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4明代诗文3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16d25e27d3240c8447ef9a.png)
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 韵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 泣雨、波卷澜翻之势。
三、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 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 《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 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送东阳马生序》 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 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 初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买柑者言》是传 世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 辣,语言犀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 18章,195篇,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 著名。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 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 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 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 总目大全集提要》 )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 不运用自如。
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 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 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 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 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2、于谦 是台阁颓风中一枝独秀的诗
人,其《石灰吟》《咏煤炭》借物言志,清 新刚劲,质朴无华,明白如话。
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论学上篇》)。
“真诗乃在民间”,“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 学子之作“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诗集自 序》)。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四卷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四卷](https://img.taocdn.com/s3/m/43adda20ee06eff9aef80787.png)
3 。句双为变句单由目回�回 021 为并�本》志国三评批生先吾卓李《�二� 。出此从多本刊新后以�》引《�德尚张�子髯修午壬靖嘉、》序《�器大蒋�子愚庸�4941�寅甲治弘有 首卷。目小的句一言七有前则每�则 042�卷 42�》义演俗通志国三《刻刊�2251�年午壬靖嘉明是本刊早最存现�一� 。况情本版.三 。处之通相有上神精 》国三《与�相明君贤颂歌�心中为普赵、胤匡赵以�》会云风虎龙祖太赵《存仅�部 3 剧杂其录著》编续簿鬼录《 �三� 。一之者写编》传浒水《是还�初明于书成约》义演志国三《�二� 。间 5831 至 5131 在约�初明末元在活生�人散海湖号�中贯字�本名�载等》序义演俗通志国三《器大蒋、》编续簿鬼录《明仲贾�一� 。况情中贯罗者作.二 。彩色间民具等格 风言语、构结节情�明鲜向倾曹反刘拥�心中为物人汉蜀以多且�文戏元宋种多等》会刀单赴独王大关《有出指》论概文 戏《扬南钱�目剧本院金种多等》兵廉壁赤《有载》录耕辍村南《仪宗陶。戏国三量大演搬时元金�面方曲戏�五� 。貌面”话说“有 �糙粗笔文�率简事叙然�强性事故�伟宏构结�说传间民量大�传史本略节情�线主汉蜀出突�廓轮》义演志国三《具 粗�》略事分三《的同相致大容内和》话平志国三《印刊氏虞安建�3231�1231�间年治至元有本话史讲国三期早存现.2 。向 倾曹贬刘尊有且�好果效术艺”。快唱喜即�败操曹闻�者涕出有蹙颦�败德玄刘闻�事国三说至“�》林志《轼苏.1 、人艺业专和目科门专的”分三说“有中”话说“宋�四� ”。吃艾邓笑或�胡飞张谑或“�》儿骄《隐商李�三� 。容内等 马跃溪檀备刘、蛟击水谯操曹有�戏杂上水看帝炀隋�载》记遗拾业大《宝杜�目节的”国三“有已中演表艺文隋�二� 。注之松裴和》志国三《寿陈�源渊事故�一� �传流的事故国三、一 本版与者作、书成的》义演志国三《 节一第 。想理学美和念观德道、想思治政的定一 明表此以并�事故的整完成演敷、织组�材题史历的干基为等替更代朝、废兴战争将�言语的俗通用�”义演史历“.二 。作之山开的说小义演史历是也�说小回章篇长部一第国我是》义演志国三《.一 荣繁的义演史历与》义演志国三《 章一第 。废偏可不律曲与意曲到识认�说”美双“出提成天吕”派江吴“→争之沈、汤内域领剧戏�二� 。和平于归�说众 通会�章文人等光有归定肯来后贞世王。击反”子七后“等贞世王、龙攀李到遭�滞沉于之失免不�严法正理求追于过 于由→人近易平、畅流然自向走�神精体主者作达表由自�”出写手信�臆胸摅直�章文为学“调强�文散宋唐习学倡 提�下响影潮思的化俗通学文和学心在等之顺唐、中慎王”派宋唐“�弊之拟模袭剽积而文古汉秦法师子七前对针 �一� 。展发和通变学文进促�失补弊救、透渗互相中争论学文.三 。范规己自合符作创学文使�弊前除革能望希�识意新革的烈强较有都上观主�二� 。渡过派流的论理学文向派流的践实学文从成完�分群以人的上点观论理向趋是合结其�张主学文的确明为较有各 �一� �点特的争论间派流同不和团集人文明.二 。争之”派江吴“与”派川临“如�现频念概”派词“、”派曲“�域领曲戏.4 。确明趋日识意派流和领纲作创、求追论理�起”子七前“从.3 。”派陵茶“成形�响影接直生产争纷的派流学文和变转的气风学文后以对�说”调格“榜标》话诗堂麓《阳东李.2 。”派“以名不故�体 团成形践实术艺过通�近接较等格风、材题品作于由要主�看体总�等体阁台初明如�争论其及体团学文”型张主“.1 �类 3 型治政、型张主、型趣兴有要主�等�等子才八靖嘉、子才十泰景如� 称代时以或��等子六社几、老十山碧如�名所社以或��等子才十中闽、杰四中吴如�分域地以或�体团学文明�四� 。社复体团性国全如�彩色治政具渐体团性术学、性艺文�后历万.3 。盛兴间隆嘉、正弘�觉自的念观派流人明着志标�气风的合结相张主以成形�式模的合结 趣兴以了变改合集士文�表代为 �卿祯徐、相廷王、思九王、贡边、海康、明景何、阳梦李� ”子七前“间德正、治弘.2 。足满的上化文和通沟的上感情求寻中和彼唱此、浪 谑谈宴在只往往�气风的学不疏空、流风酒文长滋并�中集对相人文于利达发市城�落旁柄文臣词�败腐团集治统.1 。后治弘、化成�三� 。气风的讦攻互相成形未尚但�合结相自心核为人文阁台等阳东李和�荣杨、溥杨、奇士杨�杨三坛文以。初明�二� 。子 圈个一成组物人势权或家大学文绕围多且�成而求相气同、应相声同家作的点特同共多较具是往往合结人文前以明 �一� 。异立新标�呈纷派流是色特一另学文明.一 变演文戏的�》论杂•律曲《德骥王�”近浅俚鄙“。工加理整人文过经都刻刊和集收的等话笑、歌民�三� 。向倾化本话现呈渐逐说小奇传言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https://img.taocdn.com/s3/m/cae61966852458fb770b565e.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编第四卷明清文学绪论一、明代文学两个主要特征1、雅俗互动:雅与俗的相互靠近、相互影响,形成互动之势。
