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A.使经济建设成为全党工作的重心B.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C.对我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分析D.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2.从1986年中国向WTO正式递交恢复合法席位的申请,到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15年的“复关入世”谈判之路,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这一过程本身就说明()A.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矛盾消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全面建立C.中国对外开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D.中国由以往的制度性、战略性开放发展到政策性开放的新阶段3.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

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这一步是( )A.建立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开放沿江港口城市4.下表引自吴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改造问题》一书,该表能够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B.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经济恢复C.和平过渡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原则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合中国国情5.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的决议指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下列口号能反映上述“形式”的是()A.“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C.“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D.“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6.对下表经济数据的分析解读,正确的是()1957年—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A.中共“八字方针”的出台立即收到了明显效果B.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严重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C.浮夸风、“共产风”导致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 1957年到196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在持续下降7.1956,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也成为“一五”计划成果的典型代表。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试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试题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1.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田福堂)太痛苦了。

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他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2.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照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②③④①3. 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4450万千克粮食。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C.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实行分户经营,农民还在沿用传统手工劳动工具。

这说明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A.大体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B.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C.能有效挖掘现有土地潜力D.较难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5.1984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提出“允许职工投资入股,年终分红”,并指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可以“运用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B.改变分配方式C.巩固公有制的地位D.增强企业活力6.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

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可能比喻的是()A.深圳B.珠海C.海南岛D.浦东7.从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歌曲《春天的故事》写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中的诗篇是指()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 邓小平“南方讲话”D.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答案】C【解析】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促进改革开放的开展,故C正确。

AB均发生在11978年,排除。

D出现在1987年,排除。

2.1984年,邓小平对《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了高度评价:“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

”这反映了当时()A. 党的工作重点实现重大转移B. 改革的市场取向已渐趋明朗C. 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D. 传统观念开始受到强烈震撼【答案】B【解析】“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

”表明改革的市场取向已渐趋明朗,故B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D错在“开始”,排除。

故选B。

3.1956年9月8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

《人民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

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A. 三大改造的完成B. 美国援华的落实C. 一五计划的实施D. 科教兴国的推进【答案】C【解析】材料中未体现三大改造完成,排除A;B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中国喷气式歼击机研制成功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科教兴国,排除D。

2020年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卷

2020年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卷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1953—1956年则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种改变的根源在于()A.要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C.要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D.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2.据统计,建国初期某年全国职工提出53万多件发明、技术改革和合理化建议,实施的有23万多件,仅其中6万多件全年就节约和创造价值9000多万元,还涌现出大批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

这反映了()A.近代以来我国工业和科研基础的落后B.工业化进程中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C. “大跃进”运动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D. “双百”方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3.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农业合作社运动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曲折过程,其中“有益补充”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C.计划经济退出中国舞台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5.1982年,深圳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逐步取消粮票和粮本等各类票证,终结了几十年的票证制度。

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B.体现了特区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精神C.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意味着社会主义商品体系基本建立6.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单元测试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单元测试

必修二专题三单元测试1、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号召全国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贯彻执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同时改进商业工作,活跃农村初级市场。

这一号召旨在A.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C.进行国民经济调整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从总体来看,1967年至1976年,社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6.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5%,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3.3%,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4.9%。

在此期间,石油、化工、治金、机械行业均有较大的发展。

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该时期A.经济体制改革萌芽出现B.经济比例失调局面有所改观C.错误思想逐渐得到纠正D.国家经济政策相对偏向工业3、1958年7月,《红旗》杂志报道,“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以供给制为主,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几个月后,原来宣传的许多优越性开始走向反面。

“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各阶层组合为一体与专业化分层相背离B.农民身份固定化与社会身份流动相背离C.社会生活单一化与多样发展方向相背离D.公社忽视了农民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4、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5、“文化大革命”后期,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调动大批城市学生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农民教育;2000年以来政府开办各种技能培训,对进城农民工做职前培训。

这反映了A.党和政府掌握了经济发展规律B.农村和城市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C.中国城市化进程保持递进态势D.发挥政府功能干预人口流动6、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310万人增加到29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民主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D.一届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49一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农民土地所有制一社会主义公有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一个体小农经济一社会主义合作生产
 D.互助组一初级社一高级社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于
 A.过渡时期总路线制订B.《论十大关系》报告发表
 C.中共八大召开D.十一届三中全会
 4、同学们看到右图报纸,议论纷纷,下列议论中正确的是
 ①这张报纸是假的,因为它报道的是假新闻②报纸是真的,如实地报道当时的情况③报纸是真的,花生亩产量32。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评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评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51年6月5日,四川省合川县南津乡农民集体焚烧地主的土地契约书,其直接原因是( )A.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B.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C.土地改革运动的兴起D.包产到户的迅速推广解析:新中国成立后至1952年,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故C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国共对峙时期,B项出现在三大改造时期,D项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C2.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解析:由图文材料中“1953年4月”“归社”等信息,可判断A项符合题意;B项与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直接相关,C、D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限制条件。

