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回避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回避型人格障碍大学生的自尊与情感
【 关键词 】 回避型人格 障碍 ;内隐联想测验 ;自尊 ;情感 ;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 :R 4 . 1 82 6 文献标 识码 :A 7 9 9 ,B 4 .
d i 0 36 /.s .0 0—62 . 0 10 . 1 o:1 .9 9ji n 10 s 7 9 2 1. 20 4
文章 编号 :10 0 0—62 (0 1 0 0 4 — 5 7 9 2 1 )0 2— 1 1 0
正相关 ( = .1 r 0 6 ,P< . 1 ,而 与 消 极 情 感 得 分 负 相 关 ( = 一 .5,P < .5) ( ) 外 显 自尊 对 AV 00 ) r 04 00 。 4 D
的发生有预测作用 ( = .0 / 0 5 ,P< .0 ) 3 0 0 1 ,低外显 自尊个体更易 发生 A D。结论 :与正 常大学生相 比,回 V 避型人格障碍大学生外显 自尊较低 而内隐 自尊没有明显改变 ,消极情感 体验较多而积极情感体验较少 。
e et o epeit no D Meh d :T e t— xsbet o l wi D sl t codn esnly f c nt rdc o f f s h i AV . to s w nys jc ny t AV ee e acr gt P r a t i u s h cd i o o i Da ns cQ et n a e ( D i ot u so i P Q“) a dP r n lyD sre t ve I ( D — g i i r n e o a t i dr n ri V P I V) f m o h w Un es s i o I e w— I r S o o i ri s o c v t y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1 年 01
何谓回避型人格障碍
龙源期刊网
何谓回避型人格障碍
作者:江镇康
来源:《大众健康》2000年第06期
有些人自卑、缺乏自信,对受到批评、指责或得不到赞许、被拒绝等,过分敏感。
这便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下面我将一位典型的病例在各年龄阶段的表现介绍一下。
2.他从小就“胆小”,这种“胆小”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好转。
家里来了陌生客人,他总是躲起来避而不见。
他当时的想法是“我不愿意给对方留下一个坏的第一印象”。
虽经家人多次劝说,并无明显效果。
3.他上高中后因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曾被选为学习班长。
他对此顾虑重重,担心他的建议会被同学拒绝,担心他的工作得不到老师的赞许。
他内心深处的想法是怕自己的感情投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结果,他找理由辞掉了学习班长这个职务。
4.随着年龄增长,他的社会接触相应增多,他越发变得忧心忡忡起来。
在社会交往中即使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也会使他想到自己被人瞧不起和被人嘲笑。
例如,有次他去商店没有买东西,回家后便和家人讲:“商店里的售货员一定在嘲笑我。
”
5.在他长大成人以后,因为他不愿承受任何可能的挫折,不愿冒任何被拒绝的风险,因此不能主动向女友表示爱慕之情,却希望女友能主动向他求爱,所以他的恋爱多次失败。
青少年回避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青少年回避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1.来询者基本情况及主诉求治者是一名高三男孩。
他有一位好友,从初一至今都在一个班,初中时关系很好,高一后两人关系开始冷淡起来,他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以前。
而且在这时他觉得好友总在打击他。
比如,当他专心学习时,好友时常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议论“专靠勤奋死念书在高中已不顶用了,并不羡慕靠死念书拼出的几分成绩。
”之类的话。
他认为,这些议论是针对他、打击他。
之后,他们的关系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他们的座位离得很近,这使他更在乎好友,总觉得在受好友的影响,这个包袱影响着自己的学习。
来者不知该如何扔掉这个包袱。
另外,来者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上台讲演易脸红,声音颤抖;又如晚上迟睡,第二天早晨总在想:“糟了,今天的学习效率又低了。
”他总在担心失眠会影响身体。
但是越想越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2.分析和诊断这位男孩是一名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点是行为畏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对付,主要表现特征是: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②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③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回避;④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避不回答问题;⑤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⑥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陷入痛苦,很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被人讥讽,过分担心自己的情绪状况,常因此显得焦虑不安。
心理学家认为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由于自卑感引起,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①自我认知不足过于低估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了自己。
②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轻叩紧闭的心门,拾起散落的光亮——六年级女生拒学问题心理辅导案例
轻叩紧闭的心门,拾起散落的光亮——六年级女生拒学问题心理辅导案例一个六年级女生出现了拒学问题,根源在于亲子关系问题。
心理教师运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中的应对问句、例外问问、奇迹问句等,引导学生发掘自身已有的资源和优势,回顾以往的积极行动策略,启动身边的支持系统,提高自身的情绪表达、人际交往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指导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学会采用正面、有效的沟通方式与孩子沟通,平时注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该生适应良好,不再拒学。
