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宏观思维,西方人是微观思维

合集下载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那么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那么很不兴旺,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开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那么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开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兴旺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那么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兴旺,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表达了这些原理。

三段论推理的运用成为西方人思维的基石。

此外,西方人抽象思维兴旺在对事物的定义上也有表达,较之于形象思维的下定义,抽象思维往往更加清晰、概括。

例如: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这样阐释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文化的表现和形式,是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的形成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逐步演化的一种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大众性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又是民族意识素质的间接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体现。

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以便更好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以及跨文化交际。

1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各有特色,由于社会、历史、环境、文化等等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曲线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的。

形成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经济制度为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自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维方式。

1.1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而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

中国的汉字源于象形文字,是由一些表示事物直观形象的图画演变而成,通过视觉形象能够引起意义上的联想,常借助具体的形象,运用联想、比喻、类比、象征、借代方式,表达抽象的内容,使本来毫不相干的概念,抽象意义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可感。

西方人为逻辑思维方式。

西方人的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形与词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

因此,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认识必须从定义到推理,这就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把探索事物的本质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理性的因素总处于主导,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形象往往是无足轻重的。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摘要: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主要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西方的线性思维模式长于分析推理,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中国的环形思维强于综合顿悟,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同的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

这也就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

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风俗宗教信仰、语言,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东方和西方就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连淑能,2002)。

一、思维模式的概述从广义上说,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

从狭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陈新夏等,1988)。

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文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形成。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侯玉波,2007)。

一个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他/她在一定场合做出的判断和行为。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好的特性,克服不足,又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些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对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比喻的话,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以“辨证”为主,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

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最难懂的文字。

所以,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

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

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

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1.在思维方式方面上,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几乎大部分人都会辩论;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2.在价值取向方面上,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3.在伦理道德方面上,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4.在行为规范方面上,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

中西方文化的感性与理性趋向差异很有趣。

西方文化发展的感性趋向,造就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外在领域—娱乐业和竞赛也的不断发达;西方文化发展的理性趋向,推动了现代文化的内在领域—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中国文化中的感性和理性两极都不像西方那样发达,缺少感性冲动和理性追索,因而会造成传统的体育与科学发育不良。

缺少感性冲动的文化,就很难有文化理性的突破与发展。

在感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不为人先、不耻人后的观念。

Word文档 1在理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有一种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

这种只注重过去的实践经验而忽视未来的发展变化的思维传统,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各种精神误区,但却同时限制了我们知识想象的自由空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

扩展资料:中国文化下的民主与人权:一、中国不是没有民主,而是,它的“立体民主”与西方不一样。

何况,在朝廷之内,有诸如祖制与御史对皇权的实际约束,以及皇帝通常必须有臣子之奏折方有机会批示以表达皇室“谕旨”之传统惯例,这等于是现代政治学中的一种横面之分权与牵制。

而这种种形式上的差异,正好是由于文化与历史背景不同所致。

而其民主实质与精神,不应因形式有异而否定它的存在。

二、同样,中国不是不注重人权,而是将人权概括于民族权之中。

在这点上与西方人权相比,我们不妨将民族权称之为“宏观的人权”。

这个与西方的差异,也是出于文化与历史差异所致。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下了独特的基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性和分析性。

中国人习惯将事物放在整体的背景下考虑,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秩序。

相反,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尊重长辈、敬重权威、注重家庭和谐等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追求稳定和安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日益凸显。

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被传统价值观所束缚。

三、长期思考与短期利益的权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长期规划。

中国人习惯于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长期影响。

他们更注重积累财富和稳定发展,追求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短期利益和眼前的满足。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享受和快乐,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成果。

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中国人习惯于以集体为重,强调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五、面子文化与直接沟通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追求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会使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直接沟通和坦诚表达。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尽管那种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但中西文化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在宏观层面,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还是在微观层面,表现在教育制度、餐饮文化、服饰追求等方面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决定人们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和处理方法。

人,作为高级动物,其思维方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滲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