A雅文艺与俗文艺之区别创作队伍:士大夫文人与民间下层文人地位:正统与小道末技作品风格上讲:典雅精工与浅近俚俗B明代文学雅俗互动的具体表现首先,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向雅的靠近:四大奇书、三言二拍、传奇戏曲品格的提升,文化历史内涵的深化其次,正统诗文创作向俗的靠近:真诗在民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
2、个性解放思潮与文学主情思潮的流行。
A明初文化政策及对文艺的影响三部《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五经大全》),程朱理学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八股文、道学体诗、教化派戏曲产生。
B阳明心学对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王阳明(守仁)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个体主体意识的解放,对理学之冲击;王学后人,即泰州学派王艮等人怀疑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传统观念,宣称“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之条理处。
”(王艮《心斋先生全集》卷三《语录》。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书》),大胆肯定人的私心私欲:“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藏书》卷三二《德业儒臣后论》),从而将人的私欲价值推向了极端。
C 个性解放思潮内涵在泰州学派和李贽等人的影响下,肯定人的私心私欲、追求个性自由、张扬世俗享乐成为明代中后期一股主要文化社会思潮,后人称之为个性解放思潮。
正面影响:反叛传统,张扬个性,负面影响:放纵过度,纵情声色,色情文学的流行D李贽“童心说”与文坛主情思潮“童心者,最初一念之本心”,“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焚书》卷三《童心说》)。
童心,即赤子之心,未受后天污染的自然纯真之情。
“童心说”视自然之情为文学产生的直接动因,影响到了一大批文学家:如徐渭主张“古人之诗本乎情”(《徐文长三集》卷一九《肖甫诗序》)。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cea33d61a37f111f1855bf0.png)
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2、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是(《三国志演义》),取材于(《三国志》),最早刊本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240回合并成120回。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做了详细的评点,这就是毛本《三国》。
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4、历史演义在明清还包括(列国系)、(隋唐系)和时事小说三类,鲁迅称之为(元明以来之讲史)。
5、余邵鱼《列国志传》: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这部小说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的历史。
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改写成《新列国志》,成为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清代乾隆时,杨庸将其删并,名为《列国志辑要》,同时蔡元放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后,加入一些夹注和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成为最后通行本。
6、《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稍后文学性较强的还有《隋炀帝艳史》(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散步小说以及正史和其他史料编写而成)《隋史遗文》两书。
清代康熙年间。
禇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以及唐代卢肇所撰的《逸史》等剪裁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
稍后的《说唐演义全传》虽也取材隋唐故事,但实质上已经属于英雄传奇小说一类了。
古代文学第四册完整版
![古代文学第四册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1c478cbbb4cf7ec4bfed002.png)
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6分*5)(文学现象)△1、沈汤之争:是指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与汤显祖为楷模的临川派,这两大戏剧流派的竞争。
沈璟剧作的思想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他还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声律论。
这一时期的主要戏曲流派重视内容词采的临川派和强调格律的吴江派,分歧焦点在于沈璟是从曲乐的角度要求文词服从声律,而汤显祖是从曲文的角度要求声律服从文词。
沈、汤之争,反映了明代戏曲家对戏曲规律的探索和认识。
△2、才子佳人: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是才子佳人小说,才子佳人的婚恋小说由来已久。
唐代元稹的《鸳鸯传》以后,传奇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中都不少见,旨趣是不同的。
清初一时出现许多本这类小说,蔚为大宗,内容基本一致,是从晚明小说话本发展而来,篇幅增长,与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迥然不同,成为清初小说的一大类型,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代表作家天花藏主人张匀。
(流派——时代时期、代表人物、主张)3、前后七子(复古派)前七子:主要是指弘治年间至嘉靖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文学群体,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后七子:嘉靖年间以王世贞为核心的文学复古运动,是对前七子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后七子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在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古典诗歌法度的问题上,他们更加严格地强调法度要求,因此遵法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得更加突出。