一、个案概况(一)基本情况L,六年级学生,独生女。
家住在学校对面小区,妈妈是幼儿园老师,爸爸在家炒股,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她性格内向,没有兴趣爱好,同桌是她的唯一好友。
与其他同学、老师交流很少,与人沟通时常常是点点头,或很小声地回应“嗯”,眼神躲避,身体退缩。
学业表现处于班内中上水平,课堂上遵守纪律,认真听课,但从不主动举手发言。
她是由妈妈亲自带大的,跟妈妈关系很亲密,到现在六年级,还需要妈妈早上帮她穿衣服、整理书包,非常依赖妈妈。
(二)主要问题L 从五年级开始出现不愿上学,或是到了校门口不肯进校门的情况,一个学期会发生两三次。
无论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老师、妈妈如何安慰、劝导,都一声不吭,消极抵抗。
她会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缩着身体,边哭边抱住一根柱子或者是旁边的栏杆,旁人很难拉动她。
每次往往僵持半个多小时,最后由妈妈带回家。
在家里待了两三天后,才来校上课。
妈妈讲述,她曾几次威胁女儿或棍棒相逼,女儿才穿好衣服,肯出门上学。
妈妈心里也很难受、痛苦,想改变现状。
二、心理评估与原因分析(一)初步评估1.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L 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 对照症状学标准,L 表现出内心难过、害怕、担忧、敏感等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她的反应未泛化,局限在拒学和亲子关系上,有明显诱因,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能维持基本的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但是效率有所下降。
回避型人格障碍:作为避难所的社会隔离
美国国家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2.4%的人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
他们敏感、谨慎,生活在自己的孤独的壳里。
他们害怕被伤害、被评判或者被拒绝。
他们有一种极端的逃避欲望,无法处理生活中的恐惧和焦虑。
最终,他们为建造了心灵的堡垒,并让自己藏身于此。
20世纪初,精神病医生和优生学家Bleuler和Kretschmer首先给回避型人格障碍下了定义。
美国诗人艾米丽·迪金森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最好例子。
劳伦西·米勒博士在她的书《从困难到烦恼》中详细剖析了这位著名诗人的回避经历,她逐渐远离世界,直到完全回到自己的房间。
她的许多诗句,像“但是早上——不想要我——现在——所以——晚安——白天!”之类的诗句都反映了这位隐士的内心世界。
迪金森的文字展示了在她自己的小世界阴影中,面对着来自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社会时感到的不适。
她的许多恋爱关系给她带来的失望多于快乐。
人们的内心中的这种逃避倾向会变得越发严重,甚至会导致精神病发作。
精神病学家将这些与世隔绝的行为称作“隐士”。
而且,尽管看起来很奇怪,但在当今世界,这种趋势似乎越来越少。
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特征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批评、羞辱和蔑视的教养方式,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回避型人格障碍。
但现在,当涉及到任何一种临床疾病时,我们知道“2加2永远不是4”。
也就是说,每个人对相同情况的反应都各不同。
例如,在人格障碍的体系中,有很多制约因素。
很多的相关障碍,都有着共同的、极其复杂的功能失调的观念。
回避型人格障碍和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似乎有很多重叠,以至于它们可能是对相同或相似状况的可替换的概念。
这些患者往往自尊心很低,以至于完全丧失了社交能力。
他们更喜欢孤立。
但是,最复杂的情况就是他们的处境完全是自我抑制的结果。
也就是说,他们所有的价值观、梦想、需求和身份都处于持续的、令人不快的混乱之中。
并且让自己的精神世界疲惫不堪。
但是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非常清楚他们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善他们的状况。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5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5篇篇1一、引言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过度紧张、害怕和不安,严重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本报告将介绍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分析其症状、原因及治疗方法,以期为类似患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案例描述患者小张,男,18岁,大一学生。
自入学以来,他一直感到在社交场合中无法自如地表现自己,常常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他人的评价和嘲笑。
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他总是紧张得语无伦次,课后与同学交流时也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或做错事。
他渴望能够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往往因为过度紧张而无法如愿以偿。
三、症状分析1. 社交焦虑:小张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担心自己的表现会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
2. 社交回避:他常常回避社交场合,不愿意与人交往,甚至在课堂上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
3. 社交尴尬:小张在与人交往时常常感到尴尬和无助,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
四、原因分析1. 性格因素:小张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容易紧张和焦虑。
2. 家庭环境:他的家庭环境较为封闭,父母对他的教育比较严格,导致他缺乏社交经验和技能。
3. 学校环境:他所处的学校环境较为复杂,同学之间的竞争和评价让他感到压力和不安。
