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古代佛像造型的发展与演变的研究
泰国艺术欣赏-第四章(阿育陀耶王朝时期艺术)
(三)佛塔
一阶段: (13501488年)
二阶段: (14631629年)
三阶段: (16291656年)
四阶段: (17321767年)
希讪派寺
(四)陶瓷
• 这一时期,中国的五彩瓷和描金瓷
开始传入泰国。
帕希讪 派寺
(二)佛寺
根据现存遗址统计,共有大小佛寺400余座。
佛寺包括两个部分: 1、用于举行宗教一时的佛殿和佛堂; 2、僧寮,是僧侣们生活和休息的地方。
现存的佛寺遗址有:帕蒙哥波皮佛堂、玛哈 它佛寺、拉查补拉纳寺、帕纳买卢寺。
(三)民居
• 木架高脚屋 • 建在水上的商店
二、造型艺术方面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壁 画
(二)雕 塑 (三)佛 塔
(四)陶 瓷
(一)壁画
分为:初期、中期、末期三个阶段。
初期受吉蔑式影响 比较深
中期素可泰式风格逐 渐取代了吉蔑式风格Biblioteka 末期形成了泰 国自己的风格
(二)雕塑
1、代表作品有佛像、法座、门窗的雕塑等。 2、分为初期、中期和末期三个阶段。
2.1 初期特点:融合了吉蔑式和素可泰式的艺术特点, 以希讪派佛像为代表; 2.2 中期特点:融合了素可泰和阿育陀耶艺术特点; 2.3 末期特点:在吸取吉蔑艺术和素可泰艺术的基础 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阿育陀耶佛像艺术。
第四章 阿育陀耶王朝时期的艺术
王朝起止时间: 公元1350-1767年
一、建筑艺术方面
表现形式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王宫
(二)佛寺
(三)民居
(一)王宫
王宫遗址分为三个部分: 1、王宫 国王本人居住的地方
2、前宫
3、后宫
王储居住的地方
泰国九龙佛的介绍
泰国九龙佛的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泰国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宗教文化的国家,而泰国的佛教信仰更是深入人心。
在泰国,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佛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九龙佛。
九龙佛是泰国最著名的佛像之一,它通常被称为“九头金龙佛”或“九头佛”。
九头佛是由九头蛇同时吻佛足,被认为是古印度神话中的神秘生物,象征着神力和宇宙的控制。
这种形象经常出现在佛教寺庙中,被供奉和崇拜。
九龙佛的故事源自佛经中的传说,据说在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前一天,其母王后梦见九头蛇环绕在佛腹部,预示着佛降生的殊胜。
为了向这一传说致敬,泰国人民建造了九龙佛像,并将其供奉为守护神。
九龙佛的形象十分特别,它有九个头部,每个头部都带着一种不同的表情。
这种复杂的设计展示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和对佛教的虔诚之心。
九龙佛通常是用黄金镀铜制成,闪烁着金光,看上去非常壮观和神秘。
泰国的寺庙中经常可以看到九龙佛的雕像,这些佛像被泰国人民视为宝物,他们会每天前去祈祷和献供。
在泰国,九龙佛被认为是护身符和幸运象征,人们相信它能够给他们带来好运和平安。
九龙佛还被认为是泰国国宝之一,代表着泰国人民对佛教的虔诚和忠诚。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泰国,就是为了一睹九龙佛的风采和感受其神圣的力量。
九龙佛是泰国佛教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它代表着对佛陀的虔诚和敬畏,也是泰国人民信仰和心灵的寄托。
通过九龙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泰国的宗教文化和信仰,感受到它带来的神秘和庄严。
愿九龙佛的祝福永远伴随着泰国和泰国人民,让他们心生安宁,生活幸福。
第二篇示例:泰国九龙佛,是一尊深受泰国民众尊敬和崇拜的佛像。
它是泰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佛像之一,被誉为“泰国的国宝”。
泰国九龙佛坐落于曼谷市中心的玉佛寺内,是泰国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泰国九龙佛的原名为“帕星伦佛”,九龙佛这一称呼则来自于其外部被镶嵌着九颗宝石的传统。
这九颗宝石代表着九条龙,寓意着力量、尊贵和繁荣。
九龙佛于15世纪时由泰国的大师裴里朱阿创造,被认为是佛教的艺术杰作。
古代泰国文化和历史
古代泰国文化和历史泰国,这个美丽的东南亚国家,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文化风格。
泰国文化源远流长,几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
它的文化深深地根植于佛教思想,并包含了当地民间传说和习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寻古代泰国文化和历史,从不同方面了解泰国文化的丰富与多彩。
第一部分艺术泰国的古代艺术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当时泰国地区还被称为琅那国。
早期的泰国艺术是以佛教艺术为主,主要的形式是雕刻、绘画和建筑等。
其中佛教雕刻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泰国的佛教雕刻十分独特,其特点是以曲线为主,体现柔美和神圣性,同时还融合了中国和印度的传统艺术元素。
在泰国曼谷附近的药师寺就有许多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其中最出名的是有“泰国大佛”之称的华南冈佛寺,它是全球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
此外,泰国的建筑艺术也很著名。
泰国的传统建筑大多采用木材和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使用金色和红色作为主要装饰颜色。
泰国的传统建筑物极其美丽,例如吉莲塔、金塔和古老的寺庙建筑,这些建筑让游客们沉醉于泰国的独特魅力。
第二部分食物泰国美食早在古代就成为了世界闻名的美食文化。
泰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东南亚特色,它包含各种食材和制作方法,口味酸、辣、咸、甜、酸甜苦辣倒是一应俱全。
