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重建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
神经生理学疗法的常用技术
神经生理学疗法的常用技术Bobath疗法中心理论:主张按照正常个体发育的顺序,利用正常感觉反馈输入,如自发性姿势反射和于衡反应来调节肌张力,诱发正常的运动反应输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输出加以重组而改善运动功能。
先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姿势与运动模式,然后逐渐转变为日常生活中复杂的功能性、技巧性动作。
关键技术:①控制关键点:关键点是指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这些部位对身体其他部位或肢体的肌张力具有重要影响。
治疗中治疗者通过在关键点上的手法操作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肌警方: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人体关键点包括中部关键点如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近端关键点如上肢的肩峰,下肢的髂前上棘;远端关键点如上肢的拇指,下肢的拇趾。
②反射性抑制:躯干屈肌张力增高时,把头部放置在过伸位,可以降低屈肌张力,增加伸肌张力;躯干伸肌张力增高时,把头放置在屈曲位,可以降低伸肌张力,增加屈肌张力;躯干屈肌与伸肌张力增高时,可以通过旋转躯干(保持骨盆不动)来抑制;肢体屈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外旋位,外展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内旋位,上臂屈肌痉挛时,取肢体的对称性伸展(保持头在中立位,以排除不对称紧张性颈反射)。
躯干、头、肢体的伸肌张力均增高时,使髋屈曲外展并屈膝即可抑制。
颈、臂及手出现屈曲痉挛时,可取上臂水平外展或对角线伸展来抑制;躯干与髋出现痉挛时,可将臂上举过头,以促进躯干及髋的伸展。
③调正反应:当身体偏离正常姿势时,人体会自发性地出现恢复正常姿势的动作,即头部位置,头部对躯干位置,四肢对躯干位置等恢复正常的一系列反应。
根据感受刺激部位和动作效应出现的部位,可将调正反应分为四类:发自颈部作用于躯干,发自迷路作用于头部,发自躯干作用于颈部,以及发自眼睛作用于头部。
平衡反应是比调正反应更高级的维持全身平衡的一种反应。
当人体突然受到外界刺激引起重心变化时,四肢和躯干出现一种自动运动,以恢复重心到原有稳定状态。
④感觉刺激:常用的感觉刺激主要有加压或负重,放置及保持,轻推等。
Bobath技术
关键点的控制
关键点(Key Point):
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这些部位对身体其他 部位或肢体的肌张力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在关键点上的手法操作来抑制异常的姿 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 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对关键点的控制是Bobath技术中的核心,常 与反射性抑制综合应用。
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WHO2001),从参与、活动和病损之间联系、 行为和运动控制、神经损伤和功能障碍的后 果、神经和肌肉可塑性、运动学习等方面进 行分析与治疗。
传统BOBATH常用治疗技术
1.关键点控制; 2.反射抑制性模式; 3.促进正常姿势反应; 4.床上良好体位保持; 5.体位转换; 6.推-拉技巧; 7.拍打; 8.肢体置放和控制; 9.患侧肢体的负重
健侧卧位:
健侧卧位是患者最舒适 的体位。
患肩前伸,肘、腕、指 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 的枕上,上肢向头顶方 上举约90°
以BOBATH概念为主的相关书籍
BOBATH 观念的定义
是对由于中枢神经损伤,引起功能、运动和 体位控制障碍的患者,进行评价和治疗,它 是一种问题解决方法
“Bobath观念还没有完成,我们希望她在将 来不断成长和发展。”Bobath(1986)
BOBATH 观念的基本原理
建立在运动控制理论、运动学习和神经肌肉 可塑性及生物力学的理论知识之上;
远端关键点:
上肢的拇指������ 下肢的足拇趾
反射抑制模式
反射性抑制模式:(Reflex Inhibiting Pattern,RIP) (1)针对抑制异常运动和异常的姿势而设计的运动
模式 (2)偏瘫患者常见痉挛模式:
pnf技术的基本手法
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是一种常用于康复和运动训练的技术,旨在增强肌肉的力量、柔韧性和功能。
PNF技术包含多种基本手法,下面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手法:
对抗收缩(Antagonistic Contraction):这是PNF技术中最基本的手法之一。
通过对抗性肌肉收缩的方式,激活目标肌肉并增强其力量。
通常,一个肌肉群被要求在另一个肌肉群的抗力下收缩,然后保持一段时间后放松。
对抗伸展(Antagonistic Stretch):这个手法用于增加肌肉的柔韧性。
通过对抗性的伸展动作,可以在放松状态下使目标肌肉群达到更大的伸展范围。
合作伸展(Cooperative Stretch):在合作伸展中,患者或训练者与治疗师或教练合作,通过伙伴的帮助来达到更深的伸展。
这种合作可以通过互相施加压力或提供支撑来实现。
反射抑制(Reflex Inhibition):这个手法利用肌肉的反射机制来实现肌肉的松弛。
