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诱发电位

合集下载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刺激方式:全视野、半视野; 记录电极:O1、Oz、O2,参考:Cz;地线 FPz
视诱发电位
Cz
右眼
AVERAGING
O'z A1 O1 Oz O2
70 cm
刺激.:棋盘格 大小:视角 频率.:最大. 2 Hz 暗室
O'1-Cz O'z-Cz O'2-Cz
N145 N75
P100
100
200 ms
• 反应从视网膜到视皮层的整个视觉通路的传导 功能。这条通路的解剖结构包括:视网膜→视 神经→视交叉→视放射→视觉皮层。
• VEP在检查视交叉前视神经传导障碍时最有价 值,但VEP的异常并没有特异性,例如,肿瘤 压迫视神经、缺血改变或脱髓鞘疾病都可引起 P100波潜伏期延长。
检测方法:
常用方法为棋盘格翻转VEP
正常VEP波性辨认及正常值
波形命名:N75、P100、N145 波形辨认及正常值:由三相复合波组成 异 常 : 波 形 消 失 ; 潜 伏 期 > M + 3 SD
(117.6ms) ;波幅降低;潜伏期和波幅均异常 N145
N75
P100 12
VEP异常的临床意义:
(1)波形消失:尤其是双眼波形消失,可能出现技 术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或势力极差。若排除, 说明视觉传导通路病变。单眼波形消失,提示 病变侧视交叉前部病变。
刺激强度:主观听阈+60dB 短声(click);频率:1030c/s 刺激方式:单耳,对侧白噪音掩盖;每侧重复2次 记录电极:Cz,参考:乳突或耳垂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VI VII
IV V III II
I
刺激
V
IV III II I

诱发电位与麻醉

诱发电位与麻醉

神经肌肉松弛剂: 一般认为,肌松剂对于SEPs没有影响。
但在某些条件下,可降低刺激对周围肌肉 兴奋性的影响,改善EPs监测效果。 降低术中体动发生率,防止术野位置改变, 建议持续泵注。

三、诱发电位临床应用
用于临床诊断(临床医生) 脑损伤 脑外伤预后 脊髓创伤 脊髓创伤预后
三、诱发电位临床应用
颅脑外科 (1)临床价值:可反映本体感觉、振动感觉和多种 脑干-神经传导路的完整性,避免占位性病变或手 术操作损伤脑神经,保护面、听神经,减少术后 并发症。常用于后颅凹肿瘤切除、血管减压、血 管畸形切除、颅内动脉瘤夹闭等手术。 (2)EPs与脑神经保护 根据不同手术选择监测:BAER监测保护听神经, 后颅凹肿瘤(如前庭鞘瘤);诱发肌电图(EEMG) 监测保护面神经,如桥小脑角、听神经肿瘤。
二、诱发电位改变与相关因素
3、低氧血症对EPs的影响 肺泡压↓↓40% EPs缺血性改变 4、血液流动学对EPs的影响 Hct(30~32%) EPs随Hct变化 Hct(10~15%)Lac延长 Hct(<10%) Lac、Amp下降 5、呼吸功能对EPs的影响 中度酸中毒可引起SSEP微小变化 6、体温对EPs的影响 低温下周围神经EPs反应小,而皮层结构反应电位作用显 著 7其他因素对EPs的影响:外科手术引起EPs变化
谢 谢 聆 听
二、诱发电位改变与相关因素
术前用药:对EPs的LAC大小均有影响。如氟哌利 多和安定可增大正中神经SSEP的Amp,同时缩短 VEP的LAC,阿托品、东莨菪碱也可产生与镇静药 类似的EPs反应。 吸入麻醉药 1、NO2:单一使用,可出现皮层Amp和Lac的剂量反应相关性改变;复合吸入、静脉麻醉,对EPs影 响显著,应避免使用。 2、氟烷类吸入麻醉呈非线性剂量-依赖效应关系, 低浓度对SSEPs即可出现明显影响。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皮层磁刺激静息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皮层磁刺激静息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皮层磁刺激静息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电生理检查可科学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时大脑皮层功能障碍的状态,包括感觉、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及大脑皮层兴奋性。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体现了中枢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并在预测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运动诱发电位(MEP)主要反映锥体束的功能状态,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缺损情况,是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指标。

运动皮层阈值及皮层静息期的检查可反映脑梗死患者患侧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对患者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标签:脑梗死;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皮层静息期;阈值;磁刺激1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发生机制及其对脑梗死的临床价值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是指给予周围神经或皮肤适当的电刺激或生理性刺激,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传导至大脑感觉皮层区(中央后回)记录到的电位变化[1]。