五、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帮助小张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增强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2.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训练,帮助小张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提高社交技能和应对能力。
3. 家庭支持:鼓励小张的家长给予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建立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心。
六、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训练,小张的社交恐惧症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度紧张和焦虑,能够更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他也学会了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建立了更加健康和积极的社交关系。
七、结论与建议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训练,患者可以明显改善其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篇1一、背景介绍社交恐惧症,也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近年来,随着学习压力、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交环境的复杂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影响。
本报告旨在分析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患者李某,男,18岁,大一新生。
李某自幼性格内向,不善言谈。
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和人群,表现出明显的社交恐惧症状。
三、症状表现1. 社交场合显著害怕或焦虑。
如在公共场合讲话紧张,参与团队活动感到不安。
2. 害怕成为他人注意的中心,担心被评价或嘲笑。
3. 与他人交流时出现语言障碍或思维混乱。
4. 避免与同学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常常独自活动。
四、发展经历李某从小在家长和学校的期望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较少受到失败和批评的经历。
在进入大学这个全新的环境中,面对多样的同学和竞争压力,他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尤其是初次在公众场合发言时,因紧张而表现不佳,被同学轻微嘲笑后,症状明显加重。
五、影响因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期望过高,导致李某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缺乏自信和自我认同。
2. 学校环境:高中时期缺乏社交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机会。
3. 社会文化:当前社会过分强调成功和竞争,导致李某产生过度压力和对失败的恐惧。
4. 个人性格:内向性格使李某在社交场合感到不适。
六、诊断与评估经过心理评估和专业诊断,确认李某患有社交恐惧症。
其症状已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需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七、治疗与干预措施1. 心理咨询: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李某改变不良思维模式。
2. 技能训练: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增强其在社交场合的自信。
3. 药物治疗:在医生建议下,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考虑药物治疗辅助。
4. 同学支持:鼓励李某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获得社交支持。
八、治疗效果与反馈经过一学期的治疗和干预,李某的社交恐惧症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他在公开场合的讲话更加自如,与同学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例分析
回避型⼈格障碍个例分析回避型⼈格障碍个例分析 当⼈们掌握了衡量⼈的⼼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进⾏⼼理健康的⾃我诊断。
发现⾃⼰的⼼理状况某个或某⼏个⽅⾯与⼼理健康标准有⼀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理锻炼,以期达到⼼理健康⽔平。
下⾯是⼩编整理的回避型⼈格障碍个例分析。
回避型⼈格障碍个例分析 在⽇常⽣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些⼈,内⼼很想与其他同学⼀起玩,但⾃⼰不敢去,即使别的同学主动找他们玩游戏,他们也是缩⼿缩脚,听从别⼈摆布。
从社会⼼理学的⾓度看,这是⼀种病态⼼理,即回避型性格异常的萌芽的表现。
⼀般讲,具有这种性格异常的⼈,很想与别⼈交往,但⼜很怕被⼈拒绝、抛弃、羞辱,结果总是回避,⼼理上很⾃卑,⾏动上畏畏缩缩。
以上的⼀些关于回避型⼈格的特征很容易在我⾝上体现。
在本⽂中,我将会结合⾃⼰的经历进⾏分析,并相应介绍回避型⼈格。
1、回避型⼈格定义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册》中对回避型⼈格的特征定义为: 1、很容易因他⼈的批评或不赞同⽽受到伤害。
2、除了⾄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或仅有⼀个)。
3、除⾮确信受欢迎,⼀般总是不愿卷⼊他⼈事务之中。
4、⾏为退缩,对需要⼈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作总是尽量逃避。
5、⼼理⾃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语,怕惹⼈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格。
我满⾜了14567项。
所以我可以把⾃⼰归到回避型⼈格的⾏列⾥了。
“回避型⼈格”这个词是在⽼师的课上第⼀次听到。
当时,⽼师讲到有些⼈很怕别⼈依赖⾃⼰的⾏为属于回避型依恋,我⽴刻就把这个词记下来了。
我曾经有过两次经历,我的朋友对我产⽣依赖,做什么事都希望能跟着我,⽽我却产⽣了⼀种害怕的⼼理,并且最后都⽤了⼀些不恰当的⽅式终⽌了他们的⾏为。
尽管我的内⼼很⽭盾,不想伤害我的好朋友,但是他们的依赖让我⼼⾥产⽣负担,我会不⾃觉得躲避他们的亲密⾏为。
9-4-1-青少年自卑个案案例
青少年自卑个案案例1. 你知道吗,有个叫小明的青少年,他总是低着头,不敢和别人对视。
就像一只受伤的小兽,躲在自己的角落里。
比如在课堂上,老师提问他,他明明知道答案,却支支吾吾不敢说出来。
2. 曾经有个女孩叫小丽,她特别害怕参加集体活动。
这多像一只胆小的兔子啊!有一次班级组织春游,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可她却一个人远远地站着,不敢融入进去。