通过刺激对应的肌腱或肌肉群,触发肌肉的伸展反射,然后在伸展期间加以保持和放松。
伸展与收缩(Stretch and Contract):这个手法结合了伸展和对抗收缩。
首先进行肌肉伸展,然后在伸展的最高点进行对抗性的收缩,以促进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增长。
这些是PNF技术中常见的基本手法,但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应和变化。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PNF技术(基本技术)
PNF技术的应用领域和适用对象
PNF技术广泛用于康复治疗领域,适用于各种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例如中风后遗症、脊髓损伤、关节炎等。它 也常用于运动训练和改善运动表现。
PNF技术的基本技术及手法介 绍
PNF技术包括斜坡放松、反张放松、快速抵抗运动和正协调抵抗运动等基本技 术和手法。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方法激活肌肉、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 章PNF技术(基本技术)
本章将介绍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技术的定义、原理、 应用领域、基本技术和手法,以及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同时也提醒 风险和注意事项,并展望PNF技术的发展趋势。
PNF技术的定义与概述
PNF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
PNF技术可以帮助康复患者改善肌肉功能、增加关节范围、提高身体平衡和协调性,从而促进康复治疗的效果, 并提高生活质量。
PNF技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尽管PNF技术非常有效,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需注意患者的疼痛感、肌肉疲劳和过度伸展的风险。合理评估和个 性化设计方案非常重要。
PNF技术的发展和趋势
PNF技术在康复治疗和运动训练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对神经肌肉系统理 解的深入,PNF技术的应性的治疗技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系统,提高肌肉力量、肌肉协调性和关节范围, 促进康复治疗的效果。
PNF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PNF技术基于神经肌肉肢体的生理和神经生理特点,主要包括节奏性运动、抵抗运动和伸展运动。这些方法通 过刺激肌肉神经连接和运动模式的调整,实现康复治疗的目标。
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原理(一)
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原理(一)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Brunnstrom技术是什么?•Brunnstrom技术是一种常用于康复治疗的方法,以帮助恢复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后的运动功能。
该技术以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的名字命名,她首次提出并应用了这种方法。
Brunnstrom技术的原理•Brunnstrom技术基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再适应性原理,该原理认为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大脑和身体之间的通信中断。
通过运用Brunnstrom技术,患者可以重新建立这种通信并逐步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
Brunnstrom技术的步骤1.初始阶段(Stage 1):在初始阶段,患者可能完全失去运动能力,肌肉僵硬且无法主动运动。
治疗师会通过短暂的被动运动来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以唤醒肌肉。
2.痉挛反射阶段(Stage 2):在这一阶段,患者出现痉挛反射,即在被动移动肢体时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收缩。
治疗师会利用这些反射来促进肌肉活动和运动控制的恢复。
3.共同反射阶段(Stage 3):在这一阶段,患者开始能够自主参与运动。
治疗师会引导患者进行控制性的运动,例如握拳或弯曲手肘,并继续通过被动运动来帮助患者逐渐减少肌肉痉挛。
4.自发运动阶段(Stage 4):在这一阶段,患者能够自发地进行运动,尽管运动可能不完全协调或可控。
治疗师会帮助患者通过训练来提高肌肉控制和运动的精确性。
5.一定运动控制阶段(Stage 5):在这一阶段,患者的肌肉控制和运动精确度显著提高。
治疗师会设计更具挑战性的练习,以进一步训练和加强患者的运动功能。
6.正常运动阶段(Stage 6):在这一阶段,患者的运动功能已经完全恢复,肌肉和神经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
治疗师可能会进行一些功能性测试来确保完全康复。
Brunnstrom技术的优势•恶性肿瘤的化疗失败打击对付恶性肿瘤的化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患者的血液癌细胞在细胞治疗之前存在时尤其如此。
