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发布时间:2012-8-22 浏览人数:219 本文编辑:高考学习(一)近代前期中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救国探索一、知识归类1、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⑴禁烟运动。

⑵鸦片战争。

⑶第二次鸦片战争。

⑷边疆地区新危机及中法战争。

⑸中日甲午战争。

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人民群众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⑴鸦片战争。

⑵太平天国运动。

⑶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⑷义和团运动。

3、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⑴戊戌变法;⑵辛亥革命;⑶新文化运动4、清政府的“自救”⑴洋务运动;⑵百日维新;⑶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5、近代前期不同阶级和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和主张⑴地主阶级:①改革派: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动洋务运动。

⑵农民阶级:①太平天国运动中先后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②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⑶民族资产阶级:①早期维新派: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

②维新派与戊戌变法。

③革命派辛亥革命及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④激进民主主义者与新文化运动。

⑷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共领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6、新式学堂的兴办和近代教育改革⑴新式学堂的创办:洋务运动期间和维新派创办的学堂;⑵高等学校的创办:百日维新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1898年);⑶新学制的制订: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与1905年废除科举制;⑷民国教育的改革:蔡元培的全面教育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二、知识深化1、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救国探索的特点⑴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学习西方和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联系的。

近代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一)

近代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5全国文综2)鸦片战争后出版的《海国图志》 和《瀛环志略》对开阔人们眼界、重新认识世界 起了积极作用。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介绍 A.西方各国政治制度 B.西方历史地理知识 C.西方兵器制造知识 D.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004年江苏卷) 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 正确的是 A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领导机构 B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近代工业 C海军重要舰船由中国自己建造 D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由于来源、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不同,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形成资产阶级 维新派, 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形成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族资产阶级出身的部分知识分子形成激 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在反帝反封建问题上,它们一个较之 一个进步。
链接高考
(2000年全国)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 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 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 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 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农民阶级的探索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 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要求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提出《资政新 篇》,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 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规律认识 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地位)
(2001年春季)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 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 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 D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
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冲破封 建思想的束缚,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和科学为思想武器,猛烈批判中国几千年 的封建思想,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它动摇 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 空前解放。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中国历史上,列强的侵略是一个重要而且敏感的话题。

从19世纪开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尊严,进行了坚韧不屈的抗争。

本文将探索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回顾历史,展示中国人民在抵御侵略中的勇敢和智慧,以及取得的一系列抗争胜利。

一、鸦片战争及其背后的原因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与列强抗争的开端。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遭遇到了英国等列强的侵略。

鸦片战争背后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包括列强的贸易优势、政治手段以及中国的封闭政策等。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方式与策略中国人民在面对列强侵略时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抗争。

其中包括武装抵抗,如义和团运动与义勇军抗击外国侵略,以及非武装的反抗,如思想解放和文化抵抗等。

中国人民根据当时的形势、社会背景以及自身实力,灵活运用各种抗争方式,加强团结,提高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

三、光复与思想解放近代中国的光复运动是中国人民为了摆脱列强侵略而进行的一场重要的抗争。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都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而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的运动。

这些运动不仅在政治上引起了巨大的变化,也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提供了平台。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对日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了广泛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争。

对日抗战是中国人民在列强侵略下的一次重要行动,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与独立。

五、新中国的独立与发展1949年以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取得了独立与解放。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条件,中国人民带领国家走上了独立与强大的道路。

在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历程。

中国人民对列强的抗争不仅是一次国家的抗争,更是中国文化、历史与民族的抗争。

中国人民通过多种形式的反抗,逐渐摆脱了列强的侵略,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中国人民用坚定的意志摧毁了列强的阴谋,保卫了国家的独立与尊严,同时也构筑起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与自信。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

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1、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击退法军,冯子材领导取得镇南关大捷。

4、甲午中日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

(二)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1、三元里抗英斗争(1841)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意义: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②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它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④它的光辉业绩,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奋斗。

(2)失败原因:①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

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义和团运动(1898—1900)(1)口号:“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但却有致命的弱点:笼统排外的性质与对清政府的警惕性不足)(2)意义:是中国近代一次以农民为主的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强调:※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面向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代表人物:(2)根本目的、(3)主要内容、①前期、②后期、(4)影响:(四)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中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2023年安徽历史中考总复习专题:中国近代的屈辱、抗争与探索

2023年安徽历史中考总复习专题:中国近代的屈辱、抗争与探索

家国情怀
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为 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富强而努力。 2、我们要珍惜先辈们奋斗的成果,珍惜和平,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我们要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信念,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美国 日本 俄国 中国
应对危机
国家分裂
南北战争
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凡尔赛条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1921—1922年
第 三
国际背景
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强迫中国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由几个 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②为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对外

