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学派

合集下载

释意学派理论的发展概述

释意学派理论的发展概述

释意学派理论的发展概述作者:王朝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2期摘要:自1968年释意理论问世以来,在口译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从出生到发展的过程。

作者通过学习,研读巴黎释意理论的著作,总结出自释意理论诞生到发展的全部过程,并希望对释意理论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释意理论;口译研究一、释意理论要点释意学派认为,译者通过自己的语言知识以及认知知识的补充,能够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出来,并使其与原语的意义与效果一致。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目的在于传递交际意义。

意义是翻译的核心问题。

上述观点使得释意理论有别于其他学派的理论,该理论是从实践出发,总结的翻译理论,而非纯理论研究(刘和平,2001)。

释意理论由一位拥有丰富口译经验的翻译家以及理论家,达妮卡·塞莱斯柯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教授提出。

自此之后巴黎高等商业学院的高翻学院(ESIT)便成为了释意理论的理论研究中心。

高翻学院也相继培养了释意理论的继承人勒代雷以及中国学者鲍刚,刘和平,蔡小红等从该校毕业的学生。

达妮卡·塞莱斯柯维奇在1968年发表的口译专著《国际会议议员——言语与交际问题》便是该理论的奠基之作,并为后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她系统的学习了言语以及认知科学,并结合自己的口译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此书中,用塞莱斯柯维奇提出了口译的特点,并详细阐述了口译的三个阶段。

她指出,除言语知识以外,掌握百科知识,主题知识,认知能力,议员素质,同传以及交传的实际经验,工作语言等都是一个议员成功翻译的前提。

用塞莱斯柯维奇自己的话讲,她创建的释意派理论应该叫“交际与释意理论”,它首先是一种“口译理论”。

与其它单一学科的翻译理论不同,巴黎释意理论汲取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等的精华并结合实况口译以及口译教学总结而成的。

二、释意理论的发展1975年塞莱斯柯维奇发表了《言语、语言和记忆:接续翻译中的笔译研究》(Parole,Language and Memory Research on Notes in Consecutive Conference)。

法国释意理论学派指导下的口译学习

法国释意理论学派指导下的口译学习

法国释意理论学派指导下的口译学习法国释意理论学派指导下的口译学习摘要:释意理论在中国传播以来,对中国译界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口译理论指导口译实践的补充起到了重要作用。

释意模型是释意理论的创造性成果。

它提出了“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的翻译程序,有助于研究口译过程的各个环节。

这对口译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释意理论;翻译模型;口译学习1 引言随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口译工作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承担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我国要更好的参与世界竞争中,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口译人才。

尽管国家高校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口译人才,高水平的口译人才仍然处于紧缺状态。

口译学习对于口译人员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因此我们要探索到一套好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口译能力培养。

2 释意理论内涵层面阐释在释意理论创立之前,很多翻译理论关于翻译过程的解释是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

然而释意理论学派认为翻译过程有三个重要阶段: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

也就是说,释意理论提出了一个核心思想,即翻译程序的三角模型。

这也是释意理论的创造性成果,它打破了“理解- 表达”的思维定势,提出了“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的翻译程序。

释意学派认为:口译是一种以意义传递为目的交际活动,为了实现意义的充分传递,口译员必须对源语讲话进行释意;释意需要口译员的认知补充,而认知补充是一个口译员的与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语境知识相结合的过程。

释意学派还认为:源语讲话的信息意义不是由讲话文本的语言结构决定的,而是口译活动主题(译员)和客体(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所以结构主义所倡导的语言分析法不能用于口译研究。

释意学派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主义的拒绝,表明她们在口译研究工作中大胆摆脱了传统英美分析哲学的影响;她们对口译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重新界定,对意义的崭新理解,充分反映了她们的体验学观,表明释意学派的口译研究正在向认知心理方向靠拢。

实际上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思维语”理论已经告诉我们:思维先于语言,大于语言,语言对思维有促进作用;人类的思维有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两种形式。

释义理论

释义理论

释意学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 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产生背景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

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

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翻译的性质与目的: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三个翻译层次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