答案:A3.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主要体现在(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②纠正了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③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④提出变落后农业国为先进工业国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①④正确;②③不符合史实。

答案:C4.(原创)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

右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C.“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历程D.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解析:“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等信息,反映了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泛滥,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5.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word完整版)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人民版历史必修二)[高考]

(word完整版)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人民版历史必修二)[高考]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

”这是一首江西民歌。

它可能产生于()A.1950年B.1956年C.1958年D.1979年2.国家颁发此凭证的目的是()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B.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打击不法商人,整顿经济秩序D.保持多种经济成分,促进经济恢复3中国(1950年人均产量)美国(1950年人均产量)印度(1950年人均产量)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发电量 2.76kwh 2 949kwh 10.9kwhA.C.优先发展重工业D.掀起“大跃进”运动4.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5.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说:“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就曾经两次中断、倒退。

第一次是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国现代化进程当时倒退了20年左右;第二次是……中国现代化在那个时候极其重大倒退。

”第二次倒退是指()A.1950~1956年B.1957~1965年C.1966~1976年D.1978~2008年6.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7.下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某次会议公报,其核心内容是()A.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纲C.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D.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的相似之处不包括()A.都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都以经济建设为党的主要任务C.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D.都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探索9.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10.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关于这些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A.都保护了农民的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11.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来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5.0分,共100分)1.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2.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3.下图漫画反映了()A.当时农业高产丰收B.当时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C.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D.农业生态环境良好4.观察下图,中国人民银行为纪念海南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发行的纪念金币。

该金币应发行于()A. 1999年B. 2000年C. 2004年D. 2008年5.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

这里的“方向”指()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与下图主题一致的标语是()A.“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B.“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C.“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D.“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7.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A. 20世纪50年代初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初期D. 20世纪70年代末8.李老师研究社会主义建设文献,看到这样两篇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文章最可能发表于()A. 1978年B. 1985年C. 1992年D. 2001年9.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人民版历史高三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单元测试

人民版历史高三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单元测试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由被动走向主动
图一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图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宋时期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2)依据材料二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依据图二并A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知识点。依据材料信息“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如此低的城镇化水平和一五计划、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均有关系,但这些事件的背后均是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干预造成的,故A选项正确;1959—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导致了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城市化进程缓慢,但主要原因应该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只能说明是60年代城镇化缓慢的原因,题干问从1949年到1979年长时间段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原因,故B选项错误;经过建国初的国民经济恢复运动,我国的经济已经开始走上正轨,生产力水平提高,不符合史实,故C选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只能说明是60年代城镇化缓慢的原因,而材料说的是1949年到1979年长时间段缓慢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
A.1980年中国城市化基本完成B.国家意志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C.苏联援助促使城市数量增长D.中共八大方针得到贯彻实施
5.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个时期连续十年内国内工农业总值变化情况。对图中“C”点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国企改革协调了轻重工业比重
B.“大跃进”促使重工业产值提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单元测试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单元测试

必修二专题三单元测试1、“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入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该内容最早出自A. 1956年刘少奇的中共八大政治报告B. 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 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D. 1982年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美国报纸这样评价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会议,“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的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

这次会议A. 决定在国内开展三大改造B. 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C. 确定的路线得到具体落实D.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3、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

二者的共同点是A. 思想上拨乱反正B. 决定变革生产关系C. 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D.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 中共八大提出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总任务B. 中共十二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C. 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D. 中共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1958年11月,毛泽东说:“如何从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如何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斯大林没有找到适当的形式,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一思想带来的影响是A. 出现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的尝试B. 形成以钢为纲的大练钢铁运动C.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开展6、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

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两者都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A. 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变革B. 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的偏差C.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 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7、某证件,上有文字:“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究单元检测1.《共和国记忆60 年》中记录,毛泽东访苏期间曾观光斯大林汽车厂。

从没有目击过汽车生产的过程、仍旧乘坐着苏联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旁的陪伴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这些想法表此刻我国的A .工业化建设中B.社会主义改造中C.“大跃进”运动中 D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2.从 1949 年 10 月到 1956 年终,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中央和各级政府依据“公私兼备,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渐地、有计划地睁开公司合营。

这两个阶段A .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B .共同反应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C.发展目标主假如恢复公民经济 D .分别属于过渡期间和建设期间3. 1977 年 11 月召开了全国计划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到本世纪末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要分别靠近、追上和超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分别靠近、追上和超出世界先进水平。