PNF技术
PNF技术一、理论基础(一)基本理论1、神经生理学基础PNF以Sherrington得神经神经生理学理论基础,Sherrington在有关脊髓反射得研究中发现,外周神经与感受器所产生得输入信号,可以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得兴奋性。
凡就是引起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得刺激,均可以使与该运动神经元相邻得运动神经元处于阈下兴奋状态,而能引起处于阈下兴奋状态中得运动神经元发出冲动得刺激则被认为具有易化作用;凡就是能使已经处于兴奋状态中得运动神经元停止释放冲动重新回到阈下兴奋状态得刺激则被认为具有抑制作用。
2、解剖学基础在解剖学上,大多数肌肉纤维得附着与排列表现为螺旋形与对角形,这种排列方式符合神经生理与生物力学原理。
大脑支配得就是肌群得运动而非单一肌肉得收缩,即运动由运动模式组成,而不就是由单一肌肉得收缩产生。
只有整个肌群得协同运动,才能完成螺旋或对角线运动,而螺旋或对角线运动又可以增加对运动神经元得刺激,提高其兴奋性.3、发育学基础在正常得运动发育模式中,螺旋或对角线运动就是动作发育得最后阶段,这就是因为所有得对角线模式总有旋转得成分,而旋转就是肢体发挥正常功能所不可缺少得,例如,洗脸,梳头,吃饭,行走.由于对角线运动都越过中线,也有利于身体双侧运动得发展。
4、基本技术PNF以正常得运动模式与运动发展为基本技术,强调整体运动而不就是单一肌肉得活动,其特征就是肢体与躯干得螺旋形与对角线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得功能活动,并主张通过手得接触、语言命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
神经生理学方面得理论基础:(1) 交互神经支配:主动肌兴奋得同时伴随着拮抗肌得抑制。
当主动肌收缩得时候,肌梭得纤维将兴奋信息传送到运动神经元,同时将抑制信息传送到拮抗肌。
在人体得协调活动,交互神经支配就是必要得组成部分。
(2) 连续性诱导:在主动肌强烈兴奋过后可以引起拮抗肌得兴奋.治疗时可以通过拮抗肌得收缩促进另一个运动模式得展开。
pnf技术基本手法
pnf技术基本手法
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即本体感觉神
经肌肉促进)是一种康复技术,旨在增强运动、平衡、柔韧性
和力量。
PNF技术基本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展延(Contract-Relax Stretching):在运动范围的末端进行
轻微而持续的牵拉,直到产生一定的舒适感。
接着,让患者用力收缩被牵拉的肌肉,然后松弛,并在此期间要维持牵拉状态。
2. 对抗(Hold-Relax Stretching):让患者外展受伤的肢体,
并让患者用力抵抗你的推力。
然后,患者松弛,同时你坚持推力,以牵拉肌肉。
你可以在此期间与患者交流,以获得合适的力度。
3. 不对称收缩(Asymmetric Contraction):让患者同时用力收缩对侧的肌肉,并保持5-10秒钟。
然后,让患者松弛,并同
时对需要进行牵拉的肌肉施加推力。
这应该在特定的角度下进行,以有针对性地牵拉目标肌群。
4. 快速伸展(Rapid Alternating Movements):通过快速来回
的动作,帮助肌肉快速收缩和松弛,从而增加灵活性和协调性。
这可以在床上、平板上或使用其他设备进行。
5. 对称收缩(Symmetric Contraction):让患者用力收缩两侧
对称的肌肉。
然后,让患者松弛,并按照需要施加推力。
这些基本的PNF技术手法通常应用于不同的肢体和肌肉组合,以产生针对性的拉伸和增强效果。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七章Brunnstrom技术基本技术
本章将介绍Brunnstrom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训练步骤,以及在康复 治疗中的应用和优缺点分析。
1. Brunnstrom技术介绍
什么是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是一种运动治疗技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帮助康复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Katharina Brunnstrom是20世纪最 重要的康复医学家之一,她开创 了Brunnstrom技术,帮助改善康 复治疗方法。
技术的进展和应用
Brunnstrom技术经过不断改进和 实践应用,成为康复治疗领域的 重要技术之一。
技术的益处
Brunnstrom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恢 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 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中风康复
Brunnstrom技术在中风康复中应用广泛,帮助患 者重建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病变康复
Brunnstrom技术可以用于各种神经系统病变的康 复治疗,加速康复进程。
大脑损伤康复
Brunnstrom技术在大脑损伤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帮助恢复运动和日常生活技能。
其他康复领域的应用
Brunnstrom技术也被应用于其他康复领域,如运 动损伤康复和神经肌肉疾病康复。
Brunnstrom技术的目标
Brunnstrom技术旨在通过促进运动逐渐恢复的过程,帮助患者重建动作序列。