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

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

经典的缺憾——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批评

经典的缺憾——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批评
不 足 。
二 、 意 理 论 的 不足 释
研 究 , 终 创 立 了一 套 以 意 义 的 阐 释 与 传 递 为 核 心 . 最
以 解 释 口 译 认 知 过 程 、 指 导 口 译 训 练 与 实 践 为 宗 旨
的 理 论 体 系— — 释 意 理 论
( h nep eieT e r T eI tr rt h oy v

} 的 存 在 , 斥 “ 生 化 ” 口译 策 略 ; 有 关 篇 章 口译 和 “ 义 单 位 ” 论 述 互 相 矛 盾 , 且 它 的 适 生” 排 陌 的 其 意 的 而
关 键 词 : 意 理 论 ; 译 研 究 ; 陷 与 不 足 释 口 缺
用 范 围也 有 待 检 验
中 图 分 类 号 :H 5 09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6 X ( 0 0 0 -0 1 -0 1 0 -2 0 2 1 ) 4 1 9 7 种 流 派 及 其 理 论 的综 合 评 价 必 定 涉 及 成 就 与 不 足
作者简介 : 张吉 良(9 5 )男 , 16 一 , 安徽 广德人 , 深圳大学副教授 , 翻译学博士, 事 口译史 及 口译理论研究。 从

1 0・ 2
深 圳 大学 学 报 ( 文 社会 科 学 版 ) 人
21 0 0年 第 2 7卷
所 在 . 视 翻 译 主体 — — 译 员 的 能 动 和 入 侵 ① 忽 。
学 派 拒 绝语 言 学 范 式 的 口译 研 究 , 使 口 译 客 体 边 缘 化 ; 提 出 的 “ 意 ” 念 过 于 抽 象 , “ 意 ” 致 它 释 概 对 释 的 方 式 及 力 度 也 未 加 说 明 ; 外 , 意 学 派 只 关 注 成 功 的 口译 , 分 析 失 败 的 原 因 : 否 认 “ 可 译 此 释 未 它 不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管窥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管窥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管窥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是俄语翻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在俄语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学派强调对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对翻译过程中语言特征的和把握。

本文将探讨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和贡献,以及该学派对俄语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在20世纪中期开始崭露头角,它的是翻译过程中语言的特性,以及如何在翻译中保留这些特性。

该学派的代表著作包括《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基本概念》、《语言与翻译: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视角下的思考》等。

这些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意义。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对俄语翻译的影响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该学派提出了翻译理论中语言学的视角,为俄语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该学派翻译过程中语言的特性和规律,为俄语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

该学派倡导在翻译中保留语言的民族特性,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俄语翻译实践方面,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指导意义也十分显著。

例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和译文的语言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又如,该学派强调对原文的理解和对译文的表达能力,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还要考虑译文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该学派的优势在于它提出了翻译理论中语言学的视角,为俄语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足之处在于,它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且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争议。

未来,随着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有望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作为俄语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派,对俄语翻译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翻译过程中语言的特性和规律,为俄语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

它倡导在翻译中保留语言的民族特性,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口译理论

口译理论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1.简介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和Lederer两位教授。

以认知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届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释意理论。

2.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a complex communicative act)。

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翻译的对象绝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翻译的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不是从源语到译语的直接转换,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再表达”。

3.核心观点:口译是以言语理解加上言外知识认知补充(cognitive complement of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为基础的释意过程。

研究视角口译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A语口译B语口译三角模式:第一语言Deverbalisation: Immediate and deliberate discarding of the wording and retention of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message 口译过程中,译员为完成特殊交际条件下的功能性需要,在整合语义信息和其他层面的话语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基础上,在长期工作记忆内形成的、以高层次语义表征或多层次宏观语义网络为基本存在形式和主要存在特征的意义存在状态。

Seleskovitch notes that dropping form aids the interprete r’s memory because they are not concentrating on remembering the words, or even the structure of the sourcetext. Instead, the interpreter understands the message, connects it to long-termmemory, and is then able to reformulate it in a more efficient way.Notes help the interpreter retrieve the message from their long-term memory and consist of, “symbols, arrows, and a key word here or there.”The “key words” may consist of words that will remind the interpreter of the speaker’s point, or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such as proper names, headings and certain numbers”.“Even memorizing a half dozen words would distract the interpreter, whose attention is already divided between listening to his own words, and those of the speaker...His memory does not store the words of the sentence delivered by the speaker, but only the meaning those words convey.” (Seleskovitch, 1978, 30-31)4.口译的三阶段:a)理解(comprehension)理解的内容是交际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包括语言知识、认知补充、主题知识与百科知识、交际环境等。

