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

它不仅推进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也带动了以农村地区为主要发展对象的乡村现代化。

然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实现并不容易,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特点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从城镇内部再造到城乡融合转型的基础上,以人为核心,推动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发展城乡融合、产业升级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2.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①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提升居住在城市和乡村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②以城市为龙头:新型城镇化将城市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以城市在推动整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带动作用来实现城乡融合。

③强调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注重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的融合,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制定合适的发展路径。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发展路径:1. 打造文化城镇打造文化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方式,文化城镇可以让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给予城市居民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搬迁到乡村,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

2. 优化城市规划优化城市规划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规划可以包括城市道路、科技创新园区、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这些规划可以从整体规划的角度来实现产城融合,实现城市化与产业交融。

3. 互联网+城镇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型城镇化也需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进互联网+城镇化。

这一发展方式可着重在电子商务、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进行开发,帮助城镇尽快将传统模式转型为现代化城市。

4. 绿色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

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将会重视绿色化、智能化和可持续性的经济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生活品质。

三、新型城镇化应注意的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避免“浪费式发展”削减资源浪费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也逐渐成为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这一进程中,中小城市的发展也备受关注,因为中小城市在全国城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进行详细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增加,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化率提高的过程。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包括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市化特色发展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方向,如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群发展不平衡,一些大城市的吸引力较强,而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是城市规划建设存在问题,乱建乱占、破坏生态环境等现象仍然存在。

再者是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程度较低,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灵活。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如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等。

二、中小城市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城市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小城市既有着丰富的资源,又能发挥着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在现实中,中小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外部环境不利,大城市的吸引力较强,中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其次是发展动力不足,中小城市在产业结构、经济基础等方面相对薄弱,难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再者是城市规划建设滞后,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中小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方向,如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

在实际操作中,中小城市也需要注重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小城市的发展路径探索在中小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

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36.2%,对于前年有1.4%的增长,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是高速增加。

高速增长意味着我们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三十年里面。

由此各种矛盾也在爆发,也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农民工。

2012年,我国7.12亿城镇人口中包含约2.34亿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

除了农民工,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局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总量达7300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有很多是大学毕业生。

以上两个群体无法享受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仅14.3%和16.9%。

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

目前中国有2/3城市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

201 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3~4倍。

2011年全国新增能源消费就高达2.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意大利或墨西哥一年的消费量。

理论文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理论文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系统把握推进城镇化的方向和重点。

结合学习中央最新精神,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至少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一是根本目的: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让更多农民到城镇定居并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直观表象,也是根本目的。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0XX-20XX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7.3个百分点,这种半城镇化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也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

实现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首要目标,这至少有两个突出标志:其一,将进城的农村居民户籍调整为城市居民。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这就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决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调控政策,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注重发挥城市群和中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当然,从改革的长远要求来看,最终目标是要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彻底破除附着在城乡居民身上的外在标签。

其二,让转变了身份的农村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

这是农民变为市民的实质要求。

《决定》提出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农村 ,这 在经 济 学上 看来 是 一 错误 ,但 是在 中 国却 是 个 最后,到 中国进行城镇化 的时候遇到非常严格的环保要 求和低碳排放 的要求。回顾过去,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城镇化 的时候 ,先行国家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 ,现在 中国在这上面 再叠加大家都觉得受不了,但是城镇化 的过程是一个必然增 加能耗和碳排放 的过程。中国到现在 为止每年消耗的水泥是 世界上所有水泥产量的4 % 0 ,消耗 的钢材 是所有钢材产量的 3% 5 ;每年要盖2亿平方米 的房子才 能满足需求 ,所 以在城 0
是拥有 了大部分 的水 资源 。中国的水土资源和 各个大 国相 比,耕 地只有人家 的1 2 ,水资源 、森林面积也只 有人家 /0
的 12 ,在 这样的情况 下,中 国到底 怎么办 ?在 资源 问题 /o
上我可 以这样说 ,中国是 以全球 7 的耕地 、7 的淡 水资源 % %
来支撑全球2% 1的人 口的城镇化 ,而且还要关起 门来搞城镇
民工住在这 里 。从2 0 - 2 0 年 农 民工进城 的就业分布来 01 04 说 ,大城市 扮演着越来越 大 的作用 ,从5 % 12 ,小城 市 7  ̄6 % j 吸引力在下 降,这有一个很 危险 的倾 向就是北京 、上海 这
镇化过程 中需要原材料、能源 的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要
完成城镇化又不能有排放,这是不可能的。这对 中国的城镇
住 第 一 次 、第 二 次 城 镇 化 过 程 中能 源 和 原 材 料价 格 常
I I城锁 化仃别 于典他 家和地 q l ,
中同的城镇 化跟 英 国 、关 围、拉 美有什 么 不 同 ? 从人 I规模上讲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 的、单个 国家 人 口 S
低 ,石油只有 两三 美元一桶,倜是轮到 中围搞城镇化 时 石油价格暴涨 。 城镇 化 的动力 和背 景也 一 样 。第 ・ 次和 第 二次 城镇化依靠 上业化推动 ,但是轮 到中国的时候,受全球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一、概述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政府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一项大型战略,旨在推进城镇化转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以及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推动、发展路径、发展策略等方面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实施。