临床上,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主要应用在动态观察脑梗死时感觉功能受损情况,帮助判断疗效和预后。

SEP的传导通路:神经冲动沿周围I感觉纤维经脊髓后索(薄束、楔束)、延髓(薄核、楔束核)交叉及内侧丘系(经桥脑、中脑、丘脑腹后外侧核)传至内囊丘脑辐射并最终传至大脑央后回Sl区(和4域)。

许多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包括年龄、性别、肢体温度及长度、身高、药物等。

正常人SEP的波幅变异较大[2],呈非正态分布,通常不选为实验观察指标。

SEP的判断标准一般选取中枢传导时间(central conduction time,CCT)即N13-20的峰间潜伏期或N2O的波形(主波缺失或波形分化不清为异常)作为观察指标。

脑梗死患者病变部位不同,SEP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部分脑梗死患者无感觉缺失或感觉异常体征,但SEP检查结果异常,提示患者感觉通路有亚临床的损害,对临床诊断提供科学客观的诊断依据,弥补了影像学的不足。

SEP检查在判断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3]。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考试:2022第十五章 诱发电位真题模拟及答案(3)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考试:2022第十五章 诱发电位真题模拟及答案(3)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考试:2022第十五章诱发电位真题模拟及答案(3)1、MEP(运动诱发电位)记录的是()。

(单选题)A. 周围神经电位B.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C. 刺激性突触后电位D.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E. 终板电位试题答案:D2、颅内压增高的机制有()(多选题)A. 脑组织体积增加B. 颅内血容量增加C. 脑脊液过多D. 颅内占位性病变E. 缺氧试题答案:A,B,C,D3、做梦常出现于哪一期?()(单选题)A. 思睡期B. NREMⅡ期C. NREMⅢ期D. NREM Ⅳ期E. REM期试题答案:E4、根据AASM,NREM期共分为()。

(单选题)A. 5期B. 4期C. 6期D. 3期E. 2期试题答案:D5、REM期EEG表现为()。

(单选题)A. 持续中等波幅的混合波B. 阵发θ节律,顶尖波C. α节律解体,散在α波,阵发θ节律D. δ波逐渐增多,占20%~50%E. 以低~中波幅δ频带慢波为主,并可见少量δ波试题答案:A6、患儿,男,7月龄。

视频脑电图监测中,其母以左侧乳房哺乳时最不可能出现()。

(单选题)A. 双枕12Hz的α节律B. 3Hz的心电伪迹C. 2Hz的心电伪迹D. 节律性的吸吮动作伪差E. 节律性的拍打动作试题答案:A7、BAEP各波绝对潜伏期均延长,且Ⅰ~Ⅴ峰间潜伏期不长。

最可能的病变为()。

(单选题)A. 脑桥B. 中脑C. 耳蜗核D. 听神经E. 大脑皮质试题答案:D8、SEP的N9-N13峰间潜伏期延长,余各波正常,最有可能的病损部位为()。

(单选题)A. 远端周围神经B. 颈髓C. 腰髓D. 丘脑E. 感觉皮层试题答案:B9、EEG显示阵发性θ节律,为()。

(单选题)A.B.C.D.E.试题答案:B10、SEP的N13~N20的峰间潜伏期延长,最可能的病变部位是()。

(单选题)A. 刺激同侧内侧丘索B. 刺激同侧体感中枢C. 刺激同侧颈髓后索D. 刺激同侧周围神经E. 刺激同侧丘脑试题答案:C11、关于短潜伏期诱发电位,叙述不正确的是()。

运动诱发电位定义及临床应用

运动诱发电位定义及临床应用

运动诱发电位定义及临床应用
运动诱发电位(MEP)是指在肌肉运动时,肌肉神经元释放的动作电位,在肌肉和皮肤表面记录下来的电生理信号。

MEP的主要临床应用是用于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状态和疾病。

它被用于诊断中枢神经
系统疾病、外周神经系统损伤和肌肉疾病。

MEP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神
经损害,并确定神经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此外,MEP还被用于评估手术后的功能恢复情况,并用于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MEP主要利用的是远端肌肉的反应。

具体而言,该技术利用了运动神经元的电刺激作用。

对于一般的MEP测试,医生会在皮肤上放置一对电极,然后将短脉冲的电流通过电极
传递到神经,刺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然后测量肌肉内和肌肉表面的电信号。