3. 还记得那个叫小军的男孩吗?他对自己的外貌极度不自信。
就仿佛他觉得自己是一只丑小鸭,永远变不成白天鹅。
同学夸他衣服好看,他都觉得人家是在讽刺他。
4. 有个叫小美的青少年,一说话就脸红。
这和那害羞的花朵有啥区别呀!在小组讨论时,她即使有很棒的想法,也不敢大声说出来。
5. 你听说过那个叫小辉的吗?他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这不就是那总是怀疑自己的小蜗牛嘛!考试没考好,他就觉得自己是个笨蛋。
6. 有个叫小婉的女孩,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
就好像她是一片随风飘荡的叶子,别人的一句话就能让她心情低落好久。
比如有同学说她发型不好看,她就马上去换发型。
7. 还记得那个叫小宇的男孩吗?他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
像不像那躲在壳里的小乌龟呀!学校文艺汇演,他有很棒的才艺,却不敢报名参加。
8. 有个叫小琳的青少年,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这不就是那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小麻雀嘛!看到别人获奖,她就越发自卑。
9. 你知道那个叫小峰的吗?他连和陌生人说话都不敢。
简直就是那胆小的小老鼠!在超市买东西,都要纠结好久怎么和收银员交流。
10. 曾经有个叫小萱的女孩,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自卑。
这多像那在角落里默默生长的小草呀!看到同学们穿名牌,她就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我觉得青少年自卑真的是个需要大家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能像花儿一样绽放。
人格障碍案例分析doc(一)2024
人格障碍案例分析doc(一)引言概述:本文将对人格障碍的一系列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人格障碍是指一种长期存在的、稳定的、表现为个人社交和职业适应问题的心理障碍。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格障碍的表现形式、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对生活的影响。
正文内容:1. 案例1:孤独性人格障碍(APD)患者- 避开社交活动和人群,喜欢独处- 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困难- 缺乏亲密关系和支持系统- 情感麻木和冷漠的态度- 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和孤独感2. 案例2: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患者- 极度情绪化和不稳定的情绪- 恐怖的空虚感和持续的不安- 自杀倾向和自我伤害行为- 强烈的恐惧被遗弃和被拒绝- 难以维持稳定的关系和工作3. 案例3:躁狂型人格障碍(HPD)患者- 过度关注自身形象和吸引力- 与人交往时过于表演和外向- 渴望被赞美和关注- 情绪波动和易激动- 强烈追求刺激和冒险4. 案例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SPD)患者- 忽视他人的权利和需要- 缺乏责任感和对社会规范的遵守- 常常违法和违背道德原则- 欺骗、操纵和憎恨他人- 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和持久的工作5. 案例5:依赖型人格障碍(DPD)患者- 过度依赖和寄生他人- 缺乏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担心与他人产生矛盾和失去支持- 缺乏自信和自尊- 不愿意承担责任和面对挑战总结:通过对上述不同类型人格障碍患者案例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人格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此外,人格障碍对患者的社交、职业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应加强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和研究,进一步提高人格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面对自卑怯懦的学生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面对自卑怯懦的学生松江镇九年制学校张誉婷案例介绍:小赵是我班一位初一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
下课除了上厕所以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平时在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
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出去玩,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案例分析: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七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各类考试,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
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天忙于工作,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
一例青少年适应性障碍咨询的案例报告
一例青少年适应性障碍咨询的案例报告一、案例背景小明,15岁,初三学生。
自从父亲因工作调动全家搬到新的城市后,小明开始出现了明显的适应性障碍症状。
在之前的城市,小明有着稳定的朋友圈和生活环境,但是新的环境里,他经常感到孤独和不安。
家长观察到小明的情绪变化,并带他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了咨询。
二、咨询过程1. 第一次咨询在初次咨询中,小明表达了自己对新环境的不适感,他缺乏对这个城市的认同感,也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朋友圈。
他表示在学校里也经常感到孤独和焦虑,对未来也感到迷茫。
心理咨询师通过与小明亲切沟通,逐渐建立了信任感,也帮助他排解了一些情绪。
2. 深入咨询在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中,小明逐渐敞开心扉,表达了对新环境和朋友圈的焦虑和落差感。
他表示自己对于学业上的压力也感到困扰,感觉自己在新的环境中无法找到归属感。
咨询师通过引导,帮助小明逐渐寻找到适应新环境的方法和技巧,也鼓励他主动和同学们交流沟通,慢慢地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3. 家庭介入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与小明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了解了小明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与家人的关系。