侵略扩张。
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
人的朝廷
甲午中日战争后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11年
1898年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新旧思潮发 生激烈冲突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
探索史
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时间 主张或口号 代表人物
性质 宣传刊物
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西方的军 事器物( 或科学技
术)
19世纪 60-90年

自强、求富
1898年6
判断其单元主题应是
A.近代化的探索 B.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C】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真题演练
(2019·江苏镇江)2.“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
然承认失败,毫不犹像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引文评价的是中国在哪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抗争史、探索史(共39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抗争史、探索史(共39张PPT)
主要 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内容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 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 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 评价 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9)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 折点 (10)洪仁玕和《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 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11)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和华尔洋枪队 共同剿天国运动失 败。
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
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天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 立起政权组织。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咸丰帝/同 治帝 (4)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定为 都城,把南京改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南北对 峙的局面。 (5)北伐和西征: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 平天国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 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经过3年多的 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2.义和团运动(1900年):——光绪帝 (6)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 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 勃生气”。
八年级上册历史 知识点分类专题总结 中国近代化开篇——探索史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1)目的:维护清朝的反动统治(根本目的) (2)洋务派:奕䜣(中央),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3)口号:前期(19世纪60年代)“自强”、 后期“求富”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2)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 农民战争(运动性质),坚持斗争14年,转战 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 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1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被中外反动 势力联合绞杀。 (这是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不同之 处)。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1840~1919)

3.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
⑴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③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 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④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 (标志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颁布《定国是诏》(变 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⑤失败原因: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⑥意义与启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⑵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小技巧:民国 命) 与公元换算:
①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迅速。 ②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③主张: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 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 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 时约法》。 ⑤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败因:主观是资产 阶级软弱妥协性;客观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⑥意义启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 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 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知 一、中国人民的抗争 识 3.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 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不同阶级、 构 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民群众的斗争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地主阶级 2.资产阶级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 争,推翻三座大山,才能实现中国的独立 富强和人民的彻底解放。
太平天国、 义和团运动
失败 (略)
(1)维新派(改 良派):
维新变法
失败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 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变法在社会上起了
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资产阶级 (2)革命派:
辛亥革命
(3)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
失败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观念 深入人心 ,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质。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
(1)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2)五四运动 (3)国民革命运动
(1)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反“围剿”、长征 (2)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重庆谈判、粉碎全面 进攻和重点进攻、反攻、决战(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阶级
内 容 结果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阶级
内 容 结果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失败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 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 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抑 制作用。
农民阶级
一、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
项目
内容
反侵略战争 中的斗争
反对清朝统 治的斗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抗日战争
反对北洋军 阀的斗争

专题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二: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地主阶级:林则徐虎门销烟,左中堂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大战。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抗击洋枪队,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二、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1.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2.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1.政治上的民主化——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2.张謇的“实业救国”。

3.思想上的先进化——新文化运动。

三、. 近代化探索的任务、探索内容、代表事件任务: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经济上实现国家富强;思想上实现思想解放。

主要内容:经济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政治方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现政治民主化——戊戌表发与辛亥革命思想方面:学习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实现思想先进化——新文化运动四、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取得的成果有哪些,有何(影响)作用。

成果:政治方面: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经济方面:实业救国运动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思想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民;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阶级结构方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作用:1.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兴办近代工业,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打击了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4.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五、.中国近代化探索给后人留下的启示有哪些?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进近代化的首要条件;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社会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③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④科教兴国是关键,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科学决策。

⑤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二专题.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第二专题.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第二专题: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知识构建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仁人志士,都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探索。

一、地主阶级的探索和实践(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鸦片战争中,1839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不愧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族英雄。

鸦片战争中,有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时,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地区。

中法战争中,有刘铭传、冯子材等爱国将领率军抗击法军。

甲午中日战争中,有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等爱国将领英勇杀敌,为国捐躯。

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另一方面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1、背景:在鸦片战争失败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的先进人物,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三)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1、背景:第二次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不管是洋务派还是顽固派,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2、代表人物:奕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3、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划海防,组建海军。

4、评价: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说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是,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敬畏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回顾近代中国历史,我们不禁感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深远影响。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磨难中,中国人民脊梁挺直,展开了抗争与探索的征程。

本文将以探索中国人民在列强侵略下的抗争为主线,探讨他们所进行的种种探索,这些探索不仅反映了中国的独特性,也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思想觉醒与国家认同列强侵略下,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社会制度的转变,都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中国人民面对巨大的压力开始逐渐觉醒,开始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这一思想觉醒促进了中国人民对自身国家认同的建立。

中国人民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积极传播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操。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倡导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吸取西方先进科学和文化。