这种刺激可
以通过头皮、脊髓、颈部、胸部、肩部和骨盆骨等位置施加。

运动诱发电位的诊断参考值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所不同。

例如,在患有运动神经元疾
病的情况下,医生可以通过测量肌肉的反应来确定神经元的功能状况。

通常情况下,如果
神经元的功能正常,肌肉将产生比较强烈的反应。

然而,如果神经元受损或发生疾病,肌
肉的反应会变得减弱或消失。

总的来说,运动诱发电位是一种简单、快速和非侵入性的电生理诊断技术,可以用于
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疾病。

通过MEP测试,医生可以确定神经损伤的位置和类型,
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诱发电位肌电图临床知识简介

诱发电位肌电图临床知识简介

a
30
a
31
2.异常NCV及临床意义 MCV和SCV的主 要异常所见是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降低,前 者主要反映髓鞘损害,后者轴索损害,严重的 髓鞘脱失也可继发轴索损害。NCV的测定 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结合EMG可 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源
性疾病等。F波的异常表现为出现率低、 潜伏期延长或传导速度减慢及无反应等;通 常提示周围神经近端病变,补充MCV的不 足。
①单纯相和混合相:前者指肌肉大力
收缩时,参加发放的运动单位数量明显减少,
肌电图表现为单个独立的电位;后者是运动
单位数量部分减少,表现为单个独立的电位
和部分难以分辨的电位同时存在,见于神经
源性损害;
②病理干扰相:肌纤维变性坏死使运动
单位变小,在大力收缩时参与的募集的运动
单位数量明显增加,表现为低波幅干扰相,又
被称为病理干扰相
a
22
a
23
三、EMG测定的临床意义 主要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神经源性损害、
肌源性损害和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发现临 床下病灶或容易被忽略的病灶,如早期运 动神经元病、深部肌肉萎缩、肥胖儿童的 肌肉萎缩,以及对病变节段进行定位诊断。
a
24
临床神经传导速度 和重复神经电刺激知识简介
一、神经传导速度 神经传导速度是用于评定周围运动神
a
10
(2)波形命名:正常BAEP通常 由5个波组成,依次以罗马数 字命名为Ⅰ、Ⅱ、Ⅲ、Ⅳ和Ⅴ。 特别是Ⅰ、Ⅲ和Ⅴ波更有价值。 BAEP异常的主要表现为:① 各波潜伏期延长;②波间期延 长;③波形消失
(3)BAEP各波的起源:Ⅰ波起
于听神经;Ⅱ波耳蜗核,部分
为听神经颅内段;Ⅲ波上橄榄

第一章(诱发电位概论) 第二章(体感诱发电位)()

第一章(诱发电位概论) 第二章(体感诱发电位)()
第二部分
诱发电位学原理和临床应用
第一章 诱发电位概论
•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
• 是对周围神经、外周感觉器官或中枢 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给以适宜刺激, 在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记录 发电位(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后者称为运动诱发电位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感觉诱发电位
• 定义:分别采用脉冲电流、闪光或变化的图象、 连续声音作为刺激源诱发的神经动作电位或突触 后电位。
• 感觉诱发电位特征 ①有一定潜伏期,潜伏期长短 取决于刺激部位与记录部位的距离、神经冲动传 导速度、传导通路中神经元突触的数目等。②由 于感觉特异性投射系统有特定的传入通路和皮层 代表区,不同种类的诱发电位有特定的局限性空 间分布。③不同种类的诱发电位有一定的反应形 式,并具有可重复性。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 (体感诱 发电位)
第一节 体感诱发电位的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系统基本感觉通路
第二节 体感诱发电位
一、基本原理(上肢)
上肢SEP成分与神经发生源
N13 (第7或5颈椎棘突-Fz导联 )——颈 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脑电性质 脑电强度 波形特征 波形含义 记录条件 与刺激相关性 分析内容
脑电图 自发脑电 30~100 µV 连续性 生理性 无需刺激 无时相关系 频率、幅度、相位
诱发电位 诱发脑电 0.2~20 µV 限程性(刺激后一段时间) 生理性、解剖性、心理性 必需刺激 有时相关系 潜伏期、波幅、相位
第二章
• P22波潜伏期正常参考值: 19.70±1.10ms;
• P14-P22 IPL正常参考值: 6.90±0.89ms;

诱发电位报告怎么看

诱发电位报告怎么看

诱发电位报告怎么看诱发电位报告是一种常用的神经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某些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但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这份报告可能会让人头晕眼花。

那么,如何看懂诱发电位报告呢?下面给出一些指导意见:第一步:理解诱发电位概念诱发电位是指在受检测对象身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局部神经电位。

例如,膝盖反射诱发电位(K波)就是当医生用小榔头轻敲你的膝盖时,膝腱所产生的电位。

第二步:了解诱发电位种类当前最常见的诱发电位有三种类型: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脑诱发电位。