家庭中的父母工作较忙,很少有时间和小明沟通交流,小明在家庭中也感到疏远和孤独。
咨询师通过家庭介入,引导家长和小明进行更多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三、咨询成果通过几次咨询的过程,小明逐渐表现出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他开始积极融入学校的活动中,主动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也有了一些新的朋友。
他表示自己对新环境和学校的适应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一些更加明确的规划。
家庭中的氛围也有了一些改善,小明与父母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四、结语本案例是一例典型的青少年适应性障碍咨询案例。
小明因家庭变动引发了适应性障碍,通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指导和家庭的支持,逐渐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成长。
适应性障碍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了解并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干预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案例分析
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案例分析本报告主要介绍了1例儿童对立违抗障碍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
通过对来访者描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同学和老师进行访问调查,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实际状况,经过讨论分析,作出诊断,确定来访者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人格障碍。
在与来访者进行沟通协商后,确定了咨询方案。
在征得来访者的同意后,经过三次咨询,一次随访调查,认为来访者基本改善了心理状态,咨询效果良好。
来访者基本情况:晓月,女,汉族,10岁,身高1.4米,小学五年级学生,独生女,成绩中等。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原为工人,文化水平较低。
该女孩在三岁时曾寄养在姑姑家一年,因姑姑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将两岁的表弟关在柜子内,并将其耳朵严重咬伤。
上学后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只喜欢成绩优异的学生,经常发脾气。
经常在学校厕所内书写过激言辞,威胁老师同学,并偷窃成绩优秀学生的书本用品等。
在家里经常与家长发生冲突,脾气暴躁。
精神状态正常,意识清楚,被动求助,无躯体症状。
主诉:大家都不喜欢我,我妈妈说了,大家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我们班的小于、小徐、小杨、小霏成绩太好了,他们太受宠了,老师只喜欢他们。
只有让他们成绩一落千丈,沦为奴仆,永远无法翻身,才能解我心头之恨;把班级搅乱,让老师也伤心。
个人陈述:来访者认为,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大家全不喜欢她,她也不喜欢周围的人。
在她眼里,自己的父母很差,没文化、没钱,和他们出门很没有面子,希望家长是富翁,自己可以像班里条件好的同学那样有很多零花钱,打扮得花枝招展,让大家羡慕。
班里于、扬、许、霏四位同学成绩优异,家庭条件好,很受老师和同学喜爱。
家长经常以这四位同学为榜样,让她努力学习,并教育她说,只有超过他们,老师才会喜欢她。
使得她对这四位同学十分嫉妒,便到厕所写字泄愤。
看到同学十分慌张,成绩受影响,便很有成就感,结果写字的频率更高,语言也更恶毒,同时还偷窃他们的学习用品,以使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永远无法翻身,大家就不会喜爱他们了。
人格障碍案例分析doc(二)2024
人格障碍案例分析doc(二)引言概述:本文将对人格障碍的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该疾病的特点和表现。
通过分析不同的案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人格障碍的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以期对临床实践和研究有所帮助。
正文内容:一、人格障碍案例一:边缘型人格障碍1. 案例描述:患者A表现出极度情绪不稳定,常常有自杀倾向。
他的人际关系紧张,情绪容易失控,并且经常经历失去或恢复个人身份的强烈感受。
2. 症状分析:该患者常常体验到强烈的情绪波动,对他人持怀疑和敌意的态度。
同时,他经常感到孤独和空虚,出现强烈的焦虑和恐惧。
3. 原因探讨:这种人格障碍常常与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有关,比如被虐待、被忽视或失去亲密的关系。
4. 治疗方法: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可能包括个人或团体疗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善情绪调节和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二、人格障碍案例二:孤独型人格障碍1. 案例描述:患者B表现出对社交活动的极度回避,他总是选择独自行动并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2. 症状分析:该患者常常感到孤独和不受欢迎,而且害怕批评和否定。
他缺乏自信,很少主动参与社交活动。
3. 原因探讨:这种人格障碍可能与童年时期的社交不适有关,或者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
4. 治疗方法:治疗应着重于帮助患者建立社交技能和增强自尊心,例如通过认知重构、曝光治疗和行为实验来改变对社交互动的负面看法。
三、人格障碍案例三:强迫型人格障碍1. 案例描述:患者C表现出过度关注细节和完美主义,自己对工作和日常生活的要求非常苛刻。
2. 症状分析:该患者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一旦无法按照自己的规定行事,会出现明显的痛苦和不适。
3. 原因探讨:强迫型人格障碍可能与童年时期的过度约束和严格的家庭环境有关。
4. 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强迫行为和刻板习惯,减轻症状。
四、人格障碍案例四:妄想型人格障碍1. 案例描述:患者D表现出与现实世界相脱离的妄想和幻觉,他相信自己有特殊的能力或地位。
中学生逃避与回避问题的心理分析
