主要包括大修、技术升级、配套设施/设备维修。

评分标准:台站:满分15分。

业务可用性达到96%,得满分;每低于考核标准0.1%,扣0.15分,扣完为止。

省(区、市)气象局:为台站业务可用性的算术平均值。

(四)保障可靠性1.保障业务能力D1D11保障活动及时率保障活动及时率是反映新一代天气雷达保障活动及时情况的指标;停机通知及时率是反映新一代天气雷达停机通知填报及时状况的指标;维护活动及时率是反映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类维护活动及时状况的指标;维修活动及时率是反映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类维修活动及时状况的指标。

评价方法:保障活动及时率=停机通知及时率×20%+维护活动及时率×40%+维修活动及时率×40%停机通知及时率=规定时间内实际填报停机通知次数/应填报停机通知总次数×100%维护活动及时率=规定时间内实际填报维护次数/应填报维护总次数×100%维修活动及时率=规定时间内实际填报维修次数/应填报维修总次数×100%评分标准:台站:满分5分。

保障活动及时率达100%,得5分,每减少10%,扣0.5分,直至不得分。

省(区、市)气象局:为台站保障活动及时率的算术平均值。

说明:停机:根据《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职责流程》和相关业务运行规定,台站因设备故障维修停机、维护性停机(周维护、月维护、年维护、年巡检、专项巡检、系统定标、系统常规升级)、维修性停机(大修、等待速调管)、专项活动停机、特殊情况停机等需关闭探测设备时需填写停机通知。

业务规定的新一代天气雷达非观测时段关机维护、维修不需要停机时无需填写。

①发布停机通知气象装备因故障维修停机、维护性停机、维修性停机、专项活动停机、特殊情况停机时,停机后1小时内在ASOM 系统中发布停机通知。

②关闭停机通知相关气象装备停机结束后1个小时内关闭停机通知,在相应的停机通知中填写停机结束时间。

维护:根据国家相关业务规定进行各种气象装备常规维护时,维护结束后,在ASOM中填报维护记录以及真实的维护结束时间,并通过ASOM统计维护时间。

日巡查:当日在ASOM中填写日巡查记录。

周、月维护:完成周、月维护后24小时内在ASOM中填写维护记录。

年巡检和年维护:完成年巡检、年维护后48小时内在ASOM中填写相应记录。

大修:完成大修后72小时内在ASOM中填写大修报告。

维修:当台站业务人员发现设备故障、数据异常或接省级运行监控部门通知后,及时进行核实并通过ASOM系统填报相关信息。

同种设备同一次故障填写一个故障单,不同值班员根据不同故障处理情况或同一故障处理活动的不同及时更新维修信息。

按要求填写故障现象,并及时更新故障处理过程。

及时反馈观测数据质量核实情况。

1.填写故障单时间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值班期间,本省(区、市)气象部门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或重大气象服务保障时1小时内、汛期2小时内、非汛期3小时内完成故障信息填报。

若因网络故障等原因无法在ASOM系统中及时填报故障时,应在上述时限内通过电话等方式报省级运行监控部门,待网络恢复后12小时内在ASOM系统中补填。

2.更新故障单维修活动结束后填写故障现象及主要处理过程、更换备件情况、维修人员等信息。

根据故障维修活动,在应急响应和汛期期间应每日至少2次(上午9点、下午5点)、非汛期每日至少1次(每日上午9点)更新故障维修信息,若维修活动无进展可不更新;维修活动变更(如由故障诊断状态转为等备件、等人员或维修状态)时应根据维修活动的变更随时更新故障维修信息。

3.关闭故障单故障维修结束后3小时内关闭故障单,即填写真实的故障维修结束时间,完成故障维修小结。

2.仪器设备标定D2D21 定标及时率反映新一代天气雷达及时定标的考核指标。

评价方法:定标率=规定时间内完成定标的次数/应定标的总次数×100%评分标准:台站:满分10分。

全部按规定完成定标得满分,有一项不定标,则得0分。

省(区、市)气象局:为台站定标及时率的算术平均值。

说明:1)天气雷达定标分为维护定标、维修定标、调整定标和专项定标四类。

2)按照《天气雷达定标业务规范(试行)》,每月10日前,雷达站将编制的本站定标月报表报省级技术保障部门。

每年3月、6月、9月和12月的20日前,省级技术保障部门将上月本省各雷达站月报表进行汇总,编制为省级定标月报表,报国家级技术保障部门;巡检、年维护定标工作结束后,省级技术保障部门须在10个工作日内将巡检定标报表、年维护定标报表报国家级技术保障部门;省级技术保障部门组织的专项定标工作结束后,省级技术保障部门须在10个工作日内将专项定标报告报省级业务管理部门和国家级技术保障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