它们各自代表不同的神经机能,对应不同的神经疾病。

感觉诱发电位是指在肌肉中注射电刺激来检测神经的感觉反应。

这种测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觉损害的性质和位置,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和颈椎病等。

运动诱发电位是一种用电刺激神经来检测神经运动反应的测量方法。

这种测量可以判断神经张力的大小和神经损伤的情况,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脑诱发电位是指在头皮表面贴上电极,在接受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的情况下检测大脑功能。

这种测量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癫痫、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疾病。

第三步:理解报告图形在诱发电位报告中,医生通常会采用线性图或瀑布图来展示患者的诱发电位变化。

要想看懂报告图形,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概念:(1)波峰:诱发电位图形中最高点的位置。

(2)波谷:诱发电位图形中最低点的位置。

(3)振幅: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距离。

(4)潜伏期:诱发刺激与诱发电位之间的时间差。

第四步:判断是否异常最后,根据报告中的图形以及上述概念,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神经损伤或功能障碍。

一般来说,如果与正常人相比,患者的波峰高度、波峰之间的潜伏期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那么就可能存在神经病变。

以上就是诱发电位报告怎么看的方法和步骤。

需要注意的是,解读诱发电位图形需要专业的神经学知识,因此建议患者在接受检查时尽量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不要轻易接受其他非专业人士的解读。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一、肌电图(EMG)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 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4)神经的再生能力;(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

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

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觉通路的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4)神经的再生能力;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在社会价值方面:肌电图检查可对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损害、帕金森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癌症周围神经病等特殊疾病的申报提供重要的依据;在法医临床鉴定实践中,在伤残等级、医疗过错鉴定时经常需要对各种原因进行测定,肌电图及诱发电位可鉴别部分真伤和伪伤、真聋和假聋等,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应。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
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
一、肌电图(EMG)
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
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
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
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肌电-诱发电位技术

肌电-诱发电位技术

肌电-诱发电位技术
肌电-诱发电位技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运动诱发电位(MEP)、感觉诱发电位(SEP)和H反射。

运动诱发电位测试通过
向大脑发出刺激来评估运动皮层的功能。

感觉诱发电位测试则用于
评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皮层功能。

H反射测试则用于评估脊
髓和周围神经的功能。

肌电-诱发电位技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
诊断和监测神经肌肉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和周围神经
病变。

此外,肌电-诱发电位技术也常用于术前和术后评估,以帮助
医生了解神经系统在手术前后的功能状态。

除了临床应用,肌电-诱发电位技术也在科研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项技术来了解神经肌肉系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总的来说,肌电-诱发电位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生理学测试方法,对于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监测病情发展和进行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肌电-诱发电位技术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
理解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和疾病。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应用进展及法医学意义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应用进展及法医学意义
pe a d d a tg s f i n a v na e o TMS— EP n i a pl ain n u cin l v l ain f e ta n r o s s se — M a d t p i t i f n to a e au to o c n r l ev u y t m s c o
1 a n k t l 0 】
1 经 颅 磁 刺 激 发展 概 况
经 颅 磁 刺 激 (rnca i man t s m lt n t srna a l g ei t uai . c i o
复 合动 作 电位 . 而受 试者 无 明显 的不适 感 T MS技术
从 此 开 始 不 断 得 到 关 注 和 发 展
T ) MS 是利 用 时变 磁场 作 用 于大脑 皮 层 产 生感 应 电 流
T MS技 术 率 先 发展 起 来 的是 单 脉 冲经 颅磁 刺 激
a d ciia t ame t h au fT — P i oe s dcn ,ep cal n o jcie assme to n l c l r t n.T e v le o MS ME n frn i me iie se il i be t ses n f n e c y v mu ce s e gh atrijr fc nrln ro s sse i as ic se . s l t n t f nu y o e t e u y tm s lo dsu sd r e a v Ke r s oe s dcn ; v k d p tnil, tr rVe p b i t ntp ] t n ca il ma n t t y wo d : rn i me iie e o e oe t s moo; e iw[u I ai y e; r s rna g ei si f c a c o a c m一

医学-康复资料-诱发电位

医学-康复资料-诱发电位

一、诱发电位(一)定义及概述1、定义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给予适宜的刺激,或使大脑对刺激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该系统和大脑的相应部位产生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相位的生物电反应。

从定义可以看出,诱发电位有其空间、时间和相位特征,即EP必须在特定的部位才能检测出来,其潜伏期与刺激之间有较严格的锁时(time-locked)关系,并且各种EP有其特定的波形和电位分布。