中学生逃避与回避问题的心理分析在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家庭压力等各种问题,而逃避和回避这些问题往往成为他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分析中学生逃避与回避问题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帮助他们积极面对问题。
首先,中学生逃避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害怕失败。
在学业上,他们可能害怕挑战自己,害怕面对困难,因此选择逃避。
这是因为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存在着很高的要求。
一旦遇到可能失败的情况,他们宁愿逃避也不愿意面对,以免伤害自尊心。
其次,中学生逃避问题的原因还包括对未知的恐惧。
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时,中学生常常感到不安和紧张。
他们担心自己无法适应新的情况,担心被他人拒绝或嘲笑。
因此,他们选择回避与逃避,以避免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此外,中学生逃避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解决,或者缺乏足够的信心和毅力去面对困难。
他们可能觉得问题太大,无法应对,从而选择逃避。
这种心理状态往往会导致他们对问题的回避,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帮助中学生积极面对问题呢?首先,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是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
同时,教育者可以通过设立小目标,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困难,增强自信。
其次,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资源也很重要。
中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需要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并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必要的支持。
此外,培养中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解决技巧等,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也是帮助中学生面对问题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分析与干预方案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分析与干预方案
一、个案分析
小李,男,16岁,初中三年级学生。
近期学习成绩下滑明显,课堂表现不佳,经常迟到早退,甚至缺课。
与同学关系紧张,对老师的教导也显得不耐烦。
情绪波动大,经常因为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甚至出现暴力行为。
经过心理测评和面对面访谈,发现小李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可能伴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
二、干预方案
1.心理疏导:为小李提供心理疏导,包括情绪宣泄、认知调整和行为疗法等,帮助他认识并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
2.家庭支持:与小李的家长进行沟通,指导他们如何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3.学校教育:与学校老师合作,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为小李提供更多的关注和辅导,帮助他重拾学习信心。
4.团体辅导:建议学校或社区组织相关的团体辅导活动,让小李在集体中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5.定期评估:对小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干预效果持续有效。
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及案例
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及案例现代的中学生由于受来自主、客观方面原因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及案例。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及案例:认知障碍[案例]小张以总分超过“重点线”五十多分的绝对优势考入某重点高中。
入学后,他偶然得知自己的分数比班上大部分同学高出许多,因此,他产生了一种优越感。
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他总是不自觉地扮演着“优胜者”或“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他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造成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
不仅如此,他甚至连自己的任课教师都不放在眼里。
渐渐地,同学们离他远去,不愿意与他交往;教师也对他产生了不良的“观感”,对他印象不佳。
在“离群索居”的孤独中,小张逐渐陷入了极度苦闷的情绪之中。
[案例分析与策略]小张的人际交往状况不佳,完全是由其认知障碍所致。
认知障碍所导致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排斥。
一个人如果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就会形成自卑或自负的自我认知偏差;自卑也好,自负也罢,都会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状况。
认知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对人际关系好坏界定的认知偏差、对他人评价的认知偏差、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偏差等。
上述案例中,小张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偏差。
他过高地估计和评价自己,同时又过低地估计和评价别人,自负心理膨胀,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在人际交往中,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必败无疑。
马克思说:“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毫无疑问,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应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接纳、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相互猜忌、相互讥讽、相互排斥或相互看不起。