泰国的美食有很多种,以糯米、椰奶、香料和鱼酱等食材为主要特点。
“泰国泰国”的意思是“饭后点心”,是泰国人最喜爱的甜点之一。
它是粘糯米、浆果和椰浆的混合物,在泰国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是全民喜爱的美味品尝之一。
第三部分社会泰国的社会结构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
在古代,泰国的社会主要由王国和部落组成。
不同的部落和差别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泰国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中央集权的行政系统,同时也保持着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佛教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泰国人民的生活。
泰国人对佛陀的崇拜和信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它深刻地影响了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试论泰国文化特点及佛教文化对泰国文化的影响
试论泰国文化特点及佛教文化对泰国文化的影响第一篇:试论泰国文化特点及佛教文化对泰国文化的影响试论泰国文化特点及佛教文化对泰国文化的影响摘要: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系浩如烟海,简单的一篇论文无法说尽。
因此,本篇论文从泰国的国教——佛教入手,试论述泰国的佛教文化,以及佛教为泰国的文化做了哪些奠定性工作和重大影响。
希望通过本篇论能使您对泰国的佛教文化有一些了解。
关键词:泰国;佛教;文化;影响绪论说到泰国,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
泰国民众也绝大多数信奉佛教,因此泰国也有“黄袍佛国”的美赞。
所以,说到泰国,一定要提到佛教。
佛教不仅是民众信仰,更是对泰国整体的引领。
上到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下到影响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都让我们更深切的了解到佛教在泰国的重要地位。
一、泰国佛教文化的特点(一)、信奉者多,奉为国教在没了解泰国之前,我对这个国家的概念是“人妖”。
但是看过资料后,我对这个国家多了几分喜爱。
泰国算是全民信教的国家,绝大多数信奉佛教。
这也是我对他偏爱几分的原因。
佛教奉为国教,已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中。
不仅是平民百姓家,就连同样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泰国皇室也是极其尊敬宗教(佛教)的。
在国家的重要庆典也会请僧侣前来念经祝福。
这是在其他宗教国家很难出现的情景。
也是因为这样,国家对佛教团体,寺院提供大量的物力、财力支持,使佛教能更长远地发展。
(二)、佛教在泰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泰国的教育部还专门设立了宗教厅,主要是为了国家和宗教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协调。
政府同样每年会支付一大笔费用给宗教厅,用于佛教文化的推广。
而更重要的是政府会把佛教教义中有利于政府管理的内容援引进政治活动当中,让它们为政策的合法性和延续性提供强有力地支持。
在泰国,执政者的政治生命不仅仅主要取决于政绩,还必须要从传统的宗教势力中获得支持,从而保证其政治上的稳定。
二、佛教文化对泰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对泰国的影响之深,之广是很难论述完全的。
木雕佛造像艺术发展简史(图解)
木雕佛造像艺术发展简史(图解)木雕佛像是随着佛教兴起和中国木雕雕刻有机结合发展起来的,木雕佛像成为古代精美的艺术品和古代文化传承。
木雕到商周,已出现施漆、镶嵌、雕花等装饰技术;到战国时期,盛行漆绘木雕枝术;至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此时又诞生施彩木雕新沄,标志着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随着木雕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和其他雕刻工艺一样,应用到佛教传播领域。
唐代迦叶木雕头像上海博物馆馆藏佛像从汉代开始,木雕佛像文化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因保存不易和历史上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传世木造像精品十分稀少,弥足珍贵。
木雕佛像的价值,主要根据佛像木质,佛像的年代,更重要的是木雕工艺的水准高低。
其他,还有佛像体量大小、完残程度和存世量多寡因素等。
唐代白檀木雕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东京国立博物馆隋唐时代,当权者大肆修建宫殿和寺庙,在题材上扩大了佛教艺术的内容在宗教题材中,更渗透了现实的气息,艺术上趋向真实感,唐代佛教木雕中,力士形象塑造精湛洗炼,表现的刚柔相济,肌肉夸张得体。
与这时的建筑装饰木雕华丽浑雄,雍容典雅交相辉映,显示了盛唐时期繁荣昌盛景象。
北宋木雕协侍菩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宋代的佛像雕刻饱满瑰丽的作风和洗练圆熟的手法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上,更有新的转变和发展。
此时的菩萨像造型,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贵妇形象,雍容大度,装束华贵。
宋末泉州港、枫亭港输入菲律宾的紫檀、鸡翅木等成为兴化工匠的木雕原料,红木木雕渐盛。
辽~金彩绘木雕南海观音像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从元代开始,宫廷就有邀请尼泊尔的工匠来制作佛像,明早洪武时期有过中断,至永宣时期又再次恢复并大力盛行,汉藏风格结合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汉传宫廷造像便吸取了尼泊尔、西藏、蒙古风格的一些特点,如佛像身段的婀娜与优美。
而开相和整体,还是更多地保留了汉传造像内敛神圣的气质。
阿弥驼佛像明代木造原彩传世至今的木雕佛像,除了海内外博物馆藏(展)品外,还有保存得较好的一些古庙中能一窥风采。
