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检廿世纪汉语音韵学通论性著作
现代汉语阅读书目汇总
现代汉语类现代汉语教程邢公畹主编、马庆株副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参考资料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主编新编汉语通论张斌主编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著汉语方言调查基础知识邢公畹著汉语方言调查手册李荣编著方言调查字表(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方言詹伯慧著汉语方言学李如龙著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编著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著汉语节律学吴洁敏、朱宏达著中国文字学唐兰著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苏培成著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著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著词类问题考察胡明扬主编词类辨难(修订本)邢福义著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中国语法理论王力著汉语语法纲要王了一(王力)著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著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吕叔湘译语语答问朱德熙著吕叔湘译语法讲义朱德熙著现代汉语句型李临定著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陆俭明著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陆俭明、马真著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修辞学通论王希杰著现代汉语教程邢公畹(1914——2004)主编、马庆株(1942——)副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本书除绪论外,分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四章,修辞知识分散到有关各编。
内容既稳妥,又反映学科的新进展,不乏新意,有一定的学术性。
这部教材既重视理论,又注意联系实际,贯彻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设专门章节讲汉字的整理、汉语拼音方案和正词法,讲语言知识的运用。
为了便于教学,还注意了与中学汉语知识特别是中学语法教学系统的衔接。
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1918——2001)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本书是高校统编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吸收了语言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
全书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六个部分,理论与实际并重,是影响较大的一部教材。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胡裕树(1918——2001)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这套资料是为了适应《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的教学需要编选的,收有多篇有参考价值的论文。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
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
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
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
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
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
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中国古代主要韵书
中国古代主要韵书中国古代主要韵书中国古代的韵书,对于探索历史上的汉语语音系统,对于研究汉语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对于了解写诗、填词、制曲和韵书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国古代韵学,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编排的字典,声韵的萌芽于东汉,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最早的韵书三国时期北魏李登编的《声类》,唐人封演《闻见记》云: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
《魏书·江氏传》有云: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
《隋书·经籍志》云:《声类》十卷,魏左校尉李登撰。
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隋书·潘徽传》云: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份浅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
此书也早已失传。
自南朝,沈约、周颙等人讲求汉语四声后,各类韵书盛行。
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后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周研的《声韵》四十一卷(《隋书。
经籍志》)张谅的《四声韵林》二十八卷(《隋书。
经籍志》)段弘的《韵集》八卷(《隋书。
经籍志》)无名氏的《韵集》二卷(《隋书。
经籍志》)王该的《文章音韵》二卷(《隋书。
经籍志》)王该的《五音韵》五卷(《隋书。
经籍志》)、无名氏的《群玉典韵》五卷(《隋书。
经籍志》)阳休之《韵略》一卷(《隋书。
经籍志》;又见陆法言《切韵序》,无卷数。
)李概的《音谱》四卷(《隋书。
经籍志》;陆法言《切韵序》作李季节,无卷数。
)无名氏的《篡韵钞》十卷(《隋书。
经籍志》)刘善经的《四声指归》一卷(《隋书。
经籍志》)沈约的《四声》一卷(《隋书。
经籍志》)夏侯咏的《四声韵略》十三卷(《隋书。
经籍志》;陆法言《切韵序》作《韵略》,无卷数。
宋本《广韵》作夏侯该,捂、误。
)潘徽的《韵篡》三十卷(《隋书。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2)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2)3,等呼观念的改变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宋元时代韵图那种把字音按声类和韵类发音的不同区别为两呼四等的分析方法,到明代已不再符合语音分析的实际情况。
明末,“等”的观念完全被“呼”代替。
到清代,就完全用四呼来代替原来的两呼四等了。
两呼四等合流为四呼的大概情况是:开口一二等变为开口呼,开口三四等变为齐齿呼,合口一二等变为合口呼,合口三四等变为撮口呼。
四、如何利用韵图认识反切韵图的编纂目的,特别是宋元韵图的编纂目的,主要在于展开韵书的语音系统、阐明韵书的反切。
今天查阅字书(如《玉篇》)、韵书(如《广韵》),或者看《经典释文》以及经史诸子的注释,会遇到一些无法由上下字直接切出读音的生僻字。
这种情况可借助韵图。
简单说来,反切上字一定跟我们所要知道的读音同一直行,但大多数不同图;反切下字一定跟我们所要知道的读音同图、同一横行。
王力先生称用这种方法查字叫“横推直看”。
在韵图中查字,首先要知道反切下字属于什么韵,这需要一定练习才能记得住。
如果查出的字不认识,可根据同一直行其他声调的字去推。
五、等韵门法1,什么是门法门法是按照反切来查图的方法。
也就是古人制定的使用韵图的一些法则和条例。
2,门法的产生早期韵图,如《韵镜》,只有所谓《归字例》,教人怎样查图,怎样根据反切在韵图中找字。
随着韵图大量出现,语音不断发展,利用韵图练音识字渐成风气,韵图的若干问题也暴露出来。
如《七音略》端、知组安排在同一行,精照组也在同一行(《韵镜》亦然),一四等为端精组,二三等为知照组。
但《广韵》四江韵里有一小韵,“桩,都江切”,桩是知母字,都是端母字,反切上字和被切字不属于同一个字母。
韵图对这个韵字没有根据反切上字“都”把它列入一等,而是列在二等的位置。
门法就专门解释这个矛盾,称这种情况为“类隔”。
3,门法的发展可以认为韵镜的《归字例》是门法之发端,《四声等子》里的《辨音和切字例》和《辨类隔切字例》是门法的进一步发展。
重读《中国音韵学研究》
重读《 中国音韵学研究》
●吴 继红
摘 要 : 高本 汉的《 中国音韵 学研 究》 是一部 划时代 的宏伟 巨
著 , 面的 内容博 大精深 于水平 所限, 里 鉴 本文只谈 了一些读后 感 , 且侧重谈论 这本 书的主要 内容 , 只在 高本汉的 个别 问题 , 同时 阐述
高本汉 的成 就虽是非凡 的 , 但里面仍 有许 多东西 值得商 榷 , 这 里 因篇幅所 限 , 只谈 两个 问题 , 一个 是 高本汉 对《 切韵 > 性质 的看
法. 另一个是 关于他所使 用的材科 问题 。
④语音 概念现在有 了相 当的进展 。这种评价 是非常客观 的。
高本 汉《 中国音韵 学研 究》 主题是 从国 际汉学 , 的 从世 界学术