二、政策推动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并制定了五年到十年的规划目标。

政府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户籍制度改革、扶持中小城市、创建特色城镇等一系列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了以跨越式、绿色、智能等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在政策上加以鼓励和支持。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还提出要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等内容,并提出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等目标。

三、发展路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遵循跨越式、绿色、智能化等发展路径。

跨越式是指不断深化城镇化发展质量,让农民工众创业、创新、就业、创造财富、分享财富。

绿色则是推进城市绿色建设、城市绿色发展、城市绿色消费,鼓励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则是促进高新科技与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内外部因素,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四、发展策略1. 完善城市规划体制。

此为城市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实施三个层次的城市规划体系,将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2. 科学发展空间布局。

坚持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多极化、分布式城市格局,将横向扩张转为纵向发展。

3. 完善居住条件。

强化人文服务,将好的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社会服务资源配比到城市居住区域内,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4. 加速城市环保和低碳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环境监管,采用低碳技术、推广节能理念等等,降低城市环境压力,合理使用地球资源。

5.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优势和特色,适应人民群众城市化需求,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探索集体产权制度。

六、结论可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把城市与乡村贫困地区的协调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感提高的必然需要。

多元化: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多元化: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多元化: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从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走渐进式、生态型、集约型、融合型、和谐型、多样型城镇化之路。

其核心就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弊端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

从1995年到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由29.04%提高到45.68%,13年提高16.6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28个百分点,远高于1978—1995年年均提高0.64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更高于改革开放以前年均提高0.28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率预计每年将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这就意味着今后我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民要进入城市。

如何使这些进城农民和谐地融入城市,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多建立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

这种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存在许多弊端:一是片面强调“土地城镇化”,对人口、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不重视。

目前,全国共有上亿农民工在城镇工作,但他们却不能在城镇安家落户,难以共享城镇化的成果。

二是忽视城镇资源配置效率,高度消耗土地、能源、水等资源,并大量排放“三废”。

三是生产、生活和生态不协调,突出表现为城镇工业用地偏多、效率低下,居住、生活休闲和生态用地偏少。

四是城乡分割,尤其在户籍管理、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长期实行城乡有别的隔离政策,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和互动融合发展。

五是城镇缺乏特色,没有把城镇文化和特色融入到规划建设中,由此形成“千城一面”的局面。

显然,这种传统的城镇化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部分。

城镇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如何实现更加智慧、可持续和平衡的城镇化,需要我们发展出一套好的战略和路径。

第一部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提高城市质量和可持续性为核心,以城市治理和服务为重点,以人口集聚为导向,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主要关注城市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注重传统城镇化模式下的社会、资源、环境等问题。

新型城镇化还强调城市治理和服务的重要性。

城市治理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概念,涉及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城市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

城市治理和服务的改善对于提高城市质量、增加居民满意度、促进经济发展等都有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也关注人口集聚和空间结构。

人口集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

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的意义十分重要。

首先,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部分,与国家现代化战略紧密相关。

其次,城市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提高城市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一、科技创新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从城市基础设施到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科技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科技创新应作为核心推动因素。

二、推进城市化三化融合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化融合是指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三化融合将促进城市化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生产方式的升级等发展。

三、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变革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策略。

当前,我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如城镇化集中在大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影响域不断延伸等问题。

因此,应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变革,促进城市群和城市圈发展。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而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城镇化是我国政府愿景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城市的面貌和规模正在发生变化,如今,“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这篇文章将讨论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呈现出了爆炸式增长,这种发展方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的出现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其中提到了要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城乡一体化合作,并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平衡。