在临床实践中,EP常用来评价感觉和运动系统的传导功能以及高级神经活动(如认知功能)。

2、诱发电位的检出(1)EP跟其它临床神经电生理测试一样,包括刺激系统、记录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

其主要不同点是在信号处理系统中应用了平均叠加技术,原因是EP尤其是短潜伏期EP的波幅较低。

平均叠加次数视EP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2)平均叠加技术有其技术和理论上的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噪声源。

例如,测试时一般要求皮肤和电极间的极间阻抗小于5kΩ。

(3)为保证检出结果的可靠,EP测试要求至少重复一次,必要时需重复测试多次。

(4)需利用各种滤波技术以排除伪迹。

(5)记录导联标准采用国际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

3、分类及命名(1)从临床实用角度我们将EP分为两大类,即外源性的与感觉或运动功能有关的刺激相关电位(stimulus-related potential,SRP)和内源性的与认知功能有关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

SRP根据刺激的类型和模式一般分为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四类。

经颅磁运动诱发电位 正常值

经颅磁运动诱发电位 正常值

经颅磁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Evoked Potentials, TMS-EP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生理学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大脑皮层功能和神经传导速度。

TMS-EPs通过在头皮上施加磁场刺激来激发神经元活动,并记录产生的电位变化。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神经疾病或损伤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正常值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健康个体所表现出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范围。

然而,由于经颅磁运动诱发电位的正常值因年龄、性别、个体差异和测量条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且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正常值。

以下是一些关于经颅磁运动诱发电位正常值的基本信息,供参考:1. 刺激参数- 刺激位置:通常选择运动皮层附近的主运动区(motor cortex)。

- 刺激方式:单脉冲刺激或重复脉冲刺激,通常使用单脉冲刺激。

- 刺激强度:根据个体的舒适感和反应调整,通常为大约80-120%的运动阈值。

2. 记录参数- 电极配置:通常使用表面电极(如贴片电极)进行记录。

- 采样率:典型的采样率为1-2 kHz。

- 激发-记录间隔:通常为5-50 ms。

3. 正常反应特征- 主要成分:经颅磁运动诱发电位主要包括早期组分N15、P30、N45和P60等。

- 反应幅度:不同成分的幅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在正常范围内。

- 反应潜伏期:正常情况下,不同成分的潜伏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4. 年龄和性别差异- 年龄因素:经颅磁运动诱发电位的反应幅度和潜伏期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需要考虑年龄因素进行比较。

- 性别因素:目前尚无明确的证据表明经颅磁运动诱发电位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尽管经颅磁运动诱发电位的正常值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但它作为一种神经生理学检测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这项技术主要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等)的诊断和治疗效果,以及研究大脑功能和神经可塑性等方面。

mep运动诱发电位机理

mep运动诱发电位机理

MEP运动诱发电位机理引言MEP(Motor Evoked Potential)是一种通过电刺激大脑皮质运动区域,观察运动系统传导功能的神经生理学技术。

MEP运动诱发电位机理是指MEP信号的形成与传导机制。

本文将就MEP运动诱发电位机理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MEP运动诱发电位的形成过程MEP运动诱发电位是通过外部电刺激诱发大脑皮质运动区域的神经元放电而产生的。

其形成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步骤:1. 电刺激作用于运动皮层外部电刺激通过经皮或经颅途径传入大脑皮质运动区域,刺激运动皮层神经元。

2. 运动皮层神经元兴奋电刺激引起运动皮层神经元兴奋,导致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3. 神经元放电兴奋的运动皮层神经元通过放电释放神经冲动,产生电流。

4. 电流传导放电产生的电流通过神经纤维传导,沿着神经纤维和突触传递。

5. 运动诱发电位形成电流经过下行束传导到脊髓,途径下运动神经元,并激活肌肉收缩,产生MEP运动诱发电位。

MEP运动诱发电位的机理MEP运动诱发电位的形成机理涉及多个生理学过程,主要包括神经传导、突触传递和肌肉收缩等:1. 神经传导MEP运动诱发电位是由刺激运动皮层神经元放电引起的,电流经过神经纤维传导到脊髓,沿着下运动神经元束传递。

2. 突触传递电流到达脊髓后,通过突触传递作用,以化学和电学信号形式传递到相应的肌肉。

3. 肌肉收缩MEP运动诱发电位的形成还需要肌肉的参与。

当电流通过突触传递到达肌肉,刺激肌肉纤维,引起肌肉收缩,进而产生MEP信号。

MEP和运动系统的关系MEP运动诱发电位是观察运动系统传导功能的一种重要指标。

通过测量MEP信号的强度、时程和空间分布等参数,可以评估大脑皮层运动区域与脊髓、肌肉之间的传导功能和交互情况。

1. 评估运动神经元功能MEP信号的形成与运动皮层神经元的放电直接相关,可以反映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可塑性和功能状态。

