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美苏冷战开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的对抗措施
2、经济: 经济互助委员会
1)成立:1949年1月 2)目的:迅速恢复、发展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 3)影响:
反击“马歇尔计划”,巩固东欧地区
①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 济起了积极作用 ②苏联在与成员国的双边贸易中没有遵照平 等互利的原则,且把它变成推行苏联经济模 式的工具,严重损害了成员国的经济利益
背景:
不结盟运动的 根本目的和任务
政治上:反对帝国主 义、新老殖民主义和 维护独立、不介入美 苏间的斗争
① 五十年代末,美苏 争霸的局面形成,“北 约”“华约”两大军事集 团的对峙日益加剧,并力 图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控制。 ② 经济上,帝国主义 国家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 济旧秩序加紧对发展中国 家进行掠夺。
马歇尔计划
基于战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和“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 票,而不是子弹”的思想,1947年6 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以校友身 份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把美国对 马歇尔 欧洲的援助计划浓缩为15分钟的演 讲,正式提出 “欧洲复兴计划”,史称“马歇尔计划‘。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原因及结果?
A、 经济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 B 、政治上:西欧各国受制于美国,随着实力增强必然要求摆脱控制
对美国:
A、经济上:西欧成为美国的海外市场(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 B、政治上:控制了西欧;稳定了西欧资本主义阵营;遏制了苏 联的向西扩张。(均有利于美国实现其霸权政策)
对苏联:
③目的:军事上遏制苏联
资本主义阵营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集团 ④性质:
⑤影响:A 对苏联和东欧形成了包围圈,使欧洲成为
美国防御的最前线 B 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北约还包括美国、加拿大
苏联的对抗措施
1、政治上: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①成立: 1947.9 贝尔格莱德
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 ②任务:
那时,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 裂。
——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预言
二战期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美英与 苏联为什么能够联合起来? 试举例说明。那么二 战之后,曾经的盟友、仇敌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昔日的盟友关系能 否维系长久?
冷战的特点
①是除直接交战以外 的全面对抗:政、经、文、军等等 ②双方争夺重点在 欧洲 ③在全球冷战下不排除 局部地区非直接对抗的热战
阅读材料、汲取信息:
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
“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 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 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 “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 美国的安全有关”。 “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 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 称霸世界、遏制苏联 ——标志冷战开始
③影响:
上协调各党的活动
A 加强了各国的团结,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 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B 使苏联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
(按苏联意图部署各国党和行动计划,粗暴干涉兄弟党内 部事务,使情报局成为其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的工具。 1948年6月苏联更将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南斯拉夫开除出 情报局,对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恶劣影响。 )
战后对德国的占领
苏占区
英占区
柏林
法占区 美占区 西占区
法占区 英占区
苏 占 区
美占区
一堵墙硬是把一个民族分成了两半!
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毛泽东号召打败 美帝国主义的任 何挑衅。
毛泽东的儿子毛 岸英成了“第一 个志愿兵”。
盟友如何成敌人?----两大阵营的对峙 苏联为首的社 美国为首的资 会主义阵营 本主义阵营 情报局 (政) 冷战开始 1947,杜鲁门主义 (经) 马歇尔计划 经互会 冷战对峙: (军) 1955,华 约 1949,北 约 冷战激化: 两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缓和(60)、紧张(70)、再缓和(80中期) 冷战发展:
冷战结束: 1991年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 课 小 结
杜鲁门 主义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苏联 对抗
共产党与工 人情报局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古巴 导弹危机 局部热战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二战后欧亚的社会主义国家
•冷战政策的提出
①1946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8000字电报:遏制理论 (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理论基础 在那里(指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 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公民要去保护,更几乎没有文 化交流要维持。我们惟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 的东西,而是我们所希望的东西。 ──乔治· 凯南1946年2月22日致美国国务院电文 这是摘自美国驻苏代办凯南给国务院的一封长达8 000字 的电报中的一段话。在电文中,同学们得到了怎样的信息? 内容:①二战结束之初,美国在苏联基本上没有什么利益需 要捍卫。②苏联的存在是美国未来发展的障碍。③美国政府 要遏制苏联。 ②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1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 背景: 2 战后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 3二战后人民和平思潮以及双方势均力敌。 序幕: 1946年,凯南遏制理论、 “富尔顿演说”; 第 8 政: “杜鲁门主义”(1947)情报局(1947) 课 : 美 过程: 展开: 经: 马歇尔计划(1947) 经互会1949) 苏 冷 军: 北约组织(1949) 华约组织(1955) 战 的 形 结果: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955) 成 ( 激化: 1、第一次柏林危机 上 -东西德国出现 (1949) ) 2、朝鲜战争的爆发-南北朝鲜依旧分裂 1953年
军队 1939年 33· 5万人 1945年 1230多万人
陆军位次
海军战舰 航空母舰 超重型轰炸机 重型轰炸机
资本主义世界 第17位 325艘
7艘 0架 22架