证明 , 别是周法 高 、 悴伯 、 特 黄 王力 等也从 早期的 单一音 系转 向综 合音系, 尤其 典型 的是 王 力 , 2 从 0世纪 3 O年代 的《 汉语 音韵 学》
到 6 O年代 的《 汉语 音韵 》 再 到 8 , O年 代 的《 音韵 学 初步 》 《 经 典 、(
比如他用北 欧 当时流行 的“ 拟法 ” 给《 韵》 构 来 切 拟音 , 不接受 稍后 出现的音 位学理论 。 问题 是《 韵》韵 图之 类是音 位性 质的 , 切 、 目的
审视汉语语 音史学 。是 一位外 国学 者 以其特 有的世界性 眼光审视
关于 《 韵》 切 性质这 一问题 , 高本 汉的态 度很 明确 . 他认 为《 切
韵》 是隋 唐时代 的长安方音 , 即他 认 为《 切韵 》 单一音 系。说 《 是 切 韵》 代表六 、 七世 纪的长安音 系 , 时间和空间的关 系来说 , 从 就是说
汉语音韵学》
按照 某字常见 的读音去 读,叫做 如字。这 种情况是 相对于破 读而说的。
返回本章目录
如 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 之谓自谦。 《礼记· 大学》 《经典释文》: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三、反切的产生
以上各种材料虽有主次之分,适用方面侧重 有别,要求综合运用。
第二章
音韵学基本知识
这一章介绍汉语音韵学的有关基本 概念、基本知识
第一节
• 一、反切的原理:
•
反切
用两个字给一个字注音,反切上字, 下字,被切字,双声叠韵。如《广韵》: 都:当孤切。眷:居倦切。康:苦冈切。 哀:乌开切。 Nhomakorabea 反切法
练: 郎 甸 切
【三十六字母】
传统音韵学沿用最久的一套声母类别标目。 宋
人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益而成。三十六 字母大致可以代表唐末宋初的汉语声母系统。 返回本章目录
清与浊
清声
按照声
母的发
发音时不 带音的辅 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音方法
分类
全浊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根据气流 或浊化的 程度分类
三、音韵学是训古学研究的工具
训诂学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 来解决问题。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学名家, 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者本身就是音韵 学大家。如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 裁、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 段玉裁:“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 传无不可通。”
《吕氏春秋 · 重言》: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 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曰:‘与仲父谋伐莒, 谋未发而闻于国,其何故也?’管仲曰:‘国必 有圣人也。’ …… 少顷,东郭牙至。管仲曰: ‘此必是也。’乃令宾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 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 ‘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 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 ‘臣闻君子有三色。 …… 艴然充盈,手足矜者, 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 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 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
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
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裘锡圭沈培一、概说对汉字的研究,在我国开始得很早,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字学则是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旧的文字之学是所谓“小学”的一个部分。
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是西汉刘歆的《七略》。
其“六艺略”中有“小学”类。
此书早已不传,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它写的。
《艺文志》“小学”类里记载的书,基本上是一些识字课本(如《苍颉》《凡将》等篇)。
后来,“小学”的范围有了扩大。
《唐书·艺文志》经部小学类的书,大体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书法四个方面。
清代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的经部“小学类”下分“训诂”“字书”“韵书”三小类。
“小学”一向被认为是经学的附庸。
它所注重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书面材料,所以这种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与“语言学”尚有区别(参看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直接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因此在“小学”研究中形成了以文字统帅语言的局面。
传统文字学的经典,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在整个“小学”界长期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治“小学”的人大都把它奉为圭臬。
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有两件事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形成准备了初步的条件。
这两件事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传入和古文字研究的进步。
晚清以来,由于金石学的发达和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其中包括殷墟甲骨文等前所未见的重要资料的发现),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有了得大提高。
清末的吴大澂、孙诒让等人已经根据古文字指出了《说文》的一些问题。
进入民国时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大量的古文字资料和有关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对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的,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影响。
1906年,章太炎发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国粹学报》2卷12、13号)。
他认为:“合此三种(按:指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乃成语言文字之学。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前言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我国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的一门学问,是传统“小学”的一个门类,一向被认为是很艰深的学问,甚至被称为“绝学”。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语言学中跟语音有关的学问总使人有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现代语音学里的“音素”、“相对音高”、“音位”、“非线性音系”等,更不用说古代的“幫滂並明”、“内转外传”、“东董送屋”、“照二照三”、“戛透轹捺”、“一等洪大”、“四声八调”“果假遇蟹止效流”了。
这种情况,与名词术语的五花八门不统一甚至标新立异或故作玄虚有关,也与学科性质有关。
其实任何一门真正的科学都是这样,起初人们往往把它看的很神秘,似乎这是一门玄妙的学问,可望而不可及,这实在是人们不了解这门科学而产生的错觉,音韵学也不例外。
音韵学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在这门学问上,中国古代的音韵学家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五四”以后的中国音韵学家和国外的一些汉学家利用现代语音学知识和工具,结合新材料,利用新的方法又把这门科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今天,我们学习音韵学,肯定还要接触许多“玄妙”的术语概念,遇到不少的难题,但其“神秘”的面纱和外衣也会越来越少,露出“庐山真面目”来。
