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像雕刻艺术
雕刻艺术简介
蛋壳雕刻:
蛋壳雕塑的创始人是来自临漳县漳潮村的 农民艺术家张海军。他平时爱写、爱画, 从艺20多年,研习山水、人物、花鸟等各 类绘画和书法,并潜心研究自创了蛋壳雕 塑、彩绘、镂空的绝技,荣获河北省蛋壳 彩绘大师,邯郸市蛋壳雕刻专业大师等荣 誉称号。
根雕:
汉族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 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 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 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 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 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 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 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 “根艺”。
确凿见于著述的出神入化之最早核雕作品,是明 代之物。《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 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 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 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明人魏学洢作《核舟 记》,描述明代天启年间虞山(今苏州常熟)核雕 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橄榄核舟“东坡赤壁游”, 人物栩栩,舟棹如画。
浮雕:是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 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 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现代社会,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 来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
石雕: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 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 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 美理想的艺术。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 器时代中期。从那时候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也不断地更 新进步。不同时期,石雕在类型和样式风格上都 有很大变迁;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审美追赶求, 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都在制约着石雕创 作的发展演变。石雕的历史是艺术的历史,也是 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更是形象生动而又实在的 人类历史。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佛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佛教寺庙中起到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像艺术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像艺术历史中国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早期的佛像主要以印度风格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官方的认可,佛教寺庙兴建迅速,佛像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佛像以邃密庄严、华丽细腻为特点,尤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在造型、服饰和表情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佛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行,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特点是纤细秀美、青铜铸造和微笑的面容。
其中,南宋的释迦牟尼像和千手观音像被誉为中国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代以后,中国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清代佛像更加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
二、佛像艺术特点中国佛像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刻的宗教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传播智慧和慈悲的宗教,佛像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崇拜和教育的作用。
佛像以庄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2. 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佛像的造型风格独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特点。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肥胖和腾云驾雾的形象,寓意着世界的虚幻和超自然的力量。
3.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的佛像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雕刻到铸造,从绘画到糊金,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细腻的雕刻和华丽的饰品使佛像充满了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重新开馆后举办的重要专题展之一,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
公元1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
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
本展览汇集的佛造像艺术精品,既有简洁质朴的古印度造像,又有华丽庄严的藏传佛像;既有中亚遗风的彩塑泥像,又有中土气韵的木雕造像;既有窖藏出土的石刻精品,也有海外回归的石窟瑰宝。
其中早年被日本山中商会盗凿流失海外刚刚回归国家的山西太原天龙山唐代石刻菩萨坐像,姿态生动,衣纹流畅,是盛唐石窟雕塑的杰出代表;特别是高达两米的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像,是国内博物馆首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体型之大,实为罕见,可称是精美绝伦。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藏传佛像,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实乃汉藏交融的艺术杰作。
本展览的多数展品属首次展出,这些展品中有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抢救的流失海外的重要佛造像,有国家文物局2010年2月划拨给国家博物馆的金铜佛像精品,有商借青州博物馆的石雕佛像,还有国家博物馆馆藏及近年新征集的佛像精品。
这些展品充分展示了佛造像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
观者既可领略到佛造像的艺术风采,还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佛造像艺术所蕴涵的深邃的佛教哲理。
