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全文;(2)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4)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2)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象征手法的欣赏和运用;3. 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象征手法的深入分析;3.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葡萄月令》,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勾画出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提出疑问;(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解答疑问;(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欣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2)组织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提高审美能力;(3)教师点评并总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2)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3)教师点评并总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葡萄月令》;2. 写一篇关于课文象征手法的赏析文章;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中的名句。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增强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葡萄月令》的内容。

(2)分析并解读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3)背诵课文中的名句。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葡萄月令》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2)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的进步。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葡萄月令》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及作品背景。

1.1.2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1.1.3 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2.1 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1.2.3 学会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1.3.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1.3.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葡萄月令》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3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2.2.2 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3 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中心思想。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通过引入作者的生长背景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2.2 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3 课堂讨论3.3.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激发学生的思考。

3.4 分析与评价3.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4.2 学生通过分析与评价,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素养。

第四章:作业布置与反馈4.1 作业布置4.1.1 学生书写课后感的文章,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能够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生命力的敬畏之情;(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和描述;(3)诗歌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解读;(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表达;(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和诗歌内容;(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葡萄月令》诗歌;(2)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的基本信息;(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3)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葡萄月令》诗歌;(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感;(3)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初步解读象征意义。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学生通过讨论,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运用所学意象和象征手法;(2)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展现诗歌的美感;(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相关诗歌,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2)学生小组讨论的投入和贡献;(3)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和表现力。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韵律;(3)能够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葡萄月令》的诗意和韵律;2. 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2. 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歌文本、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课堂讨论材料:包括与诗歌相关的话题和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葡萄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葡萄这一主题;(2)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意和韵律;(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欣赏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韵律、情感等方面进行欣赏和分析;(3)组织全班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思考。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提升表达能力;(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葡萄月令》并写一篇简短的感受。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提出疑问和建议;(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葡萄月令》。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2)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葡萄月令》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葡萄月令》。

(2)理解课文中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文的阅读和生词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将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文的阅读和生词学习。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将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葡萄月令》。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三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四季之歌,葡萄月令”中的重点阅读篇目《葡萄月令》的阅读教学。

二、教学目标1. 感受自然,增长知识,体验情感,激发阅读兴趣。

2. 理解文本,掌握文本蕴含的信息,理解文本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 通过教学探究、互动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5.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美学素养,健全他们的心理和品德。

三、教材分析《葡萄月令》是第二单元中的一篇阅读文章,主要讲述了葡萄生长发育的过程,描绘了葡萄生命的伟大之处,同时也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节:阅读理解训练1. 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课文,然后由教师进行分段教授,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义。

2. 进行问答环节,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关键信息,并从中获取相关知识。

3.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其审美素养。

4. 分组小活动,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和情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考能力。

第二节:语言练习与创新1. 课文背诵,提高学生语感和语音语调的敏感度,满足其审美需求。

2. 创编“葡萄月令”新儿歌,引导学生在以原有的作品为基础,融合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创造出新的作品,以提升学生的创意和创新能力。

3. 书面表达训练,学生进行一篇自我感悟的书面表达,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表达对葡萄生命的感悟。

第三节:拓展与延伸1. 了解葡萄的其他信息,如葡萄的起源、种类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

2. 可以让学生制作葡萄冰、葡萄酒等小手工,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葡萄美食的制作过程。

3. 可以安排学生到葡萄园、果场等真实场景中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随堂测验检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对自我评价进行定期和反馈,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葡萄月令》。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和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葡萄月令》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葡萄月令》,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3. 诗歌内容分析:(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探讨诗歌中对葡萄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形式和韵律特点。

4. 诗歌创作手法探讨:讨论诗歌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三、教学方法1. 朗读与背诵:通过集体朗读和个别背诵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诗歌的语言和节奏。

2. 分析与讨论:采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葡萄月令》原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和播放相关音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通过观察和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诗歌内容分析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和形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诗歌创作的能力:通过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了解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葡萄和自然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朗读《葡萄月令》,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进行背诵练习。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葡萄月令》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葡萄园景象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会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法,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珍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葡萄月令》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一个葡萄园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和作者与葡萄园的情感联系。

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葡萄园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欣赏散文的意境,体会作者对葡萄园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葡萄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简介作者贾平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理解上的困难。