请看以下事例:据说,在澳大利亚的非法移民中心,有一对长期扣押的中国夫妇受尽磨难,度日如年,他们为其儿子取名为菲利普.鲁道克(Phillip Rudock),与澳大利亚移民部长同名同姓,言外之意为“Phillip Rudock是我的儿子”,向外界表达了对部长的怨恨。

这淋漓至尽地显露了东方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这种东方式的诅咒,对于西方人士而言无疑是对牛弹琴,无济于事。

这位部长或许会想“你想利用你儿子的命名与我套近乎,没门!”因为在西方,晚辈采用或沿用长辈的名字是表达一种敬意,常常有祖孙几代延用同一姓名。

由以上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中西方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平时会阅读一些英语报纸和杂志,也会经常与外教交流,对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我感触很深,经过思考和整合,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一、含蓄委婉与直观明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含蓄委婉,而西方人则比较直观明瞭。

从中西方人士写信与读信习惯就略见一斑。

写作外教教我们如何写英文书信,要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要求放在信首,信尾才讲些客套话,显得十分无礼唐突。

起初我很不习惯,因为国人求人办事的信件,信首尽是客套寒喧之词,东拉西扯地写上一大堆,信尾才有几句涉及主题。

后来,经过了很多练习,我才慢慢习惯。

二、以宏观分析为基础和以微观分析为基础。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宏观分析为基础,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微观分析为基础。

记得从一本科学杂志上看过这样一个事例,夏季,天气很热,一块鲜肉放在这里,很快就会变质、腐烂。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会说:这是因为夏季天气热,空气中细菌多,由于大量细菌的侵蚀,所以这块肉烂得快。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在信息传达上,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和联想,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经常使用丰富的形容词和比喻,而且,在切入正题之前往往还要进行很多铺垫。

而对于西方人来讲,这种做法只会减弱信息传播的效果,而且往往被认为是空洞和夸大其词。

因为西方的写作风格,特别是英语的写作,比较注重逻辑的紧密和事实的陈述,一般来讲比较低调,即使是一些名人的著名演讲,也没有很多华丽的词藻。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

中国人由于采取整体优先与和谐至上的思维定势,因而认同集体主义,在中国人的社会氛围中,祥和、安宁、合作、顺从始终占主导地位。

西方人由于主要采取分析思维与求异思维来看待事物,因而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对立面,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

西方的民主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思维基础上,人们不崇信集体也不崇信任何权威,而认为不论是集体还是权威都是由契约形成的,个人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自己自由的干涉。

此外,中西方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西方人从总体来说相信那些经过分析方法证明的东西,他们相信科学实验、相信问卷调查结果,而不轻易相信经验和直觉,对于中医学他们可能感到比较神奇,出于冒险和刺激心理,有些人可能会接受如针灸和汤药等中医疗法,但是多数人并不认同中医。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习惯于竞争,喜欢表现白我,崇尚冒险、刺激、新颖、花哨,而中国人则往往觉得西方人的这些表现过于张扬,为人肤浅。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摘要:人们的生存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文字语言习惯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因而形成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

1.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

《老子》的“道”是混沌未分的,弥漫一切,无所不在。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之道。

看来老子的“道”是模糊的。

孔子的“仁”因人而异《,论语》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次,而每一次“仁”的内涵都有所不同,足见“仁”的模糊性。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模糊性哺育中国人特有的模糊直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无法走向形式逻辑的,只能走向“悟”和“直感”“,悟”的模糊性就可以任意解释,使你无法推翻它。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开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

古希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是如此的确定,以至于再前进一步就得否定它,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进。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欧几里德建立了平面几何体系一直作为西方文化的精神工具延续至今,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里程碑。

古希腊文化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也哺育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更擅长理性的逻辑思维。

欧洲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用逻辑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西方科学史上从古希腊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到牛顿的古典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近代以来诞生在欧洲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无一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的产物。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美学上的差异就人类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言,西方思维更适合于科学原理的发现,因为只有将事物孤立起来静止下来审视,才能全面地展示该事物的种种特性,从而发现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如果不把经验、环境等因素完全抛开,事物的一些根本的属性就很难发现。

