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三单元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三单元优秀教学案 导学案含答案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3.反复朗读文章精彩描写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和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的特征。
4、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
【学习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自主预习案】1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_______,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
在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课文是 _________。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
《朝花夕拾》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朝‛早晨,童年)(‚夕‛晚上,成年或老年)(原名《旧事重提》)。
2.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菜畦()桑葚()油蛉()斑蝥()锡箔()臃肿()确凿()攒成()收敛()蝉蜕()脑髓()觅食()罕至()拗()秕谷()⑵解释词语:①确凿:②轻捷:③人迹罕至:④觅食:⑤渊博:⑥宿儒:⑦鼎沸:混乱,想在锅里沸腾一样⑧高枕而卧:3、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______个部分内容,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后写 ________________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品味、学习文章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
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脑海中。
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童年时的自己对美丽的自然景物的爱、对动人的民间传说的爱、对绘画的爱、对读书学习的爱、对学识渊博的人的爱、对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爱真切动人地表现出来的。
自学导引1.识音记形(给加点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菜畦.( qíng)n)油蛉.( lí)桑椹.( shè斑蝥.( máo) 锡箔.( bó)拥.肿( yōng)确凿.( záo) 攒.成( cuán) 收敛.( liǎn)蝉蜕.( tuì) 脑髓.( suǐ) 觅.食( mì)罕.至( hǎn) 拗.( ǎo) 秕.谷( bǐ)倜傥..( tìtǎng)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1)确凿:确实。
(2)轻捷:轻快敏捷。
(3)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4)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5)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儒,指读书人。
(6)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7)高枕而卧: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
高枕,枕着高枕头。
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被誉为“民族魂”。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新人教版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准确行动的语言,训练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描述、背诵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指导中融入的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感受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得封闭性和落后性。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1、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体裁),选自___。
作者鲁迅,原名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脑髓()桑葚()斑蟊()攒在一起()秕谷()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3.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4.“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5.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一、教材简析本单元课文都是抒情的,有现当代散文、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春》和《济南的冬天》是传统课文,进入课本后,更注重发掘其审美的素质;《风雨》是一篇富有美感的散文,作者笔下的风雨可真不寻常。
《秋天》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
《古代诗歌四首》都是“课标”规定背诵篇章,入选课本,更注重发挥其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作用。
综合性学习安排的是感受自然,通过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走近自然,亲近自然,感悟自然。
二、教学目标1、教学本单元,我们将引导学生了解相关作者,识记、理解并积累词语;学会把握课文的重点字词,从而进一步理解主要内容、构思及表达技巧。
2、精读本单元,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阅读,揣摩、欣赏大师语言的精妙;通过想象充分领略文学作品中的美的景物、美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陶冶美的情趣,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四、教学难点品味课文的优美语言,领略文学作品中的美的景物、美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五、课时安排11、春 2课时12、济南的冬天 2课时13、风雨 1课时14、秋天 1课时15、古代诗歌四首 2课时写作 2课时11、春朱自清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
2、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内容。
3、学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悟情。
2、通过欣赏春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准确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七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教案学案人教版
3. 作文训练,以“我眼中的自然”为主题,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感受自然之美,提升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共鸣。
10. 例题10:请简要概括课文《草原》中的主要观点。
答案:课文《草原》中的主要观点是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还较为表面,下次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其次,在古诗词鉴赏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下次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提供写作指导和样例,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深度的写作表达。同时,组织作文互评和讨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在讲解课文《草原》和古诗词《观猎》时,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文本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查找相关资料、欣赏优秀作品等,拓宽视野,提升审美情感。
4. 实体教具:在课堂上使用实体教具,如地图、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评价工具:利用评价工具,如评分表、互评表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导学目标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4.学会写景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5.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6.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重点1.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1.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怀。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型复习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复习1、回忆第三单元课文2、导入复习提出复习问题。
巡视情况,指定报告人,评价学生的发言,明确结论。
独立思考。
组内交流互助。
结对探讨,补充或评价同学的发言,总结归纳。
介绍作者应结合背景介绍。
预习1、了解作家作品2、积累字、词,句、段。
3、读背课文,做好积累巡视自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师应该确定诵读的感情基调;示范精彩片段。
督促学生做好积累笔记。
用双色笔做好积累笔记。
学会不懂的字、词、句子。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师要灵活处理。
研习1、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作用。
2、体会各篇文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4、你从本单元大家的写作方法中都学会了一些什么样的写作技巧?1、明确展现任务。