3.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4 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课文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3.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葡萄月令》。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分析与理解。

2. 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

3. 诗歌韵律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相关图片、视频等。

2. 学生提前预习诗歌,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葡萄种植、采摘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葡萄月令”,提问:“月令”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推荐相关诗歌或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8. 板书设计:葡萄月令意象修辞手法情感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葡萄月令》,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拓展环节,可以进一步增加相关作品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面对困境不气馁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葡萄月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诗人陆游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理解;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葡萄月令》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诗句解析:解析诗句中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句中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葡萄月令》;2. 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3. 收集其他陆游的诗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句的意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的艺术特色;3. 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感悟诗人情感;4.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他们对诗句情感的理解和感悟;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写作背景;(4)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和故乡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写作背景;(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文章内容;(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文章,了解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写作背景;(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葡萄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葡萄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葡萄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2)学生找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3)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写作背景;(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评价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分享表现;(3)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葡萄月令》精品教案

《葡萄月令》精品教案

《葡萄月令》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葡萄月令》的作者、成书时间和内容概要;
2.掌握葡萄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葡萄月令》的成书时间和作者;
2.掌握葡萄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

三、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葡萄的生长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
奇心。

4.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读书笔记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于葡
萄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的理解和看法。

5.实地探究:组织学生去葡萄园或实验室,实地观察葡萄的生长情况,并进行实际操作。

6.总结讨论:让学生总结实地探究的经验和收获,进行全班讨论,分
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7.作业布置:让学生撰写《葡萄月令》读后感,或者整理葡萄的生长
过程和栽培技术。

四、教学手段:
1.图片或视频展示;
2.分组讨论;
3.实地探究;
4.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实地观察等活动的表现;
2.作业:包括《葡萄月令》读后感、葡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的整理等。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葡萄月令》中所描述的葡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对于古代农业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葡萄月令》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品中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葡萄月令》的主要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

(2)概述《葡萄月令》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品味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如古代文化知识。

(2)分析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深入研究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了解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3. 选择一部感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葡萄月令》。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葡萄月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2)诗歌中的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歌学习的氛围。

2. 吟咏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诗歌分析实例,进行深入讲解和剖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葡萄月令》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

2. 学生准备:预习《葡萄月令》,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教学资源:教学PPT、相关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葡萄月令》的作者及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提高。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解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作文教案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作文教案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阅读并理解《葡萄月令》这篇文章。

2.让学生理解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让学生能够从文中学到有关葡萄的知识,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实际中去。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能对《葡萄月令》进行准确理解。

2.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让学生掌握葡萄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听懂并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如何将文章中的葡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葡萄的基本知识,比如葡萄起源、种类、营养价值和用途等。

教师可以引入《葡萄月令》,告诉学生这是一篇文言文,对这篇文章有一个初步地认识。

2.阅读老师可以将文章大概的意思用现代汉语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大致的理解。

可以逐句进行讲解,让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可以让学生独立阅读一遍,理解其内容。

3.活动(1)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文章中的人物,反映葡萄的生长过程。

(2)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展板,展示他们对葡萄知识的了解,比如葡萄的种类、产地、营养价值和用途等。

(3)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使用葡萄的经验,比如葡萄干的制作、葡萄酒的制作和葡萄醋的制作等。

4.评价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葡萄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历史、地理等综合素养,了解文化知识,收获生活知识。

五、教学资源1.教材:语文课本2.资料:介绍葡萄的书籍、图片等。

六、教学反思《葡萄月令》虽然是一篇古代的文章,但是值得我们进行生活运用。

教师应该尽可能丰富教材内容,提供有趣和实用的知识。

同时,在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该注意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小学六年级语文《葡萄月令》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葡萄月令》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葡萄月令》教案模板三篇《葡萄月令》是汪曾祺的一篇抒情文,介绍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知识”,从一月到十二月,像记流水账一般。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葡萄月令》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小学六年级语文《葡萄月令》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葡萄的生长习性,丰富知识。

2、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3、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4、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认识状物的常见表现方法,明白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这些表现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的道理。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非常别致的状物散文。

教学重点应该是状物,学习时要看文章按照月份写了葡萄种植和收获的各种知识,同时,由文及人,整体感受汪曾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情怀。