释意学派

释意学派

释意学派(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

该校首任校长为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她出身译员,曾为戴高乐总统等国家元首担任口译工作,是国际口译工作者协会的创始人之一。

1968年她发表了自己的国家博士论文《国际会议译员——言语与交际问题》。

巴黎高等口译与笔译学校随后成为该派理论的研究中心。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

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

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

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

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

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

综述释意学派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综述释意学派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综述释意学派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作者:孔韶辉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2期摘要:释意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有影响的学派。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认为翻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

本文对该学派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与评析。

关键词:释意学派口译翻译理论一.引言释意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二.释意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1. 三个翻译层次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

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

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

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

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

2.翻译对象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和非语言的意思区分开来。

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

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笔译与口译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交际行为,只是在笔译中,所译材料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不像在口译中那样密切而已。

口译则不同:它被释意学派视作最为理想的交际情景,因为在使用口译的场合,所有对话人都在场,他们共同具有同一个时空环境,在一般情况下,也共同具有与交际话题相关的知识。

释意派翻译理论

释意派翻译理论

柯平: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2008-08-17 10:35:07)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柯平中国翻译研究》2005年第1期(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93])摘要:释意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有影响的学派。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认为翻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

本文从产生背景、对翻译性质与目的的认识以及对翻译过程的解析三方面对该学派进行了介绍与评析。

关键词:释意学派口译翻译理论The Interpretive School of Translation TheoryKe Ping(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Abstract: An influential school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emerged in th e late 1960s in France and was concerne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inciples governing oral interpretatio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of non-literary texts as well as translator training. Informed by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scholars of this school insist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a unidirectional decoding operation, but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interpreter/translator makes sense of the source message and reformulate the mess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giv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focusing on its historicalbackground, its perception of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translation, and its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Keywords: the Interpretive School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theory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 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释义理论

释义理论

释意学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 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 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产生背景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

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

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翻译的性质与目的: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三个翻译层次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

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

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

以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为例

以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为例

以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为例一、理论简介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 和Lederer 两位教授。

两位教授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作为理论指导,确定了释意理论的研究对象(会议口译、意义),并提出了核心概念以及研究假说、建立了解释模型并确立了释意理论的总体框架,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届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即释意理论。

二、归纳法在该理论中的应用归纳的方法其实就是根据各种现象,找出其共同之处,得出规律或者由此得出理论,即对观察、实验和调查所获得的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推理形式。

Seleskovitch 和Lederer 两位教授结合前人针对口译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归纳总结,创立了巴黎释义学派口译理论。

释意理论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

释意理论强调语言绝不完全是翻译的对象,而翻译是借助语言表达意义,其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不是将源语和译语直接转换,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再表达”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口译是对语言的理解再加上以语言外的知识作为补充的释意的过程。

它从研究视角出发再到将口译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该过程为A 语——口译——B 语。

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将语义信息和其他层面的话语信息以及语用信息进行整合,并以高层次语义表征或多层次宏观语义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长期的口译实践活动,Seleskovitch 总结出:口译不单单是一个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且还是一种交际活动,是理解意义后再进行表达的动态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和口译活动的主体译员有关。

因此,Seleskovitch 教授始终把译员和译员心理置于观察研究的中心位置,通过分析口译过程的各个阶段,把口译研究从语言结构的静态分析转为对意义传递过程的动态考察。

法国释意学派翻译理论的得与失

法国释意学派翻译理论的得与失

VO . 4 No 6 1 2 .
J n.201 u 1

法 国释 意 学 派 翻 译 理 论 的得 与 失
关 立 红
( 长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02 3 0 2)
[ 摘 要 ] 释 意理 论 揭 示 了译 者 从 源 语 输 入 到译 语 产 出 的认 知过 程 , 启 了翻译 动 态研 究 的理 论 先 河 。 理 论 重 视 意 开 该
章从根本上说是语言知识 同语言外知识结 合的产物 。 话语篇 章既是 翻译 的对象 , 也是翻译存在 的理 由” 话语篇章是指 。 意义相对完整 的语段 , 故又称为 “ 语篇” 语 篇具有连贯性 、 。 语 境 性 和意 向性 等 , 它 作 为 翻 译单 位 自然 是 合 理 的 。但 在 同 把 声传译中却遇到困难。同声传译是译者边 听边译 , 演讲者话 讲 完 了译 员 也 就 译 完 了 。 现场 情 况 不 允 许 以语 篇 为 翻 译 单
大做文章 ; 也不像语言学派那样把翻译研究仅仅局 限在语言 层面 , 而忽视 文化 等因素对 翻译 的制 约作用 。释意学派独树

