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2010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课件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8a71cee518964bcf847cee.png)
➢ 主动肌强烈的兴奋之后,可引起拮抗肌的兴奋 。
交互支配(交互抑制)
➢ 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相互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临床应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适应证
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 : 中风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 帕金森、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的 恢复。
➢ 分类
✓ 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
✓ 慢速关节挤压:根据患者的对诱发动作的反应 及耐受力,缓慢地加以施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4. 最大阻力(maximal resistance)
治疗师所给予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 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
communication)
9. 运动模式 (pattern of movement)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 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
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的接触 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 诱导患者向所需
方向运动 可同时施加基本
基本手法技术
1. 手法接触 (manual contacts) 2. 牵张 (stretch) 3. 牵引和挤压(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 4. 最大阻力 (maximal resistance) 5. 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 6. 时序 (normal timing) 7. 视觉刺激 (optical stimulation) 8. 口令与交流(verbal commands and
pnf课件
![pnf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da594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f.png)
临床应用举例
肩关节功能障碍 膝关节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 偏瘫患者的应用
当时是用于脊髓灰质炎的康复,后又用于中枢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基本概念
定义
又称PNF技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 促进相关神经肌肉反应,以刺激相应肌肉收缩能 力的目的,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 以改变肌肉的张力,使之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 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
什么是本体感受器?
可用节律性发动(RI)和反复收缩(RC)帮助发动运动, 可用节律性发动(RI)和控制-松弛(HR) 和收缩-松弛 (CR) ;节律性稳定(RS)增大ROM。
稳定性(stability):
可用节律性稳定(RS)
受控的活动(controlled mobility):
可用节律性稳定(RS)和反复收缩(RC)和时间顺序的 强调(TE)
可改善发起运动的能力 适用于较重痉挛等难以发起运动的
节律性稳定(RS)
交替地使拮抗肌做等长收缩。给与阻力2-3秒 后即刻刺激其拮抗肌。
发展稳定性;刺激协同肌的活动,松弛拮抗肌, 改善协调性。
适用于共济失调,活动中有疼痛时。
反复收缩(RC)
1-2级肌力时:快速牵张以引起收缩,一旦有 收缩后立刻给与阻力。
技巧(skill):
可用节律性稳定(RS)和反复收缩(RC)和时间顺序的 强调(TE)
三、运动模式
肢体运动模式(单侧运动模式和双侧运动模式) 1.上肢 2.下肢 3.头和颈运动模式 总体运动模式 1.运动功能的发育顺序 2.总体模式的使用原理和原则
1 (上肢)肩关节运动示意图
屈曲
内收
D1
屈曲
姿势和运动的发展顺序: 双侧对称
双侧不对称 反转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精品PPT课件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029c993b3567ec112d8a08.png)
