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第五节.ppt.Convertor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也给出了一个激烈的解决方案:零增长。这显然有失偏激而遭诟病,至反对者以同样的关键词撰书《没有极限的增长》进行反驳。
但这样的瑕疵不能淹没《增长的极限》的后劲,在“可持续发展”大行其道之后,这个闪耀着人类自我反省光辉的报告,被奉为了“绿色行动”的“圣经”。
1972年实在是新发展观的一个好年头,除了罗马俱乐部的经典奉献之外,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同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成立。在经过了“有机增长”、“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概念观念的嬗变之后,联合国选择从民间机构手中接过了“可持续发展”的大旗。
1、人类在享受发展成就之时,同时遭受了发展的危机。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
2、经过半个世纪的自我反省,人类终于踏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怎样看待发展观的转变过程?
3、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前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思考讨论
发展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概念,发展观是人类对发展认识的概括。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对发展的认识从未间断。策粗略梳理,先后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经济增长加上社会变革的发展观、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中心加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四个不同阶段。人类对自身的需要更加清晰、明显、协调、全面、持续都融入了发展理念。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国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2007年我国人均GDP为2460美元,世界排名104位(2005年143位,2006年128位)。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骄人成绩
发展的成就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在10%。
经济学家刘伟说:二次大战以后,日本保持了29年的9%的增长率,创造了世界记录。此外,亚洲的四小都有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韩国是26年,新加坡23年,我国台湾20年,香港地区18年。我国从改革开放到今天的高速增长,追平了日本保持的世界纪录。
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人均GDP或许不低,但是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动荡不安
资料:
“怎样发展?”
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约856美元
2002年我国人均GDP为1132美元
2006年,我国已经实现人均GDP2000美元
2007年,我国人均GDP约合2460美元(比2002年翻一番还多)
另一方面,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速度加快、有毒化学品的污染以及越境转移、土壤退化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全球性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人口膨胀,南北差距扩大等等。
这些问题由局部发展为全球性问题,由暂时性问题演变为长远问题,由潜在问题蔓延为公开性问题。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漫画:共享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百度文库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第一,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
克服困难和战胜风险需要正确认识和回答以下问题:
“为谁发展?”
“靠谁发展?”
“怎样发展?”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传统发展观和旧工业化道路模式
“怎样发展?”
资料:
乐观地看待经济迅速增长;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且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为重要目标
西方旧工业化道路的弊端
资源过量消耗环境生态的破坏
漫画:彻底铲除
发展的困难与挑战
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不平衡
中国水资源紧张,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按1998年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21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的1/4。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
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消耗
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
(二)形成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中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分别是日本的11.5倍,意大利的8.6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3倍,加拿大的3.3倍。在水的利用效率方面,中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只有0.43,而许多国家已经达到0.7-0.8;中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平均为222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
1968年,来自全球(主要是欧洲)的100多位学者、名流聚会罗马,讨论当时人类的困境与出路。聚会中,基于共同的担忧,与会者以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粮食生产、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等人类面临的五大严重问题为研究对象,成立了一个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组织。4年后,这个组织发表了震动世界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否则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
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续性、连续性。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各方面相互适应持久连续
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抓住重点
科学发展观
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2000年到2020年实现翻两番),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
我国的人均GDP
资料:
2002-2007,中国人均GDP实现五年翻一番
“怎样发展?”
2003年抗击非典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发展,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为谁发展?”
案例
一系列充满死亡气息的公害事件: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宾州多诺拉烟雾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5年开始的日本富士山县骨痛病事件……这些动辄令人大面积患病甚至死亡的环境事件,成为“自然界的报复”,冲击着一味掠夺自然进而破坏环境的片面发展模式。
如果没有一连串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如果没有《寂静的春天》旷野中的警示呐喊,如果没有《增长的极限》震动世界的危言,人类还将继续重复粗放经营的、环境污染的、人口剧增的、资源浪费的生产模式。可见,人类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在以理性质疑理性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判断。
案例点评:
“先发展后治理”的自由发展要尽量避免,这样才能进入到一个可持续的正义发展阶段。
当代中国形成了创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是全面的,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发展必须是协调的,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调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并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强调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要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个新阶段,也是对人类发展观的新贡献。
由此,各国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转变为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人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当今人类发展的主流思想和先进的发展理念。
“拉美化”是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失败的典型,是一种病态的现代社会
“拉美化”现象—现代化陷阱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显示,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时期是多事之秋
第二,发展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我国的持续快速增长追平了日本保持的世界纪录
2007年部分国家GDP排名
发展的成就
03~07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外汇储备增长和各类教育招生人数增长显著。
发展的成就
发展的困难与挑战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不平衡问题考验经济社会发展
反腐败任重道远
影响群众利益的民生难题须破解
防范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
注重机械化、自动化,伴随严重失业问题
旧工业化道路模式:
工业化
信息化
旧工业化道路模式的特点:
资料:
传统发展观的局限
资料:
重视物质发展,忽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全面进步
重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忽视人文、资源、环境指标
传统发展观和旧工业化道路模式
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一)形成的背景与依据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根本依据
现实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的特征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与发展理念的变化
重要借鉴
观察国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个没有变”
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探索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的政策和发展战略。
资料:
“怎样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发展理念的变化: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4年的研究与论证,于1987年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深刻地检讨了“唯经济发展”理念的弊端,强调需要从当代和后代两个维度谋划发展,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明确提出要变革人类沿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调整现行的国际经济关系。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更进一步确认和明晰了“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与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
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成就困难问题挑战
旧工业化道路传统发展观“拉美化”
“邓”“三”的发展思想
理论来源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形成的背景与依据
基本国情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风险。
20多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10%,到2007年GDP 3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1.5万多亿美元,居民储蓄存款16万亿元。
1962年,一本读后令人毛骨悚然的作品登上美国畅销书的排行榜——这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大作,并非什么惊悚小说,而是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论述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危害的著述。此书的问世,给作者带来了一些麻烦,但发展必须顾及环境问题的思维,却从此根深蒂固地走进了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书中提到的“可持续性”一词,逐渐成为流行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