教学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不是处处都需要正襟危坐。

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平常甚至平淡的生活状态中。

有人告诉我,只有认真地去感受和体味平常生活中那些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

想着这句话,我想到了汪曾祺。

今天,我们要随着汪曾祺走进那个美丽的葡萄园,在四季变迁中认识葡萄,认识人,认识人生。

二、由状物散文的特点进入对文本的初步解读。

状物是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作品常见的写作类型与表达方法,它将物作为主要的表达对象,根据需要,对事物的部分或全体,或者对某一类事物进行描写,使人对描写对象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在描写中适当穿插记叙、议论、抒情等内容,使人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态度,与事物的关系,事物在起生活中的意义,以及作者寄托在描写中的感情。

但是,对事物的描写始终是这类文章写作的中心,接下来,我们看作者是如何完成状物任务的。

1.通读全文,看文章围绕葡萄一共写了哪些方面?重点是哪些?写了出窖、上架、浇水、喷药、打梢、掐须、打条、追肥、结果、下架、入窖。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3)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和关怀;(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3)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葡萄月令》,激发兴趣。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2)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字词解释:(1)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诗歌。

4. 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2)讨论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5. 修辞手法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6. 诗歌主题:(1)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2)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2. 写一篇关于《葡萄月令》的鉴赏文章;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挑选其他诗人创作的关于葡萄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2)探讨不同诗人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差异。

2. 文化背景:(1)介绍葡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2)引导学生了解葡萄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葡萄月令》中的生词和短语;(2)能够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朗读、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葡萄月令》的内容;(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葡萄月令》中的生词和短语;(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3)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2)简介《葡萄月令》的作者和作品背景;(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词和短语;(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短语的问题;(3)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题。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分析;(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课堂的互动和讨论。

4. 朗读感悟:(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韵味;(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写作练习:(1)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2)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观念。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3)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葡萄月令》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2. 学生准备:(1)预习《葡萄月令》诗歌;(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葡萄月令》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 翻译诗句:(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2)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翻译。

4. 分析诗歌:(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教师引导并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

5. 欣赏诗歌:(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葡萄月令》诗歌;2. 写一篇关于《葡萄月令》的读后感,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 选择一首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作者介绍汪曾祺,江苏省高邮县人,当代著名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社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

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上述介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过某个学生,听过某个老师讲课,而是虔诚地在心里执行传统意义那种弟子之礼。

汪曾祺报考西南联大就是奔着沈从文去的,入学后选修了沈从文开的所有课程。

虽然都说沈从文很不会讲课,语音难懂,但是汪曾祺认为只要听懂就受用终身。

即使毕业后,他仍和沈从文保持长达数十年的师生之谊,并且在创作上受到沈从文显著影响,同样都写出最好的母语作品。

——我们的母语传承就是这样由一个人影响到后一个人,几千年来没有中断,形成一条“汉语文学的长河”。

二、课文的结构这篇课文排在“组织与结构”单元。

“组织与结构”是文章学或写作学或阅读学的概念,这是现在语文学界也还没有完全讨论清楚的问题。

“组织与结构”也是中学语文课文分析的重要内容,具体说,“组织”与“结构”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借用人体学的语言说,“组织”也就是人体的各个部分,所谓“人体组织”的意思。

“结构”则是把这些“组织”联系起来的方式。

也有把“组织”理解为动词的,“组织文章”,“组织各段内容”,这样理解,“组织”和“结构”就成了同义反复,“组织与结构”成为“组织结构”。

常常又好象和行文的“线索”纠缠在一起,比如组织结构中的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等,这些都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没能够研究得很清楚的问题。

大学语文要做的是:第一如何整理这些内容,第二如何确定这些内容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教育中的地位。

“组织与结构”单元所选取的五篇作品,在文章的组织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方式。

张中行的《命运》是一篇议论文,它的论述结构依照思辨的逻辑进行组织;陈从周的《园日涉以成趣》是一篇说明文,它的主要结构方式是以中国园林特点的重要性程度依次排列,则同样是一种逻辑结构。