泰国之行的几个启示2佛的变化
(大水缸、小池塘和 白塔、烧过的红砖之 间产生一种历史的沧 桑感)
(要素的变化,佛像成为了红色,而砖的 局部变成了白色,周边是烧过的红砖印记)
(对比产生无限的想象力,让建筑 有了更多的故事感)
(座佛和前面的立柱)
(对比美学)
(对比美学)
结
பைடு நூலகம்
论
1,对比美学,反差中的协调 2,忠实于主题,而有富于变化,变化中产生的沧桑感和故事感; 3,周边的环境(绿水青山)、背景(红砖)、基座(烧过的红砖)、 佛像(白色),在变化中体现他的和谐; 4,一个主题、一些故事性,更让人有感觉。
2、佛像的现代感
(泰国的)
(红砖的残部与白色完整佛像之间的对 话,表现出一种历史与现代、完整与残 缺、红色与白色、主题与环境的对比美 感,比新佛像或者纯粹的残旧佛像,产 生更多的趣味感。)
(红砖的残部与白色完整佛像之间的对 话,表现出一种历史与现代、完整与残 缺、红色与白色、主题与环境的对比美 感,比新佛像或者纯粹的残旧佛像,产 生更多的趣味感。)
泰国的佛教文化曼谷金佛寺
泰国的佛教文化曼谷金佛寺泰国的佛教文化-曼谷金佛寺泰国作为佛教的传承中心之一,其佛教文化深厚且独特。
曼谷金佛寺(Wat Traimit)作为泰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象征,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黄金佛像,是游客们必游之地。
一、金佛寺的历史与背景金佛寺位于曼谷的中国城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据传,金佛寺建于13世纪,经历了多次修复和扩建。
这座寺庙以其收藏的大型黄金佛像而闻名于世。
二、黄金佛像的故事金佛寺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寺中收藏了一尊独特的黄金佛像。
这尊佛像高约3.7米,重达5.5吨,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佛像。
佛像本身采用纯金制作,价值连城。
传说中,这尊佛像曾一度被遗忘,长期被视为普通石像。
直到1955年,寺庙进行大规模重修时,才被意外地发现其实佛像内部镶嵌有金层。
今天的佛像展示在一座玻璃阁楼内,令人目不转睛。
三、金佛寺的建筑风格金佛寺的建筑风格典雅庄严,充满东南亚特色。
寺庙正殿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殿堂,屋顶上覆盖着色彩绚丽的瓷砖,彰显着泰国的传统手工艺技巧。
寺庙内还有其他建筑物,如钟楼、鼓楼等,呈现出泰国佛教建筑的独特魅力。
寺庙周围的庭院种满了美丽的花卉和参天古树,氛围宁静祥和,是人们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
四、金佛寺的佛教活动金佛寺是曼谷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之一。
每天都有众多信徒前来参拜,燃香祈福,向佛像祈求平安与福运。
寺庙里也定期举行佛教仪式、法会和传统节日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众。
五、游览金佛寺的注意事项1. 尊重佛教习俗:进入寺庙时,请穿着适当,避免暴露太多肌肤。
同时,尊重佛像,遵守寺庙的礼仪规范。
2. 入寺前洗手:根据佛教习俗,入寺前需洗手、整理衣物,以示心净洁。
3. 避免影响他人祈福:如果你不是佛教信徒,请尽量避免在信众祈福时使用闪光灯和喧闹。
六、感受泰国佛教文化游览金佛寺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泰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由虔诚引发的宁静与和谐。
结束语:泰国的佛教文化凝聚了人们对信仰和宗教的热诚,而曼谷金佛寺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表,向世人展示了佛教艺术与建筑的瑰丽之美。
近年来关于佛像起源问题的研究状况
近年来关于佛像起源问题的研究状况宫治昭【作者简介】宫治昭,故宫博物院,北京10009【内容提要】本文整理介绍了1980年以来发表的有关佛像起源不同观点,并论证了佛像的制做早在迦腻色迦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关键词】佛教美术造像佛教考古一已往的研究最早的佛像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产生的,即关于佛像起源问题的研究,经过了从本世纪初到现在近一个世纪的讨论。
在日本,1967年刊行的高田修《佛像起源》一书,对此前的研究做了批判性地讨论,并进行了独自的考察。
但是,这一问题现在不但没有定论,而且,1980年以后欧美学者的争议再度活跃起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
本稿将1980年以来有关佛像起源的论考整理介绍,希望能反映就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
在介绍近年的研究状况之前,简单地回顾一下已往的研究史,可以归纳为以下五说。
1、希腊影响说以A•富歇(Foucher)为代表的学说。
认为受希腊化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以来希腊古典文化的影响,印度古里克时代的末期即公元前一世纪初前后,佛像在西北印度的犍陀罗诞生了(时为1913、1922年)[1]。
2、秣兔罗起源说A•K•库马拉斯瓦米(Coomaraswamy )认为,中印度的秣兔罗与犍陀罗几乎同时,但又是在药叉像的基础上完全独立地创造出佛像(时为1927年)[2]。
罗哈伊泽•德•莱(Lohuizen• de•Leeuw)则分别详细地进行了年代考察,认为犍陀罗佛像的产生早在维玛•卡德菲塞斯(阎膏珍)时代,与此相应,秣兔罗至迟一世纪上半叶已开始制作佛像(时为1949年)[3]。
3、罗马影响说系二十世纪40~50年代前期,分别由欧美学者M•维勒(Wheeler)、H•布弗塔尔(Buchthal)、C•骚坡尔(Soper)以及B•罗兰德(Rowland)提出来的[4]。
认为犍陀罗美术中的西方成分并非受希腊影响,而是被贵霜朝时期海上贸易为主体的罗马美术影响的结果。
佛像在一世纪末前后产生于犍陀罗。