因此,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排除认知障碍,在正确看待自己的同时,更要正确地认识他人;教师更要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认知障碍,这样,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人格障碍案例
人格障碍案例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会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真实的人格障碍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心理健康问题。
小明,23岁,是一名大学生。
他在校园里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是孤僻、内向,与同学交往不多,也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
他总是对自己的外貌和能力缺乏自信,经常自卑和焦虑。
在与人交往时,他缺乏主动性,总是表现得很被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他的情绪波动较大,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而情绪失控,甚至发脾气。
在学业上,小明也表现出了自我放弃和懈怠的倾向,对未来缺乏规划和目标。
经过心理医生的诊断,小明被确诊为人格障碍患者。
他的人格特征表现出了明显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和自我放弃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外貌缺乏自信,对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感到不安,因此更倾向于孤独和独处。
而自我放弃型人格障碍患者则表现出对自己能力的低估和自我放弃的倾向,缺乏目标和动力。
针对小明的病情,心理医生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是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改变对自己的消极认知,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次是社交技能训练,通过模拟社交场景,帮助小明逐渐克服社交恐惧,提高社交能力。
同时,心理医生还对小明进行了心理疏导和情绪管理的训练,帮助他学会控制情绪,避免情绪失控对生活和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的病情有所好转。
他学会了更好地与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改变了对自己的消极认知,树立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他也开始对未来做出规划和目标,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人格障碍对患者的影响是深远的,但通过专业的治疗和心理干预,患者是可以得到帮助和改善的。
因此,对于人格障碍患者来说,及早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社会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减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歧视和排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个社会性退缩行为干预的案例
一个社会性退缩行为干预的案例社会性退缩行为是指个体由于对社会环境的压力和焦虑感而产生的一种逃避和退缩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会给个体的社交和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工作和家庭生活。
针对社会性退缩行为,需要进行干预和辅导,帮助患者重新适应社会环境,增强社交能力。
下面将以一个社会性退缩行为干预的案例来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位25岁的年轻人,他在工作中表现良好,但在社交场合和个人生活中却显得非常退缩。
他总是对与陌生人交流感到不安,不喜欢参加聚会和社交活动,甚至在工作中也总是选择独自完成任务,很少和同事交流。
小明也非常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表言论,经常因为害羞和紧张而避免参加一些重要的会议和活动。
小明的社交问题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同时也影响了他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
小明决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社交能力,重新融入社会。
干预步骤及措施:1. 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针对小明的社会性退缩问题,专业人士首先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和分析,了解了他的社交焦虑症状和原因。
接下来,制定了针对小明个人特点和问题的个性化干预计划。
干预计划主要包括心理辅导和行为疗法,帮助小明逐步克服社交焦虑,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2. 心理辅导和认知重建在干预过程中,专业人士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小明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社交焦虑问题,并引导他进行认知重建,改变消极的社交观念和信念。
也通过情绪管理和放松训练帮助小明缓解焦虑情绪,增强自控能力。
3. 社交技能训练除了心理辅导外,专业人士也采取了一些实际的社交技能训练,帮助小明逐步适应社会环境,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这包括与他人进行模拟对话和角色扮演训练,让小明在安全的环境中锻炼和改善自己的社交表现。
4. 渐进式暴露针对小明对公共场合和大众交流的恐惧,专业人士采取了渐进式暴露的方法,让小明逐步接触和面对自己的恐惧对象,缓解焦虑情绪。
从最简单的社交活动开始,让小明逐渐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增加他的社交经验和信心。
一例青少年适应性障碍咨询的案例报告
一例青少年适应性障碍咨询的案例报告患者情况患者小明(化名),15岁,就读于当地一所初级中学。
小明的父母在他三岁的时候离婚,之后他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在家里,小明和母亲的关系并不融洽,他经常感到被忽视和孤独。
在学校里,小明是一个内向而孤立的孩子,他很少和同学交流,也没有亲近的朋友。