本书以本人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汉语音韵学基础”的讲义为底子,主要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汉语音韵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方法,语音学知识概说,古音(包括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古今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规律,汉字声韵调的辨识,音韵学的作用等。
本书共十八讲(一学期十八周,每周一讲),力求尽量做到简单明了转述古今贤德对音韵学的共识。
每讲后附有一定量的练习题。
第一讲什么是汉语音韵学第一节汉语音韵学的性质1.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常简称为“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语音系统,指的是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体。
语音系统简称音系。
比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包括普通话里的各种语音要素(元音和辅音音素、声调、轻重音等),以及这些语音要素相互配合的方式和变化现象。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按照声 母的发 音方法
分类
清与浊
清声
发音时不带 音的辅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 边音、半元音
根据气 流或浊 化的程 度分类
附: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
第四、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第五、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亡:明母,阳部 无:明母,鱼部
第六、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γuai]
(一) 声方面的术语
6、清与浊 《隋书》载魏·李登《声类》“始判清浊”。唐·孙愐《唐
韵》序:“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有清浊”。 清浊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 清音分两类:不送气是“清”(又叫“纯清”、“全清”。如
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浊:发音时声带颤动是浊音。 浊音分两类:一是“浊”(又称“全浊”,如定[d-]);一是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参考书目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参考书目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2、王力《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7、何九盈《古音学》 8、李新魁《中古音》 9、董同龢《汉语音韵学》 10、邹晓丽《汉语韵韵学教程》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现代汉语八大家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吕叔湘选集_吕叔湘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朱德熙选集_朱德熙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王力选集_王力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胡裕树、张斌选集_胡裕树、张斌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邢福义选集_邢福义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陆俭明选集_陆俭明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黎锦熙选集_黎锦熙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范晓中国语法学史稿_龚千炎俗语小词典_董小玉修辞学发凡_陈望道吕叔湘全集:中国文法要略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吕叔湘语文论集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汉语语法论文集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汉语语法论文续集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现代汉语八百词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文教学论著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文散论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法修辞讲话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言和文字_吕叔湘实用现代汉语语法_刘月华新华字典(第10版)_商务方言与中国文化_周振鹤、游汝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_徐杰朱德熙文集(第1卷)_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2卷)_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3卷)_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4卷)_朱德熙李临定自选集_李临定汉字形义分析字典_曹先擢、苏培成汉语与中国文化_申小龙汉语功能语法研究_张伯江、方梅汉语口语语法_赵元任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_陆俭明、沈阳汉语复句研究_邢福义汉语成语词典_宋永培汉语描写词汇学_刘叔新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_詹伯慧汉语方言学_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导论_游汝杰汉语方言概要_袁家骅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_邓思颖汉语比较变换语法_李临定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_马庆株汉语语法专题研究_邵敬敏汉语语法分析问题_吕叔湘汉语语法学史稿_邵敬敏汉语语法理论研究_杨成凯现代汉字学纲要_苏培成现代汉语(上)_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_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_北大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_胡裕树现代汉语八百词_吕叔湘现代汉语千题解_刘小南现代汉语句法论_陆俭明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_沈阳现代汉语虚词散论_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词汇_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学_葛本仪现代汉语词类研究_郭锐现代汉语语法十讲_张斌现代汉语语法教程_朱成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_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_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讲话_丁声树现代汉语通论_邵敬敏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_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_袁毓林、郭锐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_沈阳、何元建、顾阳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_张敏词义的分析和描写_符淮青话题与焦点新论_徐烈炯、刘丹青语法丛稿_朱德熙语法研究入门_吕叔湘语法答问_朱德熙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_袁毓林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_沈阳陆俭明自选集_陆俭明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_陆俭明音系学基础_王理嘉不对称和标记论_沈家煊词汇学简论_张永言词类辨难_邢福义词类问题考察_胡明扬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_戴浩一、薛凤生汉语词法句法论集_汤廷池汉语词语的产生与定型_贺国伟汉语的危机_朱竞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_冯胜利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_袁毓林汉语方言地理学_贺登崧汉语文化语用学_钱冠连汉语研究基本数据统计方法_张卫国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_鲁川汉语语法基础_吕冀平汉语语法散论_朱英贵汉语语法学_邢福义汉语语法学_张斌汉语韵律句法学_冯胜利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_邵敬敏林焘语言学论文集_林焘刘叔新自选集_刘叔新趋向补语通释_刘月华现代汉语短语_齐沪扬现代汉语方言概论_侯精一现代汉语句法分析_吴竞存、侯学超现代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子_陈昌来现代汉语名词的多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_ 