泰国木雕漆器工艺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泰国木雕漆器工艺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泰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木雕漆器工艺品在该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展示了泰国人民的创造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泰国木雕漆器工艺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将介绍它们在泰国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泰国木雕工艺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在泰国的早期时期,木雕被用于装饰佛寺和皇宫,以展示对佛教和国王的崇敬。
这些雕刻艺术技巧传承自印度,并逐渐融入了泰国人民的文化中。
泰国的寺庙和宫殿以其华丽的木雕装饰而闻名,其中的雕刻品展示了泰国人民对细节和精确性的追求。
泰国木雕工艺品通常采用坚硬的木材,如黄楠木、檀香木和罗勒木等。
这些木材具有优异的质地和耐久性,使得木雕艺术家能够创作出复杂、精细的作品。
泰国木雕工艺品的主题涵盖了宗教、历史、自然和民俗等各个领域。
常见的造型包括佛像、神灵、动植物、舞者和传统人物等。
木雕作品制作的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和耐心的工匠。
首先,艺术家必须根据设计图案选择合适的木材,并将其切割成适当的尺寸。
然后,艺术家使用雕刻刀和雕刻凿子等工具手工雕刻木材,创造出精致的细节和纹样。
最后,木雕作品经过抛光和涂漆等处理,以增加光泽和保护木材。
泰国木雕工艺品不仅呈现出精湛的技艺,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
佛像是泰国木雕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象征着泰国人民信奉佛教的虔诚。
佛像雕刻的风格和表情会因地域和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展示出地方特色和时代风尚。
除了佛教,一些泰国传统神灵的形象也常出现在木雕作品中,如拜猴神、拜象神和泰北传统的守护神灵。
同时,泰国木雕漆器工艺品还反映了泰国的历史和传统民俗。
一些作品刻画了历史上的战士、国王和皇宫,展示了泰国丰富的历史遗产。
民俗题材的木雕作品通常描绘了传统的装束、乐器、舞蹈和手工艺品等,反映了泰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这些木雕漆器工艺品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记录了泰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见证。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年代,依史料记载,一般认为为汉明帝时期,「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最为有名,证据更充分,三国以来即被流传。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
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永平求法样”。
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而千姿百态。
尽管同样是表现佛、菩萨等宗教形象,但人文内容却并不相同。
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也有所差异。
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
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又有学通儒道,博学多识的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等,有系统的融和、开展,故玄谈名士莫不以「般若性空」充实其学,或增清谈之资,佛教於焉深入士大夫阶层而迅速传播。
魏晋南北时期佛教造像的宗教气氛非常浓郁,但其造型的基础就是现实的人,写实的因素处于主导地位。
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显示的是宁静、洒脱、飘逸和充满智慧的神态,实际上是集中地寄托了当时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理想,是魏晋以来这个阶段所追求和向往的美的标准。
这一时期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佛像。
从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其特点有四个方面:1、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发纹。
面相方圆,略瘦,额头较宽;衣着多为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2、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西晋末年)或是莲瓣形(北魏时期)3、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莱拉的轻姿曼妙——侧观泰国素可泰时期的走姿佛陀艺术
亚专题摘要:泰国的佛教艺术最初是完全接受、模仿印度艺术,之后在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外来因素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了泰国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经过长期的改造和更新,创造出以走姿佛陀为杰出代表的独具泰民族精神、风格的泰国佛教艺术。
它不仅代表了泰国雕塑艺术的黄金时代,也代表着东南亚佛教造型艺术所达到的最高峰,即使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也可以和历史上其他文明的最优秀的雕塑相媲美。
本文从图像分析的角度,从素可泰时期的佛像风格入手,初步探讨了走姿佛陀在形式风格上走向“在地化”的样态。
关键词:泰国素可泰时期走姿佛陀艺术有这么一种说法:每一个重要的文明都有一个黄金时代或古典时代,它象征着这个文明在物质丰富、智力发展和精神世界的追求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由此来看,素可泰时期是泰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黄金时代,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艺术实践都达到了历史性巅峰,而决定性因素是民族和宗教的独立。