疑具有启迪作用 。我 国有学者认为 , 翻译的根本问题是 ‘ “ 理
解’ ‘ 和 传达 ” ,理解是基础 , ’“ 传达是关键” “正确 的理解和 ,‘
准 确 的传 达 ’ 翻译 的 ‘ 基 本 的要 求 ”。 话 语 不 多 , 是 抓 是 最 ’ 但
双, 他于 17 9 9年首次翻译 出版 了达尼卡 ・ 塞莱斯科维奇 的代 表作《 口译技巧 》 19 , 。 9 0年 汪家荣 翻译 了达尼 卡 ・ 塞莱斯科 维奇和玛丽亚娜 ・ 勒代雷合写的专著《 口译理论与实践教学》 。 在随后的十年里 , 国学者刘和平 、 我 鲍刚 、 蔡小红都 曾在释意 学派翻译理论的发源地—— 法国巴黎高等翻译 学校进修 , 并 深受该理论的影响。 回国后 , 他们分别发表 了以下 口译研究

最有影响的西方三大口译理论整理

最有影响的西方三大口译理论整理
最有影响的西方口译三大理论:
1. 原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校长Seleskovitch创立的释意理论(theorie du sens)
释意理论是国际口译界出现的第一种系统的口译理论,它克服了同期笔译研究重“客体”轻“主体”的不足,开启了跨学科口译过程心理研究的先河。
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和Lederer两位教授。在她俩的带领下,巴黎高翻一批教师在从事口译教学与实践的同时,以认知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界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释意理论。巴黎释意学派便
在口译过程中有客观认知环境和译员自身的认知机制两个主要的认知维度,前者包括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后者包括译员的认知结构、认知处理资源、认知处理策略、认知心理能力等因素。在会议口译中会出现认知负荷超载现象,如高信息密集度、高信息复杂程度、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等,解决该现象的一些应对策略,如建立图式知识网络、优化认知处理资源的分配、运用适当的认知处理策略等。
释意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视口译为一种交际行为(过程)而非交际结果(译员表现、译语质量) ,为此它反复强调:口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其对象是意义而非语言,意义是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交际语境相结合的产物。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的对象是意义而非语言。这就提醒口译员和口译师生,必须专注于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而不是寻求语言形式的对等。从事交替传译时,口译员由于短时记忆力不足,需要借助笔记来暂存信息。译员不能记录讲话人的全部语词,而要调动自己的语言外知识并结合交际语境边听边分析,以便把源语讲话的关键信息与话语逻辑用简洁的字词符号记录下来。之后,口译员还要对笔记内容进行解读,忠实传达出源语讲话的意义和情感,而不是进行语言符号的代码转换。

法国释意派理论对翻译的影响

法国释意派理论对翻译的影响

原文是对译者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译者以正确的理论 指导,加之丰富的文学认识以及对异国文化的深刻解读, 才能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同时,法国
释意派理论和中国早期翻译家严复、林语堂和傅雷等人 的观点有很多相近之处,对中国早期的翻译界乃至现今 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翻译开辟一
条新路。
谢谢阅读!
上海同声传译公司 ty19htvv
翻译界有着很多翻译理论,不同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会 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不同时期也流行不同的翻译理 论,释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 巴黎高翻的一个探讨翻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其创始人 为口译研究学者塞莱斯科维奇及勒代
雷。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 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 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
果的等值。在释意派理论中有两个核心词:语言意义 (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l sens
e)。该理论认为译者通过翻译所表达的是原文中非语言 的意思而非语言意义,简单的说就是译者需要表达译文 的言外之意,挖掘作者深层次的意思。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行为,它需要一个理解、领悟、 表达的过程。译者的任务就是表达出原文的意义,只有 通过准确的解读、正确的转换才是完成翻
译的关键。可以说,翻译就是译者与作者之间的一次交 流,译者必须准确获取作者的意思,不仅要脱离源语言 的结构及语法束缚,而且要结合自身的知
识把握作者的意图,把作者的原文价值以可理解的方式 展示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译者需要较高的认知能力 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译者对原文的阐释也
是在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的再创作过程,但是由于文化差 异、认知方式、价值标准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很可能造 成译文与原文的偏差。所以,完全忠实于