Brunnstrom技术的独特之处
与传统治疗方法不同,Brunnstrom技术充分利用了病患自身恢复功能的潜力。
2. Brunnstrom技术的发展历程
瑞典医生Katharina Brunnstrom
3. 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原理
pnf基本操作技术-手法基础
pnf基本操作技术-手法基础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是一种基本操作技术,主要用于康复训练,帮助改善肌肉功能和运动模式。
本文将介绍PNF的手法基础,包括其原理、常用手法和训练步骤。
一、PNF的原理PNF基于神经肌肉系统的原理,通过刺激身体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以促进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从而增强运动能力和改善肌肉功能。
PNF的原理基于以下几点:1. 反射机制:PNF利用人体固有的反射机制,通过刺激肌肉和关节,引发肌肉的正常反射性收缩。
2. 神经可塑性:PNF可以通过刺激神经系统,使其重新建立适当的运动模式,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
3. 肌肉平衡:PNF可以通过刺激对侧肌肉群,重新平衡身体的肌肉力量,改善姿势和运动控制。
二、常用的PNF手法1. 对抗性收缩:该手法包括激活和抑制两个阶段。
激活阶段通过主动收缩目标肌肉,刺激其正常反射性收缩。
抑制阶段通过对抗性收缩对侧肌肉群,实现肌肉平衡。
2. 斜向抑制:该手法通过斜向拉伸和对抗性收缩,刺激对侧肌肉群,以改善肌肉的平衡和协调性。
3. 融合模式:该手法结合了多个动作,包括对抗性收缩、拉伸和旋转,用于改善肌肉的力量、灵活性和协调性。
三、PNF训练步骤1. 准备阶段:在开始PNF训练之前,应确保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包括适当的热身和舒适的姿势。
2. 激活阶段:通过对目标肌肉进行主动收缩,刺激其正常反射性收缩。
可以使用肌肉收缩的动作,如屈曲、伸展、旋转等。
3. 抑制阶段:通过对抗性收缩对侧肌肉群,实现肌肉平衡。
可以使用对抗肌肉群的力量进行抑制,同时保持目标肌肉的收缩。
4. 拉伸阶段:在激活和抑制阶段之后,进行拉伸动作,以增加肌肉的灵活性和舒展度。
可以使用伸展动作,如拉伸、扭转等。
5. 休息阶段:在完成一组PNF训练后,应给予适当的休息时间,以便身体恢复和准备下一组训练。
PNF基本操作技术-手法基础是康复训练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神经发育学疗法——Brunnstrom技术
阶段 Ⅰ Ⅱ Ⅲ Ⅳ
评价标准 无随意运动(弛缓期) 稍出现手指的联合屈曲(痉挛期) 能充分联合屈曲,钩状抓握,不能联合伸展 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全部手指稍能伸,总的伸展不能达到全关节活动范围 拇指能侧方捏握
Ⅴ 出现分离运动 总的伸展可达到全范围,能抓住圆拄状物体、球形物体、完
成第三指对指 指伸展位外展 手掌抓握
打羽毛球、网球或乒乓球时非握拍手的动作
联合反应的特点:
• 1.联合反应的出现与健侧的运动强度有关。健侧抗阻力越 大,患侧联合反应越明显,其所形成的肌张力增高可持续 到刺激解除之后的一段时间。
• 2.联合反应与痉挛的程度有关,痉挛度动模式是原始的共同运动模式
即通过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之后才会出现分离运动。 在恢复的早期使用该
项技术,让患者看到自己瘫痪的肢体仍可以运动,可以刺激患者康复 和主动参与的欲望,这一点对于患者信心的重建意义重大!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阶段
Brunnstrom将脑卒中等中枢神经损伤以后的 偏瘫恢复分成6个阶段:第1阶段:弛缓期;第2 阶段:痉挛阶段;第3阶段:共同运动阶段;第4 阶段: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第5阶段:分离运动阶 段;第6阶段:正常阶段。
Brunnstrom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表
阶段 评价标准
Ⅰ 无随意运动(弛缓期) Ⅱ 出现联合反应,联带运动初期阶段(痉挛期),无关节运动 Ⅲ 联合运动达到高峰,能进行屈曲、伸展共同运动。 Ⅳ 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手背到腰后旋转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屈曲90度 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旋前、旋后 Ⅴ 出现分离运动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外展90度(前臂旋前)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上举1800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屈曲90度,前臂旋前、旋后 Ⅵ 接近正常,欠灵巧,快速动作不灵活
neuralrecon原理解读
neuralrecon原理解读
在人工智能领域,神经网络是一种重要的模型,而神经重建技术则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新技术。
神经重建技术是指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脑电信号进行重建,从而实现对大脑活动的监测和分析。
