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四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四一、明代文学的分期及各期概况前期: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其文学突变的准备。
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
1、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2、精神解放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3、作家的忧患意识;4、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编著,南戏的中兴,宋濂、刘基、高启等的诗文;5、经济复苏又使士人的忧患意识消蚀,文化专制使创作产生不安全感,文学创作贵族化。
(二)后期:明代中叶,文学变革突飞猛进。
进入近古文学。
1、城市及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控制的松动、王阳明心学的流行;2、章回体小说编著的热潮——《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刊行,《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3、戏曲传奇体制的定型和变革——三大传奇、临川四梦;4、诗文的复古和革新——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5、短篇小说的繁荣——三言二拍;6、社会危机使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二、为什么人们常把小说作为明代最具时代特征的文学样式?在明代各类文学体裁的发展中:(一)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作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
是中国古代长篇大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白话短篇小说的兴起。
如:三言、二拍。
《三国志演义》一、成书过程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一)历史的真实:三国的历史,《三国志》及注提供了素材。
(二)民间从晚唐到元末一直流传和丰富着三国的故事,并有“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金元时期大量的三国戏.(四)罗贯中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创作了《三国志演义》。
三、分析《三国志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A传统:中国古代的通俗文艺有“正”与“邪”的传统,《三国志演义》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C 历史背景:正统史学一般都奉蜀汉为正统,民间故事也有尊刘贬曹的倾向。
D思想背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把既是“汉室宗亲”又是“仁君”的刘备奉为正统,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和美好愿望。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2、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是(《三国志演义》),取材于(《三国志》),最早刊本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240回合并成120回。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做了详细的评点,这就是毛本《三国》。
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4、历史演义在明清还包括(列国系)、(隋唐系)和时事小说三类,鲁迅称之为(元明以来之讲史)。
5、余邵鱼《列国志传》: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这部小说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的历史。
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改写成《新列国志》,成为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清代乾隆时,杨庸将其删并,名为《列国志辑要》,同时蔡元放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后,加入一些夹注和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成为最后通行本。
6、《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稍后文学性较强的还有《隋炀帝艳史》(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散步小说以及正史和其他史料编写而成)《隋史遗文》两书。
清代康熙年间。
禇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以及唐代卢肇所撰的《逸史》等剪裁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
稍后的《说唐演义全传》虽也取材隋唐故事,但实质上已经属于英雄传奇小说一类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笔记资料
明代文学一:复杂的社会环境二:文人思想的禁锢(程朱理学,八股文,文字狱)三:明代文学的发展:前期:衰微冷落,短期繁荣诗歌: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台阁体(三杨:杨浦,杨士奇,杨荣)茶陵派:李东阳散文: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章回体小说)戏曲:宫廷派杂剧,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曲纶《太和正音谱》朱有燉的喜庆剧,神仙剧,苍义道德剧传奇:邱睿《五伦金备记》邵璨《香囊记》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中期:沉寂,肃杀,小说空白,诗歌粉绝现实,戏曲宣扬礼教诗文:吴中四大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微明,周文宾)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杂剧:王九思、康海的《中山狼》——东郭先生和狼三大传奇:《宝剑记》(李开先),《浣纱记》(梁辰鱼)《鸣凤记》(王世贞)后期:高度繁荣诗文:李贽童心说,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小品文的兴盛,张岱《西游七月半》小说:长篇《西游记》、《金瓶梅》白话短篇“三言,二拍”: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能。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
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
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戏剧;杂剧徐渭的“四声猿”:《渔阳三弄》、《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
沈汤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1、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扩大。
市民阶层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隶役、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
2、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的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3、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4、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5、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6、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了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此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形成多种派别。
其中,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
7、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到明代定型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现存的宋元话本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8、从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简要论述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第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这是宋元以来对于理学专制的反弹,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知识点
明代文学绪论第一节明代文学概述一、明代社会概况(1368—1644)1、政治概况:(1)明初中央集权加强:废除丞相制;大兴党狱。
造成前期文坛沉闷。
