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语文10螳螂捕蝉

六语文10螳螂捕蝉
六语文10螳螂捕蝉

教研联合体语文备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

★第一站: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2分) 一、你一定能读准拼音并正确、美观地写出相应的字词。(5分) kuí wúzī rùn wǔ rǔ zhēng róng chéng fá 二、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2分) 1、老师夸他的字刚劲(jìn jìng)端庄,于是他练字的劲(jìn jìng)头更大。 2、这次他的考试成绩又落(luò là)在班级后面,他心里空落落(luò là)的。 三、请你找出没有错字的一组词语,把序号写在括号里。()(2分) A、座无虚席竭尽全力漫山遍野神密莫测 B、勃勃生机应接不瑕栩栩如生精兵简政 C、赞不绝口随心所欲粉妆玉砌无怨无悔 四、一字开花:根据句子的意思用“沉”字组成不同的词填到括号里。(4分) 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全家人心情十分()。李大钊同志在敌人的面前()镇定,有时据理力争,有时用()进行无声地反抗。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 同志 被害,人们万分()。 五、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①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②听了老师的话,使我深受感动。 ③我心里特别激动万分。 ④白居易是我国的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 七、明辨是非: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4分) 1. 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唐东杰布。() 2.《悲惨的世界》这部名著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雨果。() 3.小兵张嘎、华子良和江姐都是革命小说《红岩》中的人物。() 4.“轻叩诗歌的大门”这次综合性学习分“成长的足迹”和“与诗同行”两个板块。() 九、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正确的一组是()(2分) (1)这巴掌大的地方住不了人。 (2)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雨。 (3)难道你没有一点同情心吗? (4)较弱的花儿在暴雨中瑟瑟发抖。 ①比喻拟人反问夸张 ②夸张比喻设问拟人 ③夸张比喻反问拟人 ④比喻拟人设问夸张 八、请把左右两边相对应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并完成天空。(2+4分)

六年级语文下册 《螳螂捕蝉》学案1 沪教版

《螳螂捕蝉》学习参考 【学习目标】 1.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含义。 2.学会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3.能够用这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理解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课文提示】 1.刘向(约前77—前6)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九叹》等辞赋33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2.本文选自《说苑》。《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词语积累】 悲鸣饮露委身曲附傍延颈务欲得其前利顾患 【翻译课文】 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翻译:园子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 原文: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翻译:蝉高高在上一边悲伤的鸣叫,一边吸饮露水,(它)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后面; 原文: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翻译:螳螂紧贴树枝弯曲前肢想捕食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 原文: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翻译: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吃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面(正要弹射它)。 原文: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翻译:这三种情况都是力求要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忌它们后面的灾祸啊。【课文分析】 蝉、螳螂、黄雀在同一背景的舞台上,演出着相似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却都在于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人如果这样,也免不了悲剧的结局。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杀机,最终是免不了要招致灾祸的。所以,居安思危、近忧远虑,应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原则。 【思维训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课文知识点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写作背景: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多音字组词:

禁:jīn(情不自禁) jìn(禁止) 近义词: 破格──破例慰问──问候 反义词: 危险──安全悲痛──快乐 词 眷恋永别平平安安情不自禁自我安慰 踌躇黯然狂轰滥炸光荣殉职原封不动 句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地眷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原封不动:比喻像原样一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破格: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 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意愿:愿望、心愿。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10螳螂捕蝉-

10.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一、文本概述: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 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文章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注意前因后果的交待照应,脉络分明,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文本特色: 1.多重的性格,丰满的形象 在《螳螂捕蝉》一文中,故事比较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形象也较为丰满。如吴王这一角色,他有着专横、骄纵的一面,这一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上,面对众大臣的直言进谏,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王者的霸气一览无余。但当他听了少年的故事后,又表现得极为谦逊明智,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可见人物的性格是具有多重性的,他不是一无是处,而是真实的人。这里作者通过生动简洁的语言,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少年其智,吴王其人,跃然于纸上。 如果说文中吴王的刻画是片言只语显精神的话,那吴国少年的描写则是多种。 2.睿智的语言巧妙的说理