今天,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1.建设新城镇。

通过建设新城市来吸引人口和产业,旨在缓解核心城市的过度拥堵。

2.实施城市扩张。

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标准,将城市建设向外扩展,突破原有的城市规划范围。

3.推进城市化进程。

提高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的城市中心端地位。

1.优先发展特色经济。

通过培育和发展有特色的产业,比如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为城市经济的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优先发展区域城市。

加强协同发展和互相配合,特别是开发省内和百姓空间,逐步缓解一二三线城市的集聚压力。

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中小城市的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中小城市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解决中小城市发展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1.培育特色产业。

中小城市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特色,发展相应的产业,比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

2.拓宽基础设施。

中小城市应该尽快改善其基础设施,以吸引资本、人才和业务。

3.增强城市文化。

中小城市应该注重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城市文化,以吸引人才和资本。

在发展中小城市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平衡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也揭示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化进程不能同时满足农村地区的发展等。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条新的城镇化路径,以实现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1.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的城镇化路径往往忽略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过于集中。

未来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实现乡村振兴。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是指城市中充满绿色植物,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还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城市。

大力发展绿色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未来应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方面的支持,使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着重发展数字化经济: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创造、生产和流通商品和服务,以及加工和传统工业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形态。

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大量新型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激发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潜力。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1.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在乡村学校、医疗等方面加强支持,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强城乡间的愿景交流,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利益互惠、共同发展。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导向性、补贴力度、税收优惠等,以此鼓励各个行业的绿色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在绿色产业领域进行投资,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统筹推进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

3.加强数字化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数字化经济的政策,创造更为灵活的创业环境,鼓励大型和中小企业加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和创新。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发展数字化人才,扩大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程度,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的深入调研和研究,推进数字化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途径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途径。

一、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合理的城镇布局和形态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

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规划各类城镇的空间布局,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大城市要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转移、技术扩散、人才交流等方式,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同时,要加强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缓解“大城市病”。

中小城市要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中的节点作用,加强与大城市的联系与合作,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培育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同时,要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对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力。

小城镇要发挥其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和服务业,为农村人口就近转移提供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同时,要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改善人居环境。

此外,还要加强城市群的建设,促进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协同发展,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

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使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在城镇落户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要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鼓励企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支持农业转移人口自主创业。

同时,要完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维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问题,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发展方向。

一、中国城镇化现状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逐渐提高到现在的60.6%(2019年),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城乡差距较大等。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一)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发展过快,导致城市化效果过度集中,城镇化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不均衡,一部分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规划和管理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二)城市规划和环保缺失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环保政策,但许多城市在实践中往往只是形式上的规划和环保。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罚机制,很多城市往往会追求快速发展,从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环保问题。

(三)城乡差距较大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较大,农民移民到城市后,往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城市贫困群体。

同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较大的缺陷。

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道德上的问题,也是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制约。

三、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一)推动城镇化转型升级应当坚持科学的城镇化理念,以智能化、绿色化、节能化、低碳化为引领方向,推动城镇化的转型升级。

要加强城市化规划和管理,避免城市化进程中产生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

(二)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城市群建设对于城镇化落后地区,应当侧重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建设,将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新起点和发展阶段,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同时,应当加强与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搭建城乡二元体系的桥梁,促进优势互补。

(三)加强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应当高横向对城市建设中的环保问题进行监管和计划,应用新技术、新技能等智能化工具,使各个领域生态环保保持平衡。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城市,以提高城市人口的居住、工作和生活品质为目的,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和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首先,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城市规划和建设。

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交通、环境、社会福利等。

同时,城市建设要推行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在城市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城市人口的流动。

城市内部和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人口流动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内部应该实现优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得人们从城市的中心向城市周边地区流动,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

同时,城镇与乡村之间也需要实现有序的人口流动,提高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和居住条件。

另外,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建设。

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的社会保障水平,优化城市化的文化环境,实现城市人口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城市文化建设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培养城市文化自信,推动城市的文化创新。

最后,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城市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是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的智能化程度,改善城市的运行效率。