今天的泰国史学界普遍认为,公元1238年建立的素可泰王国②(1238—1439)是泰人(一说为暹族)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王国,其首府在素可泰(Sukhothai ),素可泰的字面意思是“幸福自由之人”③。
建国的首领坤邦克兰刀正式登基为王,改号室利因陀罗提耶。
王国建立初期,出于统一的民族信仰,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用以稳固王国的根基。
整个王国都信奉佛教,到第三代国王兰摩甘亨时期开始大力提倡上座部佛教。
④从此,源于锡兰⑤系的上座部佛教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①张承龙,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从事策展人及艺术批评工作。
②中国古籍中称素可泰王国为暹国,据《明外史·暹罗传》中记载:“暹瘠土,不宜耕稼;罗斛地平衍,种多获,暹仰给焉。
”③For details:Dumrong Rajanubhab ,H.H.Prince ,Letters of Princes ,Part 49,p57.④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 ),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泰国佛文化的简介
《泰国佛文化的简介》咱们来聊聊泰国的佛文化,那可真是个神秘又有趣的话题呢!我有一次去泰国旅游,那可真是一场佛文化的奇妙之旅。
刚到泰国,你就会发现,佛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大街小巷有好多佛像,大的小的,金的彩的,各种各样,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佛的世界。
我去了曼谷的大皇宫,那可真是个豪华又壮观的地儿。
一进去,满眼都是精美的建筑和闪闪发光的佛像。
那些佛像的表情可丰富啦,有的笑眯眯的,就像看到了好玩的事儿;有的则一脸严肃,好像在思考着宇宙的大秘密。
我走到一尊巨大的金佛像前,那佛像浑身金灿灿的,在阳光下简直晃瞎眼。
佛像的线条特别流畅,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超级棒。
我凑近了看,发现佛像身上还有一些小小的装饰,镶嵌着各种宝石呢,在灯光下五彩斑斓的,就像星星一样闪耀。
旁边有个当地的导游在给一群游客讲解,他拿着小喇叭,用带着泰国口音的英语说:“这尊佛像啊,在我们泰国人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它代表着慈悲和智慧,我们都对它充满敬意。
”泰国人对佛那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我看到好多人每天都会去寺庙拜佛。
有一天早上,我路过一个小寺庙,寺庙里已经有不少人了。
有个老奶奶,穿着朴素的衣服,手里拿着鲜花和香。
她慢慢地走到佛像前,先把鲜花轻轻地放在佛像脚下,然后点燃香,双手合十,闭着眼睛,嘴里念念有词。
那神情可虔诚了,就像在和佛说着自己的心里话。
她拜了好久才起身,又去旁边的功德箱里放了一些零钱。
我还看到有个年轻的妈妈带着个小男孩也在拜佛。
小男孩学着妈妈的样子,双手合十,不过他的眼睛老是偷偷睁开,好奇地看着周围。
妈妈就轻轻地拍拍他的头,示意他要专心。
寺庙在泰国可不光是拜佛的地方,还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呢。
寺庙里经常会有一些活动,比如和尚念经、祈福仪式之类的。
我有一次赶上了一个寺庙的祈福仪式,那场面可热闹了。
寺庙里挂满了彩色的布条,和尚们穿着橙色的僧袍,坐在佛像前念经。
那念经的声音就像一种神秘的音乐,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念什么,但感觉特别祥和。
人们都跪在地上,跟着和尚一起祈祷。
泰国素可泰行径佛像考源
泰国素可泰行径佛像考源①赵 玲(苏州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摘 要 ]泰国素可泰“行径佛像”是佛教美术史上的一大创举,它将泰国造像艺术推向顶峰,为东南亚佛教美术提供了典范。
因此,行径佛像的造型和理论依据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根据图像和文本的双重追考,勾勒出了行径佛与印度舍卫城神变造像碑及其故事文本的联系,明确了笈多美术与信仰跨时代、跨地域的传播轨迹。
[ 关键词 ]泰国;素可泰王朝;行径佛像;舍卫城大神变[ 中图分类号 ] 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0)04-0110-07收稿日期:2020-03-12作者简介:赵 玲(1981-),女,江苏常熟人,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佛教美术。
①基金项目: 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指导项目《论古印度佛教美术的早期阶段》(2016SJD760086);苏州科技大学人才引进科研资助项目《古印度早期佛教美术研究》(331812141)。
泰国古称暹罗(Siam),地处中南半岛中部,是东南亚重要的佛教国家。
泰国素可泰王朝(Sukhothai region,公元1238至1349年)始于公元13世纪,是继吴哥王朝之后在湄南河下游区域兴起的王朝。
在素可泰诸国崇奉和支持佛教的政策下,短短两百年间,素可泰美术就走向了巅峰。
该时期的造像技艺,延续了堕罗钵底(Dvaravati)传统,完美展现了印度笈多古典主义的遗风,被誉为泰国的“古典艺术时期”。
[1]240泰国自公元5世纪后开始佛像制作,至素可泰时期,则有了更多的创造,以行径佛(walking Buddha)为代表的佛像,不仅造像比例规范、姿态优雅、气质超然,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是“泰国乃至东南亚造像艺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1]169行径佛像重心常落于一足,另一足跟抬起,仿佛在行走中一般,造像以此得名。
行径佛与此前千篇一律的双腿直立造像形成鲜明对比,可谓素可泰佛教造像的新创。
浅述佛造像发展历史及市场收藏趋势
艺苑论坛文 魏金长浅述佛造像发展历史及市场收藏趋势一、中国古代各时期佛造像的历史演变佛像艺术最早出现于公元1-2世纪,那时候的佛像头大躯小,穿着简单,神情平静而愉悦。
