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四章 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四章 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四章   学习心理

第四章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第一节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一)含义&分类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填空)。

前者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

后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所指向的目标可以使成绩,也可以是奖品、教师的赞扬、名誉、地位等。

学习期待不等于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方法:1)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2)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知道,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4)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简答题、填空题1.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3.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5.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填空认知内驱力:指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此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习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学习心理

第四章学习心理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二、学习动机理论
六百多年后我们翻阅这段记录深有感触的不是内容的详尽,而是如此一步计划在事实上竟可以付诸实施。

很显然的,朱元璋的明朝带着不少乌托邦的色彩,它看起来好像一座大村庄而不像一个国家。

中央集权能够到达如此程度乃因全部组织与结构都已简化,一个地跨百万英亩土地的国家已被整肃成为一个严密而又均匀的体制,在特殊情况下,则由民间经济做主,形成人力与物资可以互相交换的公式,而厘定分工合作的程序,其过程虽然复杂,但在朱元璋督导之下,则可以借行政上的管制付诸实施了。

学习动机激发的教案设计

学习动机激发的教案设计

学习动机激发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学习动机激发教案概述:教学目标:通过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就;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年级和各学科的教学。

教学时间:1个课时。

教学步骤:步骤一:学情调查与目标设定1. 分发学生学情调查表,让学生填写并收集起来。

2. 分析学情调查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步骤二:引发兴趣,激发动机1. 创设情境:通过介绍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图片、视频等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2. 创设任务: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步骤三:个案辨析,因材施教1.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特点,进行个案辨析。

2. 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和课程目标,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

3.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步骤四:激发竞争与合作1. 制定学习目标: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2. 设计竞争与合作任务:在合适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争或合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步骤五:反思与总结1. 学生自我反思:要求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动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

2. 教师总结反思: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情况,分析自己在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评估与调整: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情况和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评估。

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估。

教学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教学调整,适应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化,优化教学策略和资源的使用。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外活动,扩展学习的领域和深度。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等。

3. 定期开展学习动机相关的教育活动,如学习心理讲座、座谈会等。

教育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育心理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分类,动机理论的基本框架,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以及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2. 掌握动机理论的基本框架,能够分析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3. 学会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机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

教学重点: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学习优秀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讨论学习动机在其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分类。

(2)动机理论的基本框架。

(3)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动机理论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学习动机问题,巩固所学。

5.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激发与维持自己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教育心理学教案:学习动机2. 板书内容:(1)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分类(2)动机理论的基本框架(3)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2. 答案:(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

分类: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任务动机、自我动机。

在学习过程中,动机具有激发学习行为、调节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作用。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4.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由默里(H.A.Murry !938)提出。 麦克来伦(D.C.McClelland)对之加以研究。亚特 金森(J.W.Atkinson)加以修正。他从成就动机中
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 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的、有 一定风险的工作;避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 到部分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 满足。
马斯洛对两个概念进行了有意义的区分: 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美需要 认知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缺失需要(deficiency needs) 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尊重 的需要,是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的、必须得到满足的需要。而这些需要一 旦得到满足,个体有关这方面的动机也会 减少。
使用外部奖励激励学生的另一个问题 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体系的有效 性会下降。
对7岁儿童很有效的策略用于14岁儿 童时,就会显得矫揉造作。
我们需要一些更适合于教育领域的方 法,这些方法更加注重发展中的学生的思 想、自尊、自我效能感以及胜任感。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假定人有许多需要。
根据这种观点,学生会被激励去做那些 受到强化的行为。
实际上,行为主义理论家并没有使用动 机这一概念。
外部奖励会使学生更关注奖励,而不是 学习本身或者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进步事业。
我们的社会支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 分数的重视。有经验的教师必须面对这个现 实,并且提醒学生体验学习本身的快乐,提 醒他们注意发展内在激励所带来的无形奖励。
4.学习动机的分类
⑴.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四章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概述(P54-58)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标的内在⼼理过程或内部动⼒。

功能:激活、指向、强化•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为朝向学习⽬标的⼀种内在过程或内部⼼理状态1、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P55-56)2、种类:⾼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3、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提出者:⾏为主义学习理论家观点:⼈的某种学习⾏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为与刺激因强化⽽建⽴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为的外部⼒量,忽视甚⾄否定了⼈的学习⾏为的⾃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的局限性。