4、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5、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诗歌流派,因其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 明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8a93646f7ec4afe04a1df7d.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1、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扩大。
市民阶层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隶役、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
2、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的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3、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4、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5、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6、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了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此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形成多种派别。
其中,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
7、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到明代定型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现存的宋元话本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8、从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简要论述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第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这是宋元以来对于理学专制的反弹,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54e4c3452d380eb62946d4f.png)
明代文学绪论第一节明代文学概述一、明代社会概况(1368—1644)1、政治概况:(1)明初中央集权加强:废除丞相制;大兴党狱。
造成前期文坛沉闷。
(2)明中叶社会矛盾加深: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荒淫。
小说戏曲中涌现大量色情描写。
2、经济概况(1)明初重农抑末,破坏城市经济的发展。
(2)明中叶经济恢复,农工商业都得到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文人市民化,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小说戏曲的传播。
3、文化思想领域(1)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又打又拉的政策:大兴文字狱的高压政策,塑造文人的奴性品格兴办学校,重视科举,确立了八股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编书:《永乐大典》(2)思想领域: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理学的学说:王守仁“良知说”;李费“童心说”二、明代文学概况1、前期(1)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章回小说(2)戏曲:以时文为南曲,宣扬理学和封建伦理道德,杂剧集有朱有嫩《诚斋乐府》。
比较有价值的是戏曲研究资料:朱权《太和正音谱》和贾仲明《录鬼簿续编》(3)诗文:明初三大家:宋潇,刘基,高启;台阁体作家:杨溥、杨荣、杨士奇(三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茶陵诗派:李东阳2、后期(繁荣期)(1)小说:长篇:神魔《西游记》《封神演义》历史《新列国志》世情《金瓶梅》短篇:白话拟话本:三言二拍文言短篇集:“三灯从话(前期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后期邵景詹《觅灯因话》)(2)戏曲: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无名氏《鸣凤记》(一说作者王世贞)杂剧:徐渭《四声猿》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汤显祖“临川四梦”,重文采,沈躁重格律(3)诗文(流派纷呈)拟古派: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宗唐宋古文,代表人物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独抒性灵”竟陵派:钟惺,谭元春三、明代文学总体特征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不断提高,各类创作呈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面2、文学流派纷呈,论争不断3、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雅文学与俗文学呈现空前的融合4、追求文学的独立性与主体性,要求文学表达真情,肯定自我,实现对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表达本节重点1、明代社会概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2、明代文学概况尤其是小说戏曲的发展情况3、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小说概论一、小说的概念及其地位1、琐屑的言谈,浅显的道理《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悬)令,其于大达亦远矣”2、形式短小零碎的言谈西汉末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从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其身家,有可观之辞。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考试复习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考试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726bedba45177232f60a2c5.png)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复习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第一节:明初诗歌和散文高启(诗歌)53页1、明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所谓“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2、代表作《青丘子歌》,直接表达了他的生活志趣宋濂(散文)57页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刘基(散文)58页在散文创作上,与宋濂相并称,代表作《郁离子》。