2. 评估突触传递功能MEP信号的传导过程中涉及突触传递作用,通过测量MEP的时程和空间分布,可以评估突触传递功能的完整性和效率。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正常参考值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正常参考值

18.8±1.34
(0.96±1.01)

26.78±1.69
(0.85±0.64) 28.2±2.6(静息) 22.5±2.7(易化)
▲ 与皮层相关的各项 MEP 参数均取易化 MEP,静息皮层 MEP 上肢 MEP 比易化 MEP 约长 1.5ms,下肢静息皮层 MEP 有时 ADM:小指展肌;APB:拇短展肌;AH:坶展肌;AT:胫前肌

MECT 腰→靶肌 (侧间差) 11 18.8±2.0 8.0±1.55 7.24±1.20 12.91±1.58 (0.79±0.64) 13.88±1.35
颈→靶肌 (侧间差) 13.1±1.1 13.1±1.0 11.7±1.19 11.5±0.98 (0.79±0.64)
资料来源: 肌电图与临床电生理培训班(项目编号 2013-16-00-364)资料汇编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电诊断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康复医学会/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江苏省·南京市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正常参考值(mean±SD)
直接潜伏期 研究者 例数 靶肌 ADM Barker(1987) 汤晓芙(1992) 27 28 100 汤晓芙(1995) AT Opsomer RJ (1989) 15 球海绵体 肌 不易引出; APB AH ADM ADM 皮层→靶肌 (侧间差) 22.5±1.5 22.6±1.2 43.3±3.0 19.19±1.80

mep运动诱发电位机理

mep运动诱发电位机理

mep运动诱发电位机理
MEP运动诱发电位是一种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诊断工具,主要用于评估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对肌肉神经系统运动功能的控制和
调节。

虽然MEP运动诱发电位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但已有许多关于其机理的研究,本文将对MEP运动诱发电位的机理做出简单介绍。

MEP运动诱发电位是由运动皮层的神经元输出的兴奋性信号引起的。

它是一种比较弱的信号,需要用到刺激控制的技术来引出。

MEP信号在将运动信息从大脑皮层传递到脊髓时,常常要经过多个突触和神经元,这些突触和神经元都有可能影响MEP信号的大小和形状。

此外,肌肉的丰度、肌肉周围的神经网络和刺激技术的选择也会影响MEP信号的诱发和记录。

通过MEP运动诱发电位,可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关系。

MEP运动诱发电位为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方法。

它常常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和脊髓损伤的病因、评估神经系统的功
能和监测神经系统的康复。

此外,通过MEP运动诱发电位还可以为手术、急性神经病和脑卒中等治疗提供指导。

因此,MEP运动诱发电位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神经系统诊疗工具,它可以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脊髓损伤病因、监测神经系统康复、
指导手术等。

虽然MEP运动诱发电位的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随着MEP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将会为神经系统疾病和康复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诱发电位研究现状文章来源:医学网发表时间:2008-07-24 10:01:27关键字:电位研究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就是继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后,为检查运动神经系统功能而设计的一项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方法。

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测手段,MEP 已广泛应用于运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术中监护与预后估计,尤其就是近年来,随着电生理学与叠加平均技术的完善,MEP的适用范围日益拓广。

现就其基本原理、特征以及临床应用等研究现状简介如下。

1 MEP的基本原理MEP就是指应用电或磁刺激皮层运动区产生的兴奋通过下行传导径路,使脊髓前角细胞或周围神经运动纤维去极化,在相应肌肉或神经表面记录到的电位〔1〕。

早在1954年,Patton与Amassion等用重复电刺激经颅兴奋猴的皮质运动区,在颈髓部用球状电极记录到MEP。

但由于刺激局部剧痛, 病人难以忍受,故临床应用受限。

八十年代初,Merton与Morton使用高压脉冲电流(750V,5μs,1200mA)作为刺激源,局部疼痛明显减轻〔2〕。

1985年,Barker等首先应用经颅磁刺激人运动皮层技术诱发 MEP,由于磁性刺激在头皮上产生的诱导电流很弱,不足以兴奋痛觉感受器,因此受检者无任何不适,使MEP真正得以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应用〔3〕。

MEP的传导途径,各作者尚有不同瞧法。

多数学者认为MEP就是沿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等位于脊髓前索与前外侧索的运动束传导。