东汉时期,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石窟佛像还保留着印度佛陀的风貌,头发卷曲,深目高鼻,胡须向上翻卷。
服装还是胸膛裸露、右臂偏袒的印度披肩。
没过多久,由于制造佛像和膜拜佛像的人发生了变化,由印度人变成了中国人,加上地域的风格不同、文化传承相异,人的心灵世界的差别,所以塑造出来的佛像也不同。
此时的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居多,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分发纹。
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
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北魏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佛造像逐步汉化,先是衣服,多为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 型或V 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其次是面相,额头较宽,面貌清瘦,脖项细长。
菩萨造像的汉化程度更高,表现出大冠高履,褒衣博带的南朝士大夫形象。
同时,佛教思想也正在中国化,士大夫之流尤喜谈玄,佛像随之亦呈现出士大夫之貌。
唐代,中国佛像又显现出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唐朝审美趣味。
盛唐时期,人们自信满满,生机勃勃,以胖为美,在形式美的观念中以人自身特点为出发点,佛造像也发生了变化。
此时的佛造像,面相丰满,发型除了螺纹式,还有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慈祥。
佛像体态丰腴饱满,袒露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而且体态自然舒展,动感性强。
衣饰方面也越来越多样化,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仿如台布一般。
唐朝是佛造像水平最完美的时期,洛阳人对此应该印象深刻,因为卢舍那大佛就是当时最杰出的代表作。
宋代,是富有个性的时代。
那时候商业经济繁华、市民阶层扩大,世俗化佛像雕刻兴起,佛造像真切朴实,非常人性化,贴近生活,表达世俗,注重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个性特征。
泰国古代佛像造型的发展与演变的研究
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考试科目:美术文献学课程编码:00412011考试形式:开卷(开/闭卷)考试时间:分钟适用年级: 2012级学年学期: 2012-2013 -1考生学号: M12130500002 考生姓名:欧阳宏达考生专业:设计学-----------------------------------------------------------------------------------------题目: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研究兴趣,自拟题目撰写一份文献综述。
要求:①文献综述必须包含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结语和参考文献部分(参考文献部分要分门别类罗列);②为该研究设计制作PPT一份,连同此文件word版本刻盘上交;③注意排版规范,布局合理;④行文逻辑严密,学术用语规范,语句通顺,标点符号准确。
泰国古代佛像造型的发展与演变的研究一、前言1.关于佛像的出现于发展佛像的出现:佛像大约出现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即印度的贵霜王朝时期,发源地是马朱拉一带。
其后,印度受到了波斯与希腊文化的影响,形成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的佛像的雕刻是仿照希腊神像的雕刻方式,从面形,发式到衣褶,都是希腊式。
犍陀罗艺术受到波斯与希腊的影响同时,吸收了罗马雄健的艺术形式。
犍陀罗的雕刻以华丽、雄伟和表现人体的肉感美而闻名。
庄严的佛像也一样。
到了笈多王朝时代,公元320-550年,是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
笈多时期是印度佛像艺术最辉煌时期。
当时印度的佛教中期大乘佛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叫唯识派。
所以整个笈多式的佛像,都受到了当时大乘佛学唯识论的影响,内向化,充满了一种沉思冥想的神情,眼睑低垂,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佛像顶上肉髻已不是犍陀罗佛像那种波浪式的鬈发,而是变成了一圈圈密集排列的螺发。
螺发也是佛像的三十二相之一,螺发绀(gan)青,螺发右旋。
犍陀罗佛像的袈裟很厚,笈多式佛像的袈裟则很薄,半透明地紧贴在身上,好像从水里出来一样。
泰国佛教造型艺术简介
泰国佛教造型艺术简介
傅云仙
【期刊名称】《东南亚南亚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5%的民众是佛教徒。
据说
最早在公元前241年佛教就传到泰国,传入最早的地方是现在泰国中部的佛统。
①佛教造像的传入晚于佛教的传入。
东南亚的佛陀雕像最早出现在公元4-6世纪,大量的佛陀雕像在东南亚各地均有发现。
【总页数】7页(P54-59,53)
【作者】傅云仙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相关文献】
1.绿色佛教徒·泰国的佛教伦理 [J], 差苏曼·卡比尔辛格;马天杰
2.泰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泰国政党的互动关系研究 [J], 王贞力;林建宇
3.泰国佛教的现状与历史以及佛教机构的组成 [J], 赵文骝
4.泰国的佛教与泰国的工业化 [J], 范丽萍
5.中国佛教艺术的一支奇葩——谈傣族的佛教造型艺术 [J], 李靖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拉玛五世像
拉玛五世像
拉玛五世像为泰国佛教圣物,拉玛五世,名为朱拉隆功,中文名为郑隆,生于公元1852年,死于公元1910年,是拉玛四世的长子,也是泰国曼谷王朝第五代的君王,后世称其为朱拉隆功大帝,也被普遍的认定为泰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乃现代泰国的缔造者,执政期公元1868年至公元1910年,正式国号为暹罗,后泰国人把拉玛五世去世的10月23日定为拉玛五世纪念日。