他在学业上表现出色,但是在社交方面存在明显的困扰。
最近,小明的母亲发现他的状态有些异常,情绪低落,不爱说话,甚至出现了明显的社交恐惧。
咨询过程小明母亲了解到适应性障碍的症状,并决定带着他进行心理咨询。
在第一次咨询中,小明表现得非常封闭,他不愿意谈论自己的问题,只是默默地听着。
经过几次咨询后,小明逐渐打开了心扉,开始主动向心理咨询师倾诉。
他向咨询师诉说了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挣扎,以及在人际交往中所面临的困难。
咨询师通过倾听和关心,逐渐和小明建立了信任关系。
咨询师发现,小明的沉默和孤立并非是天生的性格特点,而是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离异的影响,导致他内向、敏感,在社交中缺乏信心。
通过咨询,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小明逐渐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学会了如何面对和表达情感。
咨询师还教导小明一些社交技巧和沟通技巧,帮助他更好地与人交流和相处。
治疗方案在咨询师的监督下,小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这种治疗方式,小明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同时也学会了一些自我调节的技巧。
针对家庭环境和父母离异对小明的影响,咨询师还进行了家庭治疗,帮助小明与母亲建立更加良好的沟通和亲密关系。
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小明的情绪逐渐得到了缓解,他在学校中也开始主动和同学交流,表现出更加开朗的一面。
他也逐渐学会了面对自己的情感,不再逃避社交,而是积极地迎接挑战。
在家庭方面,小明和母亲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他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母子之间的亲密度也得到了提升。
结论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青少年适应性障碍并非是绝对的疾病,而是受到环境、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回避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1.来询者基本情况及主诉
求治者是一名高三男孩。
他有一位好友,从初一至今都在一个班,初中时关系很好,高一后两人关系开始冷淡起来,他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以前。
而且在这时他觉得好友总在打击他。
比如,当他专心学习时,好友时常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议论“专靠勤奋死念书在高中已不顶用了,并不羡慕靠死念书拼出的几分成绩。
”之类的话。
他认为,这些议论是针对他、打击他。
之后,他们的关系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他们的座位离得很近,这使他更在乎好友,总觉得在受好友的影响,这个包袱影响着自己的学习。
来者不知该如何扔掉这个包袱。
另外,来者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上台讲演易脸红,声音颤抖;又如晚上迟睡,第二天早晨总在想:“糟了,今天的学习效率又低了。
”他总在担心失眠会影响身体。
但是越想越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2.分析和诊断
这位男孩是一名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点是行为畏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对付,主要表现特征是: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②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③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回避;④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避不回答问题;⑤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⑥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
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陷入痛苦,很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被人讥讽,过分担心自己的情绪状况,常因此显得焦虑不安。
心理学家认为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由于自卑感引起,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①自我认知不足过于低估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了自己。
②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③挫折的影响。
有的人由于神经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3.治疗与建议
(1)求治者要消除自卑心理,要善于肯定自己,不要因为好友的指责就低估了自己,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增强自信心。
(2)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
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
(3)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多给自己创造一些机会在公共场合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多与周围的人沟通聊天。
(4)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通过体力上的劳动减轻精神压力。
(5)求治者可以尝试改变一下学习方法,以一颗平和的心面
对学习。
不要跟别人比,只要跟自己以前的学习成绩比,稍有进步就要鼓励自己。
(6)不要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好友身上,可以请老师帮助调换一下座位,使自己的精力更加集中在学习上;或者找好友谈一谈,也许一切误会便会消除。
(7)在上台演讲之前要充分地做好准备,多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多锻炼几次就好了。
最后,要使自己的精神适当放松一下,比如去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听听音乐,看看杂志,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放下学习包袱,失眠的症状将会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