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支持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实践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重视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城市人口的流动,加强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建设,提高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式,协调好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关系,走好大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可借鉴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这五大城镇化发展路径.一、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开发创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型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以大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方向.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新型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乡镇和乡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创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型、科技型与文化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统筹谋划,完善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并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和娱乐服务,将产业综合体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挖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着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此外,要注意塑造建筑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弘扬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反映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风貌,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养老宜居、旅游地产和名特绿色旅游商品开发,积极发展自驾游等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优质、舒适、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这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另一路径.针对地方特色,依托自然资源,形成滨海、文化、温泉、滑雪等特色主题旅游风情小城镇,可大致开发四大旅游小镇集群模式,即:文化主题小镇、旅游城镇综合体、旅游产业城镇、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区.文化主题小镇是基于文化资源,可以打造文化名城名镇、休闲古城古镇、民族风情城镇、艺术城镇、工艺城镇、商贸购物城镇、电影城镇等.旅游城镇综合体是依托旅游景区,可以打造各类接待型城镇,借力景区的泛旅游延伸,还可以打造会展城镇、运动城镇、休闲农业城镇等.旅游产业城镇则是依托于特色资源、特色工业、特色批发市场等,通过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实现特色旅游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为城镇化探索全新的路径.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区是建设新型乡村度假区,打造集休闲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养生居住、农民集中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小镇. 三、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上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以政府为依托、以政策为导向、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城市地域空间和人口规模的跳跃性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出现了一大片的工业区、开发区和新城区,但增长模式单一,开发趋同,过度开发、土地浪费、基础配套落后等问题,形成单一产业区和"卧城〞、"睡城〞和"空城〞等现象,造成有产无城、有城无产的局面.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方式,即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可以把一个组团式区域看作一个复合型城区,除了产业功能外,再加入相关的城市服务功能,使其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以政府为主导,把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序列,抓好规划的总体性、统筹性和连续性,坚持在思路上一起谋划、在措施上一起推进、在效果上一起体现,促使城镇功能完善.要做到"产城互动〞,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就要逐步实行"三个一体化〞,即: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与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形成"产城融合〞的共同体;新城镇规划的产业园区与各中心城区产业转移与其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一体化;新城镇要与本地资源和综合〔行情专区〕开发利用一体化,促进产城互动.实现"以产兴城〞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提高郊区土地使用效率,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注重规划能吸纳城镇居民和失地农民就业的产业,要与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相结合,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加快完善商务、文化、居住、娱乐等多元化功能,城市功能完善.最后做到"以城促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防止出现"农村建城,农民离城〞现象.通过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鼓励、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促进多种产业共同发展.遵循产业集群、产业运营、产城一体这三大理念.构建产业生态、服务生态、环境生态这三维生态.才能共同构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盲目追求"现代化〞、"形象工程〞和"经济效益〞,对旧城大拆大建,使这些最具文化特色的区域迅速消失,造成"千城一面〞;与此同时,大拆大建也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如拆迁矛盾突出,原有社会网络被割裂等.可针对城市不同功能区进行改造与更新.城市更新不是对旧城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旧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建、扩建和完善.将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纳入城市规划当中,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置、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追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大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城市改造与更新,进行综合社区的开发.通过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利用私人资本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要严格地界定资金的用途和加强使用监督,保证项目顺利进行.防止开发项目为私人企业所左右,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缺少人文关怀.同时,要立足城市持续发展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在城市更新与改造过程中需要站在城市系统、城市生长发展的角度,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实现城市各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更新中,更需要战略性地解决保护和发展的冲突问题.对城市环境、城市历史、空间特征等宏观因素进行研究,确立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经济产业结构、文化延续性、自然景观等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复合分步实现的城市更新目标体系,指导城市有序更新.五、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按照统一要求,合并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它不仅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还将产业集聚、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衔接起来,是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以农民为核心,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伦理、地域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始终贯彻农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同时结合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创造,建设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以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乡村观光休闲业态为特色,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以田园乡居生活为目标,通过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农民就业的解决,进行独立村的改造升级,向旅游综合新型社区发展.这就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融入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在政府的层面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优先提供贷款.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保障.同时,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社区居民要主动融入社区发展,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特长,通过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到新农村社区建设当中,解决就业问题.。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地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 29 张维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

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36.2%,对于前年有1.4%的增长,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是高速增加。

高速增长意味着我们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三十年里面。

由此各种矛盾也在爆发,也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农民工。

2012年,我国7.12亿城镇人口中包含约2.34亿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

除了农民工,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局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总量达7300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有很多是大学毕业生。