(2)明中叶社会矛盾加深: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荒淫。
小说戏曲中涌现大量色情描写。
2、经济概况(1)明初重农抑末,破坏城市经济的发展。
(2)明中叶经济恢复,农工商业都得到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文人市民化,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小说戏曲的传播。
3、文化思想领域(1)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又打又拉的政策:大兴文字狱的高压政策,塑造文人的奴性品格兴办学校,重视科举,确立了八股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编书:《永乐大典》(2)思想领域: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理学的学说:王守仁“良知说”;李费“童心说”二、明代文学概况1、前期(1)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章回小说(2)戏曲:以时文为南曲,宣扬理学和封建伦理道德,杂剧集有朱有嫩《诚斋乐府》。
比较有价值的是戏曲研究资料:朱权《太和正音谱》和贾仲明《录鬼簿续编》(3)诗文:明初三大家:宋潇,刘基,高启;台阁体作家:杨溥、杨荣、杨士奇(三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茶陵诗派:李东阳2、后期(繁荣期)(1)小说:长篇:神魔《西游记》《封神演义》历史《新列国志》世情《金瓶梅》短篇:白话拟话本:三言二拍文言短篇集:“三灯从话(前期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后期邵景詹《觅灯因话》)(2)戏曲: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无名氏《鸣凤记》(一说作者王世贞)杂剧:徐渭《四声猿》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汤显祖“临川四梦”,重文采,沈躁重格律(3)诗文(流派纷呈)拟古派: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宗唐宋古文,代表人物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独抒性灵”竟陵派:钟惺,谭元春三、明代文学总体特征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不断提高,各类创作呈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面2、文学流派纷呈,论争不断3、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雅文学与俗文学呈现空前的融合4、追求文学的独立性与主体性,要求文学表达真情,肯定自我,实现对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表达本节重点1、明代社会概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2、明代文学概况尤其是小说戏曲的发展情况3、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小说概论一、小说的概念及其地位1、琐屑的言谈,浅显的道理《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悬)令,其于大达亦远矣”2、形式短小零碎的言谈西汉末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从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其身家,有可观之辞。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考试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复习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第一节:明初诗歌和散文高启(诗歌)53页1、明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所谓“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2、代表作《青丘子歌》,直接表达了他的生活志趣宋濂(散文)57页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刘基(散文)58页在散文创作上,与宋濂相并称,代表作《郁离子》。
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派台阁体60页: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名词解释)茶陵派61页: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
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
(名词解释)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第一节: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前七子67页: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名词解释)第二节: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后七子70页: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名词解释或简答)第四节:归有光与唐宋派唐宋派75页: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理论成就)、茅坤和归有光(创作)。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诗文中国文学史明代诗文整理笔记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时间:明初,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368―1487)概况:明代前期指洪武元年至宪宗成化年间,共一百多年。
明初诗坛上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都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期,经历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与个人遭际,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忧郁彷徨的心态,格调凝重悲怆;在散文创作领域,宋濂、刘基是两位较有影响的作家。
他们尤以传记和寓言散文的创作成就著称。
与明初创作态势相比,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低潮,文坛风行的是“台阁体”。
它的盛行,与作家的生活遭际和当时相对安定繁荣的时局等因素有关。
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创作风气。
明初诗文作家大多由元入明,经历了元末大动乱,对民生疾苦、社会疮痍有着较深的感触,写了一些揭露黑暗、抨击暴政的作品。
如宋濂、刘基的作品即是这样。
但他们在入明之后,文风都趋于保守,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反映大为削弱,而更关心文学如何为巩固新王朝服务,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宋濂、刘基和高启都是一代宗师,他们的创作对明代诗文的影响甚大。
线索整理:诗吴中四杰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他们在明初都遭受到惨重的打击,四人都因为政治原因而死,造成了吴中文学的急速凋零,而且使得许多幸存者心怀恐惧,竭力压制自我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高启――书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生平概况】吴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高启,他也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某些鲜明的时代特征,诗歌风格多种多样。
【作品内容及特征】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
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
如他的《青丘子歌》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自由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三)
1、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1、茅坤,曾采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之文,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
2、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首,包括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在内的文学群体。
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3、后七子:明嘉靖年间,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另包括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在内的文学群体,其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是对前七子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后七子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在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古典诗歌法度的问题上,他们更加严格地强调法度要求,因此遵法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也表现的更加突出。