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就是在人为设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同样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由西方人提出的,而不是由中国人提出的呢,是思维方式决定的。

西方思维在严格划分概念,并且把它们视为实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追问“它是什么”,也就有了定义它的冲动。

在过去的文明史中,西方思维推动了哲学的深入发展,使西方哲学走过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发展阶段,带动了各门科学的发展,真正起到科学之母的作用,并推动各门科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作为西方思维方式代表的形式逻辑,更是极其有效的思维工具。

中国传统的思维则更适合于实用的发明,因为它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擅长于相关性的思考,它不依赖多少原理的指导,就可完成人们所预想的方案。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另一方面,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近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侯玉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加入WTO使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经济与技术领域,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们的文化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20世纪中国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传统的抱死守旧和全盘西化都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理解文化影响的机制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些研究中,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文化影响的崭新思路。

一、思维方式研究的心理学背景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韦伯(Weber)和许琅光(Hsu)为代表的一批关注中西差异的文化学者,因为受到新精神分析学派中社会文化学派的观念的影响,开始强调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决定着这个国家中人的国民性。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和谐,而西方的文化强调冲突与进取,所以中国人的人格取向是中庸式的,注重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西方人的人格是进取式的,注重追求个人的成就。

韦伯等人的观点启发了著名的文化心理学家垂安蒂斯(Triandis),他提出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概念,指出东方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强调内团体的和谐,关注内团体的目标,强调团体的规范与责任;而西方文化是一种个人主义文化,它强调个人的需要和价值,关注个体的尊严和自我发展。

关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争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吸引着文化心理学家的目光,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对思维方式的研究之后,人们才发现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概念去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依然处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

要想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就必须从人的内在假设上加以分析,而思维方式作为人们处理信息和理解社会事物时的一种元认知特性,就是这样一种内在假设。

文化心理学把思维方式作为理解文化差异的内在假设,和他们对主流心理学的反思有关。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作者:刘睿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4期摘要: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各有特色,其差异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曲线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的。

形成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经济制度为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分析这些差异及产生原因对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字: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原因在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充分发展,可以说各个民族文化都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而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必将影响各國的文化乃至其他各个方面的交流,因此深入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存在着诸多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

在这些文化体系中,只有中国文化数千年来在一个相对不变的宇宙观、政治制度、伦理信条、人生理想中毫不间断地延续下来;只有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民主制度,并以大起大落、重心不断转移的旋律突飞猛进,成为人类前进的火车头。

那么这样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或许可以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探究一番,因为在思维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认识论的循环,使得二者能够相互生成。

正是中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导引出中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轨迹,从而使中西方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特征。

在面对世界的时候,中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均按照各自的文化精神、宇宙观来思考和理解这个世界。

(一)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传统思维重视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传统思维重视理性逻辑思维。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的头脑羞于抽象的词藻,喜欢妇女的语言。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具体的。

”“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直觉去揭开自然界之谜”,这些话虽然极端,但不乏几分道理。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东方文化通常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家族、团队和社区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使得东方社会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亲密关系,人们往往更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做出个人牺牲。

例如,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即是指追求和谐,尊重他人,并在社会中协调相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通常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这使得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例如,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追求幸福权"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

二、逻辑与直觉在思维方式上,东方文化倾向于强调直觉和感性思维。

东方人可能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并运用类比和隐喻来解决问题。

这种直觉思维在中国传统的典故和寓言中广泛体现。

例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比喻,用来表达取舍和权衡之道。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和分析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重视事实和证据。

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科学、法律和哲学的发展中得到体现。

三、时间观念东方和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往往采用循环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和周期性。

例如,中国传统的农历和节气系统就是基于天文周期的时间划分。

而西方文化通常采用线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不可逆转性。

西方人更注重时间的管理和高效利用,重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交融与理解尽管存在这些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交融对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西方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通过理解彼此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合作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商业领域,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交流误解和冲突。

然而,通过跨文化培训和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找到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最后,促进东西方的思维交融是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关键。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中国人与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一)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1,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要运用各种思维。