2、点拨文章主旨。
3、指导把《春》中的佳词妙句进行积累和赏析。
独立思考探究。
组内交流展现合作成果和思维过程。
总结归纳写作方法。
结合个人经历探讨如何为人为文?时习掌握生字词,知识梳理。
全文完毕。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新人教版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你了解孔子吗?你去过孔府吗?你知道孔子的那些名言?请说给大家听。
三、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1)孔子:(2)《论语》:四、朗读课文,了解内容1.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 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五、细读课文,分析赏析1. 学习第一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这一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2. 学习第二章(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这一章主要讲什么内容?(3)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3. 学习第三章(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 学习第四章、第五章(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第四章强调了什么?第五章阐述了什么内容?(3)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学案第三单元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 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生字词、作家作品、名言名句、文言文字词的识记等。
2. 提高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 能熟练地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4.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二、重点难点:1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2让生学以致用,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三、导学过程第三单元共五篇课文,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既有对春的描绘,又有对秋冬的热爱。
总之,本单元侧重描景,抒情。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名家名篇为主,又有时文,有助于我们学习一些写作技法和修辞手法。
2目标定向,自主学习(1)明确单元篇目,归纳重要的文学常识(2)重点字词的识记与理解(3)诗句与美文片段的诵读与积累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小组检查文学常识和古诗词得背诵还要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此外,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领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典题例析]例题:阅读课文最后三段,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刻含义?2.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如果把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4.请模仿其句式为“秋”写三句话。
解析: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2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是依据春天成长的顺序来写的。
第3题考查对语言表现力的认识。
第4题则须先分析原文的句式特点:三个比喻形成一组排比,分别写出了春的三个特点,再由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摹仿。
参考答案:1.三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新、美、力的特点。
含义: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2.不能颠倒。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XX新版人教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XX新版人教版)1春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美的能力。
学习重点: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知识准备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朱自清有著作7种,共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评论、学术研究等。
《春》、《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预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查工具书理解不能理解的字词。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勾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预习检测.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酝酿抖擞应和嘹亮稀疏安巢撑伞黄晕.《春》是一篇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_。
现代散文家、_______、_______。
他的散文,清新而真挚,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词语。
欣欣然:朗润:酝酿:繁花:赶趟儿呼朋引伴:花枝招展:二、合作探究学始于疑文中描绘了几幅动人的春天画面?质疑探究探究点1:课文主要内容问题1: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问题2:文中描绘了那几幅动人的春天画面?请给他们分别加上小标题。
探究点2:春草图问题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草?问题2:“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嫩嫩地,绿绿的”本该放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问题3:本段突出了春草的那些特征?本段除了描写春草外,还描写了草地上人的活动,这样写有何用意?三、达标测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新人教版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学习难点: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和修身方面的方法和道理。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学探究,请同学们课前预习,收集背景,作者等相关资料,课堂展示1.背景链接本文选自《论语译注》。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都属于语录体。
本课所选12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为人处事的原则。
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文体知识“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
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
《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3.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2.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词汇参考: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
晕
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课后训练案】
1.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描写春雨细密轻盈的句子是:
;文章赞美春天
“美”的特点的句子是: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
(2)上面的句子,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春花繁茂、
的特点,描绘
了花朵多,花色 ,花味 ,从数量、
、
、情态几方面创造了一
幅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的繁花闹春图。
【课后总结】
1.学习心得: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2.找出课文中采用比喻、排比、拟人、反复修辞手法的句子各一句,并体会其作用。
【综合探究·写法借鉴】 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找出你最欣赏的片段,谈谈其 写法的妙处。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古人评价相当高,你认为好在哪里?谈 谈你的看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3.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名诗词。
【自主学习案】 一.朗读指导 ①读音正确 ,声音洪亮。②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③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的美感。 1.熟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下来,并说说理由。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
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第三单元单元复习导学案
1.回顾基础知识,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深化理解掌握。
2.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
2.品位赏析语言,领悟课文的深单元课文叙事的方法。
教学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提出复习问题.