4、唐宋派: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他们从学秦汉转为学唐宋,是要借与当时距离不远的的唐宋名家比较通顺的文风,写出自己的个性,因此,他们的创作中也较多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
其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其散文的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
5、简述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其散文的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
他的《先妣事略》《项脊轩志》《思子亭记》等篇或记述平常事件,或抒写亲人之情,具有描写质朴自然、抒情真切感人的特点。
举例:课本P77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1、明代杂剧的核心人物是朱权和朱有燉。
在他们周围形成宫廷派杂剧创作小群体,主要创作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三种类型的剧目。
另朱权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
2、康海的《中山狼》,后形成以康海为代表的中山狼题材创作热。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四卷 详细讲义
第七编明代文学:1. 明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对文学的影响①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
朱元璋屡兴文字狱,明初隆庆之前的文坛一片沉寂。
由于集权政治空前强化,文字狱大兴,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制度有效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直接导致了文学上的封建教化主义、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倾向,歌功颂德的“台阁体”诗歌、鼓吹神仙道化的戏剧泛滥成灾,把文学创作引向了贵族化、御用化的轨道。
明代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因二百年的稳定统治放松了警觉,因此代表文人个人人格精神的公安派文学得以面世。
②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
理学自身的变化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应迭替。
表现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复古思想成为明代前期文学的主流。
而理学演变到后期,则成为进步文学思潮的旗帜。
嘉靖以后,城市商业经济日趋繁荣,强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文学创作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发生了迅猛的变化。
王阳明提倡“心即理”论和“致良知”说,实际上具有冲决封建网罗的文化意义,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
特别是王门后学的左派,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离经叛道的倾向,他们公开肯定人类的正常情欲,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掀起了明代文坛复苏人欲、张扬个性的解放思潮。
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文学创作越来越趋向世俗化,传统的诗文日渐没落,通俗小说、戏剧登上了大雅之堂并取得明代文学主流的地位。
《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使长篇章回体小说蔚为大观;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则促进了白话短篇小说的全面繁荣;《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三大传奇”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使明代戏剧成为继元代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嘉靖、万历年间,“后七子”继续高举复古旗号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也从不同的角度为推进中国文学的变革作出了努力。
明末多事之秋,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文人们或投笔从戎血洒疆场,或结社集会品评时政,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概说:(1368——1644)明王朝(1368——1644)历经16帝(17个年号)277年,文艺复兴时期与封建社会的暮年。
一、从明朝建立到正德末(1521)约150余年。
(一)社会概况:1.政治:极力巩固皇权,加强封建专制。
废除丞相制(一千多年),及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七百多年),胡蓝【胡惟庸、蓝玉】之狱,消弱诸王权力,建立内阁制度,设立卫、厂。
【皇帝直接管理户部、礼部等,前两位皇帝励精图治,后面的皇帝在位时期出现许多弊端】2.经济:不断恢复3.文化思想:①笼络开设文华堂(太祖),招三千人编《永乐大典》提倡程朱理学【不单纯是儒家的东西,以儒为主,也吸收其他文化。
】行八股取士,朱棣制。
②高压斩高启、杀方孝孺、兴文字狱。
(二)文学概况:1.诗文:高启、宋濂、刘基等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为代表;“茶陵诗派”李东阳(推崇杜甫,但影响不大);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
吴中四才子:【名词解释】即江南四大才子,是指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人。
一般认为是指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
他们为诗著文都能以抒写性情为第一义。
不倚傍门户,卓然自立;同时擅长书画,以多才多艺见称。
《夷白斋诗话》顾元庆描述的是唐寅。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田。
闲来画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前七子:【名词解释】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此派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文坛上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他们虽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并给台阁体文风以沉重的打击,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 第四卷 考试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复习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第一节:明初诗歌和散文高启(诗歌)53页1、明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所谓“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2、代表作《青丘子歌》,直接表达了他的生活志趣宋濂(散文)57页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刘基(散文)58页在散文创作上,与宋濂相并称,代表作《郁离子》。
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派台阁体60页: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名词解释)茶陵派61页: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
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
(名词解释)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第一节: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前七子67页: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名词解释)第二节: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后七子70页: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7)明代杂剧与传奇
二、明代中后期的杂剧