由于职业的需要,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可能有所偏重,如文学家偏重形象思维,数学家偏重抽象思维等。

任何人种的人都有具有达到思维发展高级水平的能力,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偏好也有所不同。

2,中国人形象思维发达而逻辑思维不发达的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很发达。

例如,在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从《诗经》到《离骚》,从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到明清的散文,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的相当普遍。

中国人重视形象,实际上强调了思维中的表象作用,而未较好的发展到概念。

汉语语法研究直至1898年的《马氏文通》出版,才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大晚于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文化体系。

3,造成差别的原因造成中国人形象思维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象形文字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象形的汉字,对大脑的思维过程发生了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影响。

由于汉字是左右脑均势,促进了右脑的发展,右脑是负责形象思维的,所以,使用汉字的人形象思维发达,应该说是符合逻辑的。

拼音文字的人逻辑思维发达,应该说也是符合逻辑的。

4,形象思维的特点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就包涵着对于直观经验的重视,而在理论上往往停留在经验论。

形象思维亦有其长处,思维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任何知识及其教学利用形象思维予以说明,就容易被人们理解、学习和掌握。

(二)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英美人偏好分析思维1,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联系在对分析和综合的基本智力操作中,中国人偏好综合,英美人偏好分析。

分析和综合是相互对立又统一的。

2,差异的表现从中国的三大国粹——中医、京剧、国画的特点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上述中国人偏好综合,西方人偏好分析的差异。

下面以中医和西医为代表例证。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差异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差异

什么是文化?学者们对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我们比较认同的有两种:一种是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综合;一种是所谓文化就是人类行为的综合[1]。

其实,文化就是一种活法,就是一种生活的价值取向。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所处地域及生活习俗不同,形成的主流文化也就不同。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别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讲属于情感文化,它的标志性语言是“士为知己者死”。

从群体来讲,稳定的农耕社会造就了盘根错节的家族纽带,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几乎多半会循根而归结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因为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强调和为贵、天下太平、仁爱为本。

从个体来讲,认为人生一世,就要尽责奉献,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养子孙。

任何场合都强调“做人”的重要性,一辈子必须按照社会公认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始终把自己置于某种管理的制约之下。

西方文化属于哲理性文化,它的标志性语言是“知识就是力量”。

由于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好战性,从而形成了比家国意识更强的国家意识和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体系。

西方人认为上帝造就自己,就是要尽情地享受人生,不需要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

所以子女抚养到法定年龄就要自立,父子用餐也实行AA 制。

主张个性张扬向外发展,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综合来看,如同甘美的水果有内核一样,文化也是如此。

只是不同的特征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内核。

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内核是个体意识。

既然广义的文化是人类行为的综合,那么我们从中西方人的行为习惯就可以看出文化内核的差异。

从用餐方式上看,中国人喜欢聚餐,使用的餐具是筷子,从大堆上往回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火锅;西方人采用分餐制,使用的餐具是刀、叉,左手拿叉右手拿刀,由内向外切。

从见面礼节上看,西方人见面不是握手就是拥抱,向外发展;中国人的传统礼节见面不是打拱,就是磕头,心照不宣,大家都是一伙子的,不敢握别人的手,只好握自己的手。

讲座报告——中国思维模式vs西方思维模式

讲座报告——中国思维模式vs西方思维模式

讲座报告——中国思维模式VS西方思维模式2015年4月23日,政管学院的毛国民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思维、西方的思维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别。

在讲座中,毛国民老师将两者解释得浅显易懂,整场讲座为学生打造了一场哲学盛宴。

讲座开始,毛老师介绍了西方式管理思维,例如认知思维追求“是”;逻辑思维主要为演绎与归纳、抽象与具体、分析与整合。

理性思维:人作为主体的意识强烈,而认知的对象作为客体。

起初我认为西方的思维模式近乎完美。

确实西方追求实事求是,具有“死磕”精神。

例如:苹果落地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甚至有人坦言: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中国,绝对不可能发生。