朱拉隆功自小受英国女家教老师安娜·列奥诺温斯的教育,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文。
好莱坞电影《安娜与国王》就是根据这位皇帝的事迹改编的。
他16岁的时候就已经登上了皇位,在自己42年的执政生涯里,将泰国发展为一个近现代化国家,并在英国和法国强大的压力面前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持了国家的独立。
泰国佛教尊拉玛五世皇为佛,很多高僧大德都制作过以拉玛五世为法相的佛牌,比如现在世第一高僧“活财神”龙婆坤,佩戴拉玛五世像可助佩戴者官运亨通、助权势与威望、提升人缘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考试科目:美术文献学课程编码:00412011考试形式:开卷(开/闭卷)考试时间:分钟适用年级: 2012级学年学期: 2012-2013 -1考生学号: M12130500002 考生姓名:欧阳宏达考生专业:设计学-----------------------------------------------------------------------------------------题目: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研究兴趣,自拟题目撰写一份文献综述。
要求:①文献综述必须包含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结语和参考文献部分(参考文献部分要分门别类罗列);②为该研究设计制作PPT一份,连同此文件word版本刻盘上交;③注意排版规范,布局合理;④行文逻辑严密,学术用语规范,语句通顺,标点符号准确。
泰国古代佛像造型的发展与演变的研究一、前言1.关于佛像的出现于发展佛像的出现:佛像大约出现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即印度的贵霜王朝时期,发源地是马朱拉一带。
其后,印度受到了波斯与希腊文化的影响,形成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的佛像的雕刻是仿照希腊神像的雕刻方式,从面形,发式到衣褶,都是希腊式。
犍陀罗艺术受到波斯与希腊的影响同时,吸收了罗马雄健的艺术形式。
犍陀罗的雕刻以华丽、雄伟和表现人体的肉感美而闻名。
庄严的佛像也一样。
到了笈多王朝时代,公元320-550年,是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
笈多时期是印度佛像艺术最辉煌时期。
当时印度的佛教中期大乘佛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叫唯识派。
所以整个笈多式的佛像,都受到了当时大乘佛学唯识论的影响,内向化,充满了一种沉思冥想的神情,眼睑低垂,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佛像顶上肉髻已不是犍陀罗佛像那种波浪式的鬈发,而是变成了一圈圈密集排列的螺发。
螺发也是佛像的三十二相之一,螺发绀(gan)青,螺发右旋。
犍陀罗佛像的袈裟很厚,笈多式佛像的袈裟则很薄,半透明地紧贴在身上,好像从水里出来一样。
笈多式的佛陀弯曲的头发变为印度珠宝帽的形式,衣服又宽敞而变为合身,由多层而变为单层。
腰部由粗变为苗条,呈女性化趋势。
眼帘下垂,表现出佛像安宁静谧的气氛。
然后是三佛齐时期的佛像,他的造型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就其流派来说,它也属于大乘教派。
三佛齐式的菩萨像通常以青铜或者石料制成,最常见的是观音像,其貌似君王,装饰华丽,神态慈祥。
充分的显示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
佛像的额饰,圆而光滑,没有镙状的发髻,前额做成菩提树叶形或花边型。
袈裟外层宽大,衣褶整齐。
内层僧衣在胸前重重折叠。
佛头上的大智印如火焰状。
观音菩萨在印度是男性,到了中国逐渐变成女性或者中性了,但是你们要是去过一些佛教寺院,可以看到很多观音造像,尤其是塑像,嘴唇上面有两片小胡子,暗示着他是一个男性身份,只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出现一个女性的比较温柔的形象。
2.泰国佛像造型的发展与演变泰国的从公元七世纪开始制作佛像,但是真正有自己特色的佛像是从素可泰王朝时期开始,素可泰的佛像艺术是最具有时代的特征和个性。
且受到锡兰佛像的影响很大。
素可泰时期的佛像一般取四种姿势:坐、卧、立、行,尤其喜欢制作佛足。
然后是阿瑜陀耶王朝时期,阿瑜陀耶王朝初期的佛像受到真腊影响比较深,中期受到素可泰艺术的影响,到末期,真正的形成了阿瑜陀耶佛像的艺术风格。
然后是吞五里王朝时期,因为吞五里王朝只有短短20年左右,因此就不做分析。
最后是曼谷王朝时期,曼谷王朝的统治者拉玛一世与拉玛二世对古时候的佛像很尊敬,因此大部分佛像都是修葺原来制作的一些佛像,拉玛四世以后的皇帝开始对佛像的造型有了新的崇拜,因为西方文化的入侵,拉玛五世对佛像的制作有了新的要求,即恢复了佛像头顶的光环,以保持佛的明显特征,在其他方面更加努力向着平民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西方人体解剖只是传入泰国,佛像的制做也更加接近真实的人体。
3.泰国素可泰时期佛像与中国明代佛教比较虽然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北传大乘教派,佛像的造型与属于南传小乘教派的泰国有很多差别,但是从明代木雕佛像能找到泰国素可泰王朝时期佛像的特征:柳叶形的眉,鹰钩鼻,嘴带微笑,披坦右肩,袈裟从左肩斜挂下来直至肚脐。
袈裟边缘参差不齐,佛的姿势常作降魔式。
因为素可泰时期与中国元朝明朝的政治经济贸易交往很密切,所以我认为就因为这么密切的交往,对两个以佛教为主的国家在佛像的制造方面也互相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国内研究:通过的泰国佛像相关的书籍、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的资料收集,本人发现与泰国佛像相关的书籍资料多以泰国佛教为主体,佛像的造型、特征、服饰研究多依附在佛教研究的书籍里,单独研究佛像的书籍较少,如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的《泰国史》,云南历史研究所的《中泰关系史简述》,段立生的《泰国史散论》,黄佩娴的《印度佛教部派的历史》,谭云山的《印度文化与佛教》,张曼涛主编的《佛教艺术论集》,段立生的《泰国中式寺庙》。
这些书籍都是从泰国的历史或者从佛教部派切入,对泰国的佛像研究只是带过的讲解。