(一)概述 相对于初期的平淡,此间的杂剧进入鼎盛时期,并实现了杂剧创作的转 型。 1、就创作主体而言,这时的杂剧创作逐渐由宫廷派作家转入文人士大夫 手中,如康海、王九思、徐渭等,都为社会名流、文坛巨擘。杂剧成为 他们抒情写意的工具,故此期的杂剧创作体现出强烈的文人化、抒情化 特色。 2、就思想内容而言,此期的杂剧创作题材不断拓展,思想渐次深化,抒 写文人愤懑不平的抒情剧、嘲弄世态人情的讽刺剧、歌颂以情反理的爱 情剧成为剧坛主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3、就艺术形式而言,杂剧的体制进一步解放,更加灵活多样,首先在体 制上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成规,剧本可长可短,尤其是单折杂剧 (又称短剧)为数甚多;其次在曲调上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不再纯用 北曲,而是南北曲兼用,甚至出现了全用南曲的“南杂剧”;再次在演 唱上也打破了一人独唱的局面,剧中角色都可演唱,缩短了杂剧与传奇 的区别。但此期的杂剧大都是案头之作,距离群众与舞台越来越远。 4、戏剧理论迅速跟进。 其一,吕天成的《曲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批评专著。 其二,王骥德的《曲律》是我国最早而又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
明初杂剧作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元入明的作家,以刘东生 为代表;一类是在明初成长起来的宫廷派作家,以朱权、朱有 燉为代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编第四卷明清文学绪论一、明代文学两个主要特征1、雅俗互动:雅与俗的相互靠近、相互影响,形成互动之势。
A雅文艺与俗文艺之区别创作队伍:士大夫文人与民间下层文人地位:正统与小道末技作品风格上讲:典雅精工与浅近俚俗B明代文学雅俗互动的具体表现首先,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向雅的靠近:四大奇书、三言二拍、传奇戏曲品格的提升,文化历史内涵的深化其次,正统诗文创作向俗的靠近:真诗在民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
2、个性解放思潮与文学主情思潮的流行。
A明初文化政策及对文艺的影响三部《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五经大全》),程朱理学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八股文、道学体诗、教化派戏曲产生。
B阳明心学对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王阳明(守仁)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个体主体意识的解放,对理学之冲击;王学后人,即泰州学派王艮等人怀疑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传统观念,宣称“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之条理处。
”(王艮《心斋先生全集》卷三《语录》。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书》),大胆肯定人的私心私欲:“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藏书》卷三二《德业儒臣后论》),从而将人的私欲价值推向了极端。
C 个性解放思潮内涵在泰州学派和李贽等人的影响下,肯定人的私心私欲、追求个性自由、张扬世俗享乐成为明代中后期一股主要文化社会思潮,后人称之为个性解放思潮。
正面影响:反叛传统,张扬个性,负面影响:放纵过度,纵情声色,色情文学的流行D李贽“童心说”与文坛主情思潮“童心者,最初一念之本心”,“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焚书》卷三《童心说》)。
童心,即赤子之心,未受后天污染的自然纯真之情。
“童心说”视自然之情为文学产生的直接动因,影响到了一大批文学家:如徐渭主张“古人之诗本乎情”(《徐文长三集》卷一九《肖甫诗序》)。
古代文学4元明清诗文
明王朝( 1368 — 1644 )历 16 帝,有国 277 年。可以嘉靖 ( 1522 - 1561 )为界分前 后两期。
从明初到嘉靖年间( 1368 — 1522 ) 的一百多年为明代文学的前期。
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始于戊申1368年 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始于己卯1399年 成祖朱 棣永乐元年始于癸未1403年 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始于乙巳1425年 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始于丙午1426年 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始于丙辰1436年 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始于庚午1450年 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始于丁丑1457年 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始于乙酉1465年 孝宗朱祐樘弘治元年始于戊申1488年 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始于丙寅1506年
属浙江)人。元末进士,至正二十年(1360) 与宋濂同为朱元璋所召,后成为开国功臣,封诚 意伯,官至御史中丞。有《诚意伯文集》二十卷 传世。 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18章,195篇, 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著名。 刘基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所创作的诗歌中 有相当数量的讽谕诗,还有感慨人世沧桑,咏叹 怀才不遇的篇章。诗歌形式多样,以乐府、古体 诗为优。风格追逐杜、韩,沉著顿宕。长篇神话 诗《二鬼》想象奇谲,风格雄浑,语言瑰丽。汪 端《明三十家诗选》认为刘基是杜甫之后少见的 具有‚沉郁‛风格的诗人。
高启一生只想做一个诗人,他吟诗成癖, ‚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不问龙虎苦 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是一位完全献身 于诗歌艺术的人。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 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 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 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 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 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4复习资料一.填空1.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徐渭《四声猿》3.吕天成、王骥德的代表作吕天成的《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
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4.“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5“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7“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8“三灯”: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9四大说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三、名词解释1.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多歌颂升平,是盛世之文。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其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其诗文内容大多较为贫乏,多力应制、题赠、酬应之作。
2.茶陵诗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其诗歌形式典雅工丽,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3.前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台阁体”的文章,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文学主张具有现实意义。
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4.后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浩大,把明代复古倾向推向了高潮。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5.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二)
第二章《水浒传》与xx传奇的演化1、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地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
2、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现存较早而完整的简本是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
3、《杨家府演义》是根据南宋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加工而成的。
4、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中影响较大的还有熊大木编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英烈传》等。
5、xx传奇:指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的一类小说。
6、简述《水浒传》的忠义观。