学习本文,我们就要学习少年的言语智慧,学习他巧妙的说理方式。同样是劝,为何效果迥异呢?俗话讲,文死谏,武死战,空洞的说教往往过于乏味,不能令人信服,而文中少年则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晓以利害,说者虽不露声色,听有却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权衡利害,道理不言自明。这是智劝,是曲劝,是巧劝,是妙劝,是语言智慧,人生智慧。文中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借事说理,表面看是在讲故事,但事理不言自明,如果读者徘徊于寓意之外,流连于故事之间,则舍本求末了。 3.深刻的意义,深远的影响 《螳螂捕蝉》虽是一篇历史寓言故事,我们不必计较,追求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但他的现实意义是深刻的,是富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在利益面前我们往往会利字当头,失去理智,利令智昏或利欲熏心,不顾自身安危。我们也可以此来解释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如环保问题、道德问题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们要充分挖掘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文章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内涵却是深远的。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把书读薄的基础上,把书读厚,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螳、螂、侯、禀”四个生字,掌握“侯、禀”的字形以及词语“诸侯国”、“禀告”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研读,让学生弄清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领悟到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的祸患。 4.让学生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方法,懂得说话技巧、策略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练习复述故事(第9、11自然段)。 2.通过研读,让学生弄清螳螂捕蝉与武王伐楚之间的关系。领悟到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的祸患。 【课时安排】二课时 【资料链接】

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10 螳螂捕蝉∣苏教版(有答案)

《螳螂捕蝉》同步练习 螂捕蝉》本文通过记叙。这一寓言表现了少年的,揭示了。 2.“那螳螂,,却不知道有只在它的身后。它们一心想得到,却没顾到自己身后呢!”这些内容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 3.《螳螂捕蝉》是则寓言故事,你还知道的寓言故事有:、、。 4.《螳螂捕蝉》是一篇,文中的少年机智聪明,巧妙地通过一个故事使吴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故事也告诉我们。 (一)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螳螂捕蝉》,后来这个寓言故事演变成一句成语:,告诉我 们。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蝉眼前的利益是,身后的祸患是;螳螂眼前的利益是,身后的祸患是;黄雀眼前的利益是,身后的祸患是。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共同点是只顾 ,不顾。 3.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 。 4.你想夸夸这个少年吗?试试看。 。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执意要去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冷静和智慧; 不能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利益,要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的道理。 2.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眼前的利益正隐伏着祸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拔苗助长。 4.机智聪明; 做任何事情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忘记了身后的祸患。 课后能力提升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考虑到后患。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蝉眼前的利益是露水,身后的祸患是螳螂;螳螂眼前的利益是蝉,身后的祸患是黄雀;黄雀眼前的利益是螳螂,身后的祸患是少年拿着弹弓。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共同点是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 3.我为了眼前的利益去攻打楚国,其实也隐藏着祸患啊,其他国家就会乘机攻打我们。 4.你真是一个多么机智的人! 用这么巧妙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吴王认识到攻打楚国的坏处。你帮助吴王挽救了自己的国家,你真了不起!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 学设计(1)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

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1)-

六年级语文(学科)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时总第25课时主备人:陈明珠课题:10.螳螂捕蝉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了解故事内容。 2.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难点: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乘虚而入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3.理清课文内容: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总结: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5.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螳螂黄雀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四、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10杨氏之子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②甚:很。③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④诣:拜见。⑤乃:就,于是。⑥示:给……看。⑦曰:说。⑧未:没有。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 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 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 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 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 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 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 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 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 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 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 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 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 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猜你感兴趣: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四(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四(教 学方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四(教学方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四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四 第二课时 泗港小学赵建华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

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

第10课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和文意。收集妙言妙语,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反应快说明很机智;妙在用否定的方式婉转礼貌地对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教学后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练习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练习题 一、词语。 1、填空。 ()声叹气大()进犯恍然大()不()而遇 不()情理()苦功高冲()陷阵赫赫()功 喜气()()一()人才()勇双全受之有() 不可思()忠孝两()巾帼不让()() 2、选择题。 (一)选择恰当的字填空。 【状壮】()纸()观不可名() 【厉历】()害严()日() (二)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良: A.优秀 B.善良的人 C.表示程度深 (1)用心良苦()(2)良辰美景() (3)除暴安良()(4)良师益友()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近义词。 (1)从小爹就说我的武艺并不比男子逊色,可现在空有一身武艺,没法帮爹。()(2)刘大哥恍然大悟的说:“我想错了,多谢各位指教!”() (3)花木兰所在的部队打败了敌人之后,凯旋回朝。() (4)李将军一表人才,年轻有为,不愧是国家栋梁。() (5)这下可好了,我们四人结伴而行,路上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4、根据要求填空。 (1)用几个词语来评价花木兰。 (2)仿写词语。 不可思议(写几个带有“不”字的成语。) 五、课文细细读。 1、这篇课文是一个,共有幕。 2、课文讲的是一位,的好女孩儿花木兰在外敌大举进犯边关,国家正紧急征兵的时候,,在边关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并晋升为将军的故事,赞美了花木兰 的崇高精神。 3、“巾帼不让须眉”中的“巾帼”本意指,这里代指;“须眉”本意指,这里指代,这种修辞手法叫。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 六、金苹果乐园 日常交往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下列不同场合和使用的敬辞谦语连线。 A. 托人办事说 a.恭喜 B. 询问长者年龄说 b.拙见 C. 请人原谅说 c.拜托 D. 谦称自己的见解说 d.包涵