前言公元前6世纪,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地区。
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下,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佛教造像。
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造像不断吸收、融合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造像艺术体系。
欣赏15座中国古代雕塑,每一座都是传统文化雕刻技术的传承!
欣赏15座中国古代雕塑,每一座都是传统文化雕刻技术的传承!展开全文中国一直承载的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古代石雕,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现都集聚在中国古代博物馆,这里展现的古代石雕上起战国、下至明代,每一个石雕作品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佛像雕塑艺术,从北魏佛像的飘逸俊秀,到北齐和隋代佛像的优雅洗练、生动传神;从形态丰满、姿态优美的唐代造像到清新秀丽、富有世俗情态的宋代菩萨像。
每一座石雕精品都是中国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
1、陶俑(西汉)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
它们是将泥捏成的人体然后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
上图中的陶俑雕塑身材修长、垂目俯首,神态安详而恭谨,是为两个典型的西汉侍女形象。
陶俑宽大的衣袖与瘦窄的喇叭形衣裙相配合,构成优美的曲线,简洁而又韵味。
2、陶狗(东汉)这只陶狗昂头而立,两耳高竖,双目炯炯,嘴大鄂长,身躯肥硕,四肢粗壮。
尾巴上卷。
颈与前腹紧束套戴,头身分塑,套合成形。
这只陶狗整体雕塑生动,刻画传神,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神态。
3、抚琴佣(东汉)这座佣为汉墓出土,是一座艺术性很高的东汉音乐佣,整体造型概括洗练,表情生动自然,尤其是那眉飞眼笑的形态,把陶醉在乐曲声中而自得其乐的古乐演奏者,刻画得惟妙惟俏,极其传神。
4、佛石像(北齐)这是一件极具特色的北齐佛石像。
佛陀的端庄肃穆,胁侍的虔诚宁静,以及众多供养人像的整齐排列,使整个作品充满着神圣的佛国气氛。
作品雕刻精美,雕刻刀法娴熟细腻,布局对称,人物形态富于变化。
5、刘氏家族造思惟菩萨白石像(北齐)1954年曲阳修得寺遗址出土,故宫博物院借展。
此像底座内容最为繁复,基座为长方形,四面浮雕图案,满刻佛像、伎乐、神王、供养人、化生童子等。
正面图案分为三层:上层雕力士像,浅刻飞天、化生童子和莲花博山香炉;中层中间雕有两力士托座,两侧有三组施舍图案;下层雕护法双狮,相向而立,左前肢向前伸出。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佛像的收藏与鉴赏方法篇一各时期传入的有限的印度佛造像如同种子,在各时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风格的造像。
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金铜造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
因此,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
首先,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一件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再者,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
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整体的风格等等,哪怕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和嘉庆、道光时期的造像,就有着一定的差别。
其后,所谓细部与装饰,可以说是佛像鉴定时非常实用的小窍门。
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
因此,明清金铜佛像看莲瓣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再有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
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
在鉴定时,要注意不同的时期用铜是不同的。
如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特别是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别好,所以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别沉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不同地区或受不同地区影响而生产的佛像,用铜和用料也不相同。
如藏佛教造像,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的木雕佛像是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对历朝木雕佛像特点的简介: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的佛像风格简洁明快,形态较为纤细。
雕像表面光滑,线条流畅,雕刻细腻。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表现为半坐姿或横卧姿态,典型的代表作是北齐石窟的石佛。
2. 唐朝:唐代的佛像雕塑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雄伟的气势。
佛像形态庄严肃穆,表情丰富。
佛像的线条流畅,线条交错引人入胜。
代表作有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3. 宋朝:宋代的佛像雕塑注重写实主义和形态表现。
佛像外貌细腻,神情生动,表现出人性化的特点。
代表作品有太原岳顶山佛像、开化寺释迦牟尼佛像等。
4. 元朝:元代佛像的特点是雄伟庄严,线条粗壮,体态饱满。
佛像外貌刻画粗犷有力,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标志。
以四川大足石刻和云南丽江福临寺佛像为代表。
5. 明朝:明代的佛像雕塑注重于工艺技巧和色彩的运用。
佛像常常以木材为材料,通过雕琢和上色来表现佛像的形态和神韵。
代表作品有浙江乌镇千手观音佛像、中央教堂的佛像等。
6. 清朝:清代佛像的特点是工艺精湛、形态逼真。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比例完美,细节处理精细,表现出尊贵与庄重之感。
代表作品有重庆奉节县石刻佛像和佛首等。
总之,历朝木雕佛像在形态、线条、表情、工艺和风格上都有独特的特点,展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雕塑艺术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雕塑艺术有何特点中国古代历史悠久,雕塑艺术在这个文明古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独具一格,展示出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雕塑艺术的特点,从艺术性、表现手法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艺术性的特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追求的是深邃隽永的审美效果。
与西方雕塑追求逼真和立体感不同,中国古代雕塑更加注重表达意境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汉代的“汉画像石”以立体浮雕的形式表现,雕塑人物形象庄重端庄,面部表情丰富多彩,给人以内敛含蓄之感。
这种艺术风格强调形式和意境的内涵性,通过简练和谐的雕刻手法,营造出一种高度凝练的美感。
此外,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追求的是整体美和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追求整体和谐之美。
因此,在古代雕塑作品中,人物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一种常见的审美特点。