法国释意理论派

法国释意理论派
释意理论的一大特点上将翻译作为交际行为 而不是作为交际结果进行研究。释意理论强调翻 译是交际行为,在自然交际中,语言只是工具, 因此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而不是语言。 还强调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解释并指导实践,而不 是研究语言错误,因此应以成功翻译为基础。
释意理论的基本问题
一、翻译的界定与对象 翻译的界定:塞莱丝柯维奇与勒代雷认为
翻译的对象:勒代雷认为翻译是理解原文
意义并用符合译语习惯的方式表达原语简单的 内容与信息,成功的翻译背后是对篇章的释意, 是语言外知识的参与,所以,翻译的对象不是 只字片语而是把握其主题及母语表达的篇章。 篇章既是翻译的对象又是翻译存在的理由。翻 译研究着重探讨的是翻译及其过程而不是翻译 的结果。
翻译程序与翻译评价标准
不同于通常的理解和表达的翻译程序,释 意理论认为翻译的模式是理解、脱离语言外壳 和重新表达。塞莱丝柯维奇把口译过程描述为 三角模式,即在理解和表达中间增加了“脱离 语言外壳”这一意义产生的阶段:三角的左边 是原语,右边是目的语,中间顶部是意义产生 阶段。这同我国学者劳陇的观点相似。
意义单位和语言单位与长度并不吻合,人们因 此理解一个意义单位的时间与听完一个语言片 断的时间也不相等,常常因语言交际中的诸多 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意义单位是在翻译中建立 等值关系的最小成分。塞莱丝柯维奇有关意义 单位的理论打破了传统的语言与意义不可分离 的观念,有利于译者摆脱原语语言结构形式的 束缚,更好地建立原文和译文之间交际意义或 交际功能上的等值。
试图借助应用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认知心理学、
能力发展模式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跨学科的 角度发展并完善这一理论。(3)遍布全球的该学 派研究人员在研究领域上不断拓宽,而且涉及近 二十种语言。
塞莱丝柯维奇创立的释意学理论将双语交际 作为研究的重点,把译员作为分析的对象,把翻 译的过程作为切入点,借助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 多方位思考,其目的是还翻译以本来的面目,其 结论自然同传统的语言学和翻译理论有一定差别。 像任何理论一样,释意理论有一个从建立到发展、 完善的过程,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1) 如何从神经学、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信息 传递和控制论等理论高度说明并充分论证“脱离 原语语言外壳”、人的记忆载体等问题。

口译理论(优选.)

口译理论(优选.)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1.简介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和Lederer两位教授。

以认知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届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释意理论。

2.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a complex communicative act)。

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翻译的对象绝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翻译的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不是从源语到译语的直接转换,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再表达”。

3.核心观点:口译是以言语理解加上言外知识认知补充(cognitive complement of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为基础的释意过程。

研究视角口译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A语口译B语口译三角模式:第一语言Deverbalisation: Immediate and deliberate discarding of the wording and retention of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message 口译过程中,译员为完成特殊交际条件下的功能性需要,在整合语义信息和其他层面的话语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基础上,在长期工作记忆内形成的、以高层次语义表征或多层次宏观语义网络为基本存在形式和主要存在特征的意义存在状态。

Seleskovitch notes that dropping form aids the interprete r’s memory because they are not concentrating on remembering the words, or even the structure of the sourcetext. Instead, the interpreter understands the message, connects it to long-termmemory, and is then able to reformulate it in a more efficient way.Notes help the interpreter retrieve the message from their long-term memory and consist of, “symbols, arrows, and a key word here or there.”The “key words” may consist of words that will remind the interpreter of the speaker’s point, or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such as proper names, headings and certain numbers”.“Even memorizing a half dozen words would distract the interpreter, whose attention is already divided between listening to his own words, and those of the speaker...His memory does not store the words of the sentence delivered by the speaker, but only the meaning those words convey.” (Seleskovitch, 1978, 30-31)4.口译的三阶段:a)理解(comprehension)理解的内容是交际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包括语言知识、认知补充、主题知识与百科知识、交际环境等。