视角研究_刘顺现代汉语实词_方绪军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精选_邵敬敏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_温锁林语法问题发掘集_邢福义语法问题思索集_邢福义语法问题探讨集_邢福义语法学探微_刘叔新语法研究和探索(二)_北大字本位与汉语研究_潘文国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习题集_林海权、王尔康、陈玄荣《红楼梦》称呼语研究_陈毅平上古汉语词汇史_徐朝华上古汉语语法研究_方有国两汉汉语研究_程湘清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_高本汉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_吴文祺、张世禄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_洪诚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_陈汉生中国语历史文法_太田辰夫中国语言学史_王力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_北大古今汉语词类通解_杨伯峻古代汉语(一)_王力古代汉语(二)_王力古代汉语(三)_王力古代汉语(四)_王力古代汉语(四)附录天文图古代汉语_郭锡良古代汉语虚词词典_社科院古代汉语题解辞典_伍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_商务古汉语词义论_张联荣古汉语词汇纲要_蒋绍愚古汉语语法学_张文国、张能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_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精讲_许威汉古汉语语法论集_郭锡良同源字典_王力同源字典补_刘钧杰吕叔湘全集:文言读本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笔记文选读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马氏文通读本_吕叔湘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_周祖谟汉字古音手册_郭锡良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_张赪汉语历史音韵学_潘悟云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_程湘清汉语史稿_王力汉语史论文集_宋绍年、张猛、邵永海、刘子渝汉语词汇学史_符淮青汉语语音史_王力汉语语音史讲话_邵荣芬汉语音韵_王力汉语音韵学常识_唐作藩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_富金壁、牟维珍简明汉语史(上)_向熹简明汉语史(下)_向熹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_吕叔湘音韵学教程_唐作藩马氏文通_马建忠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_侯精一、施关淦说文解字注_段玉裁《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_祝敏申《说文解字》导读_张舜徽《说文解字》精读_殷寄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_高明中国文字学_唐兰中国文字学史_胡朴安古文字趣谈_陈炜湛文字学概要_裘锡圭朱德熙文集(第5卷)_朱德熙甲骨文_范毓周甲骨文字典_徐中舒许慎与《说文解字》_姚孝遂说文解字_许慎_中华书局版说文解字_许慎_九州版说文解字新订_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系传_徐锴说文解字通论_陆宗达比较文字学初探_周有光二十世纪甲骨语言学_张玉金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_李玲璞、臧克和、刘志基古文字类编_高明古文字论集_裘锡圭古文字通假释例_王辉古文字学导论_唐兰古文字研究简论_林澐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_黄德宽、常森汉字学概要_王宁汉字学十讲_吕浩汉字演变五百例_李乐毅汉字源流字典_谷衍奎甲骨金文与古史研究_蔡运章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台湾师大甲骨文通检_香港中文甲骨文字释林_于省吾甲骨文字学述要会论文集__邹晓丽、李彤、冯丽萍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_郭沫若甲骨学一百年_王宇信、杨升南简明金文词典_王文耀金文编_容庚说文解字讲稿_蒋善国殷虚卜辞综述_陈梦家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_管燮初殷墟甲骨分期研究_李学勤、彭裕商中国古代文明--从商朝甲骨刻辞看中国上古史_阿马萨里中国汉字源流_董琨语言理论《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_申小龙《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_徐通锵、胡吉成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_陈保亚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_游汝杰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_束定芳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_乔姆斯基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_刘坚历史语言学_徐通锵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_梅耶句法理论概要_宋国明句法结构_乔姆斯基哲学中的语言学_万德勒基础语言学教程_徐通锵声学语音学纲要_Peter Ladefoged多角度研究语言_王德春对比语言学_许余龙应用语言学_刘涌泉、乔毅应用语言学_桂诗春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_于根元当代国外语言学:学科综述_徐烈炯当代语言学探索_陈国华文化语言学_邢福义文化语言学发凡_张公瑾新编语用学概要_何兆熊普通语言学教程_索绪尔普通语音学纲要_罗常培、王均汉彝缅语比较研究_丁椿寿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_瞿霭堂、劲松汉语非线性音系学_王洪君王力语言学词典_冯春田、梁苑、杨淑敏现代修辞学_王德春、陈晨现代语言学:理论建设的新思考_余志鸿现代语言学教程_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流派_冯志伟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_戴庆厦现代语言学词典_克里斯特尔生成语法理论_徐烈炯社会语言学_陈原社会语言学概论_祝畹馑简明语义学辞典_王寅简明语言学史_R?H?罗宾斯索绪尔:本真状态及其张力_裴文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_刘富华、孙维张结构语义学_A?J?格雷马斯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_胡明扬自然语言逻辑研究_邹崇理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_胡明扬认知语言学导论_Evans、Green认知语言学探索_王寅认知语言学概论_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_赵艳芳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_洪堡特语义学_利奇语义学_徐烈炯语义学导论_伍谦光语义研究_石安石语用学教程_索振羽语用学概要_何兆熊语言与心理_乔姆斯基语言与文化_罗常培语言与理智--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研究_Cooke语言变异研究_陈松岑语言哲学对话_于根元语言学史概要_岑麒祥语言学常识十五讲_沈阳语言学纲要_叶蜚声、徐通锵语言文字百科全书_大百科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_刘润清、韩宝成语言的战争_罗宾?洛克夫(拉考夫)语言的符号性_丁尔苏语言的结构:20世纪语言学的焦点_云桂彬语言论_布龙菲尔德语言论_萨丕尔语言论_高名凯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_徐通锵语言问题_赵元任语音学和音系学词典L?特拉斯克语音学探微_石锋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_赵元任隐喻--语言的家_R?园_王松鹤。
中文系汉语言专业参考书目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学习参考书目古代汉语参考书目1、《古代汉语》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1999年。