六下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下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大家一起齐读课题。 “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大家知道,寓言的特点就是通过讲故事让人们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那么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能让我们领会到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扫除障碍,学好字词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词语,大家能读 准确吗?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再互读一遍,互相提醒纠 正。出示:固执侍奉诸侯禀报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再看两 个形近字 侯候请大家观察它们的字形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梗概下面请大家按要求朗读课文出示:大 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 什么事吗?建议大家在 讲的时候,把: 出示:概括文章内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 出示:概括文章大意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结果,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抓住线索,了解背景同学们,大臣们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呢?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

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同学们,大臣们的话有道理吗? 手绘地图:春秋时期,吴国在长江下游,而楚国位于长江中游,两个国家相距很远,如果吴王出兵攻打楚国,吴军就要孤军深入到楚国的腹地,而此时中原的诸侯国要乘虚而入,吴国就无法及时回航,后果就不堪设想。 五、揣摩语言,感受特点 大臣们是说得有道理的,可是吴王是怎么回答的呢?读 一读下面的句子。 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我,我就处死他!” 你们看,吴王下达了死命令,大臣们只好束手无策,此时,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登场了。 同学们,大臣们劝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而那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劝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大家在书上找出来出示两段话: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 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 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们看,同样是劝,可结果却这样的不同,是为什么呢? 我们到文章里去找一找答案。首先我们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九至十一小节,争取能把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复述出来。 六、深入故事,探究道理同学们,少年为什么要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呢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相同点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0课《金字塔》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0课《金字塔》讲解 知识点 教材分析: 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平实流畅,描写细致。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借物写人,借“金字塔”建筑,讴歌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以及勤劳。两篇课文在结构、内容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许多内容互相印证。 作者介绍: 穆青(1921---2003),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多音字: 澄dèng(澄清)(澄沙)(澄浆泥) chéng(澄澈)(澄净)(心境澄明) 着:zháo(着急)zhe (走着) 近义词: 开阔——宽阔雄浑——雄壮 贵重——珍贵豪迈——豪放 锋利——锐利肥沃——肥美 放射——喷射风采——风韵 情趣——趣味耀眼——夺目 神秘——诡秘珍宝——瑰宝 开阔——宽阔神奇——奇妙 遐想——遐思 反义词: 开阔——狭窄贵重——廉价 肥沃——贫瘠精湛——粗浅 白昼——黑夜豪迈——狭隘 锋利——滞钝延长——缩短 理解词语: 漂浮: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 开阔:(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 雄浑:雄健浑厚,雄壮浑厚。多形容诗文或书画气势磅礴,含义深远。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熠熠发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熠熠,鲜明,闪耀。类似的形容光芒的词语还有五光十色、光芒万丈、绚烂夺目、光彩夺目、明光烁亮、浮光跃金等。 情趣:情调趣味。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幽思:隐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精湛:精深。 句子解析: 1、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金色的夕阳、田野、沙漠、泛着金光的河水、像是纯金铸成的金字塔,调动人的视觉和听觉,写出了金字塔的绝美意境。 2、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们那里放射出来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远望金字塔的美丽样子。 3、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把这里的景色比作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突出了夕照下金字塔的雄壮美丽。 作者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的、局部性的特色,而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4、说它象形,你看它多像一个“金”的汉字;说它会意,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从“金字塔”译名出于象形还是会意两个角度,写出金字塔译名的绝妙。体现了作者对令人陶醉的金字塔夕照的赞美,也体会到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 5、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泥之类的黏着物。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了几千年前的工匠手艺精湛,技术高超,超乎人们的想象,太了不起了。 段落大意: 《金字塔夕照》 1、总写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2、写了金字塔开阔而又雄浑的特点。 3、写“我”思考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名字最早是怎么得来的及其贵重的特点。 4、写金字塔令人着迷。 课文主题: 《金字塔夕照》是一篇抒情散文,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抒发了作者对金字塔的喜爱与赞叹之情。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描写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用简要的语言介绍了古埃及文明,使读者深切感受到金字塔的神秘,对其未解之谜充满了兴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古埃及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赞叹以及对金字塔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问题归纳: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螳螂捕蝉∣苏教版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 。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并且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 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文章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螳螂捕蝉”等词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杀”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文本,按照故事六大要素概括提炼课文主要内容,能对文中两个人物形象作出自己的点评,练习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真切感受少年的思考周密与出众智慧。引入文言版,文白对读,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原初样式。 【教学重点】 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预习单、课件、查找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历史背景 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天很久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常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 1.请学生交流自己自己搜集的战国时期故事、名人、成语。 2.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部分成语。 秦晋之好,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纸上谈兵,退避三舍,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卧薪尝胆,三令五申…… 3.从这些成语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把能通过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作为一生的目标。 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过渡:吴王就是其中一位,这次吴王决定(出示文中句子,教师引读)出兵攻打楚国,可吴国大臣却纷纷表示反对。 1.学生说说大臣们反对的理由。 2.教师补充材料: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上百个。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一心想着发动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又相互拉拢,结交盟友,组成盟国。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小诸侯国都不敢轻启动战端。一旦有国家挑起战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对周围其他诸侯国的攻击。 过渡: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为了拯救千万吴国百姓,作为正直的大臣就该劝说吴王打消念头。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第10课.和11课