神经重建技术的实现需要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训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准确重建脑电信号的模型。
这个模型通常是一个多层的神经网络,由输入、隐藏和输出层组成。
其中,输入层接收原始的脑电信号,隐藏层通过一定的变换将输入信号转换成更高层次的特征表示,最后输出层将特征表示转换成重建的脑电信号。
神经重建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监督学习的方式对神经网络模型进
行训练。
具体而言,训练数据包括一组原始的脑电信号和对应的重建信号。
神经网络模型通过不断学习这些数据,逐步提高自己的重建能力,最终达到准确重建脑电信号的目的。
神经重建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可以利用该技术对脑电信号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实现对脑功能的实时评估。
此外,神经重建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对癫痫、帕金森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神经重建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对脑电信号进行重建,可以实现对大脑活动的监测和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1 -。
PNF技术
PNF技术一、理论基础(一)基本理论1、神经生理学基础 PNF以Sherrington的神经神经生理学理论基础,Sherrington在有关脊髓反射的研究中发现,外周神经和感受器所产生的输入信号,可以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凡是引起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的刺激,均可以使与该运动神经元相邻的运动神经元处于阈下兴奋状态,而能引起处于阈下兴奋状态中的运动神经元发出冲动的刺激则被认为具有易化作用;凡是能使已经处于兴奋状态中的运动神经元停止释放冲动重新回到阈下兴奋状态的刺激则被认为具有抑制作用。
2、解剖学基础在解剖学上,大多数肌肉纤维的附着和排列表现为螺旋形和对角形,这种排列方式符合神经生理和生物力学原理。
大脑支配的是肌群的运动而非单一肌肉的收缩,即运动由运动模式组成,而不是由单一肌肉的收缩产生。
只有整个肌群的协同运动,才能完成螺旋或对角线运动,而螺旋或对角线运动又可以增加对运动神经元的刺激,提高其兴奋性。
3、发育学基础在正常的运动发育模式中,螺旋或对角线运动是动作发育的最后阶段,这是因为所有的对角线模式总有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肢体发挥正常功能所不可缺少的,例如,洗脸,梳头,吃饭,行走。
由于对角线运动都越过中线,也有利于身体双侧运动的发展。
4、基本技术 PNF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和运动发展为基本技术,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肢体和躯干的螺旋形和对角线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活动,并主张通过手的接触、语言命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
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1) 交互神经支配:主动肌兴奋的同时伴随着拮抗肌的抑制。
当主动肌收缩的时候,肌梭的纤维将兴奋信息传送到运动神经元,同时将抑制信息传送到拮抗肌。
在人体的协调活动,交互神经支配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2) 连续性诱导:在主动肌强烈兴奋过后可以引起拮抗肌的兴奋。
治疗时可以通过拮抗肌的收缩促进另一个运动模式的展开。
举例:患者在做伸肘的过程中给予阻力,到关节活动的末端,嘱患者连贯的不间断地做伸肘的动作,相对来说,患者容易做到一些,这就是应用了连续性诱导的原理。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technique,NFT),又称神经生理治疗技术(neurophyisological therapy)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法,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Knott-Voss 技术(又称为PNF技术)。
一.皮肤感觉促进技术:即Rood技术。
利用温、痛、触觉、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路上的兴奋性,以加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能的重组。
(一).基本理论基础:1.利用多种感觉刺激运动的产生,正确的感觉输入是产生正确运动反应的必要条件2.有控制的感觉输入可以反射性地诱发肌肉活动,这是获得运动控制的最早发展阶段。
3.循序渐进地由低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向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发展。
利用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控制能力。
4.利用患者对动作有目的反应,诱导出反复的感觉运动反应,对动作的掌握是必需的,所用的各种活动不仅是有目的的反应,也是可重复的。
例如,当大脑发出指令“捡起这本书”,所有与完成这一动作有关的皮质下中枢都按照一定程序协调不同的肌群。