浅析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

浅析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

浅析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作者:王小勤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5期摘要:当今社会,国家间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翻译活动也日趋兴盛。

这一现象极大促使了学者们对于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各学派成果也是层出不穷。

其中法国学者玛丽雅娜·勒代雷在著作《释意学派的口笔译理论》更是试图在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等研究中、增加超越对具体语言或某一作家作品之上的翻译程序及翻译共性的研究。

于是“释意派翻译理论”便油然而生。

关键词:释意派;脱离语言外壳;翻译理论与实践法国学者、巴黎新索邦大学教授玛丽雅娜·勒代雷,曾任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校长、巴黎第十二大学外语应用系主任,一直致力于国际会议翻译,并著有《同志传译——经验与理论》《释译翻译》《口译推理教学法》及多篇翻译理论与教学研究论文。

在《释意学派的口笔译理论》中,主要提出一个基本论点,即:释意无处不在,翻译亦不例外;进而从两个部分:翻译理论阐述和翻译实践进行了论述,认为所有翻译的共同点是“辨析意义和重新表达”。

这是对众多翻译论著的补充,其目的在于说明无论是哪种语言,无论是哪类文章,优秀译者采用的翻译程序是相同的。

一、何为翻译——翻译的实质释意学派认为释意派翻译理论源于口译但也同样适用于笔译研究。

此理论建立的翻译程序是: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

字译和句译为语言翻译,那我们日常学习和教学环境中的行为,多数应该都属于这一种;话语篇章翻译才称为释意翻译。

话语篇章从根本上说是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结合的产物。

所以长时间以来普遍认为“翻译仅是语言行为、是将某一语言的词或句转变为另一语言的词或句就是翻译”显然是不攻自破的。

这也许也能够说明为何翻译研究会经历语文学范式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研究直至现如今的解构主义范式研究的变化了。

由于解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解构,形成了如目的论派、操控论派、诠释论派、文化构建论派等不同派别,使翻译研究由单一的语言学研究或文艺学研究走向多元化。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是基于释意学派(Hermeneutics)口译观点的口译理论,指出口译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涉众处理过程,是有凝聚力的三角关系——源语效果、受众文化背景和口译师技能的集合体。

它由源语效果、受众文化背景和口译师技能这三者共同形成,以这种理论模型来理解解释口译,使得口译人员在口译过程中可以采取恰当的作用行为,以及拓展更广泛的口译研究主题和方法。

在这种口译过程三角模型中,源语效果是指因原文形式和语义特征对口译的影响;受众文化背景指的是口译的接受者的文化偏好和语言使用习惯;口译师技能是指口译人员在口译过程中应遵循的技巧及其翻译能力。

三角模型提醒口译者,他们不仅需要考虑原文形式和语义特征,也需要考虑受众文化背景以及自身技能和组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翻译作品能够给语言使用者带来有效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柯平(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93])摘要:释意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有影响的学派。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认为翻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

本文从产生背景、对翻译性质与目的的认识以及对翻译过程的解析三方面对该学派进行了介绍与评析。

关键词:释意学派口译翻译理论The Interpretive School of Translation TheoryKe Ping(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Abstract: An influential school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emerged in the late 1960s in France and was concerned with the ident ification of principles governing oral interpretatio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of non-literary texts as well as translator training. Informed by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scholars of this school insist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a unidirectional decoding operation, but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interpreter/translator makes sense of the source message and reformulate the mess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giv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focusing on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s perception of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translation, and its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Keywords: the Interpretive School??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theory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1 产生背景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