独立思考。
组
巡视情况,指定
报告人,评价学
生的发言,明确
结论.
用双色笔做好积累笔记.学会不懂的字、词、句子.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有的学生背诵缺乏自信,教师要给予鼓励和信心.
1.找出文中的写作手法并体会作用。
2.体会各篇文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4.你从本单元大家的学习中掌握了哪些说明方法?1.明确展现任
务。
2.点拨文章主
旨。
3.指导把本单
元中的佳词妙句
进行积累和赏
析。
独立思考探
究。
组内交流
展现合作成果
和思维过程.
总结归纳写作
方法。
学生对于说明
ﻬ。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春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春》名称特征角度(顺序)写法修辞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4、迎春图——人迎春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风筝”既是儿童的,又是春天的。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赶趟儿”与前文的相照应。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俗语激励人们抓紧大好春光,。
三、朗读文章,体会主题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1、概括春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概括了春天“”“”“”的特点,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2、这三个比喻句能否颠倒?为什么?四、主题归纳《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写法归纳(本文如何写景?)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等;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近到远等;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大垸镇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年级:七年级主备人:李敏课题课型课时使用者上课时间《春》预习展示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部分字词。
2、反复朗读,试有感情朗读展示。
3、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4、体会主题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试有感情朗读展示。
2、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1、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体会主题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古人笔下描写春天的诗句吗?(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写春的精美散文。
二、作者链接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匆匆》、《背影》、《欧游杂记》等,诗集有《踪迹》等。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
七年级语文上册新课程《济南的冬天》同步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新课程“高效学习5+2”教学模式高效导学(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12 济南的冬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能力目标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
2、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品读点拨法学习方法品读研讨法教学重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第1课时]课时目标:朗读,积累,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教学练过程:一、创境激趣:1、作者介绍及时代背景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应召回国。
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
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
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2、解题《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
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
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
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
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
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字词集中学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字词集中学习上课时间 班级姓名 语文星级导学提纲: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会读下列加点的字):趟.水 赶趟. 走了一趟. 酝酿.. 嘹.亮 和.平 柔和. 应和. 和.诗 随声附和. 和.面 和.泥 搅和. 暖和. 软和. 和.稀泥 黄晕. 烘.托 薄.纸 薄.饼 薄.脆 薄.烟 薄.厚 薄.命 薄.情 薄.弱 单薄. 薄.荷 蓑.衣 斗笠.. 济.南 人才济济.. 济济..一堂 救济. 同舟共济. 发髻. 水藻. 澄.清 澄.碧 把水澄.清 红澄澄.. 芊芊..细草 黛.色 主宰. 磅礴.. 匍匐.. 挑.战 挑.逗 挑.灯夜战 挑.拨离间 挑.拣 挑剔.. 挑.大梁 水波澹澹.. 目不识丁. 丁丁.. 肥硕. 栖.息 鳊.鱼 乌桕. 寥.廓 清洌. 枯涸. 梦寐.东临碣.石 山岛竦峙.. 萧瑟.. 绿杨阴里白沙堤. 精神抖擞.. 贮蓄.. 偌.大 一刹那 蜷.曲 栅.栏 倏.忽 锥.形 葡萄蔓. 瓜蔓. 蔓.延 枝蔓. 滋蔓. 蔓.生植物 蔓.菁 学习目标 1.掌握应知应会的字词,为全单元课文学习打好基础。
2.培养学生的综合、整理能力。
三点提醒学习重点 掌握应知应会的字词。
易混易错点 多音字、形近字的正确区分。
易考点字音字形辨析。
二.会写下列词语:酝酿....烘.托枯涸.萧瑟蓑.衣斗笠..发髻.水藻.澄.清澄.碧红澄澄..细草..芊芊黛.色主宰.磅礴....匍匐挑剔..水波澹澹..肥硕.栖.息鳊.鱼乌桕.寥.廓清洌.偌.大一刹那蜷.曲栅.栏倏.忽锥.形葡萄蔓.瓜蔓.蔓.延枝蔓.滋蔓.蔓.生植物蔓.菁梦寐.东临碣.石山岛竦峙..绿杨阴里白沙堤.三.理解下列一般词语:欣欣然: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应和:黄晕:芊芊:黛色:磅礴:寥廓:枯涸:竦峙:一刹那:倏忽:四.成语积累:呼朋引伴:花枝招展: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华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春》导学案(学生用)方洞中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编写:李俊审核:【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学习重点】1.理清作者思路。
2.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2课时【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2.积累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宛转.()黄晕.()应和..()()蓑.衣()抖擞..()()笼.罩()朗润.()烘.托()(2)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花枝招展:朗润:酝酿:宛转:欣欣然: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节奏,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感情。
4.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春天的几幅图画?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5.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作者简介:三、检查预习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五、美读课文,品味探究:要求:1.把你以为好的的词语推荐出来2.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读给同学听听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3.用“我觉得《春》像一首。