例如,唐代的佛教石窟造像中,佛像与石窟壁画、石洞环境相得益彰,形成一种一体化的艺术效果。
这种整体美的追求与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相契合,体现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表现手法的特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注重平面性和谐。
在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中,常常使用扁槃技法,即在一定的限制内,突出物体的平面形态和比例关系,强调整体空间的均衡和协调。
这种平面性和谐的表现手法使中国古代雕塑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例如,北齐石刻中的“狮子吞扇”作品,石雕狮子的身躯线条流畅、整体感强烈,以扁平的雕刻手法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和雕塑的立体感。
此外,中国古代雕塑也善于运用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的构图和布置,使雕塑艺术作品达到视觉的平衡与协调。
例如,清代的名人像石雕作品,雕塑人物与石质背景的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艺术表现。
这种空间布局的特点突出了中国古代雕塑在美学审美上的独特性。
三、功能的特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具有丰富的功能。
首先,雕塑作品常常用于寺庙和宫廷的装饰。
佛教石窟中的佛像和道教寺庙中的神像以及皇家陵墓中的石雕神兽,都承载着宗教信仰和统治者的崇拜。
安岳黄桷大佛简介
安岳黄桷大佛简介安岳黄桷大佛,位于中国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黄桷乡,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佛教石刻造像。
这座大佛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之一,被誉为“东方第一大佛”。
安岳黄桷大佛的总高度为72米,其中佛像高68米,莲花座高4米。
佛像采用花岗岩石料雕刻而成,整个佛像造型庄严肃穆,气势恢宏。
佛像的面部表情慈祥安详,双手合十,身姿端庄,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佛像的衣纹线条流畅自然,栩栩如生,展现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技艺。
安岳黄桷大佛所在的黄桷山风景名胜区,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佛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除了黄桷大佛之外,这里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景点,如黄桷山寺、观音洞、千手观音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黄桷山寺是安岳黄桷大佛的主要寺庙,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众多佛像,香火鼎盛。
寺内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观音洞位于黄桷山的半山腰,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溶洞。
洞内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如观音菩萨、龙王等,栩栩如生。
此外,洞内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壁画,反映了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
千手观音位于黄桷山的最高处,是一座高达30多米的石刻观音像。
观音像的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观音像的周围还有许多小观音像,形成了一个壮观的观音群像。
安岳黄桷大佛不仅是一座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石刻佛像,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
它见证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见证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辉煌成就。
如今,安岳黄桷大佛已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
总之,安岳黄桷大佛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佛教石刻造像。
它不仅展示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技艺,还传承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精髓。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之一,安岳黄桷大佛无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唐代雕刻知识点总结
唐代雕刻知识点总结一、唐代雕刻的历史背景1. 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非常繁荣。
在这种背景下,雕刻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 唐代多样的文化融合唐代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时代,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不同文化在中国得以相互交流。
这也为唐代雕刻艺术带来了多样的文化元素。
3. 佛教的兴盛唐代是佛教艺术的鼎盛时期,佛教文化对唐代雕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唐代的雕刻作品都是以佛教为题材的。
二、唐代雕刻的艺术特点1. 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雕刻的重要代表之一,是唐代瓷器上的特有装饰。
它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象征着金、木、水三才。
唐三彩的图案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为研究唐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 石刻唐代的石刻艺术非常发达,受到地区、时代和文化的不同影响,呈现出多样的风格。
有的石刻雕刻内容丰富、构图巧妙,技法纯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有的则有粗犷大气、遒劲有力的特点。
3. 佛像唐代的佛教雕刻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佛像的雕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还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
唐代佛像多以青铜、大理石、木材等材料雕刻,造型上注重精细的刻画和宏伟的气势,给人以深远的艺术感受。
三、唐代雕刻的艺术成就1. 综合技术水平的提高唐代雕刻艺术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包括雕刻技法、材料运用、图案设计等方面的创新,使得唐代雕刻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呈现出了艺术的成熟和完善。
2. 文化内涵的丰富唐代雕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不仅实现了艺术的美感,而且还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唐代雕刻作品多以历史题材、神话传说、生活风俗等为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3.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唐代雕刻作品在表现风格上呈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雕刻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唐代雕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四、唐代雕刻的影响和价值1. 对后世雕刻艺术的影响唐代雕刻艺术在技术、题材、形式等方面的成就,对后世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与信仰文化