人们只会把苹果削了皮,然后享受一顿美餐。

同时,西方的思维正是科学的摇篮:他们重视问题的归纳与演绎,文章以及其他都透露着逻辑思维的影子,符合逻辑推理。

而这也是西方人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的原因之一。

相反中国则停留在封建社会停滞不前,固守前人的成果。

然而,西方思维过度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也给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例如对世界的改造,而我国的珠三角就是在这一思维指导之下的“成品”。

对,珠三角是变了好多——经济发达了,楼房拔地而起,马路穿过了田野…可是这也是面目去全非吧。

中国思维则与西方思维有着天壤之别。

中国的思维模式则是以感性思维为主。

崇尚“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中庸以及类比等逻辑性较差的思维模式。

中国思维模式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却与西方所注重的关系迥然不同。

西方所谓的关系是逻辑推理的产品,而中国所谓的关系则是类比推理的结果。

西方的“关系”有利于更客观地了解一个问题的本质,有如庖丁解牛;但却不知“逻辑并非事实”,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困顿之中。

而中国的“关系则有利于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与自然保持良好的关系;然而裙带关系严重,腐败问题突出。

其实中西方思维模式各有千秋,真要分个胜负,却是不可能只是。

然而两者却是可以相互借鉴。

而我也认识到事物两面性,辩证看待任何一件事物,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是宏观思维,西方人是微观思维
2014-8-20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由宏观到微观,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从宏观到微观,决定了中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会不断出现高瞻远瞩的战略家、政治家,象姜子牙、商鞅、秦如皇、李世民等,毛主席自不必说。

从微观到宏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则会不断出现战术家,很少能出现高瞻远瞩的战略家,象拿破仑、巴顿等,战术家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败给伟大的战略家也是必然。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与《孙子兵法》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看看现在的所谓经济学家因学习西方,基本上都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只顾眼前,那管身后的环境污染、洪水滔天。

从宏观到微观,表现出来的则是强调整体性、统一性,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

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由大到小,整体意识较强,强调的是秩序、和谐。

从微观到宏观,表现出的来的则是强调个体、强调局部,甚至以局部代替整体,强调个人利益至上,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个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所以就有了狗屁说法,人权大于主权、性自由等等。

用英文写信,地址是从门牌号、县、市、国家,是从小到大,这种书写方式恰好与中国人的书写习惯相反,中国人是从大到小,这能说明什么呢?也能告诉我们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宏观到微观,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

中国人的宏观思维决定了考虑问题是从整体入手,比如研究一棵树的生长,中国人主要研究土壤、气候、阳光、周边环境等与整体树相关的等条件等,而西方人的微观思维则是从树的内部构成入手,研究年轮、树根、树叶和树的几个内部构成等等(只是举例说明问题,未必如此)。

这两种思维方式反映在医学上,就是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人是一个整体,没有内科、外科之分,疾病与天气、情志、饮食等密切相关。

而西医则把人体拆成一个个局部,分成内科、外科、五官科等等,强调什么病菌导致什么疾病,这个病毒那个病毒的,胆固醇、白血球等等,病毒则导出不穷,发现了基因,然后基因下面是什么呢?一直研究其几个内部构成。

庄子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而西方人一真在研究如何每天取一半,一直分下去,乐此不疲,不断有新发现、新理论出现。

所谓的创新,也只是局部创新。

所以西医只能成为中医下面的一个手术科。

很多叫嚣取消中医的人,根本不了解中医,不了解中医的理论基点,只是以西方思维方式下所创建起来的医学模型来衡量中医,这样当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他们的这种行为,就好像一个女人用女性的思维方式,去衡量一个男人的行为一样。

这个女人整天唠唠叨叨地说,你这个男人(中医)胸部这么如此扁平,又不能生孩子,头发又不长,又长胡子,又是站着撒尿,根本不是个女人,不科学,要改造、要创新,要与我这个女人(西医)接轨。

中国人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的大一统,西方人的从微观到宏观则决定了分裂的欧洲。