10 杨氏之子 一、看拼音写词语。 j iāqín ()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________ 闻:________ 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1、诣:拜见乃:于是,就 2、示:给,,看曰:说 3、未:没有闻:听见 三、(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 “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11 晏子使楚

一、看拼音写词语。 wúrǔwēifēnɡáixiǎolěnɡxiàow?inán ()()()()()qiúfànchūxīdàch?nɡānjúdàoz?i ()()()()()xiàoxīxīp?ibúshìshíhuàshíshuō ()()() qǔxiào miànbùɡǎisaānjūlayaɡuīju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楚国。楚王仗着自 己,想乘机晏子,显显楚国的。晏 子凭着自己的()和,对楚王的侮辱一一进行了反 驳。从此以后,楚王晏子了。 2、楚王知道晏子,就故意在城门旁开了一个五 尺高的洞。而晏子说, 楚王只好叫人打开城门迎接他。 三、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填上与“叫”意思相近的词。 1、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大夫取笑了。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上等人去。 3、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你来呢? 4、楚王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第10.螳螂捕蝉-

10、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教师可以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人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借助课文语言文字,明白蕴含其中的道理,感受文中人物的特点。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搜集、阅读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搜集、阅读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抄写下列词语一遍,记住字形。 螳螂捕蝉诸侯国禀报 2、为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拿不准的查查字典。 大()王打着()鸟处()死 前爪()弹()弓乘()虚而入 3、认真地将课文读通读顺,争取做到流利。 父母或同学对你的课文朗读评价是:(在相应的括号内打√) 优()良()中()重新练读() 4、读读下列成语,解释加横线的字,并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提示:(——)自然段写故事的起因,(——)自然段写故事的经过,(——)自然段写故事的结果。 6、用上以上四个成语,简述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课堂研讨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

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之”相当于“的”(.读题,解题。2. 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 [设计意思:这是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因此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10《螳螂捕蝉》同步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10《螳螂捕蝉》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háo bú jiè yì bǐnɡ bào huò huàn zhuó shí zhū hóu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形近字组词。 捕________ 供________ 待________ 铺________ 拱________ 侍________ 3.写出近义词。 议论—________ 召集—________ 准备—________ 执意—________ 4.填空。

①本文讲一位少年以“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告诫吴王,并使吴王消了________的念头。少年讲的故事与“________,________”这个寓言故事的意思很相近。 ②《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还有:________ 5.给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死:A失去生命 B不顾性命 C表示坚决 D不活动,不灵活 ①吴王已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________ ②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________ ③这条沟多年没有人清理,曾经哗哗直流的水成了死水。________ ④战士们个个满腔热血,希望同对岸的敌人决一死战。________ 6.下列人物、朝代、作品、名句匹配有误的一项是() A . 杜甫—唐朝—《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 李煜—南宋—《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 . 白居易—唐朝—《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 . 王安石—北宋—《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阅读理解 7.阅读课文《螳螂捕蝉》,回答问题。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2) 吴王由“固执”到“恍然大悟”,我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3) 大臣和少年的话产生了不同是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 (4) 仔细阅读这两段话,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共同之处是什么? (5) 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带来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叫更羸。 有一天,更羸跟随魏王到郊外去游玩。玩着玩着看见天上有一群鸟从他们头上飞过,在这群鸟的后面,有一只鸟吃力地在追赶着它的同伴,也向这边飞来。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会有这样的事?”魏王不相信地问。更羸说道:“可以试一试。”过了一会儿,那只掉了队的鸟飞过来了,它飞的速度比前面几只鸟要慢得多,飞的高度也要低一些。这只鸟飞近了——原来是只掉了队的大雁,只见更羸这时用左手托着弓,用右手拉着弦,弦上也不搭箭。他面对着这只正飞着的大雁拉满了弓。只听得“当”的一声响,那只掉了队正飞着的大雁便应声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凭什么将空中飞着的鸟射下来的。更羸笑着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是怎么知道这只大雁是受过了箭伤的呢?”魏王更加奇怪了。更羸笑着对魏王说:“从这只大雁飞行的姿势和叫的声音中知道的。”更羸接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