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与信仰文化汉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的时代。
佛教艺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汉唐时期的佛教信仰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一、汉唐佛教艺术1、佛教雕塑汉唐时期的佛教雕塑技艺达到了独具特色的高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佛教雕塑方面,汉唐时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造像”,即按照佛陀原貌来塑造佛像。
这种造像风格始于汉代,发扬于唐代。
汉代的佛像还比较朴素,唐代的佛像在基础上更具装饰性,呈现出美的风格。
二是“变相”,即将佛陀的故事、寓言或典故通过造型和比喻手法转化为佛像。
这种雕塑形式主要出现在唐代。
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鲜明,线条优美流畅,以及完美地表现了佛教思想的表情和动作。
2、佛教绘画汉唐时期的佛教绘画也非常发达。
其中出现最为著名的是“洛阳画派”,以及“敦煌壁画”。
洛阳画派主要表现为彩绘陶器,当时被广泛传播于中原地区和东亚地区。
这些彩绘陶器主要以佛教图案和人物绘制而成。
在绘画技法上,洛阳画派注重色彩鲜艳,线条深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敦煌壁画主要出现在敦煌莫高窟。
它们以描绘佛教题材世俗生活为主要内容,像是传说、经文、佛陀的生平故事以及众多的佛教造像,以及各色人物等。
敦煌壁画的风格多彩,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是中国最为著名的佛教艺术形式之一。
3、佛教建筑佛教建筑也是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汉代的佛教建筑主要是寺庙的建筑,而唐代则是以佛塔为主。
唐代佛塔具有非常精致的雕刻和浮雕,在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也有很多相似的建筑形式。
二、汉唐佛教信仰文化佛教在汉唐时期传播迅速,不仅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还影响了汉族的信仰文化。
汉唐时期的佛教信仰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佛教思想与哲学的融入汉族宗教文化汉唐时期,佛教成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宗教之一。
佛教的思想和哲学对汉族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对于社会教化、道德建立和人文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深刻启发和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思想。
唐朝的佛像艺术
唐朝的佛像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唐朝被誉为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峰之一,其佛像艺术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且在思想意义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佛像风格唐朝时期的佛教雕刻以线条简练、造型简约、神态虚幻、气韵深远的特点为主。
唐朝佛像既有继承南北朝佛像艺术特点的作品,也有迎合时代需要的新风格作品。
唐代的石造佛像,尤其是大型的石雕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峻宏、庄严的气势。
从胸腹到两胁展开的壮丽衣褶,不仅透露出其深沉丰腴,也表现出了一种"虚实相生、浑厚深邃"的艺术效果。
这与统治者推崇气势磅礴的汉家山水意蕴不谋而合。
在质地细腻的石雕中,唐代佛像常常以少雕出多、虚实并济、形象空灵的精髓,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二、佛像特色唐代的佛像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极致,也体现了独特的思想价值。
唐代佛教对佛像特别重视,佛像是供奉佛教寺院的主要物品。
唐代佛教信仰中,弘扬慈悲和智慧,推崇默默无言的修行,这种信念经常通过佛像形象的设计和刻画表现出来。
唐代佛像中最为著名的是释迦摩尼佛像。
唐代的佛像造型多以存在感强、脸部线条简练、不作过多修饰,尤其是释迦摩尼佛像的脸部线条简练,眼睛平静且目光深邃,旋转让人无从捉摸,同时也表现了佛教的慈悲与哲学。
唐代佛像的另一个特色是“轻盈”。
唐代佛像通常比例长,身材修长,线条流畅,不厚重,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典型佛像,给人以柔美与浪漫的感觉。
这体现了佛家的虚空教义和身心的身心和谐,也表达出了中国古代文化重视“中和”思想的特点。
佛像的创作,除了装饰寺庙以外,更是反映出了时代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情况,历史变迁与文化转换对唐朝佛像造像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佛像的继承和创新唐代佛教沿袭了魏晋南北朝佛教的艺术特色,如释迦牟尼坐像和立像的制作风格颇为类似。
这些古代佛像造型简朴,线条流畅,风格古朴,充分体现出了佛教生活和修行的质朴之处。
然而,唐代佛像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深化了佛教表现形式。
浅析唐、宋两代佛造像的风格之异同
浅析唐、宋两代佛造像的风格之异同作者:王凤霞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安岳石刻为例,分析了唐、宋两代的线条、造型、整体构成。
唐宋两代的佛造像风格有相同之处,但更多表现的是不同之处。
这些不同之处展现了唐宋两代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差异。
关键词:安岳石刻;线条;造型;整体构成0 引言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艺术风格的佛像艺术。
在我国历史上佛造像的发展有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北魏时期称“犍陀罗时代”以“云冈石窟”为代表,佛像造型上大多为直角转折,呈现出粗犷、厚重、雄健有力的风格特征;唐代出现了佛造像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以“龙门石窟”为代表。
由于其皇家寺庙的特殊地位使其造像风格区别于“犍陀罗时代”的雄健、厚重,展现更多的是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皇家风范;第三个高峰以宋代四川地区的安岳、大足石刻为代表,呈现出本土化、民间化、世俗化的造像风格特征。
安岳石刻位于四川省安岳县,主要由卧佛院、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玄妙观等处,其造物的盛期主要集中在盛唐至北宋的近400年间。
唐、宋时期不同思想、文化的交织使得这里既有“雄浑浓丽、自信旷达、活泼圆润”的唐代佛造像,也有“典雅清丽、宁静秀美、精微俊逸”的宋代石刻,有着“上承龙门、云冈,下启大足”的美誉。
由于其佛造像有鲜明的唐、宋过渡性特征,使其成为研究唐、宋两代佛造像的风格异同的典范。
1 线条的艺术唐代经济强盛、文化发达,是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自信、开放的社会风气使得唐代的佛造像线条带上了雍容华贵、磅礴大气的特征,表现了繁荣发达的盛唐风韵。
安岳石刻中,凿于唐代的卧佛沟的《释迦牟尼涅槃图》中的卧佛面庞圆润、五官集中,衣纹线条自然,繁而不乱,其雕刻技法娴熟,刀法洗练明快。
整体线条处理简洁粗犷流畅。
卧佛前的力士体态健美、威武严肃符合当时对于典型形象加以夸张加强艺术表达力和感染力的特点,用粗犷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力士的护卫之态,加强其护法守职的形象。
唐朝的雕塑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