需要层次理论提出者:马斯洛(美国⼼理学家)观点:(P59-60)(附:需要层次图)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学⽣的学习,也应该关⼼学⽣的⽣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切⼲扰因素。

成就动机理论提出者:阿特⾦森观点:(P61)成就动机教育意义:成败归因理论提出者:维纳(美国⼼理学家)观点:(P61-62)三维度、六因素评价:⾃我效能理论提出者:班杜拉观点:(P62-63)⾃我效能感:⼈们对⾃⼰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成就⾏为的主观判断直接强化替代强化⾃我强化结果期待效能期待三、学习动机的培养(P63-65)利⽤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直接发⽣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四、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平•充分利⽤反馈信息,妥善进⾏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继续努⼒。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正强化
负强化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二)强化及其变量 2.强化的依随性与普雷马克原理
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 的这种依随关系被称之为强化的依随性。与强化的依随 性密切相关的一个现象由普雷马克提出,叫做普雷马克 原理,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 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普雷马克 原理也被称为“奶奶的规则”,即“先吃了你的蔬菜, 然后就可以吃甜点”。
Title in 诱因 here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一)动机 3.动机的主要功能
第一,引起行为的激发功能。动机使有机体进入 活动状态、提高唤醒水平,集中注意力。例如,一个 人渴了,便会去找水喝。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一)动机 3.动机的主要功能
第二,定向功能。动机把有机体的行为引向某一 特定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某些活动。例如,在一个特 定的时间,一个人是选择吃饭、读书还是跟朋友去看 电影,常常是受动机的指引。
三、成就动机理论与归因理论
(一)成就动机理论 1.成就动机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对认重要或有所值的工作 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 动力量。成就动机是由成就需要所引起的。
三、成就动机理论与归因理论
(一)成就动机理论 2.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默里( H.A.Marray )提出 的“成就需要”的概念。默里将成就需要定义为“克服障碍、 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完成困难的任务”的驱力。在默 里研究的基础上,麦克莱兰( D.C.Mc Clelland )和阿特金 森( J.W.Atkinson )继续进行有关成就动机的实验研究, 并于 1953 年合著《成就动机》一书。 1956 年和 1957 年,阿 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的结构、影响、成就动机的各种变量进行 了研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就动机的“期望—价值” 理论模型。

4第四章 学习动机

4第四章 学习动机


练习: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
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选择题、填空题)★★★☆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
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 理状态
基本成分(选择题、填空题)★★★★
驱力(奥苏泊尔)
认知内驱力 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
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 个体因自己对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
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 为了保持他人的赞许或认可而变现出来的把工作做
好的需要
21.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章 学习动机
案例教学:从“要我学”到“我要 学”—学习动 机的激 发
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作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用石头砸人,陶校长就叫这个孩子待会儿到 他的办公室去。孩子忐忑不安的来到校长室,发现校长不在就在外面等。过了一会儿, 陶校长来了,看到他却没有批评,只是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说:“你来了,我却迟到了, 奖励你一颗糖。”孩子愣住了,陶校长又摸出了第二颗糖,说:“刚才我错怪你了,你是干 部,在管理其他同学,再奖你一颗糖。”孩子拿了两颗糖感到很羞愧,连忙诚恳的承认错 误。于是陶校长又给了他第三颗糖:“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再奖你一颗。好了,我的糖分 完了,你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你可以走了。”瞧,陶行知先生就这样用了三颗糖,三言 两语就教育了这个学生,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大声的训斥,但相信这个孩子再也不会 犯相似的错误。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科学家,都具有探究事情原因
的倾向。而且,在归因时,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防 御的倾向。如果自己成功了,找主观原因,特别是 找特质方面的原因,诸如能力强等等;如果自己失 败了,就找客观原因,诸如运气不好、休息不够、环 境复杂等等情境方面的因素。反之对别人就没有这 么厚待了,别人成功了,说是机会好等等客观情境 原因;倘若别人失败了,则说是主观的特质因素, 诸如能力低下、只知道死啃书本之类的。这种把成 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 性称为自我服务偏差。也就是“往自己脸上贴金”。

教育心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

教育⼼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第四章学习动机第⼀节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含义(⼀)动机及其功能1.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标的内部⼼理过程或内部动⼒。