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

学院下设三个系:口语系、笔译系和研究生系。

口译系学制两年,第一年学习即席翻译,第二年学习同声传译,每周总课时约24小时。

笔译系学制三年,第一年开设基础翻译课,第二年开设经济翻译课,第三年开设科技翻译课。

两系学生在修读本系核心课程之余,还要学习经济、法律、语言学、翻译理论、术语学等课程。

此外,两系还同时开设母语及外事进修课(每门每周一个半小时)。

通过毕业考试者获得“高等专科文凭”(DESS)。

研究生系培养翻译学硕士生和博士生。

从1976年第一位博士生毕业到1995年底,已有40多篇博士论文通过答辩(许钧、袁筱一,1998:212-3)。

该校教授、笔译系副主任、曾任国际译联主席的弗洛郎斯·埃尔比洛女士就是该校的毕业生。

该校首任校长为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现任校长是玛丽亚娜·勒代雷(Marianne Lederer)。

塞莱丝柯维奇曾多次来华访问。

1997年11月她与时任国际译联主席的埃尔比洛女士一起来北京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国际翻译理论研讨会,并分别应邀作了大会发言。

塞莱丝柯维奇出身译员,曾为戴高乐总统等国家元首担任口译工作,是国际口译工作者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73年获得国家博士称号(林煌天主编,1997:572)。

丰富的翻译实践经历使她对言语科学与交际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68年她发表了自己的国家博士论文《国际会议译员——言语与交际问题》(L’interpréte dans les conférences internationales, problème de langue et de communication 中译本:孙慧双译,1979)。

巴黎高等口译与笔译学校随后成为该派理论的研究中心。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

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塞莱丝科维奇和勒代雷1984年合著的口译教程《释意翻译》(Interpréter pour traduire)一书(中译本:汪家荣等译,1990),用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的成就来阐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对比口笔译的异同,揭示即席翻译及同步传译的基本规律。

(X,188)该派理论最新的一部论著是勒代雷的《现代翻译——释意模式》(La traduction aujourd'hui, le modèle Interprétatif),出版于1994年。

该书已译成中文在我国出版(中译本:刘和平译,2001)。

2 翻译的性质与目的: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2.1 三个翻译层次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

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

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

(许钧、袁筱一,1998:193)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

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

为达到此效果,显然不能以词句,而应以交际意义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

2.2 翻译对象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l sense)区分开来。

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

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意思(sense)由两个成份组成,一为“内含意思”(implicite/implic itness),即作者或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意思;一为“外显意思”(explicite/explicitness),即作者或说话人实际写出或说出的内容(Baker, 1998:113)。

笔译与口译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交际行为,只是在笔译中,所译材料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不像在口译中那样密切而已(比如一篇古老的文本,其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内含意思”——很可能会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无法知晓)。

口译则不同:它被释意学派视作最为理想的交际情景,因为在使用口译的场合,所有对话人都在场,他们共同具有同一个时空环境,在一般情况下,也共同具有与交际话题相关的知识。

基于上述认识,翻译的目的应为传递意思,亦即交际意义;译者所译的东西应为篇章所传达的信息内容,是言语(亦即语言的使用),而不是语言本身。

口译并非基于对原讲话人语言的记忆,而是基于译者对原讲话人所传递的交际意义的把握以及随后用目标语言对该交际意义(即讲话人的意思)进行的重组。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释意理论首先把语法同语义分开,指出翻译是释意;继而又把语言意义同非语言意思分开,指出译者要译的是意思。

而意思就是交际意义。

那么在语言交际中,交际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2.3交际意义的产生意思或者说交际意义的产生取决于交际参与者之间有足够的共同知识。

译员听讲话的目的不在于进行语言分析,而在于让有声语言链,也就是有声音的一串话语,唤起储存在自己大脑中的认知知识,加上认知语境、讲话人、听众等因素,在头脑中产生交际意义。

也就是说,交际意义的产生是语言知识同与其相伴随的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相结合的结果。

(1) 语言知识:译员从一开始就应具有完备的语言知识,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

译员不是边学外语边学口译,而是应该在熟练地掌握了有关语言以后才来学习口译,这样在听辨说话人的话语时才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面。

(2) 认知知识:又称“认知知识库”(bagage cognitif / cognitive baggage),指语言外的、有关现实世界的知识。

从根本上来说,篇章是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结合的产物。

交际意义只有在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相结合之后才会产生。

塞莱丝柯维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永远不可能动手作心脏移植手术,但是我们肯定必须熟悉有关的术语,能够把心脏移植手术讲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