2、《训诂简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0年。
3、《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4、《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
5、《训诂学简论》张永言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
6、《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7、《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苏宝荣商务印书馆,2000年。
8、《说文解字今注》苏宝荣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9、《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1、《说文解字通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1年。
12、《汉字基本知识》孙钧锡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
13、《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张之强北京出版社,1979年。
14、《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1992年。
15、《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汉语音韵学导论》罗常培中华书局,1956年。
17、《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年。
18、《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60年。
现代汉语参考书目1、《现代汉语通论•教学指导》邵敬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2、《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精选》邵敬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
3、《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4、《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商务印书馆,2000年。
5、《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商务印书馆,1962年。
6、《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79年。
7、《语法讲义》朱德熙商务印书馆1982年。
8、《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79年。
9、《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范晓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
10、《汉语语义学》贾彦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中国音韵学史
中国音韵学史
中国音韵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先秦时期。
早在《诗经》和《论语》等古代文献中,就可以看到对音韵的研究。
在先秦时期,音韵学主要是以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
韵书是一种对古代音韵进行整理和分类的著作。
最早的韵书是《尔雅》和《方言》。
《尔雅》是一部对古代汉语音韵进行解释和分类的辞书,而《方言》则是对古代汉语方言进行整理和比较的著作。
这些韵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音韵学的起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音韵学逐渐发展壮大。
在汉代,音韵学家陆终和许慎编写了《尔雅注》和《说文解字》,对古代音韵进行了更加详细和系统的研究。
在隋唐时期,音韵学家韩愈和刘知几等人对音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到了宋代,中国音韵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宋代的音韵学家沈括编写了《唐韵正声谱》和《广韵正声谱》,对古代音韵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分类。
他提出了“四声八调”的理论,对后来的音韵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音韵学继续发展。
明代的音韵学家杨时和许慎等人对音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清代的音韵学家郑方坤和李文藻等人则对音韵进行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他们编写了《中原音韵》和《切韵类编》等著作,对后来的音韵学
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音韵学继续发展并与西方音韵学进行了交流和对比。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音韵学研究逐渐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同时,中国的音韵学研究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关注。
汉语音韵学必读与必备书目述要_冯蒸
按: 本书是从日本 1958 年出版的《中国语学 研究史》翻译改编的, 其“汉语音韵”部分对世界
22 2007年第 5 期( 总第 79 期)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各国研究汉语音韵的情况作了简明的介绍, 有助 于了解 1958 年以前的海外汉语音韵研究史。
15. 冯蒸:《论〈切韵〉的分韵原则: 按主要元 音和韵尾分韵, 不按介音分韵》, 载《语言研究》 1998 年 增 刊 , 164—185 页 。 又 见《 冯 蒸 音 韵 论 集》, 北 京 : 学 苑 出 版 社 , 2006 年 6 月 第 一 版 , 240—262 页
按: 本文有助于 理 解 和 判 断 各 家 对《 切 韵 》 音系的韵母构拟原则和主要元音的数量。
2.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第三版)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按: 本书是大陆地区目前流行最广的音韵学 教科书, 但是只讲中古《广韵》音系, 不讲上古音 和近代音。
3. 冯 蒸 :《 汉 语 音 韵 学 应 记 诵 基 础 内 容 总 览》, 连载于《汉字文化》2001 年第 2 期、2004 年 第 4 期、2005 年第 1 期和 2005 年第 3 期
23 2007年第 5 期( 总第 79 期)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于上古音构拟的最重要的论著, 在国际汉语音韵 学界影响极大, 其声母系统特别是复声母系统的 构拟尤值得注意, 初学者阅读偏深, 应在阅毕 16、 17 王力的论著后再读此书。
19. [ 美] 包拟古:《原始汉语与汉藏语》, 潘 悟云、冯蒸译,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按: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音韵学 界的共识, 对不同层面的音韵学学习者应该记诵 的音韵学基础内容全部列出, 使用十分方便。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前言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我国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的一门学问,是传统“小学”的一个门类,一向被认为是很艰深的学问,甚至被称为“绝学”。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语言学中跟语音有关的学问总使人有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现代语音学里的“音素”、“相对音高”、“音位”、“非线性音系”等,更不用说古代的“幫滂並明”、“内转外传”、“东董送屋”、“照二照三”、“戛透轹捺”、“一等洪大”、“四声八调”“果假遇蟹止效流”了。
这种情况,与名词术语的五花八门不统一甚至标新立异或故作玄虚有关,也与学科性质有关。
其实任何一门真正的科学都是这样,起初人们往往把它看的很神秘,似乎这是一门玄妙的学问,可望而不可及,这实在是人们不了解这门科学而产生的错觉,音韵学也不例外。
音韵学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在这门学问上,中国古代的音韵学家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五四”以后的中国音韵学家和国外的一些汉学家利用现代语音学知识和工具,结合新材料,利用新的方法又把这门科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今天,我们学习音韵学,肯定还要接触许多“玄妙”的术语概念,遇到不少的难题,但其“神秘”的面纱和外衣也会越来越少,露出“庐山真面目”来。