在学术论文中,基本上也是从泰国的历史与宗教这个切入点切入去泛谈佛像的发展,从艺术与造型的角度专门去研究佛像的文献还是较少的,从历史与宗教谈佛像的有段立生的《泰国历代佛像鉴赏》,桑吉扎西的《泰国诗琳通公主向北京灵光寺赠送素可泰金身佛像》,孙广勇的《泰国佛教的起源及其现状》,梁晓俭的《泰国的佛教》,陈允吉的《卧佛像的起源与艺术流布》,王卫军的《“黄袍佛国”的佛寺与佛像》,戚盛中 ; 范梦的《泰国的佛教艺术》等。
国外研究:因为笔者研究的是泰国的佛像,因此国外对泰国佛像的研究的文献还是较多的,但是主要集中在泰国以及东南亚各国和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这些一佛教为主的国家。
但是以泰国佛像为单独研究对象的文献也较少,主要也还是从宗教与宗教建筑、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佛像的服饰方面也有研究。
如苏帕滴.底萨古亲王、教授的《泰国的艺术》,希立拉.卡弯萨讲师的《印度对东南亚的影响》,曼谷大同出版社的《泰国中式寺庙》和在世界宗教文化刊物发表的《泰国历代佛像鉴赏》等。
在单独研究佛像的书籍上有瓦拉帕.坑素弯在曼谷STP出版公司出版的《佛像》。
三、结语任何艺术形式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都会有一个结合人类生产和生活不断演进的流变过程。
泰国古代的佛像制作既是艺术,也是人类对神对佛教的崇拜的产物,他是佛教国家的一种寄托,不管是在艺术方面还是在教义方面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泰国佛像的制作在起步阶段是仿照希腊神像的雕刻方式,从面形,发式到衣褶,都是希腊式。
前素可泰时期的佛像受到印度笈多时期与扶南王朝、堕罗钵底王朝、三佛齐王朝与真腊时期的佛像影响比较大,而中国的佛教则是北传大乘教派,特点是佛像按照东方人的面容与衣着所造型,因此中泰间的佛像差别较大;而从素可泰王朝时期至阿瑜陀耶,吞五里时期,宋元明清与其往来频繁,因此在佛像的造型方面有了相同的地方,从对比图可看出,唐代的卢舍那大佛与堕罗钵底式佛像就有很大的不同,而这尊明代的木雕佛像与素可泰时期这尊降魔佛就有很明显的相同点,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泰国佛像的发展,第一是受到本国的统治者对佛像的造型有很大的影响,时代的民情风俗和国运之兴衰对佛像造型也有影响;第二是与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佛像造像的影响。
附:参考文献1、文献图书[01].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 .泰国史[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02].中泰关系史简述[M].云南:云南历史研究所,1975[03].段立生. 泰国史散论[M]. 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04].黄病佛. 锦绣泰国[M]. 曼谷:曼谷泰华文化出版社,1974年版[05].黄佩娴. 印度佛教部派的历史[M]. 台北: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06].谭云山. 印度文化与佛教[M]. 台北:台北大众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07].东南亚佛教研究[M]. 台北: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08].张曼涛主编. 佛教艺术论集[M]. 台北: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09].段立生. 泰国中式寺庙[M]. 曼谷:曼谷大同出版社,1996年版[10].瓦拉帕.坑素弯. 佛像[M]. 曼谷:STP出版公司,1998年版[11].苏帕滴.底萨古亲王、教授. 泰国的艺术[M]. 曼谷:曼谷艺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次印刷[12].希立拉.卡弯萨讲师. 印度对东南亚的影响[M]. 曼谷:曼谷文字发展出版社,1979年版2、学术论文[01] 段立生. 泰国历代佛像鉴赏[J]. 世界宗教文化, 2002(12)[02] 桑吉扎西. 泰国诗琳通公主向北京灵光寺赠送素可泰金身佛像[J]. 法音, 2011(04)[03] 孙广勇. 泰国佛教的起源及其现状[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8(05)[04] 梁晓俭. 泰国的佛教[J]. 法音, 1993(08)[05] 陈允吉. 卧佛像的起源与艺术流布[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4)[06] 王卫军. “黄袍佛国”的佛寺与佛像[J]. 东南亚, 1987(04)[07] 杨谦伟. 佛像在中国的本土化[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1)[08] 王媛、路秉杰. 中国的佛殿建筑与佛像[J]. 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03)[09] 李琳. 中国石刻佛像风格及其断代[J]. 文史杂志, 2000(07)[10] 王辉. 浅析中国佛像艺术的演变[J]. 现代交际, 2011(01)[11] 罗伟安; 钱丹. 中国佛像造像艺术浅析[J]. 大众文艺, 2011(11)[12] 戚盛中 ; 范梦. 泰国的佛教艺术[J]. 世界美术, 1982(07)[13] 韩毓海. 卢舍那[J]. 书城,2004(10)[14] 马学仁. 犍陀罗艺术与佛像的产生[J]. 西北民族研究, 2001(12)[15] 费泳. 印度贵霜、笈多时期的佛像服饰[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8(05)3、学位论文[01] 赵瑞娟. 世俗化的宋代佛像雕刻[D]. 河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02] 周洋. 中国佛像造型表情与民族特征[D]. 江西师范大学, 2009. 硕士[03] 张怡. 唐代佛像石雕造型浅析[D]. 山西大学, 2012. 硕士[04] 王蕴锦. 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研究[D]. 苏州大学, 2010. 硕士[05] 刘慧. 中原北方早期弥勒造像研究[D]. 上海大学, 2010. 博士[06] 范鸿武. 云冈石窟建筑与佛教雕塑研究[D]. 苏州大学, 2012. 博士[07] 麻元彬. 中原北方地区唐代佛教主尊像研究[D]. 西安美术学院, 2012.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