治疗原理
因为运动发育滞后、外伤、神经疾病引发 的神经肌肉障碍,会造成肌力低下、协调 性差、挛缩、关节活动度受限、痉挛等障 碍。
为了改善这些异常运动机能,通过牵张肌 肉、抗阻运动、对关节牵引、挤压,从而 获得正常的反应。
态有关的刺激的感觉 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感
受压力和肌肉、关节形状的改变 位置觉 、运动觉和振动觉
PNF 技术核心思想
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 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 式(spiral and diagonal pattern)来促 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更容易
促进、诱发、使
PNF的概念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lar facilitation PNF)
—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
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式 (spiral and diagonal pattern)来促进运动功 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力学 Verbal 言语刺激 Vision 视觉刺激 Traction or approximation 牵引和挤压 Stretch 牵伸 Timing 时间顺序 Patterns 模式
Resistance 最佳阻力
对主动收缩的肌肉施加阻力,对本体感觉 促进最有效
促进技术的强度与阻力的强度正相关 阻力的施加取决与肌肉收缩的方式
神经生理
运 动 再 学习
发育内在潜能 遵循运动功能发育顺序 利用反射调整各种活动(早期和成熟期) 人类各种功能性运动都是由屈、伸肌相互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课件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5a8654c1c708a1284a44c5.png)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
➢ 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阈下) 刺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 同时作用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弱(阈下)刺 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人民卫生出版社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9. 视觉(vision ) 10. 模式(pattern)
人民卫生出版社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1.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
• 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接触,诱导患者向所需方向运动 • 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 • 为控制运动及抵抗旋转治疗师使用引状肌抓握 • 可同时施加基本及特殊的PNF的治疗手法
一、定 义
➢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技术)是指通过刺激本体感 受器来改善和促进肌肉功能的一种方法。
➢ 螺旋、对角线型的运动模式是PNF技术的基本特征。 ➢ 利用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
促进相应肌肉收缩。 ➢ 利用牵张、关节压缩、牵引和施加阻力等本体感觉刺激,
促进功能恢复。
扩散
➢ 对刺激传播与强度反应的增加 ➢ 反应可为兴奋性或抑制性
人民卫生出版社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后续效应
➢ 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继续存在 ➢ 随着刺激强度和时间的增加,刺激
的后续效应也随之增加 ➢ 在维持肌肉静力收缩后,其后续效
应使肌肉力量得以增加
第二节 治疗技术
一、基本手法技术 二、 特殊手法技术
本体感神经肌肉促
![本体感神经肌肉促](https://img.taocdn.com/s3/m/9b11b8e9102de2bd9605882f.png)
3、PNF的运动模式 PNF的运动模式
命名: 命名: UD1FUE
D : diagonal对角线; 对角线; 对角线 E: extension伸展; 伸展; 伸展 F : flexion屈曲 屈曲; 屈曲 LE: lower extremity下肢 下肢 UE: upper extremity 上肢 LT: lower trunk下躯干 下躯干 UT: upper trunk上躯干 上躯干
1)上肢模式
D1屈:屈曲 内收 外旋 屈 屈曲-内收 外旋; 内收-外旋 腕掌屈, 腕掌屈,桡侧偏 Dl伸:伸展 外展 内旋 伸 伸展-外展 内旋; 外展-内旋 腕背屈, 腕背屈,尺侧偏 D2屈:屈曲-外展 外旋; 屈 屈曲 外展-外旋 外展 外旋 腕背屈, 腕背屈,桡侧偏 D2伸:伸展 内收 内旋; 伸 伸展-内收 内旋; 内收-内旋 腕掌屈, 腕掌屈,尺侧偏