本书以本人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汉语音韵学基础”的讲义为底子,主要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汉语音韵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方法,语音学知识概说,古音(包括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古今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规律,汉字声韵调的辨识,音韵学的作用等。
本书共十八讲(一学期十八周,每周一讲),力求尽量做到简单明了转述古今贤德对音韵学的共识。
每讲后附有一定量的练习题。
第一讲什么是汉语音韵学第一节汉语音韵学的性质1.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常简称为“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语音系统,指的是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体。
语音系统简称音系。
比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包括普通话里的各种语音要素(元音和辅音音素、声调、轻重音等),以及这些语音要素相互配合的方式和变化现象。
中国古代语言学著作一览表
中国语言学史发展各时期主要成就
08级对外汉语卢华08024003 一、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小学:训诂、文字、音韵)
一、文字学
二、训诂学
三、音韵学
四、语法学
二、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
(一)语音部分
《文字学音篇》钱玄司“音标”引入,使古音韵研究有所突破
《古读考》《古音系研究》江荣宝
《四声实验录》刘复首述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要素与声音变化
的关系;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来研究汉语声调
《中国音韵学研究》高本汉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从现代方音研究,
进而拟测中国古音的系,更进而测定中国的上古
音
(二)语法部分
《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以句法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为研究对象;重视
教学语法和实践语法的区别
《中国文法学初探》王力现代汉语语法著作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
《马氏文通刊误》杨树达订正《文通》,树立了以划分词类为中心的语法体
系
(三)修辞学部分
《修辞格》唐钺用西方的修辞学说来说明汉语的修辞对象
《中国修辞学研究法》郑奠偏重辑录传统的修辞学说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修辞专著;我国第一部修辞学
专著
(四)现代方言学
《现代吴语的研究》赵元任运用现代语言研究方法,进行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
开始
《厦门音系》《临川音系》罗常培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丁声树
(五)古文字学
以甲骨文、金文作为研究对象
甲骨四堂: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
相关著作:《卜辞通纂》《甲骨文字研究》。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以下是关于古汉语学习的几点浅见,仅供参考。
一、选择一本实用的训诂学教材。
选择一本关于“训诂学”教材、大纲一类的书,最好是正规大专院校使用的教材,尽管这类书的学术水准平平,但其针对性强,实在利于自学,且每节后还有思考题,更助于理解,比如北师大陈绂之《训诂学基础》。
此外,如能找到“训诂”专著亦可,如陆宗达之《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2002年有新版)、洪诚之《训诂学》(见《洪诚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周大璞之《训诂要略》(湖北人民出版社)、齐佩容之《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
训诂学无论是教材还是专著,内容大致相同。
其作用主要是让自己对训诂的渊源、训诂方法、训诂内容,以及一些训诂理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把握,这对日后文言文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们的作用。
二、选择一本好的文言文选本。
关于文言文的选本,自古及今,数不胜数,我个人首推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尽管有不少人对此书颇多非议,但我还是比较看重。
且不说此书选文广泛,篇幅适中,单就其流行之广便足以说明一切。
如何阅读此书,我认为正文固然重要,而其中的小字部分尤见功力,是阅读的重中之重,有些地方则需要反复玩味。
其每篇之后都有一二句对本文的简短评析,这些评析依据传统,精准之至,是今天决计见不到的高论。
当然自学倘若仅靠这些小字,还远远不够,是否有其他辅助的方法,我一时想不起来,不知其他网友是否有高见。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今天市场上《古文观止》的版本很多,其中“今译”、“新注”一类占多半。
而这类书正是我最不看好的,并且也恰恰是这类书,把原书中的小字删去,自己再去作注解,可笑之至。
三、选择一本好的工具书。
市场上关于古代汉语辞典、字典一类的工具书很多,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所以干脆一步到位,将《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社、湖北出版社合编)购回家。
《汉语大字典》是迄今对汉字收集、注解最为完备的一部工具书,该字典有多种版本:有分册出版(如“上中下”本、1-8卷本),也有单册出版(如“缩印本”),可根据自己经济条件选择。
民间文学书目
民间文学书目语言学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sapir 《语言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bloomfield《语言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实验语音学 (phonetics)参考书目: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述》高等教育出版社 p.b.邓斯 e.n.平森著曹剑芬任宏谟译《言语链——听到和说道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3、汉语音韵学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耿振声《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4、汉语史(上)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年——《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上古: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龚煌诚,《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唐作藩,《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中古:李荣,《乌韵音系则》,科学出版社(最出色念年版)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5、汉语史(下)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向熹,《通俗易懂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与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宋绍年,《马氏文通钻研》,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6、《切韵》编者按参考书目: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年版)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现代汉语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8、古代汉语参考书目: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9、汉语和汉语研究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音韵学发展历程
音韵学发展历程中国音韵学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的传统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汉语言文字学的基本学科和基础学科。
回顾中国音韵学的发展历程,自东汉服虔、应劭为《汉书》作音注始,距今已有一千八九百年。
历代千百学者为之殚精竭虑,前赴后继,论著堪称汗牛充栋。
这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古代曾受到梵语语音学的影响,近现代又接受了西学的精华。