”来概括读了《春》后的感受。
2.美句推荐朗读:(同学推荐朗读,并说理由,教师点拨)我推荐:3.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
(学生发言)示例: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
六、作业:以《我心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第二课时一、导语:二、明确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欣赏结构美,展开联想,体会文境美。
三、品读赏析课文学生放声自读课文1.欣赏结构美:(构建画面,拟好标题,配好音乐)A.读(1—1),展开想象,构建画面,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
教师提示,点拨。
B.读(2—7)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
教师提示,点拨。
C.再读(8——9)同学诵读,构建画面,取好题目2、品读文章,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可以直接用笔记在文段中)①请你标出文中每一句的描写角度②请你标出本文段中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并指出到底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3、在课文中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比喻原句:赏析:拟人原句:赏析:排比:赏析:四、主题探讨,感受大家谈。
1.介绍写作背景:2.同学谈。
3.教师总结:五、总结全文:六、课外作业: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落叶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
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
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
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
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
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阵雨了。
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
而在这地毯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树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
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
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教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
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
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
老叶不必作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过那冷酷的冬。
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
万木在和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
秋天过去了。
冬天过去了。
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
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被披陈于枝梢上。
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我走在无论哪一片林子里,无论哪一棵树下,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
我看见新叶高出老叶覆满的树冠。
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
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
然而,老叶没有悲戚。
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
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成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1.文章第二自然中使用了“最初”“但接着”“接着”等词语。
请你想一想,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2.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你从文中摘录出两个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①②3.“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联系上下文看,老叶的“历史使命”是什么?4.为什么说北方的落叶是“悲壮”的?【学习反思】教师寄语: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学生用)方洞中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编写:李俊审核:【学习目标】1.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课时】两课时【预习】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重要作品及济南的地理特点。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济.南()镶.()水藻.()贮蓄..()发髻.()澄.清()着.落()看.护()3.释义:响晴:设若:秀气:贮蓄:澄清:空灵:4.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5.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三、解题四、检查预习:见预习2、3.五、朗读课文,整体把握:1.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
依阅读提示,思考:(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六、研读精彩语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思考:投影:(1)全段的中心句是:(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3.感情朗读第3语段。
七、课外作业:以《家乡的冬天》为题写一篇练笔,写出你对家乡冬天的真实感受。
板书设计:季节特征(温情--------宝地)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摇篮)济南的冬天景物特点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淡雅------小水墨画)暖而绿的河水(清亮、蓝汪汪----蓝水晶)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领悟思想感情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1)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三、对比阅读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四、拓展阅读:阅读《济南的秋天》,完成下列题目。
济南的秋天老舍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
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
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
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
那末,请看济南吧。
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
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
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
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
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
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象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