模式名称
上躯干运动模式及训练目的
训练目的 屈曲合并向一侧旋转 (剁劈) 促进躯干屈曲 剁劈) 及旋转;增强腹肌主要是上腹肌; 及旋转;增强腹肌主要是上腹肌;增加越过中 线的活动;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 线的活动;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改善上 躯干活动和促进翻身; 躯干活动和促进翻身;促进兴奋从一上肢向另 上肢和双下肢的扩散;促进对抗肌的逆转。 上肢和双下肢的扩散;促进对抗肌的逆转。 伸展合并向一侧旋转(提举) 增强上躯干伸 伸展合并向一侧旋转(提举) 和旋转; 和旋转;促进双上肢的兴奋向躯干和双下肢的 扩散。 扩散。 模式名称
(5)有目的的活动包含逆向运动
如训练更衣就必须同时训练穿衣和脱衣两 方面。 方面。 一个人如果不能进行逆向运动, 一个人如果不能进行逆向运动,其能力将 受到限制和影响。 受到限制和影响。 PNF疗法中设计了各种包含变换运动方向 PNF疗法中设计了各种包含变换运动方向 的运动模式以提高患者的逆向运动能力。 的运动模式以提高患者的逆向运动能力。 逆向运动也有助于重建主动肌与拮抗肌之 间的平衡与相互作用。 间的平衡与相互作用。
本体感觉神经促进疗法
![本体感觉神经促进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a997ce1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c.png)
本体感觉神经促进疗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也译为促通疗法·PNF法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kabat医生发明的,是以人体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和一种多方面的运动治疗方法,最初用于对各种神经肌肉瘫痪病人的治疗,被证实非常有效,后来证明它可以帮助许多因肌力、运动控制、平衡和耐力有问题的患者,如脊髓损伤、骨关节和周围神经损伤、脑外伤和脑血管以外等。
PNF理论基础PNF技术是以人体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根据人类正常状态下日常生活的功能活动中常见的动作模式创立的。
它强调多关节、多肌群参与的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增强了关节的运动性,稳定性,控制能力以及如何完成一复合动作的技巧,同时利用了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和促进相应肌肉收缩的锻炼方法;其特征是肢体和躯干的对角线和螺旋形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并主张通过手的接触、语言口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
它的治疗原则是按照正常的运动发展顺序,运用适当的感觉信息刺激本体感受器,使某些特定的运动模式中的肌群发生收缩,促进功能性运动产生。
PNF基本原则1)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这是PNF技术的基本原则,病人的能力和潜能成为减轻残障的方法。
(2)正常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又近到远的顺序发展。
在治疗中,首先应注意的头颈的运动发展,然后是躯干,最后是四肢,理论上,肢体功能恢复是按照近端向远端的顺序。
因此,只有改善了头、颈躯干的运动之后,才可能改善四肢的功能;只有控制了肩胛带的稳定性之后。
才有可能发展上肢的精细动作技巧(3)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增强;例如,伸肘肌力较弱时,可以病人注视患侧,通过非对称型紧张性颈反射来增强。
反之,也可以通过反射影响姿势,如,当病人从侧卧位坐起时,可借助身体的调整反射。
反之,也可以通透反射来影响姿势,如,当病人从侧卧位坐起时,可借助身体的调整反射。
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讲解
![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35ca1a0a83d049649a66586e.png)
全范围的反复牵 拉
1.肌肉被拉长的张力引出牵 张反射
2.拉长的肌肉张力 =牵拉刺激 3.拉长的肌肉张力+拍打
=牵拉反射 注意 1.牵拉反射与患者主动用力
相结合 2.等待引起的肌肉收缩,然
运动后获得放松
反复牵拉
起始范围的反复牵拉 全范围的反复牵拉
起始范围的反复牵拉
肌肉被拉长的张力引出牵张反射
全范围的反复牵拉
从肌肉收缩紧张状态引出牵张反射.
重复收缩
(repeatal contraction)
理论: 在CNS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 激,可使神经冲动传导变得容 易。反复牵拉 主动肌,增加其 等张收缩的能力,以达到提高 主动肌肌力的目的,是强化主 动肌肌力的一种技术
1、PNF强调提高能力,重在利用现有 正常的能力来带动、易化较弱的功能部 位,提高其能力水平。这一思想也是 PNF技术中利用患者较强的运动模式去 加强较弱运动的疗法的基础。
2、正常的运动发育遵循从头到尾、有 近端到远端的规律,这种规律也是采用 PNF技术进行治疗时所依据的原则,即 首先进行头及颈部的运动,其次为躯干, 最后是四肢的运动。
交替的登场收缩对抗阻力,不存在有意识 的运动.