这反应出A .文革后工作要点向经济转移B.经济工作中的左倾现象依旧严重C.文革后生产踊跃性高涨D.国家拟订了明确的经济目标4.下边是某同学的学习笔录,依据所写内容,我们能够判断其学习的内容是A .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调整B .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C.新中国的三大改造 D .今世中国的经济体系改革5.据统计, 1992 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 万人,未离职而以各样方式投身商海者超出1000 万人,这类现象被称为“下浪潮”。

这反应了A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鸣B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系改革全面睁开 D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6. 1958 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特意发布发言骄傲地说:“到此刻,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民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民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乡村作风’、‘游击习惯’,这明显是不对的。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二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卷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二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卷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伐。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与此同时,90%以上的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全国。

其结果()A.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C.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D.使中国出现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2.以下是国务院从1992年起颁布和实施的部分新政策。

这表明,我国政府着力()A.完善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开放范围C.减少对经济的干预D.构建经济法律体系3.1979年3月,“瑞士雷达表”这条外企商业广告在“出卖主权”的非议声中,经过上海广告公司的代理在上海播出了。

这反映出()A.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B.我国的重工业将面临冲击C. “左”倾思想被彻底清算D.中国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4.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1960年,北京新开路缝纫厂、南官房皮件厂等街道工厂的工人,利用假日在崇文门附近的城墙上开地播种萝卜等秋菜。

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A. “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功B. “八字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C.城乡差别逐步缩小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6.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这一规定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度D.为三大改造奠定物质基础7.1987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当时形成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价格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单元测试
1、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B.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C.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D.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2、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

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司合营。

这两个阶段:
A.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都是利用资本主义来恢复新中国的经济
C.发展目标都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
3、1961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在优先发展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发展社员家庭副业》。

社论指出,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

要规定一些有效措施,在优先发展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发展社员家庭副业。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试图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
B.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经验
C.系统的纠“左”
D.运用新机制调节农民经济生活
4、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

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C.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
D.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
5、1956年,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见表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合作社
经济
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
个体经



85.6% 7.3% 7.1% 由此可见,三大改造使
A.生产资料完全实现公有制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6、下图为中国1978—2015年就业人口比例变化柱状图,这反映了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国家重视产业结构调整
C.国有企业改革充满活力
D.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7、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前者对后者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
A.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
B.扩大经营自主权
C.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D.加强了对外开放
8、1983年我国实行“利改税”(将国有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金)政策试点后,
某国营企业利润逐渐形成的利税占比如下,据此分析可知( )
A.改革促使国企效益显著提高
B.高税率严重增加了企业负担
C.彻底打破了指令性计划体制
D.调动了国营企业生产积极性9、1997年4月21日,世贸组织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决不能袖手旁观。

一个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利益的中国决不能没有可靠地、更多地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

”这一主张A.有利于维护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经济利益B.反映了世贸组织欢迎中国的加入
C.体现了WTO中的自由贸易原则
D.严重侵犯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主权
10、某地对外开放时,有人总结其定位是:所有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具有的十大政策,都可操作;所有五个特区在此以前确定的九大政策,它都有;所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特区都没有的五大政策,它也有。

下列对其开发开放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意义
B.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C.它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
D.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
11、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改革计划体制有了更明确的思路,要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一决定
A.表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党内共识
B.突破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
C.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2、对于物质生活的变迁,老百姓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这一民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十四大”
13、1978年8月,中国农业代表团应邀到加拿大访问,代表团重点考察加拿大的农牧业生产、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研究、农场管理经验、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

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
A.指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B.借鉴西方农业的发展模式
C.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
D.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参考
14、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15、2015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的批复》,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

白此,南京江北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第13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

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服务于上海白由贸易区的建设
B.是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为了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
16、
材料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取消部分专业经济部门,有的改为經济实体。

有的改为行业总会。

保留和新建了一些综合经济部门,如组
建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税局和地税局等。

经过改革,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由原先68个调整为59个,各部门人员精简平均为20%左右。

省自治区党政机构由平均76个减为56个,直辖市党政机构由平均101个成为73个,市地县的党政机构人员约减少200万,占原有行改编制的23%。

但是相当一些政府机关人员转入事业单位后仍然继续依靠国家财政吃饭,致使吃财政的人数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增加了。

——周志强、曾云燕《新时期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1993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评1993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

答案:1-5BA D CB6-10B B BB D 11-15B DD D D
16(1)背景.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我国党政机构臃肿;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多。

(2)评价.经济机构改革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精简机构和人员有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但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推动政企分开和保障政府机构精简,改革成效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