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派台阁体60页: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名词解释)茶陵派61页: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
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
(名词解释)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第一节: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前七子67页: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名词解释)第二节: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后七子70页: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名词解释或简答)第四节:归有光与唐宋派唐宋派75页: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理论成就)、茅坤和归有光(创作)。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849d05e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0.png)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诗文中国文学史明代诗文整理笔记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时间:明初,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368―1487)概况:明代前期指洪武元年至宪宗成化年间,共一百多年。
明初诗坛上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都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期,经历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与个人遭际,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忧郁彷徨的心态,格调凝重悲怆;在散文创作领域,宋濂、刘基是两位较有影响的作家。
他们尤以传记和寓言散文的创作成就著称。
与明初创作态势相比,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低潮,文坛风行的是“台阁体”。
它的盛行,与作家的生活遭际和当时相对安定繁荣的时局等因素有关。
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创作风气。
明初诗文作家大多由元入明,经历了元末大动乱,对民生疾苦、社会疮痍有着较深的感触,写了一些揭露黑暗、抨击暴政的作品。
如宋濂、刘基的作品即是这样。
但他们在入明之后,文风都趋于保守,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反映大为削弱,而更关心文学如何为巩固新王朝服务,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宋濂、刘基和高启都是一代宗师,他们的创作对明代诗文的影响甚大。
线索整理:诗吴中四杰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他们在明初都遭受到惨重的打击,四人都因为政治原因而死,造成了吴中文学的急速凋零,而且使得许多幸存者心怀恐惧,竭力压制自我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高启――书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生平概况】吴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高启,他也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某些鲜明的时代特征,诗歌风格多种多样。
【作品内容及特征】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
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
如他的《青丘子歌》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自由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明代文学明前中期诗文《中国古代文学史》 ppt课件
![明代文学明前中期诗文《中国古代文学史》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bc980ff8c75fbfc67db287.png)
▪ 2.明代前期台阁文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 3.前后七子同倡复古,二者在理论主张上有什么区别? ▪ 4.明代前中期八股文体制的定型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 赋闲家居,可以随意行止,不受任何拘束;出入官场,则危 险无处不在,“发言恐有忤,蹈足虑近危”。洪武七年(1374 ),高启因受魏观案牵连被处斩。
ppt课件
二、刘基的诗
▪ 刘基(1311- 1375),字伯温, 处州青田县南田乡 (今属浙江省温州 市文成县)人,故 称刘青田,元末明 初军事家、政治家、
ppt课件
二、王鏊、钱福与八股文的成熟
▪ 成化、弘治是明代八股文演变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八股文 的体制与格式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 八股文醇深典雅,被视为八股文“正体”。
▪ 成化、弘治间的八股文作家以钱福、王鏊为代表,其中王鏊 被誉为“一代之俊英,斯文之宗主”(俞长城《百二十名家 制义序》),所作八股文开创了一代文风。
ppt课件
《王冕传》
▪ 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冕 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种豆 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 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尝仿 《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人寂,辄挑 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 不难致也。”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骞海怒 ,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食至辄 食,都不必辞谢。善画梅,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缯 幅短长为得失之差。人识之,冕曰:“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 为人家作画师哉!”