在中国境内,除了丰硕的汉语音韵典籍外,还有大量域外对音音韵典籍,对中国音韵学的本体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音韵学研究的繁荣。
可以说,中国音韵学研究史就是一部“一本”“多元”“争鸣”“创新”[1]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中国音韵学研究更是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在一代代音韵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在音韵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切韵学等韵学、方言语音史、音韵学与汉藏语等方面呈现出生机勃勃、异彩纷呈的局面。
70年中国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据若干目录及综述资料(详见文末的“参考文献目录”)共出版著作500余部,发表论文6 000余篇。
回望这70年所取得的成就,更富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做总结、论得失、向未来、谋发展。
总结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划未来,就是为了更迅速、更持久地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的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4个时期:1. 1949-1966年——音韵学研究的发轫期;2. 1967-1976年——音韵学研究的停滞期;3.1977-1999年——音韵学研究的发展期;4. 2000-2019年——音韵学研究的辉煌期。
一、音韵学研究的发轫期(1949-1966)发轫期是指新中国成立之初,音韵学家们都满怀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新中国教学与科研事业中,并建立自己完整的、系统的、统一的课程体系。
建国初期,高校经过院系调整,一些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的高等院校陆续开设汉语史、音韵学等课程,需求量的增大,急需撰写、出版音韵学经典教材,以应音韵学教学之急。
方孝岳、罗常培、王力、魏建功、张世禄、殷焕先、黄典诚、周祖谟、俞敏(1)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编写教材,讲授音韵学课程。
音韵方面的书
音韵方面的书一、概述音韵方面的书是指研究语言的音韵规律和音系结构的专著。
这些书籍通过对音素、音节、音变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的发音规律。
二、分类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音韵方面的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通论类通论类音韵书籍主要介绍音韵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
它们通过对不同语言的音系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语言之间的异同,帮助人们建立起对音韵学的整体把握。
2. 特定语言类特定语言类音韵书籍是针对某一具体语言的音韵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的著作。
这类书籍通常包括对该语言的音素、音节和音变进行详细描述,并结合语音实例进行分析和说明。
从这类书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语言之间在音韵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3. 历史音韵类历史音韵类音韵书籍主要研究语言的音韵演变过程和规律。
通过对语言发展历程中的音变现象进行考察和分析,这类书籍帮助人们了解现代语言的音系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同时,它们也能揭示不同语言之间的音韵渊源和历史联系。
三、经典之作1. 《音韵学》这是英国语言学家约翰·卡尔文所著的一本通论类音韵学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涵盖了音素、音节、音变、音系等方面的内容。
它对音韵学的发展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为读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现代汉语音韵学》这是中国语言学家张正宇所著的一本特定语言类音韵学著作。
该书以现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了汉语的音韵规律和音系结构。
通过对汉语音变的分析和比较,张正宇详细论述了汉语音韵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3. 《英语历史音韵学》这是美国语言学家汉斯·赫尔兹伯格所著的一本历史音韵学专著。
该书以英语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考察了英语中的音变现象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古英语、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中的音韵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赫尔兹伯格揭示了英语音韵演变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轨迹。
四、音韵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1. 语言学的重要分支音韵学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研究语言中的声音组织和规律,为语言的描述和分析提供了基础。
中国古代语言学著述表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著。根据《说文解字》体例和宋以前群书所引的《说文解字》词句,校正其讹,再用古书所用字义,阐明《说文》的说解和一字多义的由来,创通条例,联系音韵和训诂,对汉字研究有很大的贡献。
《音韵阐微》,全书十八卷式清朝组织编写的一部官韵,有李光地撰修,王兰生协助、徐元梦校阅,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开始编写,雍正四年(1726)年完稿,历时11年。编者应用等韵学理改进韵书体例,又取满文十二字头拼音方法以改良反切。韵目依据当时流行大的“平水韵”,各韵之字按“开、齐、合、撮”四呼和“三十六字母”排列。每字反切,有因无字的则另立变体。虽未尽改革除反切之弊,实为改革反切较完备之书,而且是研究近代读音演变的重要资料。
《埤雅》,宋陆佃,名词释义、释此著作。
《篇海》的全称为《四声篇海》共分为五百七十九个部首。
南宋郑樵《象类书》《六书证篇》。
大小徐注《说文》
《尔雅·翼》,宋罗愿,解释百科名词。
《字说》,宋王安石著,共24卷。对不从《说文》和传统说解而自创新说。为“荆公新学”之一。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宋薛尚功著,20卷。录历代彝器510件,除摩录其文字外,并加以考释。
《文心雕龙》,南北朝刘勰著,10卷。阐释了修辞的基本原则,全面总结文体修辞的特点,阐发了篇章修辞的要义,标志着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初步建立
《玉篇》,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著,共16917字,部首与《说文》相同点的有529部,不同者13部,共542部,部首的次序则与说文的大不相同。
《声类》,魏左校令李登所著,以五声命字,按五声把11520字分类,是最早的韵书。
《班马字类》,5卷,宋娄机著。此书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所载古字僻字,分四声编次。考证训诂,辨别声音,于假借同用诸字罗列颇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第八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点检廿世纪汉语音韵学通论性著作张玉来(215006,苏州大学)一传统音韵学作为小学的一个分支很少作宏通之论。
颜之推《音辞篇》、陆法言《切韵·序》、顾炎武《音论》、江永《音学辨微》、莫友芝《韵学源流》、黄侃《与友人论治小学书》、《音略》等是其中最有影响的论著。
黄侃《音略》分为《略例》、《今声》、《古声》、《今韵》、《古韵》、《反切》等内容,是传统音韵学集大成的文章。
黄氏《声韵通例》也是重要的论文,该文不像《音略》只作历史的音系分析,而是理性地探讨语音构成及演变的问题。
廿世纪以来,现代汉语音韵学研究重视了宏观的架构,在作细微的不同历史阶段音系研究的同时也注重理论上的概括和学科性质及其组成成分的探讨。
具体表现为二个方面的成绩,其一出版了大量的音韵学教材和全面介绍音韵学内容的专著或入门书,并出版了一定数量的语音史著作和音韵学史著作,这些著作可以称为通论性著作;其二,发表了较多的以探讨音韵学研究的方法、语音演变规律为内容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可以称为通论性论文。
如齐佩滲《中国近三十年之声韵学》(《中国学报》一卷二期,1944),丁声树〈〈谈谈语音构造和语音演变的规律〉〉(中国语文,1952.2)、`董同和〈〈近三十年的中国语言学〉〉、周法高〈〈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献。
这些论文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廿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中出现了数十种通论性著作。