资本主义世界 第1位 765艘
30艘 2865架 11065架
军费开支
12亿美元
90多亿美元
材料五:苏联是战胜希特勒德国的主要力量,苏联在 反侵略战争中锻炼出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 装备精良的军队。1945年,苏军增到近1140万人。1943— 1945年每年平均生产12万门炮、19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 克、4万架飞机,这些数字仅次于美国,但远远超过了其 他国家。 战争使苏联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公里,从建立“东方 战线”起,西部邻国的一些地区先后划入苏联版图。领土 的扩大在战略上加强了苏联的地位。几乎整个东欧和半个 德国属于苏联势力范围。 在亚洲,苏军进驻中国东北和北朝鲜,并将日本部分 北方领土划归苏联,从而形成了一条与美军对峙的军事分 界线。苏联幅员辽阔,其间包括1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上:摆脱外国 控制,发展民族经 济
不结盟运动
• 历史背景:贯彻万隆会议精神,摆脱美、 苏两大集团的控制 • 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或政 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召开 • 宗旨:不与大国结盟 • 意义:一定程度上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 利益,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
殖 民 体 系 的 瓦 解
使苏联感到进一步加强对东欧地区控制的必要(美国曾以此计 划为诱饵,吸引东欧各国加入以孤立和打击苏联)
3、军事上: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NATO)
①背景: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
A 西欧国家对法西斯威胁的阴影和“恐苏症” B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9年4月,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②建立:
第 三 单 元 : 战 后 国 际 格 局 的 演 变 ( 现 )
变1:两极格局形成: (40s-60/70s)
第7、8、9课
变2: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第10课 (60/70s-80/90s) 变3:多极化趋势加强格局: (80/90s-现) 第11课
40s-
形成: 雅尔塔体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7课
揭开了冷战序幕
铁幕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至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 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 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 势力范围之内 。 他提出美国应负起对“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盟, “英语民族的兄弟联合起来”,以对付“共产主义和苏联的进 一步扩张”。
_____的和平 恐怖
一、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民族的独立
(二)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的背景
• 殖民地宗主国国力衰落及其在世界体系中 地位下降的结果 • 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了 • 二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也 有利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获得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国际支持
二、第三世界---亚非拉民族的崛起
马歇尔计划
从1948年到1952年, 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 美国130多亿美元的 援助,90%是赠与, 10%是贷款。因此丘 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 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 的举动。
看漫画汲取信息
《用膏药援救死者》
•实质:
•影响:
对西欧:
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 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3、军事上: 华约组织
苏联的对抗措施
①背景: 巩固东欧地区、抗衡北约 ②成立: 1955年5月 ③性质: 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④影响:
A 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安全,反对 帝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后来成为苏联粗 暴干涉东欧各国事务的工具(“布拉格之春”) B 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C 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 背景: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殖民体系瓦解。 • 基础:1955年,万隆会议 • 标志:不结盟运动 维护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 影响: 的主权和经济利益 ①对第三世界各国: 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②对世界格局:
周恩来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
材料: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 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 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 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 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 万隆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战后民族 独立浪潮
1. 殖民地宗主国国力衰落,地位下降 原因 2.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二战中力量壮大 3.战后新世界格局提供的有利环境
时间:二战后约30年 表现 阶段:两个高峰 典型事件:非洲年
目的:巩固和推进民族独立运动,谋 求独立自主发展道路 不结盟运动: 过程: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 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新兴独立国 主动战略 家的主权与经济利益,增强了“第三 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地位和作用
两极格局
资本:
展开: 社会: 殖民地 半殖民地: 美苏冷战开始 (核心) 殖民体系瓦解 第8课
第9课
(边缘)
苏联 美国
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 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战时要保持团 结并不难,因为有 一个要打败共同敌
人的共同目标,这
一点谁都清楚。艰
难的工作在战后,
第 课 殖 民 体 系 瓦 解
背景:
宗主国实力下降;两大阵营对峙;亚非拉民族意识增强。
9
过程:
1945-1975年(前:二战后,亚洲; 结果: 独立 后:60年代,非洲)
材料一:1945年,美国军队人数达到1200多万, 拥有原子弹,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500个 军事基地。此外,美国拥有世界黄金总量的四分之 三。美国集中了全世界资本总额的四分之三和工业 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