这种思想觉醒和国家认同的建立,为后来的反侵略抗争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动力。

二、武力抗争与军事现代化在列强的侵略中,中国人民积极参与武力抗争,寻找对抗侵略的办法。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都是中国人民积极抵抗列强入侵的体现。

在抗争过程中,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性。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们推动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进程,引进了西方的武器和战术,并试图在中国建立现代化军队。

这一探索虽然暂未成功,但为后来的抗争奠定了基础。

三、思想启蒙与社会进步中国人民还进行了许多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的探索。

在西方殖民思想的冲击下,中国人民开始反思传统思想的弊端,推动了诸多社会改革。

戊戌变法便是中国人民为了探索社会进步所进行的一次尝试。

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了一系列以维新为主题的改革,试图借鉴西方制度,加强国家实力和人民福利保障。

虽然这次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预示着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社会的渴望与追求。

四、文化振兴与争取民族独立列强的侵略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挫败与疲弱。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反而以文化振兴的探索来抵御侵略。

专题二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二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专题概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面对列强对中国的肆意侵略与掠夺,富于反抗精神的中国人并没有被列强的枪炮所吓倒,它们以地主阶级、爱国官兵、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国人以坚强的斗争精神为国人书写了一篇反侵略的史诗,同时了撰写了一部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主干梳理]一、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抗争1.农民阶级(1)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最终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势力联合绞杀而被镇压。

(2)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2.地主阶级(1)林则徐虎门禁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

(2)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3)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争与舰同沉。

二、近代化的探索1.地主阶级(1)魏源所著作《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没并未能付诸实践。

(2)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但由于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没有触动封建根基而失败。

2.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1)康、梁(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但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不发动群众,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最终失败。

但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孙中山(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纲领,以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为目标,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为手段,领导辛亥革命,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3)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近代中国探索史

近代中国探索史

近代中国探索史中国各阶级或阶层进行了哪些抗争和探索,结果如何?1、抗争——压迫愈深,反抗愈烈,中国人民为反抗国内外反动势力,改变屈辱地位,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近代前期的抗争包括: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军民的抵抗、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2、探索——先进的中国人为了谋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探索各种道路,这是一个长期的极其复杂的艰苦历程。

主要包括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的激进派的救国活动。

3、结果,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成功了。

二、农民阶级的抗争┏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51——1864年,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1899——1900年,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三、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及激进民主主义的探索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探索——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探索——由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3、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探索——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四、地主阶级的探索1、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五、无产阶级的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二、19世纪中国各种力量对列强侵略的反应1.清政府的腐败与对敌决策的失误清末反侵略的战争中,清政府在和与战的决策上往往举棋不定,徘徊于妥协与抵抗之间。

决策的屡屡失误,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民众的自发斗争外国势力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妥协,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自发斗争。

重要的斗争主要有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3.有识之士的自强运动林则徐在领导禁烟斗争的同时,搜集和研究外国情况,组织人编译出《各国律例》和《四洲志》,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专题四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史

专题四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史

(二)学生运动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前锋是学生,主力军是工人),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启示:一部近代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 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敌的民族,御侮自强、 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中国人 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近代化的探索

(一)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 开始面向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 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代表人物: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主要内容及口号: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军 事工业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工业;以及筹建 海军和新式学堂 (4)影响: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 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中国近代化的开 端)
专题四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 史、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史
一、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1.五次侵华战争(签订条约、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俄国趁火打劫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 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 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陷入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侵华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 (局部侵华)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南京 大屠杀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的探索 运动 封建统治 阶级(抵 抗派) 封建统治 阶级(洋 务派) 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 领导人 林则徐、魏 源等 中央: 地方: 洪秀全等 主张或经过 “师夷长技以 制夷“ “师夷长技以 自强“ ①②③④ 《天朝田亩 制度》、 《资政新篇》 ①②③ 失败的根本 原因 ①②③ 失败的原因 ①主观上 ②客观上 影响 失败或胜利 的原因
4、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 索。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的利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方面有一致性。
(2)1956“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 性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 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4)曲折探索:党在政治上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失误。犯了左 倾错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误入岐途 (5)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了新时期基本路线的基础 (6)十二大明确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⑺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8)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还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十五大,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10)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一知识结构复习目标掌握各阶级探索抗争的主要事实、特点及对中国 社会的影响;能够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抗争活动之间的联系, 认识到各阶级的抗争探索是向前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总结各阶级探索 抗争的经验教训。

一、 近代前期 1840 年~洋务运动基本史实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特征尚未产生新的阶级,主要由农民、地主阶级进行,向西方学习, 但停留在"器物"阶层。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1919 年基本史实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特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西方制度,企 图通过变法、革命等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二、近代后期 1919~1927 年基本史实中国共产党成立、工人运动高 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特征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俄国革命,坚持城市革命道路;中 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失败;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大革命。