唐朝的雕塑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中国雕塑石雕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
在唐朝,雕塑石雕艺术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创作了许多让人惊叹的杰作,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一、艺术风格与特点唐朝的雕塑石雕艺术在技法和风格上都呈现了独特之处。
首先,在技法方面,唐代雕塑石雕注重艺术创新和雕刻技巧的突破。
雕刻师们运用了各种刀法,熟练掌握了对硬质石料的雕刻技术,使作品呈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其次,唐代雕塑石雕注重对形象的表达和精确描绘。
雕刻师们通过丰富的表情和细节的描绘,使作品栩栩如生,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艺术享受。
在艺术风格上,唐代雕塑石雕主要表现为写实主义风格和恢弘豪放的风格相结合。
唐代雕塑石雕作品着重强调对人物的真实描绘和塑造,尽可能地还原出人物的特征和个性。
同时,唐代雕塑石雕作品在形象的塑造上更加注重丰满和曲线的表现,给人一种豪迈的艺术感受。
二、唐代雕塑石雕的代表作品1. 《大唐文昌塔》《大唐文昌塔》是唐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作,位于陕西省,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
这座雕塑石雕作品高16.5米,由五层石塔组成,整体造型庄重大气。
每一层的雕饰都非常精细,雕刻师们以极高的技艺塑造了塔身上的佛像、神兽等各种形象,给人以庄严和威严的感觉。
《大唐文昌塔》不仅是唐代雕塑石雕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雕塑石雕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2. 《乐享仙境》《乐享仙境》是唐代雕塑石雕的另一杰作,位于陕西省临潼区。
这座雕塑石雕作品是为了庆祝唐太宗李世民迎娶长公主杨贵妃而建造的。
作品描绘了杨贵妃的面容和身姿,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她的美丽和婉约。
同时,作品中还雕刻了乐舞的仙女和各种神秘的生物,给人一种神奇与宁静的感觉。
《乐享仙境》不仅是一件艺术杰作,也是见证了唐朝社会风貌和人文历史的珍贵遗迹。
三、唐代雕塑石雕的广泛影响唐代雕塑石雕不仅对中国雕塑石雕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雕塑石雕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雕塑石雕的艺术风格和技法成为后世艺术家们研究和借鉴的对象,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独乐寺塑像艺术特点之我见
独乐寺塑像艺术特点之我见独乐寺位于河北省易县城南11公里处,是中国佛教禅宗名刹,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藏菩萨庙。
独乐寺始建于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相传为了祭奠李白的母亲而兴建。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独乐寺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扩建,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佛教寺庙。
独乐寺不仅因其悠久的历史而闻名,更因其独特的艺术塑像而著称。
独乐寺的塑像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的特色,同时也融合了当时的宫廷文化和民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独乐寺的塑像艺术在表现形态上非常丰富多样。
独乐寺塑像包括了佛、菩萨、护法神、罗汉等各种形态,每一尊塑像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其中以佛、菩萨为主要表现对象,其造型优美,气质高雅,色彩明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塑像既有印度佛教的影响,又有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
独乐寺的塑像艺术在表现技法上颇具特点。
独乐寺的塑像工艺精湛,技法独特,既有精湛的雕刻技艺,又有绘画、铸造等多种工艺的结合运用。
这些塑像在细节处理上非常考究,如人物的神情、仪态、服饰、饰物等都表现得非常细腻、真实。
在雕刻技术上,独乐寺的塑像以刀痕清晰,线条流畅而著称。
尤其是在佛像的雕刻上更是匠心独运,完美地表现了佛陀的慈悲容颜和慈爱眼神。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独乐寺的塑像不仅在造型上具有美感,更在技法上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独乐寺的塑像艺术在表现内容上也别具一格。
独乐寺的塑像内容涵盖了佛教的教义、传说、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展现了佛教故事中的种种形态和情节。
这些塑像以其坚实的造型和深刻的内涵,生动地再现了佛教的精髓和智慧。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审美趣味和文化精神,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的宗教、思想、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独乐寺的塑像艺术不仅在形态、技法、内容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点,更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
这些塑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我们研究唐代的宗教、艺术、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唐代木雕类型
唐代木雕类型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木雕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代的木雕类型丰富多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一、宗教木雕类型唐代佛教盛行,因此宗教木雕是当时的主要类型之一。
宗教木雕包括佛像、罗汉像、神像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型佛像,如大影佛、六脚金佛、白马寺木塔等。
这些佛像造形庄严、脸部丰满、衣纹流畅,栩栩如生,表现出唐代木雕艺术的高超水平。
二、生活木雕类型唐代的生活木雕类型多样,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雅俗共赏的供桌、梳妆凳、花器、图案屏风等。
这些生活木雕品制作精细,形态优美,装饰生动,反映了唐代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建筑木雕类型唐代建筑木雕类型主要包括门楼、桥堍、雕梁画栋等建筑装饰,其中以雕梁画栋最为著名。
唐代的雕梁画栋以动物、花卉、云龙等为主题,造型精美,雕工精细,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是唐代木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四、器皿木雕类型唐代器皿木雕类型以花盆为主,形态多样,装饰丰富,大多雕刻花卉、果实、动物等图案,造型优美,色彩鲜艳,通常是唐代人日常生活中的器具,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
五、碑文木雕类型唐代的碑文木雕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碑文木雕,如“大雁塔碑”、“洛阳龙门石窟碑”等。
这些碑文木雕几乎都是为了纪念或颂扬某位历史名人而创作,碑文内容丰富,造型精致,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极高。
总的来说,唐代木雕类型丰富多样,涵盖生活、宗教、建筑、器皿、碑文等多个领域。
这些木雕品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寓意深刻,是我国木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唐代文化、历史和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代木雕艺术的特点与发展