(二).基本技术:1.Rood技术--皮肤感觉刺激技术:1.1皮肤感觉易化技术:触觉刺激—快速擦刷、扣击、敲打、挤压以80~100次/min的速度逆毛孔方向擦刷待兴奋的肌肉皮肤表面的毛发3~5 s,同时要求患者用力收缩。
如果30 s后仍无反应,则重复刺激2~3次。
轻微触摸用手指轻微触摸或轻扣患者皮肤,促进肌肉收缩。
痛觉刺激—针刺、捏挤、拍打产生疼痛感温度刺激—强冷、热刺激应用冰块擦刷或轻触皮肤3~5 s,可促进肌收缩。
而在皮肤持续给予冷刺激则起抑制肌肉收缩的作用。
特殊感觉刺激—快节奏、高频率、高强度声音、光线等,特殊气味。
1.2皮肤感觉抑制技术:轻扣击、拍打、缓慢挤压局部施加深重的压力或柔和的触摸可以抑制肌肉收缩或降低肌肉张力。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神经生理疗法)定义:将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的基本知识运用运动疗法的基本操作中以治疗神经、肌肉,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类治疗方法。
特点:1、目的都是改善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2、方法上都是强调感觉对运动的重要性3、重复进行对学习的必要性所谓促进技术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级运动神经元,调节他们的兴奋 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的方法。
刺激运动通路上各级神经元调节 兴奋性获得 正确的运动输出促进技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促通兴奋即易化;促通抑制即抑制.一、Brunnstrom 疗法二、Bobath 疗法三、Rood 疗法四、PNF 疗法五、如何选择应用神经生理疗法一、Brunnstrom疗法 (一)治疗理论 医生指导 反复训练患者努力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 )– 出生后就具备的运动反射(正常)– 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1岁以后逐渐消失– 脑部受损后再次出现,成为病理性反射原始反射类型• 紧张性颈反射– 颈部关节和肌肉受到牵拉种类–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 STNR)• 当颈后伸(抬头)时,两上肢伸展,两下肢屈曲• 颈前屈(低头)时,两上肢屈曲,两下肢伸展• 紧张性迷路反射(tonic labyrithine reflex)– 又称前庭反射• 头部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引起– 仰卧位时伸肌张力增高,四肢容易伸展– 俯卧位时屈肌张力增高,四肢容易屈曲• 共同运动(synergy)– 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 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上肢共同运动–上肢屈肌共同运动•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腕和手指屈曲–如同手抓同侧腋窝前的动作•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伸•前臂旋前•腕和手常为伸腕、屈指–如同坐位时手伸向两膝之间的动作下肢共同运动–下肢伸展共同运动•髋关节内收、内旋•膝关节伸•踝跖屈、内翻–下肢屈曲共同运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踝跖屈、内翻联合运动与联合反应–联合运动(associated movement)•两侧肢体类似的运动,通常在要加强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精确性或非常用力时才出现(见于健康人)–打羽毛球、网球或乒乓球时非握拍手的动作–联合反应(associated reaction)•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脑损伤病人在进行健侧肢体抗阻练习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肢体出现相应的动作(二)基本方法:1、上肢:(1)屈肌协同动作的引出(2)伸肌协同动作的引出2、下肢:(1)伸肌协同动作的引出(2)屈肌协同动作的引出(3)下肢外展的促进(4)下肢内收的促进(5)下肢分离运动(6)桥式运动3、躯干:Brunnstrom对躯干的训练是在早期开始的•增强躯干平衡和躯干肌活动两方面--平衡训练在坐位进行--躯干活动先训练屈肌后伸肌,再旋转肌(三)偏瘫功能评价表Brunnstrom分期———————————————————————————————————————分期上肢下肢———————————————————————————————————————I期软瘫,无自主运动Ⅱ期出现痉挛和共同运动屈曲模式在先,伸展模式在后伸展模式在先,屈曲模式在后Ⅲ期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手钩状抓握,无随意伸展或放松Ⅳ期脱离共同运动(痉挛减轻)(1) 手触摸骶尾部(1)坐位屈膝>90°(2) 上肢前屈90°,伸肘(2)坐位,踝背伸(3) 屈肘90°,前臂旋前/旋后(3)坐位,先屈膝,后稍伸膝(4) 拇指侧方外展及放松(4)站立,先屈膝,后稍伸膝(5) 手指小范围运动——————————————————————————————————————————————————————————————————————————————分期上肢下肢———————————————————————————————————————Ⅴ期独立或分离运动(1) 