节律性稳定
(rhythmic stabilization)
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 点进行
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 缩的一种训练方法
肌肉收缩形式是等长收缩
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 情况下,增加双侧肌群的肌 力,提高关节的稳定
增加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最大阻力(maximal resistance)
PNF技术ppt课件
![PNF技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455b4e0b4e767f5acfce64.png)
学习交流PPT
6
学习交流PPT
7
• 3、运动行为的发育具有周期性循环的倾向,如 坐位姿势的发育一屈、伸肌优势交替发育为特 征
• 4、有目的的活动包含逆向运动。逆向运动有助 于重建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与相互作用。
在
进
行
头
颈
躯
学习交流PPT
19
•节 律 启 动
•等 张 组 合
•拮 抗 肌 逆 转
•重
复
牵
张
学习交流PPT
20
•特
征
:
在
预
期
的
范
围
那
,
通
过
被
动
运
动
先
学习交流PPT
21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特殊手法(9种)
节律性发动(rhythmic initiation)
动
肌
)
持
续
向
心
学习交流PPT
26
、
•动 态 反 转
•稳 定 性 反 转
•节 律 性 稳 定
学习交流PPT
27
•主
动
运
动
从
一
个
方
向
转
变
到
其
想
法
的
方
向
学习交流PPT
28
慢逆转 (slow reversal)
慢逆转——挺住 (slow reversal-hold)
PNF技术
![PNF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fcb999bd4d8d15abe234ee1.png)
节律性启动 动态反转 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 全范围的反复牵拉
增强肌力
等张组合 动态反转 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 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 全范围的反复牵拉
增加稳定性
等张组合 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
增加协调和控制
等张组合 动态反转 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 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㈡
正常的运动和姿势都是依靠肌群间的相互平衡与协调 收缩完成; 运动行为的发育表现为运动和姿势总体模式的规律性 程序,包含在综合性活动中,总体活动模式的发展包 括:对称——不对称——反转——单侧——对侧—— 斜线反转; 正常运动具有规律性的程序(如由坐到站),但各步 之间可以相互交叉重叠; 在本体感觉刺激的同时可增加其它感觉的刺激(如视、 听、触觉刺激); 强调多次、反复的学习和练习,巩固治疗效果; 把组合活动模式贯穿在日常生活训练中进行
拮抗肌逆转
动态反转 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
动态反转
主动运动从一个方向转变到其想法的方 向,部伴有停顿或放松.在正常生活中我们 常见到这种类型的肌肉活动:扔一个球,蹬 自行车,步行等.
拮抗肌逆向运动(reversal of antagonists)
慢逆转 (slow reversal)
节律性稳定
交替的登场收缩对抗阻力,不存在有意识 的运动.
节律性稳定
(rhythmic stabilization) 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 点进行 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 缩的一种训练方法 肌肉收缩形式是等长收缩 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 情况下,增加双侧肌群的肌 力,提高关节的稳定 增加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运动后获得放松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共140页文档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共140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ac3929f01f69e31423294b6.png)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河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黄明威
PNF的起源
美国康复治疗师Herman Kabat 于20世纪 40年代提出,以后由其同事 Margaret Knott 和 Dorothy E Voss于50年代正式发 表。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4