唐代木雕艺术的特点与发展唐代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时期,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
在这一时期,木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了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代木雕艺术特点明显,技艺高超,风格多样,成为了中国木雕史上的重要时期。
一、唐代木雕艺术的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文化、科技、经济、政治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带入了大量的佛教雕刻技术和艺术风格。
同时,唐代也是一个开放的时期,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很强,引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唐代木雕艺术的特点1、真实性唐代木雕艺术强调追求真实性和纪实性,艺术家注重捕捉对象的神态、身姿、衣着、表情等特征,并对细节进行精心的表现。
唐代木雕的形态逼真,不少作品可与石刻雕塑媲美。
2、精细性唐代木雕艺术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可以做到形神兼备。
在制作过程中,艺术家注重突出雕刻的纹理并精心雕琢,处理细节时更是非常考究,刻画出小到毫毛细微处的雕刻细节,精美细腻。
3、多样性唐代木雕艺术并不止于佛教文化,同样涵盖了道教、儒教等多种文化,因此风格也非常多样化。
佛教造像主要包括佛像、菩萨像、韦驮金刚像等,道教造像则主要包括太上老君像、天地神明像,而儒家造像则主要包括孔子像、左传像等等,各种文化元素充满着唐代木雕艺术作品。
三、唐代木雕艺术的发展唐代木雕艺术的发展,毋庸置疑的是佛教艺术的推崇和发展是推动唐代木雕艺术成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它兼具神秘性和历史价值,既有艺术上的品位又有高度文化意义。
同时,唐代的文化多元性也使人们对木雕艺术的需求更加多样和广泛化,尤其是宫廷、商贾名流和寺庙等高级场所,木雕艺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崇和关注。
总的来说,唐代是中国木雕艺术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它为中国木雕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木雕艺术造像呼之欲出,工艺精湛,匠人们在雕刻技艺和艺术呈现上创新并求同一并,共同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使唐代木雕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显得更加独特和卓越。
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
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广受世人赞美。
历史上,雕刻艺术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包括其起源、发展和影响。
一、雕刻艺术的起源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可以追溯到约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使用石器工具进行雕刻。
最早的雕刻作品主要是石头雕刻,包括动物形象、人脸和神像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古代人们对于生活和宗教信仰的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雕刻艺术不断发展,开始涉及到更多的材料和技术。
青铜器的雕刻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达到了巅峰,雕刻师们巧妙地将各种纹饰和图案刻在青铜器上,表达出深厚的象征意义。
这些青铜器被视为古代艺术的珍品,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称颂。
二、雕刻艺术的发展古代中国的雕刻艺术在汉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汉代的石刻尤为著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
这些石窟是在东汉末年至北魏时期雕刻而成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像、佛经、佛教故事等。
洛阳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
唐代是中国雕刻艺术的又一个巅峰时期。
唐代石窟艺术以敦煌和云冈石窟最为著名。
敦煌石窟传承了前代的艺术风格,融入了各个时期和地域的特色。
云冈石窟则以其雄奇的造型和精细的刻制技术而闻名于世。
唐代的雕刻艺术不仅表现了佛教的影响,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精神追求。
明代是中国雕刻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的志怀石刻和谢岗石刻是当时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
这些石刻作品以文字为主,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古代文字和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
三、雕刻艺术的影响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对于后世的艺术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雕刻技术和艺术风格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日本的雕刻艺术就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唐代的佛教石窟艺术。
此外,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也对当代的雕刻艺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
宋代佛像
元代佛像的特点
元代地域辽阔,佛 像深受印度及藏传佛 教的影响:菩萨袒露 上身,胸佩璎珞,璎 珞的颗粒较大;下身 着裙,纹络简洁。 佛 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 五官紧凑;菩萨蜂腰 长身,姿态妩媚,高 乳丰臀,具有印度巴 拉王朝造像风格。
明代佛像的特点
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面相丰润, 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 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佛造像的身材比较匀称 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 折自若。 其最大的特征是:宝冠叶片呈镂空状, 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 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 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这 些都是明代佛造像独有的特征。
天王像
• 天王像:佛教传说中,须弥山的山腰有一座名叫 犍陀罗的山,山上有四峰,每峰上有一王居住, 护一天下,称为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是:东方 持国天王,身为白色,手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 身为青身,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 手上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手中托 塔。在莫高窟彩塑中,中唐以后多有表现,也常 常和力士并列出现;归义军时期的洞窟中多于窟 顶四角画四大天王,表示护持四方之意。
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佛像特点