上肢外展90°,伸肘(2) 上肢外展180°,伸肘站立(3) 伸肘位前臂旋前/旋后(1) 伸髋、屈膝(4) 手抓握圆柱体与球状物体(2) 踝背伸(5) 手指不同范围的随意伸(3) 伸膝Ⅵ期协调运动(痉挛基本消失)(1) 双上肢外展90°(1) 站立位,伸膝,髋外展(2) 双上肢外展180°(2) 坐位,屈膝,小腿旋转(3) 伸肘位前臂旋前/旋后(3) 坐位,足内翻/外翻———————————————————————————————————————二、Bobath 疗法(一)临床应用:1、成人偏瘫:①与CNS损伤有关的问题(肌张力异常、肢体异常的运动模式)②与姿势及运动障碍有关的问题(躯干控制障碍、平衡功能下降、保护性伸展反应减弱或消失等)③功能性活动能力丧失(ADL减弱或丧失)2、小儿脑瘫(主要):①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导致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或停止②运动发育的异常性(运动发育向异常方向发展,患者因而不断体会异常的感觉,在神经系统中逐渐形成异常传导路,长期下去这种异常姿势与异常运动就会固定下来)(二)常用技术:1、Bobath握手要求患侧拇指在上,一个是可以限制患侧的前臂旋前和腕关节屈曲还能有利于患侧拇指处于伸展位。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坐位下出现下肢阵挛,用手用力 下压膝部
未抑制时体位及肌痉挛
抑制痉挛的体位
坐位站起时出现重心转向健 双手交叉双上肢尽量向前伸展或
侧,躯干健侧旋转,患肢痉 患侧上肢伸展位支撑某物(桌面、
下肢功能的预后:
约有70%的病人中风后6个月 内能行走。
ADL功能的预后:
到发病后一年时,约有60% 的患者在ADL活动中不需要 帮助
痉挛性瘫痪的征候学特点 瘫痪与肌肉紧张异常分布。
障碍——凡由伤病造成的 功能、能力的欠 缺或丧失均称为 障碍。
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有:
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 语障碍、认知障碍等。
神经发育方法的中枢性机 制——通过改变错误运动 模式,建立正确的姿势反 射和主动控制的运动能力, 挖掘患者的潜能。
Bobath技术:理论基础
主张按照正常个体发育的顺序,利 用正常的感觉反馈输入,诱发正常 的运动反应输出,通过中枢神经系 统对运动输出加以重组而改善运动 功能
先掌握基本的姿势与运动模式 (pattern)
– 支撑、抬腿、摆动、足跟着地等
运动控制发育的4个阶段
• 促进活动阶段(关节的重复运动):由主动肌收 缩与拮抗肌抑制完成
– 新生儿四肢的活动 • 促进固定肌活动阶段(关节周围肌群共同收缩):
固定近端关节,发展远端关节技能 • 远端固定,近端活动阶段
– 婴儿在学会爬行之前,先手脚触地,躯干作前后摆动
患侧上肢屈曲置于胸前,手握拳,指板将手指伸展,下肢屈曲位,足尖朝
下肢屈曲外旋,足处于跖屈位, 上,足底用硬物支撑保持踝关节中立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ideo
Neuromuscular Activation
• 闭合链训练(Closed Kinetic Chain
).
• 不稳定的支撑面(Unsteady base of support). • 逐渐增加的负荷或持续时间( Heavy load / long holding time). • 无痛(No pain).
Hip adduction
The distal segment is carrying bodyweight, or part of bodyweight.
(二)低负荷与渐进抗阻训练
稳定肌与运动肌比较
稳定肌 运动肌
位于背部深层 腱膜状(aponeurotic) 慢肌为主 耐力活动时激活 选择性弱化 募集较差,可以被抑制 在30-40%MVC条件下激活
(一)闭链训练与开链训练相结合
闭链运动
• 远端承重
•包括两个支点(固定点)
着重于关节的功能性训练
•增加关节的轴向压力 •增加动态稳定性 •激活主动肌、协同肌和拮抗肌
Harter RA: Clinical rationale for closed kinetic chain activities in functional testing and rehabilitation of ankle pathologies. J Sport Rehab 1:13-24,1996
Kibler WB. 1994. Clinical biomechanics of the elbow in tennis: implications for evaluation and diagnosis. Med Sci Sports Exerc 26 (10):1203-1206
Kinetic Chain
Neuromuscular Activation and Training
研究证明疼痛与神经肌肉功能的失活关系密切 深部核心稳定肌肉和整体稳定肌肉的失活实际 发行解和解除疼痛
瑜珈练习
2.0 Control Group Yoga Group 1.5
(七)弱链测试与整体观
”What makes a ball go fast in a tennis serve”
10 % 15 % 21 %
54 %
Groppel JL. 1992. High tech tennis. 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姿势反射与关节承重
张力性局部稳定机制
• 紧贴关节.
• 大量的张力肌纤维.
• 大量的肌梭.
• 前馈机制 .
Open Kinetic Chain
Hip adduction
The distal segment is not carrying bodyweight.
Closed Kinetic Chain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dance !