⼈们⽆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配。

例如,⼀个学⽣在学校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的动机;⼀位顾客去商店采购物品,是因为他有购买的动机。

即使是吃饭、喝⽔、⾛路这些⽐较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同动机的推动下产⽣的。

动机可以说是活动的原因和动⼒,它表明⼀个⼈“为什么”、“为了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

2.动机的功能动机有3种功能。

⼀是激活功能。

动机是⼈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们进⾏某种活动的内部动⼒。

例如,饥择⾷、渴择饮。

这种择⾷、择饮的活动是由饥、渴的动机激发起来的。

没有这种动机,就不会产⽣相应的⾏为和活动。

⼆是指向功能。

在动机的⽀配下,有机体的⾏为将指向⼀定的⽬标或对象。

例如,在学习动机的⽀配下,⼈们可能去图书馆借书,或者去书店买书。

三是强化功能。

当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动机并不能也不会⽴即停⽌,⽽是继续发挥其作⽤,即维持或调整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标进⾏。

(⼆)学习动机及其基本成分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为朝向⼀定的学习⽬标的⼀种内在过程或内部⼼理状态。

学习动机⼀旦形成,不仅能使学⽣对所学的东西有⼀定的指向性,例如,⽤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去获取知识等,⽽且也有⼀定的动⼒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平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

因此,对教师⽽⾔,了解学⽣的学习动机,并采取⼀定的教学⼿段,激发和培养学⽣的学习动机是⼗分重要的,也是提⾼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前提。

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缺乏、不平衡⽽⼒求获得满⾜的⼼理状态。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教案4章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教案4章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与应用
总结词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详细描述
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 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化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与应用
总结词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应注重实效性
详细描述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应注重其实效性,即是否能有效 达成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根据实际 的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评价与反馈
总结词
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详细描述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调 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反馈还应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 进步的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通过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增加信 息的意义和可理解性。
组织策略
将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和整理, 形成有结构的整体。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和任务。
监控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控和调 整。
调节策略
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和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02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强调环境刺激对学习的影响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环 境刺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通过 奖励和惩罚来强化或修正行为。
总结词
重视学习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理论主张学习应该被观察和测量,强调学习的明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动机

内容、结果的、兴趣。
具体,作用效果明显,但 稳定性较差, 偶然因素影响。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 的未来前途相联的。 稳定、持久,
3.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学习者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客观因素
引发的学习动力,即主要是由外在诱因(条件)诱发 而来的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一)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 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作用: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 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 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也叫学习内驱力。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 认知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 人格结构的人身上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将此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可组成表11—2所示的 归因模式。
由于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因此它的 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二是有助于根据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他的心
理特征;
三是有助于从学生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
他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因此,在实际教学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 可由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需要层次(见图11—1)。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幼儿发展与学习心理”,具体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幼儿学习策略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理解幼儿在认知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

2. 培养学生激发和维持幼儿学习动机的能力,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态度。

3. 让学生掌握指导幼儿学习策略的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理解,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2. 教学重点:幼儿学习策略的指导,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幼儿在幼儿园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引发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时间:5分钟2. 理论讲解:介绍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学习策略的指导。

时间:15分钟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针对幼儿的教学活动,结合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

时间:10分钟4.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原理。

时间:15分钟时间:10分钟时间: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特点2. 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3. 幼儿学习策略的指导七、作业设计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分析合理,方案具有可行性。

2.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提高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案中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教案中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教案中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并介绍教师在教案中如何利用这两个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它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形式。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自我驱动力。

这种动机源于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兴趣、渴望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愿望。

例如,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会感到乐趣和满足。

内在动机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内在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提供探究性的学习机会以及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外部奖励或压力。

这种动机通常与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有关。

例如,学生可能因为追求好成绩或避免惩罚而参与学习活动。

然而,外在动机并不是长久有效的驱动力,它无法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减少使用外在奖励和压力,而是更多地关注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特定知识或主题的喜好和愿望。

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师工作的重要一环。

在教案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例如,在教授动物生态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进行户外实地考察,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动物生态。

2. 多样化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书、实物模型等多样的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提供多元化的资源,教师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

3. 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兴趣。

例如,在教授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如购物计算、统计数据分析等,以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第四章 学习心理