• 十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 • 这一时期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佛 像。 • 其特点有四: • 一、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 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 发纹。 • 二、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 三、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 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 四、佛像台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 束腰须弥座。
弟子像
• 弟子像:按字面的意思讲,跟从师父接受教导的人都可以 称为弟子。这里的弟子指佛教中那些通过听从佛的教导, 进而自我修行,最终达到自我觉悟,解脱生死轮回的修行 者。与菩萨不同的是,弟子不能超度他人,只能解脱自己, 其最高果位是罗汉。就塑像而论,弟子多以比丘(即和尚) 的形象出现。在莫高窟,释迦佛左右作为侍者出现的比丘 都是迦叶和阿难两弟子。敦煌的弟子画像出现的很早,十 六国时期的第272窟就有,但北魏时期无此题材,北周又 重新出现了塑、画的弟子像。隋唐多绘塑结合进行表现, 以表现十大弟子为主,多是塑二而绘八。五代以后的洞窟 则是将弟子都付诸绘画,并有榜题保存至今。
龙门石窟佛像的描写
龙门石窟佛像的描写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这个石窟群以其精美的佛像雕刻而闻名于世,其中每一尊佛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生动,技艺精湛。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卢舍那大佛,这是一尊高达17.14米的大佛,身姿优美,神态庄重。
大佛的面容圆润而安详,双目微闭,仿佛正在关注着世间的疾苦。
佛像的衣纹流畅自然,使得整个佛像看起来更加生动。
在佛像的周围,还有许多小佛像,这些小佛像同样雕刻精细,形态各异,展现出了当时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龙门石窟的佛像雕刻充满了唐朝文化的特点。
在佛像的造型上,工匠们运用了柔和的线条和流畅的曲线,使得整个佛像看起来更加优美。
在佛像的服饰上,工匠们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装饰元素,如云纹、莲花等,寓意着吉祥如意。
在佛像的表情上,工匠们注重传达佛像的内心世界,使得每一尊佛像都充满了慈悲和智慧。
龙门石窟的佛像雕刻艺术不仅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佛像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在今天,这些佛像仍然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朝拜,成为了龙门石窟独特的文化景观。
千手百眼神像
千手百眼神像千手百眼神像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西侧的主体塑像。
因该窟开凿于唐代,佛像坐北面南,背光呈千佛形,故称千佛或千眼佛。
这件雕塑,雕刻精细、技法娴熟,是研究初唐时期造型艺术风格及石窟建筑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全像高218厘米,头长39厘米,耳朵长12厘米,身长142厘米,体宽76厘米,肩宽41厘米,手长26厘米,指长8厘米,每只眼睛都是两层眼皮,双目齐整,炯炯有神。
佛像上身著袒右式袈裟,下身着束腰式长裙,披巾绕肩。
右臂平放在左腿之上,左臂置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施无畏印,腕上戴镯。
这件巨大而精美的艺术品,是用质地坚硬的青灰色砂岩雕刻而成。
塑造的是释迦牟尼佛涅盘时,天人降神共说偈言,诸菩萨、声闻、天人围绕诵经,哀叹佛陀悲苦的情景。
释迦牟尼身后的飞天,姿态轻盈优美,栩栩如生,是研究唐代飞天形象的珍贵资料。
430窟。
该窟雕凿于北凉时期,也是莫高窟最早开凿的一个洞窟。
佛像坐北朝南,结跏趺坐,头部向西。
身著褒衣博带式大衣,袖口外侈,衣褶清晰明朗,线条自然流畅,衣纹简练飘逸。
菩萨体态修长,肌肉匀称,曲眉丰颊,细目长鼻,笑容可掬,神态典雅,为北凉时期造像风格。
该窟主尊莲花座正面原为浮雕六尊立佛,现已残损不存。
这个造像为一佛二弟子的格局,他们面相丰满,弯眉细目,薄唇小嘴,笑意盈盈。
菩萨衣纹清晰流畅,手势生动自然,极富质感。
这个窟顶的藻井造型别致,上部为覆莲纹,下部为连珠纹,中间为忍冬纹。
佛像四周绘火焰纹和卷草纹图案。
佛弟子衣纹粗犷豪放,菩萨体态端庄,是莫高窟五代时期的杰作。
还有一次我们来到一个石窟门口,看到一幅唐代的壁画:一位官员手拿奏折,站在台阶上迎接官员出来。
那位官员高昂着头,显得很骄傲。
两旁的仆从毕恭毕敬地站在台阶下面。
旁边的文武大臣恭敬地站着,想搀扶着那位官员。
那位官员带着一顶帽子,脸上涂了很厚的白粉,应该是一个古代演戏的戏班子。
今天,我终于见识到了敦煌艺术,我觉得十分激动。
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宝贝,让这些宝贝留在我们的身边,永远伴随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代的艺术——唐代佛像雕刻艺术目录中文摘要 (3)英文摘要 (3)1. 佛像雕刻概括1.1分类 (4)1.2特点 (4)2. 唐代佛像雕刻的继承与发展2.1继承 (4)2.2发展 (5)3. 唐代的佛像与菩萨的艺术特征3.1佛像 (7)3.1菩萨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附录 (10)后记 (11)摘要大唐盛世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虞,心宽体胖。
而反映于佛像雕刻上,则形体饱满圆润,此期佛像的特色为丰腴健体,衣着轻薄柔软,褶纹均衡流畅,肉感线条明显。
而‘薄衣贴体’为其另一特色,这是在衣着外型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佛衣被刻画得轻薄服贴,犹如湿衣贴体。
唐代以‘胖’为美,但这仅是一种通俗的称法,其实这‘胖’就是丰满有肥硕感,雕像不再追求前期那些神怪的幻像,转而崇尚现实,将佛家思想和世俗对美的追求,相互结合而表现于雕塑的形象上。
关键字:唐代,佛像,雕塑AbstractTang Dynasty was vevy peaceful,the pople who was very satisfied and happy lives,It has presented its unique art elegant demeanour in image of Buddha carving aspect in TangDynasty .The most charateristic was fat.So,it`s reflect on the Figure of Buaaha carved.The form was emllow and full,and the sensual marked lins was obvious, fat beauty in Tang,but which was only a But this is just a popular way of saying.In fact, the ' fat ' is the fullness and richness, The statue is no longer pursuing early the genie phantom, To advocate the reality, The Buddhist thought and secular pursuit for beauty,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and performance in the sculpture figure.Key Words: Tang Dynasty, Buddha,Sculpture1.佛像雕刻概括1.1,佛像雕刻的分类:从材质上来看中国佛教雕塑的材质主要有:木雕,石雕,铜雕、泥雕。
从雕塑种类来看中国佛教雕塑依种类,主要可分为:一、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二、金铜造像;三、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等;四,泥塑佛像1.2,佛像雕刻的特点:一、时代跨度大,从北朝北周北齐到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时代作品都有;二、内容题材丰富,可见释迦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罗汉各类题材作品;三、多有佳构,有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艺术欣赏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