Rood(1972)根据功能的不同,将背部肌肉区分 为稳定肌和运动肌两类 稳定肌通常位于深部、具有单关节或者单一节段
分布、通过离心收缩控制椎体活动和具有静 态保持能力; 运动肌一般位于表层、具有双关节或者多关节分 布、通过向心收缩控制体的运动和产生功率
Bergmark(1989)还根据肌肉解剖位置的差异,将背 部肌肉分为局部肌肉和全局肌肉 局部肌肉通常均起源于脊椎,它们的活动控制脊柱的弯 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 全局肌肉一般连接胸廓和骨盆,这些肌肉收缩通常可以 产生较大的力量
动态平衡练习
SPINE FORCE®
CNS的双重运动控制策略
表层运动肌的随意运动控制
+
随意运动控制
深部稳定肌的下意识运动控制
下意识运动控制
二 革命性的进展
x
介绍
S-E-T的背景
由挪威的医生和PT师与其他国家的康复工作者共同研
究与 开发成功 14年的经验 基于科学理论和具体研究
联合使用闭链训练和开链训练可获得神经肌肉控制 功能的最大恢复
Lephart SM, Henry TJ: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rehabilitation for Rehab 1:71-87,1996 for open and closed kinetic chain the upper extremity. J Sport
使用Neurac技术强化弱链
从被确定的弱链水平开始训练
Approach 1: •负荷大、次数 少 (4-5) •组间休息30秒. • 每组都尽量加大负荷 •如果可能,尽量重复训练 : 1). 负荷可以不断增加 2) 无痛. 3) 动作完成正确. •反复、多次的测试. Approach 2: •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 尤其适用于颈腰椎 . • 注意调整脊柱前凸. • 患者感觉疲劳或需要休息时停止. • 记录时间 •重复治疗: 1)不断增加持续的时间. 2) 无痛 3) 动作完成正确
Force
Arm Shoulder Truncus Leg Time
Hilde Fredriksen 1996
Ground reaction force in a javelin throw
Kibler BJ. The role of the scapula in athletic shoulder function. Am J Sports Med 1998;26(2):325-37
放松
Traction of the back
肩关节渐进训练
髋关节渐进训练
稳定性训练(闭链)
腰椎(etc.)
运动感觉功能训练
针对公司 员工的健 康管理
对运动系统疾病的预 防和治疗
运动员
S-ET
老年康复
儿童疾病的早期预 防和治疗
三 独特之处——神经肌肉训练技术 的基本原则
CNS的双重运动控制策略
位于背部浅层 梭状(fusiform) 快肌为主 爆发性活动时激活 优先募集 缩短和紧张 在大于40%MVC条件下激活
(三)非对称、不稳定
(四)振动与无痛
Neuromuscular control in lumbal and pelvis
Brumagne 1999, 2000
神经肌肉重建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 技术
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 郭险峰
一
难题
慢性运动系统疾病
局部稳定性下降 运动感觉功能下降 肌肉力量下降 肌肉萎缩 心血管功能下降
在各种原因导致的离职患者中,骨与肌肉损伤/疼 痛占40%以上 在为期四周的时间内,可能会有50%的成年人遭 受各种疼痛 骨与肌肉损伤/疼痛导致巨大经济损失
功能性训练 = 闭链训练
Laskowski 1997 Freidhoff 1997 Guskiewics 1997 Wilk 1996 Harter 1996
Voight 1996
Lephart 1996
Greenberger 1995 Dillman 1994 Gray 1989
开链运动
•肢体远端不负重或仅承担很少重量
•只有一个支点(固定点)
•着重于单组肌肉的功能性训练 •激活主动肌和协同肌
Harter RA: Clinical rationale for closed kinetic chain activities in functional testing and rehabilitation of ankle pathologies. J Sport Rehab 1:13-26,1996
• 缓慢增加负荷直到患者在完成动作时出现问题. • 在丧失稳定性的测试水平上作标记
杠杆臂
负荷的调整
增加力矩:支点的调整和负荷的增加 增加时间: 改变支撑面的稳定性: 改变动作的对称性: 增加额外的动作:
Ex. 1
Ex. 2
. 训练内容
关节活动度
力量训练
肌肉耐力 稳定性 运动感觉训练
the work when it is supposed to work along with other muscles in a functional activity
)
弱链测试
在闭链运动中测试
阳性表现为:
疼痛
不能正确完成动作 左右侧表现不一致
Kirkesola 2000
弱链测试
• 在患者可以完成动作的水平上开始
高水平的神经肌肉刺激,恢复中枢神经系 统对下位的控制,使失活的深层肌肉恢复 功能
模式图
颈部深层稳定肌的 募集
深部稳定系 统的功能性 抑制
疼痛
深层的局部稳定肌( 张力性肌)
模式图
颈部稳定机制的 改变
浅层的整体运动肌(时相性 肌)
模式图
颈部深层稳定肌的控 制中枢
颈部深层稳定程序 Aim of the Neurac method: 激活深层稳定肌,重新恢 复颈部原有的稳定机制
Results of vibration
Before vibration During vibration After vibration
Healthy
Back pain
Brumagne 1999, 2000
(五)离心收缩与姿势控制
稳定肌(stabilisor)与运动肌(mobilisor) 局部肌肉(Local)与全局肌肉(Global)
Force Transmission
of force during a throw
Arm Shoulder
Truncus
Leg Time
Hilde Fredriksen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