完成每个功能活动都有目标性,而目标的 完成常由一些方向相反的动作组成(如进 食动作、坐站动作),均由组合运动模式 来实现目标,组合运动模式即是多关节、 多轴位的综合活动
把组合活动模式贯穿在日常生活训练中进 行
PNF基础理论与技术
Proprioception 本体感觉
深感觉 躯体对于本身位置、姿势、平衡或内部状
PNF的解剖学基础
螺旋或对角线运动是正常动作发育的最后 阶段,所有对角线模式中总有旋转的成分, 旋转是肢体正常功能的高级成分(洗脸, 梳头,吃饭,行走
PNF法目的
① 增大肌力 ② 扩大关节活动度
高尔基腱器官、神经相互支配的应用 ③ 改善协调性 ④ 放松 ⑤ 改善动作能力
应用本体感觉刺激促进肌肉收缩、增强肌 力、关节稳定性、增强活动协调性、扩大 关节活动度、促进功能活动的方法。
治疗原理
因为运动发育滞后、外伤、神经疾病引发 的神经肌肉障碍,会造成肌力低下、协调 性差、挛缩、关节活动度受限、痉挛等障 碍。
为了改善这些异常运动机能,通过牵张肌 肉、抗阻运动、对关节牵引、挤压,从而 获得正常的反应。
神经生理 运 动 再 学习 PNF 运动控制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1
充分调动人体运动发育内在潜能 遵循运动功能发育顺序 利用反射调整各种活动(早期和成熟期) 人类各种功能性运动都是由屈、伸肌相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师身体需要与运动的方向或施力的方向成 一条直线或延长线上--脚步移动--重心转移。 运用躯干的力量(Body Weight),手与上肢相 对处于放松状态,感觉病人反应。
Verbal Stimulation 言语刺激
目的:
促进动作和动力 目标导向的强度: 口令和双手时机的配合,纠正病人动作上的 错误
Kabat Kaiser
1947 Margaret Knott Vallejo, CA
PNF 定义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感觉 Perception 认知 Cognition 执行 Action
姿势和运动的发展顺序
单侧型式 双侧对称 双侧不对称 双侧交互 对角线型运动 螺旋型运动
螺旋--对角线型运动(运动的最高型式)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
随意性运动:
整个运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控制,可以通 过运动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并获得运动技 巧。 高级运动功能则是从随意运动开始,通过 专项的训练向模式化运动发展,最高境界 是进入某种“反射性”运动的状态(下意 识)。
Anterior Depression
上肢部分 D1屈伸模式、D2屈伸模式
屈曲-外展-外旋
屈曲-内收-外旋
伸展-内收-内旋
伸展-外展-内旋
屈曲-内收-外旋
起始 完成
伸展-外展-内旋
起始 完成
屈曲-外展-外旋
起始
完成
伸展-内收-内旋
起始 完成
下肢部分 D1屈伸模式,D2屈伸模式
模式化运动是高技巧活动的前提
高水平运动员基本功—是指特定的模式化运动
高水平的康复训练要促使患者从随意运动向新 的模式化运动发展,甚至向有控制的反射性运 动发展。
反射、模式和随意运动
螺旋式发展
神经功能重塑
反射
随意
模式
人类活动的基本环节
稳定/静态 Stability 灵活/动态 Mobility 调整 Manipulation
正常运动具有规律性的程序(如由坐到 站),但各步之间可以相互交叉重叠 在本体感觉刺激的同时可增加其它感觉的 刺激(如视、听、触觉刺激) 强调多次、反复的学习和练习,巩固治疗 效果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3
正常的运动和姿势都是依靠肌群间的相互 平衡与协调收缩完成 运动行为的发育表现为运动和姿势总体模 式的规律性程序,包含在综合性活动中, 总体活动模式的发展包括:对称—不对 称—反转—单侧—对侧—斜线反转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河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黄明威
PNF的起源
美国康复治疗师Herman Kabat 于20世纪 40年代提出,以后由其同事 Margaret Knott 和 Dorothy E Voss于50年代正式发 表。 当时是用于脊髓灰质炎的康复,后又用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5)对角线运动是旋转的,旋转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 分和最高型式之一。
双侧运动和左右交替运动能更有效地改善被训练 肌肉的功能。 运动开始时肌肉应处于最长的牵伸位置。
侧位肩胛模式示意图
Posterior Elevation Anterior Elevation
Posterior Depression
肩关节
右上肢 肩胛后方下降 肩胛前方下降
伸展・展・内旋
骨盆后方上提
屈曲・内收・外旋
骨盆前方上提
髋关节
右下肢 骨盆后方下降 伸展・外展・内旋 骨盆前方下降 伸展・内收・外旋
肩胛和骨盆模式的种类
肩胛模式的种类
a.前方上提:肩胛上提・外展・上方旋转 和屈曲-内收-外旋模式连动 b.前方下降:肩胛下降・外展・下方旋转 和伸展-内收-内旋模式连动 c.后方上提:肩胛上提・内收・上方旋转 和屈曲-外展-外旋模式连动 d.后方下降:肩胛下降・内收・下方旋转 和伸展-外展-内旋模式连动