以上两个群体无法享受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仅14.3%和16.9%。

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

目前中国有2/3城市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

201 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3~4倍。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探讨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探讨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探讨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我国应该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全面推进城镇化。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一、多元化城镇化模式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仅仅强调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并没有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应该把城市和乡村有机结合起来,借助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力手段,鼓励人才流动,城乡一体化,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多元化城镇化模式还应该注重生态保护,充分发挥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作用,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新型城镇化应该注重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综合性,加强宏观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标准和指导性意见,推动城市建设和规划协同发展。

同时,应该注重人居环境和公共资源的供给,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质。

三、推进城镇化产业发展城镇化产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城市化进程中需要不断地推进城镇化产业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应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经济模式,促进城乡经济互补、协调发展。

同时,应该注重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中小微企业发展,推进城市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产业共同发展区域。

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基础设施的缺乏是城镇化发展中的瓶颈之一。

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乡灵活交通的开发和运行,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供给,提高城农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制定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只有制定出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长远性的多元化城镇化模式,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推进城镇化产业发展,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才能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摘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经济全方位发展离不了城市化。

根据传统式城市化缺点,明确提出新式城市发展创新方式,以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标准,充分发挥城市化优点,完成城乡一体化重要总体目标。

政府相关部门会对新式城镇化作出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为城镇化发展趋势给予对应的服务与公用设施,促进新式城镇化基本建设在规章制度监管和中取得明显发展与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有效路径;城乡一体化引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是科技创新、社会的进步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

新式城镇化基本建设计划将众多乡村人口转移至城市,推动经济消费,扩大内需,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

城市化基本建设并不是对城市行政区域和各城市价值体现的典型方式,它肩负着整体城市住户和多元化工业化生产作用。

城市化人口并不意味着是城市人口,而是具有城市日常生活以及各种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设备的人口。

就中国经济经营规模来讲,大城市、中小型城市、小城镇化体系发展状况早已逐步完善,中国要建设小康社会社会发展,务必完成新式城镇化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一)一个新的最终目标是把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合并为一体新型城市变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中国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即全国各地城乡设备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发展,在全国各地加上城市的印记。

农户有着与群众同样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素养、收益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乡村也有和城市相近的设备。

也包括互联网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整体环境下,“技术含量高、经济收益好、能源消耗低、空气污染小、人力资本聚集”的产业体系,“以刚需为重、支撑点交易”的需要管理体系,“人力资源和技术革新”日益充分发挥主导地位的因素体系结构。

1.新社会以新小区、新社会组织、新社会管理方法为基本前提,相处社会性、社会联系全球化、生活习惯智能化、住户多元性和流通性、橄榄型社会阶级宽容构建和谐社会。

2.新领域城市核心环境下的城乡,当然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保护优良,资源开发节省,生态环境保护合理,人与自然关系友善,一同构建低碳绿色的生活环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实现路径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实现路径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实现路径摘要:城镇化发展方式跟原有经济状况和发展模式之间密不可分,进而衍生出了对于城镇化至关重要的土地、优质劳动力和劳动力流转效率以及配套环境效应和整体容量等要素越来越稀缺,并且这种特性已经更加突出和明显。

我国面临的内部与外部共同作用,使得我国必须开始城镇化的转型之路。

转型本质上就是寻觅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合理路线。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措施分析1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因素分析1.1基础设施因素基础设施完善是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体现在基础设施好可以助力投资者进入投资,进而促进就业水平、带动就业种类和规模扩大,最终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吸引效应,大量劳动力因为对于生活的追求选择去往城镇,这就会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相反,基础设施不足或者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的话,投资人大概率不会选择这样的地区进行投资,高素质人才也大部分不会选择这些地区进行就业帮助,迫使城镇只能更为依赖原有的自身产业,最终进入恶性循环之中,对助力新型城镇化造成极大阻碍。

1.2城乡差异因素城乡差异是实现城乡协调和城乡融合的关键所在,而助力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大路径,城乡差异问题也是制约新型城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一大阻力。

一旦差距越来越大,城镇的吸引力会远远大于农村,而城镇产生的高收入、高消费也会形成推动农村人口进城的一大推力,进而使新型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分析2.1倡导绿色理念,走绿色节俭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树立绿色生活理念,从意识、行为、态度、知识到价值观等层面改变城镇居民的生活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城镇居民心中,推动引导广大居民自觉建设绿色城镇。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美德,工作上以绿色服务为先导,提倡远程办公、无纸化学习、大数据引导,从生产、生活等过程实现城镇绿色发展。