这些论著的共同特点是知识性强,全面而系统,多带有总结前人成说的特点。
其中也有一些著作是全面描述汉语语音发展史的,虽然数量不多,但学术性强,已经进入汉语史研究的范畴。
下面按时代先后择要介绍如下。
二《中国音韵学研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著,这本书最早以法文本出版,由1915至1926年分四次出版,1940年由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三大师合译的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94年商务印书馆缩印重出新版。
高本汉的这本书其影响之大在二十世纪罕有匹者。
当乾嘉学派登峰造极,音韵学研究“山穷水尽”之时,高本汉这本书让人看到了柳暗花明的前路。
高氏此书的意义不在于研究了一个《切韵》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和一种方法的介绍———历史比较法的观念和方法。
虽然他的某些观点和对材料的处理方式上受到批评,但这本书应当是中国音韵学转型为现代语言学之一门部的奠基作。
书中许多的错误和不足,由译者进行了改正。
高氏此书共四卷。
第一卷:古代汉语。
主要讲述中古音研究的材料和中古音类的划分,其研究的立足点是从《康熙字典》里抄下的反切,这不免就存在错误。
第二卷讲语音学,分析语音学的概念及音素分类,并及汉语方言的音素特点,今天看来不免过时。
第三卷是历史比较构拟,运用作者所掌握的方言材料和历史材料,讨论中古音的音类之音值,这是第一次全面构拟中古音系的工作,并涉及一些方言的历史问题。
第四卷是方言字汇,作者记录了二十四个方言点和从其他渠道得到的方言材料,及音译材料共三十三种,列表排定,非常好用。
总之,高氏此书虽然存在各种不足,但其开创之功不可泯,中国音韵学研究能有今天的成就,高本汉是第一功。
《文字学音篇》,钱玄同著,是钱氏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讲义,由北京大学1918年初次印行,后屡有行世,曹述敬编《钱玄同音学论著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收该书。
该书共分为五章:纽与韵、《广韵》之纽韵、反切、三代古音、注音字母。
在第一章里钱氏介绍了“纽”、“韵”等有关的音韵知识,并提出了语音发展分为六个时期的看法。
在第二章里作者讨论了《广韵》的声韵系统,相当于后来所说的今音学。
他采用黄侃分析的41声类和他自己的339韵类,并将韵类并为22个摄,运用音标标注阳声韵有-m、-n、-ng韵尾,入声韵有-p、-t、-k韵尾,别开生面,音理显明。
第三章讨论反切的缘渊、注音方法及其弊端。
第四章即讨论今天所谓的上古音。
作者介绍了黄侃的十九纽、二十八部的学说。
第五章则是讨论注音字母的,分析了注音字母与《广韵》的声韵对应关系、注音方法等方面。
总地说来,钱氏的著作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他既不完全崇尚传统音韵学的学说,又愿意接受新的音韵学研究方法,在当时可谓领风气之先。
较之乾嘉学者斤斤于传统音韵研究的模式,已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看来,钱氏这本书知识不够全面,音理不够科学,但从历史上看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后来编写的这种通论性著作或多或少都受到钱氏的影响,应当说钱氏是开创中国特色现代音韵学的第一人。
《音韵常识》,徐敬修编辑,上海大东书局1925年初版。
该书共分:总说、双声及叠韵、四声、字母、反切、广韵、等韵、古韵及韵纽、注音字母、研究音韵之方法等十章,较全面地介绍了音韵的基础知识,并注意各声韵要素的古今变迁,是一部继钱玄同之更上层楼的入门书。
《中国声韵学概要》,张世禄著,商务印书馆印行1929年初版。
全书正文共195页。
该书是第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富有科学思想的入门性、通论性著作。
全书以语音原理、声韵调的构成与分析、历代语音变迁以及拼音的历史演进几个部分组成。
该书知识全面,安排得当,尤注意从语言学理论上阐述声韵问题。
全书共四编十三章。
第一编总论语音,阐述人类发音原理、语音与文字的关系、时地的影响,讨论了语音发生分歧的原因;第二编讨论了声母韵母的分别以及各种术语的内容;第三编历述古音、今音、国音研究的途径及音系结构的概貌,阐明语音演变的大势;第五编论述字音的构成及注音方法的变化,最后讲述了反切的原理、利弊和改良的情况。
《音韵学》,张世禄著,商务印书馆,1932年初版。
正文208页。
全书共有五篇十六章,第一篇讨论音韵学的名称、术语及研究方法和音韵学演进的大概。
第二篇讨论广韵的体例、韵部、声类及韵书的源流。
第三篇讨论古韵(案:即所谓的上古音)。
第四篇讨论等韵学的构成及演变。
第五篇讨论国音(即“普通话”)系统的来源、中国注音方法的进步及国音字母的价值。
各篇之后开列相关的参考书目。
这本书跟《中国声韵学概要》一样重视语音学原理的介绍和应用。
《中国声韵学》,姜亮夫编著,上海世界书局印行,1933年初版,全书正文328页。
该书前有作者“序”以及“编辑大意”,共四编,十五章,后有“附录”,即《中国声韵学书目举要提要》。
该书为姜氏讲课之教材,其目的“但在使读者明了中国声韵之组成,及历世变流之大势”。
(见《编辑大意》)因此,该书接受了现代语音学理论,从音理上阐述声、韵、调的构成及其变迁,并着力分析了《广韵》、古韵(案:上古音)的分韵及组织情况,最后讨论了反切的原理、方法及流弊等。
大致说来,这部讲义是述而不作。
就其内容来说也算系统得当,组织合理。
其不足之处在于对现代音韵学的成果了无涉及,作者自谓“其书不易得,得之亦不易读”。
虽然如此,作为入门书,该书仍有参考价值。
《古音系研究》,魏建功著,北京大学出版组1935年出版。
该书系魏氏多年的教学、科研成果的结晶。
全书纲目如下:一、古音系的分期;二、古音系的内容;三、研究古音系之材料;四、研究古音系之方法;五、研究古音系之条件;六、古音系研究的实际问题。
在这部书里,魏氏大致依钱玄同先生的分期法将古音分为七个时期,提出了声、韵、调、词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明确确定了分部、审音、论变、探源四种研究方法,提出古音研究的十六项材料:文字的假借、谐声、韵文,反切、直音,注疏及校勘记,韵书、字书、音韵学专著,古今方音,中外译音,连绵词及古成语,汉字支音,同语族语。
研究古音应具备知难、理惑、持衡三个条件,并提出了二十八个应研究的实际问题。
魏氏此书跟其以前其他通论性著作相比,做到了既能总结以往的成绩,又贯穿着理性的探讨,既能介绍材料,指明方法,又能提出实际问题。
《汉语音韵学》,王力著,最早由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印行,初名《中国音韵学》。
1956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始改称《汉语音韵学》。
全书共分四编:绪论、本论上(广韵研究)、本论中(由广韵上推古音)、本论下(由广韵下推今音)。
绪论讲述了语音学常识、汉语音韵学名词、等韵学;〈〈本论上〉〉着重讲述《广韵》的由来、声、韵、母的音类和高本汉的拟音,〈〈本论中〉〉讲述了上古音研究的历程,阐述了顾江段戴钱孔王江(有浩)章黄等在古音研究上的得失,并讨论了音值拟测和声调问题;〈〈本论下〉〉讲述了《广韵》之后的韵书音系(礼部韵略、集韵、五音集韵、韵会、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音韵阐微)和现代官话音系及各大方言音系。
大致说来该书是“什九为古今诸贤之说;一得之愚,则存乎取舍之间。
”不过,虽然这是一本编辑而成的教科书,但作者广事搜罗,加以排比贯串,体系整齐,很便于初学。
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丰富的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的素养,在当时是讲解音理最好的一本音韵学教材。
另外,作者附录的大量参考资料为学者提供了方便,减省了搜集资料的麻烦。
《汉语音韵学》侧重讲解中古、上古、近代、现代各音系的研究,正好跟罗常培先生的《汉语音韵学导论》相得益彰。
因此,这两本书成为本世纪后半段最有影响的两部概论性著作。
〈〈声韵学大纲〉〉,叶光球著,1936年初版。
这是一部纲领性的著作,也很注重对语音学知识的介绍。
共有四章:韵学概要、声学概要、反切、等韵学概要。
虽然结构上还是传统的部门,但作者将韵、声作历史的纵的介绍,而不像其他著作总是某做断面介绍。
作者所涉及的材料也较丰富,注意对近代和现代语言材料的介绍。
《中国声韵学通论》,林尹著,1937年上海中华书局初版,1946年再版,1961年由台湾世界书局重印。
书前有钱玄同、顾学颉和作者自序。
该书跟同时代的其他著作相比没有鲜明的特色。
全书共分四章。
第一章绪论,共讨论了五个问题:一、声韵与文字之关系;二、治声韵学之途径;三、声韵之名称;四、韵书之起源;五、历代字音之变迁。
所论五个问题大致是本之成说,如二本之于罗常培之审音、正名、明变、旁徵;五本之于钱玄同之《文字学音篇》;三本之于黄侃氏之《声韵通例》等。
第二章声:讨论声母问题,大致从语音学原理入手,讲明声母的发音构成,然后探讨声母用字的源流和广韵四十一声纽的组织构成。
第三章韵:讨论韵母问题,也是先从语音学入手,讲解韵母的构成,然后讨论四声与韵目的配合、阴阳入三声的区分、等呼,最后讨论《广韵》206韵二百九十四韵类的结构情况。
第四章反切,讨论了有关反切构成、拼读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该书相对于旧派音韵学书来说加进了语音学的内容,强调音理、音素的重要性,相对新派音韵学书来讲又过于音类化,音值又不讲得不够。
这可能跟林氏既师事黄侃氏,又师钱玄同氏有关,这种矛盾体现了新旧学理的不同。
《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著,1938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再版,作者增加了《重印后记》。
这是第一部音韵学通史,共分上下册。
上册从上古讲至隋唐,下册从宋代等韵讲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