王蒙的短篇小说《春之声》采用人物心理活动的结构方式,这对于小说这种通常以故事事件的发生次序依次展开的叙事文体而言,是比较特殊的例子;而汪曾祺的散文《葡萄月令》,是依托一年十二个月时间循序,分别叙述各个节令葡萄的生长状况和通常的伺弄方式及其情景,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陈丹青的《中国人为什么画油画?》单元提示中没提到,应该是一种话题结构吧?话题是心理的外化,所以也是一种心理结构。

假如先不考虑“组织”,先谈“结构”,那么这五篇课文实际上已涉及到文章最主要的甚至是所有的结构方式——时间结构、空间结构、逻辑结构、心理结构——这些中学语文都已经讲到,中学语文的弊病是喜欢概括,搞得高度抽象,这是时间结构,这是空间结构,这是记叙文,这是议论文,最多再说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三要素,固然方便背诵记忆应试,然而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文章没有了。

大学语文要回到具体文章中去,让学生领悟每一篇文章的妙处,那么我们会注意到,世界其实是丰富多采的。

即以文章的时间结构而言,有“一日结构”,就是按照一天的时间流逝,从早到晚,甚至仅是一天的某一段时间的移动,都可以观察到很多的情节。

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过了一会儿,“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再过了一会儿,就是“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我们看,抒情主人公“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反复地追寻了几千年,其实只是太阳刚出来还没有完全晒干露水那一会儿,在情人心里,时间被放大了,定格了,近乎永恒了。

这是时间结构的一种用法。

也有“四季结构”,按一年四季的时间发展写,如《采薇》,按照季节的推移渐次写了“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配合以“岁亦莫止”,“岁亦阳止”,收束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在这首诗里,时间不再是单一的“结构”或“线索”,它是四时景物的变换,是人的无止休的劳作,看似重复的动作,积蓄着一种心理能量,并在最后以今昔时令叠加的方式,发生了总爆发。

今天这篇课文要介绍的则是一种更为独特的时间结构:十二月令。

在这篇课文以前。

多数同学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月令”这个词,其实这是我们民族最古老的一个词语,讲的是以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知识。

“月令”这个名称来自《礼记?月令》,《礼记》成书于西汉,而书的内容更要早很多,一般认为和孔子及其弟子有关。

《礼记?月令》把一年里该做的事,按正规常例逐月加以安排,最初它只包括一些月份的天象、物候以及和季节有关的农事活动等,后来又添加了按月别时分,上起天子、百官等为政者应行的起居、祭祀、礼仪;下至被统治的劳苦大众应守的法令、戒条等政治措施。

正因如此,有人也把“月令”的“令”字解释为“政令”。

但是“月令”的主要意义在于农事,所以还是解释为“时令”更好。

用月令体裁写作农书是中国传统农学中一个较为突出的成就,它用以时系事的体例,把纷繁的农事活动加以编排,使之井然成序,而又极为简便易行,所以源远流长,各个历史时代几乎没有间断过,一直有人用这种体例编写撰著农书。

有人统计过有21种,还有人认为要更多。

“月令”成为农书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文艺创作题材,文艺本来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月令”又为文艺提供了一个最贴近自然的结构。

《诗经》中的《七月》(见《国风?豳风》)就是一篇描写农事的“十二月令”,学生不一定都知道这首诗,但提起“七月流火”这个成语一定都知道,就是这首诗的第一句。

绘画方面,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图轴》,描画的是十二个月中民家之生活情景。

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御厂还制作过一套“十二月令花神杯”,整套十二件,每件除绘制月令花卉(又称“花神”)外,还配有唐人诗句,落“赏”字篆印,构成诗书画篆刻一体的官窑瓷艺术品。

民俗方面,温州有“十二月令”童谣。

即使今天网络写作中,也有这样的内容,比如“公司十二月令”,“恋爱十二月令”,虽带搞笑色彩,总还记得中国有这样的传统话题。

知道了这些内容,我们也就知道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并非标新立异,而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个传统题材。

“葡萄月令”,也就是“葡萄十二月令”。

从文章的组织结构方面说,这样一种流水帐式的结构,假如是学生所写,也许要被老师批评为没有结构,然而没有结构也许就是最好的结构,道法自然,文章之道也是如此,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结构就是最好的结构。