提倡绿色消费方式,鼓励适度消费,鼓励绿色衣着消费,杜绝铺张浪费的消费方式,城镇居民消费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减少生态环境压力,不能破坏后代生存空间。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论文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论文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论文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作用的认识,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原则,确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我国已步入中等总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均衡,尤其就是城乡差距量小范围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小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城镇化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就是扩大内需的最小潜力所在,也就是未来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小后劲所在,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主动鼓励城镇化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必须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

如何发展新型城镇化,目前全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我认为,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作用的认识,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原则,确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也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1、新型城镇化就是全面投入使用小康社会的内在建议。

十八小明确提出了“全面投入使用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必须同时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重点和难点还是在农村。

必须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新型城镇化就是必由之路。

只有大力推进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就可以不断增大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相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总收入差距,就可以为经济长期稳定较慢发展提供更多动力源泉,就可以更有力地缔造就业机会、推动人口迁移、调整产业结构,就可以更有效地助推工业发展、推动文化交流、深化对外开放,从而为投入使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经济繁荣、社会更加人与自然、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开拓道路。

包容性城镇:新型城镇化之路

包容性城镇:新型城镇化之路
“ 镇级市” 。
模 。我国现有 2 0 0 0 多个县( 市) , 存在数
量偏多 , 规模偏小问题。 可考虑适 当整合
规模过小的县 。
手抓 , 一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 一手推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有序推进农 民工
市民化。
第二 , 增设 直辖 市 , 实行合 理布 局。
直辖市是城市政 区中层次最高 、 规模最 大、 直隶于 中央政府管理的一级 政区 , 在 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化的新阶段。 城 镇化速度 与质量并重 , 意
味着既要保持 一定速度 , 更要注重质量 , 要在保证城镇化质 量的基础上 ,继续保 持较 陕的发展速度。 从当前 的情况看 , 需
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的问题 :

制改革。通过船 l 夹 市镇体制改革, 提高社
会管理能力 , 加快形成设置科学 、 布局合 理、 功能完善 、 集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 第一 , 依法调整行政 区划 , 促进地方 政府层级 向三级转化。调整的方向是逐 步调 整省 、 县规模 , 把 大省缩小 , 把小 县 扩大 。 一是增加 省级建置 。 从国外的经验
城镇化是 一系列公 共政策 的集合 , 城镇 化 的健 康发 展离不 开 体制 机制 创
新。 我国过 去 3 0 多年城 镇化 的快速发展
与体制创新密不可分 ,存在的矛盾和问 题也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直 接相 关。今 后一段时期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建 设 包容性城镇 ,必须把 深化体 制改革放在 十分突出的位 置。 这其 中, 最主要的应该是加决市镇体
建置还要多增设一些。二是 调整 县域 规
影响原来县的行政 区划 , 又增加 了我 国
的城市数量 , 有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 。 设 立“ 镇级 市” 有这样一些理 由: 一是“ 镇级 市”为建制镇和城镇型居民区向 中小城 市转型找到了新途径 。二是“ 镇级市 ” 不 仅是对乡镇政权治所地城镇化现实的认 可, 也是对我国城 镇体 系的完善 , 更是对 中国乡村城镇化历史的充分尊重。因此 在省级市 、 地级 市 、 县级市之下 , 也要 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论新型城镇化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引领下,要求我们要依据基本国情,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本文对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特点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定义,特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意义;幸福感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当代中国城镇化特点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

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

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

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

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

(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

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
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三)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

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农村社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与人们日常生活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商贸、餐饮、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同时带动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三)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城镇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和火车头。

加快城镇化,目的在于让发展要素最大限度地集聚城镇,以城镇为平台交换整合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四)城镇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减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过度消耗,通过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有利于提高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污染集中治理。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措施
(一)加强科学规划。

通盘考虑城乡空间、产业、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与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等有机衔接,完善城乡一体的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强化指导性和操作性,建立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城镇规划体系。

(二)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

继续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积极构建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集镇和农村新型示范社区五个层次为主体的城镇体系,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转变。

(三)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不断提高城镇产业聚集能力和就业承载能力。

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物流、运输、建筑、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餐饮、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服务体系,促进城镇产业体系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四)建设特色、生态、宜居小城镇。

优化与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挖掘自然山水、地域文化、传统民俗等元素,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完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加强空气、水源、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绿化覆盖率,建设方便生产生活、富有文化特征、环境清新怡人的特色生态宜居小城镇。

(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促进城镇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城镇与城镇之间协调发展,城镇内部产业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同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健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