古代文学四明代文学
![古代文学四明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c6918e1e4b35eefdc8d3337e.png)
名词解释一.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台阁体所谓“台阁体”,指在明代永乐(1403~1424)至成化(1465~1487)年间形成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歌舞升平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为台阁大臣,故称“台阁体”。
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归属这一流派。
三.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
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yì)、邵宝等人。
四.前七子:所谓“前七子”,是指明中叶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成员有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人组成的一个文学群体。
他们主张复古,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希望借助复古手段达到文学变革的目的。
五.后七子:明代嘉靖中期以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七位文人再次举起文学复古的大旗,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学群体,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后人称为“后七子”。
成员除李攀龙、王世贞而外,尚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六.唐宋派:(必考)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该派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注重文以明道的传统。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
七.“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八.“二拍”:是凌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
九.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四卷 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四卷 详细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cc6e7384b73f242336c5fc9.png)
第七编明代文学:1. 明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对文学的影响①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
朱元璋屡兴文字狱,明初隆庆之前的文坛一片沉寂。
由于集权政治空前强化,文字狱大兴,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制度有效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直接导致了文学上的封建教化主义、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倾向,歌功颂德的“台阁体”诗歌、鼓吹神仙道化的戏剧泛滥成灾,把文学创作引向了贵族化、御用化的轨道。
明代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因二百年的稳定统治放松了警觉,因此代表文人个人人格精神的公安派文学得以面世。
②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
理学自身的变化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应迭替。
表现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复古思想成为明代前期文学的主流。
而理学演变到后期,则成为进步文学思潮的旗帜。
嘉靖以后,城市商业经济日趋繁荣,强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文学创作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发生了迅猛的变化。
王阳明提倡“心即理”论和“致良知”说,实际上具有冲决封建网罗的文化意义,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
特别是王门后学的左派,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离经叛道的倾向,他们公开肯定人类的正常情欲,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掀起了明代文坛复苏人欲、张扬个性的解放思潮。
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文学创作越来越趋向世俗化,传统的诗文日渐没落,通俗小说、戏剧登上了大雅之堂并取得明代文学主流的地位。
《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使长篇章回体小说蔚为大观;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则促进了白话短篇小说的全面繁荣;《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三大传奇”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使明代戏剧成为继元代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嘉靖、万历年间,“后七子”继续高举复古旗号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也从不同的角度为推进中国文学的变革作出了努力。
明末多事之秋,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文人们或投笔从戎血洒疆场,或结社集会品评时政,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古代文学4元明清诗文
![古代文学4元明清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e69c0ad17f1922791688e895.png)
秀的诗人,其《石灰吟》《北方吹》借物言志, 清新刚劲,质朴无华,明白如话。有《于忠肃集》 传世。
2、于谦 (1398-1457)是台阁颓风中一枝独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 茶陵(今属湖南)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 授编 修,累迁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 学士,为朝廷重臣。著有《怀麓堂集》一百卷。 注重诗歌语言的艺术,在《怀麓堂诗话》中较为 细 致地分析了诗歌的若干艺术手法问题。 提出‚宋诗深,却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 表现出对宋诗的不满。 强调宗法杜甫;比前人更多重视诗歌语言的艺术。 诗歌以拟古乐府较为人知,像《筑城怨》咏秦始 皇时民夫之苦,《春至》怜民生疾苦,《寄彭民 望》感时伤世,均有社会意义和真情实感,与台 阁体的无病呻吟明显不同。
靖难之役 瓜蔓抄、夷十族 方孝友:“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 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 家山。” 方孝孺:“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 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 我尤!”
整体来说,明代前期的文学是处于一种衰微冷落 的低潮期,各种题材的创作都没有太突出的成就。 诗文方面,除了明初的高启和刘基、宋濂的诗文 较有特色外,整个文坛基本上是以“三杨”为代 表的台阁体占据主流。其后有李东阳的“茶陵诗 派”及“前七子”。 在戏曲创作方面,剧坛充斥着大量点缀升平和宣 传封建道德伦理的作品。朱有燉《诚斋乐府》, 丘濬《五伦全备记》。 在小说创作方面,一些文人学士对明初小说进行 纂辑加工。《隋唐志传通俗演义》、《三国志通 俗演义》、《水浒传》。
指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pēnɡ、揭傒 斯四人,并称‚虞杨范揭‛。语见清〃宋 荦luò 《漫堂说诗》。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 但作品多题咏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崇 尚‚雅正‛,宗法唐诗,而风格各异。 ‚雅正‛,一是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 二是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
中国古代文学 第四卷 考试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 第四卷 考试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d3145774168884868762d61e.png)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复习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第一节:明初诗歌和散文高启(诗歌)53页1、明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所谓“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2、代表作《青丘子歌》,直接表达了他的生活志趣宋濂(散文)57页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刘基(散文)58页在散文创作上,与宋濂相并称,代表作《郁离子》。
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派台阁体60页: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名词解释)茶陵派61页: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
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
(名词解释)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第一节: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前七子67页: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名词解释)第二节: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后七子70页: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明朝诗、文、词、曲、民歌
![明朝诗、文、词、曲、民歌](https://img.taocdn.com/s3/m/e3812e1cb7360b4c2e3f647d.png)
• 诗歌回顾: • 《诗经》——楚辞(屈原《离骚》)——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文 人诗(三曹与建安文学、阮籍《咏怀诗》、 南朝齐梁诗(沈约永明体)——唐诗—— 宋诗——元明清诗(清诗中兴)
• • • • •
15、范学亮,《“慨当以慷”说“慷慨”》,《 阅读与写作》2010年第12期,P24—25。 16、范学亮,《修身必先学诗——从“兴于诗” 看“诗”的教化作用》,《阅读与写作》2011 年第4期,P28。 17、范学亮,《商盘笔下的查氏“水西园”所 蕴含的文献价值》,《名作欣赏》2011年第5期, P52—55。 18、范学亮,《天地之和——从“成于乐”看 孔子的治国理想》,《阅读与写作》2011年第6 期,P30—31. 19、范学亮,《“哀感顽艳”涵义辨析》,《阅 读与写作》2011年第8期,P28.