对于中国和欧洲,历史学家有着诸多的比较,其中人们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就是在大致相同的纬度,大致相同的面积(欧洲总面积是930万平方公里,中国的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为什么中国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且5000年延绵不绝,而欧洲却是小国林立始终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欧洲呢?即便是今天的欧盟,也仅仅只是一个松散的国家组织,并且矛盾重重,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

历史学家对此有很多解释,如地理决定说:认为欧洲的地形主要是山地,阻碍了欧洲各
地人民的往来,所以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

了解中国的人都知道,其实中国的领土之内70%以上是丘陵山地,在地形方面并不比欧洲占有优势,单一地形决定说似乎缺少了说服力。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和欧洲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中国人是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比较注重整体性。

就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是以统一的面貌出现。

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分裂的局面,如春秋战国,五代十国,都是小国林立,群雄争锋的时代,之所以在分裂之后能够迅速地回归统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潜意识里有一种大一统的意识,在分裂的时候,能够有人站出来,顺应人民的要求,引导人民重新的回归统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的学说是认为欧洲境内各个民族林立,太多的民族矛盾与民族对立导致了欧洲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说服力,其实和中国的历史做一番比较,你就会发现这种观点其实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

为什么?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是在历史上由很多民族融和、斗争而成,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存在着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能形成若干次民族大的融和的进程,而欧洲却没有?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欧洲人太强调个性,强调个体,强调个体就缺乏包容性,这是必然的。

而中国人的思维强调的是秩序和谐,中国人能在不断的包容中,完成民族的融合,形成新的更强大的民族。

从广义上来说,当今社会存在着两种制度,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种是西方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度。

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几千年来所采用的国家管理形式,它的表现形式就是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所以,这种制度形式把中国的封建社会推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顶峰。

民主议会制,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制度,它的产生形式是和西方的由微观到宏观,以个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相适应的,所以西方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东罗马帝国时期与现在都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

中央集权制度就是这样被历史证明的,能令中国攀上高峰的一种适合中国人群体意识和群体性格的一种制度!
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人群性格、不同的科技发展方向及不同的文化体系、价值体系。

不同的文化体系,价值体系,科学体系,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不同的轨迹。

中国的思维方式推动着中国形成并维持着一个统一的国家,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高峰。

香港、大陆、台湾和新加坡,相信大家一看就会发现,当前政治最为混乱的,经济发展最慢的就是台湾了,为什么?很简单,大陆、香港、新加坡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而台湾不是,它实行的是在西方被证明成功的民主制度,这就好像一个本质上的男人却非要穿上女人的衣服按照女人的方式去生活工作,这样人的生活一定是一团糟。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正是由于“道”、“器”的主从关系的确立,从宏观到微观,才形成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西方文化(即现代科学)是一种实体论的认识方法,即注重从内部深入研究事物的空间位置、形态结构以及质量、能量、性质、内在规律等关系。

而中国古代先哲向来对这些“细微末节”的深入钻研漠然视之,而是强调事物的外部整体联系。

西方从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则注重研究事物本身状态,以实验科学为基础,其特点是局部的、静态的,因此对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考虑较少。

中国人的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则注重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相对稳定性的发展过程,其特点是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

西方科学,注重科别分工的精细,而缺乏归纳、综合的研究方法。

阿尔温·托夫勒在《科学和变化》中说:“当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局部分解成尽可能小的一些部分。

我们非常擅长此技,以致我们竟然忘记把这一些细部重新组装到一起。

”,即只强调事物的内部、个体和局部,而忽视或根本不考虑事物的外部联系。

马列作为西方人,从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在马列主义肯定是存在的,是无法改变的,
而毛泽东思想则是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的产物,所以马列主义只能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才能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辉煌!
中国人的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哲学(主要是道家哲学)也是以宏观为主的,而西方人的从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哲学)是以微观为主的。

现在中国实行马克思哲学教学,其实是用西方的微观思维方式来解读宏观思维方式的中华文化,是对中华文明全部颠覆,所以中国应恢复中国哲学的教学,废除西方哲学,也就是马克思哲学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