三、课文的内容与语言《葡萄月令》的结构本来只是自然界的时序,算不得人为安排的文章结构,那么可以讲的便只有内容,汪曾祺讲得真够清楚,葡萄的从种到收到藏,一个月一个月地说得很清楚,说得很在行。

这可不仅仅是写文章的工夫,要有葡萄种植的实际知识,工夫在文外。

汪曾祺的葡萄知识是哪里来的?他真的种过葡萄吗?不是自家门前窗下种一棵两棵玩赏,葡萄园里那种大规模的种植,他真的种过吗?是的。

有一回上海作家赵丽宏问汪曾祺,是否亲手种过葡萄才写《葡萄月令》,汪先生笑答:“当然,否则哪里写得出来。

”他怎么会去种葡萄呢?查遍了网络,最后在一篇《北京青年报》的文章中找到了:反右斗争时,他被发配到张家口劳动了三年,所幸的是,他进入了一个果园。

他种葡萄,结果他用功劳动,也用功读关于葡萄的书。

后来就写出这篇《葡萄月令》。

这篇月令写得这么详细,这么明白,真的可以当一篇农书,不知道是否真有人(比如哪个葡萄专业户)按这篇文章的指导去种葡萄?这可有点危险!有人就挑出这篇文章的毛病,说是靠不住,有篇《文汇报》上的文章就质疑说:不知道汪老说的“葡萄爱喝水”,而且要“漫灌”这样的话是怎么说起的,葡萄是从丝绸之路过来的,一路都是干旱地区,哪里来这么多水去漫灌?再说了,漫灌,现代农业都不提倡了,一来呢,浪费大,水现在多宝贵呵,二来呢,会造成土地板结。

——就算说得对吧,也不能推倒汪曾祺的文章,真想种葡萄,那得找农书,农书属应用文,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是散文,农业知识并不是文章的主要价值。

那么《葡萄月令》还剩下什么?还剩下语言。

我觉得这本教材的“立意与构思”、“组织与结构”、“修辞与风格”、“生活与语言”这几个单元是可以打通的,一篇好文章必然是这几个方面都出色的。

这样,我们就讲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我收集了一些中学语文的教案,中学也有这一课,但是教案设计往往不讲语言,而是讲“知识”。

有一篇教案把这篇散文当作“说明文”,布置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是:“为何葡萄上有一层白白的像是磨沙的东西?”答案:“课文中说这是给葡萄打上的波尔多液,起到杀菌保植的作用。

”还有一种教案说:“此篇的行文布局也很有特色,从一至十二按月写来,看似一本豆腐帐,其实是裁剪极有章法的。

不免使人想起《农桑辑要》、《汜胜之书》、《齐民要术》与《农政全书》。

”文学就这样被解构了,成了说明文,成了应用文。

还有一篇教案倒是讲到语言,但是它最佩服的是文章用了北京方言,如“饱满、磁棒、挺括”,“小孩喂奶似地拼命往上嘬”——“嘬”这个词至今也是北京的流行语,你去北京,那里的朋友会拉你去“嘬”一顿。

然而这并不是这篇散文最重要的语言风格,王朔小说中北京的流行语更多,那又能说明什么呢?事实上,汪曾祺在这方面是很节制的,有一次他写文章想用一个方言,但是又怕影响文章的明白,后来问了很多人,弄明白这个词使用范围很广,好多不同方言区都使用,这才放心地写进去了。

所以,北京方言并不是这篇散文主要的语言风格。

那么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到底有哪些,让我们来概括一下。

一、大量使用短语,简短的句式,不是那种欧式的长句子,如“一月,下大雪。

/ 雪静静地下着。

果园一片白。

听不到一点声音。

/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更有短得夸张的:“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

”模拟着一种口语化的现场感。

短语是我们母语的特点,给人一种凝练而又轻盈跳跃的感觉,所以熊秉明先生在国外呆久了,忽然觉得我们的母语即使用了语助词“的”字连缀起来,也仍然是一种可以卸装的结构:“翻出来一件/ 隔着冬雾的/ 隔着雪原的/ 隔着山隔着海的/ 隔着十万里路的/ 别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 母亲亲手/ 为孩子织的/ 沾着箱底的樟脑香/ 的/ 旧毛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