• 3、要注意文学“史”(内在发展规律)的 脉络与体现,前瞻后顾,描述出承传流变 的过程。 • 以“山水田园诗”为例。 •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 范成大
•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对古代文学史教材的了解与选择 1、权威高校教材(通史教材)
•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4卷本),人民文学出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 出版社。 • 袁行霈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 社。 •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华书局。 • 郭豫衡著《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 社。 • 章培恒、骆玉明著《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三册),复旦 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https://img.taocdn.com/s3/m/b2ec1fd52cc58bd63186bd90.png)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概说:(1368——1644)明王朝(1368——1644)历经16帝(17个年号)277年,文艺复兴时期与封建社会的暮年。
一、从明朝建立到正德末(1521)约150余年。
(一)社会概况:1.政治:极力巩固皇权,加强封建专制。
废除丞相制(一千多年),及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七百多年),胡蓝【胡惟庸、蓝玉】之狱,消弱诸王权力,建立内阁制度,设立卫、厂。
【皇帝直接管理户部、礼部等,前两位皇帝励精图治,后面的皇帝在位时期出现许多弊端】2.经济:不断恢复3.文化思想:①笼络开设文华堂(太祖),招三千人编《永乐大典》提倡程朱理学【不单纯是儒家的东西,以儒为主,也吸收其他文化。
】行八股取士,朱棣制。
②高压斩高启、杀方孝孺、兴文字狱。
(二)文学概况:1.诗文:高启、宋濂、刘基等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为代表;“茶陵诗派”李东阳(推崇杜甫,但影响不大);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
吴中四才子:【名词解释】即江南四大才子,是指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人。
一般认为是指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
他们为诗著文都能以抒写性情为第一义。
不倚傍门户,卓然自立;同时擅长书画,以多才多艺见称。
《夷白斋诗话》顾元庆描述的是唐寅。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田。
闲来画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前七子:【名词解释】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此派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文坛上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他们虽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并给台阁体文风以沉重的打击,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f98b0466bec0975f565e2ab.png)
“情”解放。
?
袁宏道公开宣扬追求人间的真乐乃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
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
? 第三节 明代文学的突出特征
?
一、俗文学地位的提高
?
(一)理论上获得充分肯定
?
其一,与正宗文学平等。
?
权威人士纷纷表明态度,文坛领袖李梦阳第一次将《西厢记》与
《离骚》并列。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一批名士,将《水浒》与《史
“一开卷,千万载之事豁然于心胸。”
? 三、雅、俗交融
? 1、雅文学俗化
? 正宗的雅文学诗文,向民间文学靠拢。风格自 由活泼,语言俗而有趣,浅而不薄。文言小说话本 化,诗歌民歌化。如袁宏道的《湖上》一诗:“一 日湖上走,一日湖上坐;一日湖上住,一日湖上 卧。”
?
2、俗文学雅化
? 民间文学中的俗字、俗体和通俗的风格作品, 如戏曲、话本、民歌、笑话、故事,不断的被文人 修改、加工,逐步演变为雅部;俗文学的创作意趣、 题材趋向、表现手法、语言运用,亦趋向雅化。
记》并称。激进的思想家李贽将《西厢记》、《水浒》与《离骚》、
《史记》和杜诗并列为五大奇书。
?
其二,高出正宗文学和经书。
?
李贽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章,《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
至文”。袁宏道说《六经》、《史记》都不如《水浒传》。冯梦龙认为
《论语》、《孝经》的感染力不如小说“捷且深”。还说“但有假诗文,
道德剧大行其道,创作步入了贵族化和御用化的轨道,而走向死沉。
?
后期,是文学突变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思
想统治的松动,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创作主体精神高扬,文学很快复苏而
大步迈进,很快地迎来了文学突变和全面繁荣。小说有《西游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