2 唐代佛像的继承与发展2.1唐代佛像雕刻的继承:唐代的雕塑艺术虽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成熟阶段。
由于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纪念碑的意义。
宗教雕塑以外的雕塑艺术品在内容及表现上也大大超过南北朝的水平。
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中国佛教美术的完整的成熟的风格也完全形成了。
2.2唐代佛像的发展:1.初唐的造像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
面相丰满而偏方。
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所见不到的。
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
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
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
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备,个性化的诸神出场了。
由于武则天称帝,和尚们伪造大云经,宣称武则天即是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
弥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双腿下垂倚坐)。
2.盛唐造像盛唐时代可以说是佛造像的黄金时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动态极为自由活泼。
佛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理,面型丰满,方圆适度,佛发为水波纹式或螺发。
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带式大衣外,又流行所谓方领下垂式大衣,内着僧祗支和裙,体态饱满丰肥。
喜用束腰式台座,底边为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
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
帔帛也有动感,婉转活泼。
2.中晚唐和五代的造像;晚唐造像和五代时(907~960年)造像样式接近。
此时的造像仍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盛唐时的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
坐佛下垂台座的大衣角退缩,仅搭于台座边缘上。
3唐代的佛像与菩萨的艺术特征:3.1佛像: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3.2菩萨:1.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
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
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
3.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
弟子像特征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征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
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
飞天像特征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
结语中国佛教博大精深,而唐代佛教更是蓬勃发展,唐代的佛教雕刻是中国雕刻史上的一大高峰。
中国佛教造像的形式与内容早期大有以印度人的形象出现的,魏晋南北朝以前中国在佛教造像上几乎没有自己的东西,是以印度人的形像作为佛教造像。
唐代初期刚刚结束了战争局面,佛教雕塑艺术在风格上既有南北朝的延续,又结合了新的因素,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雕塑艺术开始宗教化和民族化。
正如威尔斯在《世界简史》说的,唐代雕塑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雕塑的转折期和最高峰,就是因为充满接纳外来文化和创造求新的思想。
这种文化背景,为外来艺术大规模进入中原提供了条件。
将这种思想包容进自己的文化中不断的民族化,世俗化。
中国的雕塑艺术就伴随着丝绸之路传来的佛教文化和西域文化,对中国本土雕塑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使唐代雕塑的风格民族化,世俗化,包容外来文化,它们共同构成唐代雕塑的特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大唐帝国正是敞开如海的胸襟,雕塑风格的民族化,世俗化和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将他们融入自己民族的特色最后变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最终形成了光耀千古的大唐文化。
参考文献(1)《三百佛像》,p87章嘉著(2)《中国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p332 ,主编陈庆英、孙国璋(3)《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之卷二《金铜佛上》,p45主编杨新、王家鹏,六卷(北京摄影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4)《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北京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p98主编韩永,副主编叶度、黄春和(5)《金色宝藏——西藏历史文物特展》中国历史博物馆、西藏博物馆编辑,p12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6)《中国雕塑史》梁思成著p165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印刷(7)《中国雕塑史》梁思成著p166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印刷(8)《中国美术史》李福顺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附录——当代著名的佛像群和单个佛像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石窟佛教石雕佛像卢舍那大佛,释迦像五尊,莫高窟96窟的弥勒像,莫高窟158窟的卧佛,四川的乐山大佛致谢本文从拟定题目到定稿,历时数周。
作为一个大一学生,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篇论文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赵晖老师。
老师平时的讲解和给我们的美术基础是这篇论文最重要的基础。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对专业论文没有很清楚的了解,而赵老师给我们论文的要求达到了国家标准,让我了解了专业论文的要求与格式,为以后些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的要求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专业的指导。
我对论文的选题较为陌生,论文存在较多的不足和错误,还望找老师能原谅并纠正论文中的错误。
除了敬佩赵老师的专业水平外,她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同时,也要感谢美术鉴赏的几位班长们,在我论文选题时给予我宝贵的意见和悉心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
在此我谨向赵晖老师和杨班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思考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结果由本人承担。
年级与班级:2011级热动1101班论文作者签名:2012 年6 月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