Levy 等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手术显微镜下单独切断皮质脊髓束,MEP的大部分波形消失,进一步论证了皮质脊髓束就是MEP的主要传导途径〔4、5〕。

但也有作者提出 MEP的传导途径中,同样包含了可逆行传导的感觉束,其依据为保留后束的脊髓切除术并不能完全消除MEP〔6〕。

2 MEP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2.1 基本特征MEP就是由一组不同极性的波组成,其潜伏期与波幅各不相同。

通常第一个波叫D波或直接波,呈单个的正相波,它的潜伏期较短,就是皮层运动区第V层锥体细胞的轴突始段兴奋的结果,其传导不经过突触传递,受麻醉药物的影响最小。

D波之后的一系列波称为I波或间接波,表现为5个左右的正相/负相波,就是联络纤维间接兴奋锥体细胞所致,潜伏期长,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所以,临床上多用D波的潜伏期与波幅作为监护指标〔7〕。

2.2 影响因素2、2.1 麻醉药物麻醉药物对MEP的波幅与潜伏期影响较大。

1993年,Glassman报道了多种麻醉药物对MEP的影响,认为在诱导麻醉期,硫喷妥钠对MEP的影响较大,而甲苄咪酯的影响较小;在维持麻醉期,氟烷对MEP的影响较大,而芬太尼与氯胺酮的影响较小〔8〕。

Yamada也证实了麻醉剂对肌肉MEP的波幅与潜伏期有显著影响,而对脊髓MEP的影响甚小〔9〕。

2.2.2 刺激强度脊髓前角细胞包括小运动神经元与大运动神经元。

小运动神经元兴奋阈值低,发出慢神经纤维;大运动神经元兴奋阈值高,发出快神经纤维。

当刺激电压较低时,只能兴奋小运动神经元,产生长潜伏期、低波幅的MEP;当刺激电压逐步升高后,可同时兴奋大小运动神经元,产生短潜伏期、高波幅的MEP〔10、11〕。

鉴于刺激强度对MEP有如此的影响,检测时恒定的刺激参数对检测结果的正确解释至关重要。

2.2.3 肌肉收缩1992年,Hayes等发现在脊髓损伤病人中,经颅磁刺激前若先辅以经皮电刺激可使局部肌肉的MEP更易被引出〔12〕。

这点对于脊髓损伤程度的判断极为重要。

对于那些脊髓损伤后MEP消失的病人,若在经皮电刺激的基础上经颅磁刺激能诱发出MEP,则提示脊髓为不全损伤;若在经皮电刺激的基础上仍未引出MEP,则说明脊髓为完全损伤。

3 MEP的应用3.1 脊髓疾病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过去多依赖于临床的问诊,查体与CT、MRI等形态学检查相结合,缺乏直接的运动神经系统或感觉神经系统功能检查。

因此,对于某些早期病变或亚临床病变,漏诊误诊率较高。

MEP直接反映了运动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

Maerten'Dvorak等人的研究指出,在脊椎病变与椎间盘突出症中,MEP的敏感性为84%,较SEP的36%明显增高,并且MEP对颈椎管狭窄的敏感性略高于腰椎管狭窄(72%VS65%)。

推测与颈椎管体积小,狭窄后更易压迫脊髓所致〔13、14〕。

Machida则报导了MEP对外伤性脊髓损伤病人的敏感性为85%〔15〕。

1994年,Linden与Berlit等人对脊髓病中MEP的改变进行了较多细致的研究,结果显示MEP诊断脊髓运动损伤的特异性明显优于 SEP。

在肿瘤性脊髓疾病中,MEP的改变通常表现为波幅的下降或波形的消失,而炎症性疾病中,潜伏期的延长更多见,推测原因为肿瘤性疾病的病理改变以神经元与轴突的破坏为主,故波幅下降;炎症性疾病以脱髓鞘为主,故潜伏期延长〔16〕。

此外,有些学者观察到急性病变较慢性病变更易引起MEP 的改变,可能与慢性病变中,代偿机制发挥作用保护脊髓功能有关。

1988年,Caramia对79名有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了MEP检测,结果显示49名多发性硬化病人中,MEP有改变者占54%, 多表现为潜伏期的延长;其中有临床症状的病人,MEP检测阳性率为100%,而亚临床症状的病人,阳性率为40%。

9名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病人中,MEP有改变者占67%,多表现为波幅的下降或消失。