举例:课本P41—42(1)《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书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
”作者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成一曲忠义的悲歌。
最能体现作者这一编写主旨的就是宋江,宋江可谓小说中忠义的化身。
(2)《水浒传》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义”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
《水浒传》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第一次如此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并揭示了“奸逼民反”的道理,很有意义。
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这样一个悲剧:“全忠仗义”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侧”“在干城心腹”,而反倒在“水浒传”;“替天行道”的好汉改变不了悖谬的现实,而最后还是被这个“不忠不义”的社会做吞噬。
“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至对“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3)“忠”与“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 韵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 泣雨、波卷澜翻之势。
三、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 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 《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 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送东阳马生序》 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 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 初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买柑者言》是传 世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 辣,语言犀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 18章,195篇,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 著名。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 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 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 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 总目大全集提要》 )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 不运用自如。
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 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 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 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 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2、于谦 是台阁颓风中一枝独秀的诗
人,其《石灰吟》《咏煤炭》借物言志,清 新刚劲,质朴无华,明白如话。
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论学上篇》)。
“真诗乃在民间”,“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 学子之作“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诗集自 序》)。
②主张模拟前人诗文格调:
《明史·李梦阳传》:“梦阳才思雄鸷,卓 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 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 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
长篇神话诗《二鬼》,隐喻自己和宋濂 遭遇,曲折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想象丰富, 风格雄浑,颇具浪漫色彩。
3、高启 长州人。元末隐居不仕,入明任翰林 院编修。性情疏放,39岁被朱元璋腰斩。有《青丘 高季迪诗文集》。
高启“诗才雄富”,“为一代巨擘” (《四库 全书总目·凫藻集提要》)。与杨基、张羽、徐贲 并称“吴中四杰”。
李梦阳说:“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 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 欲自立一门户邪?”(《再与何氏书》)
李梦阳诗文创作:总体成就不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梦阳“其诗才 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而古体必汉魏,近 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 所谓武库之兵,利钝杂陈者也。其文则故作聱 牙,以艰深文其浅易。明人与其诗并重,未免 怵于盛名。”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4)明代 诗文
第一节 明前期诗文
一、明代前期诗文概况
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
化阶段。
1、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
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
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
跃。 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针对明前期
文学创作的贵族化、理气化与八股化,卓然以复古自命,追 求秦汉古文的境界与盛唐诗歌的气象,欲通过接续古代文学 的优秀传统而达到变革的目的,明代文风为之一变。 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接踵而起, 将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使文学创作得以摆脱程朱理学与 官方政治的约制,为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前后七子身上都存在着尺寸古法、刻意摹拟的弊端。 此外,还有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唐宋 派,介于前后七子之间,他们理论上的建树主要在散文方面, 以标榜摹唐仿宋跟七子相抗衡,但声势不大,在创作上远远 不能抵消前后七子的影响。
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此外,明初诗人中,还有一些因地域及政治联系或学术渊源关系而
联结成的诗人群体,如越诗派、吴中四杰、闽中十才子等。他们的诗歌
既保存着元代纤弱的诗风,也呈现出易代的文化状态以及新兴王朝的文
化心理。但还没有形成鲜明的格调。
二、宋濂、刘基、高启
1、宋濂 曾任元翰林院编修,后辞归著 书。入明初深得朱元璋赏识,官至翰林学士 知制诰。刘基称他“当今文章第一”。著有 《宋学士文集》。
二、前七子的复古诗文
1、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
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
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
王廷相。
2、李梦阳:号空同子,其文学主张是:
① 不满宋人“理语”,推崇民歌“真情”:他认为 “宋人主理,作理语”,宋“无诗”(《缶音 序》)。“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而今之文,
3、茶陵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
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 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 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 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 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李东阳著有《怀麓堂诗话》一卷。
第二节 明中期诗文
一、明代中期诗文概况 明代中期诗文领域内的最重要现象,便是复古思潮的活
歌行诗《石将军战歌》《林良画两角鹰 歌》,讲究结构章法,描议结合,笔力雄健。 散文《游庐山记》《梅先生墓志铭》,或写景 状物,或刻画商人,清新生动,是较好之作。
3、何景明:“前七子”领袖,提倡复古与李一致,
独领风骚。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
2、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
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
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