屈曲-内收-外旋 屈曲-外展-内旋
伸展-内收-外旋
伸展-外展-内旋
屈曲-内收-外旋
伸展-外展-内旋
屈曲-外展-内旋
伸展-内收-外旋
具体应用分布
91种基本运动模式: 头颈3种;上躯干2种;下躯干6种;上肢14种; 下肢12种;强调时间顺序的ROM变化模式2种; 按照发育规律在治疗垫上进行的38种;步行训 练7种;轮椅和转移5种;生活自理2种。 15种手法治疗技术 3大类本体、皮肤和视听刺激
Resistance 最佳阻力
对主动收缩的肌肉施加阻力,对本体感觉
促进最有效
促进技术的强度与阻力的强度正相关
阻力的施加取决与肌肉收缩的方式
等张收缩: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
等长收缩:稳定性
Resistance 阻力
目的:
1.促进肌肉的收缩能力 2.增加运动控制与运动学习 3.取得运动知觉与运动方向 4.增加力量 5. 放松 (交互性抑制原理) 最佳阻力 根据病人条件和治疗目标选择适合的阻力
Pattern 模式
近端关节运动 两种相对的模式形成对角线
基本理论—关于运动模式的理论
对角线和螺旋运动的优点:
1)正常生理上有功能的运动(大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和纤 维排列符合此种模式) 2)自主运动由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是由单个的肌肉运动 组成 3)对角线运动是屈伸、内外展、内外旋三组拮抗肌的结 合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型式。 4)所有的对角线运动都越过身体中线,可促进身体两侧 的相互作用。
想要的效果
促进技术
期待的效果
PNF运动模式 →肌收缩力增大、提高反应速度 肌肉牵张 →肌收缩力增大、柔韧性改善 关节牵张和压缩 →肌收缩力增大 抵抗 →肌收缩力增大、柔韧性改善 放散 →肌收缩力增大 动作的正常时间顺序 →协调性改善 用手接触(皮肤刺激)→肌收缩力增大 口头命令(听觉刺激)→肌收缩力增大 视觉刺激 →整合本体感觉,提高协调
PNF 技术核心思想
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 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 式(spiral and diagonal pattern)来促进运动 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应用本体感觉刺激促进肌肉收缩、增强肌 力、关节稳定性、增强活动协调性、扩大 关节活动度、促进功能活动的方法。
PNF法目的
① 增大肌力 ② 扩大关节活动度 高尔基腱器官、神经相互支配的应用 ③ 改善协调性 ④ 放松 ⑤ 改善动作能力 通过PNF模式促进因疾病引发的各种动 作障碍。 还适用于运动障碍及预防。
PNF基本技术
最大抵抗 牵张 整体运动模式 反射 拮抗肌诱发相反运动
Kabat H,1952
命令的时间(Timing):会影响病人与治疗 师之间运动的协调性
Vision 视觉刺激
目的:
视觉回馈 病人能够跟随、控制位置和动作、修正 双眼能够刺激颈部动作 颈部动作带动躯干动作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牵引: 延展肌肉、减少关节受压、关节活动的起 始点、刺激一个等张收缩。 Approximation挤压: 关节受压、刺激伸展、促进等长收缩和稳 定性。 “快速 ” 诱发姿势反射和刺激肌张力; “保持” 主动控制空间位置
Manual Contact 徒手接触
刺激皮肤感受器 Lumbrical Grip: 屈曲掌指关节,伸直指间 关节,指间关节低于掌指关节。 有利于控制各方向的活动,同时避免疼痛。
Body Position and Body Mechanics 身体位置与身体力学
目的:
1. 治疗师有效的控制病人的运动 2. 促进施加阻力的方向控制 3. 防止治疗师疲劳
本体感觉
神经肌肉
促进、诱发、使更容易
PNF的概念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lar facilitation PNF) —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 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式(spiral and diagonal pattern)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 一种治疗方法。
基本原则(程序)
Resistance 最佳阻力 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 扩散与强化 Manual contact 手法接触、触觉刺激 Body position and body mechanics 体位和身体力学 Verbal 言语刺激 Vision 视觉刺激 Traction or approximation 牵引和挤压 Stretch 牵伸 Timing 时间顺序 Patterns 模式
Pattern 模式
模式化运动:
运动形式固定、有节奏和连续性运动、主 观意识控制运动开始与结束 正常的功能运动是有肢体的多种运动模式 和躯干肌肉协同运动共同组成的 协同肌联合模式 螺旋型和对角线型运动
促进pattern(模式)
屈曲・外展・外旋 肩胛后方上提 屈曲・内收・外旋 肩胛前方上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