至于Parkinson′s病人与Hungtington′s病人,MEP的波幅与潜伏期未见异常'这可能与疾病未直接影响锥体系功能有关〔17〕。

由于MEP就是一项客观的功能检测,因此,也有作者将其应用于鉴别心因性瘫痪与器质性瘫痪,虽属个案报导,但值得借鉴。

除了观察波幅与潜伏期的变化,MEP后抑制期与神经传导时间的测定也对脊髓损伤有诊断意义〔18、19〕。

3、2 预后的判断在脊髓疾病或损伤中,MEP的表现就是由脊髓破坏的程度决定的:白质纤维脱髓鞘越重,前角运动细胞损伤数目越多,则MEP的潜伏期延长与波幅降低越显著。

因此,通过观察MEP的潜伏期与波幅改变,可以对脊髓运动功能的损伤程度以及预后情况作出判断。

Levy〔4〕曾在造成脊髓慢性不全性损伤的动物模型中,做连续1个月的MEP跟踪检查发现,动物在恢复瘫痪肢体的活动功能之前有MEP出现, 且出现率达100%。

国内孙天胜、胥少汀等也通过动物实验证实早期出现MEP就是脊髓损伤预后良好的指征,MEP的恢复常先于动物的运动功能改善〔11〕。

临床应用方面,1993年,De-Mattei对12名脊髓受压的患者进行了术前、术后2周、术后2月的MEP对比。

结果提示,11名中枢神经传导时间在术后增快的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良好;而神经传导时间无明显变化者,术后症状缓解较差〔20〕。

Clarke对外伤性脊髓损伤的长期MEP跟踪检查结果也证实,凡MEP在术后6个月有恢复的患者,瘫痪症状明显减轻,而术后6个月内持续无MEP恢复的患者,瘫痪症状无改变〔21〕。

Kai等则将 MEP的波形分为快波与慢波两个组成成分,指出快波成分与运动功能完整性的相关性较高。

凡快波恢复者,术后运动功能正常;快波消失,仅慢波恢复者,术后运动功能轻度障碍;快慢波均未恢复者,术后运动功能严重障碍〔22〕。

但就是,也有些学者提出:MEP对脊髓损伤的发生敏感性很高,但对于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则无明显的相关一致性。

3.3 术中监护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脊柱手术的种类大为扩展。

但术后并发脊髓损伤的患者也较过去明显增多了。

为了减少或避免此项严重并发症,临床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①术中唤醒试验;②术中诱发电位监护。

唤醒试验法(wake up test)就是Stagnara于1973年首次报道的,试验结果可靠。

但由于存在反应不可逆与唤醒后可能导致肺栓塞、内固定器械脱落等问题,近年来已逐渐被术中诱发电位监护所取代。

诱发电位包括了MEP与SEP 两大类,分别监测运动传导功能与感觉传导功能,二者互为补充。

其中有关SEP的术中监护研究较多,而MEP的研究则有待进一步深入。

1988年,Owen报导了111例病人的术中MEP监护,就是一次较早期的大宗病例调查,结果有90%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监测到了稳定的 MEP,其余未监测到MEP的患者后被证实就是由于检测手段的错误所致,并及时得到了纠正。

术后功能检测,凡在术中监护期间有稳定MEP出现者,无一人并发脊髓损伤。

从而论证了MEP用于术中监护的可行性〔23〕。

但具体的监护标准该如何界定,各国的学者意见尚不统一。

Machida 〔15〕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用类似Harrington的器械牵拉猫的脊柱后,所有猫均出现了波幅不同程度的降低,当降低幅度超过50%、持续时间大于7min时,术后截瘫发生率为100%。

Lee的试验也证实:MEP用于术中监护时,波幅的改变比潜伏期的改变更有意义,因为潜伏期的变异性较大。

至于波幅下降的程度,应不超过2/3,否则就难免会导致术后神经功能受损。

而 Glassman通过试验提出MEP术中的改变(包括波幅,潜伏期)与术后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密切相关。

潜伏期延长小于10%组,无脊髓损伤发生;波幅瞬时消失组'脊髓损伤发生率为50%;波形消失时间大于10min组,脊髓损伤发生率为100%。

因此建议把潜伏期延长10%作为MEP的监护标准〔24〕。

综上所述,MEP就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测方法,对于监护运动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临床上通过测定其波形的潜伏期与波幅,能够对神经系统疾病起到诊断、估计预后的作用,并且MEP与SEP联合用于术中监护可克服假阴性的出现,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因此,多数学者目前主张MEP与SEP联合用于术中监护,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例如联合监护的标准就是什么,如何提高波形的稳定性等问题。

可以预见,经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在不远的将来,MEP将会就是一种敏感性高、安全可靠的脊髓疾病检查方法与术中监护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