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科举制度简述——兼谈元代“五子登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科举制度简述

——兼谈“五子登科”

元太宗窝阔台时期,曾开过一次科举,此后科举长期停开。《元史•选举志》卷八十一记载:“元初,太宗始得中原,辄用耶律楚材言,以科举选士。世祖既定天下,王鹗献计,许衡立法,事未果行。至仁宗延祐间,始斟酌旧制而行之,取士以德行为本,试艺以经术为先,士褒然举首应上所求者,皆彬彬辈出矣。”史料记载表明,元代科举自太宗时期就已有人倡导,耶律楚材建议朝廷,以科举取士,才能网罗天下人才,为我所用,但未形成制度。元世祖时期,也曾有过实行科举的倡议,但“事未果行”。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元廷以行科举诏颁天下。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道。分为两榜,蒙古、色目人为一榜,考两场,即第一场考经问,第二场考时务策。汉人、南人为一榜,考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五经》义,以规定的理学著作为考试用书,第二场考赋、诏、诰、表、章等文体选一,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元代的科举只设进士一科,其他如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都未设立。元代科举开得晚,且时开时停,总共只举行过十六次考试,其中有十次是在元顺帝(惠宗)时举行的,且每次录取的名额有限,全部录取的人数只有一千多人。有元一代,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还不到元代文官总数的3%。和其他仕途相比,科举所占比重微不足道。科举规模,无论就取录人数或进士的地位前途,都和唐、宋相两朝

难以相比。

元代科举制度也有一些创新,例如:最先把程朱理学规定为考试取士的标准,程朱学说被明确扶上了正统地位,成为科举考试的权威学说。蒙古贵族官僚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解了汉族文化,加强了蒙汉文化的交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进士从政能力很强,为蒙元政治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子登科”一词现在常被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其渊源出于《宋史·窦仪传》,记载: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称为“五子登科”。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据此,《三字经》中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名句,歌颂此事。后来,根据“五子登科”的典故又逐渐演化出有关的吉祥图案,以寄托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象征了历代寻常百姓“及第封侯”的愿望。如今,“五子登科”被赋予新的涵义,其中的“五子”指代“妻子、儿子、房子、票子、车子”的理想生活。十年寒窗,正是为了“一举成名天下知”,出将如相,平步青云。金玉满堂中,五个嬉戏

的天真幼童,或跨坐巨鲤、或执箫弄曲、或手擎荷叶……仪态各异,栩栩如生。中国有句俗语:莫欺少年郎。五子登科之相恰如其分地喻示出成功人士大富大贵的灿烂前程。

元代“五子登科”画像表明,虽然元代的科举制度远不如以前兴盛,但还是在社会中起到了相当的影响,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翟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