4、第四章   学习心理

(二)学习策略的种类(迈克卡)
一、认知策略(选择)
含义:是学习者用来调节自己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 的技能。 1、复述策略——记忆
定义: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
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 料上方法。如画线、默写、及时复习、过程复习、分散复习、 集中复习。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信念等。学习兴趣是学习动 机中最活跃的成分。 (2)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3、学习动机的分类(选择、判断)
(1)根据诱因来源 (2)根据社会意义 (3)根据作用时间长短 (4)按学习动机在活动中起作用的大小 (5)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练习 1、判断:学生的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果就越高。( )
2、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3、学生中流传“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是有一定道 理的,可以说明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
3、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选择)
(1)个人自身行动的成败经验——影响最大 (2)替代经验 (3)言语暗示 (4)情绪唤醒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7、有效地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口诀:曲目难忘,(李)逵赏杨静
①主观因素
• 需要与目标结构 • 成熟与年龄特点 • 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 志向水平与价值观 • 焦虑程度 ②客观因素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的激发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呢?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

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

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到达成功。

如前所述,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

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

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

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它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

例如,在讲解“蒸汽变水”时,教师问:“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室外说话,空气里会出现什么东西?"学生答:“一团团的哈气。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概念(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结构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

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家长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同伴的赞许等。

诱因吸引学生进行定向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从而使需要得到满足。

(三)学习动机的作用学习情绪是学生认识客观要求和自身需要之间关系时所伴随的态度体验。

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有助于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降低在学习过程中对事物的知觉和反应阈限,大大缩短反应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注意状态的集中有助于学生将学习活动指向认知内容和目标,克服分心刺激的影响。

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引发作用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产生焦急、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2.定向作用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3.维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认真还是马虎,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

4.调节作用学习动机调节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

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

耶克斯和多德逊定律:三、学习动机的分类(一)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指人们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是与自我奖励的学习活动相联系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一、导入
每位老师都认同,对于学习的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过分!
然而,学生眼中的学习呢?
用图画和图片反映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态。

探讨:
为什么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得被动、沮丧?
二、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所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就是动机状态。

◇使有机体产生动机的过程叫做激励。

动机的作用/功能:
◎激发功能
◎定向功能
◎强化功能
动机——激发、定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探讨:学习动机越强越好吗?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三)学习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
(一)外部强化
行为主义提倡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中获得奖励(如高分、奖品、赞扬、给予权利或荣誉称号等)的学生将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强化的学生将不会产生动机;被惩罚(训斥、被嘲笑、剥夺权利、低分等)的学生则可能逃避学习。

强化: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

强化的依随性——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称为强化的依随性。

普雷马克原理——又叫“奶奶的规则”,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

运用强化的注意事项:
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

必须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他的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

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

(二)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认知好奇心——内在动机的核心。

婴幼儿时期的好奇心:
(1)感官探究
(2)动作探究
(3)言语探究
(三)成就动机与成就归因
成就动机——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测量方法:
☺投射测验
☺问卷测验
看图编故事。

对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坚持性、学习任务选择、学习成绩等。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
作出的解释或推论。

成就归因——人们对在工作或学习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或推论。

六种解释
能力、努力、任务的难度、
运气、身心状况、别人的反应
三个特征
因素来源:内部的—外部的
稳定性:稳定的—暂时的
可控性:可控制—无法控制
韦纳——二维归因模式
积极与消极的归因模式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接上节课内容)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
(四)习得性无力感与自我效能感
1、习得性无力感
(1)习得性无力感的概念
习得性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力感产生的历程:
a获得“结果是不可控的”失败体验
b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
c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d产生无力感
白鼠实验
(2)、习得性无力感的理论
2、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人并非盲目活动,同时考虑事情的意义,与自身能否完成的能力。

只有确信有能力取得预想的结果时,他才会积极努力地去做这件事情。

这种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就叫做“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由【美】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自我效能感总是和某一特定的领域相联系。

(2)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条件及其作用
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4、消除无力感与增强效能感
消除无力感
(1)、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打破失败不可避免的神话(2)、改变学生的消极归因
(3)、转移学生对失败的注意力
增强自我效能感
a、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b、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
c、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d、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
适当的自我归因
e、给学生以适当奖励
f、给学生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监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