1927~1937 年基本史实三次武装起义、 八七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和发展、五次反围剿、长征、遵义会议、八一宣言、西安事变。




特征国共十年对峙。

中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随着中日矛盾上 升,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联蒋抗日 1937~1945 年基本史实第二次国共合 作、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人民战争路线、《论持久战》、中国共产 党七大、根据地建设、抗战胜利。

特征全民族抗战。

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战胜利。

1945~1949 年基本史实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粉碎国民党进攻、战略 反攻、决战、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新政协会议。

特征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新中国建国后 1949~1956 年基本史实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 的措施、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特征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1978 年基本史实 《论十大关系》 、 中国共产党八大、 整风运动、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反右倾斗争、"八字方针"、七 千人大会、"文革"、外交成就。

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78 年至今基本史实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 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十三大、十 四大、十五大。

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二重点讲解近代前期应注意问题 1.正确理解近代统治集团内部、资


产阶级内部、 洋务派同早期维新派的分歧和一致性①统治阶级内部顽固派 和洋务派的分歧在于对待学习西方态度不同。

顽固派因循守旧,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反对一切外洋事物和改革; 洋务派则主张中体西用,洋为中用的方式求取富强。

一致性表现在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结果都因未能抵御外敌侵略而宣 告失败。

②资产阶级内部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在 政治倾向上出现分歧,形成两个派别,即维新派和革命派。

分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现君主立宪;革命派则主张用暴力革命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

一致性更强,表现在都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几乎同时登上政治舞台;都 要求挽救民族危机,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革命实践上相辅相成。

革命派民主思想的传播动员了人民,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与维新派 有历史渊源的立宪派乘机活跃起来;反过来,立宪派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 后, 从行动上配合并支持了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的成功③洋务派和早期维 新派的分歧和一致性早期维新派支持"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投入洋务运动, 并主张维护君主制,这是同洋务派一致之处。

不同的是,洋务派只注重军事、外交和机器制造技艺以及与之相关的 文教事业,而早期维新派则注意建立新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发展资 本主义。

2. 规律和认识①鸦片战争后 20 年, 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化


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一阶段及其后一段时期,不管是农民经济还是地主阶 级的抗争与探索均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这两大阶级都不是先进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仍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

他们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束缚和局限,更提不出顺应时代切实可行的 革命纲领和改造社会的方案。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逐步登上历史 政治舞台,并成为近代前期民主革命的主角。

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由此向纵深发展,从学习西方 "器物"递进到学习 西方的制度。

民族资产阶级克服了农民和地主阶级落后的局限,积极推进了民主革 命的发展。

但其自身具有软弱妥协的局限,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抱有一定程度 的幻想,革命纲领缺乏彻底性,无法调动广大人民。

这些决定其政治目标不可能实现。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胜任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但其革命性值得肯定, 它是民主革命可以团结的力量。

近代后期应注意问题 1.国共两党关系.从 20 世纪 20-40 年代,两党 关系呈现了由合作到分裂,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的特征。

.制约这些变化的因素有两党的性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环 境和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

.从两党性质看是其矛盾斗争的必然性;从关系变化过程看,合作局 面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倡导推动的结果;分裂局面主要是国民党对内独裁,


中外反动势力结合的结果;从影响看,合则两利,分则俱伤。

2.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规律和认识.建设取得成 就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 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根本原因是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 挥。

而且,党的领导干部和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取得成就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 才能发展中国。

. 经济工作失误的原因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 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理论根源是 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逐步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 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到 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 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响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 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既要防左,又要防右。

3.统一战线的发展及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四次统 一战线第一次是 19241-19277 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是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它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三次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四次是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是最广泛的统


一战线,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 中国共产党在四次统一战线中起突出的领导作用。

首先,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促成统一战线,处于主动地位,起领导 作用。

其次,统一战线各种力量虽有矛盾,但最主要活动是一致的,这些活 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

再次,统一战线的目的是为完成革命和建设任务。

所以,职工在四次统一战线中均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4.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策略 和方针,也体现一定的时代特点。

是中国人民抗争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把握每次会议的时间、内容、作用或影响,在此基础上推延其他相关 史实,就较容易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程。

5.注意宏观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政策措施的基本线索。

如政权建设方面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民主专政;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性质 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后人民民主专政。

四次统一战线略。

土地政策 1931 年土地革命总路线;1941 年"双减双交"政策;1947 年 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调整又经历了土地政策、 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个步骤。

同时,微观分析这些变化的异同及出现变化的原因。




另外,注意抓住各时期社会主次矛盾的演变,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工作 方针和阶级结构、社会结构调整变化的必然性;透过现象看本质,史论结 合, 深化历史结论,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 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利弊得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